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第36章 第六章天下名泉佳水-4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舒玉杰 14048 2018-03-18
十二、揚州大明寺泉水——天下第五泉大江南北,亦有湖山,來自衡陽①洞庭②,休道故鄉無此好;近水樓台,盡收煙雨,論到梅花③明月,須知東閣占春多。 ——方夢圓④大明寺,在江蘇揚州市西北約4公里的蜀崗中峰上,東臨觀音山。建於南朝宋大明年間457—464而得名。隋代仁壽元年601曾在寺內建棲靈塔,又稱棲靈寺。這裡曾是唐代高僧鑑真大師居住和講學的地方。現寺為清同治年間重建。 清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皇帝巡幸揚州,擔心人民因見“大明”二字而思念前朝明朝,遂下令改名為“法淨寺”,並親筆題了寺名。 1980年4月,鑑真大師座像從日本回國探親前夕,復稱大明寺。在大明寺山門兩邊的牆上對稱地鑲嵌著:“淮東第一觀”和“天下第五泉”十個大字。每字約一米見方,筆力遒勁。

著名的“天下第五泉”即在寺內的西花園裡。西花園原名“芳圃”。相傳,為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揚州欣賞風景的一個禦花園,向以山林野趣著稱。唐代茶人陸羽在沿長江南北訪茶品泉期間,實地品鑑過大明寺泉,被列為天下第十二佳水。唐代另一位品泉家劉伯芻卻將揚州大明寺泉水,評為“天行第五泉”。於是,揚州大明寺泉水,就以“天下第五泉”揚名於世。大明寺泉,水味醇厚,最宜烹茶,凡是品嚐過的人都公認宋代歐陽修在《大明寺泉水記》所說“此水為水之美者也”是深識水性之論。 為適應改革開放的形勢,八十年代初,揚州園林部門又在西花園建了五泉茶社。這是一座仿古的柏木建築,分上下兩廳,兩廳之間以假山連接,上廳好像置身於蜀崗之上,下廳背臨湖水,猶似懸架在湖水之中。遊人至此,在飽覽蜀崗勝景之後,入座茶廳內小憩,細細地品飲著用五泉水沖泡的江南香茗,既可舉目東望觀音山色,又可俯視清雅秀麗的瘦西湖風光,那才真可謂是賞心悅目,煩襟頓開,不虛此行呢,如若能再悉心領略方夢圓所題《揚州第五泉聯》見本文之冠題辭的優美意境,那就更令人流連於揚州的江山勝跡與梅月風情。

〔箋注〕①衡陽:今湖南省之市、縣名。在此作五嶽之一的南嶽衡山之代詞解。 ②洞庭:湖南嶽陽洞庭湖。在長江南岸,沿湖為岳陽、華容、南縣、漢壽等市縣,湘資沅澧等四水皆會於此,在岳陽城陵磯入長江。 ③梅花:張爾藎題《揚州史可法祠墓》衣冠塚在揚州市廣儲門外梅花嶺右,今揚州博物館院內聯語:“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今史公祠圍牆之北老梅花嶺,據傳為史可法抗清泣血誓師處。原來梅花嶺多植梅樹,花開滿嶺。 ④方夢圓:生平不詳。 十三、懷遠縣白乳泉——天下第七泉應汲乳泉烹香雪合邀明月飲高樓——佚名白乳泉,在安徽省懷遠縣城南郊,背依荊山,面臨淮河,東和禹王廟①隔河相望,西與卞和洞②為鄰。因其泉水甘白如乳,故得名。泉左有“望淮樓”,登臨閒敘,憑欄遠眺,意趣盎然。這正如樓聯所云:

片帆從天外飛來,劈開兩岸青山,好趁長風衝巨浪;亂石自云中錯落,釀得一甌白乳,合邀明月飲高樓。 泉右有雙烈祠,為紀念辛亥革命“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懷遠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祠上有亭,曰半山亭,可俯瞰懷遠全城。這裡峰巒迭翠,芳草如茵,古樹參天,柏林似海,景色迷離,清幽宜人,實為天然佳境。 白乳泉水,含有多種礦物質,烹茶煮茗,芬芳清冽,甘美可口。泉水錶面張力強,水傾注杯中,能突出杯麵一米粒儿厚而不外溢,且能浮起硬幣,遊人觀之,無不稱奇。宋蘇軾曾來此遊歷,烹茗品泉,賦詩留念,並將此泉譽為“天下第七名泉”。 1965年郭沫若親筆為“白乳泉”、“望淮樓”題名。 〔箋注〕①禹王:古代帝王,夏朝的建立者。建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史稱禹王。禹王廟:在懷遠縣東南塗山之頂。史載,“禹王會諸侯於塗山”即在此地。後人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在此立廟祀之。

