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第14章 二、紅茶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舒玉杰 9898 2018-03-18
紅茶,以適宜製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凋、揉捻切、發酵、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因其乾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 紅茶開始創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的成分。香氣物質從鮮葉中的50多種,增至300多種,一部分咖啡鹼、兒茶素和茶黃素絡合成滋味鮮美的絡合物①,從而形成了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品質特徵。 紅茶按其製造方法不同,又分為小种红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 小种红茶:開創了中國紅茶的紀元。起源16世紀。最早為武夷山一帶發明的小种红茶。 1610年荷蘭商人第一次運銷歐洲的紅茶就是福建省崇安縣星村生產的小种红茶今稱之為“正山小種”。至18世紀中葉,又從小种红茶演變為工夫紅茶。從19世紀80年代起,我國紅茶特別是工夫紅茶,在國際市場上曾佔統治地位。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的特產,有正山小種和外山小種之分。正山小種產於崇安縣星村鄉桐木關一帶,也稱“桐木關小種”或“星村”小種。政和、坦洋、古田、沙縣及江西鉛山等地所產的仿照正山品質的小种红茶,統稱“外山小種”或“人工小種”。在小种红茶中,唯正山小種百年不衰,主要是因其產自武夷高山地區,崇安縣星村和桐木關一帶,地處武夷山脈之北段,海拔1000~1500米,冬暖夏涼,年均氣溫18℃,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春夏之間終日雲霧繚繞,茶園土質肥沃,茶樹生長繁茂,葉質肥厚,持嫩性好,成茶品質特別優異。

工夫紅茶:是我國特有的紅茶品種,也是我國傳統出口商品。當前我國十九個省產茶包括試種地區新疆、西藏,其中有十二個省先後生產工夫紅茶。我國工夫紅茶品類多、產地廣。按地區命名的有滇紅工夫、祁門工夫、浮樑工夫、寧紅工夫、湘江工夫、閩紅工夫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越紅工夫、台灣工夫、江蘇工夫及粵紅工夫等。按品種又分為大葉工夫和小葉工夫。大葉工夫茶是以喬木或半喬木茶樹鮮葉製成;小葉工夫茶是以灌木型小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製成的工夫茶。 紅碎茶:我國紅碎茶生產較晚,始於本世紀的50年代後期。近年來產量不斷增加,質量也不斷提高。紅碎茶的製法分為傳統制法和非傳統制法兩類。傳統紅碎茶:以傳統揉撚機自然產生的紅碎茶滋味濃,但產量較低。非傳統制法的紅碎茶:分為轉子紅碎茶國外稱洛托凡〔Rotovane〕紅碎茶;C. T. C.紅碎茶和L. T. P.勞瑞製茶機紅碎茶。如以C. T. C.揉切機生產紅碎茶,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揉切方法。萎雕葉通過兩個不銹鋼滾軸間隙的時間不到一秒鐘就達到了破壞細胞的目的,同時使葉子全部軋碎成顆粒狀。

