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第35章 第六章天下名泉佳水-3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舒玉杰 13236 2018-03-18
第六章天下名泉佳水一、北京玉泉山玉泉——天下第一泉波聲回太液雲氣引甘泉——胡應麟①玉泉,在北京西郊玉泉山東麓,當人們步入風景秀麗的頤和園昆明湖畔之時,那玉泉山上的高峻塔影和波光山色,立刻會映入你的眼簾。 明代蔣一葵②在《長安客話》中,對玉泉山水作了生動的描繪:“出萬壽寺,渡溪更西十五里為玉泉山,山以泉名。泉出石罅間,清而為池,廣三丈許,名玉泉池,池內如明珠萬鬥,擁起不絕,知為源也。水色清而碧,細石流沙,綠藻翠荇,一一可辨。池東跨小橋,水經橋下流入西湖③,為京師八景之一,曰'玉泉垂虹'。” 玉泉山有金行宮遺址,相傳,章宗嘗避暑於此,胡應麟游玉泉詩: 飛流望不極,縹緲掛長川。

天際銀河落,峰頭玉井連。 波聲回太液④,雲氣引甘泉。 更上遺宮頂,千林起夕煙。 王英⑤詠玉泉詩: 山下泉流似玉虹,清泠不與眾泉同。 地連瓊島⑥瀛洲近,源與蓬菜⑦翠水通。 出潤曉光斜映月,入潮春浪細含風。 迢迢終見歸滄海,萬物皆資潤澤功。 玉泉,這一泓天下名泉,它的名字也同天下諸多名泉佳水一樣,往往同古代帝君品茗鑑泉緊密聯繫在一起。清康熙年間,在玉泉山之陽建澄心園,後更名曰靜明園。玉泉即在該園中,自清初,即為宮廷帝后茗飲御用泉水。 清乾隆皇帝是一位嗜茶者,更是一位品泉名家。在古代帝君之中,嚐遍天下名茶者,不乏其人,但實地品鑑天下名泉的,可能除乾隆他人莫屬了。他對天下諸名泉佳水,曾作過深入的研究和品評,並有他獨到的品鑑方法。除對水質的清、甘、潔作出比較之外,還以特製的銀鬥比較衡量,以輕者為土。他經過多次對名泉佳水品鑑之後,亦將天下名泉列為七品:

京師玉泉第一;塞上伊遜之水第二;濟南珍珠泉第三;江子江金山泉第四;無錫惠山泉、杭州虎跑泉共列第五;平山泉第六;清涼山、白沙井、虎丘泉及京師西山碧雲寺泉均列為第七品。 乾隆在《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說:“則凡出於山下,而有冽者,誠無過京師之玉泉,故定為天下第一泉。” 〔箋注〕①胡應麟生卒年不詳:字元瑞。明代蘭溪今屬浙江省蘭溪市人。幼能詩。萬曆年間中舉於鄉,後久不第。築石山中,購書四萬餘卷。記誦淹博,多所撰著。有《少室山房類稿》、《筆叢》、《詩藪》等書。 ②蔣一葵生卒年不詳:字仲舒,號石原。原籍武進今屬江蘇人。曾於明萬曆1573—1620年間在廣西靈川做過官,後任京師西城指揮使。 《長安客話》作於十六世紀明萬曆年間。書名中之“長安”,是封建時代對皇都的通稱,取“長治久安”之意。

③西湖:即今之頤和園昆明湖。原名為西湖。清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為慶祝其母親六十壽辰,疏導玉泉諸派於西湖,改西湖為昆明湖;改甕山為萬壽山;改好山園為清漪園。 ④太液:即太液池。明、清之太液池即元時之西華潭今之北海、中南海,為玉泉之水匯諸而成。池上跨金鰲、玉棟僑,橋北為北海,南曰中海,瀛台南曰南海。清高宗乾隆帝題曰:“太液秋風”。為燕京八景之一。 玉泉之水是怎樣匯諸於太液池的呢?據史料所載,明、清時期,玉泉水勢甚盛。它同龍泉等諸派匯諸昆明湖,出而東南流,經德勝門入西水關,渚為積水潭,復出而入皇城為太液池,環繞紫禁城,經正陽門東水關,東流至東便門,注入太通河。 ⑤王英1376—1450:字時彥,號泉坡。明代金溪今屬江西省人。永樂進士,授翰林修撰,官至禮部尚書。在翰林院四十餘年,屢為會試考官,朝廷文稿,多出其手,為著名書法家,四方求銘志、碑記者不絕。有《泉坡集》等傳世。

⑥瓊島:即指今北京北海公園之瓊華島,亦名瑤島。以玲瓏怪石疊成,峰巒映秀,乃若天生,東麓有“瓊島春陰”為燕京八景之一。 ⑦瀛洲與蓬菜:均為古代傳說中的三仙山之一,在渤海中。常指具有仙靈神妙之地。典出《史記·秦始皇紀》二十八年:“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菜、方丈、瀛洲,仙人居之。”唐李白《李太白詩》十五《夢遊天姥吟留別》:“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二、廬山康王谷水簾水——天下第一泉瀉從千仞石寄逐九江船——陸羽江西九江廬山①康王谷水簾水,又稱三疊泉、三級泉,在廬山東谷會仙亭旁。唐代茶人陸羽,當年在遊歷名山大川,品鑑天下名泉佳水時,曾登臨廬山,品評諸泉,由於觀音橋東的“招隱泉”水色清碧,其味甘美,被其評為“天下第六泉”;同時又將水簾水評為“天下第一名泉”。並為該泉題寫了氣勢雄渾的聯句:“瀉從千仞石,寄逐九江船。”

