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第49章 第十章茗事典故-2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舒玉杰 19274 2018-03-18
陸羽在《茶經·七之事》一章裡,博採徵引歷代文獻、民間傳說,按年代順序記述了上自三皇神農氏,下至唐初英公徐積等一系列同茶事相關的人物與故事。這些典故包括了帝王將相、清官廉吏、文人雅士、孤兒寡母、老嫗稚子,以及仙神道士、鬼神幽靈等等。它從不同時代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較扼要、系統地反映了《茶經》問世之前的數千年間,中國的先民們在世界上最早發現了茶的功用,最早開始飲茶,最早開始人工栽培茶樹,也是最早把茶葉作為飲料商品投放市場的歷史和中國古代光彩奪目的茶文化。 陸羽正是在研究、總結了從西周到唐代中期一千八百多年間中國茶葉生產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光輝燦爛的茶文化的基礎上,以數十年的心血和精力,躬身實踐,才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經》。

陸羽《茶經》裡涉及茶事的歷史典故和逸聞趣事,都有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它對社會飲茶風習的形成和發展是有積極和深遠影響的。故本書將《茶經》裡若干則人物故事,或註釋或據有關文獻資料記載,寫成茗事典故趣聞,以使讀者更好地理解陸羽選引這些典故的思想旨趣和他所倡導的中國古代的茶文化精神。 1.神農嘗百草與茶陵①陸羽在《茶經·七之事》裡,將“三皇炎帝神農氏”列為中國發現茶葉功效的亙古第一人。並在《六之飲》一章寫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神農氏,是我國歷史傳說中的上古帝,姜姓。同伏羲氏、燧人氏並稱為三皇。始教民為耒耜,興農業,故稱神農氏。以火德王,亦以火紀官,故又稱炎帝。神農嘗百草而知寒溫之性,後世傳為《神農本草》,又作方書以療民疾,复演八卦而為六十四卦,名曰歸藏。都陳,後遷曲阜,在位一百四十年而崩。

炎帝同黃帝並稱“炎黃”。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常常自謂是“炎黃子孫”之由來。神農氏是從狩獵向農耕過渡時期的領袖人物。他教民耕作,立集市以通財貨,開創了人類生產的新紀元。 陸羽在《茶經》裡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是援引自南朝梁456—536人陶弘景秣陵——今南京人,字通明,自號華陽陶隱整理的第一部生草藥著作《神農本草》或名曰《神農本草經集注》:“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關於神農“嘗草中毒,得茶而解”之說,有各種傳說和解釋。有的學者認為神農沒有到我國茶樹的原生地——雲南、貴州、四川地區。神農當時經歷的江淮湘鄂地區,那時還不大可能有原生茶樹生長,除非能發現新的佐證。 有的則認為茶是神農偶然發現的,因其常年在山林中採嘗百草和山珍野果,在野外以鍋釜煮水時,茶葉從樹頭上飄落於釜中,成了芳香四溢、甘美異常的茶湯;有的認為茶的發現,是遠古先民們在長期狙獵、農耕實踐中以鮮血與生命換來的。

神農嘗百草,正是為了解救先民脫離疾病相侵之苦難,每天總要中毒幾次,通常都是靠茶來解毒療疾的。直到最後吃了斷腸草,連茶也無濟於事,再也找不到解藥了,神農才死於茶鄉——茶陵。 茶陵在今湖南酃縣西南15公里處。古炎帝陵即建於此。 今猶存,稱為“天子墳”。神農死後究竟葬於何處,晉以前無考。晉皇甫謐著《帝王世紀》載,葬於長沙。宋羅泌《路史》載:“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按:今之酃縣為南朝宋時由茶陵縣分置。”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吳道南所撰《碑記》載,宋太祖登臨茶陵,遍訪古陵不得,忽夢一神仙指點,才於茶鄉覓見炎帝陵。據有關文獻記載,炎帝陵前原建有規模宏大的廟祠、牌坊、“天使行館”等。陵側有“洗藥池”,相傳為炎帝採洗草藥之遣跡。四周古木掩翳,洣水環流,岸邊有石若龍首、龍爪,稱之為“龍腦石”。後人為祭奠炎帝為拯救黎民免淪疫疾之苦所建殊勳,特書炎帝陵聯曰:

立我丞民,莫非爾極明昭上帝,迄用康年湖南酃縣的炎帝陵。從改革開放以來,已成為聯繫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情感紐帶和朝拜聖地。最近六年來至95年5月到炎帝陵尋根問祖,進行學術研究的學者和海內外觀光朝聖的遊人已達60多萬人。 〔箋注〕①茶陵:《茶陵圖經》中記載:“茶陵的意思,就是出產茶茗的陵谷。” 2.茶之為飲聞於魯周公陸羽在《茶經》中論述中國茶葉歷史時,為什麼說:“茶之為飲聞於魯周公”呢?這是根據我國早期的一部字書《爾雅·釋木》相傳此書最初為周公所撰有“檟〔jia古茶字〕就是苦荼”的記載。 《茶經》並援引《廣雅》訓詁書名三國魏朝張揖①撰。篇目是依據《爾雅》次序,博採前人著作,增廣《爾雅》所未備,故名《廣雅》。為研究古代詞彙和訓詁的重要資料。一書對檟就是苦“荼”的釋義:荊州與巴州交界的地方,採茶葉做成餅,葉子太老的,就用米湯和拌後製成餅。想煮茶喝時,先把茶餅在火上烤到赤黑色,再搗成茶末,放入瓷器中,以沸水澆灌,並用蔥、姜、桔子和芼〔mao〕一種可食用的野菜或水草做配料。飲此茶可以醒酒,令人不眠。

陸羽認為,在古代文獻上最早記載古茶的是《爾雅》。周公約於公元前十一世紀中葉至公元前九世紀中葉在世。若從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武王克商,十二年公元前1065武王封弟姬旦於魯今山東曲阜而為周朝國相推算,西周初年古文獻上對茶事的記載,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時間了。這是中國茶葉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獻記錄。所以,陸羽說“茶之為飲聞於魯周公”。 〔箋注〕①張揖生卒年不詳:字敬仲,一字雅讓。三國魏清河今屬河北省人。明帝227—239在位時為博士。長於訓詁。著有《廣雅》、《埤倉》、《古今字詁》等書。攻楷書,有名於當時,被後世列為三國魏書法家。 3.文園令司馬相如《茶經·七之事》,在記載古代與茶事相關的歷史人物中,寫上了“司馬文園令相如”。這裡即是指的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其小傳詳見本書第三章《茶聖陸羽上:坎坷人生》十三《鴻志凌雲以四大才子自況》一文。因司馬相如在漢武帝前140—87在位時曾任“孝文園令”官職。所以陸羽在《茶經》裡稱其為“司馬文園令”。

