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第26章 第三章茶聖陸羽上-2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舒玉杰 15531 2018-03-18
十一、邑吏召子為伶正之師陸羽在人生的岐路上,以他的誠實品德與勤奮好學的精神,苦苦求索未來的命運時,他的第一次機遇終於來臨了。陸羽在《自傳》裡這樣寫道:“天寶中。郢人①酺②於滄浪道③。邑吏④召子為伶正之師。”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在玄宗天寶年間時為天寶五載,有一天,他所在的小劇團裡能歌善舞的演員們,正在滄浪道地方的一家小酒館裡興高采烈地聚飲之時,地方行政長官派來一名官員會見陸羽,並當眾宣布任命他為劇團的“伶正之師”相當於今之編劇兼導演。 〔箋注〕①郢人:《夢溪筆談》:“世稱善歌者,皆曰郢人。郢人指郢州唐時屬山南東道,今湖北鍾祥縣人。郢州古時有白雲樓。戰國辭賦家宋玉曾登此樓問曰:'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次為陽阿、薤露;又為陽春、白雪。'遂為郢人善歌。”

②酺:群聚飲酒之謂。 《師古》曰:“而今聚飲酒為酺。”《漢書》記載,漢律規定:“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 ③滄浪道:地名。在唐代復州東。 ④邑吏:指本郡長官署裡的小官。 十二、李太守慧眼識奇才陸羽於天寶五載746由邑吏召為“伶正之師”,是其人生道路上的轉折點。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際遇呢?陸羽在《自傳》裡說:“時河南尹李公齊物①出守見異。捉手拊背,親授詩集。於是漢沔②之俗亦異焉。後負書於火門山③鄒夫子別墅。”陸羽是說,當時正逢原河南府尹李齊物出守竟陵郡④。他是由李太守召為“伶正之師”的,並隨即被引見李公。李公慧眼識才,見陸羽是一個聰慧異常的少年,他日必將成為有用之材。所以,李公決定將陸羽留在郡府裡,扶手搭肩親自教授其詩文。為使陸羽能得深造的機會,之後又介紹他去火門山鄒老夫子別墅讀書。

李太守到任之後,移風易俗,勵精圖治,僅數年之間,就使陸羽家鄉竟陵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就連流淌了千萬年的漢沔之水,似乎都變得清亮甘甜了。 陸羽《自傳》里關於他少年時期這一段重要經歷的記載,曾引起一些誤解。近年來出版的某些茶文化書刊上,有的說“陸羽見到河南太守李齊物”或“見到河南尹李齊物”時,受到賞識器重。這個判斷是同陸羽的實際經歷與史實不相符合的。因為在唐代地方行政建制中,只設有“河南道”與“河南府”,從未設“河南州或郡”的建制,所以根本不存在“河南太守”這一職銜。而河南府是在都畿道區劃內,其府治在洛陽,時稱東都。陸羽亦沒有到過京畿腹地洛陽。 據《唐會要》載:“天寶三載744十一月李齊物除河南尹。”“天寶五載746七月,河南尹李齊物貶竟陵太守。”

這就清楚的說明了陸羽知遇李齊物時,恰是被貶到竟陵當太守剛剛上任之時。故陸羽在《自傳》裡寫了:“時河南尹李公齊物出守見異。”這句話容易引起誤解的是在“出守”二字之後省略了“竟陵郡”三字。在直觀上導致了理解上的易地之誤。陸羽之所以這樣寫,不僅為文字精練,而且是不願在他的傳記裡,直書對他有知遇之恩的李齊物曾遭貶謫;其次是,唐人在詩文裡往往習慣以某人曾任的最高官職作稱謂,以示尊敬。 陸羽這段富有戲劇性與傳奇色采的經歷,在唐代書聖顏真卿⑤撰寫的《金紫光祿大夫⑥太子太傅⑦兼宗正卿⑧上柱國⑨隴西郡⑩開國公李公神道碑HI銘》中記載了李齊物被貶守竟陵時陸羽隨其郡中的史實。 《碑銘》記載:“屬左相李公適之HJ與公為飛語所中。公遂貶竟陵郡太守。

·時·陸·羽·鴻·漸·隨·師·郡·中。說下車,召人吏告之曰:'官吏有簠簋HK不修者;僧道有戒律不精者;百姓有泛駕HL蹶弛HM者,未至之前一無所問,而今而後,義不相容。 '數年間一境丕變。熙然若羲皇HN之代矣。 哀孤重老,有隱好道者,常騎馬於里巷之中,親自卹問,量移安康。 ”並記載了李公離任時竟陵人民“老幼遮擁,不得發者三辰”的動人情景。這可以說是對陸羽《自傳》所說“於是漢沔之俗亦異焉”的最明確的註釋。 顏真卿在唐代宗大曆七年至十二年772—777在湖州任刺史期間,與陸羽交往甚厚,對陸羽的茶學事業與茶文化活動給予很大支持。他在《碑銘》所寫李齊物守竟陵一節,顯然是從陸羽處獲得的第一手資料。特別是《碑銘》中所載:

“時陸羽鴻漸隨師郡中。”這十分珍貴的一筆,不僅澄清了陸羽是在何地知遇李齊物的,而且對研究陸羽生平也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史料。 在人生岐路上徘徊的陸鴻漸知遇李太守,使他從此才真正開始了學子生涯,這段生活大約有五至六年時間。無論在學習和生活方面,孤苦無依的陸羽,都得到了李公的親切關懷和照顧。特別是送他赴火門山鄒老夫子處讀書,致使這位當過童僧與伶人的社會棄兒,後來成為唐代著名文人和茶葉科學家,是有其不可估量的意義的。 〔箋注〕①李齊物:生年未詳,卒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五月。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後徙居長安今陝西西安。為唐室宗支淮南王李神通之子。開元二十四年736後,歷任懷、陝二州刺史。