據《桑記》載:三疊泉之水“出自大月山下,由五老背東注焉。凡廬山之泉,多循崖崖而瀉,乃三疊泉不循崖瀉,由五老峰北崖口,懸注大磐石上,裊裊而垂垂練,既激於石,則摧碎散落,蒙密紛紜,如雨如霧,噴灑二級大磐石上,匯成洪流,下注龍潭,轟轟萬人鼓也。” 若站在觀山為廬山山名之一之上,可見一縷天泉,垂直飛瀉而下,落在大磐石上,發出洪鐘船的響聲,泉山經過折迭散而復聚,再曲折迴繞,又往下瀉,谷風吹來,泉水如冰絹飄於空中,好似萬鬥明珠,隨風散落,在陽光下,五光十色,晶瑩奪目,蔚為壯觀。趙子昂②作《水簾泉詩》曰: 飛天如玉簾,直下數千尺,新月如鐮鉤,遙遙掛空碧。 這康王谷水簾泉,自從陸羽品評為“天下第一名泉”之後,曾名盛一時,為嗜茶品泉者推崇樂道,如宋時精通茶道的品茗高手蘇軾、陸游等都品鑑過簾泉之水,並留下了品泉詩章。如蘇軾在《元翰少卿惠谷簾水一器,龍團二枚,仍以新詩為貺,嘆味不已,次韻奉和》詩曰:“岩垂匹練千絲落,雷起雙龍萬物春。此山此水俱第一,共成三人鑑中人。”蘇軾還在詠茶詞中稱讚:“谷簾自古珍泉。”陸游亦曾到廬山汲取簾泉之水烹茶,他在《試茶》詩中有“日鑄焙香懷舊隱,谷簾試水憶西遊”之句,並在《入蜀記》寫道:“谷簾水真絕品也。甘腴清冷,具備眾美。非惠山所及。”

〔箋注〕①廬山:又名匡山,或匡廬。在江西九江市唐天寶元年曾改潯陽郡南,飛峙長江九江市江段亦稱潯陽江邊,緊傍鄱陽湖。相傳周朝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結廬為捨,故名。匡廬峰奇山秀,瀑布流泉,風景如畫,涼爽宜人,是著名的避暑勝地。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稱。 ②趙子昂1254—1322:名孟,字子昂,自號松雪道人。宋太祖十一世孫。因賜第湖州,故為湖州人。子昂幼慧,過目成誦,為人才氣英邁,神彩煥發,如神仙中人。詩文清遠,書法冠絕,為元代著名的畫家和書法家,官至翰林承旨、榮祿大夫。 三、鎮江金山中泠泉——天下第一泉男兒斬卻樓蘭首閒品茶經拜羽仙——文天祥①金山,位於江蘇鎮江市西北,長江南岸。金山,古時曾叫作獲苻山。因晉國在淝水之中大敗前秦皇帝苻堅,俘獲大批俘虜囚於此山下而得名。唐代僧人裴頭陀居此,在江邊發現黃金數鎰②,於是皇帝賜名為金山。

新中國成立後,金山山麓闢為金山公園。在金山公園西一里多,即是古今聞名的中泠泉,中泠泉亦稱揚子江南零水。 用中泠泉水沏茶,茶味清香甘冽。據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載,品泉家劉伯芻對若干名泉佳水進行品鑑,較水宜於茶者凡七等,而中泠泉被評為第一,故素有“天下第一泉”之美譽,自唐迄今,其盛名不衰。 古往今來,人們為什麼如此極欲一品中泠泉水呢?是因為真正的中泠泉水是極為難得的。該泉之水原來在波濤洶湧的江心,汲取其泉水極不容易。 《金山志》記載:“中泠泉,在金山之西,石彈山下,當波濤最險處。”由於這些原因,它被蒙上一層神密的色彩:據說古人汲水要在一定的時間——“子午二辰”即白天上午11時至下午1時;夜間23時至凌辰1時,還要用特殊的器具——銅瓶或銅葫蘆,繩子要有一定的長度,垂入石窟之中,才能得到真泉水,若淺若深或移位於先後,稍不如法,即非中泠泉真味了。無怪當年南宋詩人陸游遊覽此泉時,曾留下這樣的詩句:“銅瓶愁汲中濡水,不見茶山九十翁。”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有詠泉詩曰: 揚子江心第一泉,南金來北鑄文淵③,男兒斬卻樓蘭④首,閒品茶經拜羽仙⑤。 近百年來,由於長江江道北移,南岸江灘不斷漲大,中泠泉到清朝末年已和陸地聯成一片,泉眼完全露出地面。後人在泉眼四周砌成石欄方池,池南建亭,池北建樓。清代書法家王仁堪⑥寫了“天下第一泉”五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刻在石欄上,從而使這裡成了鎮江的一處古今名勝。 〔箋注〕①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宗瑞,自號文山,吉水今屬江西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寶佑進士,知贛州。 德佑初元兵入侵,他捐家產率義軍應詔勤王,拜右丞相。後於元軍交戰中為元將張弘範所敗,被囚燕今北京三年,終不屈,遂被殺。臨刑時作《正氣歌》。