②卞和洞:亦名抱璞岩、抱玉岩。在懷遠縣荊山。相傳為春秋楚國人卞和采玉處,故名。洞由巨岩天然巧成,石型圓渾,石表青翠。洞中可容數十人,岩壁有“青螺石帳”鐫字,置身其中,彷彿入玉珠帳裡。古人有“白璧無雙連城產,古洞青螺有舊題”之詩句,正是這裡的寫照。 十四、柏岩縣淮水源——天下第九佳水半山垂下水晶簾疑是銀河落九天——佚名淮水 空持千百偈,不如喫茶去。 偈:在此不讀〔jie皆〕,而讀〔ji記〕,為佛家所唱之詞。 這首詩同“夢斷趙州”句意境一樣,充分體現了“茶禪一味”,喫茶與禪修,明心見性的融合。 也許有的讀者仍然會問,那麼,如何理解“夢斷趙州禪杖舉”呢? 趙老的詩深蘊禪機,這句詩仍要從“喫茶可達於頓悟”來理解。這對廣大讀者來說實難於領悟那玄奧莫測的“禪機”;如果從明白易曉的語言來說,就是反其字面意而解之——禪杖:是佛門法器之一,用竹或葦製成,以軟物包其一端。僧眾坐禪時,下座執之。巡行禪堂之間,若有昏睡者,便用軟的一頭,觸之使醒,以警示戒律不嚴者。後泛指僧人所用的手杖。從茶葉的藥理功能方面來說,經現代科學儀器檢測,茶素,又叫咖啡鹼、咖啡因,是茶葉中最主要的一種生物鹼。它具有興奮中樞神經,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新陳代謝,增強體質等功能。

飲茶有提神、醒腦、解倦、強心、助文思等作用。所以,古往今來僧人坐禪時,為防止瞌睡都要以飲茶來提神。由於趙州和尚把“喫茶去”作為禪脩大法,僧人們坐禪時,即能做到“心註一境”,虔誠學佛,不打瞌睡,既然“夢斷”,那麼何須再舉禪杖呢? ⑥乳花新句:宋代詩人蘇東坡,後世尊其為“坡老”。他一生同茶結下了不解之緣,嗜茶、喜作茶詩、精通茶道,是北宋著名的品泉大師。他寫過許多膾炙人口的茶詩。 “留詩坡老乳花新”之句,是指東坡先生的詩中有:“天台乳花也不見”,“白雲峰下兩旗新”之詠茶句。蘇東坡這兩句詩是說杭州西湖產茶的歷史和兩個茶名。坡老在任杭州知州期間,曾考察過西湖的產茶歷史,可上溯到南北朝時期。他認為西湖靈隱、下天竺等地所產之茶,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385—433,來下天竺寺院翻譯佛經時,從天台山帶來的茶籽培育而成。 “乳花”是天台所產的古茶名。而趙老詩中的“新”字即“白雲峰下兩旗新”詩句所詠的“白雲茶”。宋時產於下天竺白雲峰下,當時同上天竺香林洞產的香林茶、寶雲洞產的寶雲茶同為宋代宮廷貢品。

⑦天人學:係指天道與人際之間的關係學。語出《漢書》六二《司馬遷傳·報任安書》:“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詩箋》二四《八哀詩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 “情窮造化理,學貫天人際”。 “天人學”與“端賴群賢”句是說茶經按:既指陸羽《茶經》,亦包括古今若干重要茶學文獻所涉及的天時、地理,茶葉史、茶學史、茶文化史、茶葉科學技術與今古茶人的關係;以及這些文獻中所涉及的“經、史、子、集”,宗教文化等等極其豐富的內涵,都有賴於海宇之內中華茶學專家、學者作仔細探討、論證。 ①源頭,在地處鄂豫交界桐柏山北麓,河南省桐柏縣唐代屬山南東道唐州境內。陸羽在唐玄宗天寶後期,在荊楚大地沿江淮、漢水流域進行訪茶品泉期間,曾前往桐柏縣品鑑過淮水源頭之水,並評為“天下第九佳水”。

古代品泉家,對陸羽把淮水源列入《水品》,是頗持有異議的。如明代徐獻忠、週履靖在《水品全秩·卷上》“六品” 論及淮水時說:“張又新記按指:張在《煎茶水記》引陸羽二十《水品》有淮水原淮水亦在品列,淮故湍悍渾濁,通海氣,自昔不可食。今與河合脈,又水之大幻患也。李記按指:李季卿記述陸羽論二十《水品》列有淮水源以唐州柏岩縣淮水源庶矣。”至於淮水源頭之水,是“自昔不可食”呢?還是誠如陸羽在《水品》中所評為“天下第九佳水”?姑且不論,留待學者專家去進一步論證吧。但茶聖陸羽既然把“淮水源”列為天下佳水,那麼淮水源頭的河山勝跡,還是可以向讀者作一簡要介紹的。 陸羽在《水品》中說的“柏岩縣”即今之河南省桐柏縣。

桐柏縣是我國四大水系之一的淮水發源地。於東漢延熹六年163於桐柏縣城西南15公里處建“淮瀆廟”。後於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從原址遷至縣城東關。明清以來皆有增補修葺。這是歷代官府與民間祭祀淮水之神的廟宇。遙想陸羽當年來桐柏縣,亦自應是首先前往淮瀆廟祭祀水神,然後再登臨桐柏山尋訪淮水之源,進行品鑑,那陸羽當年品泉之處究竟在何處呢? 桐柏山水簾洞水,清純甘冽,勝過諸多名泉,也許是陸羽當年品泉處吧?水簾洞,在桐柏縣城西5公里,群山環抱,松柏蒼翠,是桐柏山著名風景之一。水簾洞距地高約20多公尺。如今洞內有泥塑彌猴一尊,猴身上有泉水流出,噴灑在石缽之中,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淮水源頭之水,亦從山岩縫隙間滲洩於洞內成泉。而洞口則被山頂傾瀉而下的瀑布遮蓋,猶如珠簾垂掛。沿石壁前有階梯和鐵鍊可攀援而上,進入洞中,雖盛夏酷暑,仍涼氣襲人,沁人心脾。這裡自古以來就是遊人薈萃避暑消夏的理想勝地。在水簾洞溪旁建有山寺,寺內牆上有歷代文人、遊客書寫的詩和題記,讚頌水簾洞的奇妙和優美。其中有一首七絕c雲:

