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第12章 第一章中國名茶一、綠茶-7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舒玉杰 9864 2018-03-18
41.峨蕊峨蕊,綠茶類,產於四川省峨眉山區。峨眉山座落在川西南,景色雄奇,巍峨挺秀,有云海奇觀之勝境,被譽為“峨眉天下秀”、“天下第一名山”;也是古今名茶產地。據《峨眉志》載:“峨眉山多草藥,茶尤好,異於天下。今黑水寺後的絕頂處產一種茶,味初苦終甘,不減江南茶。”唐初,峨眉山茶已做為貢品進獻宮廷。南宋時期其名聲尤著,詩人陸游有詩讚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減紅囊顧渚春。” 峨蕊,主要栽培在海拔800~1200米的黑水寺、萬年寺、龍門洞一帶。這裡光照適度,雨量充沛,土壤深厚肥沃,茶園處於群山環抱、雲霧瀰漫之中。茶樹生長繁茂,芽葉肥壯,質地柔嫩,內含物質豐富。 採製工藝與茶質:以每年清明節前採摘的一芽一葉初展的鮮嫩芽葉為原料,用手工精製,經高溫殺青、初揉、二炒、二揉、三炒、三揉、四炒、烘乾等工序,嚴格控制火溫,由高到低,配以變化多樣的炒揉手法,最後經攤晾、包裝、貯於防潮容器中。峨蕊茶,外形緊結纖秀,全毫如眉,似片片綠萼開放,朵朵花蕊吐香;葉底勻嫩,湯色清澈;滋味馥郁清香,飲後回甜。

峨眉山產茶已有1100多年曆史。峨蕊是50年代在歷史名茶“峨眉白芽”的製作技術基礎上,不斷完善而形成的。 1960年獲全國名茶稱號,1995年5月在第三屆“中國名茶與瓷文化展”期間,由四川康樂茶業有限公司出品的峨蕊,再次榮獲中國傳統名茶獎。 1979年起出口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國家。 42.高橋銀峰高橋銀峰,因茶條白毫似雪,堆疊如山而得名。產於湖南省茶葉研究所實驗茶廠。該研究所的前身為湖南省茶事試驗場高橋分場,建於1932年。建國後於1954年開始茶葉科學研究工作,在高橋鄉的彌谷山丘上建成了新型茶園,種植了良種茶樹,採用科學方法進行培育管理,開展製茶工藝研究。高橋銀峰茶,就是該研究所於1959年向建國十週年國慶獻禮研製開發的綠茶新產品。

高橋茶園地處玉皇山麓之下,東南臨瀏陽,北靠平江,多屬丘陵山地,平均海拔200~300米,山塘密布,河溪縱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土層深厚,土質多為紫色板頁岩紅壤,含磷豐富,酸鹼度適中,實為宜茶之地。高橋,在歷史上一向為長沙縣茶葉主產區與茶葉集散地,素有茶鄉之譽。 採製工藝與銀峰特色:每年於清明前後四五天開始採摘,選採標準嚴格,規定紅葉、紫葉、病蟲傷葉不採,散葉、雨露葉不採;多以福鼎大白茶與白毫早良種的一芽一葉初展鮮葉為原料,其標準長度約為2.5厘米,制每公斤乾茶約需1.2萬個芽頭,且細嫩完整,芽身長短、色澤均勻一致。鮮葉采回後進行薄灘,使水分含量達70%左右即行付制。經殺青、清風、初揉、初幹、做條、提毫、灘涼和烘焙八道工序精湛加工而成。

高橋銀峰,在探索科學工藝過程中,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關鍵性工序:其一是,初乾後在鍋內邊乾燥、邊做條。茶工雙手握茶於掌心中間,靈活適度運用掌力,迴轉搓揉。揉搓做條與乾燥交替進行,這樣既能使茶芽葉細胞破損,又無茶汁外溢,減少內含物質損耗,又保持了茶芽條身表面色澤翠綠明淨,塑造了緊結而小巧的優美外形。其二,獨到的工序是“提毫”,是形成銀峰茶品質風格的關鍵之所在。 “提毫”這一工序,是該茶首創,以後被一些新創名茶所採用。提毫的作用在於充分發揮茶之香氣,固定已形成的外形;最重要的作用是破壞在炒製過程中由於茶條表麵茶汁乾燥而形成的膠狀薄膜結構,使芽葉的全部白毫顯露而豎立在茶條上,如銀妝素裹,獨具妙韻。其三,為保持銀峰茶已形成的品質與風格,所以在提毫工序完成後,立即出鍋。在灘涼後,改用焙籠烘乾。烘焙時,在焙芯上鋪襯上柔軟的棉布,然後上茶,用文火烘至足乾。出焙後,以軟白紙包成小包,置石灰缸中密封貯藏,防止受潮,可經數月不變。銀峰茶成品條索緊細微曲,銀毫似雪,色澤翠綠;內質香氣鮮濃,滋味醇厚,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勻光潔。