②鎰:古代衡量單位,二十四兩為一鎰。 ③鑄文淵:取夏禹收九州之金鑄九鼎,以圖像百物之意。詩人似乎在詩中呼籲國家南宋政權應該把取之於民的賦金用來保護和發展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遺產。 ④樓蘭:漢西域城國,在今新疆羅布泊西,地處西域通道上,今尚存古城遺址。漢武帝通西域使者經此至大宛等國。元封三年前108歸漢。後又改名為鄯善。在此詩中寓指侵入中原的元兵。 ⑤羽仙:指陸羽。詩人在這首詩中說,我願意在反抗外族侵略取得勝利之後,再來這裡細細論經品茶。 ⑥王仁堪:生卒年未詳。字可莊,一字忍龕。福建閩縣人。光緒三年1877進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官歷江蘇蘇州、鎮江知府。 四、濟南趵突泉——天下第一泉畫閣鏡中,看幻作神仙福地飛泉雲外,聽寫成山水清音——石韞玉趵突泉,一名瀑流,又名檻泉,宋代始稱趵突泉。在山東濟南市西門橋南趵突泉公園內。向有泉城之譽的濟南,有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而趵突泉為七十二泉之冠,也是我國北方最負盛名的大泉之一。為古濼水發源地。據《春秋》記載,公元前694年,魯桓公“會齊侯於濼”

①,即在此地。 趵突泉,是自地下岩溶溶洞的裂縫中湧出,三窟並發,浪花四濺,聲若隱雷,勢如鼎沸,平均流量為1,600公升B秒。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註》有云:“泉源上奮,水湧若輪。” 泉池略成方型,面積畝許,週砌石欄,池內清泉三股,晝夜噴湧,狀如白雪三堆,冬夏如一,蔚為奇觀。由於池水澄碧,清醇甘冽,烹茶最為相宜。宋代曾鞏有“潤澤春茶味更真”之句。 清代乾隆皇帝封它為“天下第一泉”。在泉池之北有濼源堂,始建於宋,清代重建。堂前抱柱上刻有元代書法家趙孟撰寫之楹聯: 雲霧潤蒸華不注②波濤聲震大明湖③在後院壁上嵌有明清以來詠泉石刻若干。西南有明代“觀瀾亭”,中立“趵突泉”,“觀瀾”、“第一泉”等明清石碑。 池東有來鶴橋,橋東大片散泉亦匯注成池,在水上建有“望鶴亭”茶廳。古往今來,凡來濟南的人無不領略一番那“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綺麗風光。而清代乾隆末年,時任山東按察使的石韞玉④在《濟南趵突泉聯》語見本文冠題辭中,則更把趵突泉等名泉勝水,描繪成天上人間的靈泉福地,飛泉流雲,一派仙樂清音,令人感到有些神奇虛幻。只有靈犀相通,才能領略那半是人間半是天上,似真似幻的奇妙意韻。 〔箋注〕①魯桓公“會齊侯於濼”:公元前694年周莊王三年魯桓公偕其夫人文姜齊襄公之妹來到齊國會齊襄公。而荒淫無恥的齊襄公與文姜私通,魯桓公得知後責罵文姜。文姜將此事告訴其兄,齊襄公派公子彭生殺死魯桓公。後為掩人耳目又殺了彭生。齊襄公後約於公元前686周莊王十一年因其不得國人擁戴,為叛亂者所殺。 ②華不注:山名,簡稱華山,又名金輿山。在山東歷城縣北部,濟南市郊東北。 ③大明湖:在濟南市舊城北部,水面46.5公頃。大明湖始於北魏。 清人劉風誥詠湖詩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之句。大明湖風光秀麗,是泉城遊覽勝地之一。 ④石韞玉:字子如,號琢堂。江蘇吳縣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山東按察使。有詩詞文集傳世。 五、無錫惠山寺石泉水——天下第二泉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蘇軾惠山寺,在江蘇無錫市西郊惠山山麓錫惠公園內。惠山。 一名慧山,又名惠泉山,由於惠山有九個山隴,盤旋起伏,宛若遊龍飛舞,故稱九龍山。宋蘇軾有詩曰:“石路縈迴九龍脊,水光翻動五湖天。”惠山素有“江南第一山”之譽。 無錫惠山,以其名泉佳水著稱於天下。最負盛名的是“天下第二泉”。此泉共有三處泉池,入門處是泉的下池,開鑿於宋代,池壁有明代弘治十四年1501楊理雕刻的龍頭。 泉水從上面暗穴流下,由龍口吐入下池。上面是漪瀾堂,建於宋代。堂前有南海觀音石,是清乾隆年間,從明朝禮部尚書顧可學別墅中移來的,堂後就是聞名遐邇的“二泉亭”。