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第30章 第四章茶聖陸羽下-2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舒玉杰 12084 2018-03-18
四、中華茶文化新風的開拓者陸羽,不僅對中國茶葉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他亦是中國茶文化一代新風的開拓者。陸羽和他的忘年好友皎然,默契配合、協力推進了唐代茶文化的蓬勃發展,為中國自唐代中期以來,茶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在探討陸羽對茶文化的貢獻時,應追溯一下唐代以前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與茶文學的創作情況。 1.唐代以前中國古代茶文化概況: 在唐代中期,陸羽《茶經》問世以前的數千年間,中國的先民們,在發現茶的功用、發展茶葉生產的同時,創造了茶文化包括茶陶文化。這已載入了歷史文獻,留下了珍貴的篇章。陸羽正是在研究、總結、借鑒自西周、秦漢以來的一千八百年間,茶葉生產科學技術和茶文化發展的基礎上,寫出了他的千載傳世之作三卷《茶經》。但約自公元前十一世紀以來至唐代中期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裡,較能充分反映茶文化內涵的辭賦詩文畢竟是較少的。其中重要作品有如下諸篇:

東漢王褒①的《童約》,撰於漢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 這是《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 《童約》中主人為僕人規定了諸如“提壺斟酒,洗滌杯盤,膾魚炰鱉,園中拔蒜,販賣脂粉,防盜捉姦”等全部的勞役與責任。其中與茶相關者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兩項。這是在古文獻上明確無誤地見到“茶”字按:儘管《童約》原文上的茶字還是寫的“荼”字;但這個“荼”字已與也可作蓼屬野菜解的“苦荼”的“荼”字作了根本區別。故後人在引用原文時,習慣上已將“荼”字改為“茶”字了。 《童約》雖為戲作,但它說明了距今二千多年的東漢時期,茶已進入了士大夫家庭的日常生活,並作待客之茗飲。 “烹茶盡具”,說明當時社會已較為崇尚茶文化,飲茶時,已十分講究烹飲器具;“武陽買茶”,說明當時武陽今四川彭山縣已成為茶葉市場,同時也證明了四川是茶樹原生地和中國茶文化的發祥地。

西晉文學家張孟陽②在《登成都白菟樓》詩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人生苟安樂,茲土略可誤”的詩句。這說明在西晉時巴蜀之茶,醇厚芳香,已享有盛譽,即是古代宮廷膳夫特製的“六清”《周禮·天官膳夫》中所列舉的水、漿、醴、、酏等六種飲料,稱之為“飲用六清”,也無法與之媲美。詩句表明西晉時四川成都已經是茶葉貿易的集散地,芳香鮮爽的蜀茶,通過內陸和長江流域的水陸通道,已行銷全國各城阜口岸和邊疆地區了。 這一時期的茶文學作品,自然是除晉代杜育③的《荈賦》 莫屬了: 靈山惟岳,奇產所鍾。厥生荈草,彌谷披崗。承豐壤之滋潤,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農功少休。 結伴同遊,是採是求。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擇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杜育這篇《荈賦》,在今存的古代茶文學作品中,佔有突出的地位,是吟詠品茗意境的上乘之作。它以俳賦形式和典雅、清新、流暢的語言,寫出了結伴同遊秋日茶山的文人雅士們,在茶山上採茶、製茶,到岷江中流汲取清水,就地烹茶、品茗的生動情景和優美的意境。 此外,還有南朝宋女文學家鮑令暉④作過《香茗賦》。不過現在只是存題無文了。至於陸羽在《茶經》裡提到的,還有西晉左思的《嬌女》詩。而詩中提到茶的只是最後兩句: “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鼎狀風爐與金屬燒水器具說的是左思的兩個嬌女,心裡急著要品飲香茗,就用嘴對著煮水的風爐吹風。另,西晉孫楚《歌》裡,有“姜、桂、茶荈出巴蜀”之句,也是講的茶產於巴蜀之地。