高橋銀峰,於1959年研製成功,1960年經商業部茶葉局、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上海茶葉進出口公司和湖南省棉麻茶煙局等單位鑑評認為:其品質優良,符合名茶要求。經化驗含茶多酚18%,氨基酸3.98%,可溶性糖2.56%,水溶性物質總量37%。 1964年前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郭沫若,在品嚐了銀峰茶後,即興揮毫《為湖南茶業研究所題詩——詠高橋銀峰茶》贊曰:“芙蓉國里產新茶,九嶷香風阜萬家。肯讓湖州誇紫筍,願同雙井鬥紅紗。腦如冰雪心如火,舌餖飣不眼不花。協力免叫天下醉,三閭無用獨醒嗟。” 當年郭老以其清新優美的詩句,讚賞高橋銀峰茶品格高超,清新芳鮮,味重滑喉,飲之可以清心明目,醒腦益思;其清香醇鬱的品質,豈能總讓顧渚紫筍獨享飲譽之名,也可以同今古聞名的江西修水雙井名茶一爭高下呢。郭老在詩中同時還對湖南茶業科研人員和高橋廣大茶農提出了希望——應創造生產出更多更好的茶葉投放市場,讓人們多飲一些好茶,少飲一些酒,這樣就可以使三閭大夫屈原不必憂慮天下人都喝醉了。

高橋銀峰茶,正如郭老在詩中讚美的那樣,從創制以來,頗受茗飲者的青睞,許多名人、畫家、藝術家為其作畫、賦詩、題聯、譜曲詠贊。而在全省、全國的優質名茶評比中亦屢獲殊榮:高橋銀峰多次獲湖南省名茶稱號,1987年獲湖南省科學大會獎,1989年農牧漁業部在西安召開的名茶評比會上,高橋銀峰獲全國名茶稱號。 43.湧溪火青湧溪火青,因其製法類似炒青,為區別於徽茶炒青,將“炒”改為“烚”xia霞,火貌字,曾稱“湧溪烚青”。新中國成立後,改為今名,簡稱“火青”,為我國極品綠茶之一。 火青產於安徽省涇縣城東70公里湧溪山的豐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產區山高谷深,河溪密布,清泉長流。茶園多分佈於群山環抱的谷坑中。空氣濕度大,土層深厚肥沃。

茶園周圍松竹蒼翠,風景秀麗。 採製工藝與茶品:每年清明後3~5天開採。每隔1~2天採一批,共採10天左右。採摘標準為一芽二葉,身長為3厘米左右,勻淨整齊。鮮葉經揀剔、殺青、揉捻、炒乾、做形、篩選等工序製成,全過程需要20~22小時。該茶的關鍵工序,是炒乾做形過程全部以手工操作,在深鍋內進行,炒時手心向上,五指拼攏,手掌伸直,由鍋心至鍋面翻炒,邊炒邊出風,至初具蝦形,5~6成乾時起鍋,攤於軟扁容器內晾1~2小時,後定型乾燥,至茶葉全部捲曲成螺旋圓珠,每公斤800顆左右,顆粒細嫩重實,色澤墨綠瑩潤,銀毫密披。沖泡形似蘭花舒展,湯色杏黃明亮,香氣濃高鮮爽,並有特殊清香。 可沖泡4~5次,以第2~3次最好。

