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第50章 第十章茗事典故-3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舒玉杰 20590 2018-03-18
曹雪芹①在若干回書中,都寫了世宦貴族賈府的公子、小姐、老太君、少婦人等的日常飲茶故事,其中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是專寫茶事的上乘佳作,讀來韻味無窮,妙趣橫生,真可謂是文、人、茶、水、器五美俱全。文言閒情雅趣;人乃靈秀妙人兒;茶屬烏君山珍品;水是梅雪雨液;器盡古玩奇珍。 也許,從問世以來的二百多年間,凡是喜愛涉獵茶道文章的,都十分欣賞曹雪芹這篇茶茗飄香今古的精妙文字。 櫳翠庵品茶,是在“史太君兩宴大觀園”散席之後,賈母在寶玉、黛玉、寶釵的簇擁之下,帶著劉老老到園中散步。 為了尋求涼爽清幽,信步來到了櫳翠庵。妙玉把賈母等眾人相迎進去,並笑著往東禪房裡讓。 賈母道:“我們才都吃了酒肉,你這裡頭有菩薩,衝了罪過。我們在這裡坐坐,把你的好茶拿來,我們吃一杯就去了。”

只見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裡面放了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鐘,捧與賈母。 賈母道:“我不吃六安茶。” 妙玉笑說:“知道。這是老君眉。” 賈母接了又問:“是什麼水?” 妙玉道:“是舊年蠲〔juan〕的雨水。”意思是精心收存的潔淨雨水。賈母便吃了半盞,笑著遞與劉老老說:“你嚐嚐這個茶。”劉老老便一口吃盡,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賈母眾人都笑起來。然後眾人都是一色的官窯脫胎填白蓋碗。 賈母喫茶詢茗問水,妙玉備茶選水,亦非同常品,盛茶的器皿,雖按尊卑有精平之分,但也得體自然。說明他們都是精通此道的。而妙玉更是熟知賈母的飲茶習慣,投其所好。 賈母說她“不吃六安茶”,就是等於說她不喜歡吃綠茶。

六安茶,就是今產於安徽六安、金寨、霍山金寨、霍山過去同屬六安州的六安瓜片,是我國的著名綠茶品種之一,明、清以來就享有盛譽。從明初起即是宮廷貢品,曹雪芹寫時,六安茶也是茶中珍品。據有關資料說,六安茶最初投放市場的時間是1905—1920年間的清末民初。 妙玉給賈母煎的“老君眉”,是比六安茶更為名貴的烏君山茶,產於福建省光澤縣城東北約50公里的烏君山。老君眉“葉長味鬱”。 [筆者按:此前有的評“賈寶玉品茶櫳翠庵”的文章,將老君眉茶誤為湖南嶽陽洞庭君山茶。這三十餘年的誤傳,由周靖民先生在《岳陽君山茶諸問題的剖析》一文之“九、老君眉不是君山茶”而解開了“謎底”。此文刊載於《中華茶人》1995年第一期上。為使茶文化界同仁與廣大讀者了解此案之始末,特將周先生的這節文章,作為箋注②附本文之後。 ]賈母喫茶,是櫳翠庵品茶之序幕。妙玉的茶藝表演,是通過寶玉的細緻觀察第次展開的,其精彩處是“三玉一釵”

“吃體己茶”。就在賈母喫茶,同劉老老等人說笑之間,只見那妙玉便把寶釵、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隨她出去,寶玉悄悄地隨後跟了來。只見妙玉讓他二人在耳房內,寶釵便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團上。妙玉自向風爐煽滾了水,另泡了一壺茶。 寶玉便輕輕走進來,笑道:“你們吃體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趕了來撤茶吃吃蹭茶!這裡沒有你吃的。” 品茶的清韻雅趣是,出身書香門第的庵主妙玉在款客奉茶中,評水論器,展示珍藏;評論中透露高雅,談笑間暗蘊塵緣。 寶玉又見妙玉另拿出兩隻杯來,一個旁邊有耳,杯上鐫著“瓟斝〔音:banpaojia〕三個隸字,後有一行小真字:“王愷珍玩”;又有“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秘府”一行小字。妙玉斟了一斝遞與寶釵。那一隻形似缽而小,也有三個垂珠篆字,鐫著“點犀〔:qiao〕,妙玉斟了一與黛玉,仍將前番自己日常喫茶的那隻綠玉斗來斟與寶玉。

寶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兩個就那樣古玩奇珍,我就是個俗器了?” 妙玉道:“這是俗器?不是我說狂話,只怕你家裡未必找出這麼一個俗器來呢?” 寶玉笑道:“俗語說:'隨鄉入俗',到了你這裡,自然把這金珠玉寶一概貶為俗器了。” 妙玉聽如此說,十分歡喜,遂又尋出一隻九曲十環一百二十節蟠虯雕竹根的一個大盞出來,笑道:“就剩了這一個,你可吃的了這一海?” 寶玉喜的忙道:“吃的了。” 妙玉笑道:“你雖吃的了,也沒有這些茶你遭塌。豈不聞,'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驢了。'你吃這一海便成什麼?”說的寶釵、黛玉、寶玉都笑了。妙玉執壺,只向海內斟了約有一杯,寶玉細細吃了,果覺輕醇無比,賞贊不絕。

曹雪芹在這回書中,無論是寫史太君飲茶,或是“三玉一釵”吃體己茶,都突出了一個品字。一口為嘗,三口為品。 在妙玉向賈母獻茶時,賈母只吃了半盞茶,這正是“品評此中滋味,尋來無尚清涼”。而同時,又襯以劉老老將賈母遞給的半碗茶一飲而盡,又說茶淡了些,惹得賈母等眾人大笑,這是從反面寫這烏君山珍品“老君眉”只有細細品嚐,才能領略其甘醇甜爽的滋味,並非是解渴之蠢物。在妙玉請寶釵、黛玉、寶玉三人“吃體己茶”時,雖未明寫吃的是什麼茶,但自然是勝於“老君眉”的茶中名貴珍品了。物以稀為貴,所以主客均斟一杯品飲。茶香發於水,所以古人飲茶特別講求選汲名泉佳水烹茶,謂之品泉。櫳翠庵“三玉一釵”“吃體己茶”不同凡品的是妙玉以梅花雪液烹茶待客。當大家吃了這“輕醇無比”的香茶之後——黛玉因問:“這也是舊年的雨水?”

