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在自己的樹下

第9章 第八章在某所中學講課

在自己的樹下 大江健三郎 3156 2018-03-18
第八章在某所中學講課 1 為了給大家講這次課,我做了這樣的設計。首先請讀過我的《孩子為什麼一定要上學? 》這篇文章的人寫下感想來。這篇文章,是我今年第一次到柏林自由大學工作時,給日本孩子們講的。那些孩子的父母中有的一方是德國人。因為這篇文章刊登在德國報紙上,所以,我盡量使用容易翻譯的寫法用日語重新寫了一遍。我把這事情寫得這麼複雜,是因為我想說明白,在國外想讓外國人理解自己的想法,很難又很有意思。如果我能直接說德語,我就可以把自己想說的直接用德語講給德國人。可我不會德語,所以在柏林自由大學的講義用的是英語。 像這樣把自己的想法用外語講出來,然後再寫出來,這個過程中我獲得了一些新的體驗。和用日語想、用日語說相比,使用外語表述自己時,對自己的觀察能夠更為客觀。另外,無論如何都有用外語無法加以表述的情況。這種只有用日語才能表達的部分,實際上正是只有日本人中才能溝通的部分。

從今以後你們還要不斷地學習下去,我從內心期望大家能夠把一種外語實實在在地學好,學到能實際使用的程度。 2 那篇文章複印後交給了大家,並請他們寫了感想。我是個作家,每天的生活就是寫文章、修改文章。這是我作為作家的生活習慣。 這裡說到了習慣。習慣有好有壞。有不太好的習慣,比如吸煙。醫學工作者根據調查和研究,指出吸煙是肺癌的病因,所以,大家長大後最好不要學吸煙,就是自己的父親吸煙,可能的話,也最好勸他改掉這壞習慣。像抽煙這樣的習慣就是壞習慣。 當然,也有好習慣。比如認真刷牙的習慣。我小的時候趕上了戰爭,你們聽了也許會吃驚的,那時像現在這樣軟包裝的牙膏我見都沒見過。而弄到像樣的牙刷和牙粉也很難。老師教我們用手蘸上鹽洗牙。儘管我母親很重視讓孩子讀書學習,可刷牙的事就管得不那麼嚴。這可好,因此我就沒有養成認真刷牙的好習慣,我為此可以說後悔不已。

寫完的文章特別注意要加以修改,這也是好習慣。至少我自己對已寫好的小說,會反復修改。如果沒有這樣的好習慣,我想我不會作為一個作家直到今天。 那麼,修改已經寫好的文章有什麼益處呢? 這益處一是使文章變得更易於讀者理解,二是對自己來說,修改會使文章質量有所提高。這兩者是相互聯繫的,今後大家不妨實際試著做一下。 正像體育運動可以鍛煉身體一樣,練習修改自己的文章,可以訓練我們的精神。我多麼期望能把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經驗傳授給你們啊。 3 我還想和大家講的一點是,小時候怎樣做才能使自己的知識得到延伸和拓展,以及長大了以後如何讓這一切和工作、生活聯繫到一起。今天你們的爸爸媽媽也都來了,希望做父母的也能聽我講一下我自己的學習過程。

我是作家,不是專門從事教育工作的,儘管大學時代我在大教室聽過教育概論和教育心理學這兩種講座。並參加過教育實習,但我沒有做過初中、高中的老師。我從墨西哥市開始,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若干校區、普林斯頓大學生和柏林自由大學都講過課,但那是專門對大學生開的文學講義,和一般意義上的教育還是兩回事。 所以, 我這不是從教人的角度,而是從被教的角度,講一下自己是怎樣學習的個人以驗。我小時候學校的情況,你們事先讀過的我的文章中寫過一些。因為正是戰敗之後,在我們四國森林的學校裡,從小學高年級到新制中學的老師,也就是大家現在這個年齡段的老師中,在師範學校和大學學習過教育的不那麼多。上了年紀的老師們雖然畢業於師範,但都是一直生活在村子裡的。他們那麼“自然地”教給我們與戰爭教給我們的一切完全相反的事情。這當然不是什麼好事情,學生們——特別是我,對那些老師們不是很信任。