火青茶,始製於17世紀初葉,自明代起即被列為貢品。 據《涇縣志》記載:清順治二年1645“由磨盤山南起至湧溪,廣闊三十餘里,多產美茶並杉木”。至咸豐年間1851~1861,為火青生產的最旺盛時期,年產量曾達百擔。後來斷產,從1956年恢復生產,1982年在長沙全國名茶選評會上評為全國名茶,同年被商業部評為優質產品,1983年獲經貿部出口榮譽證書。銷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部分出口。 44.浙江駱駝牌珍眉浙江駱駝牌珍眉,由於原料選用優質毛茶,自然品質優良,工藝合理,設備先進,成品茶外形與內質均具獨特風格。 該茶生產已有30餘年曆史。浙江以其優越的自然環境和精湛的製茶工藝,向以出產優質綠茶著稱於世,是中國綠茶的主產省。以中國土產畜產浙江茶葉進出口公司經營的珍眉綠茶,其外形苗秀似眉,色澤綠潤起霜,湯色碧而明亮,香氣高而久長,滋味濃釅鮮爽,是綠茶中的珍品。 1986年在第25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中,這家公司的天壇牌特級珍眉榮獲金質獎;1992年在第31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中,這家公司的駱駝牌特級珍眉再獲金質獎。浙江珍眉綠茶,除銷往上海、北京、西安、廣州、杭州等大中城市外,已出口美國、荷蘭、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巴基斯坦、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45.黃山毛峰黃山毛峰,屬綠茶類的今古名茶。產於中國十大遊覽勝地之一——安徽省歙縣黃山境內。黃山產茶歷史悠久,據《徽州府志》記載:“黃山茶始產於宋之嘉佑仁宗年號之一,1056—1063,興於明之隆慶穆宗年號,1567—1572。” 《黃山志》載:“蓮花庵旁石隙養茶,多清香、冷韻,襲人斷腭,謂之黃山雲霧。”明代錢塘人許次紓在《茶疏》成書於萬曆二十五年,1597中論述歷史名茶時寫道:“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溫,故都宜茶唐人首推陽羨今之宜興茶,宋人最重建州。”“近日所尚者,為長興之羅岕,吳之虎丘,錢塘之龍井,香氣濃郁,並可與岕雁行。次甫亟稱黃山,黃山亦在歙中。然去松羅遠甚。”又據陳椽教授在《安徽茶經》一書中考證認為,黃山毛峰的起源是在清光緒年間1875—1908,先由該地謝裕大茶莊符帶收購的一小部分“毛峰”運銷關東;於1913年前後,華北、山東等地的茶商前來黃山一帶收購“烘青”。毛峰的生產隨之有了發展。 1926—1937年間為旺盛時期,年產達100擔以上。後毛峰生產一度中斷,到1940年至1949年才恢復生產。新中國成立後黃山毛峰又得到很大發展。至1957年時生產一至三級毛峰已超過100擔,裕谷庵等出產的特級毛峰已超過二百斤。

黃山毛峰,產於素以奇峰、勁松、雲海、怪石四絕而聞名於世的黃山區的桃花庵、松谷庵、吊橋庵、雲谷寺、慈光閣與歙縣東鄉的汪滿田、木岑後、跳岑、岱岑等地。這裡的氣候溫和,年均氣溫為15—16℃;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高谷深,林木密布,雲霧迷漫,濕度大。茶樹多生長在高山坡上、山塢深谷之中,海拔高度一般在700米以下,四周樹林遮陰,溪澗縱橫滋潤;土層深厚,質地疏鬆,透水性好,保水力強,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磷鉀肥,為烏沙土,呈酸性,適宜茶樹生長,芽葉肥厚,持嫩性強。 毛峰茶的製作工藝:黃山毛峰分為特級和一至三級。一般以特級為代表。三級以下便是歙縣烘青,歙縣烘青也比其它地區烘青質量好。清明至穀雨前採製特級名茶,以一芽一葉初展為標準,當地稱之為“麻雀嘴稍開”。鮮葉采回後即攤開,防止濕悶,並進行揀剔,一切操作輕巧,不傷芽葉,去除老葉、莖、雜,保持芽葉勻整、純淨。當天將鮮葉製成毛茶,做到現採現制,減少有效成分損失,以保持香高味厚。以晴天採製的毛峰品質特佳,陰天次之。

