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第28章 第三章茶聖陸羽上-4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舒玉杰 15128 2018-03-18
二十六、隱士人生旅途中的艷遇陸羽在拒絕恩師令其終生為僧之時,曾憧憬有朝一日能建立家室,有子孫繼世,得享人生的天倫之樂。陸羽雖是一位通今博古的曠世逸才,也許終因自己貌醜,且兼口吃,只好浪跡天涯,終生未娶。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加重了陸羽人生的悲劇性色彩。 陸羽在人生的孤寂旅途上,亦曾有過異性知己,她就是姿容秀麗、神情瀟灑的方外女道士李季蘭。 據《唐才子傳·李季蘭傳》所載:李季蘭“時往來剡中①與山人陸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皎然嘗有詩云: 天女②來相試,將花欲染衣③。 禪心④竟不起,還捧舊華⑤歸。 “其謔浪⑥至此”。皎然此詩在收入《全唐詩》卷八百二十一題作《答李季蘭》。 李季蘭? —784:名冶,字季蘭,唐烏程今浙江湖州市人。姿容秀美,神情瀟灑,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當時才子,頗誇纖麗,殊少荒豔之態。年方六歲時,作《薔薇詩》雲:“經時不架卻⑦,心緒亂縱橫。”其父見曰:“此女聰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

李季蘭,後與文士交遊,微洩風聲,皆出其輕薄之口。形氣既雄,詩意亦盪。在天寶年間,唐玄宗聞其詩才,詔進宮月餘,優賜甚厚,遣歸故山。 陸羽同這位雲遊勝水仙山、瀟灑不羈的李季蘭於剡中的交往究竟有些什麼踪跡可尋呢?這裡有李季蘭一首詩可為佐證: 湖上⑧臥病喜陸鴻漸至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 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光垂。 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清代的老夫子們在輯錄《全唐詩》時,將這首詩排在“李季蘭卷”首,其寓意頗顯。季蘭之詩,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她同陸羽經常往來剡溪幽會,意甚相得之情。她雖在靈山勝水之中,洞府清修之所,但卻是:道冠凡心難澄性,天女姿容豈忘情。 這就難怪乎元代西域人辛文房在撰寫《李季蘭傳》時,以辛辣的筆觸寫道:“則詞為自獻之具,詩有妒情之作,衣服酒食,無閒淨之容,鋁華膏澤,多鮮飾之態,故不相宜。而閨閣英秀,亦能薰染。中間如李季蘭、魚玄機⑨,皆躍出方外,修清靜之教,陶寫幽懷,留連光景,逍遙閒暇之功,無非雲水之念,與名儒比隆,珠往瓊复,然浮艷委託之心,終不能盡,白璧微瑕,惟在此耳。”

李季蘭,還以巫山神女自喻。 《文苑英華》卷三四四有李季蘭《聽從叔琴彈三峽流泉歌》雲:“妾家本住巫山雲,巫山流水常自聞。” 陸羽同季蘭這段情緣,約始於在苕溪之濱結廬、同皎然上人結誼之後,在此期間,李季蘭“也嘗會諸賢於烏程開元寺”。陸羽這時已在湖州各界贏得了聲望,在文壇上已經是饒有名氣的人物了;“而修清靜之教,陶寫幽懷”的李季蘭,又是一位專心翰墨、善琴工詩,蕭灑無羈的才女,她同陸隱士的相識結緣,自然亦是始由傾慕其才,复戀其情,乃至發展到情之所欲,往來幽會於剡溪之中。 李季蘭,這位清修難成,塵緣孽重的方外風流,同名儒往來,同陸羽情鍾,且由世人評說。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她竟何以呈詩曾於長安潛即皇帝位、立國號大秦、改元年號應天的叛將朱泚⑩而招來殺身之禍呢?李季蘭上詩朱泚,於興元元年784被德宗所殺。

李季蘭,因涉罪被殺,這無疑使陸羽在精神上、思想上都受到了極其沈痛的打擊。在陸羽僅存的兩首詩中,有一題為《會稽東小山》詩曰: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斷綠林西。 昔人①已逐東流水,空見年年江草齊。 這首詩中的月色、寒潮、剡溪、青猿、叫斷、昔人、東流、空見、年年、江草等詞意,無一不充滿著淒涼、孤寂、哀惋、懷舊、悵惘之情。當然,從這首詩的“昔人已逐東流水”之句看,雖有憑弔孝女曹娥之意,但此詩顯然是藉懷古憑弔之名寄託難言之情。 李季蘭之死,也許是陸羽離開江南吳興越州之地去江西上饒隱居的重要原因。季蘭死後,陸羽於德宗貞元初785毅然離開了他曾寓居二十餘年——也是他成名之地的湖州和有多少美好回憶、別具一種山水風情的古越繁榮之地,來到了人地生疏的信州上饒,隱居城北茶山,去尋求人生的自我慰藉。

