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第18章 六、黃茶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舒玉杰 5029 2018-03-18
黃茶,名之由來:人們從炒青綠茶中發現,由於殺青、揉捻後乾燥不足或不及時,葉色即變黃,於是產生了新的品類——黃茶。 黃茶的製作與綠茶有相似之處,不同點是多一道悶堆工序。這個悶堆過程,是黃茶制法的主要特點,也是它同綠茶的基本區別。綠茶是不發酵的,而黃茶是屬於發酵茶類。這道工序有的稱之為“悶黃”、“悶堆”,或稱之為“初包”、“复包”、“渥堆”。 黃茶,按鮮葉的嫩度和芽葉大小,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黃芽茶主要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和霍山黃芽;黃小茶主要有北港毛尖、溈山毛尖、遠安鹿苑茶、皖西黃小茶、浙江平陽黃湯等;黃大茶有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和湖北英山所產的黃茶和廣東大葉青等。 黃芽茶之極品是湖南洞庭君山銀針。其成品茶,外形茁壯挺直,重實勻齊,銀毫披露,芽身金黃光亮,內質毫香鮮嫩,湯色杏黃明淨,滋味甘醇鮮爽。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上都久負盛名,身價千金現北京市場零售價每市斤已逾千元。

安徽霍山黃芽亦屬黃芽茶的珍品。霍山茶的生產歷史悠久,從唐代起即有生產,明清時即為宮廷貢品。霍山黃大茶,其中又以霍山大化坪金雞山的金剛台所產的黃大茶最為名貴,乾茶色澤自然,呈金黃,香高、味濃、耐泡。 1.北港毛尖北港毛尖,以註冊商標“北港”命名,唐代稱“湖茶”,屬黃茶類,產於湖南省岳陽市北港。茶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湖面蒸氣冉冉上升,低空繚繞,微風吹拂,如輕紗薄霧散於湖北岸上空,形成了北港茶園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毛尖茶採製工藝與品質:北港毛尖鮮葉一般在清明後五六天開園採摘,要求一號毛尖原料為一芽一葉,二、三號毛尖為一芽二、三葉。搶晴天採,不採蟲傷、紫色芽葉、魚葉及蒂把。鮮葉隨採隨制,其加工方法分鍋炒、鍋揉、拍汗及烘乾四道工序。成品外形呈金黃色,毫尖顯露,茶條肥碩,湯色澄黃,香氣清高,滋味醇厚,甘甜爽口。本品在清代乾隆年間已有名氣,由岳陽市茶葉公司生產的北港毛尖,於1964年被評為湖南省優質名茶。

2.君山銀針君山銀針,以註冊商標“君山”命名,為黃茶類針形茶。 唐宋時,以其形似鳥羽,稱黃翎毛、白鶴翎;清代,因其有白色茸毛,稱之為白毛尖;1957年始定今名。 銀針茶產於湖南省岳陽市洞庭湖君山島。君山位於西洞庭湖中,猶如一塊晶瑩的綠寶石,鑲嵌在波光瀲灩的碧湖之中。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讚曰:“遙看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它東與江南第一名樓——岳陽樓隔湖對峙;西望洞庭,煙波浩渺;“南極瀟湘”,斑竹淚韻;“北通巫峽”,神女奇觀。古往今來,這洞庭君山就是一處令人神往的所在,高人雅士,慕勝登臨,題詠賦詩,意韻流傳。如今,湘妃——娥皇、女英墓前的引柱上,刻有清光緒年間彭玉麟“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的對聯,上下聯首字,巧妙地嵌成了“君山”二字。