那麼,司馬相如,究竟同茶事有何相關呢?是因其在《凡將篇》此書已失傳,見諸於《新唐書·藝文志》小說類是一部啟蒙字書,約成書於公元前130年。書中記載當時一些中草藥名字,據《茶經》所載共有二十味:“烏喙、桔梗、芫音yuan華、款冬、貝母、木蘗、蔞、苓草、芍藥、桂、漏蘆、蜚廉、藿菌、荈詫、白斂、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其中記載古代茶葉名字复義詞“荈詫”〔chnancha〕,在這裡是把茶葉作為中草藥名記入的;但仍可作為晚采的茶或四川地方粗茶製成的串茶或磚茶解。司馬相如《凡將篇》這一記載的重要意義,在於它說明了我國早在二千一百多年之前,就把茶葉作為中草藥臨床應用,造福世人。 4.漢仙人丹丘子《茶經》引述《神異記》

①裡一個關於茗事的故事:古時有個餘姚即今浙江省餘姚縣人,名叫虞洪,有一天到山里去採茶,遇著一個道士牽著三頭青牛。道士引導著虞洪來到瀑布山,遂對虞洪說:“我是丹丘②子③,聽說你善於做茶飲,常想請你送我一些茶品嚐。這山里有大茶樹,我可以回贈你。 希望你日後煮茶,茶器裡有餘茶之時,就請給我吧。 ”虞洪因這次在山中同仙人的奇遇,就在家裡給丹丘子設了靈位,常以烹好的佳茗祭祀。後來又令家人常進山里尋覓,終於獲得了品位很高的大茶樹。 〔箋注〕①《神異記》:為晉代道士王浮所作,多言神仙鬼魂之類的怪異故事。 ②丹丘:地名。在浙江寧海縣南九十里,是天台山的支脈。天台山是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和產茶區。唐詩僧皎然在《飲茶歌送鄭容》詩云:“丹丘羽人輕玉食,採茶飲之生羽翼。天台記云,丹丘出大茗,服之羽化。”這也是寫丹丘子的神異故事。

③丹丘子:相傳,是漢代的一個仙人。陸羽在《茶經》裡稱其為“漢仙人黃山君”。 5.張孟陽《登成都樓》詩借問揚子舍①,想見長卿廬②。 程卓累千金③,驕侈擬五侯④。 門有連騎客,翠帶腰吳鉤⑤。 鼎食隨時進⑥,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桔,臨江釣春魚。 黑子過龍醢⑦,果饌逾蟹胥⑧。 芳茶冠六清⑨,溢味播九區⑩。 人生苟安樂,茲土略可娛HI。 《登成都樓》詩譯文借問揚雄故居今何在?欲見司馬長卿舊時廬。 程卓家資田產積萬貫,驕侈淫逸更勝似五侯。 車水馬龍常有盈門客,金輝玉彩翠帶佩吳鉤。 炙鹿烹羊美酒隨時進,奇鮮異蔬百味調和殊。 秋桔甘美披分枝上採,宅第臨江賞心釣春魚。 蝦羹肉醬何勝黑子鮮,蟹胥海味豈比果饌美。

芳茶鮮爽飲啜冠六清,珍茗清香享譽播九區。 人生若只苟且圖安樂,蜀山錦水尚可娛醉夫。 〔張孟陽〕小傳略詳見本書第三章《茶聖陸羽上: 坎坷人生》十三《鴻志凌雲以古代四大才子自況》一文。 〔題解〕《登成都樓》詩,是張載的撫出口岸地區人民對茶的稱謂直譯過去的。如日語的“cha”,印度語的“cha”都為中今懷古之作。成都樓,應為“成都白菟樓”。在丁福保編纂的《全晉詩》裡就作《登成都白菟樓》。張載這首詩全文三十二句,《茶經》裡引用其中後半部十六句。故此譯文亦照譯十六句。陸羽在《茶經》裡所以引用這首詩,也正是由於此詩後半部裡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的詠茶名句。它充分地說明了,在西晉時蜀茶已經是聞名遐邇,早已通過陸路和水運銷往各口岸、內地與邊遠地區了。

〔箋注〕①揚子:即指揚雄前53—後18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 ②長卿:即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前179—前117,字長卿,小名尤子。因景慕戰國時藺相如之為人,遂改名相如。 ③程卓:程卓兩姓,都是漢代蜀地之富豪。卓指卓文君之父卓王孫。 ④五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諸侯。此泛指權貴之家。 ⑤吳鉤:古代吳地所造的一種彎形佩刀。南朝宋詩人鮑照《樂府》詩有“錦帶佩吳鉤”之句。腰佩吳鉤者,多為名臣顯貴或富豪子弟。 ⑥鼎食:泛指富貴之家列鼎而食。 《漢書·主父偃傳》:“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則五鼎烹耳。”張晏注:“五鼎食:牛、羊、豕、魚、麋也。” ⑦龍醢:用肉、魚等製成的肉醬。龍,在此泛指魚、蝦水產海鮮類食品。 ⑧蟹胥:蟹醬也。 ⑨六清:為水、漿、醴、、、酏也。亦作“六飲”,即《周禮·天官膳夫》“飲用六清”之六種飲料。張孟陽“芳茶冠六清”的詩句,說明西晉時巴蜀之茶,醇厚芳香,作為人們生活中的飲料,已享有盛譽,即是古代宮廷膳夫特製的名貴飲料——六清,也是無法與之媲美的了。 ⑩九區:指九州。呂安《與稽茂齊書》:“平滌九區,懨維宇宙”、“溢味播九區”之句,說明西晉時四川已經是茶葉貿易的集散地了,當時茶葉的生產已有了相當規模。 HI茲土:即指自古富庶的蜀山錦水的“天府之國”——四川。 6.孫皓以茶代酒密賜臣下陸羽在《茶經》裡曾記載:“吳,歸命侯。”吳,歸命侯,即是孫皓。他是三國時吳國220—280的第四代國君,原封烏程侯。景帝孫休死後,孫皓於公元264年7月即位國君。 在歷史上被稱為末帝烏程侯孫皓。在位十七年。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六路出兵攻吳,孫皓出降,後被封為“歸命侯”。這就是陸羽稱其為“歸命侯”之由來。 孫皓,性嗜酒,殘暴好殺。據《吳志·韋曜傳》 ①記載: “孫皓每次設宴,座客至少飲酒七升,雖可不完全喝進嘴裡,也要斟上,並亮盞說乾。韋曜的酒量不過二升,最初,對他優禮相待,就暗中賜給他茶,來代替酒。這就是孫皓開創以茶代酒之先例。對於一個嗜酒成性,揮霍無度,殘暴好殺的國君來說,當時只是作為他體量臣下的一種權術遊戲。但孫皓這件事,在歷史上卻成了以茶代酒之發端。 〔箋注〕①韋曜:原名韋昭。 《三國志》的作者為避晉武帝之父司馬昭之諱,所以改為韋曜。曜,字弘嗣。