〔箋注〕①剡中:即剡溪,在今浙江省嵊縣南,為曹娥江上游。 ②天女:即指李季蘭。 ③染衣:本謂紫色僧衣;此另有隱喻。 ④禪心:佛家語,指修禪時寂靜入定之心。 ⑤舊華:同“舊花”。 ⑥謔浪:為戲謔不敬之言。 《詩·邶風·終風》:“謔浪笑敖,中心是悼。” ⑦架卻:猶言架畢。 “不架卻”三字,在《全唐詩》李季蘭卷作“未架卻”,似較勝。 ⑧湖上:似指鑑湖之上。鑑湖亦名鏡湖、長湖、慶湖、大湖。在唐會稽郡今浙江紹興市城南,蓄水於東漢永和年間,湖上堤橋隨設,漁舟時見,遠山四周,水清如鏡,為江南典型的水鄉勝境。當年李季蘭在剡中的清修之所,當在曹娥江上游臨近鑑湖之地。 ⑨魚玄機約844—約871:女道士,唐長安今陝西西安市人。

工詩,常同溫庭筠等以詩相贈酬。 ⑩朱泚742—784:唐幽州昌平今屬北京市人。唐代宗大歷間為盧龍節度使,封懷寧郡王。後晉京拜謁皇帝,賞賜崇信有加。旋封鳳陽王、拜太尉。朱泚與其弟謀反機謀雖為宮廷查獲,終因德宗養奸為患。建中四年783十月,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兵眾作亂犯京師,德宗出走奉天今陝西乾縣時,朱泚於長安潛即皇帝位,國號大秦,改元年號應天。殺唐宗室七十七人。次年784又更國號為漢,改元天皇。自號漢元天皇。經官軍同叛軍多次相戰之後,被李晟擊敗,朱泚逃出長安,潛回原封地寧州今甘肅省寧縣時,於興元元年784五月,為其心腹設計所殺。 HI昔人:寓指曹娥,漢代孝女。東漢順帝漢安二年143五月五日,上虞今屬浙江人曹旴失足墮江溺死。其女曹娥,年方十四,尋父屍,七日不得,投河殉父,時封其為孝女。

二十七、陸羽為何兩次拜官未就這應首先從朝廷為什麼要詔拜陸羽進長安做官說起,陸羽來到江南,尤其是在湖州期間,以其誠信的人品,對儒學、佛學、詩賦韻律學的精深造詣,特別是豐富的茶學實踐知識和高超的烹茶技藝,在高僧雅士、朝廷命官和社會各界都贏得了較高的聲譽,受到了人們的尊重。 陸羽從“三十而立”走向“不惑之年”,正是他人生旅程進入光輝鼎盛之期。由於他的劃時代的科學著作——《茶經》的問世,在唐大歷年間,他已經是聞名遐邇的茶道大師和文壇名人了。因此,朝廷兩次詔拜陸羽進京做官。 約在唐代宗大歷末,或德宗建宗初,朝廷曾先後詔拜陸羽為“太子文學”和“太常寺太祝”未就,那麼,陸羽為什麼兩次婉辭聖命,不到長安做官呢?是否僅僅因其一生志在山川茶泉,願終生當隱士呢?這也不盡然。陸羽不受詔命,是有其自身的條件和復雜的歷史原因的。

1.一個人要在人才輩出的大唐帝國中央機關里做官,獲得地位,受到器重,往往同其出身門第、家資學歷以及同朝廷的人際關係等等是密切相關的。當時陸羽雖在茶學上取得了顯著成就,在文壇上也贏得了一定的名望,但他要進京做官,充任“太子文學”,自然就會心存戒慮了。首先,他沒有“名牌”學歷,因其從未應試,自然也就沒有“進士及第”的榮銜了;其次,自身相貌醜陋,且兼口吃,又有著一個盛世棄兒、十年童僧和充當“伶人”的經歷;再者,他憤世嫉俗的思想和我行我素的個性。如斯陸羽,能得到皇太子的信任和尊敬嗎?可以說,陸羽不就“太子文學”,實在是他有自知之明。 2.太子文學,是東宮皇太子的文學侍從之臣,掌分知經文典籍、侍從文章。其官職雖不高,比“七品芝麻官”還要小得多,只是從九品,但地位顯要。一旦皇太子登上九五大寶之位,就會有晉升要職的機遇;但另一方面,同樣有著很大的風險。陸羽是熟知歷史的人,他當然不會不知道,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為爭奪皇位,在長安太極宮北門發動政變,殘殺其兄皇太子建成和其弟元吉,並誅殺東宮侍從人眾,血濺玄武門的事件。陸羽不就“太子文學”,實在是他有“以古為鏡”之明。

3.陸羽未應詔就太子文學,是他有“自知這明”與“以古為鏡”之明,這並非推測,實際上也確如此。從“詔拜羽為太子文學,徙太常寺太祝”兩道詔命,一個“徙”字中,反映出了朝廷上層掌人事考選任免的吏部——皇太子——皇帝對陸羽的身世和才能的估價有了很大變化。 “徙”——遷移,改任也。在詔拜陸羽為太子文學的任命下達後,由於陸羽婉辭聖命,朝廷亦同樣認為陸羽是不宜任太子文學之職的。因有岐見,复議前詔,於是立即改任陸羽為“太常寺太祝”。這不僅反映出兩道詔旨變化之快,更反映出兩道詔旨變化之大。前文已說明,太子文學是東宮皇太子的侍從之臣,其身份、地位均較顯要;而“太常寺太祝”又是什麼官呢?這個官職比太子文學的職級只稍高半格,為正九品。太常寺的官職分為寺卿、少卿、寺丞、博士、太祝。太祝是太常寺最低官銜。分管寺下屬郊社、太樂、鼓吹、太醫、太卜、廩犧六署事宜。按古代官制,寺卿最高為正三品,太祝最高不過是一個正九品官。約相當於現今我國各部委裡的科級幹部。當然,這對於一名白衣之士說來,一旦被詔拜九品京官,不啻是平步青雲嗎?可是對“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的“滄浪子”來說,官職品位高低,都是身外之物,本無所求;但從宮廷傳出的兩道詔命的變化中,卻明顯地隱含貶意。這對常人來說,一般都是會婉辭聖命的,更何況是陸山人呢。