殺青用深底平鍋俗稱桶鍋,下鍋溫度為150℃,火溫先高後低,每鍋投入鮮葉約半市斤,迅速用手翻炒,雙手交替進行。特點是“五要”:手勢要輕,翻得要快,揚得要高,撒得要開葉子落下猶如天女散花平鋪鍋面,均勻著熱,撈得要淨每次翻撈葉子不留餘葉在鍋,避免留葉著熱過度,枯焦化。殺青至葉質柔軟,青氣消逝,熟香初現,這時降低鍋溫,在鍋壁上將葉子抓捏幾下,起輕揉和理條作用。而後要立即起鍋,借助竹製茶杷,將殺青葉掃入篾盤,抖散熱氣,進行下一道工序——烘焙。 殺青是製好黃山毛峰的關鍵工序,要求殺青手法熟練、準確無誤,做到殺勻、殺透、不焦、不生;保持殺青優質不僅有好的殺青師傅,還要有好的燒火師傅的配合,否則仍難制好黃山毛峰。 烘焙用炭火、烘籠,分毛火和足火二道工序。毛火配製四隻烘籠,依次翻烘,火溫由高逐只降低。第一烘籠溫度90℃多度,以下三個烘籠逐次降低10℃。一烘籠葉量為一鍋殺青葉,攤葉要勻,翻烘要乾淨,不留餘葉在烘頂;動作要輕快,不損傷芽葉,不落葉地灶內,烘至七、八成乾下烘,攤放數小時,然後集中八至十隻烘籠的毛火葉打足火。足火要文火漫烘,開始烘溫約60℃,一直烘到足乾為止。毛茶要妥善保藏,出售前仍要經揀剔去雜質,再行複火,掌握適當火候,達到茶香透發,而後趁熱裝入鐵筒內,加蓋密封,存貯待運。 黃山毛峰的優異品質:特級黃山毛峰成茶條索細扁,形似“雀舌”,帶有金黃色魚葉俗稱“茶筍”或“金片”,有別於其它毛峰特徵之一;芽肥壯、勻齊、多毫;色澤嫩綠微黃而油潤,俗稱“象牙色”有別於其它毛峰特徵之二;香氣清鮮高長;滋味鮮濃、醇厚,回味甘甜;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黃肥壯,勻亮成朵。黃山毛峰品質優異,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自然環境優越,培育出優質鮮葉;二是製作技術精湛,充分發揮鮮葉內含物質,恰當地轉化為優質成份,構成其香高、味醇、湯清、色潤的品質。 黃山毛峰,在建國初期,曾被列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於1982年6月、1986年5月,由商業部在湖南長沙、福建福州召開的全國名茶評比會上,連續兩屆被評為全國名茶;1987年2月被商業部授予部級名茶稱號;於1990年9月,商業部在河南信陽市召開的全國名茶評比會上,由歙縣茶業公司生產的迎客松牌黃山毛峰第三次被評為全國名茶。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合肥等大城市,並出口法國、英國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46.黃石溪毛峰黃石溪毛峰,產於安徽省青陽縣陵陽鎮黃石村。相傳在唐代末年昭宗天復年間901~904,有一僧一道在九華山之巔的天台山後一石洞中修行,以採集樹根和其他野果為食,由於長時期營養不良,頭昏腦脹,面部浮腫。後來采回了野生新鮮茶葉煮飲。結果治好了病。為了方便飲用,繼而將茶曬乾收藏。常日曬在溪邊一塊石板上,天長日久,這塊石板上便漸漸留印下黃褐色的斑痕。因此,人們便稱此石為“黃石”,天台區瀑流經洞側而下,自成一溪,故又稱此地為“黃石溪”。後來亦將這一帶採製的茶葉取名為“黃石溪茶葉”。 黃石溪的茶樹生長環境優越:“峰巒九九,天台芳華;泉流潺潺,霧蒙露滴;雲煙冉冉,竹嘯松鳴;百花盈盈,山水漂香。” 黃石溪毛峰的製法,分殺青、揉捻、烘焙三道工序。其成品茶的品質特點:條索勻稱,嫩綠微黃,茸毫披露;開湯時霧氣結頂,水色碧綠明淨,清香高爽,滋味鮮醇,回味甘美,沖泡數次,香味猶存;葉底黃綠多芽,厚實勻整。 黃石溪名茶,在宋朝已列入貢品。於1915年前曾榮獲巴拿馬國際食品博覽會金質獎章;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列為安徽省名茶;黃石溪毛峰還曾被國家中央機關指定為“禮茶”——國務會議用茶。由於該茶產於佛教聖地——九華山之巔的天台山,素有“佛茶”之譽,深受前來九華、天台朝聖的海外廣大僑胞的青睞,作為饋贈親友的禮品,爭以相購。 