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第9章 第一章中國名茶一、綠茶-4

中國茶文化今古大觀 舒玉杰 4207 2018-03-18
16.白沙綠茶白沙綠茶,產於海南省五指山區白沙黎族自治縣國營白沙農場。白沙綠茶又以註冊商標“白沙牌”名世。產茶區位於該縣鸚歌嶺下方圓10公里的小盆地。這里四面群山環繞,溪流縱橫,土質肥沃,雨量充盈,雲霧瀰漫,氣候溫和,是屬於高山雲霧區。年均陰霧日長達215天,月均氣溫16.4~26.9℃,溫射光合作用強,乃是天然的產茶之地。 五指山區產茶歷史悠久,迄今已有500多年,但解放前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白沙地區的茶園仍未得到充分開發。 1963年,廣東省外貿部門一個考察團到白沙農場進行考察時,發現了這裡的茶樹長勢特別好,制出的成品茶品質優良,因而建議為適應內銷、外貿的需要,應大面積栽培生產。目前白沙農場的茶園面積已發展到5000多畝,種植的茶樹為海南、雲南大葉與福建水仙、烏尤四個優良品種。其特點為:葉之更換,花之發育,實之結成,均為局部進行,因此茶山常年翠綠,四季枝葉繁茂,芽長柔嫩,優質高產,1993年干茶產量已達五千擔。

白沙綠茶的工藝與茶品特色:原料多采自一芽二葉初展的芯葉,鮮葉經殺青、揉捻、發酵、乾燥等工序精製而成。成品茶緊結細直,色澤綠潤有光,湯色黃綠明亮,具有清香爽口、持久而耐泡的特點。該茶經華南農業大學生化室檢測,含有多種氨基酸、酶類、芳香物質和各種有益於人體的多酚類和生物鹼,具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思,利尿導滯,敵煙醒酒之功效。常飲此茶還有抗癌、防癌作用。 白沙綠茶自投放市場以來頗受國內外茗飲者的青睞,有的作家以“綠茶飲白沙”的優美詩句來讚譽其品格高超。在歷次評比中屢獲殊榮:在參加原廣東省農墾系統的茶葉評比中有七次名列前茅,被譽為廣東省五大名茶之一,是海南省農墾的“拳頭產品”。 1990年被第十一屆亞運會指定為“綠色飲料”進京展銷。 1991年又被農牧漁業部命名為無公害“綠色食品”飲譽全國;同年5月份,在海南省首屆產品展銷會上被授予“金鼎杯”優秀產品獎;1992年4月初,在中國國際貿易中心舉辦的“中國中小型企業成果博覽會”上獲榮譽獎。 1993年被收入《中國當代名特優產品大辭典》。白沙綠茶除在國內暢銷外,還遠銷日本、英國、東南亞國家和香港地區。

17.西湖龍井西湖龍井,簡稱龍井。因“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湖和“龍泓井”聖水而得名。龍井茶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的龍井村四周的山區。茶園則分佈於獅子峰、龍井、靈隱、五云山、虎跑,梅家塢一帶,多為海拔30米以上的坡地。西北有白雲山和天竺山為屏障,阻擋冬季寒風的侵襲,東南有九溪十八澗,河谷深廣。年均氣溫16℃,年降水量1600毫米左右,尤以春茶吐芽時節,常常細雨濛蒙,雲霧繚繞。山坡溪澗之間的茶園,常以雲霧為侶,獨享雨露滋潤。茶區土壤,多屬酸性紅土,結構疏鬆,通氣透水性強。尤以獅子峰土壤含有效酸較多,使茶樹根深葉茂,常年碧透,萌發輪次多,採摘時間長。西湖龍井,即生長在這以江帶湖,泉溪密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以“西子”為伴的得天獨厚的環境之中——這正是龍井茶獨具高格、聞名遐邇之故了。