上述,也許就是唐代中期以前較能反映中國古代茶文化的主要作品了。 2.盛唐時期的茶文化: 自公元618年大唐建國至陸羽《茶經》問世約在唐代宗大歷中至德宗建中元年,即770—780,在這一百五十年間,尤其是自唐玄宗開元以來,唐代的經濟、文化已發展到了空前的繁榮時期,而代表盛唐文化主流的唐詩,對以詠茶為體裁的作品雖有,但少如鳳毛麟角。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乃是大詩人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詩與序文了。 詩仙李白有詠“仙人掌茶詩”佳作傳世,與之齊名的詩聖杜甫在《進艇》詩中亦寫了全家人在江上舟中品茗的閒情逸致: 南京久客耕南畝,北望傷神坐北窗。 晝引老妻乘小艇,睛看稚子浴清江。 俱飛蛺蝶元相逐,並蒂芙蓉本自雙。

茗飲蔗漿攜所有,瓷罌無謝玉為缸。 從唐初至玄宗開元、天寶間,唐代鼎盛時期的茶文化資料,還有陸羽在《茶經·七之事》裡所載與茶事相關的歷代人物中的最後一位——“皇朝徐英公積”。說的是唐太宗貞觀時,被封為英國公的積亦曾被賜名為李勣,奉命修撰的《唐新修本草·木部》,載有論及茶之功效的內容。除上述之外,就未見諸於經典了。 3.唐代茶文學創作的空前繁榮時期: 由於陸羽《茶經》的問世,為唐代中期茶文化和茶文學的創作開拓了廣闊的天地,有力地推動了能充分反映茶文化內涵的茶詩、茶賦的創作,並使之進入了一個空前的繁榮時期。陸羽的“緇素忘年之交”皎然上人是這一時期茶文學創作的旗手。皎然的茶詩、茶賦,突出而鮮明地反映了這一時期茶文化活動的特點和詠茶文學創作的趨向。

一個鮮明的特點是,陸羽、皎然等大力倡導茶宴,興以茶代酒、崇尚儉德的茗飲風尚。如,皎然作《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詩: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九月九日重陽節,從唐代起,就有在重陽之日插佩茱萸,登高賦詩,或相聚飲酒,以禊平安避禍之風俗。而陸羽、皎然等,在重陽相聚,興以茶代酒之風。這可以說是上承吳主孫皓⑤以茶代酒之說,下開呂溫⑥“三月三日茶宴”修禊之風。 在此期間,時任湖州刺史的顏真卿⑦亦親自參與推行以茶代酒的茶宴。並由真卿、陸士修⑧、張薦⑨、李嶀⑩、崔萬HI、皎然等作《五月月夜啜茶聯句》: 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士修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薦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嶀御史秋風勁,尚書北斗尊。萬流華淨肌骨,疏瀹滌心原。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清晝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閒軒。士修唐大歷間,以皎然、陸羽、顏真卿等高僧、茶人、書聖在湖州所倡導的崇尚節儉的品茗習俗,對唐代中後期茶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潛移默化的良好影響。顧況HJ作《茶賦》,歌詠了上自君門九重天子,下至竹林草堂幽人,都崇尚茗飲之道。唐代詩人李嘉佑有《秋晚招隱寺東峰茶宴送內弟閻伯均歸江州》詩。錢起HK有《過長孫宅與朗上人茶會》、《與趙莒茶宴》。這些茶賦茶詩,都是歌吟茶宴、茗飲之佳作。如,錢起《與趙莒茶宴》詩云: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探索品茗意境,是這一時期茶詩、茶賦創作的另一鮮明特色。詩僧皎然在配合茶聖陸羽大力推進茶學和烹茶技藝的同時,著意探求品茗的幽雅意境。詩僧認為品茗是高人韻事,宜伴以琴韻、花香和詩章。所以皎然在《晦夜李侍御嶀宅招潘述、湯衡、海上人飲茶賦》寫道:“晦夜不生月,琴軒猶為開。牆東隱者在,淇上逸僧來。茗愛傳花飲,詩看卷素裁。風流高此會,曉景屢徘徊。”此詩約作於唐肅宗上元初至唐代宗大歷初年。詩中“牆東隱者在”之句,是隱喻茶聖陸羽此時亦在湖州。 