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在自己的樹下

第6章 第五章抄寫文章的童年

在自己的樹下 大江健三郎 3335 2018-03-18
第五章抄寫文章的童年 1 對小時候的我來說,爸爸中一個不易親近的人。但是,我有了一個非問爸爸不可的問題,沒辦法還是鼓足勇氣去問爸爸了。後來再看,覺得那是一個很滑稽的問題,因此感到自己當時有些不可思議。我的問題是: ——樹為什麼直直地向上長呢? 關於植物吸收太陽的光和熱產生有機物、釋放氧氣等這些我都知道,我之所以問這個問題大概是希望得到什麼別的回答吧。爸爸一直沒張口。爸爸去世以後聽媽媽說,爸爸說我是個奇怪的孩子,他說這話的時候是一副高興的樣子。 現在想來,這個問題當時對我為什麼那麼重要已經無法回憶出來了。以後,我發現了你垂柳那樣枝兒向下長的樹。很早以前我就知道英語叫它“weeping willow”,法語叫它為“saule pleureur”,都是用“哭泣”“流淚”來稱呼它的。

有一篇科幻小說以土星的一顆衛星為背景,說樹為了吸收微弱的太陽光,便直直地向上伸展,有的樹竟長到幾千米。讀了這種幻想的場面,我很想把它告訴爸爸。 戰爭剛結束那會兒以及戰後的一段時間,一些人從被空襲炸慘了的城市來到村里尋住處,當時叫做“疏散”。後來留在村里住下來人人中有一個帶來許多岩波文庫圖書的人。我通過媽媽去借,得到的回答是:“弄丟了的話就不方便了,所以不能外借。但是如果來這裡的話,可以隨便看。” 我的問題和一般的不同,當教科書里或老師地言談中出現了我不知道的古典文句時,就想查找它們的出處,了解原文是什麼樣的,但我住的村子沒有圖書館。 於是我去了疏散來的那人的住處,那裡離農家很遠。面對擺在書架上的那麼多的岩波文庫,我一下子呆住了:“用一輩子能把這些書全部讀完麼?”看我茫然的樣子,書的主人教訓道:

“要查什麼東西準備好了再來!” 我想出來一個辦法:因為我想查古典文句在教科書上有現代語譯文,我先把它們全部背下來,之後儘可能地預先推測、判斷它大概在原書的什麼位置。這樣一來,從第二次開始,我就基本上可以在岩波文庫中找到自已需要的東西了。找到之後就把它們抄寫在紙上。 2 這樣背下來的古典文章很不容易忘掉,就是現在,我把新文庫本為便天閱讀新編輯過的古文拿起來重念時,就好像和五十多年前自己抄寫在紙上的某一節重逢了似的,十分親切。 還是結婚以後不久的事兒。妻子和我聊起了小時候課本上的杉田玄白的《蘭學事始》。十八世紀後半葉,有志於學習醫學的年輕人聚集在一起,籌劃翻譯荷蘭語的醫學書。聽了這本講述艱難困苦的學習經歷的書中的一段話,我就把牢記的原諒講了出來。那時,妻子的臉上現出了不可思議的表情。

我想大家也不會那麼容易習慣古典文言的原文,遇到用現代語言翻譯不了的地方就想著“將來總會有明白的一天的,先畫上記號”,於是畫上叫做“轡十文字”的記號,也就是畫上一個圓圈,再在裡面寫上“十”字。我當時也是很快即採用了這記號的。 而哪怕是近一百五十年以前的人寫的書,還是孩子的我也能用自己的聲音試著把它讀出來,而且是一讀就說不清楚地很起勁,這事情本身讓我覺得很有趣。實際上,好像從此我開始意識到“文體”的存在。 妻子說,當時那些年輕人對“鼻子furuhehhendo”這句原文不明白,為此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老師講這件事時,她覺得很好玩兒。那些年輕人翻查到的這句話的註釋說樹枝砍下來後ruruhehhendo,掃院子時灰塵呀會ruruhehhendo。於是,他們確認它是“越堆越高”的意思。年輕人因為有了答案很高興,又繼續翻譯下去。

當時還是小女孩的妻子知道一句荷蘭語ruruhehhendo非常興奮。可是最近聽學者在廣播講座中說,那些年輕人翻譯的《解體全書》原文中並沒有出現ruruhehhendo。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很遺憾。可是從今年出版的講讀社學術文庫本的《蘭學事始》中,我了解到片桐一男先生在原書所附的解剖圖關於鼻子的說明文字裡找到了與ruruhehhendo發音近似的語言。片桐油先生之所以這麼努力去搜尋這一發音,也許就是因為他和我妻子是同齡人,小時候也曾對ruruhehhendo感興趣過,因此現在也不能忘懷的緣故吧? 3 還有一本書我讀著很親切,即是1999年末出版的岩波文為庫的《折焚柴記》,松村明先生簡明易懂的註釋採用的是同頁註。上了高中的孩子們,如果對親井白石有興趣的話,我向你們推薦這本書。我小的時候只有機會讀了它上中下三卷中的上卷,你們也可以先輕鬆愉快地讀這一部分。