於天寶初開砥柱之險,以通流運,於石中得鐵犁鏵,有“平陸”二字,因改河北縣為平陸縣,加齊物銀青祿大夫,為鴻臚卿、河南尹。齊物與左相李適之善,適之為李林甫所陷貶官,齊物坐謫竟陵太守。入為司農、鴻臚卿。至德初,拜太子賓客,遷刑部尚書、鳳翔尹、太常卿、京兆尹。晚年任太子太傅、兼宗正卿。李齊物為官嚴整,以清廉獨斷,剛毅不群著稱於世。 ②漢沔:指流經楚地的漢沔之水。其源出今陝西省寧強縣。初出時曰漾水,流經沔縣今改稱勉縣時稱沔水,流經漢中始稱漢水。而流經陸羽家鄉竟陵縣今湖北天門縣城南的天門河,則是漢水支流。 ③火門山:即天門山。在今天門縣西。相傳,本名火門山,因漢光武帝行兵舉火夜渡此山,故名。後因俗忌“火”字,遂改今名。鄒夫子經歷不詳。

④竟陵郡:唐代在全國行政區上,曾有三次大的變動:將隋朝的郡改州——州改郡——又改郡為州。陸羽家鄉竟陵縣,隋時屬沔陽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改為複州,州治設竟陵縣;唐太宗貞觀七年633將州治移沔陽縣;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改為竟陵郡,郡治設竟陵縣;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復為復州,於肅宗寶應二年763移州治於竟陵縣。 ⑤顏真卿709—784:字清臣。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開元二十二年734進士及第。唐代著名書法家。天寶元年742中文詞秀逸科,歷任秘書省校書郎、醴泉尉、監察御史。复遷殿中侍御史。楊國忠怒其不附己,出為原平太守。安史之亂初,起義兵抵抗。肅宗至德元載756拜憲部尚書、御史大夫,出為同、蒲、饒、升州刺史。代宗廣德二年764遷刑部尚書,封魯郡公,世稱顏魯公。大曆三年後,累遷撫、湖州刺史,十二年777召為刑部侍郎。德宗建中三年,改太子太師,充淮寧軍宣慰使。興元元年784為叛將李希烈縊死。贈司徒,諡文忠。

⑥金紫光祿大夫:官職或曰官爵名。光祿大夫原為光祿寺之官職名。始於漢代,唐代置光祿寺卿,為從三品。皇帝對功臣或已故大臣,在實職之外加封的“青光祿大夫”、“銀光祿大夫”、“金光祿大夫”,都是爵位榮譽職銜。 ⑦太子太傅:官名。漢代有太子太傅、少傅,為輔導太子之任。隋唐以後,則太子三傅皆以他官任之,如皇太子侍讀等。皇帝對德高望重的老臣詔拜為太子大傅,實際上仍屬榮譽之銜。 ⑧宗正卿:官名。掌握皇室親族事務。秦始設,漢代沿設,為九卿之一。漢魏以後都用皇族擔任。唐以其機構稱宗正寺,長官則稱宗正卿,佐官稱宗正少卿。 ⑨上柱國:官名。戰國時楚國始設,原為保衛國都之官,後為楚國的最高武官,也稱上柱國。其地位僅次於令尹。隋設上柱國及柱國,以酬功勳。唐沿用,作勳官的稱號。

⑩隴西郡:秦始置隴西郡,在今甘肅省東南之地,治狄道,在今臨洮縣東北。李齊物祖籍為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 HI神道碑:立在墓道上的碑。上面記載著死者的生平事蹟。在封建時代,只有達官顯貴才有資格在死後樹碑於墓道。神道即墓道。古代戡輿家認為墓道的東南是神道,故名。碑銘大多雖為歌功頌德之文,但因其為最原始的資料,可以用來核訂史實,補正史書的闕漏,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唐宋以後多收入作者文集內,是研究歷史人物和社會情況不可忽視的資料。 HJ李適之? —747:原名昌。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人。 亦屬唐室宗支。中宗神龍初705擢左衛郎將。玄宗開元中,累官通州刺史、秦州都督、河南尹、御史大夫。天寶元年742為左相。天寶五載746,被李林甫構陷,後貶宜春太守。天寶六載747,李林甫殺李邕、裴敦复,朝野震驚,適之憂懼而自盡。

HK簠簋〔fugui〕:為古代盛稻糧和食物的兩種方圓形狀的器皿。 簠簋不修,謂法紀不整之意,是一種婉詞。舊時彈劾貪官常用此語。 HL泛駕:謂覆馬也。 《漢書·武帝紀》:“泛駕之馬。”注:泛,覆也。覆馬者,言馬有逸氣,而不循軌轍也。 HM蹶弛:蹶〔jue〕,謂馬跳後蹄,俗稱尥蹶子。是謂民之懶惰不勤於耕作,不聽從國家法令者也。 HN羲皇:上古三皇之一,即上古帝太昊。 十三、鴻志凌雲以古代四太才子自況陸羽是如何看待自身的生理缺陷的呢?他在《自傳》裡這樣寫道:“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為人才辯篤信。” 仲宣、孟陽,是兩位相貌雖都有些醜陋,但確有才華的歷史人物。仲宣,名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在魏曹操幕下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魏文帝曹丕時期,官歷侍中。 王粲在年青時即頗有才名,深得前輩學者蔡邕的賞識。以其博學多才著稱,尤以詩賦見長。在“建安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 孟陽,名張載。