皎然在這一時期創作的探求品茗意境的詩有:《顧渚行寄裴方舟》、《飲茶歌送鄭容》、《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等詠茶名篇。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是皎然茶詩中的代表作品: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飄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候啜茶意不己,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的這些詠茗佳作,多是陸羽來到吳興同他結成“緇素忘年之交”後,以湖州為中心,在江浙地區全力推進中國茶學、茶藝、茶文化時期的作品。 皎然和陸羽雖然於唐德宗貞元末相繼辭世了,但他們所倡導和推行的茶藝、茶文化、茶文學,在其後至唐末的一百年間,仍然有一個持續發展的繁榮時期。由於陸羽《茶經》的傳世,使“天下益知飲茶矣”。在唐代社會生活中,尤其是在上層士大夫、文人雅士中間,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由於飲茶的普及,進一步推動了茶葉科學技術和茶葉生產的發展。伴之而來的,在唐代中後期的詩壇上,出現了一個以飲茶、品泉為題材的茶文學創作高潮。這一時期的茶文化活動和茶文學創作,有如下一些特點:

一是,一批唐代著名詩人、文學家,不僅以熱衷參與茶學研究和品茗活動為時尚,而且還積極投入了茶詩、茶賦的創作行列。其中有白居易、元稹、柳宗元、劉禹錫、杜牧、盧仝、韋應物、皮日休、陸龜蒙、李郢、李群玉等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文學家;以晚唐著名詩僧齊己為代表的許多高僧隱逸,也都為唐代中晚期茶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為後世留下了寶貴詠茶詩篇。 大詩人白居易,在唐代除皎然之外,是寫茶詩最多的詩人。曾作有:《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歡宴》、《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琴茶》等若干篇詞意清新優美的茶詩。皮日休、陸龜蒙兩位齊名詩人,潛心研究陸羽《茶經》,精通茶道,他們各自寫了《茶塢》、《茶人》、《茶筍》、《茶舍》、《茶焙》、《茶甌》、《煮茶》等十首詠茶奉和詩,為歷來嗜茶者與茶詩愛好者所樂道。而在這一時期湧現出的大量優秀的茶文學作品中,最膾炙人口、為人所稱道的是盧仝的《謝孟諫議寄新茶》。特別是詩中的“七碗”之句,對唐宋以來中華茶文化的影響最為深遠: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桔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膚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盧仝這首茶歌,是唐宋以來茶文化百花園裡一株光彩奪目、芳香四溢的奇葩,大有名冠群芳之韻骨。為古往今來的文人雅士與喜受茶文學的人們所津津樂道。詩中的“七碗”名句被廣泛地化入他人的詩詞、聯語之中,且常有人把盧仝的《茶歌》同陸羽的《茶經》相提並論。如雲:“經稱陸羽,歌托盧仝。”或曰:“陸羽著經,盧仝解渴。”這說明盧仝這首探求品茗意境、意近而旨遠的茶歌,在中國茶文學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與深遠的影響。 二是,在唐代中晚期茶文學的創作中,不少詩人寫的茶詩、茶賦已突破了為詠茶而寫詩的框框。詩人在詠茶的同時,也往往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經歷遭遇、精神寄託和社會現實生活巧妙有機地溶入詩篇,從而使讀者不僅可以從這些優秀的茶詩、茶賦中學到的許多茶學、茶文化知識,而且還能了解作者的身世閱歷、悲歡際遇和當時的社會背景、風土鄉情等多方面的知識。