亭內和亭前有兩個泉池,相傳為唐大歷末年779,由無錫縣令敬澄派人開鑿的,分上池與中池。上池八角形水質最佳;中池呈不規則方形,是從若冰洞浸出,據傳,此洞隙與石泉是唐代僧人若冰尋水時發現的,故又稱其為“冰泉”。 在二泉亭和漪瀾堂的影壁上,分嵌著元代書法家趙孟和清代書法家王澍①題寫的“天下第二泉”各五個大字石刻。 這清碧甘冽的惠山寺泉水,從它開鑿之初,就同茶人品泉鑑水緊密聯繫在一起了。在惠山寺二泉池開鑿之前或開鑿期間,唐代茶人陸羽正在太湖之濱的長城今浙江長興縣顧渚山,義興今江蘇宜興市唐貢山等地茶區進行訪茶品泉活動,並多次赴無錫,對惠山進行過考察,曾著有《惠山寺記》。 惠山泉,自從陸羽品為“天下第二泉”之後,已時越千載,盛名不衰。古往今來,這一泓清泉,受到多少帝王將相、騷客文人的青睞,無不以一品二泉之水為快。唐代張又新亦曾步陸羽之後塵前來惠山品評二泉之水。在此前唐代品泉家劉伯芻,亦曾將惠山泉評為“天下第二泉”。唐武宗會昌841—846年間,宰相李德裕住在京城長安,喜飲二泉水,竟然責令地方官吏派人用驛遞方法,把三千里外的無錫泉水運去享用。唐代詩人皮日休有詩諷喻道: 丞相常思煮茗時,郡侯催發只嫌遲;吳關去國三千里,莫笑楊妃愛荔枝。 宋徽宗時,亦將二泉列為貢品,按時按量送往東京汴梁。 清代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登臨惠山,品嚐過二泉水。 至於歷代的文人雅士,為二泉賦詩作歌者,則更是無計其數。如時為無錫尉的唐代詩人皇甫冉在《無錫惠山寺流泉歌》雲:“寺有泉兮泉在山,鏘金鳴玉兮長潺潺,作潭鏡兮澄寺內,泛岩花兮到人間我來結綬末經秋,已厭微官忘舊遊,且複遲回猶末去,此心只為靈泉留。”而在詠茶品泉的詩章中,當首推北宋文學家蘇軾了,他在任杭州通判時,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十一月至七年1074五月之間,來無錫曾作《惠山謁錢道人②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詩中“獨攜天上小團月③,來試人間第二泉”之浪漫詩句,卻獨具品泉妙韻,詩人似乎比喻自己已羽化成仙,身攜皓月,從天外飛來,與惠山錢道人共品這連浩瀚蒼穹也已聞名的人間第二泉。這真可謂是詠茶品泉辭章中之千古絕唱了。所以為歷代茶人墨客稱道不已,亦曾被改寫成一些名勝之地茶亭楹聯以招徠遊客,品茗賞聯,憑添無限雅興。 〔箋注〕①王澍1668—1743:字若林,一作若霜,亦自書為弱林,號虛舟,嘗自書二泉寓客,別號竹雲。江蘇金壇人,後徙無錫。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進士,官至吏部員外郎。書法獨步一時,名播海內。有《禹貢譜》、《朱程格物法》、《朱子讀書法》、《淳化閣帖考證》等書傳世。 ②錢道人:即惠山寺道人,安道之弟。詩人有《至秀州贈錢安道並寄其弟惠山老》詩。 ③小團月:喻指小龍團茶。制工選料極精,為雀舌冰芽所造,非常名貴,始創於唐末,盛行於宋代,向為皇室貢品。 六、杭州虎跑泉——天下第三泉山勢北連三竺去①泉聲西自五云來②——張以寧③虎跑泉,在浙江杭州市西南大慈山白鶴峰下慧禪寺俗稱虎跑寺側院內,距市區約5公里。這虎跑泉的來歷,還有一個饒有興味的神話傳說呢。相傳,唐元和十四年819高僧寰中亦名性空來此,喜歡這里風景靈秀,便住了下來。後來。因附近沒有水源,他準備遷往別處。一夜忽然夢見神人告訴他說:“南嶽④有一個童子泉,當遣二虎將其搬到這裡來。”第二天,他果然看見二虎跑刨地作穴,清澈的泉水隨即湧出,故名為虎跑泉。張以寧在題泉聯中,亦給虎跑泉蒙上了一層宗教與神密的色彩。 原來,這虎跑泉水是從大慈山後斷層陡壁下的砂岩、石英砂中滲出,據測定流量為43.2—86.4立方米B日。泉水晶瑩甘冽,居西湖諸泉之首,和龍井泉一起並譽為“天下第三泉”。 虎跑泉原有三口井,後合為二池。在主池泉邊石龕內的石床上,寰中正在頭枕右手小臂側身臥睡,神態安靜慈善,那種靜裡乾坤不知春的超然境界,頗如一副寺院聯語所云: 夢熟五更天幾許鐘聲敲不破神遊三寶地半空雲影去無踪同時,栩栩如生的兩隻老虎正從石龕右側向入睡的高僧走來,形象亦十分生動遇真。這組“夢虎圖”浮雕寓神仙給寰中託夢,派遣仙童化作二虎搬來南嶽清泉之典。 “虎移泉眼至南嶽童子;歷百千萬劫留此真源。”——這副虎跑寺楹聯也是寫的這個神話故事,只是更具有佛教寓意。 “龍井茶葉虎跑水”,被譽為西湖雙絕。古往今來,凡是來杭州遊歷的人們,無不以能身臨其境品嚐一下以虎跑甘泉之水沖泡的西湖龍井之茶為快事。歷代的詩人們留下了許多讚美虎跑泉水的詩篇。