生卒年不詳。安平今屬河北人。西晉文學家。官至中書侍郎。張載以作《劍閣銘》聞名於世。在晉武帝太康280—289時,張載曾往蜀地探視其任蜀郡太守的父親。他在赴蜀途中,經過劍閣時作《劍閣銘》。這篇銘文為武帝所賞識,並派人將銘文鐫刻在劍閣山上。 《文選》收有其名世之作《劍閣銘》及《七哀詩》、《四哀詩》、《四悲詩》等作品。陸羽在安祿山叛亂後,亦曾作《四悲詩》。 張載還是陸羽所景仰的對茶事、茶文化有貢獻的歷史人物之一。他在《茶經》裡曾引張載《登成都白菟樓》中十六句詩。因其有兩句向為人們所傳誦的詠茶詩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 相如、子云,是西漢鼎鼎有名的兩位大才子。他們雖有口吃,但善著書,以文章名世,且有雄辯的口才,為世所稱奇。相如,即司馬相如前178—前117字長卿。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西漢著名辭賦家。年輕時好讀書、擊劍,雖口吃,而善著文。青年時代路過臨邛今四川邛崍縣與才女卓文君相戀,而引出一段“當爐賣酒”的故事,傳為千古佳話。其所作《子虛賦》受到漢武帝賞識,於是被召進宮,又作《上林賦》等。曾任中郎將、孝文園令等職。晚年不羨官爵,稱疾閒居至卒。司馬相如在《凡將篇》里關於茗事的記載,亦被陸羽載入《茶經》。 子云,即揚雄前53—後18一作楊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年少好學,博覽群書。四十歲後始出川遊長安,以文被漢成帝所召,任給事黃門郎。為人口吃,不宜作激烈辯論,而盡力著書,以文章著稱於世。除著有辭賦十二篇外,還著有學術著作《法文》、《方言》等。 《方言》是我國第一部記載漢語方言的著作,在我國語言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揚雄亦同樣被陸羽列入同茗事相關的歷史名人之中。 我們通過對上述四位自身雖有某些生理缺陷,但其才華超群的漢魏晉文學家、辭賦家經歷的介紹,一定會令讀者強烈地感受到,這位幼年曾遭遺棄的陸羽,是如何看待自身的生理缺陷與身世的。他有著十分強烈的自尊心,他不僅以才華文章名世的四大才子自況、自勵,而且他還自信,他雖亦有口吃,但要超過司馬相如和揚雄的口才。 陸羽的雄辯之才,在他同其恩師關於佛儒兩道的大辯論中,已得到了一次充分的展現。試想,當時年僅十歲左右的小陸羽,在寺院禪堂之中,面對滿腹禪學的智積恩師向他宣示釋學要旨,令其放棄世情塵緣之念,皈依佛門的關鍵時刻,他在智積大師佛面威嚴,又含期望的目光審視之下,手持儒學經典,從容地申辯他不能遵從恩師嚴命,削髮染衣,終身為僧的充分理由。師徒佛儒之辯,雖以“兩個不屈”結束了,但在某種意義上說是智積大師失敗了,而小陸羽卻表現出了他確有超越古人的非凡的雄辯之才。 十四、陸羽何以成為唐代楚狂人陸羽,坎坷不平的人生經歷,確有許多磨難,也有不少際遇;但更有其常人所沒有的,也是不易為人理解的孤獨、淒苦和郁鬱不得志的憤懣情緒。這在他去江南之前,在其家鄉竟陵度過的最後一段生活裡,表現得尤為異常。 陸羽在《自傳》裡這樣寫道:“往往獨行野中,誦佛經,吟古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夷猶徘徊,自曙達暮,至日黑興盡,號泣而歸。故楚人相謂:陸子蓋今之接輿也。”陸羽家鄉的人們為什麼說他是“今之接輿”呢?接輿又是什麼人? 接輿,姓陸名通,字接輿。春秋時楚狂人。生卒年不詳。 陸通與孔子為同一時代人。據此推斷他約於公元前551年孔子誕辰之年至公元前476年春秋末期間在世。楚昭王時,因政令無常,陸通披髮佯狂不仕,時人稱其為楚狂。相傳,適孔子遊楚,而楚狂接輿至其門前高聲諷喻:“鳳凰啊,鳳凰啊!德才名重的孔子,如今為什麼也不得志呢?”孔子欲與辯論時,陸通已走開了。後來楚王聞其賢名,遣使持金百鎰按:二十兩為一鎰,百鎰為二千兩、車馬二駟按:以八匹馬駕車前往騁之,陸通仍辭不就。遂偕妻子潛隱於峨嵋山中。相傳年逾百歲方卒。亦有傳說,其已成為仙人云雲。 故自春秋以來,後人便以“楚狂”為佯狂者之通稱。 “今之接輿”,就是“當唐代楚狂人”的同義語。人事間的事情,也真是無獨有偶,奇妙異常。在春秋時出了一個名叫陸通的楚狂人,而在一千二百年之後的大唐帝國玄宗朝,又出了一個名叫陸羽的楚狂人。 由於人們看到陸羽從清晨到日暮,獨自在山野林泉之間或誦佛經,或吟詩歌;或手弄流水,或發狂地以木棍狠擊林木,並常常在天黑之時號啕大哭而歸的異常表現。於是,其家鄉的人們就紛紛傳說,我們這裡又出了一個當今楚狂人。 陸羽的淒苦悲憤之情,是緣何而來的呢?他的這種充滿著孤獨、淒苦、徬徨,極其複雜的內心世界,是常人所沒有的,有其與生俱來的個性特徵。他曾以生理上有缺陷的漢魏晉四大才子自喻,以激勵自己的進取奮發精神,企求達到心理上的平衡。但他的理智與抑制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亦往往難以控制住其內心世界那種巨大衝擊力的情感波濤;似乎只有把自己的淒苦、抑鬱的情緒排遣出來,才能暫時取得心理上的平衡。 一個有抱負、有志向的人,要在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展和人才輩出的大唐帝國的社會裡,獲得地位、榮譽和受到社會的尊重,贏得人們的同情,往往是與其出身門第、才華學銜、儀容風度,或有異能特技,或善於交際等等緊密相關的。