4.陸羽不願進京做官,是因他深知仕途生涯之險惡,實在令人畏懼。陸羽的兩位知遇恩公李齊物、崔國輔,都是唐玄宗天寶間震驚朝野的兩起大案的受害者和無辜株連者。由奸相李林甫羅織罪名,將素有仁聲政績的青光祿大夫兼水陸運使、河南尹領二十五縣李齊物貶謫到山南西道的偏僻之地——陸羽家鄉竟陵郡只領三縣當太守。事隔六年之後,前禮部郎中崔國輔,因受王鉷案株連,又被貶到竟陵當司馬。 因崔國輔與陸羽交遊三載,情誼甚厚,所以從崔老夫子口中會了解到諸如王鉷之類的宮廷命案情節,這足令他對宦海生涯,視為畏途。這可能是陸羽不願進京做官的重要原因之一。 5.正因為陸羽看清了仕途生涯的險惡,不願在宦海中沉浮,所以他選擇了志在茶泉、書海,浪跡天涯的生活道路。他一生中的大半時間,是在遊歷荊楚大地和江南名山大川、古寺茶園中度過的。唐詩人、大歷十才之一的耿湋在聯句中稱頌陸羽的高雅志向是:“一生是墨客,幾世做茶仙。不願禁門面曙漏,趣在顧渚入晨煙。”陸羽則說自己是:“喜是攀闌者,未必負鼎賢,拜井孤城裡,攜籃萬壑前。”皎然上人評論陸羽超然的生活情趣是:“己高物外賞,放浪心自足。”“身關白雲多,門占春山盡。最賞無事心,籬邊釣溪近。”詩人孟郊說陸羽是:“乃知高潔性,擺落區中緣。”後人有兩句詩說陸羽是:“逍遙一世,風流千古。”這些優美的詩句,無疑是對陸羽不羨金錢不羨官、浪跡天涯做茶仙的真實生活的寫照。

但這只是陸羽生活的一個側面。 陸羽雖被同時代的人稱為“處士”、“山人”,但他又和歷史上那些逃避現實、終老林泉的隱士是頗不相同的。陸羽是一位現實生活中的人,他畢竟不是超然的人,更不是天上的神仙。他是一位茶葉科學家,他有自己的志向和追求,與需要有一個廣闊的生活空間,為進行學術與茶文化活動,他也需要有一定的物質經濟條件。所以,他不能完全離群索居,而是需要得到社會各界從物質到輿論上的幫助和支持。陸羽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他的平生夙志,為茶葉科學、中華茶文化建樹千古不朽的業績。 6.陸羽不願在宦海中沉浮,但他並非與仕宦無緣,而是恰恰相反。在他的一生經歷中,對其有知遇之恩者,或是同其結交者,除智積、皎然和張志和等人之外,其中許多人都是達官顯貴、仕宦賢臣,或地方長官,上自朝中大臣,下至縣令、縣尉等達二三十人這多。如,對陸羽一生經歷有重大影響的李齊物在出守竟陵之後,入為司農、鴻臚卿,唐肅宗至德初,拜刑部尚書、鳳翔尹、太常卿、京兆尹,晚年除太子太傅兼宗正卿。同陸羽交厚的湖州刺史顏真卿曾在玄、肅、代、德宗四朝歷任監禦御史、刑部尚書,封魯郡公,拜太子太師等要職。同陸羽交往的還有曾歷任湖州刺史、大理寺少卿的盧幼平,殿中侍御史、盧州刺史李嶀。還有皇甫冉、皇甫曾兄弟,以及耿湋、劉全白、陸士修等等一批官吏文人。 陸羽不僅同這些高官結交,他還在詔拜“太子文學徙太常寺太祝”之前後,在大歷中於湖州充任過顏真卿刺史幕府的僚佐,擔任《韻海鏡源》編校的日常工作。陸羽在臨近晚年之時,還曾赴嶺南在今廣州市節度使李復幕府任過給事,負責檢校《太子文學》。這裡應予說明的是,陸羽在歷史上雖曾在顏、李幕府擔任幕僚,但這同追逐功名利祿是毫不相干的,而是有其歷史淵源的。顏真卿是陸羽生平經歷中繼李齊物、崔國輔之後的第三位知遇者,他對陸羽在大歷年間,以湖州為中心推進茶學事業,開展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活動,無論在生活上、經濟上和社會輿論上,都給了很大的支持。而李復是竟陵太守李齊物之子,陸羽一度到其幕府裡做事,這在很大限度上是報答當年李太守的知遇之恩,也有同李復在少年時期相識結誼之情。 二十八、寓居丹陽魚竿村陸羽從於苕溪結廬開始,來江南的前三十多年中,他所選擇的旅居地還有丹陽郡丹陽縣今江蘇省丹陽縣,並在運河邊上的魚竿村建造了寓所。陸羽來丹陽的時間不詳,但他的兩位好友——皇甫冉、皇甫曾兄弟都是丹陽人,他寓居丹陽可能是受到皇甫兄弟的鼓勵與關照。陸羽寓居丹陽之後,遊歷揚州、鎮江等地,進行鑑泉較水,在陸羽的《水品》中,就包括了:丹陽觀音寺水、揚州大明寺水、鎮江金山揚子江南零水等名泉佳水。因這時陸羽以丹陽為中心,繼續訪問長江兩岸的名山大川、古剎茶園,不常去湖州,當他的摯友皎然上人極想一見“處士”之時,只好來到丹陽訪問,而這種不期之造訪,往往是吃閉門羹的,這頗令詩僧感到無限惆悵。如皎然在《往丹陽尋陸處士不遇》一詩曰: 遠客殊未歸,我來幾惆悵。 扣關一日不見人,繞屋寒花笑相向。 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蕭蕭愁暮蟬。 村人無數不相識,獨立雲陽古驛邊。 鳳翅山中尋本寺,魚竿村口望漁船。 歸船不見見寒煙,離心遠水共悠然。 他日相期那可定,閒僧著處即經年。 一向自謂是“無情人”的詩僧皎然,這首詩寫得明白易曉,情景交融,字字意切,句句情真。詩僧是懷著同故友相聚重逢的殷切心情而來,卻又是帶著“離心遠水共悠然”的無限惆悵之情而去。