發酵均勻而迅速,所以必須及時進行烘乾,才能達到湯味濃強鮮的品質特徵。以不同機械設備製成的紅碎茶,儘管在其品質上差異懸殊,但其總的品質特徵,共分為四個花色。葉茶:傳統紅碎茶的一種花色,條索緊結勻齊,色澤烏潤,內質香氣芬芳,湯色紅亮,滋味醇厚,葉底紅亮多嫩莖;碎茶: 外形顆粒重實勻齊,色澤烏潤或泛棕,內質香氣馥郁,湯色紅艷,滋味濃強鮮爽,葉底紅勻;片茶:外形全部為木耳形的屑片或皺摺角片,色澤烏褐,內質香氣尚純,湯色尚紅,滋味尚濃略澀,葉底紅勻;末茶:外形全部為砂粒狀末,色澤烏黑或灰褐,內質湯色深暗,香低味粗澀,葉底暗紅。紅碎茶產區主要是雲南、廣東、海南、廣西、湖南、貴州、江蘇等省、自治區。

紅茶為我國第二大茶類,出口量占我國茶葉總產量的50%左右,客戶遍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銷量最多的是埃及、蘇丹、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巴基斯坦、英國及愛爾蘭、加拿大、智利、德國、荷蘭及東歐各國。 〔箋注〕①絡合、絡合物:是指紅茶製作或對形成紅茶芳香物質進分解、測試的專用術語,它比一般用“合成”一詞的函義更廣一些。絡合物:在此指產生紅茶滋味“濃厚、強烈、鮮爽特點的豐富可溶性物質,主要包括氨基酸、特別是茶氨酸、兒茶素、黃茶素、咖啡鹼、果膠素、酚性物質及氧化物以及其它呈味物質成分。由於這些物質成分的絡合作用,形成了紅茶鮮醇香甜的品質特徵。 1.廣東紅碎茶廣東紅碎茶,產於廣東省廣州市及英德縣等地,是近年來在國際上獲得金獎的紅茶類佳品。高品茶質,得自於茶區的良好自然環境和優良的茶樹品種。產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無霜期長;丘陵山區土壤深厚,地質疏鬆,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各種微量元素,最適宜不耐寒的大葉型茶樹生長。故當地栽培品種為雲南大葉種、鳳凰水仙種和海南大葉種,含有效化學物質多,茶多酚類等含量高,約佔30%,較中小葉品種高10%左右。經酶促氧化發酵,湯色紅艷,香氣鮮爽,營養價值高。

紅碎茶係屬19世紀末國外興起的分級紅茶,1962年由英德茶場開始創制。花色有:彩花澄毫、澄毫、彩花碎澄毫、碎澄毫、白毫、片茶、末茶。成品外形細碎,形成顆粒,重實勻淨,色澤烏潤,金毫顯露,內質香氣馥郁芬芳;湯色艷紅帶金圈,滋味濃強鮮爽,飲後回甘。單獨沖飲或加奶糖沖泡均宜。沖泡時應將茶葉放於壺中,以沸水沖泡,將茶湯傾入茶杯再加奶、加糖,最為清香甘醇。 廣東紅碎茶,近年來產區不斷擴展,包括北迴歸線以南、東江以西的南粵山區與丘陵山區,地區廣闊,茶場廠分佈其間,種植、加工、經營三者密切結合,逐步形成了商品生產基地。現已出口英、美、新西蘭、澳大利亞、獨聯體、波蘭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東省茶葉進出口公司第一茶廠生產的金帆牌英德紅碎袋泡茶,於1986年獲國際美食旅遊協會頒發的國際商品金牌獎——金桂獎。

2.雲南紅茶雲南紅茶,簡稱滇紅。產於雲南省南部與西南部的臨滄、保山、鳳慶、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其境內群峰起伏,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屬亞熱帶氣候,年均氣溫18~22℃,年積溫6000℃以上,晝夜溫差懸殊,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有“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的氣候特徵。其地森林茂密,落葉枯草形成深厚的腐殖層,土壤肥沃,致使茶樹高大,芽壯葉肥,著生茂密白毫,即使長至5~6片葉,仍質軟而嫩,尤以茶葉的多酚類化合物、生物鹼等成分含量,居我國茶葉之首。 工藝與茶質:滇紅製作係採用優良的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先經萎凋、揉捻或揉切、發酵、乾燥等工序製成成品茶;再加工製成滇紅工夫茶,又經揉切製成滇紅碎茶。上述各道工序,長期以來,均以手工操作。此工藝從1939年在鳳慶與勐海縣試製成功後,產銷歷史已近50餘年。成品茶外形條索緊結、雄壯、肥碩,色澤烏潤,湯色鮮紅,香氣鮮濃,滋味醇厚,富有收斂性,葉底紅潤勻亮,金毫特顯,毫色有淡黃、菊黃、金黃之分,為外銷名茶。