陸羽,可謂是一位抱道潛修,欲“鍛羽翼於雲天”的人。他童年在龍蓋寺期間,曾對未來的生活,抱有美好的憧憬。然而,他又是孑然一身,清貧如洗;不僅相貌有些醜陋,兼有口吃,且還有一個社會棄兒、十年童僧和充當過“伶人”的經歷。就以一般的世俗觀念來看待陸羽,也難免不遭到社會的冷遇。他的淒楚與悲憤之情,就是由於他的人生美好理想,同自身的諸多條件與社會世俗觀念之間的矛盾在他心靈上造成的創傷難以癒合。陸羽的這種心理狀態,一直延續到他於吳興苕溪結廬,在茶學及文壇上取得成就之後仍時有流露。 十五、陸鴻漸與崔司馬交遊三載陸羽在《自傳》裡,對這段不尋常的經歷作了這樣的記載:“屬禮部郎中①崔公國輔②出守竟陵郡。與之游處凡三年。 贈白驢、烏犎牛③各一頭。文槐書函④一枚。 '白驢、烏犎牛襄陽太守李憕⑤見遺。文槐書函故盧黃門侍郎⑥所與。此物皆己所惜也。宜野人⑦乘蓄,故特以相贈。 '”而在《唐才子傳·崔國輔傳》記載這段經歷,除崔國輔在將離開竟陵時贈陸羽珍獸、文槐書函相同之外,尚有如下記載:“初至竟陵與處士陸鴻漸遊三歲。交誼至厚,謔笑永日。 ·又·與·較·定·茶·水·之·品。 雅意高情,一時所尚。 ” 崔國輔老夫子,是陸羽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繼李齊物太守之後,又一位知遇者,崔國輔於天寶十一載752夏因“坐王鉷⑧近親貶竟陵司馬”。 《新唐書·藝文志四》《崔國輔集》注。至天寶十四載755離竟陵。崔國輔來竟陵與李齊物奉命他任,在時間上或有銜接,或比較接近。 陸羽與崔公往來三載,較水品茶,宴談永日,臨別時又有珍畜異獸相贈,足見他們之間情深誼厚,確非一般。從年齡上看,崔公比陸羽年齡大四十六歲,在竟陵時已逾花甲之期,也可以說他們是“忘年之交”。這說明陸羽的才華、品德和嶄露頭角的烹茶技藝,深得崔公的賞識。也定然會在學業和經濟生活上給陸羽以相應的幫助。 崔國輔是對陸羽前半生經歷有重大影響的四個兩僧:智積和皎然;兩吏:李齊物和崔國輔重要人物之一。陸羽在其前半生的《自傳》裡僅載入了上述四人大名,也可以說,這是陸羽為四公立傳之筆。陸羽的這些際遇卻被“史官”寫進了諸公的傳記之中,成為千古美談。 關於陸羽在《自傳》裡說崔“出守竟陵郡”與有關歷史文獻所載崔是因受王鉷案牽連貶為竟陵司馬一節之差異,《唐刺史考》江蘇古籍版雖將崔國輔列入竟陵刺史名單之中,但未予肯定“未知孰是”。 據等文獻所載:唐玄宗的寵臣,身領御史大夫、京兆尹、殿中監等二十個職銜的王鉷,是因庇護、放縱其弟王焊參與謀反一案,在楊國忠、陳希烈固爭當以同黨治罪的情況下,玄宗無奈只好下詔“賜王鉷自盡”。王鉷、王焊於天寶十一載752四月十二日被杖殺於朝堂,王鉷二子流放嶺南,隨被殺掉,其家屬親友被流放、貶官者達數十人之多。 崔國輔因王鉷案,從禮部郎中貶為竟陵司馬,似當可確立無疑的。那麼,陸羽在《自傳》中為什麼寫了“出守”指崔任竟陵太守二字呢?有一種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那就是崔國輔初時確實貶竟陵司馬;之後,由於竟陵太守在李齊物奉召調離後位缺,崔國輔復被任命竟陵太守。這在實際上,至少在邏輯推理上,是可以成立的。 作這一推論的歷史背景是,據記載,天寶十二載753,在李林甫剛死之際,唐玄宗聽信了楊國忠、安祿山誣告李林甫與啊布思謀反一案,玄宗於二月十一日,下詔書削去李林甫的官爵,抄沒家產,開棺從口中取出所含珍珠,換成小棺,按一般小官吏草草埋葬。其子孫、親戚、黨羽被流放和貶官者多達五十餘人。而李齊物天寶中被貶出守竟陵,是因李林甫羅織罪名所致,李林甫案發後李齊物自然會很快被召回長安,復任重職“入為司農”。據此推斷李齊物當在是年春夏之交離開竟陵回京。如崔國輔繼任竟陵太守,亦當在此時。 〔箋注〕①禮部郎中:禮部屬司的長官。 ②崔國輔687—755:吳郡今江蘇蘇州,一說為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開元十四年726進士及第。累遷集賢直學士、禮部郎中。天寶間,因是王鉷近親,貶竟陵司馬。善詩文。深宜諷詠。樂府短章,古人有不能過也。初至竟陵與處士陸鴻漸交遊三載,宴談永日,交情至厚。 ③白驢、烏犎牛:是兩頭珍奇畜獸。白驢,謂其毛皮純粹白色,為世所罕見。烏犎牛為體大健行的黑色野牛,亦稱封牛。 《雅爾·釋畜》 注:封牛,高二尺許,狀如橐駝。健行者,日行三百餘里。 ④文槐書函:謂繪有精美圖案的古線裝書木質書匣。 ⑤李憕? —755: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明經及第。開元九年721任長安尉。曾官監察御史,倉部、兵部、吏部郎中。天寶間曾出任襄陽太守、東京留守等職。天空十四載755十二月安祿山叛軍攻陷洛陽時遇難,諡忠烈,贈司徒。 ⑥盧黃門侍郎:黃門侍郎,是隨侍皇帝的近臣。盧,或當是盧藏用,生卒年不詳。字子潛。幽州范陽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武則天執政時召授左拾遺。中宗時,歷任中書舍人、吏部侍郎、黃門侍郎。玄宗先天元年712或開元元年713春,遷尚書右丞。旋因附太平公主,流配嶺南。五十餘歲卒於始興今廣東始興縣。 ⑦野人:喻指隱士或身無官職者。此指陸羽。野,對朝而言。 ⑧王鉷? —752:唐太原祁縣今屬山西人。初為鄠縣今陝西戶縣尉,复遷監察御史、戶部郎中。