半山垂下水晶簾,疑是銀河落九天;今古無人能卷得,月鉤空掛碧雲邊。 陸羽在天寶後期,還曾品鑑過蘄州蘭溪石下水,漢水流域的漢江金州上游中零水、商州武關西洛水多處名泉佳水,其中列入其《煮茶記》者共有二十品。 〔箋注〕①淮水:即淮河。源出河南省桐柏山在桐柏縣境,東流經河南、安徽到江蘇入洪澤湖。洪澤湖以上河長845公里,洪澤湖以下,主流經寶應湖、高郵湖由江都縣三江營入長江。全長約1,000公里。 十五、玉虛洞下香溪水——天下第十四佳水玉洞玲瓏,詩聖頻來扣紫府香溪剔透,茶仙亦步汲泠泉——舒玉杰玉虛洞,在湖北省秭歸縣香溪鎮2公里處的潭家山麓、香溪河畔。相傳,在唐天寶五年746發現。洞門呈半月形,洞口刻有“玉虛洞天”四字。進洞右行,下台階五十餘級,即達洞之內廳,洞室開闊,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平面縱長約85米,寬約40米,高約50米,全洞共約3600餘平方米。宏敞壯麗,渾如地下宮殿。鐘乳石附於四壁者形如龍虛、仙人、鳥獸;垂如洞頂者狀如旗幡、寶蓋、宮燈,千態萬狀,絢麗多姿。壁間垂一巨形鐘乳石,似盤龍大柱,高十餘米,尤為絕妙奇異。據載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南宋詩人陸游等均曾遊此。今洞中有宋人謝崇初等留下的摩崖題刻和清人甘立朝撰寫的《遊玉虛記》碑刻。

玉虛洞下,一年四季,有清泉長流,稱為香溪泉,因泉水與香溪河相通,故名,泉水清碧甘冽,是烹茗佳水。唐代茶人陸羽約於天寶十二載至十四載753—755在荊楚大地、巴山蜀水訪茶品泉期間曾遊歷玉虛洞,品嚐香溪甘泉,定其為天下第十四佳水。 十六、商州武關西洛水——天下第十五佳水秦關月夜迎逋客洛水茶煙舞曉風——舒玉杰武關,在陝西省商州地區丹鳳縣城東40公里的峽谷之間。它自古以來即和具有戰略意義的名關——潼關、蕭關、大散關稱為秦之四寨。關址建立在峽谷間一塊較高的平地上。關周匝約1.5公里,板築土城牆,略成方形,東西各開以磚石包砌的券門洞,西門額刻“秦關要塞”東門為“武關”二字,門內額有“古少習關”四字。關東沿山盤曲,懸崖深壑,路狹難行,山環水繞,險隘天成。秦末漢高祖劉邦從河南入關滅秦,即取道於此關隘。 西洛水,即源出陝西省洛南雒南縣塚嶺山的伊洛之水今稱之洛河的一條支流。從洛南流過丹鳳縣的武關之西,至太古河匯入丹江。茶聖陸羽當年在沿漢水流域品泉較水期間,曾西行進入陝西商州武關,品鑑過武關西洛水,並將其評為天下第十五佳水。試想當年,交通何等不便,陸羽為訪茶品泉,在山川古道,險隘雄關,玉溪洞下,洛水之濱,都曾留下了茶人的足跡,譜寫了傳世千載的“水品”篇章。 十七、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水——天下第十七佳水休疑寶尺難量度直恐金刀易剪裁——曹鬆在我國名山中,有兩座天台山,一座在湖北省紅安縣北40公里處;而陸羽當年品泉的天台山,則是今浙江省天台縣按:唐時屬台州,名興唐縣,從宋代起始稱今名城北之天台山。 這裡是我國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山中有隋代古剎國清寺,是開皇十八年598楊廣承智者大師的遺願所建。經清雍正年間重修,是一個擁有百餘間殿宇的大型建築群,為我國保存比較完好的著名大型寺院之一。天台山群峰竟秀,巉峭多姿;飛瀑流泉,潔白如練,有華頂秀色、石梁飛瀑、銅壺滴漏、赤城霞起、瓊台月夜、桃源春曉等風景點,還有隋塔、隋梅、智者院、太白書堂等諸多古蹟。 據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張聯所輯《天台山全志》記載:陸羽品泉的西南峰名曰瀑布山,一名紫凝山。在天台縣西四十里。有瀑布垂流千丈,與國清、福聖二瀑為三。其山出奇茗。 《神異記》雲:“馀姚人虞洪入山採茗,遇一道人引三青牛至此山,曰:'吾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今以茗奉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餘相遺也。'後嘗與家人入山獲大茗焉。”而陸羽在《茶經·七之事》裡亦寫了漢仙人丹丘子與虞洪入山獲大茗樹的傳說。 