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第13章 第一章中國名茶一、綠茶-8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舒玉杰 8923 2018-03-18
51.敬亭綠雪敬亭綠雪,歷史悠久,品味獨特,為綠茶中珍品,以其芽葉色綠、白毫似雪而得名。明清時期曾列為貢茶,是安徽省最早的名茶之一。產於宣州市敬亭山。敬亭山為黃山和九華山支脈,原名“昭亭山”,晉初泰始二年266為避晉文帝司馬昭①名諱,改“昭”為“敬”,遂更名至今。六朝南齊著名詩人謝朓②出任宣州太守,築樓於斯,賦詩吟頌,於是敬亭山為世人所矚目。唐代大詩人李白,與宣州敬亭有不解之緣,多次登臨此山,寫有數首詠山詩篇,其中《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膾炙人口,意境幽遠。此後,文人墨客、訪古尋幽者紛至沓來,“竟為高人逸士所必仰止而快登也”,從而留下無數詩篇和墨寶,名勝古蹟甚多。因此,敬亭山又稱“江南詩山”。

敬亭山,有悠久的產茶歷史,早在公元二世紀就有採製茶葉的記載,公元三世紀有貢茶生產。 《茶名大成》記述: “敬亭綠雪產安徽敬亭山。茶品細嫩,白毫處其上,不易多得”《宣城縣志》載:“松蘿茶處處有之,味苦而薄,然所用甚廣。唯敬亭綠雪最為高品。”清代詩人施閏章③有“酌向素瓷渾不辨,乍疑花氣撲山泉”之讚譽。清代畫家梅庚④稱頌: “持將綠雪比靈芽,手製還從座客誇,更著敬亭茶德頌,色澄秋水味蘭花。” 敬亭綠雪,在往昔確曾聞名江南,飲譽中華,但至清末民初,生產逐漸衰微,到抗日戰爭期間,其採製工藝失傳,已經斷產。在七十年代中期,宣州敬亭山茶場組織科技人員,在安徽農業大學茶業繫著名茶學尊師陳椽教授的關注指導下,重新恢復研製,獲得成功,使失傳多年的歷史名茶再度飲譽神州大地。

敬亭綠雪,是以其優越的生態環境和精湛的製茶工藝,形成了它所具有優異的內在品質和獨特風格。敬亭山區,巖谷幽深,山石重疊,雲蒸霧蔚,日照短,漫射光多,氣候溫和濕潤,茶園多分佈於山塢之中,竹木蔭濃,陽光遮蔽,烏沙土肥沃疏鬆,茶樹支條生長繁茂,芽葉肥壯鮮嫩。每年清明至穀雨間開園採摘,專採“一葉抱一芯”即尚未展開的細嫩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身長一寸,經殺青、整形、提毫、乾燥等多道工序精製而成。成茶外形色澤翠綠,全身白毫似雪;形如雀舌,挺直飽潤;芽葉相合,不離不脫;朵朵勻淨,婉如蘭花;湯色清碧,葉底細嫩;回味爽口,香郁甘甜。連續沖泡兩三次香味不減。 敬亭綠雪,在中國茗苑裡重展芳容,深獲各界的厚愛,1976年原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郭沫若欣然為“敬亭綠雪”命筆題名;1983年榮獲國家外經部頒發的榮譽證書;1989年獲安徽省首屆科技大會獎。 1994年敬亭山茶園面積已達6000畝,擁有相當規模的製茶設備和生產能力,並經國家註冊銷售,深得中外人士推崇。目前敬亭山茶場已形成了以敬亭綠雪為龍頭的10多種名優茶系列產品。