受到玄宗信任,又令其兼領天下戶籍錢糧及內廷長春宮管理等職。王鉷憑藉手中權勢,橫徵暴斂,收刮民脂民膏,歲進錢億萬,以供內廷揮霍。玄宗以“鉷有富國術”對其益加寵信。至案發前王鉷已身兼御史大夫、京兆尹、殿中監等二十餘職銜。權勢熏天。 “亞林甫、楊國忠不如也。”於天寶十一載752四月十二日,因包庇、縱容其弟王焊時任戶部郎中參與謀反一案,由玄宗下詔“賜王鉷自盡”。同其弟焊,集眾被杖殺於朝堂。 鉷二子在流放嶺南後亦被殺掉。其家屬親友被流放、貶官者多達五十餘人。 十六、對茶人江南足蹟之尋踪陸羽,這位一生志在翰墨茶泉,浪跡天涯的竟陵子,降生於荊楚大地,終老在水鄉江南。對茶人一生坎坷而漫長的生活經歷,可以劃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即楚地與江南;或前半生與後半生。第一種劃分是以陸羽降生至唐肅宗至德元載756渡過長江分段;第二種劃分是以陸羽於肅宗上元二年761公佈他的《陸文學自傳》起始劃線。看來還是以第一種劃分更為可取些。 總之,在茶人七十二年的生命旅程中,有二十四年733—756是在荊楚大地,在巴山蜀水之中度過的。其中三年襁褓,十年童僧,一年伶人約,五年學子約,五年訪茶品泉。 而其餘的四十八年757—804中,大部分時間是在江南度過,並且終老,長眠於他的第二故鄉——湖州。在這四十八年中,茶人雖常往來於大江南北的名山大川、古寺茶園,常常飄忽不定,但仍有不少相對穩定的寓居之地。依然可以沿著唐人的文筆墨跡,去追尋陸羽在江南的行踪。較系統地考察清楚陸羽後大半生的經歷,對於較全面了解陸羽生平業跡,哲學思想,才華情性是惑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陸羽游江南之前的二十四年生活經歷,除他對茶園名泉的考察,將在其他章節裡記述之外,已在前若干章節裡作了較詳細的考證。以下將對茶人來江南至長眠於杼山之麓,苕霅之濱的主要經歷作較為系統的論述。 十七、竟陵子游江南初結皇甫冉陸羽在《自傳》裡對他來江南的時間作了明確記載:“洎〔ji,及〕至德初,秦人過江,子亦過江。”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安祿山於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於范陽今河北省涿州市起三鎮平盧、范陽、河東之兵叛亂,於天寶十五載756正月於洛陽潛稱大燕雄武皇帝,年號聖武。同年五月相繼破潼關、陷長安。之前,唐玄宗奔蜀途中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馬嵬驛之變”。七月太子李亨於靈武即皇帝位,是為肅宗,改年號為至德元載。這就是說,陸羽隨著從陝西湧來的大批難民,渡過長江的時間,當在至德元載756秋冬之際。 陸羽在渡江之後,沿著長江南岸對唐江南西、東兩道即包括今之湖北、江西、江蘇、浙江部分地區的江河山川、風物特產,尤其是茶園、名泉進行了實地考察。陸羽約於至德二載757春,來到了太湖之濱,對無錫的山水作了考察。 之後,曾作《惠山寺記》,對惠山泉進行了品鑑,被其評為“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從此聞名遐邇,成為天下最負盛名的名泉勝跡。 陸羽初來江南,結識了時任無錫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一位多才多藝,憐才重友之士。當年才子,悉願結交,推為宗伯。這是竟陵子初來江南結交的第一位摯友。兩人一見如故,友誼殊深。陸羽在皇甫冉寓所逗留期間,還經常到異地茶山進行考察,皇甫冉《送陸鴻漸棲霞寺採茶》等詩章,記述了陸羽的採茶活動和他們之間的友誼。如有一次皇甫冉在病中,陸羽從某地前來探望,皇甫感到十分喜悅,為紀重逢作有《送陸鴻漸赴越①并序》: 君自數百里訪予羈病,牽力迎門,握手心喜。宜涉旬日始至焉。究孔釋②之名理,窮歌詩之麗則③,遠墅孤島④,通舟必行。魚梁釣磯⑤,隨意而往。餘興未盡,告去遐徵,夫越地稱山水之鄉,轅門當節鋮⑥之重。進可以自薦求試,退可以閒居保和。吾子所行,蓋不在此。尚書郎鮑侯⑦,知子愛子者。將推食解衣⑧,以拯其極。講德遊藝,以凌其深。豈徒嘗鏡水⑨之魚,宿耶溪⑩之月而已?吾是以無間,勸其晨裝。 同賦《送遠客》一絕: 行隨新樹深HI,夢隔重江遠HJ。 迢遞HK風日間,蒼茫洲渚HL晚。 皇甫冉這首送行詩,尤其是《序》,寫得文詞清麗,意切情深,娓婉動人。鴻漸的來訪,給皇甫帶來了歡樂,當時他病弱的身體連開門都覺得吃力,可是好友重逢,精神頓覺振奮,感到無限喜悅。在十數日的相聚期間,宴談永日,交流學問。陸羽不僅精通歌賦的韻律之學,還深明儒學之要旨,佛學之真諦。他的淵博學識,頗令皇甫感佩。正當雅興未盡,卻分手在即,兩人頗有相依不捨之情。 從《序》文的詞意來看,當時陸羽對赴越投依鮑侯有些心存疑慮。他似向皇甫表露了心跡:往依鮑侯者頗多,我今赴越若遭冷遇又奈何?那豈不是只有去鏡水湖畔釣魚,在耶溪之濱望月興嘆嗎?所以,皇甫在《序》中才說了那些情辭懇切的勸勉之言。勸慰陸羽應束裝前往——那裡是別具一重山水風情、歷史文化的古越繁華勝地。並風趣地相約說:我雖在遠離你的孤島之上,但太湖行舟方便,若想念時,可隨時前往;那時真的去鏡湖或耶溪之濱,噹噹漁翁,垂竿相釣,亦不失為一種風雅吧? 皇甫一絕《送遠客》,二十言,集中體現了一個“情”字——古代君子之誼的真情、純情。