皎然的詩意是說,在一個秋末冬初之日,他從外地來丹陽尋訪陸羽,可是令其足足苦候一日,仍不見這位雲遊名山勝水的“遠客”歸來,只好圍繞房屋,欣賞一下這座“茶仙”小院的四周景物——只有那些疏落寂寞、在深秋時才開放的花朵,在笑著歡迎他;可是無人修剪的花枝,卻遮住了滿是荒草的屋邊小徑;蕭蕭落葉的柳樹,不時傳出了陣陣悲秋的蟬鳴;村里許多人他都不相識,只好默然地站在古驛站邊等候,仍不願早些去山中寺院投宿,繼而又走到村口的運河邊上,望著一條條從暮色中歸來的小船,可是總不見陸羽的歸船;當小村里的炊煙和晚靄遮住了詩人的視線時,悠然逝去的河水,似乎已把他深切懷念友人的心情也帶進了水天一色的迷茫之中了。結尾兩句,更令人感到詩人的那訪友不遇的淒楚心境。 此外,陸羽還在潤州江寧縣龍山或常州無錫龍山有過臨時寓所,皎然有《賦得夜雨空滴階送陸羽歸龍山同字》詩曰: 閒階夜雨滴,偏入別情中。 斷續青猿應,淋漓候館空。 氣令煩慮散,時與早秋同。 歸客龍山道,東來雜好風。 皎然上人同陸羽數十年間的交往中寫下的詩篇有重陽品茶,玩月賞花,新宅誌慶,君山之行,丹陽訪問,夜雨送行等等,為我們研究陸鴻漸後半生的經歷,追尋他在江南的行踪和寓居地,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史料。 二十九、在信州上饒的茶泉生涯陸羽自“安史之亂”到江南後的二十多年間,是在素有“包孕吳越”,“杏花春雨江南”——以錦繡太湖為中心的吳越繁華之地度過。那麼,陸羽為什麼又來到信州隱居呢?這在本章《隱士人生旅途中的艷遇》一節中曾提到:他的異性知己——姿容秀麗、神情瀟灑的方外女道士李季蘭之死,也許是他離開吳越之地的重要原因。陸羽在李季蘭死後的第二年,於德宗貞元初785,毅然離開了他曾寓居二十餘年的太湖之濱,來到了信州上饒隱居。之後不久,即在府城西北建造一所新宅。 據清同治十一年1872《上饒縣志》記載:“陸鴻漸宅在府城西北茶山廣教寺。昔唐陸羽嘗居此,號東崗子。刺史姚驥嘗詣所居。鑿沼為溟渤之狀,積石為嵩華之形。隱士沈洪喬葺而居之。圖經羽性嗜茶,環有茶園數畝,陸羽泉①一勺為茶山寺。”茶山寺,一名廣教寺,是在唐末天佑904—907年間所建。 當年,陸羽新宅落成之時,他的好友孟郊②前來祝賀,並作《題陸鴻漸上饒新開山舍》詩: 驚破五陵③狀,移歸北岩邊。 開亭擬貯雲,鑿石先得泉。 嘯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 乃知高潔性,擺落區中④緣。 詩人在前六句詩中,描寫陸羽新宅清新雅緻的環境。彷彿是一個世外桃園勝境:宅依北廓嵩岩秀,五陵移來狀驚天;亭接雲霞客心爽,渠引清溪好品泉;竹招輕風成雅趣,花吟新篇宜清談;結句是詩人對其摯友的讚譽之辭:誰知隱士高潔性,逸韵早脫塵世緣。 孟郊是在他的故鄉——湖州同陸羽結識的,曾共同參加過湖州文人的詩會和茶會。孟郊的經歷際遇、思想性格,同陸羽頗有某些相似之處。他們的相識與結誼,真可謂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孟郊是陸羽坎坷人生經歷中,又一難逢的知己。 陸羽在上饒的隱居生活並不甚長,約有兩年時間。由於他著有《茶經》,又在信城西北建宅開泉,種植茶園,在上饒的世代人民中間,留下了美好的影響。僅收入《上饒縣志》頌揚、懷念茶人的詩詞文賦即達二十餘篇。如劉景榮在《遊茶山寺》序言中說:“信城北茶山寺有泉,陸羽遺跡在焉。餘素聞《茶經》,知其曠世逸才,淹博經史;抱道潛身,遨遊湖海;品天下之泉,探山川之盛;逍遙一世,風流千古。景慕有年,今量移信營,得遊此地,爰賦一律,以志仰止。” 〔箋注〕①陸羽泉:在今江西省上饒廣教寺內,現為上饒市第一中學校。據傳,此泉為陸羽於唐貞元初隱居上饒建宅時所開。泉水清甜,陸羽評其為“天下第四泉”。在文革期間挖洞時,將泉井水源挖斷,現已成為一口枯井。 ②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詩人。少隱嵩山,稱處士。德宗貞元十二年769登進士第,十六年780任溧陽縣尉,抑鬱不得志,遂辭官。終生貧困潦倒,死後竟無錢下葬。孟郊早年詩歌基調積極明快,步武盛唐;晚期由於仕途不遂,由明志轉向抒情,形成險怪詩風。其晚期作品,抒寫自身愁苦情懷者居多。與賈島詩有類同處,故有“郊寒島瘦”之稱。 ③五陵:西漢元帝以前所建的漢高帝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均在今咸陽市附近,合稱五陵。 ④區中:猶言宇中、塵世之間。擺落:猶擺脫。是說陸羽懷有素志,已擺脫了塵世情緣。 三十、李復①幕府裡的從事②陸羽於唐德宗“貞元初移居信州上饒,三年至八年787—792間為嶺南節度從事,檢校太子文學”引自《全唐詩大辭典》江蘇古籍1990年11月版。據《唐方鎮年表》記載: 貞元三年787李復為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因李復舊部李希烈③曾於建中四年783叛亂,荊南節度使張伯儀④為其所敗。