在《天台山全志》之項下首列:“陸羽《茶經》 按:原文如此;而應為《水品》以天台瀑泉為天下第十七水。 ”又據載,王十性臨海人,明萬曆進士在《入天台山志》有云:“行至紫凝山,瀑布懸流一千丈,陸羽第為天下十七水,又行數里至紫凝峰,為天台九峰之一。 ”據《全志》所載,其他八峰為:九華、玉女、玉泉、華琳、玉霄、臥龍、蓮花、翠微——道家稱之為七十二福地之一唐光化898—901進士曹松所作《瀑布》詩云:“萬仞得名云瀑布,遙看如織掛天台。休疑寶尺難量度,直恐金刀易剪裁。噴向林梢成夏雪,傾來石上作春雷。欲知便是銀河水,墮落人間合卻回。 ”又餘爽經歷未詳《瀑布詩》雲: “九峰迴合抱瓊田,石蕊雲英漱瀑泉。聞說丹成疑為“丘” 字從此路,玉虹藝駕上青天。 ”這首詩是寓意漢仙人丹丘子曾來此山飲茗成仙的典故。 天台山,自古又是我國的茶產地之一。華頂雲霧花,就是產在天台的華頂峰。天台山產茶歷史悠久,據記載,東漢末年道士葛玄①已在華頂植茶,隋唐以來,已漸有名氣。唐時,日本高僧最澄②渡海西來國清寺學佛,臨歸國時,還帶去天台山的茶籽試種於日本的近江滋賀縣阪本村國治山麓。陸羽約在唐大歷年間曾來過人台山地區訪茶品泉,他在《茶經·八之出》記載各地茶品有“台州下”之評語。 《天台山全志》對清康熙年間及其以前天台山產茶作瞭如下記載:“茶,按陸羽《茶經》台州越州下,注云: 生赤城者與歙同。桑莊芝續譜雲:“天台山茶有三品,紫凝為上;魏嶺次之;小溪又次之。紫凝,今指1717年之普門也;魏嶺,天封也;小溪,國清也。” 綜上述可見,陸羽於唐代宗大歷年間,曾來天台山謁拜國清寺等諸寺院;登華頂、紫凝等諸峰訪茶;在國清、福聖、千丈等處品泉,在諸多瀑流、溪泉中,評定西南紫疑峰千丈瀑泉為天台山水系較佳水品。 〔箋注〕①葛玄164—244:東漢末、三國時方士。字孝先。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 《抱補子·金丹》載,曾從左慈學道,受《太清丹經》三卷、《九陽丹經》一卷、《金液丹經》一卷。後授弟子鄭隱。於江西合皂山修道。道教尊為“葛仙公”。宋崇寧三年1104封“衝應真人”。 ②最澄767—822:亦稱“根本大師”、“山家大師”、“澄上人”。 日體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曾於唐德宗貞元末804渡海入唐,到天台山國清寺,從天台宗九祖湛然門徒道邃、行滿修天台教義。於翌年回國。 十八、桐廬嚴陵灘水——天下第十九佳水漢代嚴光,陵灘隱釣名香遠唐時陸羽,子瀨烹茗韻味長——舒玉杰嚴陵灘,即嚴子陵釣台,又曰子陵灘,雙台垂釣等諸多名稱。在浙江省桐廬縣西15公里富春山,山高150米,逶迤35公里,屏列江湄。在山半腰處有兩塊大磐石,屹立東西兩岸,俯瞰富春江,各高約70米。有石砌磴道拾級可上。東為嚴光釣魚台,西為謝翱台。 嚴光,生卒年未詳。字子陵,東漢初會稽馀姚今屬浙江省人。少時曾與光武帝劉秀同遊學,有高名。後秀稱帝,光改姓名隱循。光武帝派人覓訪,徵召到京,授諫議大夫,不受,遂退隱於富春山。後人稱其所隱遊之地為嚴陵山、嚴陵瀨、嚴陵釣壇等。 謝翱1495—1575字皋羽,自號曦發子。南宋長溪今屬福建福安縣人。嘗為抗金名將文天祥諮事參軍,後別去,宋亡,文天祥在組織義軍轉戰於福建、廣東時,被元軍所俘,堅貞不屈,於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被害而死。翱聞訊悲慟不已,行至浙東,設天祥靈位於子陵釣台以祭,並作楚歌挽之。翱卒,葬於子陵台。兩台各有石亭一座。臨江有嚴先生祠,相傳,為宋代范仲淹於北宋景佑年間1034—1038所建。祠中有歷代碑刻多種。 唐代茶人陸羽,當年為烹泉鑑水,不辭辛勞,不避艱險,曾涉足許多名山大川,訪幽洞,探古泉,亦曾登臨嚴光隱居垂釣的子陵灘,煮泉烹茗品鑑,並將嚴子瀨列為天下第十九佳水。 唐代張又新亦曾步陸羽的後塵,前往品鑑過子陵灘水。他在《煎茶水記》中說:“及剌永嘉,過桐廬江,至嚴子瀨,溪色至清,水味甚冷。家人輩用陳黑壞茶潑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鮮馥也。又愈於揚子南零殊遠。”而明代的品泉家徐獻忠,約在唐代陸羽、張又新登嚴陵灘八百年之後,亦步前者的後塵,前往嚴陵灘烹茶鑑水。他在《水品全秩》中說:“張君過桐廬江,見嚴子瀨溪水清冷,取煎佳茶,以為愈於南泠水。予嚐過瀨,其清湛芳鮮誠在南泠上。而南泠性味俱重,非瀨水及也。”並指出子陵灘水質最佳處是在嚴光釣台之下,灘溪之水旋繞迴轉,澄寂停留之處。只有沿陟立的石磴上下或架舟至台下才能取得。 十九、避暑山莊熱河泉土厚登百穀泉甘剖翠瓜——康熙避暑山莊,在河北省承德市區,初建於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它是清代帝王的離宮別苑,又名“熱河行宮”、“承德離宮”。