如大詩人白居易,被貶謫江州司馬時,在九江廬山腳下結草堂閒居期間所作《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 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 湯添勺水煎魚眼,未下刀圭攪曲塵。 不及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白居易這首情景交融、詠茶及人、情誼真摯的茶詩,是寫給他的童年好友、時在蜀地任忠州刺史的李景儉的致謝詩。 從這首詩的字裡行間,可令讀者了解到白居易與他的同鄉李六郎中在少年時代嬉戲追隨的美好時光,及至後來雖遭遇不同,又天各一方,但仍保持著親密真摯的友誼;而從“新茗分張及病身”,“不及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等詩句看,雖猶言詩人在病中難得嚐到好茶,多虧友人天涯相寄;但詩中卻隱含著作者在貶謫江州司馬後,身處貧病交加的窘境,從而更令讀者感受到友誼鄉情的珍貴。 三是,一些能夠體察民間疾苦,身為朝廷命官的詩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敢於切中貢茶時弊,直言陳情上諫。如,在唐德宗興元初,時任湖州刺史的袁高,在奉詔完成修茶之後,揮毫疾書,寫了一首《茶山》詩。全詩共四十句二百言全文見本書第八章《今古茶詩上》。作者登臨顧渚茶山修茶期間,耳聞目睹了唐皇室實行貢茶制度給廣大茶農造成的深重苦難,已達到了目不忍睹的程度。如詩云: 一夫擔當役,盡室皆同臻。 捫葛上欹壁,蓬頭入荒榛。 終朝不盈掬,手足皆鱗皴。 悲嗟遍空山,草木不為春。 陰嶺芽未吐,使者牒已頻。 製造貢茶的代價已達到了“動生千金費,日使萬姓貧”的令人震驚程度。可是身為九重天子的皇帝仍在崇尚巡狩“週迴繞天涯,所獻越艱勤”。於是詩人在結句中以難以抑制的情感大聲疾呼:“茫茫滄海間,丹憤何由申?” 而從宋、金、元、明、清以來,這一千多年間,中國茶文學的創作與茶文化的發展,依然常常體現出茶聖陸羽在唐代中期所開創的一代茶文化新風的巨大影響。這充分說明了陸羽對中國乃至世界茶文化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力何其深遠。陸羽所開創的茶學事業和以其畢生精力所倡導的中華茶文化精神及其卓越功勳,也許還會流傳億萬斯年。 〔箋注〕①王褒:生卒年不詳。字子淵。西漢資中今四川省資陽縣人。 宣帝公元前37—後49年時,徵入都長安,與張子僑等待詔,擢為諫議大夫。善詞賦。奉命往益州古蜀國,漢置益州,即今四川或含雲南部分地區祀金馬碧雞之寶神名。 《漢書·郊祀志》:宣帝時,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於是遣諫議大夫王褒使持節而求之按:今雲南省昆明市東有金馬山,西有碧雞山,二山相對。據傳,即漢時祀金馬碧雞之神處,其上皆有神祠。卒於道。所著《聖主得賢頌》、《洞箭賦》皆見《文選》,《漢書》有傳。 ②張孟陽:小傳略詳見本書第三章《茶聖陸羽上》——《鴻志凌雲以四大才子自況》。 ③杜育:按本篇所引杜育、李白、杜甫、皎然、盧仝、白居易、袁高等之詩作及作者小傳,均從略。詳見本書第八章《今古茶詩上》。 ④鮑令暉:生卒年不詳約於公元五世紀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在世。南朝宋東海人。女文學家。為南朝宋詩人鮑照之妹。工文詞,詩歌輕巧,尤擅長於擬古。鮑照自以為才不及晉代左思,而妹之才華卻遠過左思妹左芬。 ⑤孫皓242—283:字元宗。三國時吳國第四代國君。公元264—280年在位。專橫殘暴奢侈荒淫。天紀四年280,晉武帝六路出兵攻吳,他歸降稱臣,封歸命侯。 ⑥呂溫772—811:字和叔,一字化光。唐代詩人。郡望東平今屬山東,居洛陽今屬河南。德宗貞元十四年798,登進士第,又登宏詞科,授集賢殿校書郎。順宗永貞初,累遷至邢部郎中,後外任道州、衡州刺史等職。今存《呂和叔集》10卷。呂溫同茗事相關的典故是,他曾效仿晉王羲之永和九年春“蘭亭修禊,曲水流觴”的故事,而於某年三月三日邀諸子舉行茶宴,以茶代酒,開禊飲茗之風,並作《三月三日茶宴序》,成為茗典中的千古韻事。 ⑦顏真卿:小傳略詳見本書第三章《茶聖陸羽上》——《李太守慧眼識奇才》箋註五。 ⑧陸士修:生卒年不詳。河南府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人。代宗大歷中任蘇州嘉興尉。