妙玉冷笑道:“你這個人,竟是個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統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捨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你怎麼嘗不出來?隔年蠲的雨水,那有這樣清淳?!” 試想,那聰明絕世,論人品才情為之最的林黛玉,一向善剛任性,以知識閱歷過人自許,因在品茶時未嘗出水品,卻被那孤高怪僻,以品泉大家自居的妙玉數落得竟是一個連水都嘗不出來的“大俗人”。當時黛玉心中或許微感不快,也只好默然折服了。而那從容大雅,靜慎安詳,卻善見機行事,左右逢源的薛寶釵,深知妙玉“天性怪僻,不好多話,亦不好多坐,吃過茶,便約著黛玉走出來”。

曹雪芹寫櫳翠庵品茶,巧妙而又自然的把品茶同欣賞古玩奇珍——茶器相互烘托,更是獨具品茗風雅之韻,給“三玉一釵”“吃體己茶”憑添了無限的樂趣和風情。 且不論妙玉給賈母獻茶時捧出的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小茶盤里托著明代成化窯所產五彩小蓋鐘之珍貴,又是何等典雅而得體;且看,妙玉給寶釵斟茶的杯子為“王愷珍玩”,名曰:“瓟斝”。這件茶具,不僅名字起的新奇,匠心獨運;而其形狀亦十分別緻:、瓟,為屬,是一種體形較小的葫蘆;而斝,是一種古代銅製大酒器,其形似古爵,而體較大,在商代很盛行。可以想像,這是一隻既有小葫蘆的圓潤可愛,又有古代爵狀酒器古雅而珍奇的特殊茶器。這自然可以稱得上是“珍玩”了。王愷是晉代官僚中最富有者;而其杯上又書有:“宋元豐五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秘府”一行小字。把“王愷珍玩”同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品泉大師聯繫起來,這就使這個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以晉末420——清乾隆1763或1764曹雪芹逝世時間推算的王愷珍玩更成為稀世之珍。那妙玉給黛玉斟茶時選用的茶器,小巧如缽,名曰:“點犀”。是用犀牛角製作的古代碗類器皿,其橫斷面中心有白點,這個古玩中蘊含著唐李商隱詩“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典故,更是別具寓意和清雅之趣。

至於,妙玉為寶玉兩次易杯,則是別具寓意和暗蘊一縷世情的。試想那“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的妙玉是何等孤芳自賞,“過潔人同嫌”之人,但卻把自己日常飲茶用的“綠玉斗”給寶玉斟茶,而寶玉偏說它是“俗器”,惹得妙玉大發一番議論,又尋出那隻蟠虯整雕竹根大盞來,導出了“驢飲”之論,令人忍俊不禁,都笑了起來。 妙玉雖身在清修之所,但其塵緣未了,在其心靈深處對怡紅公子卻有一縷隱隱幽情,並把寶玉視為“素衣”中的知己。所以她在品茶中同寶玉談笑風生,毫無道家戒律之束。 曹雪芹在第四十一回書中,把櫳翠庵品茶,寫得別具風韻,並非是小說家的文藝筆墨,而其在茶品、器皿、人物、環境等方面,無處不體現古代品茶時所尋求的高雅風韻。明陸樹聲在《茶寮記》“煎茶七類”所論——人品、泉品、烹點、嘗茶、茶候、茶侶、茶勳——論及“人品”時曰:“煎茶並非浪漫,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故其人每傳於高流隱逸。”那精通茶道的妙玉,親自煎湯烹點,可謂其人與“泉品”梅花雪水、“茶品”烏君山之茶是何其相得益彰。

“茶候”所探尋的“涼亭靜室,明窗曲幾,僧寮道院,松風竹月”之清雅環境,而那妙玉所居的櫳翠庵似更勝一籌,院里花木繁盛,整潔清雅;禪堂靜室之內則是窗明幾淨,古玩生輝,似乎是連羽士神仙都宜品茗的幽境所在。而那“茶侶”呢? 更是妙不可言,除卻“緇衣”盡是“紅樓”神仙眷。 “吃體己茶”的四人中,竟有三人黛玉、寶釵、妙玉是“金陵十二釵”中人物;另一位則是“紅樓”中大名鼎鼎的頸項上佩帶“通靈寶玉”的怡紅公子。 ——他們是茶侶——情侶——“木石前盟”——“金玉姻緣”——另加一層“緇流”妙玉與“素衣”寶玉之間的那種淳若茶、淡如煙,是情誼,又若有隱隱塵緣,似真如幻,只有靈犀會意,不可言傳的微妙關係。這也許就是曹雪芹大師寫“櫳翠庵品茶”的真正要旨所在吧,也正是有鑑於此,它才成為今古文學作品中膾炙人口的品茗佳篇。

〔箋注〕①曹雪芹? —1763或1764:名沾,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 祖籍河北豐潤,後遷瀋陽一作遼陽。入滿洲正白旗內務府為包衣。 出生於南京的“百年望族”大官僚地主家庭。他從小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工詩善畫,具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清代著名小說家。曾祖璽、祖寅、父先後任江寧織造六十年,為康熙皇帝親信。雍正時由於宮廷內部派系傾軋加劇,其父曹被革職抄家,遷來北京西郊。雪芹是在曹家一敗塗地,“舉家食粥酒常賒”的貧困生活中,以十年心血,從事創作,這是我國小說中成就最高的現實主義傑作。雪芹晚年,在貧病交攻之下,又加幼子夭亡,全書未成只完成前八十回,後四十回為高鶚所續淚盡而逝。雪芹約卒於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或二十八年癸未除夕。他的生前好友,鹿車送葬,洒淚黃沙,殯埋了這一位曠代的天才,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流的作者。 ②老君眉不是君山茶:周靖民先生說:'這一問題的原委,與筆者有點關係。 1957年我在湖南省茶葉管理處工作,3月間,《新湖南報》 社編輯電話我處,要求寫一篇報導。領導指定我執筆,寫一短篇用筆名寄去。報社發表時,編輯在文中“君山茶”下面加一句:“就是櫳翠庵妙玉給賈寶玉應為賈母烹的老君眉茶',這事就傳開了。我閱報後很驚奇,當時因為工作很忙,沒有立即去報社查詢,但疑惑一直縈結於心。過了多年,我有機會查閱了很多有關君山茶的地方志和古籍,都沒有發現君山茶又名“老君眉”。有一次偶然閱到清代郭柏蒼的《閩產錄異》1888年撰,“老君眉光澤烏君山前亦產老君眉葉長味鬱然多偽”。原文無標點,括號內是郭氏用小字自註。我當時只知道全國有“君山”三處,一處在湖南,兩處在江蘇江陰、宜興,是否福建也有一座君山呢?又經過幾年搜求資料,並多方打聽原來報社那位編輯,才解開這個20多年的謎。原來那位編輯從前在岳陽工作過8年,當時曾抄存郭柏蒼書中這一段,並在“光澤烏”後斷句,就成為“老君眉外形光澤烏潤,以前湖南君山也產老君眉”了,沒有註意到郭氏這篇是專指“閩產”。其實“光澤”是福建一縣名,縣城東北約50公里有一“烏君山”,山的東南連接崇安縣的武夷山。見《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冊兩山都產老君眉茶。郭書中記有很多清代前期的武夷茶,如鐵羅漢、墜柳條、工夫、奇種等,老君眉“葉長味鬱”,應當是清初已生產的一說明末烏龍茶類,不是芽尖形味平和的武夷銀針,更不是湖南綠茶類的君山毛尖茶。曹雪芹根據已有的茶寫入《紅》書,含有妙玉向賈母祝壽之意,不是清末才生產,並根據《紅》書命名的。 