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中國茶經-下

第24章 附錄七、世界茶葉研究機構

中國茶經-下 陈宗懋 12463 2018-03-18
(一)中國茶葉研究機構 目前省級以上茶葉研究機構共有13個,除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是全國綜合性茶業研究機構外,尚有商業部杭州茶葉加工研究所是茶葉加工專業綜合性研究機構。省級研究所11個,均分佈在各主產茶省,現分別簡介如下: 1.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該所是中國綜合性的茶葉科學研究中心,1958年10月在浙江省杭州市成立,第一任所長為蔣芸生。同年杭州市龍井茶場併入該所。 1960年又與浙江農業大學茶葉系合併,至1965年系、所分開。 1970年曾由浙江省農業廳代管,1978年又恢復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的一個專業研究所。 1989年應中國茶葉進出口總公司的要求,在原有體制不變的基礎上,承擔茶葉出口貿易部分研究任務,加掛中國茶葉進出口總公司茶葉研究所的牌子。該所所址設在杭州市雲棲路1號。

全所現有職工200餘人,其中科研人員近140人。附設試驗茶場,茶園234畝,其中有資源圃40餘畝,保存茶種質資源600多份。並建有3200平方米茶葉加工廠一座,除供科學研究實驗用外,還生產部分龍井茶、炒青茶、顆粒綠茶、紅碎茶、茉莉花茶和速溶茶等。 研究所分設茶樹栽培、茶樹育種、茶葉加工、茶樹保護、茶樹生理生化、茶的綜合利用、茶葉機械和茶葉情報資料等8個研究室。所內除配備常規分析儀器外,還擁有多種高精度分析設備,並建有栽培、生理生化分析、土壤農化、茶樹害蟲、病理、農藥殘留分析、綜合利用、機械、茶葉審評、茶樹育種等11個實驗室。全所有藏書3萬餘冊,訂閱國內外茶葉科技文獻期刊400餘種,並擁有2500平方米的圖書情報樓及電化教學設備。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檢測中心、中國茶葉學會作為獨立機構附設所內。

該所以應用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為主,同時也重視開發研究工作,著重研究與提高茶葉單產、品質和經濟效益有關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並為茶葉生產、科研教學部門培訓人才和進行茶葉科技情報交流活動,編寫出版茶葉科技書籍及理論著作。從1958年建所以來,已完成200餘項研究課題,取得近100多項茶葉科技成果,其中在1978年以後獲得國家、部級和省級科技成果獎的有38項。許多成果在生產中推廣應用,有力地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科技進步,取得明顯的經濟與社會效益。該所研究選育的龍井43號、碧雲、菊花春等3個茶樹良種,1987年列為國家級茶樹推廣良種。大面積平均畝產乾茶150公斤以上的綜合豐產栽培技術指標的研究,已在浙江、安徽、江西等主要茶區推廣。提高紅碎茶品質技術的研究獲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在幾個茶產區推廣,顯著地提高了紅茶品質。經過對20餘種化學農藥在茶葉上殘留消解動態的研究,制定了15種化學農藥的安全使用標準,其中10種農藥在茶樹上的安全使用標準已列為農業部部頒標準。研製成功的XS—1040型雙人茶樹修剪機和XD—750型單人茶樹修剪機已在浙江、安徽、湖南等省茶區推廣500餘台。對茶籽綜合利用的研究,解決了茶籽油的精煉與茶皂素的分離、提取和利用等問題。用茶皂素為原料,研製成功TS—80乳化劑,在全國半數以上纖維板廠家推廣,顯著提高了纖維板質量,榮獲國家發明三等獎。茶葉天然抗氧化劑的研製成功,在油脂類食品上開闢了廣闊的應用前景。根據國家農牧業科技發展規劃和茶葉生產發展的需要,在“八五”期間,將繼續承擔“重點地區茶樹品種資源的考察”、“茶樹種質資源鑑定評價研究”、“早生優質綠茶新品種的選育研究”、“茶葉優質、豐產穩產、低耗的綜合栽培技術研究”、“紅黃壤茶園綜合治理”等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研究任務。