吳郡雲陽今江蘇省丹陽縣人。博學多聞,深為孫皓所器重。由於韋曜在奉命記錄孫皓之父南陽王的事蹟時,秉筆直書,觸怒了孫皓,終於為孫皓所殺。 7.陸太守開創以茶代宴之先河據《晉中興書》記載:陸納任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①常去拜訪他。陸納的侄子陸俶,埋怨他的叔父要來客人不作準備,又不敢去問他。於是就私自預備下了十幾人吃的菜餚。 謝安將軍來了,陸納只以茶果招待客人,陸俶隨即擺出了豐盛的宴席。山珍海味,樣樣俱全。客人走後,陸納打了陸俶四十板子。並對侄子大發雷霆地說:“你既然不能給叔父增光,也就算了,可為什麼卻偏要來玷污我素來所崇尚而保持的儉樸之風呢?”陸羽將陸納崇尚節險,以茶宴代酒宴的故事寫進了《茶經》,是有深刻寓意的。 〔箋注〕①謝安320—385:字安石。晉陳郡陽夏今之河南太康人。 官衛將軍。封建昌縣公,進拜太保,贈太傅,諡文靖。晉代書法家,。 居會稽今浙江紹興市。與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等文士游處十年。曾和其弟謝萬參與羲之等四十二位文士於晉永和九年353癸丑暮春於會稽山陰蘭亭修禊之“曲水流觴”——歷史上著名的文壇盛會,並賦有詩作與書法傳世。嘗學草書、正書於右軍,右軍雲:“卿是知書者,知解書者尤難。”善行書,頗輕王獻之筆札,得其竟裂作校紙。獻之每作佳書與之,必謂被賞,安輒題筆者按:“輒題”含“動輒得咎”之意,在書評中多持批評意見後答之。傅有《每念》、《告淵朗》等帖刻在《淳化》、《大觀》、《寶晉齋》等叢帖中。 8.剡縣陳務的妻子筆者按:陸羽《茶經·七之事》所引這篇故事,是選材於《異苑》。說以茶祭古墳可以感應朽骨幽靈,以送錢相報,這在社會實際生活中是根本不會發生的。如果說這篇故事中說陳務霜妻以茶祭古墳的初衷,完全是出於一位古代尋常人家婦女的善良願望,是不存在祈求得到什麼報答的動機的;而且不讓她的兩個兒子扒掉宅院裡的古墳,從保護古蹟的角度來說,仍有它一定的積極意義。如果說,以茶對亡靈的祭奠,是由古代宮廷以貢茶祭祖所開的先河,或僧侶們以香茗敬佛,它只是反映了人們的一種思想寄託,也是不難令人理解的。 陸羽《茶經》選撰了“剡縣陳務妻”的故事。這是一個發乎於茶的人鬼感應、善得厚報的故事。 《異苑》 ①中記載:剡縣今屬浙江嵊縣一帶,唐時屬會稽郡人陳務的妻子年輕時守寡,和兩個兒子在一起生活。一家人都喜愛喝茶。因為宅院裡有一古墓,她每次喝茶之前,總是先用茶祭祀它。她的兩個兒子都不高興她這樣做。對她說:“古墳能知道什麼,這不是白白地為它勞一番心思嗎?”由於母親不聽他們的勸阻,於是兩個兒子就想掘掉這座墳,經母親苦苦勸阻才作罷了,當天夜裡夢見一個人對她說:“我在這座墳裡已有三百餘年了,你的兩個兒子常想把它毀掉,仰賴你的保護,又常賜我飲香茶,我雖然是九泉之下的朽骨幽魂,怎麼能忘掉你的護佑恩德而不報答呢?”等到次日清晨,在庭院裡獲得十萬銅錢,上面鏽蝕斑剝,好像在地下埋了很久,只是穿錢的繩子還是嶄新的。母親將此事告訴了她的兩個兒子,他們都感到很慚愧。從此以後,他們全家對古墓祭祀得更加頻繁、虔誠了。 〔箋注〕①《異苑》:志怪小說集。南朝宋劉敬叔作,共十卷。記述自先秦迄南朝宋代的怪異之事,尤以晉代為多。 9.廣陵茶姥筆者按:本文並參照宋代李昉等編撰的《太平廣記》卷七十《茶姥》一文書成。 《茶經·七之事》援引《廣陵耆老傳》記載的一個神奇而善良的老婦人售茶濟貧的故事。廣陵茶姥者,不知姓氏鄉里。 常如七十歲人。而輕健有力,耳聰目明,鬢髮滋黑。耆舊相傳云,在晉元帝①南渡後,見之數百年,其顏狀不改。每天清晨提一茶器的茶到市上去賣。市上的人都竟相去買她的茶喝,可是自清晨到傍晚,她那茶器裡的茶卻總不見減少,還如剛剛烹好的一樣。她還將賣茶所得的錢,都散給了路旁孤貧乞丐。於是,有人感到這是奇異之事,地方上執法的官吏便把老婦人抓進監獄裡囚禁起來了。到了夜間,這個老婦人卻拿著賣茶的器具,從牢房的的窗口飛越而去。 〔箋注〕①晉元帝:即東晉第一代皇帝司馬睿公元317—329年在位。文中提到“晉元帝南渡”,這是指西晉的首都在洛陽,而東晉的京城在建康今南京市。故稱“南渡”。 10.陸羽為何景仰陶弘景先生陸羽在《茶經》裡記載了陶弘景先生。這是陸羽所景仰的歷史人物之一。陶弘景同茶事有何相關呢? 陶弘景456—536丹陽秣陵今南京市人。南朝齊梁時道士和道教思想家、醫學家。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曾仕南朝齊,拜左衛殿中將軍。入梁隱居曲山茅山。遍訪名山,尋訪仙藥。梁武帝502—549在位禮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輒就諮詢,時人稱為“山中宰相”。卒諡“貞白先生”。 陶弘景先生對曆算、地理、醫學都有研究,同茶事相關的是經他整理的記載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還在其所著《雜錄》記載:“喝茶能使人輕身換骨。從前丹丘子、黃山君就常飲茶。”陸羽在《茶經》寫的“黃山君、丹丘子”也許就是援此而來吧? 11.徐英公與茶事何相關陸羽在《茶經》所載同茶事相關的歷史人物,上自“三皇炎帝神農氏”,下迄“皇朝徐英公積”。徐積,亦名李勣。唐濟陽郡離孤今屬山東荷澤曹州境內人。名世積,字懋功。 初事李密,後從歸唐。因其屢建大功,授黎城總管,帝賜姓李,因避太宗名諱,單名積。這就是唐初頗有名聲的徐懋功,為什麼又叫李勣的緣由。貞觀時封徐積為英國公,圖像凌煙閣。官累遷尚書左僕射、晉司空。卒諡貞武。 徐英公與茶事有何相關呢?唐太宗627—649年在位時,命徐積增補南朝陶弘景的《神農本草經集注》,編纂為《唐新修本草》共五十四卷。陸羽在《茶經·七之事》援引《唐新修草本·本部》論及茶之功效的記載:“茗,苦荼,味甘苦,性微寒,無毒。主治瘺瘡,利小便,去疾、渴、熱,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氣,消食。注云:'春采之'。” 這就是陸羽在《茶經》里特書“皇朝徐英公積”對茶學貢獻的緣由。 12.煎茶風爐上的銘文典故《茶經·四之器》,詳細介紹了陸羽親自設計的煎茶風爐。 風爐為銅鐵鑄造。有三足、兩耳、三個通風窗孔和底部透火灰隙孔,其形體如古鼎狀。爐壁厚三分,上口邊緣寬九分,爐膛裡搪有六分厚泥壁,用以提高爐溫。這個風爐,不僅設計精巧,還有寓意深刻的銘文與圖像。 1三足銘文及其寓意第一足銘文是:“坎上巽下離於中”,寓意《周易·鼎卦》之象下巽上離。 “鼎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之第五十卦。