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自烹煎陸羽以其數十年的品泉經驗,在其所著《茶經》“五之煮”和“六之飲”兩章裡都把飲茶對水品的選擇,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並強調烹茶選水時“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後又著水品篇《煮茶記》所列天下名泉佳水二十品。陸羽品鑑天下名泉,是對中國茶文化的又一大貢獻,對後世茶事活動產生過很大影響。 但陸羽的《煮茶記》今已失傳,僅見諸於唐張又新《煎茶水記》所載在對天下名泉佳水的次第排列中,將雪水排在二十品之末,似有欠公允之處。這正如張又新在《煎茶水記》所云:“夫顯理見物,今之人不迨於古人。蓋有古人未知而今人能知之者。”神州疆土廣袤,天下之大,古人之足豈能盡涉? 儘管陸羽一生足跡遍布巴山蜀水,荊楚大地,吳越山川,但卻未到過嚴冬銀裝世界的北國,未領略過那冰雪之風韻,當然也未嚐過北方以雪水煎茶之甘芳了。 在陸羽之後,唐宋以來的品泉者認為以雪水烹茗是高人雅事,在詩詞中每有詠贊以雪水煎茶的詩句。如白居易《曉起》有:“融雪煎茗茶,調酥煮乳糜。”唐陸龜蒙與皮日休唱和詠茶詩有:“閒來松間坐,看煎鬆上雪。”宋陸游《雪後煎茶》有:“雪夜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自烹煎。”從這幾首詠茶詩中可以領略到古代的高人雅士那種賞雪景、煎雪茶之斯情斯景是何等美妙。他們是在那漫天飛舞的大雪之後,來到松林之間,或山泉之畔,燃風爐,烹新雪,煮香茗;或即興低吟,或和詩高唱,細細品嚐,領略那大自然賜予的凜冽甘芳。 古人品泉素以“輕、清、甘、潔為美。清甘乃水之自然,獨為難得”熊明遇《羅岕茶記》。而詩中所言古人烹茶之雪是取之青松之端,山泉之上,飛塵罕到,絕無污染,自然是可以達到“輕、清、甘、潔”之標準了。 也許讀者會有這樣的疑問:儘管雪水清潔甘芳,可以同天下名泉媲美嗎?何以說陸羽將雪水排在第二十品之末是有欠公允呢?清乾隆皇帝是一位嗜茶者,他活了八十八歲,是清代帝君中的長壽者,據說,那是得益於茶。他一生酷愛飲茶,特別是晚年更是嗜茶如命。他八十五歲快退位時,有位老太醫官惋惜地說:“國不可一日無君。”而這位將要當太上皇的盛世之君卻幽默地說:“君不可一日無茶。”他一生嚐遍天下名茶,也品鑑過許多天下名泉,並有獨到的品鑑方法。對水質的清、輕、甘、潔都作出全面的比較,並以特製的銀鬥來衡量各地泉水,除清、甘、潔三項之外,以其輕者為上。他在欽定北京玉泉山玉泉為“天下第一泉”之後說:“然則,更無輕於玉泉者?曰:有!乃雪水也;嘗收積素而烹之,輕於玉泉鬥輕三厘。雪水不可恆得。”這說明,以乾隆品泉實踐及其衡量標準,以雪水烹茶,甚至勝於“天下第一泉”玉泉之水,更勝於被唐陸羽、劉伯芻評“天下第二泉”的無錫惠山石泉水乾隆皇帝評其為“天下第三泉”了。這至少說明不應把雪水列在天下名泉佳水之末等。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無不以其時間、空間、地點及其具體條件為轉移。試想古代的神州大地人口稀少,如乾隆十八年,即1753年為例,當時全國人口,尚不到現在的十分之一,只有10275萬人地下資源特別是能源遠未開發,先民們居住的生活環境,尤其土地廣闊的北方,不知要比現在好多少倍。古時的隆冬季節漫天大雪下過,就如唐柳宗元在《獨釣》詩中所描繪的那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踪滅。”如在這般的銀裝玉琢世界,品泉者“卻喜侍儿知試茗,掃將新雪及時烹。”第二十三回,賈寶玉《冬雪即景詩》當今的廣大飲茶者及茶藝學者,是會贊同以雪水烹茶的。也許會贊成將古代雪水品位晉昇在名泉之前列。 在探討古人以雪水煎茶時,研究“紅樓”茶事的學者,對曹雪芹在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中,妙玉用在地下珍藏了五年的、取自梅花上的雪水煎茶待客,是否還能那樣清淳提出了質疑。 黛玉、寶釵、寶玉、妙玉四人,在櫳翠庵妙玉靜室中“吃體己茶”時,妙玉在回答黛玉詢問時說:“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統共得了那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捨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我只吃了一回,這是第二回了。你怎麼嘗不出來,隔年蠲的雨水,那有這樣清淳?” 如果仍將雪水列在名泉、江、井水之末,又在地下埋了五年,就一般推論,自然是不合清潔甘美之標準了。問題是陳年之雪水是否就不清淳?其實不然。何以見得陳年雪水還能那樣清淳呢?有詩為證: 絕胜江心水,飛花注滿甌;纖芽排夜試,古甕隔年留。 這是在清光緒年間曾任四川鹽茶道,精於品茗韻事的吳珩字佩之,號我鷗。浙江仁和人。道光十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所作《雪夜煎茶》。詩人描寫每逢嚴冬大雪之時,他直接接取漫天瓊花入甕,然後,像以古窖保存佳釀美酒一樣,封閉起來,當來年再逢大雪之夜,打開“古甕隔年留”的玉液般的雪水,“纖芽排夜試”,品茗賞雪,陶然自得。這首詩至少說明,以古甕隔年留的雪水煎茶,是勝過被品泉者推崇的“揚子江心水”的。而妙玉是從凌寒開的梅花上掃取的晶瑩積素,這就更自清甘潔美一籌,再加之妙玉是寺庵中清修之人,則更精於養水品茗之道,如有養水秘法,以珍藏了五年的梅花雪液來煎茶,也許真如書中寶玉吃了妙玉所煎之茶果覺輕醇無比甘芳異常呢? 但凡世間顯理見物,就以認識論而言,一般是今人勝於古人;然則亦往往有古人知之,而今人未能知之者。本文擬以一副蘊含認識論哲理的聯語作結,這也許是會為人們在探討櫳翠庵品茶時,妙玉用珍藏了五年的雪液煎茶,是否合乎水品清潔標準?留下一道供讀者思考之題: 境自遠塵皆入詠,物含妙理總堪尋。 這是清乾隆皇帝為頤和園寶雲閣前牌坊所題之楹聯。寶雲閣在萬壽山佛香閣西南,俗名又稱之為銅亭、銅殿。這副楹聯的主旨是:大自然界萬千事物所蘊含的哲理,是奧妙異常的,只要悉心研究,總是可以探尋得到的。 燕小姐烹茶款佳客綠香亭品泉論古今清李汝珍①在第六十一回書中,寫了唐代告老還鄉的老總兵燕義的女兒紫瓊小姐,同準備進京赴試的唐閨臣、林婉如、廉錦楓、洛紅蕖等二十五位才女,在燕府花園“綠香亭”品茗論茶道的故事。細細品評這篇故事,並非是酒餘飯後之閒文雅趣,這回書中給人以許多有關茶學的知識,更有令嗜茶者聞之足戒的警世之言,文中雖有些過正之處,但足可令讀者領略作者之良苦用心。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是日早飯後,老夫人葉氏命丫鬟們引眾小姐到花園裡游玩。桃杏初開,柳芽吐翠,一派春光,甚覺可愛。大家隨意散步,到處暢遊一番。 紫瓊道:“妹子這個花園,只得十數處庭院,不過藉此閒步,其實毫無可觀;內中恰有一件好處,諸位姐姐如有喜喫茶的,倒可以烹茗奉敬。” 枝蘭音道:“莫非此處另有甘泉,何不見賜一盞?” 紫瓊道:“豈但甘泉,並有幾株絕好茶樹,若以鮮葉泡茶——妹子素不喫茶,固不能知其味——只覺其色更好看。” 於是,紫瓊在前引路,不多時來到一個庭院,當中一座亭子,四圍都是茶樹,那樹高矮不等,大小不一,一色碧綠,清芬襲人。走到亭子跟前,上懸一額寫著“綠香亭”三個大字。