如蘇東坡有:“道人不惜階前水,借與匏尊⑤自在償。”清代詩人黃景仁1749—1783在《虎跑泉》一詩中有云:“問水何方來?南嶽幾千里。龍像一帖然⑥,天人共歡喜。”詩人是根據傳說,說虎跑泉水是從南嶽衡山由仙童化虎搬運而來,缺水的大慈山忽有清泉湧出,天上人間都為之歡呼讚歎。亦讚揚高僧開山引泉,造福蒼生的功德。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飛速發展,旅遊業的方興未艾,也推動了杭州茶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杭州正在籌建頗具規模的茶葉博物館,藉以弘揚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優秀遺產,普及茶葉科學知識,促進中外茶文化的交流。如今,在西湖風景區的虎跑、龍井、玉泉、吳山等處均恢復或新建了一批茶室,中外茶客慕名而至,常常座無虛席。杭州市內的不少品茗愛好者,往往於每日清晨乘車或騎自行車到虎跑等名泉裝取泉水,用以沖茶待客,或自飲品嚐,以取陶然之樂。 鑑於品泉者日益增多,杭州新聞界曾經呼籲,應適當節制每日取水量,以保護古泉的自然水量及其久享盛名的清爽甘醇。 〔箋注〕①三竺:指杭州靈隱山之上、中、下三天竺。 ②五云:指五云山。在杭州西湖西南面,瀕臨錢塘江。相傳,古時有五彩瑞雲縈繞山顛,因而得名。古人有句讚道:“石登千盤依碧天。 五云輝映五峰巔。 ” ③張以寧:生卒年未詳。福建古田人。元末曾官翰林學士承旨,明初召為侍讀學士。 ④南嶽:湖南的衡山。古稱“南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在湖南中部,山勢雄偉,盤紆數百里,大小山峰七二十二座,以祝融、天柱、芙蓉、紫蓋、石廩五峰為最著。 ⑤匏尊:為古代的飲酒、飲水器。 《說文·包部》按:“匏屬葫蘆科,學名與瓠同。蓋與瓠同種,而微變者也。”:“瓠之天柄而圓大,形偏者為匏。”俗言之就是:葫蘆瓢無柄者曰瓠,有柄者曰匏。 “匏尊”的典故出自《詩·大雅·公劉》。公劉為古代周部族祖先,在其營建都城宮室落成,舉行慶典盛宴賓客群臣時,以“匏”為酒具,相慶豪飲,稱之為“酌之以匏”。 ⑥龍象:佛家用語。稱諸阿羅漢中,修行勇猛有最大力者為龍象。 水行龍力最大,陸行像力最大,故以龍象為喻。後因以名高僧。一帖然:謂一致心服皈依佛門。這兩句話是稱頌高僧寰中來大慈山建寺傳經,開山闢泉,博得弟子們的崇信。 七、杭州龍井泉——天下第三泉秀翠名湖,遊目頻來過溪處腴含古井,怡情正及採茶時——乾隆龍井泉,在浙江杭州市西湖西面風篁嶺上,為一裸露型岩溶泉。本名龍泓,又名龍湫,是以泉名井,又以井名村。龍井村是飲譽世界的西湖龍井茶的五大產地之一。而龍泓清泉,歷史悠久,相傳,在三國東吳赤烏年間238—250已發現。 此泉由於大旱不涸,古人以為與大海相通,有神龍潛居,所以名其為龍井。又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三泉”。龍井泉旁有龍井寺,建於南唐保大七年949。周圍還有神運石、滌心沼、一片雲等諸景勝跡。近處則有龍井、小滄浪、龍井試茗、鳥語泉聲等石刻環列於半月形的井泉周圍。 龍井泉水出自山岩中,水味甘醇,四時不絕,清如明鏡,寒碧異常,如取小棍輕輕攪拔井水,水面上即呈現出一條由外向內旋動的分水線,見者無不奇。據說這是泉池中已有的泉水與新湧入的泉水間的比重和流速有差異之故,但也有認為,是龍泉水錶面張力較大所致。 龍井之西是龍井村,滿山茶園,盛產西湖龍井,因它具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之“四絕”而著稱於世。古往今來,多少名人雅士都慕名前來龍井遊歷,飲茶品泉,留下了許多讚賞龍井泉茶的優美詩篇。 蘇東坡曾以“人言山佳水亦佳,下有萬古蛟龍潭”的詩句稱道龍井的山泉。杭州西湖產茶,自唐代到元代,龍井泉茶日益稱著。元代虞集在遊龍井的詩中讚美龍井茶道:“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漱。”明代田藝衡《煮茶小品》則更高度評價龍井茶:“今武林諸泉,惟龍泓入品,而茶亦龍泓山為最。又其上為老龍泓,寒碧倍之,其地產茶為南北絕品。” 清代乾隆皇帝曾數次巡幸江南,在來杭州時,不止一次去龍井烹茗品泉,並寫了《坐龍井上烹茶偶成》詠茶詩和題龍井聯:“秀翠名湖,遊目頻來過溪處;腴含古井,怡情正及採茶時。”歷代名人的這些詩詞聯語,為西子湖畔的龍井泉茶憑添了無限韻致,愈益令遊人嚮往。 