鼎狀風爐是既取鼎卦之象,亦取鼎卦之意。取其像,如將卦象符號稍加變形如,很像一種容器。它的六爻是:最下一爻是陰爻,像器之足;二、三、四三爻是陽爻—,陽為實,中實而容物,像器之腹;第五為陰爻,像器之耳;第六是陽爻—,像器之鉉。從上下兩體來看,上體中虛,下體有足承之,正是鼎之像也。取其意,《周易·鼎卦》辭曰:“鼎,像也,以木巽火烹飪之。”因為古鼎的用途之一,就是作為烹飪之器具,所以,必有火與水與之相遂。按《鼎》卦的寓意,“巽”主風,“離”主火,“巽下離上”,就是風在下以興火,火在上以烹飪之意。而七字銘中的“坎上”,“坎”主水,意思是煎茶的煮水容器是置於鼎器之上,風從下面吹入,火在中間燃燒。概括了煮茶的基本原理。此外,陸羽還在風爐支架鍑部的三個格子上,也分別鑄上了“巽”、“離”、“坎”卦的符號和象徵風、火、水的圖像和花紋。 第二足銘文是:“體均五行去百疾”。這七字說的是飲茶的藥效與功理。古代的中醫學,根據:“水、火、木、金、土”五行的屬性,聯繫人體的髒腑器官,並以五臟為中心,運用順逆相生、相剋的理論,來說明臟腑之間生理有機聯繫和對病理變化產生的影響,並用以指導臨床治療。這七字銘文,意在說明,如能經常飲茶,就可以使五臟調和,五臟調和就可以百病不生,人自然就會健康長壽。 第三足銘文是:“聖唐滅胡明年制”。這七字是說陸羽鑄造風爐的時間。 “聖唐滅胡”是指唐代宗在廣德元年763最後平定“安史之亂”。是年,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因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歸唐而在窮途末路之時自殺身亡,從而結束了長達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據此推測,陸羽設計的這個煎茶風爐,當在廣德二年764鑄造。陸羽時在湖州。 2伊公羹與陸氏茶陸羽在其鑄造的煎茶風爐三個通風窗孔之上,鑄有銘文六字:分別為“伊公”、“羹陸”、“氏茶”。將這六個字連起來,便成了“伊公羹,陸氏茶”。 伊公,即是伊尹,名摯。為商朝之賢相。約於公元前十八世紀末至公元前十七世紀末在世。初隱耕於野,經三次禮請,始出為相。助湯伐桀滅夏,遂王天下。伊尹歷經商初六代帝君。年百歲卒。帝沃丁以天子之禮厚葬。孟子稱其為能承大任的聖賢。伊尹之功甚多,湯稱其為“阿衡”。 “阿衡”亦為官名,至太甲商朝第五代國君改曰保衡。阿衡之意是謂湯倚伊尹維持朝政的平衡與穩定。 《詩·商頌·長發》:“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後引申為輔導帝王主持國政。 伊尹,擅以鼎器烹飪而著稱於世。 “伊尹負鼎操俎調五味而為相。”《韓濤外傳》古代之鼎,是為傳國之重器,或用於國家舉行隆重祀祭載牲體之具,也有用作烹殺罪人之刑器。到後來才用於煉丹、煮藥、烹茶、焚香。 伊尹首創以鼎器烹飪五味調和的美羹佳餚,成為千古美談,陸羽在煎茶風爐上鑄銘文曰“伊尹羹”、“陸氏茶”,這是陸羽以伊尹自況。陸羽以其創造的“陸氏茶”和“伊公羹”相媲美,亦是當之無愧的。伊尹是名垂青史的賢相;陸羽是功益古今的茶聖,各有殊勳,獨領風騷,都是歷史上為人們景仰的聖賢名人。 唐張又新①在《煎茶水記》裡轉述陸羽在《煮茶記》中記載的陸羽與李季卿②烹茶鑑水的故事:於元和九年814春天,予初成名,與同年好友相約於薦福寺。餘與李德垂先至,在西廂元鑑室休息。時值有一位楚地僧人亦來到。行囊中有書數篇,餘偶抽出一卷閱覽,文字細密皆雜記。卷末又一題云《煮茶記》。雲代宗朝762—779李季卿刺湖州。行至維揚今江蘇揚州市與處士陸鴻漸相遇。李素熟陸名,有傾慕之歡,因之同路赴郡。當到達揚子驛在今江蘇鎮江市,將要進餐時,李曰:“陸君善於茶,蓋天下聞名矣。況揚子南零水又殊絕,今者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乎?” 於是便命可靠的軍士,攜瓶架舟駛到揚子江心汲取南零水。陸羽整備好烹茶器等候。少時,軍士取水回來,陸羽用水杓揚水觀看說:“這是揚子江之水沒錯,但不是南零之水,頗似江岸之水”。 取水的軍士爭辯說:“我駕舟深入到江心取水,看見的不下百人之多,豈敢虛誑。“陸羽不言,遂將水傾入盆中,當倒至一半時便停了下來。再用杓揚水說:“瓶中剩下的才是南零水。” 軍士聞言大駭,賠罪說:我從南零取水回岸時,因水勢流急,船震盪不穩,瓶中之水灑出了一半,恐太少,於是汲取岸邊江水增補。處士實在是神鑑,小人不敢說謊了。 李季卿刺史和隨船賓客共數十人無不驚訝折服。對陸羽鑑水如神和高超的烹茶技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李因問陸: “君既如此熟悉水性,對所經歷地方水之優劣,自然都可精確判斷嘍?”陸答曰:“楚水第一,晉水最下。”於是請陸羽次第介紹了各地的名泉佳水共二十品。按張又新《煎茶水記》記載,他從一位楚地僧人手中藉閱《煮茶記》中所載這篇品泉故事,恰是在陸羽辭世十年之後了。 在陸羽的生平經歷中,有許多無獨有偶的趣事,煎茶品泉的逸聞亦然。在唐代的品茗故事中,同是陸羽和李季卿兩個角色,但在唐封演《封氏聞見記》 ③中,卻記載著另一個內容完全相反的故事。這個故事是陸羽在世時寫的,不由讀者諸君不信其為真。 故事大意說:御史大夫④李季卿宣慰江南時,到了臨淮縣在今安徽省泗縣東南館。由於當時茶道很盛行,有人向李大人建議,請常伯熊⑥來表演煮茶,季卿欣然同意。伯熊穿著黃披衫,戴著烏紗帽前來,表演時,手裡操持茶器,口中述說著茶名,逐一詳細的說明,大家佩服異常,煮好的茶,季卿勉強喝了兩杯。 到了江南,有人又向李季卿推薦當時頗有名氣的陸羽前來驛館表演煮茶,季卿同意。陸羽穿著平素的家常野服,帶首茶器應命前來。在表演時,手裡拿著茶器,口中述說著茶名,逐一詳細的說明。季卿心裡鄙薄他又是常伯熊那一套。當陸羽煮好茶,就命奴子拿三十文賞茶博士。 封演在《封氏聞見記》裡這則故事,至少說明了,如果不是封氏有意貶低陸羽,就是這位李欽差大人自恃高雅,不屑與一個身著家常野服,其貌不揚,且又有些口吃的“茶博士”交往。所以,不僅連陸羽為其精心烹煮的香茗都未沾唇,便下了逐客令,將陸羽逐出門外。當然更沒有雅興與陸羽談論茶道的精深韻旨了。陸羽也絕沒有想到,被特地請來烹茶卻受此大辱,當時茶人的鬱懣之情是不言而喻的。於是陸羽曾一度對自己多年來注入了全部心血和精力推進的茶學事業,產生了失望情緒。此後陸羽曾寫過一篇《毀茶論》。至南宋時陸游還曾閱過此文。他在一首茶詩中寫道:“難從陸羽毀茶論,寧和陶潛止酒詩。” 