該茶目前除暢銷國內部分大中城市外,還遠銷德國與港台地區。 47.黃山綠牡丹黃山綠牡丹,產於安徽省歙縣科學技術實驗站。歙縣黃山花型名茶技術開發部,為花朵型的高級炒青綠茶。這是在風光壯麗、氣象萬千,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著稱的天下奇觀——世界著名旅遊勝地黃山,繼太平猴魁、黃山毛峰之後,又一品質優良和外型美觀而獨樹一幟的佳茗新品。該茶是由安徽省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汪芳生工程師歙縣科技實驗站長於1986年研製成功的。 1988年12月在合肥市通過了省級鑑定。安徽省人民政府為表彰汪芳生對科學研究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特決定從1993年7月起發給省政府特殊津貼並頒發證書。 綠牡丹是歙縣目前創新名茶中最走俏的珍品,以其有:色綠、毫顯、香高、湯清、味甜、形美六絕而著稱,既有飲用價值,又有觀賞價值,其別具韻格的特色是:花蒂花瓣排列勻齊,形圓不鬆散,花朵直徑在5.5公分左右,每朵約4~5克,內乾足乾。 綠牡丹的精湛製作工藝:鮮葉採自優良品種的茶樹;時間在清明後、穀雨前;採摘標準是一芽二葉初展。製作分殺青輕揉、初烘理條、選芽裝筒、造型美化、定型烘焙、足乾貯藏等六道工序。 殺青輕揉:殺青在八桶鍋內進行。每鍋投葉量在200~300克左右,鮮葉下鍋後,手勢要求撈、帶、淨、揚、抖、散、輕、快。做到不悶黃,無紅梗、紅蒂、無焦邊焦點。殺青葉出鍋時趁熱輕揉幾把,茶汁溢出即可。 初烘理條:在竹製或鐵絲籠上進行,以木炭作燃料,電烘更好。溫度在90~110℃之間。翻烘要求輕、淨、快,每翻一次理條一次,使芽葉平直,略呈蘭花瓣型。至4~5成乾時,下烘攤放片刻進行選芽。 選芽裝筒:選大小長短勻齊的數十根芽葉為一朵綠牡丹茶的原料,理順放齊在竹製造型筒上,筒全長7公分,直徑5公分~3.5公分為正中竹節。茶芽放於竹筒兩頭準備造型。 造型美化:先準備好定型板、板芽板、壓花板,然後將竹筒內芽葉,加工成圓形的芽葉花瓣和芽蒂花托,芽葉的直徑不得大於5.5公分和小於5公分,芽蒂的直徑不得大於1.5公分或小於1公分,茶花正反兩面要求圓而平整。 定型烘焙: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將造型美化的綠牡丹排列在壓板上,花與花之間要留一定距離,再用另一塊壓上壓力一般五十公斤,時間6秒鐘左右,拿下蓋板上烘。第二步,把定型的茶花移上特製的竹烘專用圈內,再加上烘籠蓋定緊上烘。使用的燃料炭要幹,炭頭要取淨以炭頭燃燒時炭煙影響茶香,當溫度升到90°~110℃即上烘。要先烘茶蒂一面,再烘芽葉一面,每隔1~2分鐘翻動一次,受火力要勻。當烘到7~8成乾時,下烘攤涼3~4小時。 足乾貯藏:足乾的溫度要先高後低,文火慢烘,烘溫要控在70°~80℃,掌每兩分鐘翻動一次,直烘至手捻成粉時,即下烘趁熱裝箱貯藏。 黃山綠牡丹茶的研製成功和投放市場,受到海內茶學界與客商的好評與歡迎。商業部茶學專家評論它是“既有宜人的飲用價值,又有感人的觀賞價值”;台灣省陸羽茶藝代表團團長李瑞賢先生稱讚它是“世界上第一朵茶葉製成的花”;日本客商讚揚它“使歷史悠久的中國茶又添新花”。當“黃山綠牡丹”相繼出現在廣州交易會、上海小型國際交易會、北京國際發明展覽會、黃山國際旅遊節上,出現在泰國、獨聯體、科威特等國家的時候,都受到高度讚賞與歡迎,先後已有數十個國家與地區的客商求購。 黃山綠牡丹,已成為結婚、祝壽、招待貴賓的珍貴禮品。 