[箋注]①司馬昭211—265:字子上。三國魏溫縣人。司馬懿次子。魏曹髦在位時,繼其兄司馬師任魏大將軍,專國政,自為相國,封晉公,加九錫按指:古代帝王尊禮大臣所賜給的九種器物,如加服、朱戶、輿馬、斧鋮、弓矢等等,作為尊位的象徵,佯辭不受。曹髦憤曰: “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後弒髦,立元帝曹奐。咸熙元年264封晉王。其子司馬炎篡魏稱帝,追尊為晉文帝。 ②謝朓464—499: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南朝齊詩人。出身貴族家庭,祖母是史學家范曄之姐,母為宋文帝之女長城公主。與謝靈運同族,稱小謝。曾任宣州太守,故有謝宣城之稱,後遷尚書吏部郎。為蕭遙光誣陷死於獄中,時年三十六歲。朓善草書,長五言詩,以山水風景詩最為出色,風格秀麗清新,圓美流轉,佳句頗多。現存詩二百餘首。後人集其作品為《謝宣城集》。

③施閏一作潤章生卒年不詳:字尚白、一字屺雲,號愚山,晚號矩齋。安徽宣城人。順治六年1649進士,康熙十八年1679召試博學鴻詞、授侍讀。 ④梅庚1650—? :字耦長。宣城今安徽省宣州市人。其名所以曰“庚”,是紀其生年。有文獻稱其“庚寅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之家”。據其經歷推斷,當生於清順七年1650,庚寅年。康熙舉人,曾官泰順知縣,以老歸鄉,善八分書,作畫曠逸有雅韻。尤工於詩,博綜漢魏三唐,盡馳騁之致,有《天逸集》。 52.湘波綠湘波綠,產於湖南省茶葉研究所實驗茶廠。該茶是湖南茶葉研究所繼1959年研製成功高橋銀峰名茶之後,為適應市場,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於1961年又創制了綠茶名品湘波綠。

湘波綠,伴隨著高橋銀峰問世以來,頗受廣大茗飲者的喜愛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讚譽。 1980年,著名電影藝術家趙丹和畫家富華,在上海合作一幅畫,畫中為一古色古香的茶壺,以花卉作背景,茶香飄溢的意境躍然紙上,併題寫“一壺湘波綠,滿紙銀峰香”,以此來讚賞湘波綠和高橋銀峰茶的超逸品格和茗韻幽長。 1990年,長沙電視台來湖南省茶葉研究所拍攝了電視片《湘波綠》,以郭沫若的題詞《為湖南茶葉研究所題詩——詠高橋銀峰茶》作主題歌,由著名歌唱家何紀光演唱。 1992年4月,著名畫家李立、虞逸夫、王超塵等雲集湖南省茶葉研究所。舉辦茶文化聯誼活動,品茗、作畫、題聯——李立、袁海潮、陳惠生聯袂為該所合繪一幅2米長的《春滿茶鄉》國畫;79歲的虞逸夫先生書寫漢隸聯“佳茗八百延年藥,香味萬千醒夢丹”;全國五大隸書家之一的王超塵先生題寫了隸書聯“賞心悅目談書畫,煮宗品茗色味香”——畫家、書法家以及社會各界賢達們,以其技法超群、功力深厚的書畫佳作,來高度評價和禮讚湖南省茶葉研究所創制湘波綠、銀峰茶等為現代茶葉科學所作出的貢獻。

湘波綠的採製工藝及其茶品:該茶原料是選採自白毫早、福鼎大白茶、湘波綠、櫧葉齊等良種茶樹的一芽二葉初展的鮮葉製成,一般在清明前後開採。鮮葉要求色澤黃綠,芽葉勻齊,百芽重約20克,最好晴天採摘,不採蟲傷和紫、紅芽葉。與高橋銀峰相較,湘波綠的鮮葉略粗壯,在加工工藝上適當加重揉捻,增加芽葉細胞破損,以增進茶湯的濃度,塑造緊結的外形。具體製造工藝分為殺青、清風初揉、初幹、复揉、复幹做條、攤涼、烘焙等七道工序。其中復揉具體做法是、當茶坯初幹適度時,即茶坯由黃綠變成暗綠,粘性大減,減重約40—45%,將茶坯出鍋,盛人小篾盤中,趁熱進行複揉,用雙手握茶坯,向同一方向作圓周揉捻,掌握輕重輕的加壓原則,用力程度較初揉時略大些,复揉時間約1分鐘。复揉完成後,要將茶團徹底抖散,然後再進鍋复幹做條。其後工序同高橋銀峰基本相同。湘波綠的品質特點是:條索緊細彎曲,色澤翠綠顯毫,湯色清澈明亮,香氣清高鮮爽,滋味醇厚爽口,葉底黃綠明亮。湘波綠自1982年以來,參加湖南省名優茶評比會,多次評為湖南省名茶;1989年在“首屆茶與中國文化展示週”活動中展銷,深受中外客商讚譽。 1991年湖南省農業廳授予湘波綠“湖南省名茶盃獎”。