正在眾才女議論“綠香亭”匾額之時,僕婦、丫鬟們已奉小姐之命,將烹好的香茶捧進亭中。眾人各取一杯,只見其色比嫩蔥還綠,甚覺愛人,及至入口,真是清香沁脾,與平時所吃,迥不相同,個個稱讚不絕。 閨臣道:“適才這茶,不獨茶葉清香,水亦極其甘美。那知紫瓊姐姐素日卻享這等清福?” 紫瓊道:“妹子平素從不喫茶。這些茶樹都是家父自幼種的。家父一生一無所好,就只喜茶。因近時茶葉每每有假,故不惜重資於各處購求佳種。如巴川峽山大樹,亦必費力盤駁而來。誰知茶樹不喜移種,縱移了千株,從無一活。所以古人結婚,有下茶之說,蓋取其不可移植之義。當日並不留神,後來移一株死一株,才知是這緣故。如今園中惟存十餘株,還是家父從前於閩浙江南等處覓來上等茶子栽種活的。家父著有《茶戒》兩卷,言之最詳。將來發刻,自然都要奉贈。” 黎紅紅道:“妹子記得六經②無茶字,故名目多有不知,令尊伯伯既有著作,姐姐自必深知,何不道其一二,使妹子得其大略呢?” 紫瓊道:“茶,即古荼字,就是《爾雅》 ③荼苦檟的荼字。 此字雖多,並非茶類。至荼轉茶音,顏師古④謂漢時已有此音。讀茶最為簡截。至於茶之名目,郭璞⑤言早採為茶,晚採為茗。 《茶經》有一茶二檟三莈四茗五荈之稱,今都叫做茶,與古不同。 ” 作者通過紫瓊小姐關於茶之益與害的一節論述中有關“害多益少”之論,卻有不可取之處,這是同當今茶葉科學、醫藥學關於茶葉能防病、治病、有利於身體健康的科學結論完全相反的觀點。但這節書中言以燕老總兵由於嗜茶太過,在年老體弱、業已患病的情況下,仍無節制地大量飲茶,致使身體受到嚴重危害等情節,仍可視為作者向嗜茶者發出的警世之言,足可令嗜茶者聞之足戒。 書中關於假茶之論述,亦可視為警世通言,仍有現實意義,足令人們從中獲得教益。 譚惠芳道:“適才姐姐言茶葉多假,不知是何物做的?這假茶是自古已有,還是起於此時呢?” 紫瓊道:“世多假茶,自古已有。即如張華⑥言飲真茶令人少睡。既云真茶,可見前朝也就有假茶了。況醫書所載不堪入藥。假茶甚多何能枚舉。目下江浙等處以柳葉作茶,好在柳葉無害於人,偶爾吃些亦屬無礙。無如人性狡猾,貪心無厭,近來吳門⑦有數百家以泡過茶葉曬乾,妄作藥料,諸般製造,竟與新茶無二,漁利害人,實可痛恨。起初製造時,各處購覓泡過乾茶。近日遠處販茶客人至彼買貨,未有不帶乾茶以做交易。 “至所用藥料,乃雌黃,青熟石膏、青魚膽、柏枝之類。 其用雌黃者,以其性淫,茶葉亦性淫,二淫相合,則晚茶殘片一經製作,即可變為早春;用花青取其色有青艷;用柏枝汁取其味,帶清香;用青魚肚漂去腥臭,取其味苦;雌黃性毒,經火甚於砒霜,故用石膏,以解其毒;又能使茶起白霜而色美。人常飲之,陰受其毒,為患不淺。苦脾胃虛弱之人,未有不患嘔吐,作酸脹滿腹疼痛等症。 ” 紫瓊小姐所言古代在茶葉銷售中駭人聽聞的大規模造假茶的欺騙伎倆,對於現在許多飲茶愛好者來說,也是聞所未聞的。 但凡天下之事,有真就有假。近年來各地報刊、電視台披露的製造、販運、批發、銷售假煙、假酒、假藥的案例,屢見不鮮,屢禁不絕,造成的社會危害,極其嚴重,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正在大力根治之中。至於,中所言古代商人製造假茶,漁利害人之事,也確存在於今日社會的陰暗角落之中,也是屢禁不絕的。如,數年前,某君偕夫人去杭州西湖遊覽,在蘇堤附近,遇有一個青年人,手提帆布包,也許因見他們是外地人之故吧,即上前搭訕:“老先生,您想要點好茶嗎?我是茶廠的,這茶是作為獎金發的,比較多,自己吃不完,拿出來賣點。”在說話之間,那青年人就伸手掏出一小包茶,打開一看,條索緊結,清香撲鼻,其色味如新花茶。某君夫婦是在旅途之中,也需要買點茶,在路上飲用。於是就化數元錢買了一包約有三兩,隨手裝入提包之中。當他們臨出園之前,在平湖秋月附近,看到一塊廣告牌上貼有一張公告:“近日在西湖遊覽區不斷發現賣假茶的,他們採取以假亂真和調包計等手段,坑騙遊人,請勿上當!”云云。並將以塑料薄膜包裝的兩包假茶釘在廣告牌上示眾,告戒遊人。某君立即感到上當了,當打開紙包一看,這哪裡是方才看到的“好花茶”?的確是柳葉及最下等少量的茶葉的混合物,散發著草腥之氣味。誠實善良的人們,誰會想到,在這美麗的西子湖畔光天化日之下,竟會有人以假行騙,漁利害人呢? 〔箋注〕①李汝珍約1763—約1830:字松石。直隸大興今屬北京市人。清小說家。少時即不喜作八股文,後受業於凌廷堪,研習經史百家,兼及音韻。又對書畫、星卜、棋類等觸手成趣。三十八歲左右,曾任河南縣丞,率民夫數十萬防禦黃河決口。因一生豪爽坦率,不與統治者合作,以致窮愁潦倒。晚年,竭盡二十餘年心血,完成了長篇小說的創作,歌頌女子才華,表現了尊重女性地位的民主思想。但亦有宣揚節孝觀念和因果報應的迂腐之處。 ②六經:《詩》、、《禮》、《樂》、《易》、《春秋》謂之六經。今文家說“《樂》本無經,附於《詩》中”;古文家則說“有《樂經》,秦焚書後亡”。 ③《爾雅》:是我國較早的一部字書。曾被列入儒家“十三經”——即儒家奉為經典的十三部古書——《易》、《詩》、、《禮》、《春狄》、《周禮》、《儀禮》、《公羊》、《穀梁》、《孝經》、、《爾雅》、《孟子》。 《爾雅》最初傳為周公所撰。據後世學者考證,此書是春秋毛亨以後的小學家綴合舊文加以增益的一部作品。 ④顏師古581—645:名籀〔zhou〕,字師古,以字行。一說名師古,字籀。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邪今山東臨沂。 隋文帝時為安養縣尉。入唐,高祖時授朝散大夫、中書令等職。太宗即位,擢拜中書侍郎、秘書少監,專典刊古籍。師古為唐初著名學者,學識淵博,尤精訓詁,善為文章。曾奉詔考訂《五經》,預修《五禮》。 ⑤郭璞276—324:字景純。東晉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博洽多聞,好經術,擅詞,精於天文五行、筮卜之學。元帝時,由著作佐郎晉升為尚書郎。有《爾雅注》、《文言注》等。 ⑥張華232—300:字茂先。晉范陽方城今河北省固安縣南人。官至司空。華強記默識,博學多聞,當時推為第一。誘進人物不倦,士有一善者,即為之推譽。因贊成伐吳有功封為廣武縣侯。後被趙王倫所殺。著有《博物誌》等書。 ⑦吳門:古吳縣城今江蘇省蘇州市的別稱。吳縣為春秋吳都,因稱吳縣城為吳門。 《唐詩紀事》張繼《閶門紀事》:“試上吳門看郡廓,清明幾處有新煙。” 飲茶粵海①未能忘,索句②渝州③葉正黃④。 三十一年⑤歸舊國⑥,落花時節⑦讀華章⑧。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⑨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⑩。 這首詩是毛澤東於1949年4月29日寫的《七律·和柳亞子先生》。此前柳亞子先生於3月28日寫了一首《七律·感事呈毛主席》。詩中流露出他懷才不遇,想離京歸鄉隱居的消極情緒。 毛澤東在這首唱和《七律》中,以他那春風大雅能容物的偉大胸襟,通貫全篇的友誼摯情,和那富有哲理、一字千鈞的詩句,規勸柳亞子先生要“風物長宜放眼量”。請他不要改變前來北京參加政治協商會議和建國事業的初衷,難道忘記了“粵海共品茶”時所結下的誠摯友誼嗎?希望他不要離開相交有年的老朋友而回鄉去釣魚吧。先生如有閒暇和雅興,為何不去“晴光總聖明”的頤和園昆明湖畔垂桿相釣呢?那是何等的賞心樂事啊。 毛澤東這首頗具藝術魅力的詩篇,在柳亞子先生面前展現了一幅美好的圖景:這曾經“引無數英雄竟折腰”的萬里江山,一旦回到了人民的懷抱,一旦驅除了曾在這塊土地上翩翩起舞的“百年魔怪”,一旦蕩滌了大地上的污泥濁水,那自古多驕的神州大地,就會更加山川秀媚,草木賁華,生機勃勃,一派春光。