研究所對各省茶葉研究所在業務上是指導關係,負有組織和協調全國茶葉科學研究工作和人員培訓等義務。 研究所獨立創辦《中國茶葉》(雙月刊)、《茶葉文摘》 (季刊),和中國茶葉學會合辦《茶葉科學》(半年刊)等刊物,公開發行。編有《中國茶樹栽培學》、《中國茶樹優良品種集》、《茶樹病蟲害防治》、《茶樹生理生化實驗手冊》等技術和理論書籍,出版《茶葉新聞》,與有關單位進行學術和資料交流。 研究所經國家批准,為國內授予茶學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單位之一,從1981年起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 (俞永明) 2.商業部杭州茶葉加工研究所 該所是中國從事茶葉加工及茶葉商品流通技術研究的專業機構。 1978年10月成立。所址在浙江省杭州市凱旋路。建所初期原名為全國供銷合作社杭州茶葉、蠶繭加工科研所,1982年改名為商業部杭州茶葉加工研究所。全所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其中包括科研樓、茶葉加工與機械加工實驗車間等;並已配備了一批比較精密的儀器和成套加工設備。

全所現有職工60餘人,其中茶葉、機電、生化等專業科技人員40多人。分設茶葉加工工藝、機械、生化檢測和科技情報4個研究室。 該所承擔眉茶加工組合設備研製、提高茶葉品質的技術研究、茶葉標準化研究、商品花茶拼配廠的設計與組裝、茶葉品質保鮮技術研究、茶葉應用新領域的開發研究、高壓靜電揀梗機研製、眉茶精加工工藝參數研究等國家科委、商業部和浙江省的重點科研項目。許多項目已取得進展,有些項目已完成並應用於生產或投放技術市場。 該所還發起組建了全國茶葉加工科技情報網,廣泛開展茶葉加工科技情報交流工作,與全國茶葉加工科技情況中心站聯合創辦了《中國茶葉加工》季刊。所內情報資料和圖書閱覽室也具有相當規模,並已建立了杭州市科協所屬的茶葉加工技術諮詢服務部,承擔有關科技諮詢服務工作。

(俞永明) 3.安徽省農業科學院 祁門茶葉研究所該所是建立較早的省級茶葉研究機構。是在1915年原安徽省祁門模範茶場舊址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開始以生產祁門紅茶為主,1950年後才進行少量茶葉科研工作,1955年改名為祁門茶葉試驗站,轉入以茶葉科學研究為主。 1960年又改名為安徽省祁門茶葉科學研究所。 1973年正式定名為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祁門茶葉研究所。所址設在安徽省祁門縣境內。 全所有職工174人,其中科研人員45人。研究所分設茶樹栽培、茶樹育種、茶樹保護、茶葉生化、製茶機械以及情報資料等6個研究室,並附設試驗示範茶場,有茶園630畝,其中試驗茶園47畝。研究所的茶葉生化及農化實驗室配有常規分析設備,能較系統地開展茶葉生化、農化分析研究工作。

根據安徽茶葉生產實際,研究解決發展安徽茶葉生產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為其主要的任務。據不完全統計,1955年至1989年間,在茶樹栽培、育種、土肥、植保、製茶等方面已取得60多項研究成果。在1978年後,又有茶樹優質豐產綜合栽培技術研究等15項科技成果,獲得農牧漁業部與省農業科技成果獎,其中持續豐產優質綜合栽培技術措施、專業採種茶園佈置方法、茶小綠葉蟬防治技術、安徽1號及3號、7號茶樹新品種的選育與推廣等科技成果,已在安徽產茶區推廣應用。 從60年代起研究所創辦《茶葉科學簡報》(季刊),在國內發行。 (俞永明) 4.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該所是1959年在原廣東省英德茶葉試驗站基礎上建立的,1965年曾一度改為中南茶葉科學研究所,直到1973年才正式定名為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址設在廣東省英德縣境內。