53.綠玉蘭茶綠玉蘭茶,產於安徽省歙縣科學技術實驗站、歙縣黃山花型名茶技術開發部。是由歙縣茶葉專家黃山綠牡丹發明人汪芳生的又一創新綠茶品種。該茶於1989年開始研製,經反復改進,現已小批量生產,試銷於上海、廣州、北京、合肥等城市,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我國著名茶學家陳椽教授等對綠玉蘭的色、香、味、形都給予高度評價。 綠玉蘭茶的採製工藝精細:在穀雨前後,當茶樹有15%的芽梢達到一芽一、二葉初展時,即可開園分批採。採摘標準是一芽一、二葉初展;留魚葉、留茶蒂在茶枝上,帶葉柄採下。採摘方法是:茶工以食指與拇指合力緊拉帶下,不得用指甲採,免得茶汁變紅。在採茶時要做到四揀:揀山,選雲霧籠罩無污染的茶山;揀棵,選生長健壯的茶棵;揀枝,選挺直有力的嫩枝;揀芽,符合標準的芽葉。還要做到十二不要:即凡芽葉過大、過小、芽梗過長、無芽梗、單芽、單葉、瘦弱、色淡、紫芽、無尖、病蟲害、凍害茶葉一律不要。

對鮮葉的攤青與再精心揀剔:采回的鮮葉要輕攤在光滑的木板上進行揀剔。要求做到三個一致:即老嫩一致、芽葉一致、芽梗長短一致,揀去老葉雜質等。揀後的芽葉要輕輕地攤青在陰涼通風處,使部分水分蒸發,逐步消除鮮葉的青澀味。在室溫保持20~25℃的情況下,攤青三小時左右,當芽葉變軟時即進行殺青。 殺青工藝:首先要將殺青鍋洗淨磨光。以小塊乾柴為燃料,當鍋溫升至110℃左右時,投葉量60~100克。用手工翻炒,每分鐘約40~60次,翻炒時要“撈得淨、帶得輕、揚得高、抖得開”。均炒至梗折不斷,青氣消逝,茶香透露,色葉暗綠而不沾手時,為殺青適度,隨即迅速出鍋,輕攤散在篾盤中,待葉子慢慢伸直後上籠烘焙。 烘焙是保證綠玉蘭茶獨具韻味的關鍵工序,分為頭烘與加烘三次進行:每鍋配竹篾烘籠二隻,用炭火烘。第一烘溫度為100℃左右;第二烘為80℃左右。烘焙時火溫要求均衡,烘籠要乾淨、無異味。殺青葉上籠後,每隔40秒鐘翻烘一次,每翻烘一次前輕捺壓葉片整形,使其平直,當烘焙至6成乾時,立即下烘攤涼40~60分鐘,攤的厚度不超過2厘米。第二烘溫度控制在80℃左右。每個烘籠竹篾上攤放頭烘葉300~400克,每隔1分鐘左右翻烘一次,並用棉製軟墊輕捺固定茶葉玉蘭花幹狀,烘至九成乾下籠攤涼3小時左右,攤的葉子不超過3厘米。第三烘,又叫打老火,烘溫控制在50℃左右,每烘攤放葉量500~1000克,待勻烘至茶梗能一折即斷,含水量降至3~5%時即可下烘,趁熱裝箱,待茶葉冷卻後,再加箱蓋密封存放。

綠玉蘭茶,色澤翠綠,形似玉蘭花。沖泡後花朵徐徐舒展,猶如一枝枝玉蘭花懸立於杯中,湯色明亮,葉底鮮綠,香氣青幽如玉蘭,滋味鮮醇回甜。 綠玉蘭選用高山良種茶樹特級芽葉,採用特殊工藝,科學精製而成,是黃山綠茶名苑中一枝別具天姿幽韻的新“花”,它既有飲用、觀賞價值,且有防衰保健之功效。該茶於1994年6月榮獲北京中國茶葉與陶瓷文化展大會最暢銷產品獎。 54.遂川狗牯腦遂川狗牯腦,產於江西省遂川縣湯湖鄉的狗牯腦山,該山形似狗頭,故所產之茶名曰狗牯腦。該山海拔900米,林木茂密。山內有湯湖、溫泉,泉水四時不絕,熱氣蒸騰,結成濃霧,緊繞全山;土壤腐殖層深厚,土質鬆軟多沙,呈微酸性;年均氣溫18℃,降水量1558毫米。茶園一年四季都處於良好的生態環境之中,芽葉柔嫩,葉面多披白色茸毛。