八年至九年773、774在湖州預撰《韻海鏡源》,並參預真卿、皎等數十人之聯唱,結為《吳興記》10卷。後官至殿中侍御史。 ⑨張薦774—804:字孝舉。唐代詩人。深州陸澤今河北深縣西人。代宗大歷中召充史館修撰,兼陽翟尉。官至諫議大夫、御史中丞、秘書監、御史大夫等。 ⑩李嶀:小傳略詳見本書第三章《茶聖陸羽上》——苕溪草堂與陸羽新宅》箋註四。 HI崔萬:生卒年籍貫皆不詳。代宗大曆八、九年在湖州參預顏真卿、皎然等數十人之聯唱,結為《吳興集》10卷。 HJ顧況727? —816? :字輔翁,號華陽山人,又號悲翁。唐代著名詩人。蘇州海鹽今浙江海鹽人。肅宗至德二載757進士及第。曾任鎮海軍節度使韓滉幕下判官,大理寺司直等職。後被排擠出京,貶為饒州司戶參軍。後返蘇州,定居茅山。 《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HK錢起710? —782:字仲文。吳興今浙江湖州市人。玄宗天寶十載751登進士第。曾任藍田尉,司勳員外郎、司封郎中、終考功郎中、太清宮使等。錢起詩才清逸,為大歷十才子之冠,與郎士元齊名,時稱“前有沈、宋,後有錢、郎”。 五、遨游江湖品鑑天下名泉陸羽評鑑水品,是他對中國茶文化的又一卓越貢獻。陸羽在天寶年間後期,幾乎是在荊楚、巴蜀山谷訪問茶園之同時,沿著江淮、漢水流域開始了他的鑑泉品水進程。在“安史之亂”以前的數年間,他曾先後品評過峽州扇子山蛤蟆泉、歸州玉虛洞香溪水、金州漢水上游中零水、商州武關西洛水、柏岩縣淮水源頭水以及廬山康王谷水簾水和招賢寺下方潭水等名泉。在“安史之亂”以後,陸羽來到江南,繼續在長江兩岸的揚州、蘇州、無錫、丹陽、吳松等地進行了品泉活動。 並且先後在其家鄉竟陵、蘇州虎丘和信州上饒等地開鑿了清泉,這些甘泉,被後人稱之為“陸羽泉”或“陸子泉”。 陸羽根據他多年來的品泉經驗,在《茶經》的《五之煮》與《六之飲》兩章裡都把飲茶對水品的選擇和水品優劣對茶品的影響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提出了選水標準,明確了注意事項。在烹茶選水時:“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也,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穀者,澄浸不洩,自火天霜郊以前,或潛龍指蟒蛇之類蓄毒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人遠者,井水取汲多者。 ”陸羽又特別提請汲水者註意“飛湍壅潦非水也”。 《茶經》裡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在烹茶選擇水源時,以山泉水最好;江水次之;井水較差。飲用泉水時,應選用從鐘乳石之間滲流而出,且經石池澄清,緩流漫溢的乳白色泉水為最佳;至於瀑湧的噴泉水急流湍漱的山澗水,都應慎食用,如長期飲此水,會導致頸部疾病。另外,山谷中多支流泉溪水匯成的死潭水,因其只能澄清和徐緩外洩滲透,所以自炎熱的盛夏到嚴霜普降的寒冬到來之前,可能有蛇蟒之類的動物遺毒其間,如要飲用這種水,可以先挖開導流水口,讓久蓄不動的惡水流走,可使新的山泉水得以細細流動,這樣方可汲取其水煮茶喝。 陸羽對他的訪茶品泉活動,曾在同耿湋的聯句中這樣寫道:“拜井孤城裡,攜籠萬壑前。”皎然上人曾在訪問陸羽不遇的詩中寫道:“何山賞春茗,何處弄春泉,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這些詩句生動地說明了陸羽把訪茶品泉視為生活的第一需要,已達到如醉如痴的程度,因而被後人稱之為“茶顛”。宋代品泉大師蘇東坡在《次韻江晦叔呈器之》詩中有曰:“歸來又見顛茶陸,多病仍逢止酒陶。” 陸羽曾著有《煮茶記》亦稱之《水品》篇已無傳本。 