朝廷以李復久在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唐時為江陵府治,得軍民之心,為重新治理江陵局面,於貞元四年788年,李復起為江陵少尹⑤,復任容州⑥刺史兼御史中丞⑦。 在容三載,遷嶺南。從貞元六年至八年790—792復為嶺南節度使,又徵拜宗正卿⑧。 據上述歷史文獻記載,陸羽亦當隨李復在江陵、容州任內,後又隨赴嶺南。陸羽曾在嶺南節度使幕府任內任從事的這段經歷,早期文獻見於唐週願⑨的兩句《詩》及《序》 《全唐詩》卷七百九十五《句》: 八十年前棠樹陰⑩,竟陵太守公先人。 願與竟陵陸羽嘗佐嶺南連帥李復幕府。後願刺竟陵。則復已損館,而羽已先謝。复父齊物先亦為竟陵守。願因為七言詩陳事。 週願的《詩》、《序》及其《牧守竟陵因遊西塔著三感說》一文,關於陸羽與他本人同李齊物、李復父子之間的關係和經歷的記載,頗具戲劇性,耐人尋味。週願在詩文中是說,他同陸羽當年都曾在嶺南節度使李復幕府作同僚,而事有巧遇,他在三十年按指:從周、陸於787年在嶺南李復幕府任從事起,至816年周刺竟陵恰好首尾三十年之後,竟然受命為竟陵刺史,來到了陸羽的故鄉;這又恰恰是陸羽在童年苦難中所遇到的第一位恩公李齊物太守的任所。人世間的這一巧合際遇,頗令周願產生感奮之情。因以賦詩著文,以紀這一千載難逢的奇遇。 週願詩“八十年前棠樹陰”,是指李齊物於天寶五載746從河南尹貶竟陵太守的時間至週願任竟陵刺史的時間。 詩中所云“八十年”只是概數,實際上首尾只有七十二年。 “棠樹陰”是周刺史讚揚當年李齊物任竟陵太守期間,移風易俗,勵精圖治,遺惠愛於竟陵人民,他亦自當竭力效法前賢。 週願還在《序》中懷著追憶和感奮的心情說,李公齊物早逝,李復與陸羽也已經相繼離開了人世,頗有思念故人之情。 週願《牧守竟陵因遊西塔著三感說》一文中,除說明他同陸羽與扶風今陝西鳳翔縣馬總三人在嶺南李復節度使幕府同為“幕下賓”之外,著重記載了他同陸羽的交往及對其學識品德的評價:“願頻歲數年與太子文學陸羽同佐公指李復之幕。兄呼之。羽自傳竟陵人。當時羽說,竟陵風土之美,無出吾國,予今牧羽國,憶羽之言不誣矣。”“羽,字鴻漸。百氏之典學,鋪在手掌,天下賢士、大夫,半與之遊。 加以方口諤諤,坐能諧謔,世無奈何。文行如軻。所不至者,貴位而已矣。 ” 週願在《三感說》中,還記載了竟陵龍蓋寺陸羽恩師智積禪師圓寂後塔葬於寺時已名為西塔寺中,被尊為“竺乾聖人”,以及陸羽晚年信奉佛教,被後人祀以香火等重要史料。 週願在詩文中,雖語意悲涼哀惋,旨在憑弔先哲,緬懷故人,激勵己志。歷歷往事,令人憶起他同陸羽在湖州太守顏真卿幕府預撰《韻海鏡源》,在嶺南節度使幕府共事的那些難忘的歲月。如今人事全非,“而願才貌單薄,亦為刺史以散拙忝公先人之州,往為子僚,今刺父郡。悲夫隴西也。” 週願感奮圖治,在竟陵刺史任內頗有政績。 〔箋注〕①李復738—797:字初陽。唐京兆長安今屬陝西西安市人。 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為唐室宗嗣李齊物之子。曾歷官江陵縣令,饒州、蘇州刺史、廣州刺史兼嶺南節度使、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等職。於德宗貞元十三年797卒於滑州刺史任內。 廢朝三日,贈司空。李復在其父被貶謫竟陵太守期間,同比其年長五歲的陸羽相識,成為少年相知好友。故後來有陸羽從江西赴嶺南人李復幕府任從事的一段經歷。 ②從事:官名。漢以後州郡長官皆自闢僚屬,多以從事為稱。 ③李希烈? —786:唐燕州遼西今北京市順義縣人。德宗時封南平郡王,統帥淮寧車。德宗建中四年783,奉命討伐李納叛軍,他反與李納通謀,並與當時佔據長安的叛將朱泚、朱滔兄弟的叛軍呼應作亂,氣焰熾盛,自號建興王、天下都元帥。於德宗興元元年784正月攻入汴州今河南開封市,即偽皇帝位,國號大楚,年號武成。興元二年786四月初七,被其部下陳仙奇毒死。 ④張伯儀:據《舊唐書》李希烈本傳載,德宗帝部署官軍討剿李希烈時,拜荊南節度使張伯儀為淮西應援招討使。陽翟今河南禹縣失守時,張伯儀軍為叛軍所覆。 ⑤少尹:官名。唐時諸郡皆置司馬,其位較低,在別駕、長史之下;開元元年713改為少尹,是州府的副職。 ⑥容州普寧郡:唐時其州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容縣。唐肅宗乾元元年設容州都督府。置防禦、經略、招討等使,以刺史領之。 ⑦御史中丞:官名,漢代以御中丞為御史大夫之佐。亦稱中執法。 在殿中蘭台,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監察郡國行政;內領侍御史,考察四方文書計簿,劾按公卿章奏。西漢末期,御史大夫改名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為御史台長官。自東漢至南北朝,中丞的權威頗重。唐代雖置御史大夫,往往位缺,而以中丞代行其職。 ⑧宗正卿:官名。始於秦,漢沿置,九卿之一。多由皇族中人充任,為皇族事務機關的長官。 