採製工藝與茶品特色:春茶多於每年清明前3至5天採摘。先採一芽一葉初展,以葉背多白茸毛的茶尖為原料。製作全係以手工進行,經攤青、揀剔、殺青、初捻、初幹、揉條、整條、提毫、乾燥等多道工序精製而成。其中殺青工藝是高溫、少量:殺青在鐵鍋中進行,鍋溫保持150~180℃,製作特級茶每鍋投葉量為0.2~0.6公斤,一級為0.3~0.4公斤。炒約4~6分鐘,待葉質柔軟,毫顯茶香時即時出鍋。 整形亦在鍋中進行,溫度先高後低,用雙手輕輕抓炒、揉團提毫,從炒坯至整形共約15分鐘。乾燥過程是以烘炒結合。 含水量要求在3~5%時出鍋,稍經攤涼,以鐵罐盛裝密封。成茶葉片細嫩均勻,碧色微露黛綠,表面覆蓋一層柔細軟嫩的白絨毫,泡一杯茶,僅需5~7片茶葉,茶湯清澄而略帶金黃,味清涼芳醇,經久不絕。據對10月份所采的一芽一、二葉製作的秋茶測定:含多酚類21.45%,水浸出物48.26%,茶生物鹼2.88%。 遂川狗牯腦茶,始製於明代末年,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相傳,在清嘉慶元年1796,茶農梁傳溢一作梁為鎰夫婦,在狗牯山側的石山梗中開闢茶園數畝,採取祖傳的工藝製作的茶葉品質極佳。後來遂川茶商李玉山採用狗牯腦茶樹鮮葉製成銀針茶,於1915年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受到高度評價,並榮獲金質獎章和特等獎狀,於是遂川狗牯腦便成為飲譽世界的名茶。梁氏的後裔梁德梅,為保護狗牯腦茶的正宗牌號和信譽,進一步擴大銷路,以“遂川湯湖上南鄉狗牯腦石山茶祖傳精製青水發客諸君光顧認清圖書為記。梁記興。”為該茶品商標,遂將其生產的狗牯茶直接銷往廣東、湖南。 1930年獲浙贛特產聯合展覽會甲等獎狀。 1982年在江西省名茶評選會上評為江西省名茶,1985年被評為江西省優質名茶。 55.普陀山佛茶普陀山佛茶,又稱普陀山雲霧茶,是我國綠茶類古茶品種之一。產於浙江省舟山群島中的普陀山。該山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環島約40公里,素有“海天佛國”之稱。有以普濟、法雨、慧濟三大寺院為主的建築群;島上還有白華山、佛頂山、梅福院、楊柳院、文物館、西天門、望海亭等名勝古蹟,殿宇巍峨,風景壯麗,為遊覽、朝佛勝地。 普陀山茶,因其最初由僧侶栽培製作,以茶供佛,故名佛茶。早年佛茶外形似圓非圓,似眉非眉,形似小蝌蚪,故又稱鳳尾茶。普陀山為丘陵性島嶼,地處我國東海之濱的東端,山丘海拔200米左右,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暖夏涼,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5℃,年均降水量1187毫米;山丘土壤多為紅黃壤土,腐殖豐富,土層肥厚,林木茂盛。 佛茶製作工藝與品質特色:普陀山茶一年僅採一季春茶,於穀雨前開園,採摘一芽一、二葉初展,經揀剔、攤放、殺青、輕揉捻、炒二青、炒三青、烘乾或輝炒乾燥等工序,其製作略同洞庭碧螺春。該茶從栽種到採製,特別注重潔淨,茶樹從不施肥,僅耕除雜草,以草當肥;對炒茶用鍋,每炒一次,須刷洗一次。