自它從八十年代中期研製成功投放市場以來,先後受到獎勵與榮譽稱號或證書二十餘次:如,1986年6月安徽省名茶評比會上被列為具有獨特風格創新優質茶;1987年5月在上海經濟老區84種名茶品賞會上被評為第二名;1988年7月被評為安徽省發明三等獎;同年10月獲北京國際發明展覽會榮譽證書;1989年被評為安徽省特種優質茶;同年8月在全國名茶評比大會上受通報表揚;1990年10月獲中國發明協會頒發的中國發明銀牌獎;同年12月分別獲黃山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安徽省科技星火三等獎;1991年4月獲安徽省科技成果博覽會二等獎;同年10月獲國家專利局頒發的國家“茶”發明專利證書;同年11月獲“七五”全國星火計劃成果博覽會優秀獎;1992年列為國家級重點新產品試制鑑定計劃並獲國家級新產品證書;同年6月被評為安徽省名茶;同年7月獲國家專利局頒發的國家“茶葉花”發明專利證書;1992年12月獲聯合國技術信息促進系統TIPS中國國家分部發明創新科技之星獎;1994年6月榮獲中國茶葉與陶瓷文化展大會最暢銷產品獎。 48.麻姑茶麻姑茶,產於江西省南城縣西南10公里處的麻姑山區。 麻姑山素有“洞天福地,秀出東南”之譽。這里山勢磅礴,峰巒登嶂,溪瀑飛流,風光秀麗。山上有著名的神功泉、丹霞洞天、尋真寺、半山閣、仙都閣等名勝古蹟。 南城縣麻姑山產茶,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據《南城縣志》載:麻姑茶的製作盛於唐代。關於麻姑茶的來歷,當地還流傳著一個美妙動人的故事:相傳,在東漢時,有一仙女麻姑曾云遊仙居此山修煉,春時常常採摘山上茶樹的鮮嫩芽葉,汲取清澈甘美的神功泉石中乳液,烹茗款客,其茶味鮮香異常。這也許就是麻姑茶的來歷吧? 麻姑山茶園大多分佈於海拔600~1000米的山地,常年雲霧繚繞,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5℃,年降水量2300毫米,日照短,空氣濕潤,相對濕度85%以上;土壤多為石英砂岩母質風化而成的碎屑狀紫色土,土層深厚,吸水力強,腐質層厚,土質肥沃。 採製工藝與品質特色:採摘初展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製成。製作分采青、殺青、初揉、炒青、輕揉、炒乾等六道工序。各道工序均要求按規範精細操作。其成品茶具有條索緊結、整勻,色澤銀灰翠潤,香氣鮮濃清高,湯色明亮,滋味甘鬱等特點。成品分為特、一、二、三、四共五個等級。特級茶含氨基酸3.5%。有明顯益思、止渴、利尿、提神、解憂之功效。對傷風感冒、腹脹吐瀉、腸胃不適有一定療效,亦能防牙蛀、抗病毒。 1985年被評為江西省優質傳統名茶。除銷於國內,還出口香港及東南亞地區。 49.婺源茗眉婺源茗眉,屬綠茶類珍品之一。因其條索纖細如士女之秀眉而得名。產於江西省婺源縣。鄣公山、溪頭、江灣、大畈、沱川、古坦、段莘、秋口等地為茗眉茶的天然產地。其地處贛東北山區,為懷玉山脈和黃山餘脈所環抱,地勢高峻,峰巒聳立,年均氣溫16.7℃,晝夜溫差10℃以上,年降水量2000毫米左右,相對濕度83%,無霜期達250天,全年霧日60天以上。土質多為紅、黃壤,腐殖層深厚。山崖幽谷間,常為雲霧籠罩,茶樹多受輻射光照射,萌芽期早,葉質肥厚柔嫩,營養成分豐富。 採製工藝與茶質:鮮葉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選其芽壯葉肥,白毫茂密者,經攤放、殺青、揉捻、烘坯、鍋炒、複烘等六道工序精製而成。其中鍋炒是形成婺源茗眉茶獨特品質的關鍵工序。其法是在保持鍋溫90℃左右時,每鍋投葉量約1公斤,四指併攏,手掌張開,拇指朝上,小指向鍋,運用腕力和臂力,雙手將茶葉從鍋底徐徐推向鍋沿,當茶葉由上自由翻落時,雙手捧茶輕輕搓捻,抖散結塊,周而復始,當炒至六成乾時,白毫顯露出鍋,再以焙籠文火烘乾。