《續漢書·百官志三》:“宗正掌序錄王國嫡庶之次,及諸宗室新屬遠近。郡國歲因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當髡kun,為古代削髮之刑以上,上諸宗正,宗正以聞,乃極決。”歷代職掌略同。唐稱宗正寺卿。 ⑨週願:生卒年不詳。唐汝南今屬河南人。唐代宗大曆八、九年773、774在湖州參預由顏真卿刺史主編的《韻海鏡源》總校工程。德宗貞元三年至八年787—792為嶺南節度使從事,貞元十年794為滑州從事,約於憲宗元和十一年816任竟陵刺史。 ⑩棠樹陰:即棠陰。傳說周召公奭巡行南國,在棠樹下聽訟斷案,後人思之,不忍伐其樹。 三十一、晚年休閒之地——蘇州陸羽同周願在嶺南節度使李復幕府度過了幾年幕僚生涯之後,並未返回信州上饒,而是又回到江南,選擇了他臨近暮年的最後一個寓居地——我國東南地區文化古城、美麗的江南水鄉蘇州。 據《蘇州府志》記載,陸羽在貞元中按,當在貞元九年至貞元十七八年間曾長期寓居蘇州虎丘。虎丘在蘇州城西北六里的虎丘山,又名海湧山。春秋時吳王夫差將其父闔閭葬在這裡。相傳,葬後三日曾有白虎蹲其上,因號虎丘。這裡自古以來就是帶有神秘色彩的古幽勝境。山前有河曰“七里山塘”流經蘇州閶門。山上有古剎武丘報恩寺按唐時因諱改虎丘為武丘。這里風景秀麗,向有“江南丘壑之表”、“吳中第一名勝”之譽,且有清泉可品,有丘陵之地可以種茶。 可以說,這是陸羽為其晚年休閒所選擇的最佳寓居地了。 茶人發現虎丘的山泉甘甜,即在虎丘山上挖築一石泉——又名“陸羽泉”。當年被陸羽評為“天下第五泉”又曾被唐代劉伯芻評為“天下第三泉”。因該泉水質清寒甘美,久負盛名。 陸羽在寓居蘇州期間,還深入地研究了水質對種茶的影響,用虎丘泉水栽培蘇州散茶,探索出一整套栽培、採製方法。因陸羽的大力提倡,“蘇州人飲茶成習俗。百姓營生,種茶亦為一業”。 相傳,陸羽在蘇州研究泉品、茶葉的消息再次傳進了京城,德宗皇帝得悉後,就把陸羽召進宮去,要他烹茶。皇帝品飲之後,大加讚賞,封他為“茶聖”。 陸羽在蘇州寓居期間,皎然上人亦曾前來訪問過。皎然有《訪陸處士羽不遇》詩曰: 太湖東西路,吳主①古山前。 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 何山賞春茗,何處弄春泉。 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 皎然這首詩,約作於貞元中,亦是皎然臨近暮年之作,也許是他同陸羽四十多年交往中留存世間的最後一首友誼詩章了。陸羽在寓居江南期間,皎然訪問不遇,屢有發生。但皎然情義不移,仍常常按照陸羽的行踪,追尋到各地去訪問他的“緇素忘年之交”。而詩僧的這次蘇州之行,仍然是“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 〔箋注〕①吳主:指春秋吳王闔閭,一作闔廬,名光。周敬王六年前514使專諸刺殺吳王僚而自立。嗣後用楚亡臣伍子胥言,伐楚大敗之。 後戰越王勾踐於檇李今浙江嘉興西南,傷足而卒。死後由其子吳王夫差葬於蘇州城西北海湧山后曰虎丘。 三十二、陸羽同佛教素有不解之緣陸羽的哲學思想,似乎同他奇異的經歷同樣有些令人不可思議之處。陸羽在當童僧期間曾與其恩師智積有過一場關於佛儒兩道之爭的大辯論,並由於拒絕終身為僧,招致精神上和肉體上的凌辱和折磨,在實在不堪忍受的情況下,終於逃離了龍蓋寺。但在陸羽當伶人期間,智積大師卻追而不捨,而陸羽仍拒絕重返寺院,從此開始了他的浪跡天涯的世俗生活。據此,有的茶書上說,看來陸羽是背叛佛教的人。其實並非如此,至少陸羽在思想上從未背叛過佛教,他的一生似乎都同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他雖拒絕終身為僧,但在精神世界裡,卻從未擺脫過佛教思想對其根深蒂固的影響。 1.陸羽在其前半生的《自傳》裡,只寫入了對其生平影響最大的四個人:他們是兩僧——智積與皎然;兩吏吏在此可作為“儒”的代表——李齊物與崔國輔。無疑,這四個人是對其前半生,乃至一生經歷都有著重大影響的人物。可是陸羽對他初來江南時結下深厚情誼的皇甫冉,在其《自傳》裡卻未置一辭。這並非說陸羽是一位“忘情人”,而是他不願意打破孔、釋之道在他精神世界裡的相對平衡。陸羽在《自傳》裡言及他在苕溪閉門著書時或徬徨苦悶外出遊歷時曾寫道:“與名僧高士宴談永日,常扁舟往來山寺。”“往往獨行野中,誦佛經,吟古詩。”這裡不難看出,陸羽在其傳記中寫的話,是經過仔細推敲、字斟句酌的。他把“名僧”與“高士”,“佛經”與“古詩”相提並論,且將僧佛放在前邊。 2.陸羽在數十年訪茶品泉的實踐活動中,訪問與朝拜過的名山古剎,甚至比茶山、茶園與天下名泉佳水還要多。按照陸羽一生足跡所到之處,他所居住、訪問、朝拜過的名山古剎,也許至少在五十座以上。著名的寺院有:杭州西湖靈隱寺、“三天竺”上、中、下之法喜寺、法淨寺、法鏡寺;天台山國清寺;廬山招賢寺、西林寺、東林寺;鎮江金山寺、招隱寺、定慧寺;衡山南嶽大廟、方廣聖壽寺、南台寺、福嚴寺;南京棲霞古寺、靈古寺、興教寺;丹陽觀者寺;常州善權寺;洪州大安寺、興隆寺;蘇州武丘按,唐時因避李淵祖父李虎名諱,改虎丘為武丘報恩寺;揚州大明寺等寺院。