此詩頗有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意境。皇甫在詩中抒發了難以抑制的離情別緒——當陸羽所乘的小舟從北往南,漸漸消逝在那煙波浩渺的湖水和迷茫的天際之時,皇甫仍貯立於暮色之中,遙望南方,久久不忍離去。皇甫冉是陸羽遊歷江南遇到的第一位雖非兄長卻勝似兄長的摯友,一位真正的知己。 此詩約於唐肅宗寶應二年763至唐代宗大歷初766—769某年春作於太湖之濱的某島嶼別墅。 〔箋注〕①越:指越州會稽郡。今浙江省紹興市。 ②孔釋:孔子與釋迦牟尼。為儒學與佛教的創始人。 ③麗則:語出揚雄“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句。 ④遠墅孤島:指皇甫冉當時養病之寓所。相傳,皇甫冉在太湖之濱西北顧渚山里有別墅一所。 ⑤魚梁:罍石於水,狀如堤壩的捕魚裝置。釣磯:為臨水可供垂釣的岩石,俗稱釣魚台。 ⑥轅門:指統兵將帥的軍營之門,或都撫官府的外門。節鉞: 符節和斧鉞,由皇帝授予,作為像徵權力的標誌。有重大儀式時,由軍士執列,以壯軍營之威嚴。 ⑦鮑侯:即鮑防723—790,字子慎。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善詞章,篤志於學。天寶十二載753進士及第。官至河東節度使、江西、福建觀察使、禮部侍郎、京兆尹、工部尚書等職。 763—769年在越,時任浙東節度使薛兼訓從事。鮑防是一位賞識賢才之士,江南文士往依者甚多。陸羽赴越,即前往拜謁鮑防。 ⑧推食解衣:喻惠愛於人。本《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稱頌漢高祖劉邦之語。 ⑨鏡水:即指鏡湖,今稱鑑湖。在浙江省紹興市南,湖區風光秀麗,水亭曲橋,漁舟時現,遠山四周,水清如鏡,是江南水鄉勝境之一。 ⑩耶溪:若耶溪。源出耶溪山,在紹興市南,北流入運河。 HI樹深:春深之謂。是說為陸羽送行時值初春,隨著時間的推移,樹色由淡變深了。 HJ江遠:謂江天難渡,只有夢魂才能不時飛越遠隔的江湖,同友人相見。 HK迢遞:遠貌。 《文選》左思《吳都賦》:“曠瞻迢遞,迥眺冥蒙。” HL洲渚:《文選》左思《吳都賦》注:“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 蒼茫:曠遠迷茫之狀。孟浩然詩:“迢遞秦京道,蒼茫歲幕天。” 十八、與皎然、靈徹同居妙喜寺元代西域人辛文房①《唐才子傳·皎然②傳》記載:“初入道,肄業杼山③,與靈徹④、陸羽同居妙喜寺⑤。”陸羽在《自傳》裡亦說:“洎至德初,秦人過江,子亦過江。與吳興釋皎然為緇素⑥忘年之交⑦。” 陸羽約於唐肅宗至德二載757來到了吳興,同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皎然上人相織結誼。陸羽之所以能夠重新進住僧院,除他十年童僧生活,同釋教結下了佛緣之外,是因他抱道潛修,志在翰墨、茶泉的平生夙志,正直的人品和淵博的學識都受到了皎然的賞識與欽佩,與之結成了“緇素忘年之交”。但陸羽與人相處時,往往表現急躁,“多自用意與人宴處,意有所適不言而去”。 “朋友規諫,豁然不惑。”陸羽《自傳》語這說明了,既使是真正相知,若長期同陸羽共處,亦會有“難相處”之虞,而富有惻隱之心的皎然上人,不忍看著曾有不幸童年的摯友陸羽再過著那種孤寂而淒苦的生活,於是就請陸羽住進了妙喜寺,同皎然、靈徹等朝夕相處,嘗試了一種新的客居寺院的處士生活。 皎然在唐代詩僧中,“詩名尤大。他出身在沒落世族中,幼年出家按:有曰幼年信仰佛教,專心學詩,作詩式五卷。 特別推祟他十世祖謝靈運南朝宋詩人,以寫山水詩著稱於世。中年參謁諸禪師,得心地法門。他具備門第、詩篇、禪學三個條件,與朝中卿相及地方長官交遊。 ”引自《中國通史簡編·第三編·詩僧》陸羽與皎然上人的相識與結誼,是頗不尋常的。也可以說是陸羽在人生旅途中新的知遇者,使其越過艱難坎坷,走向生命和事業全盛時期始終如一的支持者。陸羽同皎然大師從至德初結誼以來,直到他們相繼辭世,凡四十餘年,友誼一往篤深,情義始終不渝。真可謂是達到了生相知,死相隨,佛緣高情,生死超然的境界。此情此誼,堪稱千古珍聞。 在《全唐詩》皎然卷中,除有若干首是同陸羽等人聯句之外,還有若干首詩是吟詠同陸羽品茶、相聚、尋訪的詩章。 其中《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即是作於陸羽隱居妙喜寺期間某年重陽節: 九日山僧院,東籬⑧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⑨香。 〔箋注〕①辛文房:元代西域人,字良史。其生平不見史傳。好治唐詩。慕劉長卿字文房之為詩,因以其字為名;慕於良史之為人,遂以其名為字。辛能以漢語為詩,他自己的詩集名《披沙詩集》,惜已失傳。 其所著《唐才子傳》是一部生動的傳記文學,它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唐代文壇盛況,詩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情趣,以及唐代從全盛走向衰敗的歷史背景,它補闕了不見於正史的唐代詩人事蹟。 ②皎然720—約800:字清晝一作晝,俗姓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縣人。