由於《茶經》的問世,陸羽在唐代宗大歷年間,尤其是在湖州期間,終以他的誠信人品,對詩詞韻律和佛學的精深研究,特別是以其高超的烹茶技藝和豐富的茶學知識,在高僧文士和朝廷賢臣中贏得了聲譽和尊重。張又新在《煎茶水記》裡記載的陸羽和李季卿的品泉故事,正是反映了陸羽在倡導和推進他的茶學、茶藝事業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箋注〕①張又新:小傳略詳見本書第四章《茶聖陸羽下》中《遨游江湖品鑑天下名泉》箋注①。 ②李季卿? —767: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西北人。唐玄宗朝左相李適之之子。弱冠舉明經,頗工文詞。應制舉,登宏詞博學科,遂任京兆府戶縣尉。肅宗朝累遷中書舍人,以公事坐貶通州別駕。 代宗即位,大舉淹仰,自通州徵為京兆少尹,繼任中書舍人、吏部侍郎、御史大夫,奉使河南、江淮宣慰,振拔幽滯,進用忠廉,時人稱之。季卿有宇量,性識博達,善與人交,襟懷豁如。其在朝以進賢為務,士以比多之。大歷二年卒,贈禮部尚書。至於張又新《煎茶水記》所云季卿於代宗朝刺胡州,《舊唐書》季卿本傳未及。 ③封演:生卒年不詳。唐蓚今河北省景縣人。以貢舉官至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所著《封氏聞見記》,語必微實,足資考證。自顏師古匡謬正俗,李乂[yi]匡資暇集,李濟刊誤之外,罕見此偶。 ④《封氏聞見記》:唐封演撰,共十卷。前六卷記典章文物和風俗習慣;七、八兩卷記古蹟傳說;末二卷記仕大夫逸事。所述唐人掌故,多可補唐代史料之缺。 ⑤御史大夫:官名。秦始置。地位僅次於丞相。掌管彈劾、糾察以及管理圖籍秘書。唐代於御史台置御史大夫一人,專掌監察、執法,為御史台長官。 ⑥常伯熊:其經歷不詳。為唐代中期與陸羽同一時代的民間茶人。 “善煮茶,因陸羽著《茶經》,复廣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召伯熊煮茶,季卿為再舉杯。”引自《中國人名大辭典》,1933年4月商務印書館版 陸鴻漸陸羽生時被人譽為“茶仙”,死後被奉祀為“茶神”。可是“茶神”這一帶有濃厚宗教觀念色彩的神靈偶像,究竟意味著什麼呢?也許在世人的心目中認為,陸羽雖然離開了人世,但他的靈魂依然存在於冥宇之中,仍在掌管茶事的職司,能對人間的茶茗物質世界,施加神靈的影響。所以,人們在默默地祈求“茶神”保佑,茶葉生產能年年豐收,這正如有聯語所云“千秋祀典,旗槍風裡弄神靈”上饒陸羽泉下聯——這兩句話正好反映了古代的茶民們有祭祀陸羽的習俗,祈禱“茶神”保佑茶園“旗”肥“槍”嫩,茶茗豐收,崇信神靈的情景。而開茶社茶館的店主則更是祈求“茶神”能保佑生意興隆,財源滾滾;這位陸茶神似乎也給一些生產茶陶器具的作坊帶來了好運。 據唐李肇在《唐國史補》卷中《陸羽得姓氏》及有關陸羽逸聞記載:“鞏縣陶者多為瓷偶人,號陸鴻漸,買數十茶器得一鴻漸,市人沽茗不利,輒灌注之。”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在唐代河南府鞏縣地方一些製陶作坊,為了能多銷售茶器具,專門燒製了一個瓷偶人,名曰:陸鴻漸陸羽,買數十件茶具的顧客方贈一鴻漸。在市井開店鋪售茶者,將這位難得的瓷偶“茶神”放在煎茶爐廚上供奉祈福,可是每當茗市不利,生意冷落時,店主就將心裡的怨氣,遷怒於鴻漸,往瓷偶“茶神”頭上澆注沸湯。 冤哉!陸羽。這位生前向以忠厚善良著稱於世,死後遺茗惠於世人的千古名賢,竟何以遭到沽茗恨利的商賈〔gu〕如此不公恭的對待呢?這至少說明了,古代的物神化和人神化的宗教觀念——即認為在另一個溟蒙的世界裡,有許許多多各司其職的無形神靈在主宰著人間命運的封建迷信觀念在唐代一些人的心目中的幻滅,或者說是半信半疑吧。如若對古代茶商對待陸羽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社會現像作出科學解釋的活,只好請教於馬克思了。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裡論“資產者”時說:“它把宗教的虔誠、騎士的熱忱、小市民的傷感這些情感的神聖激發,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沽茗恨利的茶商亦然,在開市吉利時,即奉陸鴻漸為茶神;生意不景氣時,即恚怨這個“茶神”不靈,並動輒以沸茶湯灌注之,店主以此來發洩盈利不佳的不快之情。 於是乎,陸羽身後的不幸遭迂也即遂之降臨在他的偶像——“瓷偶人陸鴻漸”身上了。 也許有的讀者會提出這樣的疑問:“這則故事是唐人杜撰的吧?”應該說,對“瓷偶人”故事的真實性是勿用置疑的。 《唐國史補》記錄了自唐玄宗開元至穆宗長慶年間712—824事共三百零八節。李肇自序說:“言報應,敘鬼神,徵夢卜,近箔帷則去之;紀事實,探物理,辯疑惑,采風俗,助笑談則書之。”陸羽是貞元末804辭世的。這說明“瓷偶人陸鴻漸”的故事,是發生在唐貞元二十年804至長慶四年824這二十年的事情。後世學者對《唐國史補》所記資料的真實性十分推崇,認為許多資料確可補唐代正史之不足。 1.鑑真大師最早向日本傳播了中國飲茶風尚中國盛唐社會高度發展的政治、經濟和燦爛的文化,其中包括茶文化,在日本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古代的日本統治階級,為國家的強盛與統一,積極學習和借鑒一衣帶水的鄰邦——中國先進的文化與製度。從唐貞觀五年631至唐季昭宗乾寧元年894的二百六十多年間,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眾多的留學生和留學僧。他們既是政治使節,又是文化使節。在政治、文化和弘揚佛教等諸方面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中國的茶文化,社會飲茶風尚,是何時傳入日本的呢?據日本森本司朗《茶史漫話》引言中說:“作為文化之一的飲茶風尚,由鑑真和尚和傳教大師帶到了日本。”據史載,唐開元二十二年734,日僧榮睿、普照來中國學佛。後於公元742年專程到揚州請鑒真和尚東渡弘揚佛法。鑑真以五十五歲高齡欣然應聘,從公元743年起,在兩位日僧和弟子彥祥等陪同下,歷盡艱辛,五次東渡均遭失敗。日僧榮睿和弟子彥詳病死途中,鑑真由於勞累過度,致使雙目失明,但其東渡弘揚佛法的夙志不改,鑑真一行數人,終於在公元753年12月第六次東渡成功,登上了日本國土。次年2月到達了當時日本首都奈良,受到了日本朝野僧俗各界的盛大歡迎。為他設壇弘揚佛法,並在奈良建造唐普提寺,成為日本律宗的創始人。