今見諸於唐代張又新①《煎茶水記》所列陸羽品評過的江、淮、井、泉及雪水共二十品: 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無錫縣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峽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洩水獨清冷,狀如龜形,俗云蛤蟆口水第四;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廬山招賢寺下方橋潭水第六;揚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東瀑布水第八;唐州柏岩縣淮水源第九;廬州龍池山頭水第十;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十一;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漢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歸州玉虛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關西洛水第十五;吳松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郴州圓泉水第十八;桐廬岩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陸羽說:“此二十水,余嘗試之,非系茶之精粗。過此不知之也。夫烹茶於所產處,無不佳也,蓋水土之宜。離其處水功其半,然善烹潔其器全其功也。” 陸羽上述《煮茶記》,是張又新於唐元和九年814春受命九江刺史的赴任途中,於薦福寺從一楚地僧人手中所得。 水品中還記載了陸羽與李季卿烹茶品揚子江南零水的逸事。 其時是在陸羽辭世十年之後。 自唐、宋、明、清以來,不少著名的水品學者和品泉高手,對陸羽的《水品》之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多有效法者躬臨天下諸多名泉佳水,品泉試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對陸羽在《茶經》《五之煮》、《六之飲》裡對煎茶水品的選擇標準,學者們較少提出異議,而對張又新《煎茶水記》中所記的陸羽《煮茶記》所列二十水品,頗有持異議者。宋代主要持反對意見的是精通茶學的品泉高手歐陽修在《大明水記》中提出:《水品》所列天台山與廬山等地的瀑布水與陸羽在《茶經》中提出的“其瀑湧湍漱勿食也”的論點相對立,所以疑《水品》為託名之作。 有反對的,也有贊成的。如,同是宋代的茶道大師蘇軾,卻對被陸羽評為“天下第一泉”的廬山康王谷簾泉賦詩讚曰: “此山此水俱第一”、“谷簾自古珍泉”。他在晚年撰寫的《寄周安孺茶》一詩中說:“嗟我樂何深,水經亦屢讀。子吒中泠泉,次乃康王谷。蟆碚頃曾嘗,瓶罌走僮僕。”而另一位品泉家、南宋詩人陸游,於乾道八年1172八月在《入蜀記》中寫道:“七日往廬山。十日史志道餉谷簾水數器,其絕品也。甘腴清冷,具備眾美。前輩按,此似指歐陽修或指《水品》以為不可信。《水品》固不必盡當,然谷簾卓然。非惠山所及,則亦不可誣也。水在廬山景德觀。” 〔箋注〕①張又新:生卒年不詳。字孔昭。澤州陸深今河北深縣西人。 初為京兆解頭解元,鄉試第一名,繼為進士狀頭唐元和九年,814狀元及第,再為宏詞科敕頭元和十二年,817,時號“張三頭”。曾官祠部員外郎、江州刺史等。因與朝中案件相關,曾兩次貶官。善為詩,喜品泉。 “恨在陸羽之後”《唐才子傳·張又新傳》評語。著《煎茶水記》一卷及詩文等行於世。 六、陸羽品泉對茶文化的影響陸羽的品水篇《煮茶記》,自唐宋以來產生了很大影響,引起了熱衷品茶鑑水者的濃厚興趣。在唐代緊步其後塵者有劉伯芻①和張又新。張又新在《煎茶水記》開篇即曰:“故邢部侍郎劉公諱伯芻,於又新丈人行也。為學精博。頗有風鑑稱。較水之與茶者凡七等: 揚子江南零水第一;無錫惠寺石水第二;蘇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四;揚州大明寺水第五;吳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 劉伯芻所鑑水七品,均在陸羽二十水品之內。但除無錫惠山寺石泉水亦被劉評為“天下第二泉”之外,其餘所評之六品之次第,同陸羽的頗有不同。被陸羽列入七品的揚子江南零水,劉伯芻將其評為七品之首位。從唐代起鎮江金山寺南零水就被譽為“天下第一泉”。其餘五品均較陸羽所評之水質品位為佳。如吳松江水,從十六位晉到第六位。至於被陸羽評為“天下第一名泉”的廬山康王谷水簾水,在劉氏的鑑水中根本未入品。廬山水簾水在宋代還頗有盛名,在蘇軾的茶詩中稱其為“谷簾自古珍泉”。南宋陸游亦曾到廬山品鑑過水簾水。在茶詩中有“谷簾試水憶西遊”之句。 張又新,亦是唐代的嗜茶者之一。