山莊雖以山名,而勝趣實在水。以熱河泉水匯成十里湖區,又在瓊島湖濱興建了大量亭榭樓閣,薈萃了水鄉澤國的園林勝景,真山實水,自然成趣,從而形成了多層次景觀的塞外江南。 熱河泉,在承德避暑遊覽湖區東北部——金山亭北端,“香遠益清”之北,湖畔立一塊自然石,上刻“熱河泉”三個秀美的大字。這里便是熱河泉的源頭。泉水四時湧流不絕,匯成千頃碧波。流經澄湖、如意湖、上湖、下湖,自銀湖南部的五孔閘流出,沿長堤匯入武烈河。因此,於1933年曾在泉旁樹一碑,上勒“熱河”二字,當作世界上最短的“河”而載入《大英百科全書》,一時名揚於世。然而,它實際上只是一個泉,而並非河。所以,於1979年正式定名為“熱河泉”。 誠然,古往今來的品泉大師,烹茗高手,在烹茶選水時,無不以“寒碧清甘”為泉水中之上品。本章之所以寫了“避暑山莊熱河泉”,它雖不具有“寒”字,亦屬最低水溫的溫泉之列,但實因該泉在我國諸多泉水中,具有超乎尋常的獨特品質,是無與倫比的清飲甘泉,當然亦不失為烹茶佳水。 熱河泉的形成,大約在七千萬年前,這裡曾經發生過規模鉅的火山噴發,安山岩漿沿岩層裂縫溢出,又使岩層出現了許多斷裂縫。地面上的水通過斷裂縫滲入地殼深處,經地溫加熱,水溫升高,再由深處湧出,便形成了熱泉。水溫在9°—11°。 熱河泉,含有較高的碳酸鈣、碳酸鎂,礦化度低,水味甘甜;水中含有少量可溶性二氧化碳,清涼爽口,可謂是天然汽水;微量的氟可使牙齒潔白無齲;低量硼酸,又有清炎防腐之效。實可謂“泉味甘馨,怡神養壽”。若引用泉水灌溉果園,碩果累累,其味格外香甜。 當年康熙皇帝曾先後於康熙四十年、四十一年1701—1702兩次率王公大臣親臨承德實地考察,選址興建熱河行宮,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了熱河泉。康熙曾有詩讚美熱河泉:“土厚登百穀,泉甘剖翠瓜。”乾隆皇帝亦曾賦詩讚曰: 夕陽紅絲一湖明,入夕花藏只葉晶,卻是清香收不住,因風馥郁送舟輕。 每當盛夏,這裡是清泉細波,水霧如紗,一派煙雨氤氳景象;而嚴冬之時,山莊內外,十里湖區銀裝素裹,雪地冰天,惟泉源頭附近碧水漣漪,春意盎然,是熱河泉給山莊帶來了春天。 二十、惠來海角甘泉任憑鹵鹽浸和難易靈性清甜——佚名海角甘泉,在廣東省惠來縣城神泉巷東南角。是自宋代發現的一海灘泉眼,明代成為三面環海的隴堆上的泉井,水清甘冽。相傳,明代有一神童蘇福,曾為甘泉寫一獨聯: 扶取攜而不竭,任鹵浸鹽蒸,獨漂中淡。 清乾隆年間,在井邊建一碑亭,把這一聯語刻在石柱上。 亭中樹一《神泉亭碑記》,碑文是惠來知縣王瑋於乾隆十七年1752所作。記載此泉:“受千斤鹵而能甘”,“雖深廣不數尺,而飲者千餘”,“有功於民”。 《潮州府志》載:“此泉發源於文昌山下,隆冬不竭而味甘,堡內咸資汲焉。”現在神泉鎮幾千人口皆汲此泉水烹茶燒飯,仍清甘如常。於是神泉之名,廣為天下所知。 二十一、香溪河畔昭君井清甘寶坪水宜煮龍泉茶——佚名昭君井,又名南木井。在湖北省興山縣王昭君①的故里——南效寶坪村,又名昭君村。一提王昭君,人們就會想起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韓邪[ye]單于入朝求和親時,昭君自願請行,為民族和睦作出貢獻的動人故事。而昭君的家鄉那充滿著神秘色彩和如夢幻般的綺麗風光,卻更加令人嚮往。昭君村面臨香溪水,背依紗帽山,群峰林立,巖壑含翠,桐林雲湧,香溪回環。如今,昭君村附近尚有昭君寨、妃台山、昭君台、梳妝台、珍珠潭、望月樓等遺跡。 昭君井,是現存古蹟中,更為人們所樂道的。井水清澈碧綠,四季不竭,冬暖夏涼,清甜可口。井台以甃石築成,中嵌楠木,清晰可見。旁立石碑,上刻“楠木井”三字。相傳,這井是昭君汲水之處。傳說,原先此井水量甚少,稍旱即枯。 昭君出世後,井水陡增,澄碧清亮。村人紛傳,是昭君出世驚動玉帝,令黃龍搬來龍水所致。昭君入宮之後,昭君之母忽然夢見黃龍欲逸,井水將涸,村人即從西蜀秀山採來楠木嵌於井口,鎖住了龍頭。而使井水豐裕,長年不竭。楠木井從此便名揚於世。 昭君井水溫,冬季可達30℃,夏季水涼如冰,清冽甘醇,是烹茗煮茶的上好水質,如用以沖泡昭君村出產的“白鶴茶”人們稱之為“龍泉茶”,則更是清香鮮醇,韻味幽長。 昭君井水龍泉茶,深受遊人們的讚賞。 〔箋注〕①王昭君:名嬙,字昭君。秭歸今湖北興山縣人。漢元帝宮女。漢元帝時后宮按圖像所畫容貌召幸,宮人多以金物賄賂畫工,昭君自恃貌美,獨不買帳,畫工乃醜其貌,麗質芳容,掩於后宮之中,不得見君王。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漢朝請求和親時,昭君自請赴匈奴和親,及入辭,光彩照人,悚動左右,貌為后宮之冠;帝悔恨,窮案其事,畫工毛延壽等皆被殺。