八、蘇州虎丘寺石泉水——天下第三泉雁塔影標霄漢表鯨鐘聲渡石泉間——佚名蘇州虎丘,又名海湧山。在江蘇省蘇州市閶門外西北山塘街,距城約3.5公里。春秋晚期,吳王夫差葬其父闔閭於此。相傳,葬後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一說為“丘如蹲虎。以形名。”東晉時,司徒王珣①和弟王珉②在此創建別墅,後來王氏兄弟將其改為寺院,名虎丘寺,分東西二剎;唐代因避太祖李虎李淵之祖父名諱。改名為武丘報恩寺。武宗會昌年間寺毀,移往山頂重建時,將二剎合為一寺。其後該寺院屢經改建易名,規模宏偉,琳宮寶塔,重樓飛閣,曾被列為“五山十剎”之一。古人曾用“塔從林外出,山嚮寺中藏”的詩句來描繪虎丘的景色。蘇州虎丘不僅以風景秀麗聞名遐邇,也以它擁有天下名泉佳水著稱於世。 據《蘇州府志》記載,茶聖陸羽晚年,在德宗貞元中約於貞元九年至十七、八年間曾長期寓居蘇州虎丘。一邊繼續著書,一邊研究茶學、研究水質對飲茶的影響。他發現虎丘山泉甘甜可口,遂即在虎丘山上挖築一石井,稱為“陸羽井”,又稱“陸羽泉”,並將其評為“天下第五泉”。據傳,當時皇帝聽到這一消息,曾把陸羽召進宮去,要他煮茶。皇帝喝後大加讚賞,於是封其為“茶神”。陸羽還用虎丘泉水栽培蘇州散茶,總結出一整套適宜蘇州地理環境的栽茶、採茶的辦法。由於陸羽的大力倡導,“蘇州人飲茶成習俗,百姓營生,種茶亦為一業”。 因虎丘泉水質清甘味美,在繼陸羽之後,又被唐代另一品泉家劉伯芻評為“天下第三泉”。於是虎丘石井泉就以“天下第三泉”名傳於世。那麼,這一泓天下名泉的具體地址,究竟在哪裡呢?如今來蘇州虎丘的遊人,有的往往未能親臨其址,一品味美甘醇的古泉之水而引為憾事。 這久已聞名天下的“虎丘石泉水”,即在這頗有古幽神異色彩的“千人石”右側的“冷香閣”北面。這裡一口古石井,井口約有一丈見方,四面石壁,不連石底,井下清泉寒碧,終年不斷。這即是陸羽當年寓居虎丘時開鑿的那眼古石泉,在冷香閣內,今設有茶室,這裡窗明幾淨,十分清雅,是遊客小憩品茗之佳處。 〔箋注〕①王珣350—401:字元琳,小字法護。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晉代書法家。受封東亭侯,官至輔國將軍、尚書令等。王珣神情朗悟,經史明徹;雅好書翰,善行草書。其書蹟有《伯遠帖》、《三月帖》傳於世。 ②王珉351—388:字季瑣,小字僧彌。王珣之弟。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多才藝,善隸、行、草書,名出其兄珣之右。累官至黃門侍郎、侍中等。其書跡見於《淳化閣法帖》卷二有草書、行書各二帖。 九、濟南珍珠泉——天下第三泉逢人都說斯泉好愧我無如此水清——某縣令珍珠泉,在山東省濟南市泉城路北珍珠飯店院內。為泉城七十二泉四大泉群之一,珍珠泉群之首。泉從地下上湧,狀如珠串。泉水匯成水池,約一畝見方,清澈見底,清代王昶《珍珠泉記》雲:“泉從沙際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日映之,大者如珠,小者為璣,皆自底以達於面。”此名泉勝地曾被官府侵占。新中國成立後,重加修整,小橋流水,綠柳垂蔭,花木扶疏,亭榭幽雅。附近還有濯纓、小王府、溪亭、南芙蓉、硃砂等諸名泉,組成珍珠泉群,均匯入大明湖。清代劉鶚①描繪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景色,當是這一地區。 珍珠泉水,清碧甘冽,是烹茗上等佳水。當年清乾隆皇帝在品評天下名泉佳水時,以清、潔、甘、輕為標準,將斯泉評為天下第三泉。以特製的銀鬥衡量,鬥重一兩二厘,只比被乾隆評為天下第一泉——北京玉泉之水略重二厘。以乾隆品泉標準來衡量,珍珠泉略勝聞名遐邇的揚子江金山第一泉和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 乾隆皇帝每逢巡幸山東時,喜歡以珍珠泉水煎茶。如,乾隆二十年1756諭旨:“朕明春巡幸浙江,沿途所用清茶水。至山東省,著該省巡撫將珍珠泉水預備應用。” 歷代的文人墨客亦曾在珍珠泉畔詠題詩詞楹聯。濟南某縣令贊泉聯曰:“逢人都說斯泉好,愧我無如此水清。”清末民初人楊度②題珍珠泉聯雲: 隨地湧泉源,時澄澈一泓,莫使纖塵滓淵鑑;隔城看山色,祁莊嚴千佛,廣施法雨惠蒼生。 〔箋注〕①劉鶚1857—1909:字鐵雲,別署洪都百煉生。江蘇丹徒今鎮江人。清末小說家。以傳名於世。作品暴露了清末官僚政治的黑暗和廣大民眾的慘痛,以及各地風物民俗,藝術性較高。 ②楊度1874—1931:字子暫,湖南湘潭人。曾留學日本。早年主張君主立憲,後傾向革命,多方營救李大釗。晚年移居上海。 1929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有文才,擅聯語。 十、扇子山蛤蟆石泉水——天下第四泉囓雪飲冰疑撰骨掏珠弄玉可忘年——陸游蛤蟆石,在長江西陵峽東段。距湖北宜昌市西北25公里處,燈影峽之東,長江南岸扇子山山麓,有一呈橢圓形的巨石,霍然挺出,從江中望去好似一隻張口伸舌、鼓起大眼的蛤蟆,人們稱之為蛤蟆石,又叫蛤蟆碚。 蛤蟆石地處灘險流急的扇子峽邊,舟人過此視為畏途。郭相業在《蛤蟆碚》中寫道:“白狗峽,黃牛灘,千古人嗟蜀道難,江邊蹲踞蛤蟆石,逆水牽舟難更難,賈客聞之心膽寒。” 然而比這千萬年蹲在長江邊上的蛤蟆石更有名氣的,則是隱匿在背後的那眼清泉。 在蛤蟆尾部山腹有一石穴,中有清泉,泠泠傾洩於“蛤蟆”的背脊和口鼻之間因蛤蟆頭朝北,漱玉噴珠,狀如水簾,垂注入長江之中,名曰“蛤蟆泉”。泉洞石色綠潤,巖穴幽深,其內積泉水成池,水色清碧,其味甘美。 唐代茶學家陸羽,約在天寶後期,涉足於巴山蜀水訪茶品泉時,曾前來品鑑過蛤蟆石泉水。在其所著《煮茶記》見之於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中載:“峽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洩水獨清泠,狀如龜形,俗云蛤蟆口水第四。”這蛤蟆口水自從陸羽評其為“天下第四泉”以來,引起了嗜茶品泉者的濃厚興趣,特別是北宋年間,許多著名品泉高手、茶道大師,都不避艱險,紛紛登臨扇子山,以一品蛤蟆泉水為快,並留下了讚美泉水的詩篇。如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1007—1072有詩讚曰:“蛤蟆噴水簾,甘液勝飲酎①。”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1045—1105在詩中讚道:“巴人漫說蛤蟆碚,試裹春芽來就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和散文家蘇軾1037—1101和蘇轍1039—1112兄弟都曾登臨蛤蟆碚品泉賦詩,讚賞寒碧清醇的蛤蟆泉水“豈惟煮茗好,釀酒更無敵”。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1125—1210也是一位品泉家,他在《蛤蟆碚》詩中寫道: 不肯爬沙②桂樹邊,朵頤③千古向岩前。 巴東峽裡最初峽④,天下泉中第四泉。 囓雪飲冰疑換骨,掏珠弄玉可忘年。 清遊自笑何曾足,擂鼓⑤冬冬又解船。 陸游這首詩作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十月於蛤蟆碚。詩人在《入蜀記》寫道: “十月九日登蛤蟆碚,《水品》所載第四泉是也。蛤蟆碚去路臨江,頭鼻吻頷絕類,而背脊皰處尤逼真,造物之巧有如此處。自背上深入得一洞穴,石色翠潤。泉泠泠有聲,自洞出,垂蛤蟆口鼻間成水簾入江。是日極寒,巖嶺有積雪,而洞溫然如春。” 〔箋注〕①酎:經過兩次以上复釀的醇酒。 ②爬沙:唐代韓愈《月食詩效玉川子作》:“嘗聞古老言,疑是蛤蟆精,爬一作杷沙腳手鈍,誰使女解緣青冥。”桂樹:指月宮中之桂樹。長江三峽有一則古老的神話傳說:遠古時代洪水氾濫成災,玉帝降旨大禹下界治水,還派了一批天神相助。照管月宮桂樹的蛤蟆精趁玉帝酒醉酣睡時,悄悄來到三峽找大禹,要求參加治水,以拯救受災的百姓。這句詩是說,由於當年蛤蟆精不肯回月宮裡去看管桂樹,所以也只好千年萬載蹲在長江邊上了。 ③朵頤:鼓動腮頰,嚼食的樣子,在詩人筆下的蛤蟆碚十分生動、逼真、有趣,千萬年來,它總是搖動著口鼻,鼓動著腮頰,彷彿老在吃什麼,又躍躍欲試地想跳入長江之中。 ④最初峽:指扇子山峽。宋時在峽州夷陵縣境。 ⑤擂鼓句:時年詩人入蜀,沿長江三峽逆流而上,沿途遊歷名山勝跡。因為是集體乘船而行,冬冬擂鼓之聲,是船主向乘客發出的開船信號。 十一、上饒廣教寺陸羽泉——天下第四泉一卷經文①,苕霅溪邊證慧業②千秋祀典③,旗槍風裡弄神靈④——佚名陸羽泉,原在江西上饒廣教寺內,現為上饒市第一中學校。唐代茶神陸羽於德宗貞元初785—786從江南太湖之濱來到了信州上饒隱居。之後不久,即在城西北建宅鑿泉,種植茶園。據《上饒縣志》載:“陸鴻漸宅在府城西北茶山廣教寺⑤。昔唐陸羽嘗居此,號東岡子。剌史姚驥嘗詣所居。鑿沼為溟之狀,積石為嵩華之形。