採製工藝:每年春季分四次按檔次採摘鮮葉。清明前採頭茶,稱為“明前茶”,其嫩芽初進,形似蓮心,故稱“蓮心”。每制1公斤乾茶約需鮮葉7萬個左右,故極為珍貴。穀雨前採摘的稱“雨前茶”,又稱二春茶。其時茶柄已發一葉,其形似旗,茶芽稍長,其形如槍,故又稱“旗槍”。立夏之際採三春茶,此時茶芽發育較大,附葉兩瓣,形似雀舌,故稱“雀舌”。四春茶則在三春茶一個月以後採摘,葉已成片,並附帶茶梗,故稱“梗片”。其品質不如前三種。 工藝與茶質特色:高級龍井茶的炒製分為“青鍋”和“輝鍋”兩道工序,工藝十分精湛,傳統的製作工藝有:抖、帶、擠、甩、挺、拓、扣、抓、壓、磨十大手法。其手法在操作過程中變化多端,制出的成品茶,扁平挺直、大小長短均勻,恰似蘭花之瓣,別具特色。西湖龍井,享譽世界,它有四絕:一色絕,二香絕,三味絕,四形絕。即色澤翠綠,香氣濃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龍井茶的檔次,除按採茶時間之外,還有按具體產地之區分。在歷史上有“獅、龍、雲、虎”等四個品類。新中國成立後,歸併為“獅峰龍井”、“梅塢龍井”、“西湖龍井”三個品類。按外形和內質的優次分為1~8級。以獅子峰所產最佳,其色澤嫩黃,高香持久,被譽為“龍井之巔”;龍井村所產,以其茶葉肥嫩,芽峰顯露,茶味較濃為特色;梅家塢所產之茶,做工精湛,色澤翠綠,形似金釘,扁平光滑,湯色碧綠,味鮮爽口。

龍井茶所含氨基酸、兒茶素、維生素C等成分,均比其他茶葉為多,營養豐富,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思,消食化膩,消炎解毒之功效。若以當地虎跑、龍泉之水沖泡,則更是鮮爽味烈,綠野飄香,杯中茶芽成朵,交錯輝映,賞心悅目,素有杭州“雙絕”之譽。 西湖種茶歷史悠久,究竟起於何代、何人?其說法不一,尚未定論。但在唐代陸羽著《茶經》中已有:“杭州、錢塘天竺、靈隱二寺產茶”的記載。當時所產之茶名為“白雲茶”、“香林茶”、“寶林茶”。北宋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對西湖種茶的歷史曾作過考證,他認為西湖最早的茶樹,在靈隱、下天竺香林洞一帶,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385~433在下天竺翻譯佛經時,從天台山帶來的茶樹種子,在此地開始種植、栽培茶樹。若據此推算,西湖種茶約始於南北朝,迄今大約有1500餘年的歷史了。杭州盛產佳茗,至遲是從載入《茶經》之後即聞名於世了。明代田藝衡在《煮泉小品》中則高度評價龍井茶:“今武林諸泉,惟龍泓入品,而茶亦惟龍泓山為最。又其上為老龍泓,寒碧倍之,其地產茶為南北絕。”從宋代起曾將天竺、靈隱一帶所產之茶列為貢茶。清乾隆下江南巡幸杭州時,曾在龍井泉賦詩,到獅峰湖公廟飲龍井茶,並將廟前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從而龍井茶繼續列為專供皇家享用的貢品。

新中國成立後,西湖龍井茶的種植有了較快的發展,製作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除高級龍井外,基本上已改為機械生產。工藝和茶質都有了新的提高。西湖龍井以其優異的超級品質,在國家與國際歷次優質產品和全國名優茶品的評比中屢獲殊榮:由杭州茶廠生產的獅峰特級龍井在1981年全國產品質量評比會上榮獲國家金質獎;1986年1月在北京召開的1985年國家優質食品授獎會上,獅峰牌特級龍井再次榮獲國家金質獎;1988年9月在希臘雅典舉辦的第27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會上,獅峰牌極品龍井茶榮獲金棕櫚獎;1982年、1986年在商業部召開的全國名茶評比會上,西湖龍井連續兩屆被評為全國名茶;1990年9月商業部在河南省信陽市召開的第三屆全國名茶評比會上,由杭州茶廠生產的西湖牌西湖龍井與杭州獅峰茶葉公司生產的獅牌西湖龍井分別獲得全國優質名茶稱號。產品除銷國內,還出口德國、英國、美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港澳等國家和地區。