其成品茶,色澤翠綠微黃,茶湯明淨,香氣清馥,滋味雋永,爽口宜人。 普陀山種茶,約始於1000年前的唐代,其時佛教正在中國興盛起來。寺院提倡僧人種茶、製茶,並以茶供佛。僧侶圍坐品飲清茶,談論佛經,客來敬茶,並以茶酬謝施主。據《定海縣志》載:“定海之茶,多山谷野產。普陀山者,可愈肺癰血痢,然亦不甚多得。”清康熙、雍正年間,始少量供應朝山香客。清末,由於輪渡通航,香客及遊覽者大增,從而促進了佛茶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茶園擴展較大,並建立了茶場。 1980年以後開始正式對外銷售。 56.湄江茶湄江茶,產於貴州省湄潭縣湄江河畔的貴州省國營湄潭茶場。湄江茶屬高檔扁形綠茶,以其色翠、馥郁、味醇、形美“四絕”而著稱於世。 湄江茶創制於1943年,迄今已有五十年的歷史,1954年正式命名為湄江茶,1980年改為湄江翠片,1993年恢復原名——湄江茶。 湄潭茶場,地處黔北湄潭縣城區境內。湄江河沿湄潭縣城流經全境。三面環水,山青水秀,兩岸茶山連片,素有茶鄉的美稱。湄江河兩岸質地優良,土層深厚肥沃、疏鬆而濕潤,多為酸性或微酸性砂質土壤,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常年氣溫在15℃左右,年降雨量在1100~1200毫米,空氣清新,雲霧繚繞,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熱同季,暖濕共節。 茶園海拔750~1200米,晝夜溫差大,加之年日照率較低在35%以下,散射光較多,光和作用平緩,茶葉纖維不致突然變粗變老,較長地保持芽葉柔嫩,有利於茶葉內芳香物質、蛋白質、氨基酸、咖啡鹼、維生素、茶多酚等營養物質的形成和聚集。 湄潭江茶的採製工藝及其成品特色:產品原料採用全國十大名茶品種之一——湄潭苔茶群體品種的鮮嫩芽葉精製而成。該品種具有生長旺盛、節間較長、葉質肥嫩、芽葉肥壯的特點。於每年清明前後5至7天開園採摘,以清明前為最佳;採摘標準為碧綠或黃綠的一芽一葉初展、幼嫩成朵的茶葉。鮮葉要求無機械損傷,鮮嫩勻齊,當天采的鮮葉當天加工完畢。其加工採取手工炒製方法,經攤晾、殺青、理條、攤晾、二炒整形、再攤晾、輝鍋磨光定型,再經篩分揀剔、拼配包裝等工序。手工操作中有拉、抖、帶、拓、攤、磨、壓、甩等多種手勢,工藝精細,保證了湄江茶的獨特風格。其成品茶外形似瓜子仁,平直光滑勻整;色澤翠綠,油潤有光;香氣清高持久,回甜濃厚;葉底嫩綠微黃明淨,勻齊完整;若泡在杯中品飲,一旗一槍,勻嫩成朵,芽葉直立,栩栩如生,別有一番韻致。 湄江茶為中國名茶之一,產品質量上乘。 1986年至1992年連續評為省優質產品;1988年榮獲部優產品稱號;已撰文編入《中國名茶研究選集》和《中華食品大全貴州傳統食品》等書出版。品名載入《貴州改革開放的十年》一書。湄江茶已銷往國內大中城市及賓館飯店,並出口港澳地區。 57.蒙山甘露蒙山甘露,以蒙山牌為註冊商標註:蒙山甘露,與古今名茶蒙頂甘露為同一品種,因生產廠家註冊商標不同,故茶名有“山”與“頂”之別,產於四川省名山縣蒙山山區——四川省國營名山縣茶廠。 相傳,西漢末年甘露寺普慧禪師又稱吳理真禪師在蒙山主峰上清種茶樹七株,從此蒙山開創了產茶的歷史。 蒙山茶,自古就被視為茶中珍品。唐宋以來有不少詩文讚頌蒙頂茶。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宋代詩人、畫家文同①有“蜀土茶稱聖,蒙山味獨珍”的詩句;明代進士陳絳②引用民謠“揚子江心一作“中”水,蒙山頂上茶”來讚美蒙山茶為茶中珍品。 