滇紅碎茶,又稱滇紅分級茶,1958年試製成功。以中、小葉种红碎茶拼配形成,定型產品有葉茶、碎茶、片茶、末茶4類11個花色。其外形各有特定規格,身骨重實,色澤調勻,沖泡後湯色紅鮮明亮,金圈突出,香氣鮮爽,滋味濃強,富有刺激性,葉底紅勻鮮亮,加牛奶仍有較強茶味,呈棕色、粉紅或薑黃鮮亮,以濃、強、鮮為其特色。 滇紅工夫和滇紅碎茶,在國家歷次優質食品和全國名茶評比會上,屢獲殊榮:1986年1月,在北京召開的1985年國家優質食品授獎大會上,鳳慶茶廠所產的滇紅一級工夫茶和勐海茶廠所產的紅碎1號分獲國家優質食品銀質獎;在大會上同時獲國家優質食品稱號的紅茶有:勐海茶廠的二級滇紅工夫茶、一級滇紅碎茶,鳳慶茶廠的一級、三級滇紅工夫茶,江城農場的2號滇紅碎茶、普文農場的2號滇紅碎茶;1986年商業部在廣州召開的全國名茶評比會上,鳳慶茶廠的滇紅工夫茶被評為全國名茶;1989年農業部在西安召開的全國名茶、優質茶評選會上,昌寧茶廠生產的滇紅工夫一級被評為全國名茶,勐海茶廠生產的滇紅碎茶1號獲優質茶稱號;1990年9月商業部在河南信陽市召開的全國名茶評比會上,鳳慶縣茶場生產的中茶牌滇紅工夫再次榮獲全國名茶稱號。滇紅出口獨聯體、伊朗、東歐及非洲、美洲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3.中國龍牌紅茶袋泡茶中國龍牌紅茶袋泡茶,產於上海市。由上海市茶葉進出口分公司茶廠,選用上等紅碎茶配成後,裝入過濾紙袋,飲用時連袋泡入杯中,不見葉渣,而色、香、味不減。每袋供一次飲用,飲後一併棄去,清潔衛生,飲用方便。賓館、飯店多以此茶待客。亦便於旅遊者飲用。本品於50年代末試製成功,60年代初以“龍牌”進入國際市場。茶袋用國產高級精薄的過濾紙,質量性能與衛生指標經專門檢測合格。成品茶葉顆粒勻細,滋味濃爽,湯色紅亮。該茶已享譽國際市場。 1985年獲馬德里《國際商業評論》社頒發的國際最優質量、服務獎雙優獎;1986年又獲巴黎國際美食旅遊協會頒發的國際商品金桂冠獎;1986年獲上海市商品出口質量獎。

4.正山小種正山小種,屬紅茶類,與人工小種合稱為小种红茶。 18世紀後期,首創於福建省崇安縣桐木地區。歷史上該茶以星村為集散地,故又稱星村小種。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入侵,國內外茶葉市場競爭激烈,出現正山茶與外山茶之爭,正山含有正統之意,因此得名。 茶區分佈與自然環境:現在產地仍以桐木為中心,另崇安、建陽、光澤三縣交界處的高地茶園均有生產。產區四周群山環抱,山高谷深,氣候寒冷,年降水量達2300毫米以上,相對濕度80~85%,霧日多達100天以上,日照較短,霜期較長,土壤水分充足,肥沃疏鬆,有機物質含量高。茶樹生長茂盛,茶芽粗纖維少,持嫩性高。 經過精心採摘製作的成品茶,條索肥壯,緊結圓直,色澤烏潤,沖水後湯色艷紅,經久耐泡,滋味醇厚,似桂元湯味,氣味芬芳濃烈,以醇馥的煙香和桂元湯、蜜棗味為其主要品質特色。如加入牛奶,茶香不減,形成糖漿狀奶茶,甘甜爽口,別具風味。