18.華頂雲霧華頂雲霧茶,又名天台山雲霧茶。它與普陀山佛茶頗有相似之處,產於我國佛教天台宗發祥地——浙江省天台山華頂峰梵宮古剎周圍。茶樹大都種植於海拔800~900米的山地,茶區氣候夏涼、冬寒,常年氣溫為12.2℃;飛瀑流泉,浩白如練;濃霧籠罩,四季不絕;每逢冬季,經常積雪,年降水量1900毫米左右,茶地終年保持濕潤;高山香灰土,深厚肥沃,茶場多選有利地形,分散種植,周圍種以其他林木,形成防風、擋風的天然屏障。 採製工藝與茶質:由於產地氣溫較低,茶芽萌發遲緩,於穀雨前後採摘一芽一、二葉初展。原屬炒青綠茶,手工操作,現改為半炒半烘,以炒為主,仍以手工方式操作,鮮葉經攤放,高溫殺青,扇熱攤涼,輕加揉捻,初烘失水,入鍋炒製,低溫揮焙等工序製成。成品茶外形細緊略扁,色澤綠潤;香氣濃郁持久,滋味濃厚鮮爽;湯色嫩綠明亮,葉底嫩勻綠明;清香而帶甘甜,飲之口頰留芳;暢人心脾,經泡耐飲,沖泡三次猶有餘香,充分顯示高山雲霧茶的天然特色,素被視為綠茶中的珍品。

天台山栽培茶樹歷史悠久,約始於漢代。據記載,東漢末年方士葛玄164~244已在華頂植茶。隋唐以後,漸有名氣。唐代,日本高僧最澄渡海西來天台山國清寺學佛,歸國時帶去天台山茶籽,種於日本近江滋賀縣阪本村國治山麓,迄今已有1000餘年。 19.竹葉青茶竹葉青茶,因陳毅1964年遊峨眉山萬年寺品茶,讚美茶形美似竹葉,湯色清瑩碧綠,遂稱為“竹葉青”而得名。竹葉青茶產於四川省峨眉山區,係採摘早春細嫩茶葉製成。屬炒青綠茶,其工藝考究,炒茶時低溫而適度,投葉量少,每鍋150克左右,巧妙採用抖、抓、撇、壓等工藝,一次炒製成形。其外形扁平挺直,色澤嫩綠油潤;湯色黃綠清亮,葉底淺綠勻嫩;滋味清醇爽口,飲後餘香回甘。該茶有清神明目之功效。

峨眉山產茶歷史悠久,約始於唐代。宋代樂史所撰《太平寰宇記》列眉州為產茶州縣。宋代陸游有詩讚峨眉茶曰: “雪芽近自峨眉得,不減紅囊顧渚春。”詩人是說峨眉山所產的雪芽即白芽茶,為四川過去的名茶可以同湖州所產的顧渚紫筍媲美。竹葉青茶是在總結峨眉山萬年寺僧人長期栽培、製茶技術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從60年代開始批量生產。 1985年在里斯本舉行的第二十四屆世界優質食品評比會上,獲得金質獎章。 1986年與1990年分別在廣州與河南信陽連續兩屆被評為全國名茶。現在該茶已出口日本、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20.安化松針安化松針,屬綠茶,因其外形挺直、細秀、翠綠,狀似松樹針葉而得名。湖南省安化縣茶業試驗場生產。茶地崗巒起伏,溪河網布,終年雲霧瀰漫,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相對濕度3~7月為90%;土層深厚肥沃,茶樹品種優良。本品採一芽一葉,經殺青、揉捻、炒坯、整形、乾燥、揀剔等6道工序。其工藝的獨到之處是:殺青採用斜鍋操作;揉捻為迴轉搓揉;炒坯先行悶炒,當時間至發出水蒸氣時改為抖炒;整形則利用特製的揉盒加熱整形,至條形細緊圓直,白毫顯露,色澤翠綠為適度;乾燥時,將整形的茶條攤於揉盒中烘焙。乾燥後,趁熱用牛皮紙包好放在石灰缸中貯存,經二三天后取出揀剔。

安化松針,成品內質香氣馥郁,味醇鮮爽,湯澄碧綠,葉底嫩勻。安化縣早在宋代產茶已很興盛。 1959年該縣茶業試驗場為挖掘本省名茶遺產,創製本品。 1962年被評為湖南省三大名茶之一。 1980年至1993年十次被評為湖南省名茶;1986年又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1988年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1989年獲農牧漁業部授予的優質名茶稱號;1990年由安化縣茶葉試驗場生產的褒牌安化松針再次被商業部評為全國名茶。 1991年獲“湖南省名茶盃獎”、“湖南省名茶稱號獎”。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