蒙山,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自1987年列為四川省十大風景旅遊區,與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樂山大佛齊名以來,以其秀麗多姿的風光和悠久而豐富的民族茶文化為特色,已成為海內外遊人、客商遊覽觀光,購茶品茗與開展茶文化交流的勝地。名山縣人民政府,為發揚和光大祖先給名山人民留下的寶貴遺產——讓“蒙山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真正體現產量大、品質優、價格合理的優勢,於1994年7月成立了“四川蒙山茶葉集團公司”。國營名山縣茶廠,是該公司最大的茶葉生產廠家,主要產品有蒙山黃芽、石花、甘露、萬春銀葉、玉葉長春、蒙山毛峰、春露名茶等各品類的優質名茶。而蒙山甘露,是蒙頂茶傳統珍品之一。 甘露茶的採製工藝:於每年清明前後,採摘鮮嫩勻齊的一芽一葉初展的芽葉精製而成。其工藝為:1.三炒:指殺青、炒二青和炒三青;2.三揉:頭揉在殺青後進行,以初捲成條為適度,要細心輕揉保護全芽整葉,二揉在炒二青後趁熱揉捻,要掌握先輕、中重、後輕的原則,以防芽斷葉碎,三揉在全葉緊捲成細條,顯毫為適度;3.做型,採取緊團翻滾傳統炒法,邊炒邊搓條,使茶身緊結,炒成八成乾時為宜,滿顯白毫,茶葉含水量降至12~14%為適度;4.初烘含水量達7~8%,適度攤涼後,及時進行複烘,烘至茶含水量達5%時隨即下烘籠,趁熱裝箱。 蒙山甘露成品茶的特色:條索緊卷多毫,葉嫩芽壯純整;色澤淺綠油潤;湯微黃碧,清澈明亮;香馨高爽,味醇甘鮮。 蒙山甘露不僅外形秀美,內質也極佳,是蒙山傳統名茶中色、香、味、形的統一典型,是名綠茶中之珍品。 〔箋注〕①文同1018—1079:字與可,自號笑笑先生,世稱石室先生。 宋代梓潼今四川梓潼人。皇佑仁宗年號之一進士,曾知洋州今陝西省西鄉縣、湖州。善詩文、工書畫、篆、隸、行、草、飛白無不工;善畫墨竹,亦善山水、樹石、人物、花卉、翎毛。蘇東坡贊其梅竹雲:“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文而醜,是為三益之友。”著《丹淵集》傳世。 ②陳絳生卒年不詳:字用言。明代上虞今屬浙江人。世宗嘉靖進士。官至太常卿。仿《論衡》著《山堂隨鈔》,另著有《金罍子》集。 58.韶山韶峰韶山韶峰,產於湖南湘潭韶山市毛澤東的故鄉——韶山鄉茶廠今名已改為“湖南省韶山市茶廠”,是於1968年創制的獨具風味的地方名茶。其採製工藝,日臻完善。其製法分殺青、揉捻、初烘、初炒、复炒、複烘等工藝精製而成。 韶山韶峰,其成品茶外形條索緊圓壯直,鋒苗挺秀,銀毫顯露;色澤翠綠光潤;內質香氣清香芳鬱;湯色清澈,滋味鮮爽;葉底嫩勻,芽葉成朵。 熱情好客的韶山人民,用自己辛勤栽培、精心研製的韶山香茗招待來自國內外瞻仰毛澤東舊居的客人,杯杯芳茶敬佳賓,以表達自己的深情厚意——請您嚐嚐這杯韶山茶吧!嚐嚐這茶有多鮮醇,嚐嚐毛澤東故鄉的水有多甜美,人民的情誼有多純真。 韶峰茶麵市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與好評:機制炒青綠茶、手工製作炒青綠茶於1990年獲省優質茶稱號;1991年被評為湖南省名茶;同年在“中國杭州國際茶文化節”上獲一等獎;並相繼獲農業部全面質量管理盃獎;省人民政府新技術、新產品創新金盃獎;省農業廳名茶金盃獎。 