這古老而富有神奇色彩的君山,物產萬類,最為人們所樂道的就是這君山銀針了。從古至今,以其色、香、味、奇並稱四絕,聞名遐邇,飲譽中外。這總面積不到一平方公里,最高海拔不到80米的小小君山,土質肥沃,氣候溫和,濕度適宜,實為宜茶之地。茶園遍布於樓台亭閣,寺觀廟宇,古墓曲徑,諸多勝蹟之間。君山產茶歷史悠久,《巴陵縣志》記載:“巴陵君山產茶,嫩綠似蓮心,歲以充貢盛產於唐,始貢於五代。”物以稀為貴,古時君山茶僅年產一斤多,直至清代尚有貢尖、貢蔸之分即銀針、毛尖。 “君不可一日無茶”的乾隆下江南時1871.乾隆四十六年,品嚐君山茶後,即下詔歲貢十八斤。君山銀針,現年產也只有300公斤,1994年春,產地的出廠價每公斤為1200元。

銀針茶的採製工藝:每年清明前三、四天開採鮮葉,以春茶首摘的單一茶尖製作,制1公斤銀針茶約需5萬個茶芽。 其製作工藝精湛,對外形則不作修飾,務必保持其原狀,只從色、香、味三個方面下工夫。經攤青、殺青、初包、複烘、攤涼、复包、足火等工序,歷時72小時。製作特點為殺青、烘焙均以較低溫度進行;殺青動作須輕而快,既適度又避免芽斷毫脫;烘包發酵時用桑皮紙包裹,歷時長達60小時。近幾年來在工藝上又作了改革,改“殺青”為“蒸青”,提高了芽頭在杯中的豎起率。 君山銀針,獨具韻味,其成品外形芽頭茁壯,堅實挺直,白毫如羽,芽身金黃光亮,素有“金鑲玉”之美稱;內質毫香鮮嫩,湯色杏黃明淨,滋味甘醇甜爽,葉底肥厚勻亮。

這黃茶中的世間珍品,如若以玻璃杯沖泡,則別有一番奇美景象:當以沸水稍待落滾注入杯中時,芽頭開始沖向水面,幾分鐘後,茶芽徐徐下沉,由橫臥漸漸懸空豎立,沉浮起落,往復三次,趣稱“三起三落”;氣泡偶爾留於芽尖,如雀喙含珠;最後茶芽豎立於杯底,似鮮筍萌發,刀槍林立,茶形與湯色交相輝映,茶香四溢,麗影飄然。飲者在此時此際,目視杯中奇觀,品嚐銀針鮮香,是何等賞心悅目,心曠神逸啊! 君山銀針,以其高超品質,奇異風韻,贏得了中外茶學界和品茗者的極大興趣和高度評價。湖南省岳陽市茶葉公司出品的君山銀針,先後於1954年、1956年參加萊比錫博覽會時引起轟動,並在1956年萊比錫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從而馳名中外。自1980年以來,多次被評為湖南省優質名茶;1982年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優質名茶,1983年獲外貿部頒發的優質產品證書。近年來出口日本、美國和港澳地區;國內如北京等大城市有少量銷售。

3.溈山毛尖溈山毛尖,產於湖南省寧鄉縣大溈山的溈山鄉。溈山為高山盆地,自然環境優越,茂林修竹,奇峰峻嶺,溪河環繞,蘆花瀑布一瀉千丈,常年雲霧飄渺,罕見天日,素有“千山萬山朝溈山,人到溈山不見山”之說。山中有唐宣宗李悅朝廷宰相裴休①修葺——武則天所建“十方密印寺”,為佛教聖地,常年香火不斷,寺內鼎盛時期僧侶多達一千餘人,在日本、東南亞一帶享有崇高聲譽,故有“名山、名寺、產名茶”之稱。這裡年均降雨量達1670毫米,氣候溫和,光照少,空氣相對濕度在80%以上,茶園土壤,為板頁岩發育而成的黃壤,土層深厚,腐殖質豐富,茶樹久受甘露滋潤,不受寒暑侵襲,根深葉茂,芽肥葉壯。 溈山毛尖的製作工藝與成茶品質:採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無殘傷、無紫葉的鮮葉,經殺青、悶黃、輕揉、烘焙、熏煙等工藝精製而成。其中熏煙是溈山毛尖的獨特之處。成茶外形微捲成塊狀,色澤黃亮油潤,白毫顯露,湯色橙黃透亮,松菸香氣芬芳濃郁,滋味醇甜爽口,葉底黃亮嫩勻,頗受邊疆人民喜受。被視為禮茶之珍品,歷代名茶馳名中外,暢銷各地。 1986年榮獲名優證書;1988年獲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銅牌獎。