隱士沈洪喬葺而居之。《圖經》 羽性嗜茶,環有茶園數畝,陸羽泉一勺為茶山寺。 ” 由於這一泓清泉,水質甘甜,亦被陸羽品評為“天下第四泉”。唐詩人孟郊751—814在《題陸鴻漸上饒新開山舍》詩中有“開亭擬貯雲,鑿石先得泉”之句。陸羽泉開鑿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在古籍上多有記載。清代張有譽《重修茶山寺記》:“信州城北數里武巋然而峙者,茶山也,山下有泉,色白味甘。陸鴻漸先生隱於嘗品斯泉為天下第四,因號陸羽泉。”至本世紀六十年代初尚保有完好,可惜在後來“挖洞”時,將泉脈截斷,如今在這眼古井泉邊上尚保存清末知府段大誠所題:“源流清潔”四個篆字,作為後人憑弔古蹟的唯一標誌了。 陸羽當年在上饒隱居時開石引泉,種植茶園,在當地世代僧俗仕宦中間,產生了深遠美好的影響。茶山寺、陸羽泉曾在歷史上成為上饒著名勝跡,許多人為此寫下了讚頌詩篇。 劉景榮在《遊茶山寺·有引》雲: 信城北茶山寺有泉,陸羽遺跡在焉。餘素閱《茶經》,知其曠世逸才,淹博經史,抱道潛身;遨遊湖海,品天下之泉,攬山川之勝;逍遙一世,風流千古。景慕有年,今量信營,得遊此地,爰賦一律,以志仰止。 鴻蒙⑥初判此山開,一掬甘泉地湧來。 滿經茶香高士種,幾行翠竹老僧栽。 只今鐘聲敲禪院,憶昔鼎鐺⑦沸曲台。 隱負經綸⑧人不在,流風常在白雲隈⑨。 僧人等旻在《過茶山寺飲陸羽泉詩》曰: 北廓晴巒回望明,高賢⑩曾此闢榛荊。 雲根過雨天湧碧,石罅HI穿林玉碎聲。 樹桂一瓢HJ藤可屋。 香浮七碗HK醉還醒。 閒來自領東岡趣。 不羨滄浪詠濯纓。 HL明代貢修齡在《幕雨同吳鼎陶司李遊茶山四絕》錄其中二首雲: 其二一勺清泠水,涓涓無古今。 空山人不見,想見品泉心。 其三昔聞桑苧子HM,蕭散不為家。 今看種菊處,曾開幾樹花。 在古人於上饒留下的諸多讚頌陸羽的翰墨中,莫過於一位佚名作者題《陸羽泉聯》:“一卷經文,苕霅溪邊證慧業;千秋祀典,旗槍風裡弄神靈。”這副聯語,不僅對仗工妙,則更高度集中地概括了茶神陸羽,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茶學、茶文化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為世世代代的人們所景仰和祀典。 〔箋注〕①一卷經文:指陸羽著述的三卷《茶經》。 ②苕霅溪:從略詳見本書第二章《茶聖陸羽上》——《上元初結廬於苕溪之濱》。慧業:佛教用語,意為以超人的智慧所選擇的事業。 ③祀典:古代祭祀的禮儀和製度。 《國語·魯》上:“凡褅、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於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為明質也。” ④旗槍:茶名,泛指高品細茶。初春芽剛剛萌發一芽一葉,展者為旗,未展者曰槍,是言茶之至嫩也。神靈:陸羽辭世後被人們祀為“茶神”。 ⑤廣教寺:據《上饒縣志》卷之二十五《寺觀志》載,廣教寺一稱茶山寺建於唐末哀帝天佑年間904—907。這是陸羽辭世百年之後的事了。 ⑥鴻蒙: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狀態。 :“自從盤古破鴻蒙,開闢從茲清濁辨。” ⑦鼎鐺:鼎為鼎狀煎茶風爐,為陸羽首創;鐺為鍋釜溫器。此泛指煎茶用之器具。 ⑧經綸:整理絲縷,理出絲緒叫經,編之成繩叫綸,統稱經綸《易屯》:“雲雷屯,君子以經綸。”《疏》:“經為經緯,綸為綱綸”。 ⑨隈[wei]:山水彎曲處。 《管子·形勢》:“大山之隈,奚有於深。” 注,隈,山曲也。 ⑩高賢:指陸羽。 HI石罅[xia]:石之縫隙,為導引泉水之石製渠道。 HJ樹掛一瓢:古代隱士許由獨居深山,人家送他一個瓢喝水。他喝罷就把瓢掛在樹枝上。後來人們把四方雲遊的出家人,在一地的暫時逗留,稱為掛瓢。 HK七碗:唐詩人盧仝在《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中有七碗之名句。 HL滄浪:水名,即漢水之別名。因陸羽在一個名叫“滄浪”的地方,被郡吏召為伶正之師,從而知遇竟陵太守李齊物,教以詩書,得以成為仕人。所以,在江湖上人們常以“滄浪子”來稱呼陸羽。濯纓:洗滌冠纓。也比喻超脫塵世,操守高潔的君子。 HM桑苧子:陸羽於唐上元初隱居吳興苕溪時自號“桑苧翁”,比輸自己是種麻養蠶的一介農夫。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