全所有職工142人,其中科研人員30人。建有茶樹品種、茶園土壤肥料、茶樹病蟲害、茶葉加工、茶葉生理生化等6個研究室和1個科技情報資料室,收集整理有關茶葉文獻資料。 該所試驗場有茶園180畝,其中試驗茶園80畝,附設的茶葉加工廠,紅茶、烏龍茶加工機械設備基本齊全。各研究室配有常規分析設備。新設立的技術開發經理部,負責所內外的技術開發聯絡。 該所以發展本省茶葉生產和茶葉科學技術為其基本任務。建所以來已有“幼齡茶樹定型修剪技術”、“茶樹種植密度的研究”、“烏龍茶的研究”、“茶小綠葉蟬發生動態及防治技術”、“茶樹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等5項成果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成果獎。 1980年以後,重點轉入茶樹品種資源與新品種選育、提高茶葉品質技術、高產栽培技術研究為主。該所選育的英紅1號茶樹品種,加工紅茶品質優良,1987年認定為全國良種,適合在華南和西南茶區推廣。

該所從1981年起創辦《廣東茶葉科技》,每年出版4期。 (俞永明) 5.湖南省茶葉研究所 湖南省茶葉研究所設在湖南省長沙縣高橋鎮,是開辦較早的省級茶葉研究機構。 該所的前身是湖南茶事試驗場高橋分場,建於1932年。 1950年由湖南省農林廳接管,1952年1月正式成立湖南省高橋茶場。 1955年4月改名為湖南省高橋茶葉試驗站。 1961年改為湖南省茶葉試驗站,1964年4月劃歸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管理,改名為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試驗站,197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省茶葉研究所。 全所有職工230人,其中科研人員50人,該所一直從事茶樹品種選育、茶樹栽培技術、茶樹植保和製茶工藝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研究所分設栽培、品種、製茶工藝、茶樹保護等4個研究室和1個情報資料組。有茶園488畝,其中試驗茶園200畝。該所的品種、生化及農化實驗室設備比較齊全,能進行茶樹育種、茶葉生化及土壤農化的常規分析。 1980年新建的茶葉加工廠,配有成套紅、綠茶加工設備,在國內居較先進的水平。 湖南省茶葉研究所以解決湖南省發展茶葉生產中的科學技術問題為其主要研究任務。在1978年至1989年間,有“茶樹提早成園持續穩產、高產的研究”、“氮、磷、鉀化肥對茶葉增產的效應”、“江華苦茶的進化系統與經濟價值”、“高橋銀峰與湘波綠等名茶採製工藝技術的研究”、“紅碎茶初精製工藝技術研究”、“茶毛蟲的生活習性及防治”、“複合肥料對紅壤茶園的經濟效益研究”、“農用抗菌素放線酮防治茶雲紋葉枯病的研究”、“採摘茶樹生育狀況與機採茶園經濟效益研究”等多項研究課題獲得湖南省科技成果獎。該所培育的櫧葉齊茶樹新品種,在1987年由全國茶樹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全國茶樹良種,在江南紅、綠茶區推廣。