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十世孫。早年信仰佛教。天寶後期在杭州靈隱寺受戒出家。肅宗至德初居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 皎然精通佛典,又博涉經史諸子;文章清麗,尤擅於詩。與顏真卿、劉長卿、韋應物、李陽冰、顧況、皇甫曾、陸羽、靈徹等交往。 《全唐詩》存詩七卷。 ③杼山:在唐湖州吳興郡烏程縣今屬浙江省湖州市境。據顏真卿在《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銘》所載:“山高三百尺,週回一千二百步。蓋昔夏杼按:夏朝第七代國君南巡之所其山勝絕,遊者忘歸。” ④靈徹746或749—816:一名靈澈。唐代著名詩僧。俗姓楊,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市人。長於律學,尤善詩文。靈徹以善詩而擅名江南達數十年之久。在吳興曾同皎然、陸羽同居妙喜寺。 ⑤妙喜寺:在烏程杼山之陽。為南朝梁武帝502—557時所建,於梁大同七年541五月武帝於壽光閣會所司奏請置寺額。蕭衍帝以東方有妙喜佛國,因以命之。舊置於湖州西金牛山。於唐高宗時將妙喜寺移建於杼山。 ⑥緇素:緇,黑衣,僧眾之服;素,白衣,常人之服。此喻指僧俗。 ⑦忘年之交:是謂對於其人之才品,欽重器賞,忘其行輩年齡而與之為友也。 ⑧東籬句:寓指晉末詩人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嗜酒作詩的典故。陶淵明在九江廬山腳下隱居時,因鬱鬱不得志,常以酒澆愁。一天詩人正在東籬下賞菊,時逢友人送酒至。他便就地痛飲,大醉而歸。傳云,每酒醉,常得佳句。 ⑨助茶:助字,在古漢語裡作虛詞或代詞解。故“助茶”二字並非指某一種茶品,而是泛指茶茗。是“泛酒”的對應詞。 十九、上元初結廬於苕溪之濱陸羽對這段經歷,在《自傳》裡說:“上元初結廬於苕溪之濱,閉門對書,不雜非類,名僧高士,宴談永日,常扁舟往來山寺。”這裡陸羽對其隱居苕溪的時間說得非常明確:上元,為唐肅宗年號,此年號只用二年即改元寶應。 “上元初” 即上元元年760。 陸羽的《自傳》同時說明了,他在寺院裡同皎然、靈徹一起住了約三年時間,即在臨近妙喜寺的苕溪之濱建了一所草廬,開始了他有生以來一種全新的隱居生活。 古文獻上所載幾份陸羽小傳包括陸羽《自傳》和古今一些茶書上都提到了陸羽“結廬於苕溪之濱”,但對這一令人神往的所在,往往只是點到為止。給讀者布下了一層神秘的疑雲,難以一見蓬萊真境。苕溪之源頭究竟在那裡?是一個什麼樣的所在?陸羽的結廬之所,又在何處?這些或許都是令人十分感興趣的問題吧? 幾許崇情托遠跡無邊清況愜幽襟此聯爲北京頤和園寶雲閣前牌坊楹聯。其譯意是:多少崇高的情感寄託於古人踪跡;無限天然的美景滿足我清幽心境。現在,不妨讓我們去探索一下這副聯語所蘊含的深邃意境——我們對一代茶人陸羽懷著景仰之情,沿著古人的足跡,去尋訪他曾結廬而居的苕溪仙苑,也許會使我們獲得一種遊歷世外桃源,陶情怡性,舒展胸襟的樂趣吧? 苕溪,一名苕水。因秋時兩岸苕花漂浮水面,其白如雪,苕溪之名得於此。苕溪的源頭,出自浙江省唐時為江南東道西北部臨安縣北境的天目山一名浮玉山,又名西峰。 這苕溪的源頭,就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所在。那里山峰靈秀,花樹幽奇,溪水流泉,怪石嵯峨。這天目山,又分東西兩脈,同聳雲表,雙峰雄峙。相傳,古時峰巔之上,各有一池,左右相望,猶如天目,故名。這大自然界亦真是無獨有偶,奇妙異常,不僅山有雙峰,峰有雙目,這苕溪也有雙源:一源出自山南東天目,東流經臨安,徐杭等地折而北,流經德清縣為馀石溪,至吳興,是為東苕溪;另一源出山之北西天目,曲折東北流經孝豐、安吉、長興諸縣境,至吳興,是為西苕溪。二溪匯合之後稱為霅zha溪,經小梅、大淺一作錢兩湖口,總匯入煙波浩渺的萬頃太湖之中。 這苕霅二溪是浙江的著名山水,霅溪又是吳興的別名,素有“苕霅溪山吳苑畫”吳苑:為春秋時吳興著名古園林,風景如畫——桃源妙境之名。也是古代高人隱士隱居之所。 那麼,陸羽在苕溪隱居之所,究竟在何處呢?這當然也要從陸羽一生中同佛教素有不解之緣去追尋他的踪跡了。陸羽在童年時,雖然由於不願終生落髮為僧,毅然離開了竟陵龍蓋寺,但他始終同寺院和僧侶們保持著密切的往來。他與皎然、靈徹在妙喜寺同住三年,自然又使他回到了當童僧時曾經歷過的那種佛法氣息濃重的宗教氛圍之中;可是,陸羽作為一個已浪跡天涯多年的異鄉遊子,又具有我行我素,狂放不羈,“今之接輿”的氣質,恐怕同佛門中那些清規戒律,在緇素之間總會有諸多不便之處吧?所以這是陸羽必然要離開妙喜寺,另尋住所的情由所在。但要在苕溪之濱建造草廬,當然會得到寺院的幫助。於是,他的“緇素忘年之交”皎然上人,就在臨近妙喜寺的苕溪之濱選了一處幽靜的所在,為陸羽建造了一所草廬,以便於他們保持密切往來。 皎然在《週諫別業》詩小注云:“予寺與週生所居,俱臨苕水。”這說明妙喜寺是一處背依夏杼之山,面臨苕溪之水的莊嚴勝境所在。據時任湖州刺史的顏真卿於唐大歷九年774所撰《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銘》記載:陸羽當年在苕溪隱居的“草堂”的具體地址是:“妙喜寺東偏有招隱院。其前堂西廈謂之溫閣。從草堂東南屈曲有懸岩。