於是,這才真的不是好事情,我狂妄自大地定主意:一個人自學。我找到的學習方法是:不管是教科書還是其他的書,只要在裡面發現了有意思的話,或者我認為正確的話,就把它記到筆記本上並背下來。而且,我還記下在那裡面出現的外來語、人名,再通過別的書來試著查找它4 剛才我說,直到今天我還在這樣做,這是真的。我可以舉一個最新的例子。定下講這次課時,我想多少講一些能對大家庭教育有用的話。這是2000年夏天的事情,於是我重新讀了一下最近幾年讀過的關於教育問題的書。 其中一本書的作者與書名,我希望大家上大學後也能想起來。這就是加拿大學者諾斯洛夫·弗萊伊的著作,日譯書名叫《偉大的體系》。很遺憾,在這裡我不能對他關於人類文化與語言的作用做過多的介紹。

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在此引用一下,譯文是我翻譯的: 所謂老師,本來——至少從在柏拉圖的《美諾篇》以來,是這樣被認為的:他並不是把子他所知道的教給那些無知人們中的某一個人,南昌是一個致力於這樣要作的人——他啟發學生把問題①重新提出來②,他從事這一工作的戰略③中,比什麼都重要的是,讓學生認識到雖然目前還不能明確地用語言表達,但實際上他是知道的④。當然其中還包含著打破那些妨礙學生了解自己本來知道的事物並壓抑⑤學生心靈的各種力量。與學生相比,之所以老師這一邊常會提出問題來,理由正在於此。 這段話聽起來很艱澀吧?大家現在還理解不了不要緊,我給這段文字中出現的單詞和句逗標上了號碼。我現在是用這段文章作為具體的例子,來說明一個人應該怎樣學習,並希望大家掌握相應的戰略,即引文中標有③的部分。

“戰略”這個詞,用英語來說是strategy,大家玩遊戲的時候,首先要確定大的方針是吧。用踢足球做例子,特魯希教練在比賽獲勝後講到,前半場打防守,後半場進攻,這是我們既定的戰略(strategy)。在後半場快要射門的時候,隊員中村幾次把球傳給隊員高原,這是具體的作戰方法,是戰術(tactics)光你們有一個想向父母提出並無論如何都想讓他們答應的要求時,也許你們在語言準備上並沒有那麼明確,但內心中不是也多少有過盤算嗎?這就是剛才引文中④的部分。 而且,有時覺得某件事明確說給父母多少有些不好是吧?這件事因此被放在心中,這就構成一種心理上的壓抑。用英語說,是repression,就是剛才引文中的⑤。

前面引文中的“問題”一詞旁邊標上了①,這個詞原文用的是英語subject,一般人們都把它翻譯成成主題,但我這裡想對“現在思考的這一問題”加以強調,所以,就使用了更普通的“問題”一詞來翻譯。 標處的“重新提出”這個詞在英語中相對的是re-create。 Re後面有“-”,表示這是一個複合詞,發音就像我剛才讀的,是rikrieit。我的發音不好,可能聽起來很難區別。如果沒有“-”就同recreate拼寫相同,發音也變成relroeit。 我之所以說得這麼瑣碎,是因為我小時候特別熱衷於翻辭典,將英語文章的的含義仔記住,記到自己能用日語準確說出其內容的程度。因此到了某種場合,我據此可以判斷說“啊,這和那句英文說的是同一件事。”對於英語如果能像好多歸國子女那樣按照英語的語境加以理解當然最好,但我卻是這樣記憶的,我成長的環境讓我只能這樣這麼做。這樣一來,讀英語書要花很長的時間,但這很明顯是有益的。如果認真讀的話,日語的書讀起來也是需要花時間的。

有一位叫柳田國男的學者有這樣的高論:照老師教的樣子去模仿的是學習,這和“學”這個字的古義是一致的;將學習的東西學到可以自己加以活用,這叫學會,比如我們常說“學會騎自行車”;不用教也能加以判斷,叫做“悟”。他說人應該從學習進而到學會,如果可能的話,還應該進入“悟”的境界。那麼,re-create並不是第一次做什麼東西,而是和從頭開始做很接近,即重新再做一次,所以我用“重新提出”不定期翻譯它。 對於優秀的音樂演奏家來說,在我們面前,哪怕是演奏肖邦的名曲,也會以和我們一起共同創作的心情對這作品進行再創作。我認為,演奏就是一種re-create。 們。後來,進了高中和自由、更積極地去做,用剛才說的方法從一本書查到另一本書,就這樣找到自己要讀的書,度將它們串起來。這就是我的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法直到今天我還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