根據湖南的生產實際,1980年後重點轉入“提高綠茶品質的工藝技術”、“江華苦茶性狀與良種選育”、“機採茶園技術體系”、“換種改植茶園土壤障礙因素研究”、“茶樹需水規律及防治研究”等研究工作。 研究所在1974年編印《湖南茶葉技術》一書,系統地介紹湖南省茶葉生產技術,在湖南全省發行,頗受歡迎。早在1958年起,研究所就創辦《茶訊》(季刊),介紹湖南茶葉生產、科技動態,後與湖南省茶葉學會合辦,改名為《茶葉通訊》(季刊),國內發行。 (俞永明) 6.貴州省茶葉科學研究所 該所的前身是1939年建立的農林部中央農業實驗所湄潭實驗茶場,當時有科技人員10餘名。 1953年改為貴州省茶葉試驗站,1962年擴建了茶場,成立湄潭茶場茶科所,科技人員發展到25名,1973年與茶場分開,正式定名為貴州省茶葉科學研究所。 全所現有職工135人,其中科技人員35人,分設茶樹栽培、茶樹育種、茶樹植保、茶葉加工等4個研究室和1個情報資料室。有實驗茶園和良種試驗示範茶園80畝,可供試制紅、綠茶的實驗車間350平方米。自1978年以來,經各級有關部門鑑定的科技成果有30餘項,其中“茶樹密植免耕高產栽培技術”已在省內外推廣;黔湄419、黔湄502茶樹新品種,制紅、綠茶品質兼優,被認定為全國茶樹良種,在西南茶區推廣,頗受歡迎。根據貴州茶葉生產發展的需要,把“茶樹採剪技術”、“良種繁殖生產示範”、“茶園蓬心土壤肥力效應”和“紅碎茶不萎凋新工藝”的研製等,作為該所80年代的重點科研項目。該所與省茶葉學會合辦《貴州茶葉》,1975年創刊,每年出版4期。 (俞永明) 7.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該所設在四川省永川縣境內,是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所屬專業研究機構。 該所1951年2月在原川西人民行政公署農業廳灌縣茶葉改良場的基礎上創辦,當時所址設在成都市西郊的灌縣;1962年11月遷至川東永川縣境內,改名為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茶葉試驗站;1977年正式定名為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全所職工306人,其中科研人員46人,分設茶樹育種、茶樹栽培、工藝機具、茶樹保護、茶葉綜合分析及科技情報等6個研究室,並附設實驗茶場、茶葉加工廠。全所有茶園926畝,其中試驗茶園80畝。該所茶葉綜合分析室配有常規分析設備,能進行系統的茶葉生化成份分析工作。 科學研究以應用研究為主,主要為發展四川省茶葉生產及科學技術服務。建所以來取得的科研成果有“四川茶樹品種資源初步整理”、“提高川紅品質的研究”、“花香紅碎茶的研製”、“南邊茶初制新工藝”、“梯形茶園高產、穩產綜合栽培技術”、“茶園經濟施肥技術”、“雲南大葉種引種馴化和栽培技術”、“茶籽象蟲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茶軍配蟲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紅茶新品種蜀紅1號選育”、“60HY—130圓筒式茶葉自動烘乾機的研製”等20餘項,獲得省、地科研成果獎。該所培育的蜀紅1號、2號等茶樹新品種,在1987年經全國茶樹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通過,列為全國茶樹良種,在四川、貴州等地推廣,頗受群眾歡迎。 進入80年代以後,根據四川茶葉生產發展的需要,重點進行“紅茶新品種選育”、“提高紅黃壤地區茶葉品質和產量”、“茶園種植方式和密度”、“高產茶園土壤肥力指標”、“茶園高產、穩產、優質綜合栽培技術”、“茶樹剪採技術”、“茶樹品種生化特性”等研究工作。 自1971年起創辦《茶葉科技》(季刊),國內發行。 (俞永明) 8.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該所是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的一個專業研究機構。所址設在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的勐海縣境內。 該所的前身是雲南省農業廳佛海茶葉試驗場,創建於1951年8月。 1953年改名為雲南思茅專署茶葉科學研究所,由雲南省和思茅專署共同領導。 1963年又改名為雲南省勐海茶葉試驗站,直到1979年才正式移交雲南省農業科學院,定名為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全所有職工216人,其中科研人員57人,分設茶樹品種、栽培、製茶、機械、生理生態、開發、情報資料等7個研究室。附設試驗茶場有茶園252畝,其中試驗茶園100畝。茶樹資源保存圃30畝。 研究所成立後,即從事茶園墾复,地方品種調查收集和選育,紅茶推廣、加工機具改革及改進綠茶製作技術等工作。 60年代從事茶樹栽培技術研究和改進,提出了合理密植、等高條栽、開墾時表土回溝的栽培法,並在全省茶區普遍推廣。 