在中國兩個命運的大決戰中,人民已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一個如旭日東昇的新中國就要在這世界的東方誕生了,她將以巨人的雄姿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柳亞子先生在毛澤東這首如春風般鼓盪心胸,字裡行間充滿友情的呼喚的詩篇的真誠感召下,終於令他心悅誠服地決定留在北京參加新中國的建設事業。 毛澤東的這首著名詩篇,從中國茶事名人名典這一意義而論,應該說它是當代偉人,以品茶為開篇的曠代詩作。它為中華民族茶文化的百花園增添了絢麗的光彩,成為千古佳話。 追尋毛澤東和柳亞子先生的交往與友情是很有意味的。 1926年春,毛澤東在廣州主持著名的“農民運動講習所”,並寫成了《毛澤東選集》第一篇文章:《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是年,柳亞子先生在廣州第一次會見了毛澤東時以字潤之行。其時正是國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戰爭節節勝利,農村革命運動如火如荼;而毛澤東正在廣州、武漢培訓中國農運的骨干人才,欲把革命星火燃遍神州大地。而作為中國同盟會和國民黨早期成員的柳亞子先生,正在廣州主持新南社,熱情支持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他對剛過而立之年的毛澤東胸懷天下,激揚文字,指點江山的宏圖遠略十分欽佩。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柳亞子同毛澤東在粵海品茶,談詩論道,縱議天下大事,這自然是兩位哲人都難以忘懷的平生快事。而作為中國革命領袖的毛澤東,則更注重同這位贊同中國革命的黨外人士的交往,向來珍視同亞子先生的友情。 毛澤東和亞子先生在羊城分手之後,在風雲變幻之中,仍頻有書信往來,在四十年代初至1944年底,柳亞子先生常有書信、照片、詩作寄給在延安的毛主席。其詩有“雲天倘許同憂國,粵海難忘共品茶”之名句。 1944年11月21日,毛主席在致亞子先生的信中說:“廣州別後十八年中,你的災難也受的夠了,但是沒有把你壓倒,還是屹然獨立的,為你並為中國人民慶賀!很想有見面的機會,不知能如願否?” 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從延安飛往重慶同蔣介石談判。毛主席同亞子先生在渝邂逅重逢,8月30日,在曾家岩寫詩呈毛主席。其詩曰: 闊別羊城HI十九秋,重逢握手在渝州,彌天大勇誠能格,遍地勞民戰倘休。 毛澤東於10月7日致信: 亞子先生吾兄道席: 迭示均悉。最後一信慨乎言之,感念最深。初到陝北看見大雪時,填過一首詞注:指1936年2月寫的《沁園春·雪》,因亞子先生在前信中要毛主席填詞,故有此復似與先生詩格略近,錄呈審正。敬頌道安! 毛澤東10月7日毛澤東於1946年1月28日,致柳亞子先生的信中引用了亞子先生的詩:“'心上溫馨生感激,歸來絮語告山妻。' 注:這是柳亞子1945年秋寫的《毛主席招談於紅岩嘴辦事處,歸後有作,兼簡恩來、若飛》一詩中的兩句。我也要這樣說了。總之是感謝你。相期為國努力。 ” 1949年3月,中央領導機關遷到北京按:時稱北平,本文中均稱北京。並邀請全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愛國人士到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柳亞子2月在香港接到毛主席的邀請電,於3月18日抵達北京。時有軍管會文管會錢俊瑞主任迎接,寓東郊民巷六國飯店。是夜亞子先生在《三月十八日東郊民巷六國飯店夜坐有作》詩中有句云:“歸心慵夢江南好,定鼎終須在北京。”3月22日董老必武去寓所看望柳先生。 3月25日,毛主席從石家莊到北京,柳亞子先生赴機場迎接。是日晚在頤和園益壽堂其址在萬壽山景福閣東北,清光緒年間建,正堂名松春齋舉行歡迎毛主席的宴會,柳亞子先生應邀出席並賦有《頤和園益壽堂夜宴》二首。其第二首詩曰: 二十三年三握手HJ,陵夷谷換HK到今滋。 珠江HL粵海驚初見,巴縣HM渝州別一時。 延水鏖兵HN吾有淚,燕都定鼎HO汝休辭。 推翻歷史三千載HP,自鑄雄奇瑰麗詩。 詩人回顧了二十三年間,他同毛澤東三次相見的美好情景,表達了他對中國民主革命事業的同情、支持,對國家發生的“陵夷谷換”的巨大變化和即將定都北京建立新中國感到由衷的喜悅。 由於當時正值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向全國進軍的前夕,毛主席正忙著寫《評白皮書》和運籌建國大計,擬議中的政治協商會議要推遲到九月份才能召開;所以,亞子先生的“雲天倘許同憂國”,“相期為國努力”的急切心願一時難以得酬,或許還遇到令人不快之事,於是在3月28日寫了《七律·感事呈毛主席》: 開天劈地君HQ真健,說項依劉RS我大難。 奪席談經非五鹿RI,無車彈鋏怨馮驩RJ。 頭顱早悔平生賤,肝膽寧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RK馳捷報,分湖RL便是子陵灘RM。 分湖為吳越間巨浸,元季楊鐵崖曾遊其地,因以得名。 餘家世居分湖之北,名大勝村。第宅為倭寇所毀。先得舊畸,思之淒絕! 毛澤東在拜讀了柳亞子先生的詩作之後,在日理萬機按:人民解放軍於4月20日夜,開始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渡江戰役,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4月23日解放南京,毛主席寫了《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中,仍抽暇於4月29日寫了《七律·和柳亞子先生》。當柳亞子先生在拜讀了毛澤東這首惠詩後,非常感動,於是揮毫寫了《迭韻寄毛主席詞一首》: 昌言RN吾拜心肝赤,士RO君傾醴酒黃RP。 陳亮RQ陸游VS饒感慨,杜陵VI李白VJ富詩章。 離騷VK屈子VL幽蘭怨VM,風度元戎VN海水量。 倘遣名園VO長屬我,躬耕原不戀吳江。 毛澤東於5月21日,在致柳亞子先生的信中說:“各信並大作均收悉,甚謝。某同志妄評大著,查有實據,我亦不以為然。”並在信上善言相勸“希望先生出以寬大政策”不必計較他人對詩作的批評。亞子先生在致毛主席的信中有應保護好西山碧雲寺內孫中山衣冠塚的建議。毛主席在回信中答复說:“孫先生衣冠塚看守諸人已有安頓,生事當不致太困難,此事感謝先生的指教。率復不盡,敬頌興居佳勝!” 毛澤東的詩和信,不僅體現了一位偉人的“高懷同素月,雅量如春風”的磊落胸襟,亦充分錶達了他對這位在“粵海品茶”相識結誼,已二十三度春秋的故友的關懷和愛護。所以,直到1963年12月,經毛主席親自校訂,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本在《七律·和柳亞子先生》的附詩中仍未公佈柳亞子《七律·感事呈毛主席》這首詩。而是刊出了“卡爾中山兩未忘”的另一首詩。 自1944年至1949年12月間,毛澤東致柳亞子的書信,僅以收入《毛澤東書信選集》的就達七封之多。柳亞子致毛澤東的信遠不止此數,這足以說明,兩位先哲以粵海共品茶為契緣所建立的友誼是何等誠摯,真可謂是,風雲變幻情未易,肝膽相照萬古芳。