陸羽長期生活與寓居過的寺院,除其家鄉竟陵龍蓋寺之外,在烏程杼山妙喜寺約隱居了三至四年時間,在此期間還結識了另一位唐代詩僧靈徹。陸羽還曾為草書聖手、唐代僧人懷素寫過《僧懷素傳》。更鮮為人知的是,陸羽作為一位唐代書法家①還曾為某地“永定寺”書寫過匾額。 3.陸羽不僅訪問過若干名山古剎,廣結佛緣,他還在學習儒學經典的同時,潛心研讀佛學經典。這從唐代詩人皇甫冉、詩僧皎然、齊己的詩文中,亦留下了一些珍貴的記述。如皇甫冉在《送陸鴻漸赴越》一詩《序》中說:“君自數百里訪予羈病,牽力迎門,握手心喜,宜涉旬日始至焉。 ·究·孔·釋·之·名·理,·窮·歌·詩·之·麗·則”用以讚賞陸羽學識淵博,不僅精通詩賦韻律之學,且還深明儒學要旨和佛學精義。皇甫冉對陸羽的評語,也許並不為過,甚至連精通詩律與佛典的皎然上人,對陸羽在詩學和佛學方面的豐富知識亦頗感折服。如其詩有:“戎佐推兄弟,詩流得友朋,柳蔭容客過,花間許招僧。 ”“說詩整頹波,立義激浮俗。 ”“安得扣關子,玄言對吾屬。 ”晚唐詩僧齊己在《過陸鴻漸舊居》一詩曰:“楚客西來過舊居,讀碑尋傳見終初。佯狂未畢輕儒業,高尚何妨誦佛經。 ”並在詩序中說:“陸生《自傳》於井石,又云:行坐誦佛書,故有此句。 ” 4.當陸羽得悉其恩師智積圓寂時,乃賦詩寄託哀思並明素志,對養育了他的故鄉山水寄託了懷戀之情: 不羨黃金罍②,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③,不羨暮入台④。 惟羨西江水⑤,曾向金陵⑥城下來。 陸羽此詩在收入《全唐詩》卷三百零八時題曰《歌》。 小序云:“大和按:唐文宗年號,827—835中,復州有一老僧,雲是陸弟子,常諷此歌。”在清代《古今國書集成》茶部收入時,題作《陸羽六羨歌》。另,此詩在收入《唐國史補》時,詞意相同,字句稍異,亦有小序: 羽少事竟陵禪師智積。異日在他處聞禪師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詩寄情。其略云不羨白玉盞⑦,不羨黃金罍。 亦不羨朝入省,亦不羨暮入台。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在智積禪師圓寂,葬於西塔寺之後,陸羽曾從江南返回故鄉竟陵,祭拜其恩師竺乾聖人,並在其塔廟之前種植竹筠。 週願在《牧守竟陵因遊西塔著三感說》一文中說:“我州之左,有覆釜之地,圓似頂狀,中立塔廟,篁大如臂。碧籠遺影,蓋鴻漸之本師像也塔中之僧,羽事之僧。塔前之竹,羽種之竹。視天僧影泥破竹,枝筠老而羽亦終。予做楚牧,因來頂中道場,白日無羽香火。遐嘆零落,衣援楚風。” 週願的上述記載,對研究陸羽同佛教、僧侶的淵源關係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這不僅說明陸羽同其恩師智積非同尋常的關係,還說明了陸羽死後,在西塔寺做道場時,還受到信仰佛教的故鄉群眾以“香火”祭祀,頂禮膜拜。這些都十分清楚地說明了陸鴻漸同佛教結緣頗深。 〔箋注〕①唐代書法家:《中國書法大辭典》香港書譜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已將陸羽列入唐代書法家。援引唐代陸廣微《吳地記》雲:“陸鴻漸善書,嘗書永定寺額,著《懷素別傳》。”陸羽為以狂草著稱於世的唐代書法家、僧人懷素所作傳記,已成為歷代書法家評介懷素、張旭、顏真卿等人書法藝術成就的珍貴文獻史料。 ②罍〔lei〕:酒器。青銅製,圓或方形。盛行於商周時期。 《詩·周南·卷耳》:“我沽酌彼金罍。” ③省:古代中央官署名。如尚書省、秘書省、門下省等。 ④台:古代中央官署名。如御史台。 ⑤西江水:陸羽家鄉竟陵縣今湖北天門市城南天門河之水,為漢水支流,因其為西北東南流向,故稱西江水。 ⑥金陵:並非指今之南京。此詩在收入《唐國史補》時作“竟陵”,陸羽可能將“竟陵”與“金陵”並用,均指其家鄉。 ⑦白玉盞:淺而小的白玉杯子,指酒器或珍玩。在此詩中作珠寶之代詞解。 三十三、茶聖人生的最後歸宿陸羽一生的奇異經歷,可以說有三個不解之緣:一是同茶學有不解之緣;二是同翰墨有不解之緣;三是同僧佛有不解之緣。而生與死的兩端,可以說是初生入佛門,臨終追僧去。 陸羽在出生的第三年即被生母遺棄,在竟陵龍蓋寺智積禪師的撫育下度過了人生的最初十年;其後,他在數十年間訪茶品泉的同時,亦遍訪了名山古剎,謁僧問道,廣結佛緣;陸羽進入“三十而立”之年,在吳興苕溪之濱,同詩僧皎然上人結成了“緇素忘年之交”。他們在其後數十年間,友誼篤深,真可以說是達到了生相知,死相隨,佛緣與世情,生死不渝的超然境界。這亦是陸羽生平經歷中,令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的事情。 皎然上人約卒於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陸羽在五年之後,於貞元末804也悄然逝去。