正山小種生產歷史悠久,1917年崇安縣令陸適著《續茶經》中即稱:“武夷茶在山者為岩茶,水邊者為洲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茶之上又有小種”19世紀70年代已銷歐美各國,現出口德國、英國等地。 5.寧紅工夫寧紅工夫,簡稱寧紅,是我國最早的工夫紅茶珍品之一,主產於江西省修水縣。修水在元代稱寧州,清代稱義寧州,故名。 修水產茶,迄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寧紅製作則始於清代中葉。清代葉瑞延著《純蒲隨筆》載:“寧紅起自道光季年約1850年之前,江西估在此讀〔gu〕客收茶義寧州,因進峒按:峒〔音dong〕,在此泛指江西修水少數民族所居地區教以紅茶做法。”清《義寧州志》載:“道光年間1821—1850,寧茶名益著,種蒔殆遍鄉村,制法有青茶、紅茶、烏龍、白毫、花香、茶磚各種。”至清光緒十八年1892寧紅已成為著名紅茶,大量外銷,出口額佔全國總量的80%。曾獲俄、美等八國商人所贈之“茶蓋中華,價甲天下”獎匾。光緒三十年1904,寧紅的珍品太子茶被列為貢品,故又有貢茶之稱。後因外患內戰,帝國主義掠奪,茶園荒蕪,茶莊倒閉,茶市凋零,至1949年修水產茶僅7000擔。

新中國成立後的四十五年,修水縣的茶葉生產逐步得到恢復與發展,至90年代初修水茶園面積已達10萬餘畝,擁有國營茶場14個、精製茶廠3個、鄉鎮茶廠場280多個,年產量達5萬擔,年出口量4萬擔。 寧紅茶產區,修水及與之毗鄰的武寧、銅鼓兩縣都有部分種植。產區峰巒起伏,林木蒼翠,年降水量1600~1800毫米,日照時數1700~1800小時,在春夏之間,正當茶樹萌發之時,常云凝深谷,霧罩山崗,濃霧日達80~100天,相對濕度80%左右;土層深厚,多為紅壤粘土,土質肥沃,有機物質含量豐富,給茶樹發育生長以良好的生態環境。 採製工藝與茶質:每年於穀雨前採摘其初展一芽一葉,長度3厘米左右,經萎凋、揉捻、發酵、乾燥後初製成紅毛茶;然後再篩分、抖切、風選、揀剔、复火、勻堆等工序精製。成品茶分為特級與一至七級,共8個等級。特級寧紅要求緊細多毫,鋒苗畢露,烏黑油潤,鮮嫩濃郁,鮮醇爽口,柔嫩多芽,湯色紅艷。 寧紅於1984年獲江西省優質產品稱號;特級寧紅工夫於1985年獲農牧漁業部金盃獎和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除國內一些大中城市銷售外,已出口港澳、日本、歐洲、美洲、非洲諸國和地區。 6.祁門紅茶祁門紅茶,簡稱祁紅,產於黃山西南的安徽省祁門縣。祁紅是紅茶中的佼佼者,屢次獲得國際和國家級的金獎。過去也有人將與之毗連的黟〔yi〕縣、東至、石台、貴池等地所產的紅茶統稱祁紅。如今這些地區所產的紅茶已稱“池紅”。 產地的自然環境:祁門境內峰巒起伏,山勢陡峻,林木豐茂,茶園多分佈於海拔100~350米的山坡與丘陵地帶,氣候溫和,無酷暑嚴寒,年均氣溫在15.6℃,無霜期年平均為232天以上;空氣濕潤,相對濕度為80.7%;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尤以產茶的4~6月份雨量多,超過200毫米;土壤主要為紫色頁岩等風化而成的黃壤或紅黃壤,土質肥厚,結構疏鬆,透水、透氣及保水性強,酸度適中,PH值為5~6,含有較豐富的氧化鋁與鐵質。特別是春夏季節,由於雨霧瀰漫,飽經濕潤,適度光照,使茶樹茶葉的持續柔嫩得以延長。 採製工藝:祁紅於每年的清明前後至穀雨前開園採摘,現採現制,以保持鮮葉的有效成分。鮮葉按質分級驗收。特級祁紅以一芽一葉及一芽二葉為主。其製作分初制、精製兩大過程。初制包括萎凋、揉捻、發酵、烘乾等工序;精製則將長、短、粗、細、輕、重、直、曲不一的毛茶,經篩分,整形,審評提選,分級歸堆,為了提高幹度,保持品質,便於貯藏和進一步發揮茶香,再行複火、拼配,成為形質兼優的成品茶。 祁門紅茶獨具的特色是:外形條索緊細秀長,金黃芽毫顯露,鋒苗秀麗,色澤烏潤;湯色紅艷明亮,葉底鮮紅明亮;香氣芬芳,馥郁持久,似蘋果與蘭花香味。在國際市場上譽為“祁門香”。如加入牛奶、食糖調飲,亦頗可口,茶湯呈粉紅色,香味不減,不僅含有多種營養成分,並且有藥理療效。 祁門紅茶從1875年問世以來,為我國傳統的出口珍品,久已享譽國際市場。 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質獎章。 