徑行百步,至吳興太守何楷釣台。”真卿的“史公”妙筆,在這裡點明了陸隱士的:“草堂”是在妙喜寺偏東的招隱院與東南的晉代吳興太守何楷釣台古蹟之間,在懸岩峭壁之下,苕水之濱。皎然在《週諫別業》有詩云:“若訪禪齋遙可見,竹窗書幌共煙波。”看來亦未嘗不可把這句詩用來“題陸羽草堂”呢? 現在,讓我們再繼續探尋一番茶聖陸羽在一千二百年之前的隱士生涯和他那曠達而又有些鬱結的心境吧。鴻漸當年,在苕溪之濱所結草堂,不難令人想像,一方面僅可以避風遮雨,簡陋異常;另一方面,環境卻十分清幽,亦不啻是一處世外仙苑——仰觀東張杼山之別名風景“勝絕”真卿《妙喜寺碑銘》有:“其山勝絕,遊者忘歸”之句,妙喜佛國莊嚴;俯臨苕溪浮花如雪,碧波白帆點點;青山作屏風,翠竹為侶伴;蕈席生涼意,逸士心常暖;細寫《茶經》煮香雪,為留清香駐人間。 當隱逸欲靜時,便閉門著書,不雜非類;詩人若有雅興時,便邀請名僧高士,品茗吟詩,縱論清談;當遊子欲動時,惟紗巾隨身,短衣藤鞋,乘一葉扁舟往來於山寺之間,去飽覽一番那別具南國水鄉幽韻的苕霅溪山,吳苑風情;當更深雲靜時,可憑欄望月吟詠,聽流水清音;當晨曦微明時,亦可下臨深清步百步去何楷釣台,垂竿相釣;當這一切仍難排遣“今之接輿”那似乎是與生俱來的鬱悶之情時,也只能是如一副聯語下聯所云“長歌自勝酌,請君置酒扶醉怪石看飛泉”了。 二十、《陸文學自傳》與書目清單陸羽在苕溪結廬之初,即開始了他的“閉門對書,不雜非類”的創作生涯。他一方面繼續遊歷名山大川,訪問名泉、茶園,廣泛蒐集資料;另一方面亦同名僧高士往來,尋求知音,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他到吳興之初就和詩僧皎然等一批高人名士結識與交往,並以此為開端,開創了他茶學事業的光輝鼎盛之期。 在苕溪結廬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秋,陸羽撰寫了《陸文學自傳》。在這份《自傳》裡較概括地寫了他的“前半生”經歷,公佈了他自“安史之亂”起五年間撰寫的書稿目錄清單: 自祿山①亂中原,為《四悲詩》,劉展②窺江淮,作《天之未明賦》,皆見感激當時,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譜》八卷、《南北人物誌》十卷、《吳興歷官記》三卷、《湖州刺史記》一卷、《·茶·經》 ·三·卷、《占夢·上中下》三卷。 陸羽《自傳》裡的這份書目清單,令人信服地說明了陸羽確實具有非同尋常的才華,他撰寫書稿速度之快,也是令人驚奇的。他在短短的五年時間裡實際上“閉門著書”的時間只有一年,其餘大部分時間,是在躲避戰亂,對茶事進行實地考察中度過的,就撰寫了六十三卷篇書稿。儘管有的作品篇幅可能不甚長,但是其中也不乏大部頭的系列之作。特別令人注目的是這份書目清單中還包括了他的茶葉科學巨著——傳世千載的三卷《茶經》。這說明陸羽在肅宗上元二年761秋,已完成了《茶經》初稿。對於研究陸羽《茶經》是在什麼時間問世的,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陸羽為什麼在這時公佈他的《自傳》呢?他在列舉上述書目清單之前有一段話是這樣寫的:“少好一作九歲屬文。 多所諷喻。見人為善,若己有之;見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無所迴避。由是俗人多忌之。 ”這是陸羽對其自身的品德和他的才能作出的自我鑑定。是否可以這樣說:陸羽的《自傳》不僅是他對自己前半生坎坷奇異經歷的小結,也是一份令人景慕、頗具魅力的自薦書。古代的文人作品,包括傳略體裁的文學作品,最初時首先是在友人及景慕者中間傳閱。 陸羽的《自傳》及其書稿也同樣是首先在同他往來的名僧高士中間傳閱。其目的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自己頗具傳奇色彩的經歷,非凡的才能,高雅的志趣,和對茶學事業的抱負以求得到各方面的幫助和支持。從陸羽後來在湖州推行他的茶學事業,開展社會交往等諸多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看,都證明了陸羽在結廬苕溪之初,為進取而自薦的嘗試,已經取得了成功。 〔箋注〕①祿山:即安祿山? —757,唐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市一帶奚族人。本姓康,字軋犖山,又作阿犖山。母改嫁突厥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祿山。為人忮忍多智,通曉諸族語言。唐玄宗時授其為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在范陽起兵叛亂,先後攻陷洛陽、長安,僭稱大燕雄武皇帝,年號聖武。唐肅宗至德二載757春,為其子慶緒所殺。 ②劉展? —761:鄉里未詳。曾任唐陳留參軍,宋州刺史兼淮西節度副使等職。劉展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十一月舉宋州兵七千人起事,曾一度先後攻陷了揚州、潤州、蘇州、湖州等數十州縣。反唐作亂僅數月,遂於上元二年761初,為平廬兵馬使田神功等部所討滅。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