王昭君乃辭行入胡,妻呼韓邪單于,號寧大胡閼氏,後卒葬於匈奴。 二十二、天門文學泉鴻漸昔品故鄉水竟陵今存陸子泉——佚名文學泉,又名陸子泉,俗稱三眼井。在湖北省天門市城北門外。天門市在唐時為複州竟陵縣,是茶聖陸羽的故鄉。相傳,陸羽在玄宗天寶年間,遊歷江南之前,曾在此汲水煎茶。 因陸羽曾詔拜“太子文學①,徙太常寺太祝” ②,故以“文學” 名其泉。 陸子泉,在清代之前的數百年間,早已湮沒,無跡可尋。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因天旱無雨,居民們掘荷池尋水,得斷碑一塊,上刻有“文學”字跡,遂喜得泉水,清甘而冽,即甃井、建亭、立碑,以慶得水,並複勝跡。後亭被毀,新中國成立後重新修葺。此井口徑90厘米,上覆八字形巨石,鑿三孔作“品”字狀,甚為別緻。井後碑亭,為木結構建築,六角重簷攢尖頂。內立石碑,正面題“文學泉”三字,背面題“品茶真跡”四字,字體蒼勁古樸。亭後小廟,壁嵌片石,線刻陸羽小像,端坐品茶,頗有風雅之趣。像旁鐫有許多名人詩詞,井泉周圍環以荷塘,波光瀲灩,荷花飄香;岸柳搖曳,村舍掩映,別具秀麗風光。 二十三、三遊洞下陸游泉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陸游三遊洞,在西陵峽中燈影峽下游江北,距湖北省宜昌市10公里。唐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元微之、白行簡三人曾來此尋幽探勝,賦詩抒懷,並由白居易撰《三遊洞序》以紀其事。此洞始名“三遊”。宋代軾詢、蘇軾、蘇轍父子三人赴京城開封應試,途經夷陵,亦曾同遊三遊洞,也題詩一首於洞壁之上,現今仍存。洞前高山夾峙,有清澈可見的下牢溪繞洞而過;登上洞頂,可一覽南津關上長江中游河段險夷交替的狀麗景色。 改革開故以來,宜昌的旅遊部門已將三遊洞列為西陵峽口第一景觀。修復和新建了一批新的景點:其中有立於洞室栩栩如生的白居易、白行簡、元稹三尊大型漢白玉塑像,有拔地而起俯視奔騰大江的至喜亭;還有威風凜凜擂鼓督師的猛張飛等等;山道中的峽口長廊、山谷亭、軍壘遺址等名勝古蹟。真可謂是“夷陵有夷山,夷山多古洞。三遊最著名,喧傳自唐宋”。三遊洞這座古今聞名的藝術殿堂與舉世矚目的長江葛洲壩毗鄰,更是增添了它的傳奇色彩與魅力,已成為令人神往的西陵峽的“今古奇觀”。 陸游泉,從三遊洞前拾級而下百餘步,在半山腰的懸崖下,有座半壁亭,亭中有一方型小石潭,長、寬、深均約三尺許。潭邊壁上石罅間,湧出一股清泉,潺潺流入潭內,清澈見底,潔明如鏡。夏不沽竭,冬不結冰,取而復滿,長盈不溢;味甘涼爽,飲者無不贊絕。昔日稱之為“神水”。遊者多以瓶罐盛之回家,以其烹茗煮茶為快事。 陸游於宋乾道六年1170十月八日,入蜀途中,重登三遊洞時汲取潭中泉水煎茶品鑑,併題詩於潭旁的石壁之上,今尚依稀可見當年摩岩壁刻遺跡。由於年深月久,風雨剝蝕,字跡已難於辨認。從此,這一泓方潭,便被人們稱為“陸游泉”了。 陸游泉,依山面溪,周圍巉岩壁立,蒼藤繁茂,竹翠花明,風景十分秀麗,幽趣無窮。陸游在《三遊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詩云: 苔苔徑芒鞋滑不妨①,潭邊聊得據胡床②。 岩空倒看峰巒影,澗遠中含藥草香。 取滿瓶牛乳白③,分流觸石佩聲長④。 囊中日鑄傳天下,⑤不是名泉不合嘗。 現今,泉亭已經過修葺,泉口用條石重新鑲砌。亭系宋代建築風格,古樸莊重,典雅大方。亭兩邊石柱刻有陸游“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的詩句。登此勝境,可以觀山峰秀色,聽泉水清音。更不妨汲取此甘泉一嚐,以謝放翁當年登臨品泉傳天下的美意。 〔箋注〕①芒鞋:即草鞋。古代文人雅士登山涉水,尋幽探勝,為輕便防滑,多穿草鞋。如蘇軾詩:“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陳道師詩: “芒鞋竹杖最關身。” ②胡床:即交椅,又名交床。 《渲繁露》雲:“今之交床,本自虜來,始名胡床;隋高祖意在忌胡,器物涉胡咸令改之,乃改交椅。”此胡床為可坐可臥、簡易輕便的竹繩床。 ③牛乳白:杜甫《太平泉眼》詩:“取借十方僧,香美勝牛乳。”陸羽在《茶經》論述煎茶用水時主張:“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此泉正是山岩間流出的乳白色泉水,為煎茶上乘水品。 ④分流:謂以容器從潭里取水。佩聲:詩人俯身汲水時,腰間帶的玉佩同潭石壁相擊,發出十分悅耳的聲音,在潭中迴響。 ⑤日鑄:即日鑄茶。即今猶產於浙江紹興會稽山上的“日鑄雪芽。” 