59.碧螺春碧螺春,又名洞庭碧螺春,為綠茶中珍品。產於江蘇省吳縣洞庭東、西山。關於該茶名之來歷,清代陳康棋《郎潛紀聞》卷五云:“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歲產野茶數株,土人稱曰'嚇殺人香'。康熙己卯康熙三十八年,1699,車駕幸太湖,撫臣宋犖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 '碧螺春'。自是地方有司,歲必採辦矣。 ”關於茶名來歷除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時欽賜之外,亦有傳說在明代時已有碧螺春茶名了。又一妙解是取其色澤碧綠,捲曲似螺,春時採製,又得自碧螺峰等特點,定命為碧螺春。該茶歷史悠久,清代康熙年間,即已成為宮廷貢茶了。 碧螺春,茶產區洞庭東、西山在吳縣西南,萬傾碧波的太湖東南部水域,東山為半島連接陸地;西山則是屹立於太湖之中的島嶼。氣候溫和,年均氣溫在15.5℃—16.5℃,降水量在1200~1500毫米,太湖上空,雲蒸霧蔚,空氣清新濕潤,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土質疏鬆肥沃,實乃天然的宜茶之地。主產區分佈於洞庭東山的楊灣、前山的澗橋、俞塢、湖灣與後山的尚綿、屯灣等四個鄉的18個村。東山鄉尚綿村尚保留一株古茶樹,圍徑36厘米,樹幅3米餘,高4.5米,樹令約300餘年。吳縣東山鎮與西山鎮的茶農,具有豐富的培育茶樹經驗,把茶樹與枇杷、楊梅、柑桔等20餘種果樹相間種植,生態環境協調,桃、李、梅、白果、石榴等果樹,既可為茶樹擋風蔽雪,掩映驕陽;又能使茶果樹根脈相通,枝葉相襲,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這也許是碧螺春茶獨具天然花香果味優異品質的奧妙所在。 採製工藝與茶質:每年三月下旬至四月中旬,茶芽長至1~2厘米時,採摘嫩梢初展一芽一葉俗稱一旗一槍,葉的背面密生茸毛,長約500~700微米,肉眼可見。所采的鮮葉越幼嫩,製成乾茶後白毫越多,品質越佳。嫩葉經揀剔、殺青、揉捻、搓團、乾燥等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一斤乾茶約有6萬餘片嫩葉,分4鍋焙炒,每鍋約用45分鐘。經各道工序精心製作的碧螺春茶,成品外形緊密,條索纖細,嫩綠隱翠,清香幽雅,鮮爽生津,湯色碧綠清澈,葉底柔勻,飲後回甘。沖泡時應注意先註沸水於杯,稍後再投茶葉於杯,讓其徐徐下沉,或用80℃的開水沖泡,茗飲者可在瞬息之間,領略杯中那種雪花飛舞,芽葉舒展,春滿晶宮,清香襲人的奇觀神韻,那真是賞心悅目,妙不可言! 碧螺春茶,於1982、1986、1990年商業部分別在長沙、廣州與河南信陽市召開的三屆全國名茶評比會上,連續三次被評為全國優質名茶。目前國內銷於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共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並出口美國、日本、德國、新加坡及港澳等國家和地區。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