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湖南湘潭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戰略家、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1913年進入湖南第一師範讀書。 1918年與蔡和森等建立新民學會、社會主義青年團、共產主義小組。 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2年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 1923年6月在中共三大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任中央組織部長。 1924年參與改組國民黨,當選為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一度代理中央宣傳部長。 1926年主持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農運骨幹。 1927年領導秋收起義,在井崗山創建第一個革命根據地。 1930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前委書記兼總政委。 1931年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 1934年參加長征。 1935年在遵義會議上被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與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三人軍事指揮小組,領導舉世無雙的紅軍長征。 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 毛澤東被選為軍事委員會主席,領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取得了勝利。建國後曾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共中央主席、軍委主席等職。領導全國人民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主要著作,編有《毛澤東選集》、《毛主席詩詞》集等傳世。 〔柳亞子〕1887—1958初名慰高,後更名棄疾,字安如,改字亞廬、亞子。江蘇吳江人。 1903年加入中國教育會、愛國學社。 1906年參加民主革命活動,加入中國同盟會和光復會。 1909年創立進步文學團體“南社”任社長。 1923年與陳望道等組織新南社。 1926年柳亞子在廣州同毛澤東潤之相識結誼。後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活動。 1949年3月應邀從香港來北京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等職。柳亞子曾著《磨劍室詩集、詞集、文集》。有《柳亞子詩詞選》行世。 〔箋注〕①粵海:此指廣州。廣東是古代粵地,今簡稱為“粵”又臨南海,故稱廣州為“粵海”。 ②索句:指亞子先生請毛主席填詞。 ③渝州:今四川重慶市古稱“渝州”。隋開皇元年581改梁楚州為渝州。宋崇寧元年1102改恭州,後升為重慶府,明清兩代沿置,故重慶別稱渝。 ④葉正黃:指秋天。 ⑤三十一年:毛澤東第一次到北京是1918年9月,1949年3月再回到北京,正好相隔三十一年。 ⑥舊國:謂古老的都城。當時北京叫北平,尚未建都,故稱舊國。 ⑦落花時節:落花猶飛花,是春深之謂。唐韓翃《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⑧華章:華美的文章。是對他人作品的敬稱,這裡是指柳亞子先生的詩《感事呈毛主席》。 ⑨昆明池:雲南滇池本稱昆明池;此指北京西郊頤和園萬壽山下之昆明湖。 《水經註》十三《漯水》稱為西湖。金時稱金海,元稱甕山泊。清乾隆十六年1751疏浚,引玉泉諸派,週三十餘里,始稱昆明湖。 ⑩富春江:在浙江省富陽、桐廬縣境,是著名的風景區。相傳,東漢初年,嚴子陵光,不願做官,曾隱耕釣於此,其釣處稱嚴陵瀨,上有子陵釣台。在桐廬縣西十五公里富春山、富春江邊。這裡是喻指柳亞子先生家鄉分湖。因柳詩中有“分湖便是子陵灘”之句。 HI羊城:又作五羊城,廣州的別稱。唐高適《高常侍集》七《送柴司戶充劉卿判官之嶺外》詩:“海對羊城關,山連象郡高。”五羊的傳說有:戰國南海人高固當楚國宰相,有五羊銜著穀穗,出現於楚庭,因而在州廳上繪了五羊圖;又傳說,古時有五個仙人乘五色羊執六穗秬ju來到廣州。廣州別稱五羊、穗垣均本此。 HJ三握手:指兩位哲人1926年於羊城相識,1945年於渝州重逢,1949年於北京會見。 HK陵夷谷換:陵夷:衰落。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而枝葉稍棱夷衰微也。”《漢書·成帝紀》鴻嘉二年詔:“帝王之道,日以陵夷。”谷換:從“陵谷”演化而來。 《詩·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漢書》三六《楚元王傳》附劉向上封事:“海水沸出,陵谷易處。”後亦用喻世事的變化。陵夷谷換句,是詩人喻指國家的命運將從衰落走向復興之路。 HL珠江:又名粵江。在廣東省境。上游有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後稱珠江,以廣州附近江中有海珠石而得名。珠江匯聚廣東、廣西及雲南、貴州南部諸水至虎門注入南海。 HM巴縣:縣名。屬四川省重慶市。古為周巴子國都城。秦漢為巴郡地。三國蜀改為巴縣。北周武成三年改為巴城縣。宋復稱巴縣。 HN延水鏖兵:延水:源出安塞縣西北蘆關嶺,流經今陝西延安市城東,過延長縣入黃河。鏖兵:謂竭力苦戰、多殺。如“合短兵鏖皋gao蘭下”。見《漢書》。 〔按:皋蘭:山名,在甘肅蘭州市。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西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餘里,合短兵,鏖皋蘭下。即此。 〕延水鏖兵句,喻指1947年3月“延安保衛戰”——人民解放軍戰史上以少勝多,以智取勝的著名戰役之一。激戰七晝夜,戰鬥空前激烈、殘酷,傷亡眾多。故詩人謂之“吾有淚”是也。 HO燕都定鼎:是謂新中國將定都北京。燕都:北京在歷史上為五朝古都,遼、金、元、明、清都曾於此建都。遼置南京析津府,會同元年938升為南京,開泰元年1012號燕京。金代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定都,改燕京為中都大興府。元世祖忽必烈以遼燕京為中都,至元四年1267建新都,九年1272改稱大都,始為元朝首都。定鼎:傳說,夏禹鑄九鼎以像九州,歷商至週都作為傳國重器,置於國都。後因稱定都或建立王朝為定鼎。 HP三千載:指自西周於公元前十一世紀中葉前1066年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封建社會制度,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制度,歷史剛好過去三千另十五年。 