1980、1985、1990年由祁門茶廠生產的特級、一、二級祁紅連續三次獲國家優質食品金質獎。 1986年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優質名茶。 1987年又獲第二十六屆世界優質食品金質獎章。 1992年獲中國旅遊新產品“天馬金獎”;1993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級指定產品,祁門茶廠被定為國家旅遊產品定點生產企業。該茶在國際市場上與印度大吉嶺、斯里蘭卡烏伐紅茶齊名,並稱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已出口英、北歐、德、美、加拿大、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7.英德紅茶英德紅茶,產於廣東省英德縣。茶區峰巒起伏,江水縈繞,喀斯特地形地貌,構成了洞邃水豐的自然環境。大小茶場即建於地勢開闊的丘陵緩坡上。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0.7℃;年均降水量1883.9毫米,年相對濕度79%;無霜期長,霜日不足十天;土層深厚肥沃,土壤酸度適宜,PH值4.5~5之間。所栽培的茶樹以雲南大葉與鳳凰水仙兩優良群體為基礎,選取其一芽二、三葉為原料。經適宜萎凋、揉切、發酵、烘乾、複製、精選等多道工序精製而成。 英紅的花色與品質:產品分為葉、碎、片、末4個花色,各花色中又包含了不同等級的多個茶號。成品外形緊結重實,烏潤細嫩,金毫顯露,香氣濃郁,滋味鮮爽濃強,湯色紅艷明亮,葉底嫩勻紅亮。其茶多酚含量超過35%,較一般品種多10%,對人體有良好的藥效作用,如有收斂、殺菌、消炎、抗癌等功效。此外,咖啡鹼、蛋白質、氨基酸,以及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含量豐富。該茶可涼熱淨飲,單獨泡飲或加糖、奶調飲。 英紅從1958年問世以來,經國際和國內茶葉專家評定,認為已達到國際紅茶高級水平。 1980年在全國紅碎茶二套樣評比中,名列前茅;1984年獲商業部紅碎茶評比之冠;1985年中國工業食品協會在江西南昌舉辦全國優質食品評選,英德華僑農場所產金帆牌1號紅碎茶獲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 該茶已銷往德國、英國、美國、波蘭、蘇丹、澳大利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8.宜賓早白尖工夫紅茶宜賓早白尖工夫紅茶,為川紅珍品,由四川省宜賓茶廠生產。早白尖茶樹為優良品種,分佈於宜賓、高縣、筠連、珙縣和宜賓市。產區地處川南,一年四季氣候溫和,夏天酷暑,冬無嚴寒,年均氣溫18℃左右,極端最低氣溫不低於4℃。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年均相對濕度90%以上,土壤質地大多為酸性黃壤或棕壤,腐殖質含量較高。所植茶樹具有春芽萌發早的特性。 早白尖工夫紅茶,成品條索緊細,毫峰顯露,色澤烏潤,香氣鮮嫩,滋味醇爽,湯色紅亮均勻。該茶為我國在國際市場上應市較早的一個茶葉品種。每年四月即可進入國際市場,以早、嫩、快、好的突出特點及優良品質,博得國內外茶界的讚譽。 1985年在里斯本第二十四屆世界優質食品質量評選會上,峨眉牌早白尖工夫紅茶獲金質獎章。產品出口獨聯體、東歐等國。 9.政和工夫政和工夫,為福建省三大坦洋、白琳工夫茶之一,亦為福建紅茶中最具高山品種特色的條型茶。原產於福建北部,以政和縣為主產區,境內山嶺重疊,丘陵起伏,海拔200~1000米,年均氣溫約18.5℃,年降水量1600毫米以上,相對濕度78%,全年無霜期為260天左右。茶園多開闢於緩坡處的森林跡地,土層深厚肥沃,土壤酸度適宜。