在加工上開展了紅碎茶研究,使紅碎茶的生產有了相當的規模。 70年代以來,研究所在密植速成高產穩產的研究上取得成果,在茶樹病蟲害的生物防治上利用圓子蟲黴菌防治小綠葉蟬取得顯著成效。機械室研製的槽式連續殺青機得到普遍推廣應用,並研製了具有選採性能的拉割式採茶機。 80年代開始,對雲南省茶樹品種資源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系統的考察徵集,發掘了可以就地利用推廣的茶樹地方群體良種26個,發現茶的新種18個。 1985年又鑑定了4個新選的優良品種。上述科技成果曾先後獲得省、州的科技成果獎。從1980年起,研究所同雲南省茶葉學會、茶葉公司合編《雲南茶葉》(季刊),在全國22個省市發行。 (俞永明) 9.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該所是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專業研究所之一。所址設在福建省福安縣社口。它的前身是福安茶葉改良場,建於1935年。 1952年重建為福建省福安茶葉試驗場。所名曾先後更換為福安縣茶葉試驗站和福安專區茶葉科學研究所等,直到1975年9月才正式定名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全所有職工134人,其中科技人員43人,分設茶樹育種、栽培生理、土壤肥料、茶樹保護、茶葉機械、製茶工藝等6個研究室,並附設試驗茶場,有試驗茶園(包括品種園)47畝,生產茶園659畝。茶樹育種及土壤農化實驗室除配備常規分析設備外,還擁有多種精密儀器,能進行較系統的茶樹育種和土壤農化分析研究工作。 在茶樹育種研究方面,曾選育出福雲系列品種,即福雲7號、8號、23號3個茶樹新品種,產量與品質兼優,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茶樹新品種迎春、福建省茶樹品種資源的研究、低產茶園改造研究、圓形茶葉乾燥機等8項課題獲得福建省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福雲6號茶樹新品種在1982年獲福建省科技成果三等獎。 1987年由全國茶樹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通過,列為全國茶樹優良品種。 根據福建省茶葉生產的優勢和今後發展的需要,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將以“茶樹品種資源的收集整理與利用”、“烏龍茶新品種的選育”、“茶樹高產、穩產栽培技術”,以及“烏龍茶做青工藝技術及機械化的研究”等列為重點研究課題。 研究所從1960年起編輯出版《茶葉科學簡報》(季刊),國內發行。 (俞永明) 10.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茶葉研究所 該所是在原桂林市茶葉示範場(1966年創辦)的基礎上建立的,1979年5月建成,位於桂林市東郊堯山西南麓,距市中心7公里,直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牧漁業廳領導。 全所有職工96人,其中科技人員21人,研究工作由茶樹栽培、茶樹品種選育、茶葉加工等3個研究室分頭進行。有茶園310畝,其中試驗茶園61畝。根據廣西茶樹品種資源比較豐富的特點,重點開展廣西地區茶樹品種資源的調查與徵集工作。該所自1979年建立以來,對廣西地區茶樹品種資源作了大量調查工作,所內建有茶樹品種資源圃30餘畝,保存廣西茶樹種質資源100多份,廣西茶樹地方品種志的編寫工作也在積極進行之中。 (俞永明) 11.江西省農業科學院蠶茶研究所 該所是江西從事茶葉和蠶桑科研的專業機構,於1976年在原南昌蠶桑示範場的基礎上創辦。屬江西省農業廳和農業科學院雙重領導。該所有土地1萬餘畝,職工1200餘人。既承擔科研任務,也有一定的生產任務。生產內容比較廣泛,以蠶桑、茶葉、油料和水稻為主要作物,也有部分其他旱作。科研方面,由所科研辦公室統一管理,分設茶葉、蠶桑等兩個研究室和茶葉生化實驗室及情報資料室。 全所從事科學研究的技術人員18人,試驗工人56名。設有試驗隊,試驗茶園140畝(其中正式試驗區45畝)。 934附錄1952年重建為福建省福安茶葉試驗場。所名曾先後更換為福安縣茶葉試驗站和福安專區茶葉科學研究所等,直到1975年9月才正式定名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全所有職工134人,其中科技人員43人,分設茶樹育種、栽培生理、土壤肥料、茶樹保護、茶葉機械、製茶工藝等6個研究室,並附設試驗茶場,有試驗茶園(包括品種園)47畝,生產茶園659畝。茶樹育種及土壤農化實驗室除配備常規分析設備外,還擁有多種精密儀器,能進行較系統的茶樹育種和土壤農化分析研究工作。 