鑑真大師東渡,帶去了大量的中國佛教經典、雕刻、繪畫、醫藥、書法等文化藝術品,也將中國的茶文化,飲茶風尚傳到了日本。為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公元763年5月6日,鑑真在日本奈良唐普提寺,雙膝盤坐,面向西方的祖國而圓寂,終年七十六歲。此後,一千二百多年來,中日兩國人民,一直懷著崇敬的心情,緬懷這位律法大師的功績,1963年中日兩國的宗教界、文化界、醫藥界,在揚州舉行鑑真逝世一千二百週年紀念會。郭沫若寫下了詩章,以志紀念: 鑑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 捨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日本學者森本司朗在茶書中披露,鑑真大師於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第六次東渡時將中國的茶文化傳到日本,這是迄今中國茶文化傳到日本的最早記錄,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四十年了。這要比一般茶書上記載,由日僧最澄、海空來中國天台山學佛時將中國茶籽帶回日本的時間,恰好早了半個世紀。 公元805年唐順宗永貞元年,僅在位數月。憲宗即位改元元和元年,日本高僧最澄、海空西渡來中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學佛,歸國時帶回了中國茶籽,種於日本近江台麓山地區,最澄倡導並建立了日本最古老的茶園——日吉茶園。兩位日本高僧向本國傳播了中國飲茶的風習。 據日茶書記載,公元815年日本嵯峨皇帝行幸近江國的唐崎,大僧都永忠,煎茶獻給皇帝。這是日本關於飲茶的最初記錄。森本司朗在茶書中還特別提到中國“茶道天才陸羽的煎茶法,早在嵯峨天皇809—823在位時傳入了日本”。 但是,來自中國的珍貴飲料,當時僅在留學僧侶中間流行,茶還沒有普及到大眾之間。在其後的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中日間的文化交流處於最低潮時期,所以,茶在日本的傳播,到九世紀末,幾乎完全斷絕了。 2.榮西和尚是傳播中國茶文化的非凡使者中國的茶葉種籽在日本生根,培育成大面積茶園,中國的茶文化在日本得到傳播,做出最重要貢獻的應屬日本高僧榮西大師了。榮西可謂是重開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向日本傳播中國茶文化的一位非凡人物。 榮西,於1141年生於日本岡山市一個神官之家。十四歲出家受戒,到當時日本天台宗傳播佛學的最高學府學佛。 榮西在二十一歲時立志,步先哲的後塵,來中國學法,重開已中斷了百年之久的中國留學之路。 1168年,二十八歲的榮西,懷著求知的渴望,戰勝了波濤洶湧的大海,在浙江明州今之寧波登陸。他懷著學到佛教的真諦,求得良師的心願,遍訪了江南的名剎古寺。最後到了浙江天台山萬年寺,拜禪宗法師虛庵懷蔽大師為恩師,虔誠學習佛法。當虛庵禪師移居天童山景德寺時,榮西亦相隨移居。因該寺年久失修而荒蕪,需要改建,榮西為了報答恩師的厚恩,為籌集建寺良材,重回日本,經多方奔走,廣集良材,組成木筏,在兩年之後,歷盡艱險,再次在明州登陸,並鼎力協助虛庵大師完成了景德寺的改建計劃。榮西的至誠學法和廣結善緣的精神,受到了天台、天童兩寺僧眾的欽敬。虛庵大師有讚美榮西的詩句: “鋒芒不露意已彰,揚眉早墮知情鄉”。讚揚榮西有卓越的見解和非凡的洞察力。 榮西來中國學佛,是在南宋高宗紹興初年,社會相對穩定,江南各地茶園,還處於興旺發展的時期,在北宋興起的飲茶風尚,早已普及到了民間。當時街頭、驛站、寺院門前均設有茶座,出一二文錢,便隨處有茶可飲。而唐宋以來,寺院中僧侶為坐禪破瞌睡,飲茶早已成風習。榮西居住的天台寺一帶,每年從春到夏都能看到農民的採茶、製茶等茶事活動,社會上下僧俗嗜茶的情景,更是耳聞目睹,這些都對榮西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榮西在鑽研浩瀚的佛教經典之餘,也在埋頭於茶的研究。 榮西於1191年7月南宋紹熙二年離開天童山景德寺,拜別虛庵懷蔽大師回國時,除帶了許多經典外,同時也帶了大量的茶樹種子,回到了日本博多港。榮西回國後,除了自己在築前、肥前兩國交界處的背振山一帶,播下了中國茶樹種子外,還將茶籽送給山誠國的惠明上人。惠明上人,在栂尾山即日今之宇治中播種了茶種。宇治後來發展成為日本的著名產茶地。宇治的茶被稱為“真正的茶”,十分珍貴。 榮西回國後,還將從中國帶回去的岩山茶送給了正在患糖尿病的鎌倉幕府的將軍源實朝,並為其講了喫茶養生之道。 源實朝將軍按榮西指點喫茶療養,從而恢復了健康。榮西為了向日本全國推廣飲茶之風,在歸國的第二年,用日式漢字寫出了日本的第一部茶書《喫茶養生記》二卷,獻給了鎌倉幕府。這部後來被稱為日本國民健身法鼻祖的《喫茶養生記》,在時隔五百年之後於1694年以木刻版在京都問世,引起了茶道界,以及學習中國醫術養生之道的人們的廣泛重視。 據日本茶書介紹,《喫茶養生記》開篇有這樣的記述: “茶者養生之仙藥也,延壽之妙術也;山谷生之,其地神靈也;人倫采之,其人長命也,天竺唐人均貴重之,我朝日本酷愛矣。古今奇特之仙藥也。”《喫茶養生記》不僅引經據典地論證了茶是養生的仙藥,並結合自身的實踐作了論證。榮西在書中引用佛教經典關於五臟——心、肝、脾、肺、腎等的協調乃是生命之本的論點,同五臟對應的五味是酸、辣、甜、苦、咸。心乃五臟之核心,茶乃苦味之核心,而苦味又是諸味中的最上者。因此,心臟精神最宜苦味。心力旺盛,必將導致五臟六腑之協調,每日每年時常飲茶,必然精力充沛,從而獲致健康。 榮西禪師在日本被尊為“茶祖”。這同我們中國稱陸羽為“茶聖”一樣。榮西的《喫茶養生記》要比陸羽的《茶經》晚四百多年。但榮西的功績正是他熱誠研究中國茶文化,並廣泛向日本大眾傳播,還將中國的茶樹種子,播進了本國的土壤之中,茶葉得以在日本生根、繁植,蔚成片片茶園;也正是由於榮西的這些奠基之功;為其後被稱之為“茶道天才”的千利休所創造的,以“和敬清寂” ①為主旨的日本茶道文化開拓了道路。 〔箋注〕①“和敬清寂”:據日本學者解釋,這四個字體現了日本茶道的宗旨和精神。 ——和,就是融合一體之意。通過舉行茶會,使主客融為一體,客與客融為一體,人與茶、人與茶具、人與自然融合為一體,體現了——和真善的協調美、和諧美,也體現了人類應該彼此合作,酷愛和平的心願。 ——敬,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相互尊敬之意,更包含著出席茶會的人,相互之間必須尊重對方的人格,以真誠之心,平等相待。主客之間在茶會上,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體現尊敬的崇高情意。 ——清,茶是以清為第一的,但並非僅僅滿足於物質形體的清潔,而是要追求形而上的清淨。所以,主人在茶會上擦洗每一件茶具的同時,也是在擦拭和清洗自己的心靈;同時客人也感受著自己的心靈在淨化。 ——寂,意思是要排除一切煩惱和妄想,要使自己的心靈昇華到不要為物所動的境地,以清淨的心去洗刷客觀世界的污垢和塵俗。 馮夢龍②在:“王安石三難蘇學士”一回書中,有這樣一段品水若神的軼事。在宋神宗年間,因蘇東坡③早年反對王安石新法,屢遭貶謫。元豐二年1079蘇東坡剛剛任滿三年,從湖州回京師開封侯旨時,又獲罪於王安石,再次被貶出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 赴任前蘇東坡向王安石辭行時,王安石攜東坡手道:“老夫幼年燈窗十載,染成一症,老年舉發。太醫院看是痰火之症。雖然服藥,難以根除。必得陽羨茶,方可治,有荊溪進貢陽羨茶,聖上就賜與老夫,老夫問太醫官如何煎服?太醫官說:須用瞿塘中峽水,瞿塘在蜀,老夫幾次欲差人往取,未得其便,兼恐所差之人未必用心。子瞻桑梓之邦,倘尊眷住來之便,將瞿塘中峽水攜一甕寄與老夫,則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蘇東坡雖對王安石和所任新職頗為不快,也只好領命出京赴任。 據所說,所謂瞿塘中峽水,並非瞿塘峽之水,而是指巫峽之水。原來古代曾稱瞿塘峽為西陵峽,曰上峽;巫峽為中峽;西陵峽名為歸峽,曰下峽。統稱瞿塘三峽。 而所謂陽羨茶,就是江蘇宜興茶,從唐宋以來即為朝廷貢品,因宜興古名曰陽羨漢代縣名故以名茶。 蘇東坡雖是天下有名才子,但因是獲罪掛名謫官,無可事事,不過登山玩水,飲酒賦詩,軍務民情,秋毫無涉。光陰迅速,將及一載,恰值州府馬太守欲差蘇東坡晉京呈送冬至表文,又令他想起王安石汲取中峽江水之託。正好蘇夫人要回四川眉山家鄉,東坡決定送她半程,到夔州他即反棹東下,以便取中峽水去東京復命。 未料,船從夔門折返後,下水舟行太快,一瀉千里。而東坡見那峭壁千尋,觸景生情,又正想作篇《三峽賦》以明志。只因連日勞累,憑幾構思,不覺睡去。及至醒來,中峽早過。東坡為了取中峽水,只好叫水手返航。但是,逆水行舟,頗令水手為難。東坡無奈,只好令水手在歸峽岸上有市井街道之處泊舟靠岸。東坡分付蒼頭:“你上岸去看有年長知事的居民喚一個上來,不要聲張驚動了他。”蒼頭領命,登岸不久,帶一個老人上船,東坡以美言撫慰:“我是過往客官,要問你一句話。那瞿塘三峽,那一峽的水好?”老者道:“三峽相連,並無阻隔。上峽流於中峽,中峽流於下峽,晝夜不斷,難分好歹。”東坡暗想道:“荊公膠柱鼓瑟。三峽相連,一般樣水,何必定要中峽?”叫手下,給官價與百姓買個乾淨磁甕,自立於船頭,看水手將下峽水滿滿地汲了一甕,用柔皮紙封固,親手簽押,即刻開船,返回黃州。 東坡晉京呈送賀冬表時,攜甕來到相府。王安石親啟封籤。令人用銀銚汲煨之,再取著名的定瓷碗一隻,投陽羨茶一攝,候水沸如蟹眼時,急速沏茶,許久才見茶色。 王安石不由地問道:“此水何處取來?” 東坡道:“巫峽。” 荊公道:“是中峽了?” 東坡道:“正是。” 荊公笑道:“又來欺老夫了,此水乃下峽之水,如何假名中峽?” 東坡大驚。只好承認:“實是取下峽之水!老太師何以辨之?” 荊公道:“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須是細心察理。這瞿塘水性,出於水經補注。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惟中峽緩急相半。太醫官乃明醫,知老夫乃中脘變症,故用中峽水引經。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見茶色半晌方見,故知是下峽。” 東坡離席謝罪。 荊公道:“何罪之有!皆因子瞻過於聰明,以至疏略如此。” 書中王安石同蘇東坡所論鑑水之道,還以比喻做人之理,告誡這位自視才高過人的蘇學士,還要多讀書,多實踐。之所以常出差錯,皆因未能細心洞察事理之故。至於王安石的偏方是否可醫痰火之症,又當別論,“三難蘇學士”的故事,亦可視為逸聞趣談。但三峽水質優良卻是無疑的,尤其是中峽泉水更是為品茗者所樂道。素有“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之譽。 〔箋注〕①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熙寧九年1076辭相位,退居江寧,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 ②馮夢龍1574—1664:字猶龍,一字耳猶,自號顧曲散人、墨憨子、墨憨齋主人,別署龍子猶。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明文學家、戲曲家。崇禎三年1630補貢生,曾任壽寧知縣。與兄馮夢桂、弟馮夢熊並稱“吳下三馮”。馮夢龍是明代傑出的通俗文學家。又稱《古今小說》、、,世稱“三言”,是馮夢龍的傳世名著。 ③蘇東坡小傳略詳見本書第八章《今古茶詩下》三十一《宋蘇軾七首》注。 關於蘇軾貶黃州團練副使的情節是,在神宗時因不滿王安石變法時的過激做法,曾與舊黨站在一起,上表反對,請求外任。在湖州時又因寫詩諷刺新法,於元豐二年1079八月被捕解京,是年十二月出獄後,於元豐三年1080二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於元豐七年1084四月離黃州。後神宗死,舊黨馬司光上台出任宰相,蘇軾奉召回京任翰林學士兼侍讀、龍圖閣大學士等職。 南宋詩人陸游寫過一首著名詩篇《臨安春雨初霽》:“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首詩作於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時年已六十二歲。詩人一生力主恢復中原,抗擊金敵,但他的愛國主張卻屢遭朝廷主和派的打擊,幾次被免官。這次是奉孝宗帝召命,滿懷著得以施展抗戰抱負的希望,從家鄉紹興來到南宋京城臨安今杭州市,不料召見後卻被任命為嚴州太守。 孝宗這樣做,只是為了表示賞識陸游的詩才,並不理會詩人的愛國主張。詩人顯然感到有違夙志,心情很不愉快。