他對陸羽在茶學上的成就和名望,是既讚譽而又有些妒忌。他曾說:“恨在陸羽之後。”語出《唐才子傳·張又新傳》於是,張又新繼陸羽、劉伯芻之後也進行了鑑泉品茶活動。說他對劉伯芻品評過的七等名泉佳水,都俱盛瓶於舟中,逐一品嚐比較“誠如其說也”。在《煎茶水記》裡記載了他的一些品水記錄和對水品的一些獨到見解。如雲:“客有熟兩浙按:唐時對浙西、浙東方鎮之稱謂者,言搜訪未盡。余嘗志文。及刺永嘉,過桐廬江,至嚴子瀨,溪色至清,水味甚冷。家人輩用陳黑壞茶潑之,皆至芳香,又以煎佳茶,不可名其鮮馥也。又愈於揚子南零水殊遠。及至永嘉,取仙岩瀑布水用之,亦不下南零。 以是知客之說誠信矣。夫顯理鑑物,今之人信不迨於古人。蓋亦有古人所未知而今人能知之者。 ”張又新之言極是,神州疆土廣袤,天下之大,古人之足跡豈能盡涉?中華錦秀山川,名泉佳水之眾,古人焉能盡皆品鑑? 張又新又針對傳說陸羽能鑑別出江岸之水與揚子南陵南零水一事說:“瀉水置瓶中,焉能辨淄澠②,此言必不可判也。 萬古以為信然。蓋不疑矣。豈知天下之理,未可言至。古人精研,因有未盡。強學君子,孜孜不懈,豈止思齊而已哉?此言亦有裨於勤勉,故記之。 ”張又新品水之說,頗具哲理,細細領略,令人獲益匪淺。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於元和十年815被貶謫江州司馬,在九江閒居時,曾仿效陸羽在信州上饒故事,於廬山腳下結草堂,種茶園,鑿清泉,度過一段隱士般的田園閒適生活。在其《新居題東壁》詩裡,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 長松樹下小溪頭,班鹿胎中白布裘。 藥圃茶園為產業,野麋林鶴是交遊。 雲生潤戶衣裳潤,嵐隱山廚火獨幽。 最是一泉新引得,清泠屈曲繞階流。 宋代蘇軾、陸游等品茶高手,更是步唐人之後塵,身攜名茶和烹茶器具,登涉名山大川,訪問古泉佳水,隨處烹茗煎茶品鑑,並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蘇軾是精通茶道的鑑泉品茶大師,在他的許多茶詩中是詠汲水品泉的。如在《汲江煎茶》有“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台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公江入夜瓶”的名句。 而蘇軾在《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詩:“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真可謂是歌吟茶泉的千古絕唱了。 南宋詩人陸游,更是沿著古人的足跡,沿著長江兩岸尋泉品水。他先後到過九江廬山、西陵峽下游北岸“三遊洞”和峽州扇子山等名山大川,訪水品泉。詩人在《蛤蟆碚》品泉詩中詠道: 不肯爬沙桂樹邊,朵頤千古向岩前。 巴東峽裡最初峽,天下泉中第四泉。 囓雪飲冰疑換骨,掏珠弄玉可忘年。 清遊自笑何曾足,疊鼓冬冬又開船。 蘇軾、黃庭堅、歐陽修等文人墨客也都登臨過當年陸羽首先品鑑並評為“天下第四泉”的峽州扇子山蛤蟆碚品泉賦詩。 明代熱衷於煮泉品水者,有錢塘田藝衡又稱崇衡和吳興徐獻忠字長谷、自號九靈山長。田藝衡在為徐獻忠《水品全秩》作序時說:“余嘗著《煮泉小品》,其取裁於鴻漸《茶經》者,十有三,每閱一過則塵吻生津,自謂可以忘渴也。 近遊吳興會伯臣,示《水品》,其旨契餘者十有三,緬視又新永叔諸篇,更入神矣。況斯地茶泉雙絕,且桑苧翁陸羽作之於前;長谷翁徐獻忠述之於後,豈偶然聊?攜歸併梓之,以完泉史。嘉靖甲寅1554秋七月七日。 ” 《水品全秩》以陸羽《茶經》選水標準與《煮茶記》二十水品為經緯,分上下兩卷。卷上又分:“一源;二清;三流;四甘;五寒;六品;七雜說。”對井、泉、潭、瀑、池、洞、江、淮,以及雪、雨、冰、露等諸多水品的源、流、清、甘、寒及泉池所在地的生態環境等作了較全面的分析評論。卷下所列各地井泉水品有: 上池水包括雪、雨、冰、露;玉井指產玉石處之井水,認為久服可令人長生、仙異;南陽酈縣北潭水;金陵八功德水俱有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淨、七不噎、八除痾疾;句曲喜客泉;王屋山玉泉聖水;泰山諸泉玉女泉、王母池、白龍池、醴泉等四品;華山涼水泉;終南山澂源池;京師西山玉泉含京師西山香山寺甘露泉;偃師甘露泉;林慮山水簾;蘇門山百泉;濟南諸泉論及趵突、珍珠、杜康等諸泉;廬山康王谷水,揚子江中泠水;無錫惠山泉;歸州噴霧崖瀑;萬縣西山包泉謂其可與惠山二泉媲美。