日鑄茶久負盛名,從唐宋以來即視為茶中上品,尤其是陸游,特別喜愛他家鄉的日鑄茶,外出遊歷時,亦常隨身攜帶,尋泉烹飲,引為自豪。 二十四、江城北山讓水廉泉客飲讓水胸懷闊照鑑廉泉眼倍明——王璟石①讓水廉泉,在山清水秀、江天如畫的吉林省江城吉林市北山風景勝地,當人們步入北山公園,即會看到在山門西側有一口雙眼小井,在水井之上橫立一石,南面刻字是“廉泉讓水”;兩側對聯是:“北嶺生甘醴,江南是遠源。”;橫石北面刻字一行:“中華民國六年十一月二十日立。”廉泉讓水井正式建成,迄今已有七十餘年的歷史了。 廉泉讓水井在正式建井之前,江城北山的玄天嶺、桃源山、北山峰密之間,經常有溪水山泉流下,匯集成潭。潭水甘甜,味如薄酒。這就是“北嶺生甘醴”吧,而“江南是遠源”呢?宛如玉帶,流經江城東南市區的吉林第二松花江同廉泉只有十數里之隔,其水脈相通。正是:“問佢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由於此潭水好喝,遂於1917年正式建成雙眼廉讓水井。歷來,江城北山附近,賣茶水的都到此井來提水煮茶,以招徠顧客。 數年之前,筆者去吉林北山公園遊覽,在“讓水廉泉”附近,遇有一位當地老人,看上去年近古稀,但精神十分健朗,談笑風生,正在向幾位外地遊客談論吉林風光。當其他遊客走開之後,筆者即上前躬身請問——筆者:“老先生您是此地人吧?” 老者:“是呵。有什麼事情嗎?” 筆者:“請問,這'廉泉讓水'有什麼典故嗎?” 老者打量了一下訊問者,微笑著道:“這是我童年時的記憶:相傳,在好多年之前,天逢大旱,數月無雨,連這個潭水亦快枯涸了,可是北山附近的人們還是來這裡挑水。一天清晨,兩個小伙子為爭位序打起來了。有位十幾歲的小姑娘,正要挑起水桶回家燒茶。她看到爭水情景,就放下了擔子,雙手提起兩桶水,放在兩位青年面前說:'兩位大哥,不要爭了,這是我等了一個來時辰,舀上來的兩桶,你們急著用,就先挑回去吧。'兩個青年很受感動,又言歸於好了。這個小姑娘的讓水美舉,就傳為佳話了。也許是因為這個緣故吧,後來,在建井立碑時,就起了個名字叫'廉泉讓水井'。” 當筆者向這位當地老先生道謝之後,在登臨“曠觀亭”的途中,仍在思索著方才那位老人所講的“讓水”故事,心中似有所得,又似有些遺憾,這“讓水廉泉”的故事,不是只講了一半嗎?而馳騁的思緒裡,忽然悟出:這“廉泉”二字,不正是警示古往今來的“官”都應廉潔嗎?這時腦海裡又突然閃現出王勃②《滕王閣序》③裡的名句:“酌貪泉④而覺爽,處涸轍而猶歡。”感嘆良多。前人對吉林北山這一泓泉水的命名,寓意頗深。這正如吉林《江城》文學月刊社王璟石先生讚美廉泉讓水井的聯語所云:“客飲讓水胸懷闊,照鑑廉泉眼倍明。”民有謙讓美德,官有廉潔風範,才能政通人和,國運愈益昌隆。 〔箋注〕①王璟石:生平未考。 ②王勃648—675:字子安。降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文學家,初唐四傑之一。高宗乾封元年666應制科,對策高第,授朝散郎,又為沛王李賢召為王府修撰。後於上元二年675赴交趾省父,渡海溺水,驚悸而死。時年只有二十八歲。 ③《滕王閣序》:滕王閣,是蜚聲中外的江西名勝,為江南四大閣樓之一。閣於唐顯慶四年659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所建,故名。 其原址在南昌城贛江之濱。洪州牧閻伯璵,於高宗咸亨二年671重修滕王閣,於九月九日落成,大宴賓客,王勃於席間作《滕王閣序》,一揮而就,眾座驚服。伯璵本欲夸其婿吳子章之才,密令吏得句即報,至“落霞”二句,閻公歎曰:“此天才也。” ④貪泉:在廣東省廣州市西北石門鎮原屬南海縣境今古泉猶存。相傳,飲此水者易廉潔之性,而會變得貪婪。晉末吳隱之,性廉潔,於安帝隆安397—401中出任廣州刺史期間,赴貪泉酌而飲之,並賦詩有句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隱之在廣州清操愈甚,有賢太守之美譽。 二十五、吳縣東山柳毅井①馳騁雲路三千,我原過客管領重湖八百,君亦書生——左宗棠②柳毅井,在江蘇省吳縣東山鎮東北的松岡村。此即是傳為神話故事“柳毅傳書”的遺跡。因柳毅飲此甘泉而得名。附近還有龍女廟和白馬土地廟。相傳,柳毅傳書時,曾系白馬於此。太湖邊還有一石壁,傳為柳毅扣壁問訊之處。柳毅井邊有明正德五年1510大學士王鏊題刻的石碑。井圈苔痕斑剝,陳舊古雅。泉井香甘津芳,是吳縣東山名泉之一。古往今來的名人學士亦曾慕名前來尋幽攬勝,揮筆作詩題聯。有一佚名聯語贊曰:“旱澇無盈涸,風搖亦不濁。”是謂任大自然風雨無常,而斯泉獨清。 〔箋注〕①柳毅:是神話小說中的人物。最初見於唐代李朝威小說《柳毅》。略云,柳毅應舉不第,過涇陽縣名,唐時屬京兆府,遇牧羊女,懇請代為傳書。