詩人這首七律,正是含蓄地抒發了他當時感慨之情,寫出了春雨季節杭州的風物。詩中“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成為傳世佳句。 陸游這首詩雖非茶詩,但卻在詩中寫出了“晴窗細乳戲分茶”的絕妙的詠茶佳句,歷來為研究茗事者所樂道。但這句詩裡所蘊含的深邃意境,卻正是此詩主題思想的發端,往往被注評家們忽略了。 原來詩人奉召進京的這幾天,正逢春雨霏霏,一夜春雨過後,天氣放晴。詩人坐在臨安驛館的晴窗之下、卓幾之上,放好了紙筆,準備寫封家書或詩章;同時又將剛剛烹好的一甌香茗放在桌上。但詩人這時無興趣寫作,卻被那鮮醇的茶香和茶甌湯麵上所呈現的奇異景像新吸引。所以,詩人在品茗之前或品茗之中就做起了“分茶”之戲了。 何謂“分茶”?有的注評者云:詩人在烹茶之前在細心的挑選茶,將次者“分”出去。殊不知,宋代所飲之茶,特別是高檔之茶,並非今日之散茶,而是研膏茶,在烹煮之前要經過烤茶、碾茶和羅茶。詩中“細乳”二字,正好說明詩人當時品飲的是高檔研膏茶碾成的末茶。 將要往沸湯裡投放的是經過羅好的末茶,何有好次之分? 如說可“分”者,只能有多寡之分,如只“分”多少,又何有“戲”之說? 分茶之戲,始於宋代。明陸樹聲著《茶寮記》附文中有一節曰《茶百戲》:“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七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茶百戲。”詩人寫其在“晴窗”之下作“分茶”之戲,也並非是施什麼“妙訣”,只是他被茶甌湯麵上所呈現出的變化多端的物象所吸引,在品嚐著香醇的細如乳狀的茶花即沫餑的同時,用匙箸在輕輕地攪動茶湯,隨之出現幻變莫測的景象:有濃有淡,有如世態之炎涼;有聚有散,宛似人生之悲歡離合;有沉有浮,這豈不若宦海生涯變幻莫測;有的如一幅完美的山水畫卷,頓時又斷裂開來,這不正像徵著大宋的半壁江山,被金國分割而去嗎?詩人從“分茶”遊戲中,在茶湯裡看到變化無常物象,聯繫到來臨安後的際遇,雖蒙孝宗皇帝召見,卻並未被重用,只是任命他去較偏僻的嚴州當太守按:嚴州在今廣西桂林地區,唐宋時為西南少數民族“生獠”——古時對西南夷之稱謂——所居之蠻荒之地,當時也許只領二三個小縣。這無疑給陸游的滿腔報國之情潑上了一瓢冷水;而驛館前的車馬亦十分稀少,朝中的顯貴權臣,也並未來祝賀將要去當地方長官的愛國詩人。這令陸游的心裡很不平靜,大有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嗟嘆,對奉詔晉京也頗感懊惱,對官場生活則更覺得十分淡泊。看來應該及早離開這“世味年來薄似紗”的京師,估算時間尚可以在清明之前趕回紹興鄉下的老家去,詩人似乎從那些“分茶”之戲中產生的幻變無常,須臾破滅的物像中看到了令人悲嘆、難以忍受的冷酷現實。這時,在詩人心靈裡激起的層層波瀾,遂凝結成了詩的語言,於是詩人揮毫寫下了這首有傳世名句的詩篇。 十、陳用賓六詔杯茶邀仙人 春夢慣迷人,一品朝衣,誤了九環仙骨。雞鳴紫陌,馬踏紅塵,軍門向那頭跳出? 空山曾約伴,八閩片語,相邀六詔杯茶,劍影橫天,笛聲吹海,先生從何處飛來? 這副楹聯爲明代云南軍門陳用賓所書。現仍懸於昆明市金殿風景區環翠宮。 環翠宮,坐落在昆明市東北郊鳴鳳山山麓,距市區約七里。這里山勢嵯峨,“左挹華山之秀,金馬騰輝;右臨昆海之濱,碧雞煥彩。”松柏蒼翠,風景秀麗;殿閣崢嶸,空氣清新,真乃是“無雙玉宇無雙地,一半青山一半雲”的道教勝地。 昆明金殿風景區和陳用賓的這副對聯,還有一個帶幾分神秘色彩的民間傳說。明萬曆年間1573—1620,身居雲南軍門、巡撫要職的陳用賓非常崇信道教。說他一天夜裡夢見仙人呂洞賓①約他翌日清晨在鳴鳳山相會。陳用賓準備在這千載難逢的人仙幸遇之時,請呂真人品嚐雲南六詔名茶。 第二天黎明,金雞報曉之時,陳用賓即策馬來到鳴鳳山麓恭候。這時,只見一個放羊老者,用繩子牽著羊,在山邊用一口沙鍋煨芋頭,另一口鍋作鍋蓋。當他走近看時,那老者忽然不見了,帶繩子的羊也在瞬間不知去向。陳用賓見此情景,恍然大悟,兩口相迭,不就是“呂”字嗎?帶繩子的羊,意味是“純陽”。這個老者不就是呂純陽——呂洞賓嗎? ! 這是呂真人在點化他:鳴鳳山乃是洞天福地啊! 於是,在陳巡撫的主持之下,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仿照湖北武當山七十二峰之中峰太和宮的建築形式,在鳴鳳山山麓大規模地創建太和宮,修紫禁城,“三天門”,鑄銅建北極真武殿,供奉真武帝君。從此,這裡就成了雲南省著名的道教宮觀。早在明代,“鸚鵡春深”就列為昆明的八景之一。 現在這裡仍是春城的旅遊勝地,一年四季,遊人如潮。 萬曆年間,在創建太和宮的同時,還興建了環翠宮,又名呂仙祠、鸚鵡宮。在呂仙祠落成之時,陳用賓題了這副著名的“春夢”——“空山”聯。這副楹聯寫得灑脫飄逸,情景交融,意境深邃,對仗工穩。作者運用對聯特定的語言表達形式,婉轉地表露了他自己既迷戀“春夢”般的高官厚祿;又嚮往能夠飛仙出世,去尋求長留天地之間的“九環仙骨”的矛盾心理。 至於陳用賓是否真的“空山曾約伴”,遇見了呂仙人,是否如聯語所云他用“八閩片語”福建地方話,陳用賓是福建人,以“六詔杯茶”相邀呂洞賓。疑信者參半,見仁見智,任由評說。 也許有人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故事、聯語都很美妙,何以選入茶文化大觀呢?其實這在文題中已經作了回答。唐詩人盧仝在《謝孟諫議寄新茶》歌有云:“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唐詩僧皎然在《飲茶歌送鄭容》:“丹丘羽人輕玉食,採茶飲之生羽翼。”這都是說飲茶可以羽化成仙其實詩作者也明白,飲茶是不能羽化成仙的。而陳用賓這副楹聯構思工妙、別開生面之處,乃是以品茗邀仙人。飲茶可以羽化成仙,是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茶文化,而以“六詔杯茶”與仙人相邀,不更是絕妙的茶文化嗎?在浩如煙海的古典詩司、聯語中,寫以茶邀仙者是很少見的。況且傳說中的呂洞賓又是一位酷愛飲酒的遊仙。不是曾有聯語說“呂純陽三過洞庭岳陽樓必醉”嗎?而陳用賓在他的聯語中不是寫請呂洞賓飲酒,而是品茗悟道。從而給這副楹聯更憑添了幾分清雅而神秘的韻味。 可以說,陳用賓這副對聯,是今古詠茗典故中的上乘佳作。 〔箋注〕①呂洞賓小傳略詳見本書第七章《今古茶詩》〔上〕二十五《呂岩一首》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