溈山產茶歷史悠久,遠在唐代就已著稱於世,清同治年間1862—1874《寧鄉縣志》載:“溈山茶,雨前採摘,香嫩清醇,不讓武夷、龍井。商品銷甘肅、新疆等省,久獲厚利,密印寺院內數株味尤佳。”“文革”中發現密印寺大佛像體內存有茶葉三十餘斤,可見茶葉在佛祖中的地位,是“茶佛一味”又一生動見證。 在建國初期50年代,毛澤東主席品嚐溈山毛尖後,托工作人員寫信向溈山鄉致謝。劉少奇主席生前把溈山毛尖作為家鄉茶,款待國內外友人。華國鋒同志題詞稱“溈山毛尖,具有獨特風格”。謝覺哉、甘泗湛、周光召等寧鄉籍革命老前輩,對故鄉的溈山毛尖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箋注〕①裴休791—864:字公美。孟州濟源今河省濟源人。穆宗長慶間擢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右補闕、中書舍人,江西、湖南觀察使,宣宗大中六年825以禮部尚書進同門下平章事。在任宰相五年間,改革漕運積弊,制止方鎮橫徵暴斂。後罷為宣武軍節度使,咸通初復為吏部尚書。家世奉佛,至休尤甚。長於書翰,尤精釋典,是唐代著名書法家之一。擅書寺院匾額,皆率真可愛。 《書史會要》評裴休書法雲:“刻意翰墨,真楷遒媚,作行書尤有體法。”

4.鹿苑茶鹿苑茶,屬黃茶類,產於湖北省遠安縣鹿苑寺,迄今已有750年曆史。據縣志記載,起初不過為寺僧在寺側栽培,產量甚微;當地村民見茶香味濃,爭相引種,逐漸擴大栽培範圍。鹿苑寺的石碑上還刻有清代高僧金田於光緒九年1883來鹿苑寺講法時,讚賞鹿苑茶的詩文:“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種馨香滿面薰,不但清心明目好,參禪能伏睡魔軍。” 鹿苑寺位於縣城西北群山之中的雲門山麓,海拔120米左右,龍泉河流經寺前,茶園多分佈於山腳、山腰一帶,峽谷中的蘭草、山花與四季長青的百歲楠樹,相伴茶樹生長,終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紅砂岩風化的土壤,肥沃疏鬆。茶樹生長繁茂,形成其特有品韻。 鹿苑茶的工藝與茶質:於每年清明前數日至穀雨間採茶,標準為一芽、一、二葉,要求鮮葉細嫩、勻齊、純淨,不帶魚葉、老葉。經殺青、炒二青、悶堆、揀剔和炒乾等工序。其中悶堆是形成鹿苑茶特有品質的重要工序,茶坯堆積在竹盤內,拍緊壓實,上蓋濕布,悶堆5—6小時,促其色澤黃變。

其成品外形色澤金黃略帶魚子泡,白毫顯露,條索環狀環子腳,內質香氣持久,滋味醇厚甘涼,湯色綠黃明亮,葉底嫩黃勻整。該茶於1982、1986年參加全國名優茶評比,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 5.蒙山黃芽蒙山黃芽,以蒙山牌註冊商標名世注:蒙山黃芽,與古今名茶蒙頂黃芽為同一品種,因生產廠家註冊商標不同,故茶名有“山”與“頂”之別,產於四川省名山縣蒙頂山山區——四川省國營名山縣茶廠。蒙山頂有五峰,最高為上清峰,海拔1440米。群峰競秀,樹木蒼翠。產區土層深厚,PH值4.5~5.4;年均氣溫13℃左右;年降水量2000~2200毫米;雲霧日全年長達220多天,形成雨多、霧多、雲多三大特點。 在此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中,茶樹生長繁茂,茶芽鮮嫩,持嫩性強。