HQ君:在此作敬稱,兼指毛澤東將為新中國國家元首之意,即為“合天下而君之”。 RS說項依劉:說項:項,即項斯802? —847?字子遷。唐台州臨海今浙江省臨海縣人。早年隱居杭州徑山朝陽峰,後入幕州郡,曾為國子祭酒,為楊敬之所賞識。楊敬之贈詩曰:“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意指常講人家好話。依劉:王粲177—217字仲宣。三國魏山陰高平人。博學多識,文思敏捷。為建安七子之一。於漢獻帝初避地到荊州去投靠劉表,登樓思念家鄉,頗不得志。後歸曹操,任丞相掾,累官至侍中。 RI五鹿:據郭沫若考證,柳亞子先生把典故用錯了。奪席談經的故事,不是出於前漢的五鹿〔按:漢有少府官名,為九卿之一五鹿充宗〕,而是後漢的戴憑,東漢汝南平輿人,字次仲。光武帝時任侍中。建中二年正旦,百官朝賀,帝令群臣說經互難,義有不通,即奪其席,以予通者,戴憑才學淵博,坐五十餘席,壓倒了很多人。時有“解經不窮戴侍中”之評語。 RJ馮驩:戰國時齊國人,在孟嘗君門下作客。孟嘗君接待門客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的有車子坐;中等有魚吃;下等的吃粗糧。馮驩先吃粗糧,他彈劍說:長劍回去吧,吃的沒有魚!後來有魚吃了,他又彈著劍說:長劍回去吧,出外沒有車。 RK南征:指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南下。 RL分湖:柳亞子先生的家住在吳江的分湖。 RM子陵灘:即嚴子陵釣台。 RN昌言:善言、正言。 RO〔yang養〕士:門客。 RP醴灑黃:即醴黃酒,是謂飲之可令人清醒、振奮的甘醇美酒,或曰可醫治某種病症的藥酒。 RQ陳亮1143—1194:字同父。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縣人。 孝宗隆興中,上《中興五論》。光宗立,又四次上疏,均力主恢復中原。 光宗淳熙四年1177策進士,擢第一,未官而卒。亮主張“義利雙行,王霸並用”。故雖與朱熹友善,而持論常左。亮才氣超越,好言兵,議論風生。著有《龍川文集》。 VS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宋越州山陰今屬浙江紹興市人。南宋愛國詩人。 VI杜陵712—770:名甫,字子美。因曾居長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 VJ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大詩人。 VK離騷:為屈原楚辭篇名。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屈平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謗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離騷》是屈原自述生平及志向的長篇敘事詩,是屈原的代表作。 VL屈子約前340—約前278:即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稱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楚人,與楚王同姓,故里傳為今湖北秭歸縣。我國最早的偉大詩人。曾任左徒、三閭大夫。主張改革政治,聯齊抗秦,遭子蘭、靳尚等人誣陷,被放逐。頃襄王時再次被流放。後見楚國政治腐敗已無法挽救,相傳,遂於週赧王三十七年前278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 VM幽蘭怨:概指《楚辭》屈原《離騷》所蘊藉的詩人那種——雖被流放異鄉,卻依然眷戀著楚國,思念著君王;潔身自好與無限的幽怨哀傷之情。 VN元戎:在此作統帥解。語出《周書齊煬王宇文憲傳》與高書:“吾以不武,任總元戎,受命安邊,路指幽冀。” VO名園:即指北京頤和園。因毛主席《七律·和柳亞子先生》有“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句,所以亞子先生作奉和句曰: “倘遣名園長屬我,躬耕原不戀吳江。”詩人委婉地表達了放棄歸隱故鄉垂釣之念,決心留在北京參加新中國的建設事業。 1.碧螺春雅名之由來凡是品飲過碧螺春的人,都會十分讚賞它的嫩綠隱翠,葉底柔勻,清香幽雅,鮮爽生津的絕妙韻味。但鮮為人知的是其名之來歷,還有兩個逸聞趣事呢。據《蘇州府志》載:“洞庭東山碧螺石壁,產野茶几株,每歲土人持筐採歸,未見其異。康熙某年,按候採者,如故,而葉較多,因置懷中,茶得體溫,異香突發。採茶者爭呼:'嚇煞人香'!茶遂以此得名。” 又據清代王彥奎《柳南隨筆》記載:清聖祖康熙皇帝,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第三次南巡車駕幸太湖。巡撫宋犖〔luo〕從當地製茶高手朱正元處購得精製的“嚇煞人香”進貢,帝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這即是碧螺春雅名由來的故事之一。後人評曰,此乃康熙帝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製,又得自洞庭碧螺峰等特點,欽賜其美名。 從此碧螺春遂聞名於世,成為清宮的貢茶了。 碧螺春茶名之由來,還有一個動人的民間傳說。雲昔年,在太湖的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勤勞、善良的孤女,名叫碧螺。 碧螺生得美麗、聰慧,喜歡唱歌,且有一副圓潤清亮的嗓子,她的歌聲,如行雲流水般的優美清脆,山鄉里的人都喜歡聽她唱歌。而與隔水相望的洞庭東山上,有一位青年漁民,名叫阿祥。阿祥為人勇敢、正直,又樂於助人,在吳縣洞庭東、西山一帶方圓數十里的人們都很敬佩他。而碧螺姑娘那悠揚宛轉的歌聲,常常飄入正在太湖上打魚的阿祥耳中,阿祥被碧螺的優美歌聲所打動,於是默默地產生了傾慕之情,卻無由相見。 在某年的早春里有一天,太湖里突然躍出一條惡龍,蟠居湖山,強使人們在西洞庭山上為其立廟,且要每年選一少女為其做“太湖夫人”。太湖人民不應其強暴所求,惡龍乃揚言要蕩平西山,劫走碧螺。阿祥聞訊怒火中燒,義憤填膺,為保衛洞庭鄉鄰與碧螺的安全,維護太湖的平靜生活,阿祥趁更深夜靜之時潛游至西洞庭,手執利器與惡龍交戰,連續大戰七個晝夜,阿祥與惡龍俱負重傷,倒臥在洞庭之濱。鄉鄰們趕到湖畔,斬除了惡龍;將已身負重傷,倒在血泊中的降龍英雄——阿祥救回了村里,碧螺為了報答救命之恩,要求把阿祥抬到自己家裡,親自護理,為他療傷。阿祥因傷勢太重,已處於昏迷垂危之中。一日,碧螺為尋覓草藥,來到阿祥與惡龍交戰的流血處,猛可發現生出了一株小茶樹,枝葉繁茂。為紀念阿祥大戰惡龍的功績,碧螺便將這株小茶樹移植於洞庭山上並加以精心護理。在清明剛過,那株茶樹便吐出了鮮嫩的芽葉,而阿祥的身體卻日漸衰弱,湯藥不進。碧螺在萬分焦慮之中,陡然想到山上那株以阿祥的鮮血育成的茶樹,於是她跑上山去,以口銜茶芽,泡成了翠綠清香的茶湯,雙手捧給阿祥飲嘗,阿祥飲後,精神頓爽。碧螺從阿祥那剛毅而蒼白的臉上第一次看到了笑容,她的心裡充滿了喜悅和欣慰。當阿祥問及是從哪裡採來的“仙茗”時,碧螺將實情告訴了阿祥。阿祥和碧螺的心裡憧憬著未來美好的生活。 於是碧螺每天清晨上山,將那飽含晶瑩露珠的新茶芽以口銜回,揉搓焙乾,泡成香茶,以飲阿祥。