這在《湖州府志》上都沒有留下記載。在《新唐書·陸羽傳》、《唐才子傳·陸羽傳》上,也都未記載陸羽的卒地。當人們看到陸羽這幾份《傳記》之後,也許會情不自禁地提出這樣的疑問:茶聖陸羽最後的歸宿究竟在哪裡? 這個答案早就存在於歷史文獻之中,這是陸羽、皎然的生前好友——唐代詩人孟郊①在一首珍貴的詩篇中留給後世的記錄。詩人在《送陸暢②歸湖州因憑題故人皎然塔陸羽墳》 曰: 淼淼霅寺③前,白蘋④多清風。 昔遊詩會⑤滿,今遊詩會空。 孤吟⑥玉淒惻,遠思景蒙籠。 杼山⑦磚塔禪⑧,竟陵廣宵翁⑨。 送君溪鴛鴦⑩,彩色雙飛東。 東多高靜鄉HI,芳宅冬亦崇。 手自擷甘旨HJ,供養歡衝融。 待我遂前心HK,收拾始有終。 不然落岸亭HL,歸死為大同HM。 孟郊在這首憑弔詩中,追述了他往昔同兩位先哲交往時的情景和痛失故友的淒惻哀惋之情。孟郊這首詩的珍貴之處,就在於它明確地記載了一代偉大茶人陸羽的最後歸宿是在他的第二故鄉湖州伴隨他的生前摯友皎然大師長眠在烏程杼山妙喜寺前、苕溪之濱,也許就是在當年陸羽所創建的“三癸”亭附近吧。皎然大師的塔塚和陸羽茶聖的墳墓,也許相隔不遠,就如往昔皎然住在妙喜寺裡,陸羽住在苕溪草堂,他們還能不時相望,經常往來一樣。 那麼,陸羽究竟是在什麼時間,從蘇州重返湖州的呢?現尚無史料可考。這無非有兩種可能:一是在皎然圓寂之前,他們兩人可能達成生死不渝的默契;或者是在皎然逝世之後,陸羽從蘇州前往湖州參加妙喜寺僧眾為皎然大師舉辦的法會時,或應皎然遺願,或由陸羽自己作出的決定:既然生相知,就應死相隨。 人生對其歸宿地的選擇有條件可以選擇時,應該說是一個重要的決定。陸羽從廣州返回蘇州,已在那裡生活了十年左右的時間,這本來是他選擇的準備終老江南的寓居地了。 他臨近暮年之時,從蘇州重返湖州是很不尋常的。這充分說明佛教思想對陸羽的影響是很深的。 按照陸羽的個性和他的一生足跡來看,他是一位不願走回頭路的人。如,陸羽在赴嶺南節度使李復幕府之前,他已在信州上饒建造了新宅,開山引泉,種植了茶園,可是他離開李復後,並未重返上饒,而是又重新寓居蘇州了。 在茶聖陸羽坎坷孤苦的一生中,確也曾得過不少人的恩惠、知遇和厚愛。但他們都相繼辭世了——如智積禪師卒年不詳、崔國輔755卒、李齊物762卒、皇甫冉約770卒、張志和774至778卒、顏真卿784卒、李季蘭784卒、皇甫曾785卒。而皎然大師是陸羽後半生中交往時間最長、情義最深厚的益師良友,這最後一位真正知己者的圓寂,無疑使陸羽在精神和思想上遭受到的巨大打擊,似乎是難以忍受的。於是,陸羽才決定離開那風物人情都有些依戀不捨的江南水鄉蘇州而重返湖州,去追隨皎然大師。 從茶聖陸羽同詩僧皎然於至德二載757同居妙喜寺至皎然圓寂約於貞元十六年凡四十三載的“忘年之交”的經歷中,不難令人想像,陸羽的孤苦餘生,常常是在那當年曾極盛一時的“三癸”亭中,或淒清孤寂的皎然塔下,伴隨著那清風冷月度過的。當陸羽走完了漫長而坎坷的人生之路,他的生前好友按照他的遺願,就在妙喜寺附近苕溪之濱的皎然塔側,埋葬了這位古今中外獨領茶學風騷的曠世逸才——偉大茶人陸鴻漸。 當“茶聖陸羽,坎坷人生”這一章將要收筆之時,用什麼樣的語言和辭彙來為這位命運蹇難、鍛羽翼於雲天的鴻漸先生的一生作結呢?今權且以筆者在紀念茶聖陸羽誕辰一千二百六十週年733—1993時所作的一副《頌茶聖聯》作結語,或許稍能概括他的生平吧: 文章蘊藉,兼工孔孟佛經,一生為墨客;荈品芬芳,更擅泉茗史典,幾世作茶仙。 〔箋注〕①孟郊:小傳略詳見本章《在信州上饒的茶泉生涯》。 ②陸暢:生卒年不詳。字達夫,湖州今屬浙江人。唐代詩人,善催妝詩。早年受知於西川節度使韋皋,因獻《蜀道易》詩以美之。憲宗元和元年806登進士第,官太子率府參軍,遷殿中侍御史等職。 ③霅寺:霅,即霅溪。東苕流經吳興境稱苕霅溪。寺,指臨近苕霅溪的妙喜寺。 ④白蘋:蘋,多年生植物名,生於淺水之中。詩中白蘋,似指秋時漂浮溪面之上其白如雪的兩岸苕花。 ⑤詩會:指唐代宗大歷中,顏真卿、皎然、陸羽等人組織、參與的吳興詩會,曾極盛一時,而今也冷清空落了。 ⑥孤吟二句:詩人抒發他憑弔故人時的淒惻哀惋心情,對往昔同皎然、陸羽交往時情景的追憶。 ⑦杼山:在湖州烏程西南。其山勝絕,遊者忘歸。 ⑧磚塔禪:此指皎然之塔塚。 ⑨廣宵翁:喻指陸羽及其墳墓。寓意陸羽死後他的靈魂已經升天,正在廣寒宮裡作客。 ⑩鴛鴦:屬鳥類游禽,羽色美麗,雄雌常相伴棲遊。從“贈君”句看,陸羽在苕溪結廬期間,詩人曾送給他鴛鴦,放養在苕溪水濱。 HI靜鄉與芳宅:喻指當年皎然禪修之寺院與陸羽結廬隱居之所。 HJ甘旨、供養二句:似指當年陸羽經常將親自採製甘醇芳香的茗茶贈送給孟郊,詩人還曾記得往日大家在一起品茶時的歡樂情景。 HK待我、收拾二句:是詩人向兩位先哲表示,有些未竟之事,他將盡心料理完善。 HL岸亭:指座落杼山妙喜寺旁,下臨苕溪之濱的“三癸”亭。 HM大同:同一之謂。是說凡是人都得死,這是一個共同的歸宿。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