蒙山黃芽的採製工藝與茶品:以每年清明節前採下的鱗片開展的圓肥單芽為原料,經過一殺青、兩色黃、一堆放、三復鍋、二烘焙等製作工藝,使成茶芽條勻整,扁平挺直,色澤黃潤,全毫顯露;湯色黃中透碧,甜香鮮嫩,甘醇鮮爽;葉底全芽嫩黃。是黃芽類名茶極品。 蒙山茶栽培始於西漢,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唐元和八年813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誌》載:“嚴道縣蒙山在縣南十里,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每年清明節前,名山縣令擇吉日,沐浴禮拜,朝服登山,請山上寺院主持大和尚焚香禱告,開啟茶園。在“皇茶園”中採摘茶葉360片合夏曆全年日數,炒製成茶,存入兩隻銀瓶,貢送京都,供帝王祭祖之用。同時,在蒙山上清峰、甘露峰、玉女峰、井泉峰、菱角峰等處採摘“凡種”茶葉,揉製成團,名“顆子茶”,貯於18只錫瓶之內,陪貢入京,稱作陪茶。這正如有詩所云:“蒙茸香葉如輕羅,自唐進貢入天府。”蒙頂茶年年作為貢品奉獻歷代皇室享用,直到清末罷貢,長達一千一百多年。新中國成立後,1959年蒙頂茶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 如今蒙山茶葉的開發生產已有了很大的發展,產量、質量都有很大提高。今屬四川蒙山茶葉集團公司的企業,除國營名山縣茶廠之外,還有名山縣茶葉公司、名山縣茶樹良種繁育場、名山縣蒙山茶場、名山縣蒙峰茶廠、中外合資蜀名茶葉有限公司等六家茶廠都生產蒙山茶。蒙山茶的開發與生產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光輝歷史發展階段,將有更多、更好的蒙山茶投放市場,以滿足茗飲者的需求。 6.霍山黃芽霍山黃芽,產於安徽省霍山縣,因用細嫩芽葉,經悶黃工序製成,故稱。屬黃茶類極品名茶。產地分佈於該縣大化坪金雞山的金剛台、金雞垱、烏米尖、漫水河與金竹坪等地,而以金剛台所產品質最佳。產區位於皖西大別山區,海拔800米以上,終年雲霧繚繞,日照短且弱,氣候溫暖濕潤,年均氣溫14~16℃,年均降水量1300毫米以上,相對濕度80%左右;山地多為微酸性黃棕壤,PH值5~6,加之大量鳥類棲息,撒下大量糞便,致使土壤十分肥沃。其所產茶葉芽嫩,葉肥,品質優良。 採製工序及茶品特色:每年穀雨前3~5天揀山開園,採摘期10多天,專採最細最嫩幼芽,並保持新鮮。經炒青、做形、初包、初烘、攤放、复火等工序而成。成品茶芽葉挺直勻齊,色澤黃綠,細嫩多毫,形似雀舌;湯色明亮黃綠,帶黃圈,葉底嫩黃;滋味濃厚鮮醇,甜和清爽,有熟板栗香,飲後有清香滿口之感。 霍山一名潛山,又名天柱山產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已有生產。唐代秦韜玉《採茶歌》有“天柱香芽綠香發,爛研瑟瑟穿荻筏”讚譽霍山黃芽的詩句。又如唐代薛能在《謝劉相公寄天柱茶》詩中云:“偷嫌曼倩桃無味,搗藥常娥藥不香。”清光緒年間《霍山縣志》稱:“近縣百里皆產茶,每歲雨前採製,貢之內府。”同治年間《六安州志》記載,明清時,霍山茶佔全州3B4,每年採製雨前極品入貢。以後一度停產,至1971年恢復。 1990年,由霍山縣茶葉公司生產的大化坪牌霍山黃芽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目前,主要銷售於北京、江蘇、天津、山東等地,出口港澳。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