《折焚柴記》這本書的書名從教科書上大家都知道,我之所以對這本書抱有特殊興趣是因為發生過這樣的一件事。我從新制中學的二年級的時候開始產生了將來想做一名學者的願望,而且比較隨意地對朋友和老師說過。大概是間接聽到的吧,一位並不是班主任的老師特意叫住我說: “都說'非備三事,難成學者'!” 我沒太懂他的話的意思,但是覺得受到了傷害。我找班主任老師,請他幫我問了這句話出典的書名。戰後我們村建立了公民館,在公民館的圖書室裡,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從《折焚柴記》中找到了這句話。 “三事”指的是“聰慧”、“毅力”、“黃金”。這句話就是說,不具有足夠的聰明的資質、執著努力的精神和金錢是很難成為學者的,用它來衡量一下自己,前邊的兩項即使不清楚,我們家沒有足夠的資財卻是再清楚不過了。

我就是藉著查找這句話的機會,閱讀了《折焚柴記》卷。白石寫了許多不無遺憾的回憶。比如提到他三歲時可以寫字,如果能得到高水平的先生的指導的話,書法會進步很快;提到六歲開始背中國詩並學習其含意,但沒有使這種學習得以深入展開等等。看到這些地方,我從內心生出了同情。 但是,下面的這一節和白石成為了不起的政治家、學者密切相關。白石說,他能夠成為今天的他,所靠的就是:“我一直在努力克服自己忍耐力差的缺點,世上的人只做一次的事情我要做十次、百次我所靠的就這樣的一百次。” 往紙上抄寫這段文字的時候,我一邊抄一邊不安地問自己是不是沒有那樣執著努力的精神。我一個人跑到林子裡面,放聲地傾訴世間的不平:自己為什麼出處在這樣的地方,連想看的書都得不了手?為什麼沒有好老師?打不了高大的樹,我就用棒子敲打灌木呀草呀什麼的,我的情緒這樣才得到了宣洩。

十五歲時的那一天,我決定今後要做與文學有關的工作。為什麼呢?因為和其他方面的努力相比,我發現自己讀書、抄寫文章時不覺得苦。 4 孩提時代的我是從什麼事情開始養成了習慣,把自己喜歡的文字,包括古典方面的,從收上抄寫到紙上的呢?首先是因為請父母給自己買書是很難的事情。雖然鄰村有一家書店,可並不常進新書的。再說我也沒有錢去買。但是,真正的原因還是因為我是一個喜歡把文章抄寫到紙上的小男孩兒。我想多抄幾遍會毫髮無爽地背下來。 “背錯了遠不如不背”,這是爸爸告訴我的話。 還有,就是我很尊敬能把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巧妙地用在每天的日常談話之中的人。 我眼前浮現出了小時候讀書的那些日子。那時,一想讀書,我馬上就有使不完的力氣似人把身體挺得直直的,想:“再看一本什麼難一點的書!讀完就喜歡的地方給它背下來!”無論是進入大學以後,和結識的朋友相比,還是成為作家以後,特別是和國外一起學習一起工作過的文學工作者相比,都使我感到自己曾不幸是一個貧窮的愛讀書的孩子。世界的小說家、詩人之中,比如像俄國流亡詩人納博科夫,他怎麼會有那麼富裕幸福的少年時代呢?並且那樣富裕幸福的他這什麼會把文學作為畢生的事業呢?現在我的答案是“那是時代的造就”,但是當時我想不明白。大家到了上大學的年齡時,如果還記著納博科夫這外名字的話,那麼請讀一下他的自傳。

我的妻子並非出身富裕,童年過得也說不上沒有陰影。這在戰爭和戰後沒有誰可以例外。可她得了自體中毒症後直到康復,在漫長的病床生活中,也感受到了讀書的幸福。生病期間,她母親反復為她讀宮澤賢治的童話。無數遍的傾聽,使她記住了那美妙的節奏,宮澤的文章也一節一節地背下來了,特別是她的想像力能把書中的體會到的一切在頭腦中轉換成畫面。所以。在五十多年後的今天,當她想給孩子們講述拉大提琴的高修,講述老鼠母子的故事時,很容易會把她少女時代在頭腦中形成的想像再現出來,畫到紙上,再輕鬆地塗上顏色。 我呢,童年完全不是在快樂與富足中度過的,但是少年時代謄抄在紙上、記在心裡的文章和詩,在現在的生活中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就是說,我也許不是像自已想像的那麼不幸的少年。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