遂得至龍宮,乃知女為洞庭龍君小女,誤嫁匪類。 困辱於涇川龍子。其叔錢塘龍聞而憤往擒食之,攜女還。因欲以女妻毅,毅以義所不當,峻拒之。然意頗有眷顧之情。後載所贈珍寶歸家。 初取張氏、韓氏皆相繼亡,乃再婚於范陽盧氏。居月餘,毅因晚入戶,視其妻,深覺類龍女,而逸艷豐厚,則又過之。因與話昔事。妻曰: “餘即洞庭君之女也。”柳毅井共有二處。另一處,據《今古圖書集成·坤輿典》載,岳州府今湖南嶽陽市柳毅井在君山,唐柳毅為龍女傳書,一名傳書井。相傳,此亦是柳毅入洞庭龍宮下水處。 ②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陽人。二十一歲中舉人,以後三次入京應試落第。曾歷任浙江巡撫、閩浙總督,陝甘總督。軍機大臣等職。能詩文,長書法,善作聯語,為晚清聯壇大家。 二十六、淄川東山柳泉當年居士,借得靈泉,烹茗下問云遊客幾代名流,复臨柳谷,刻石銘文落拓仙——舒玉杰柳泉,在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東山谷中。這里風景優美,綠柳成蔭。相傳,清代時柳泉水源豐盛,泉流谷底,外溢為溪,四季不竭,時稱“滿井”。因泉水清冽甘甜,清代小說家蒲松齡①先生,在功名無望,生活落泊之時,曾在這裡設茶,廣交四方風塵之客,為他的大作蒐集創作素材。因蒲松齡號柳泉居士,後人即名之曰柳泉。於是,這柳泉連同蒲家莊“蒲松齡故居”,即成為淄川的名勝之地了。 從清代起,文士名流都前來淄川柳泉,尋訪勝跡,刻石銘文,景慕留仙。郭沫若、老舍、吳作人都曾來過這裡。 1979年作家沈雁冰遊此,題“柳泉”二字,並立石碑於井泉之側。在泉之東南里許有蒲松齡墓,墓前碑亭內立重刻清雍正三年1725張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及沈雁冰新題墓碑銘。 〔箋注〕①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市人。清代小說家。出身於破落地主家庭。天資聰明,學問深厚,早歲即有文名。從小熱衷功名,十九歲時連中縣、府、道三個第一,但此後屨應省試不第,年七十一歲,始被補上歲貢生。其間五十多年,憂憂自傷,窮愁潦倒。他從二十多歲開始寫作,用了二十多年時間,創作了文言小說集。內容多寫狐鬼花妖。藉以暴露當時社會的醜惡,反映了我國十七世紀的時代面貌,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二十七、桂平西山甜乳泉深峪乳泉眾試皆甜——佚名乳泉,在廣西桂平縣西山,又名思靈山,距縣城西僅1公里。從南梁王朝設桂平郡於西山起,漸成為遊覽勝地。山上古樹參天,清泉甘冽,怪石嶙峋,曲徑通幽。乳泉即在飛閣寺下,泉旁建有乳泉亭。 乳泉池,約兩尺見方。泉旁有清道光年間1821—1850的石刻,文曰:“深峪乳泉,眾試皆甜。”《桂產縣志》 寫道:“泉水清冽如杭州龍井,四季長流,時有汁噴出,白如乳。”乳泉之名,由此得來。泉水是從黃岡岩層中流出,冬不竭,夏不溢,其味清甜,泡茶茶香,釀酒酒醇。而這靈泉勝地又盛產桂平西山茶。 《桂平縣志》載:“西山茶,出西山棋磐石乳泉井觀音岩下,矮株散生,根吸石髓,葉映朝暾,故味甘腴而氣芬芳,杭州龍井未能逮也。”如以乳泉之水,泡西山之茶,則更是有如“西湖龍井虎跑水”之絕佳。 二十八、梧州冰井泉瓊花灩灩隨雲起玉液溶溶滴月來——佚名冰井,在廣西梧州市第二中學內。井之泉水出自大雲山中,甘涼清冽,瑩淨可鑑。汲之烹茶則“碗麵雪花映”取之煮豆漿,則滴水成珠,甘香甜滑。唐代容管經略使元結①作《冰井銘》,置於井東,曰: 火山無火,冰井無冰。 唯此清泉,甘寒可吸。 鑄金磨石,篆刻此銘置之井上,彰厥後生。 宋代該州太守任通刻置“雙井碑”立於井側,明清遊人的題詠則多。除文前所引之佚名妙聯外,清代金武祥②題“冰井”亦堪稱井泉之佳聯: 冰井留銘,且喜詩人足千古;雲山如畫,恰宜冷地作重陽。 這些古蹟,今在風景區內仍可尋覓。在冰井山館,可品嚐清香沁齒的白雲茶和香甜可口的“冰泉豆漿”。 〔箋注〕①元結715—772:字次山,自稱元子,又號浪士等。唐代詩人。 先世本鮮卑拓拔氏,北魏孝文帝時改姓元。天寶十三載754進士及第。官歷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御史,代攝荊南節度使,道州、容州刺史,加授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政績甚著。 ②金武祥:字溎生,號粟香。江蘇江陰人。曾官廣東赤溪廳同知。 清代詩人。擅聯語。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