張演詩云:“更挹巖泉分茗碗,舊遊彷彿記孤山。”;雲陽縣天師泉甘、潔、清、冽;鹽亭縣貢載山飛龍泉極甘美;遂寧縣靈泉;雁蕩山龍鼻泉;天目山潭水;吳興白雲泉謂其泉水清泠可愛,用其煎茶,茶色不變;吳興杼山珍珠泉;顧渚金沙泉;碧琳池在吳興弁山太陽瑦〔wu音烏,象玉的石〕;四明山雪竇上岩水尤其中第三潭水清沚芳潔;遠勝天台千丈岩瀑水和廬山康王谷簾泉;天台桐柏宮水水甘冽入品;黃岩靈谷寺香泉水甘冽而香,人有名為聖泉者;麻姑山神功泉其水清冽甘美,石中乳液也;黃岩鐵篩泉;樂清縣沐簫泉;福州閩越王南台山泉;桐廬嚴子陵瀨水用之烹茶極佳也;姑蘇七寶泉;宜興洞水;南嶽銅官山卓錫泉;華亭五色泉;丹陽觀音寺、揚州大明寺水,俱入處士陸羽水品;金山寒穴泉松江治南海中之金山,其泉水可與惠山二泉媲美,宋王安石《和唐令寒泉詩》有云: “山風吹更寒山月,相與清今金山瀹。”。 上述《水品全秩》卷下所列天下諸名泉佳水四十餘品,並非是按遞次排列,而是對每一井泉水品作出具體分析比較,其中除間接獲取的資料外,多為作者實地品鑑的結果。可以說這是自唐宋以來,迄明嘉靖年間品泉的上乘之作。是對陸羽《茶經》選水標準及《煮茶記》作出了肯定的評價,或提出了頗有見解的補充和修正。如《水品全秩》中有九處提到了陸羽當年鑑水品泉活動,對《茶經》選水標準作出了肯定的評價。但該書作者認為:“陸處士品水據其所嘗試者二十水爾,非為天下佳泉水盡於此也。然其論固有失得。”對二十水品中的十一處井泉作了具體考察,完全肯定了惠山泉、金山中泠泉、桐廬嚴陵灘水、丹陽觀音井水、揚州大明寺水仍屬天下名泉佳水。同時也認為吳松江水、天台山千丈岩瀑和廬山康王谷簾泉水質欠佳。而對另外九處井泉未作具體考評。 《水品全秩》認為陸羽和李季卿品泉故事所說的陸羽可鑑揚子江南零水與江岸水區別是可信的:“昔人且能辨建業城下水,況零岸故清濁易辨,此非誕也。”並對宋代歐陽修之所以對此持否定意見是“歐陽《大明水記》直病之不甚詳悟爾”。 清代乾隆皇帝,則更是一位嗜茶者和品泉大家。在古代帝君之中,嚐遍天下名茶者,可能不乏其人,但實地品鑑天下名泉者,可能除乾隆帝,他人莫屬了。乾隆對天下諸多名泉佳水作過深入的研究和品評,並有其獨到的品鑑方法,對水質的清、甘、潔、輕等作出過全面比較。還以特製的銀鬥,衡量各地之水,除清、甘、潔三項之外,以其輕者為上。對諸泉佳水他經過多次品鑑之後,欽定北京玉泉山玉泉為“天下第一泉”。並撰寫了《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刻石立碑,以留千載。 乾隆鑑水,自然是從嗜茶而發,他不僅平時在京城宮中常以玉泉水飲茶,而且出京巡幸江南之時,亦常常攜帶玉泉水,去同當地名泉佳水作比較,以玉泉水與江南之水分別烹江南之茶,品嚐鑑別,以為韻事。如,“乾隆二十一年1756諭旨:'朕明巡幸江浙,沿途所用清茶水,著將靜明園泉水預備應用。'”靜明園,清康熙年間所建,在玉泉山之陽,初名為“澄心園”。乾隆說的“靜明園泉水”即指被其譽為“天下第一泉”的玉泉水。 乾隆亦將天下名泉列為七品,其次第是: 京師玉泉之水第一,鬥重一兩;寨上伊遜之水第二,鬥重一兩;濟南珍珠泉第三,鬥重一兩二厘;揚子江金山泉第四,鬥重一兩三厘;無錫惠山泉第五,鬥重一兩四厘;杭州虎跑泉第六,鬥重一兩四厘;平山泉第六,鬥重一兩六厘;清涼山、白沙、虎丘及西山之碧雲寺泉水第七,各重玉泉一分。 乾隆在《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中在作了上述品第比較之後說:“然則,更無輕於玉泉者?曰:有!雪水也;嘗收積素而烹之,輕於玉泉斗三厘。雪水不可恆得。則凡出於山下,而有冽者,誠無過京師之玉泉,故定為天下第一泉。” 〔箋注〕①劉伯芻:生卒年不詳。字素芝。河南伊闕今河南伊川縣境人。 在唐憲宗元和年間曾詔拜右補闕,遷主客員外郎、刑部侍郎等職。卒贈工部尚書。伯芻善談精博,風度高嚴。嗜茶,曾作較水七品之論。 ②淄澠:二水名,都在山東省境內。淄水今名淄河。源出萊蕪縣,東北流經臨淄今淄博市東,北上合小清河出海。澠水,源出臨淄縣西北,流至博興東南注入時水,此下時水通稱澠水,久堙。相傳,淄澠二水味異,合則難辨,唯春秋齊國桓公臣易牙能辨之。後以“淄澠”比喻合則難辨的事物。三二南朝粱沈約《君子行》:“良禦惑燕楚,妙察亂澠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