阿祥的身體漸漸復原了;可是碧螺卻因天天銜茶,以至情相報阿祥,漸漸失去了原氣,終於憔悴而死。阿祥萬沒想到,自己得救了,卻失去了美麗善良的碧螺,悲痛欲絕,遂與眾鄉鄰將碧螺共葬於洞庭山上的茶樹之下,為告慰碧螺的芳魂,於是就把這株奇異的茶樹稱之為碧螺茶。後人每逢春時採自碧螺茶樹上的芽葉而製成的茶葉,其條索纖秀彎曲似螺,色澤嫩綠隱翠,清香幽雅,湯色清澈碧綠;洞庭太湖雖歷經滄桑,但那以阿祥的斑斑碧血和碧螺的一片丹心孕育而生的碧螺春茶,卻仍是獨具幽香妙韻,永惠人間的。 2.太平猴魁與巴拿馬金牌太平猴魁,產於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新明鄉的猴坑、猴崗及顏村三村。該茶為什麼稱作太平猴魁呢?因如今的黃山市黃山區以前為安徽省太平縣,茶又產以該縣猴坑,故名。據當地傳說,還有一段關於此茶的神話般的故事: 在太平縣猴坑有一個鳳凰山,山勢峭拔,無路可上。每逢春天採茶季節,就看到有成群結隊的猴子攀援於那懸崖縫隙之間。山下的人只聞到從高山之上有陳陳清香隨風徐徐飄來。初起,人們尚不知其因。待當歲月推移,有人則先悟出其妙。即開始馴服猴子,教其採茶。在每逢採茶季節,即把經過訓練的猴子身上佩攜以筐簍或布袋之類的盛茶器具,放上山去。那些善於攀援懸崖峭壁的猴子,頗通靈性,竟然能將新展開的芽葉采回。用猴子采的鮮葉製成的茶葉滋味鮮醇,具有誘人的蘭花香。這也許就是稱之為“猴茶”的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了。 故事之二:相傳,在清光緒年間1875—1908,從皖北來了一位農民,名叫王老二,在鳳凰山麓墾荒種地,在田間勞動時常常被山上飄來的香氣所襲引,決心開路上山。當他看到山上到處都長滿野茶時,甚為欣喜。於是便率子在海拔700米以上的高山峽谷間背陰處開闢茶園,栽培茶樹。經他栽培採製的“猴尖”被譽為“猴尖茶香百里醉”。 1914年美國根據與巴拿馬1903年簽訂的條約鑿通了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航運水道——巴拿馬運河。 1915年,美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在巴拿馬城舉辦了一次規模空前的萬國商品博覽會,中國送展的名茶太平猴魁、祁門紅茶、信陽毛尖和雲和惠明茶即“金獎惠明”等同時榮獲一等金質獎章。於是太平猴魁等中國名茶從此便蜚聲海外,飲譽世界。 3.鐵觀音與白牡丹一片芳茶,竟何以南海觀音大士和名貴高雅的白牡丹來命其名呢?說來還是饒有興味的。 鐵觀音,重要產區在福建安溪,一般稱之為“安溪鐵觀音”。另在永春、南安、晉江、長泰、同安、龍溪等地亦有生產。閩南烏龍茶首推安溪鐵觀音。其名之由來,相傳在二百多年前,清乾隆年間,安溪縣松林頭鄉有一位信仰佛教的人,姓魏名飲。每天清晨必以清茶一杯敬奉在觀音像前。他一日上山砍柴,在觀音廟旁山岩上一石隙間,發現一株奇異的茶樹,葉片閃閃發光,油綠肥壯,便將其挖回家,栽於庭院,精心管理,並以無性繁殖方法,插枝條加以繁殖。從這些茶樹上採摘鮮葉製成的茶葉,色澤褐綠,重實如鐵,沖泡品飲,異香撲鼻。於是魏飲更信為這茶是觀音菩薩所賜,便取名為“鐵觀音”。他繁植的茶樹也稱之為“鐵觀音”了。 故事之二:傳說這個茶樹品種是安溪堯陽南岩山王士瑯發現的,移栽於南軒之圃,後製成茶,芳香越凡,進貢乾隆皇帝。因其條索緊結,身骨重實如鐵,色澤烏潤,香氣清高,滋味醇厚回甘,乾隆賜其名為“鐵觀音”。 這些故事,孰是孰非,姑且勿論。但以“觀音”象徵其品高圣美,真可謂名符其實、無與倫比了。鐵觀音成品茶在沖泡時有馥郁的蘭花香氣。行家稱譽其:“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既有天真味,又有聖妙香。” 白牡丹,於1922年以前創制於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鄉。白牡丹是以綠葉夾銀白色毫蕊,形似花朵;沖泡後綠葉托著嫩芽,其形優美如蓓蕾初放,因而得此高潔雅稱,其成品茶,毫心肥壯,葉張肥嫩,呈波紋隆起狀,葉緣向葉背垂卷,葉背遍布白色茸毛,香毫顯露,甘醇清鮮,湯色杏黃清澈。白牡丹,味溫性涼,有健胃提神之效,退熱降火之功。海外僑胞,視為珍品,常作藥用。 4.中國皇后茶與英國飲茶皇后這個故事,要從湖北宜昌紅茶說起。因宜昌紅茶制工精細,花費工時較大,亦稱“宜昌工夫茶”。其成品條素緊結秀麗,色澤烏黑調和,香氣清高純正持久,滋味濃厚醇和,湯色明亮,葉底紅勻。該茶歷史悠久,至少已有1200餘年的歷史了。從十七世紀中葉即開始輸往英、俄等國。由於宜紅品質精純、獨具韻味,當時成為英皇室的珍貴飲品。這裡,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逸聞趣事呢。公元1662年,嗜好飲茶的葡萄牙凱瑟琳公主嫁給了英皇查理二世。她特別喜歡飲中國茶,尤愛飲宜昌紅茶,成為英國的第一位飲茶皇后,而中國的宜昌紅茶,即被譽為“皇后茶”,享譽英國。宜昌紅茶曾一時身價大增,傳為佳話。 5.珍奇的武夷大紅袍大紅袍,產於福建省武夷山。武夷山在崇安縣城南15公里,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素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這珍奇的大紅袍古茶樹,即生長在這三十六岩峰、九曲溪水和古剎錯落的天然美景的中心——天心岩。天心岩——據山志記載:全山百二十里度之,是峰居其中央,猶天之樞極也。故曰“天心”。天心岩是武夷山的產茶區之一。大紅袍茶樹即生長在天心庵又名永樂禪寺之西九龍窠山岩之上。古茶樹現僅存四株,是我國岩茶中之珍品。素有“茶中狀元”、“茶中之王”的美譽。 大紅袍,屬於烏龍茶,其名始於清代。關於這一茶名的來歷,還有一些近乎神靈般的傳說:有一副聯語云:“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有的說,這株茶樹生長在懸崖峭壁之上,人們只能望茶興嘆,無法攀登採取。於是有心計的農夫,便馴養了一隻猴子,當春茶剛剛吐嫩芽之時,他便讓這個貫善攀援的靈猴,身穿紅衣,登上懸崖,採下了青翠鮮靈的嫩茶芽,焙出香茗,鮮醇異常。因為此茶為紅衣靈猴所採,故稱之“大紅袍”。 故事之二:傳說,清代有一位縣官,得了一種無名之症,雖廣求四方名醫,均不見療效。後來天心寺即永樂禪寺的一位禪師,採得此茶,制好送給縣官,此茶味極美,縣官只飲數次,久治不癒的病卻很快好了。縣官便請來僧人問何處得此仙茗?僧人告之。於是,這位縣官便選擇吉日良辰,親臨茶崖,焚香禮拜,並將自己的紅袍披在樹上。從此,人們便稱此樹為“大紅袍”了。 故事之三:有的傳說,則更加神奇了,說大紅袍樹上所產之茶,只在杯中放上一葉,泡開後,再把一粒米放入杯中,立時便消化了。 上述這些逸聞傳說,都給“大紅袍”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有些也就難辨其真假了。現在給予“大紅袍”的科學解釋是,因其春芽萌發時,嫩梢芽葉呈紫紅,遠望顏色如火,若紅袍披樹,故名。大紅袍之所以品質超群,當然不是什麼“紅袍加身”之故,而是在於它生長在獨特的自然環境裡。這幾株茶樹,晨可沐朝陽,夜可沾玉露,終年雲霧迷漫,且有一線巖泉滴滴滋潤,真可謂獨得天地之鍾愛而成為稀世之珍。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