該茶由於生長在得天獨厚的良好環境之中,本身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和芳香物質,尤其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咖啡鹼、兒茶素、水浸出物等含量均高。其成品,香氣清高持久,茶味醇厚清爽,湯色黃綠清澈,葉底柔嫩;其外形細緊纖秀,挺鋒顯毫,色澤翠綠光潤,為眉茶中的極品。 婺源縣早在唐代即栽培生產茶葉,已有1200年的歷史。 而茗眉茶是選自“上梅州”灌木、中葉、早芽良種和大葉種茶樹鮮芽葉,在婺源茶傳統製作工藝的基礎上,於1958年由婺源茶廠研製成功的新品。 1959年在全國農業展覽會上,商業部評定該茶為“世界茶葉珍品”;1982年被評為全國名茶;1986年和1990年由商業部召開的全國名茶評比會上,由婺源茶廠生產的江山牌茗眉又連續兩屆被評為全國名茶。 50.雁蕩毛峰雁蕩毛峰,又名雁蕩雲霧茶、古時曾曰白雲茶,俗稱雁山茶。產於浙江省樂清縣境內的雁蕩山。雁蕩山為括蒼山支脈,亦稱北雁蕩山、簡稱雁山。以山水奇秀聞名。號稱“東南第一山”。雁蕩知名唐初,至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以後聲譽漸著,寺廟亭院相繼而興,當時曾有十八古剎、十六亭、十院;至明朝百二奇峰102座山峰的名稱已全部形成,風景點共三百八十多處,成為浙東南的最大風景區。其中以百崗尖為最高峰,海拔1150米。雁蕩山自古產茶,雁山茶世稱雁蕩“五珍”雁茗、香魚、觀音竹、金星草、山樂宮鳥之一。 雁蕩山高、雨多、氣寒、霧濃。著名產茶區均在風景區之內,有龍湫背、鬥蟀室洞及雁湖崗等處,均位於海拔800米以上。龍湫背茶園即在我國著名的大龍湫瀑布的峰嶺側後。水從高約190餘米的連雲峰凌空而下,白練飛瀉,十分壯觀。清代袁牧有詩云:“龍湫山高勢絕天,一線瀑走飛羅綿,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是煙,況是百丈至千丈,雲水煙霧難分焉。”而雁湖崗茶區海拔900~1046米,山頂原有北、中、東三個湖泊今已乾涸,只留一口小池塘,蘆葦叢生,秋雁南歸,常宿此盪,徐霞客稱其為“鴻雁之家”,雁湖全年雲霧繚繞,所產之茶列為上品。 雁蕩山產茶歷史悠久,約在千年以上。 《溫州府志》記載: “溫州府五縣具有茶葉,樂清有雁蕩山龍湫背為上,白雲茶亦稱龍湫茗,味絕佳。宋代梅曉臣《遣碧霄峰茗詩》:'到山春已曉,何更有新茶。峰頂應多雨,天寒始發芽,採時林狖靜,蒸處石泉佳。持作衣囊秘,分來五柳家。'”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以後,名傳四方,明代列為貢品。新中國成立後,大力發展新茶園,老茶區亦廣泛種植茶樹,產量不斷擴大。因茶園地處高山,氣溫低,茶芽萌發遲緩,採茶季節推遲,為雁蕩茶之特點。其中以龍湫背所產之茶質量最佳。 茶樹終年處於雲霧蔭蔽之下,生長於深厚肥沃土壤之中,芽肥葉厚,色澤翠綠油潤。個別茶樹生長於懸崖縫隙間,人力採摘困難,古時有山僧馴猴攀援懸崖峭壁採集香茗。所集茶葉稱為“猴茶”。猴茶因終年吸取雨露滋潤及岩隙間有效礦物質成分,茶味極佳,並有較高營養價值。 採製工藝與茶質特色:雁蕩山茶,品目繁多。據《雁山志》載:“浙東多茶品,而雁山者稱最,每春晴日採摘芽茶進貢,一旗一槍,而白色者曰明茶;穀雨日採者曰雨茶,此上品也。”毛峰茶是於清明、穀雨間採摘新梢初發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肥嫩芽葉製成。鮮葉先經攤放、殺青、攤涼、揉搓、初烘、攤涼,复輕揉,複烘至足乾,再篩去茶末,冷卻後及時裝箱密封。成品茶外形秀長緊結,茶質細嫩,色澤翠綠,芽毫隱藏;泡飲時,湯色淺綠明亮,芽葉朵朵相連,茶香濃郁,滋味醇爽,異香滿口,妙不可言。本品耐貯藏,有“三年不敗黃金芽”之譽。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