所種植的政和大白茶良種,葉色濃綠具光澤,芽梢粗壯肥大,芽心滿披白毫,色黃綠略帶微紅,水浸出物及多酚類化合物等內含物豐富。 製茶工藝及品質:茶葉初制經萎凋、揉捻、發酵、烘乾等工序。成品茶係以政和大白茶品種為主體,適當拼配由小葉種茶樹群體中選制的具有濃郁花香特色的工夫紅茶。故在精製中,對兩種半成品茶須分別通過一定規格的篩孔,提尖分級,分別加工成型,然後根據質量標準將兩茶按一定比例拼配成各級工夫茶。成品茶條索肥壯重實、勻齊,色澤烏黑油潤,毫芽顯露金黃色,頗為美觀;香氣濃郁芬芳,隱約之間頗似紫羅蘭香氣;湯色紅艷,滋味醇厚,既宜清飲,又宜摻和砂糖、牛奶調飲。政和工夫茶於19世紀中葉最為興盛,年產量曾達萬餘擔。以後逐漸衰退,幾乎絕跡,至1949年年產量僅900餘擔。新中國成立後著力恢復其傳統質量風格,並經上海口岸出口獨聯體、美、英、法、伊朗、科威特等國。 10.貴州紅碎茶貴州紅碎茶,統稱黔紅。產于晴隆縣花貢、羅甸縣上隆、貴陽市羊艾、長順縣廣順、湄潭縣湄潭、黎平縣桂花台等地茶場。 貴州的產茶歷史悠久,在陸羽的《茶經》裡已作了明確的記述。貴州位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地處雲貴高原的東坡,地形差異懸殊,地貌變化複雜。 全省茶產區氣候溫和,冬暖夏涼,多雲多霧,雨量充沛,晝夜溫差較大,多散射光。年均氣溫在15℃以上,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山地土壤疏鬆肥沃,多為酸性和微酸性,具備了茶樹生長的良好條件,芽葉肥壯,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含量尤其豐富,為創制優質名茶提供了天然的物質基礎。 貴州紅碎茶的生產和發展與全國同步。其生產工藝在洛托凡型轉為揉切機BC. T. C.的基礎上。對“C.T.C.型”與“L.T.P.型”勞瑞製茶機經過不斷改進、溶化、配套,形成“三合一”的獨特工藝。以這些先進的機械設備加工的紅碎茶,其顆粒細勻,內質上具有濃、強、鮮的特點。 貴州紅碎茶的花色類型多,約佔全國統一標準中的3B4,這在全國是唯一的。在二套樣中,花貢茶場的紅碎茶5號,自1987年以來一直保持省優;在三套樣中,羊艾茶場的碎紅茶1號上檔和2號上檔,從1983年至1991年連續三次獲省、部雙優,1988年又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廣順茶廠的紅碎茶1號上檔和2號上檔,從1987年至1991年連續兩次獲省、部雙優;在四套樣中,湄潭茶場的紅碎茶1號上檔和2號上檔,從1983年至1991年連續兩次獲省、部雙優。湄潭茶場由於在近年來進行了大面積的良種改植和工藝改進,紅碎茶品質明顯提高,已達到三套樣的品質標準①。 貴州紅碎茶顆粒緊結勻整,色澤烏黑油潤,淨度好,香氣鮮高帶花香,滋味鮮濃,湯色紅亮,葉底嫩勻,尤以“羊艾風格”享譽國內外,深受廣東口岸的歡迎,曾原箱出口英國、美國、荷蘭、德國等十多個國家,深受讚譽。如荷蘭客戶vriesthee來信中說:“我們審評過這些茶樣,並認為品質優異,茶湯品質勝過我們在漫長的茶葉貿易經驗中所審評過的中國茶葉其鮮爽和香味可與優質的錫蘭茶比美。” 貴州省茶葉公司摘自原件〔箋注〕①紅碎茶是如何劃分“一套樣”、“二套樣”、“三套樣”、“四套樣”標準的呢?我國現行的紅碎茶“四套樣”的規定,是為了便於國家對各省區茶產區生產的紅碎茶品質進行標準檢驗,控制和執行價格政策。它關係到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品質的提高;關係到茶葉內銷和出口的供應;關係到國家、集體和茶農三者之間的利益。各地茶廠出口的紅碎茶,要交到所屬口岸統一拼配出口。各套樣的品種花色,均應符合國際紅碎茶品質的規定要求。 我國為保證紅碎茶“四套樣”的品質標準,從不同產地,採用不同原料,以不同工藝製作的紅碎茶,從生產原料的茶樹品種上作出了明確規定:其中大葉種兩套,稱“第一套樣”和“第二套樣”;小葉種兩套,稱“第三套樣”和“第四套樣”。第一套樣只適用於雲南省以雲南大葉茶樹製成的紅碎茶1967年外貿部共十七個花色,設十七個標準樣,1980年改為八個標準樣;第二套樣適用於廣東、廣西、四川等省除雲南以外大葉種製成的紅碎茶1967年外貿部共設十一個標準樣,1980年改為七個標準樣;第三套樣適用於貴州、四川、湖北、湖南洙江及零陵、石門等地區的中小葉種製成的產品1967年外貿部共十九個花色,十九個標準樣,1980年改為七個標準樣;第四套樣適用於浙江、江蘇、湖南等省以中小葉種製成的產品1967年外貿部分十六個花色,設十六個標準樣,1980年改為六個標準樣。面對每套樣的品質規格從成品茶的外形條件、內質條件與製茶工藝方面——從特級、一級、二級、三級、四級等五個等級以及每個等級中的各個花色品種均有明確統一的規定。 11.浮樑工夫紅茶浮樑工夫紅茶,簡稱浮紅。因其產地景德鎮古稱浮梁,故名。該茶產於瓷都江西省景德鎮市的山區和丘陵地帶。浮紅茶園一部分分佈於東部和北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一部分分佈於100~500米的丘陵地帶。年均降水量1763.5毫米,年均氣溫17℃,無霜期長達247天。土壤多為紅、黃壤,土層疏鬆深厚,土質偏酸,植被豐富,含腐殖質多。由於林密谷深,溪流飛瀑,終年雲霧繚繞,空氣濕潤。所栽培茶種有浮梁櫧葉茶種和祁門種,具有較強的耐寒性和適應力。 採製工藝與浮紅特色:優質工夫紅茶,一般於穀雨前三、四天採摘一芽二、三葉。葉質柔嫩,色黃綠,茶芽挺顯,內含物質豐富。因產地與安徽祁門、東至兩縣山水相依,草木綿連,氣候、土壤條件和茶樹品種、製作技術、產品規格與祁門紅工夫茶一致。成品分為精製工夫茶、碎茶、片茶、末茶等花色。正品工夫茶外形條索緊細,顯毫有鋒苗,色澤烏潤;香氣鮮甜如蜜糖,蘋果滋味鮮醇,湯色紅艷明亮。該茶具有止渴、消食、除痰、提神、利尿、明目、益思、除煩、去膩之功效。 景德鎮產茶歷史已有1200餘年。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前月浮梁買茶去”之詩句,說明景德鎮在唐元和年間805—820已成為江西的茶葉集散地。清光緒二三年間1876—1877受至德仿製閩紅成功的影響,於浮梁磻村設莊監製紅茶。光緒十年1884後紅茶生產遍及浮梁,名聲日盛。浮紅精製工夫茶於1983年獲對外經貿部品質優良榮譽證書;1984年精製工夫茶二、三、四級獲江西省優質產品證書,二、三級獲農業部優質產品證書;1985年精製工夫茶二級獲商業部優質產品證書。 12.湖南紅碎茶湖南紅碎茶,產區分佈婁底地區和邵陽市各縣,以及安化、桃源、石門、桃江、平江、瀏陽、長沙、江華、蘭山等縣。產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日照時數1373.8~1664.9小時,大於或相等於10℃的積溫5089.5~5383℃;年降水量1311.8~1691.2毫米;土壤以紅、黃壤為主,呈微酸性。 所種茶樹大多為中小葉種,經採摘和初、精加工製成紅碎茶。 。 1958年安化縣茶葉試驗場在全國最先以鮮葉直接製作紅碎茶取得成功。隨後迅速向平江、漣源、雙峰等縣推廣,1963年推廣初、精聯合加工工藝。湖南紅碎茶外形顆粒、色澤及內質香氣均較佳。其產品佔全國同類產品產量的40%。 1978年全國出口紅茶座談會上,四套樣紅碎茶共評出14個優質獎,其中湖南即有12個。長沙縣金井鄉茶廠生產的紅碎茶,於1985年獲國家優質產品銀質獎。新化縣爐歡茶廠製作的紅碎茶,於1982年評為省優質產品;紅碎茶上檔一、二號於1983年、1984年分別被外貿部、商業部評為優質產品。該產品現出口英國、新西蘭、美國、獨聯體及東歐國家。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