在茶樹育種研究方面,曾選育出福雲系列品種,即福雲7號、8號、23號3個茶樹新品種,產量與品質兼優,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茶樹新品種迎春、福建省茶樹品種資源的研究、低產茶園改造研究、圓形茶葉乾燥機等8項課題獲得福建省科學大會科技成果獎。福雲6號茶樹新品種在1982年獲福建省科技成果三等獎。 1987年由全國茶樹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通過,列為全國茶樹優良品種。 根據福建省茶葉生產的優勢和今後發展的需要,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將以“茶樹品種資源的收集整理與利用”、“烏龍茶新品種的選育”、“茶樹高產、穩產栽培技術”,以及“烏龍茶做青工藝技術及機械化的研究”等列為重點研究課題。 研究所從1960年起編輯出版《茶葉科學簡報》(季刊),國內發行。 (俞永明)該所結合江西茶葉生產實際,在推廣密植速成茶園、茶樹豐產栽培技術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1980年以來,主要從事江西紅壤低丘地區提高茶葉品質技術、茶園種植方式、茶樹新品種選育等方面的開發性研究工作。 從1976年起創辦《蠶茶通訊》,國內發行。 (俞永明) 12.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茶研究所 該所是湖北省從事茶葉、果樹專業研究的機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中南農業科學研究所園藝系,1958年在原園藝系的基礎上,組建成湖北省果樹茶葉科學研究所,屬省農業廳領導。 1963年改名為湖北省農業科學研究所金水分所園藝系,屬省農業科學研究所領導,1973年又改稱湖北省畜牧特產研究所。 1978年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畜牧特產研究所歸農業科學院領導,並分開成立畜牧、果茶兩個研究所。 該所下設果樹、茶葉2個研究室,其中茶葉研究室分設茶樹栽培、茶樹育種、茶葉加工、土壤農化、茶樹保護等5個課題組,有試驗茶園95畝,生產茶園270畝。 茶葉研究室有職工112人,其中科技干部16人。該室80年代以來已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如機制金水翠峰名茶,1982年獲得湖北省人民政府技術改進三等獎;茶小捲葉蛾顆粒體病毒研究,1985年獲得湖北省人民政府技術改進三等獎;低產茶園改造技術試驗、示範、推廣項目,已通過省級鑑定,評為二等獎。此外還進行茶樹地方品種資源調查、幼齡茶園速成豐產栽培技術、茶小綠葉蟬的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該所編印不定期內部刊物《果茶科技》。 (俞永明) 13.台灣省茶業改良場 該場位於台灣省桃園縣楊梅鎮,縱貫路埔心站東南方1.2公里,是台灣省主要茶區之中心,其前身為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平鎮茶業試驗場,成立於1903年,至1968年為加強台灣茶業的發展,經批准改組為台灣省茶業改良場,隸屬台灣省農林廳領導。 場設有茶作、製茶、機械、推廣4科,總務、人事、會計3室,負責全場業務、行政管理。茶作科設有茶樹育種、土壤肥料、茶樹生理、茶樹保護、茶園管理等研究項目;製茶科包括茶葉加工、貯存包裝及化學品質鑑定等研究內容;機械科有茶園機械與灌溉方面的研究;推廣科負責茶苗及產製技術等服務。總場下設文山、魚池、台東三個分場及凍頂工作站。場內設有各種新穎試驗設備、試驗大樓、製茶工廠、專用儀器及茶業圖書期刊等,為國內茶業界較完善的研究機構之一。 (俞永明) (二)世界茶葉研究機構據統計,全世界有9個國家設有茶葉研究機構34個,現按國家分別簡要介紹如下: 1.印度有茶葉實體研究機構2個: (1)托克萊茶葉試驗站(TocklaiTeaExperimentalStaBtion)。 1912年建立,由印度茶葉協會(IndianTeaAssociation)領導,是一個半官方、半民間的研究機構,地址在印度阿薩姆邦(Assam)。現有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共250餘人,其中研究人員150餘人,技術人員50餘人。下設10個研究室(農藝學、土壤與氣象學、植物學、真菌和植物病理學、昆蟲學、茶葉審評與工藝、生物化學、工程學、統計學、農業經濟學)和推廣諮詢部。除托克萊本部外,還有1個分站和6個諮詢中心。出版有《一芽二葉》(TwoandaBud)雙月刊和研究年報(陳宗懋)(2)南印度聯合種植者協會茶葉研究所(UPASITeaReBsearchInstitute)創建於1893年,是南印度聯合種植者協會下設的一個民間研究機構,主要為南印度的茶場成員服務,也向個體茶葉種植者提供諮詢和服務,另有少量國家下達的任務。地址在南印度柯因巴托邦(Coimbatore)的辛柯那(Cinchona)。下設有分站1個和諮詢服務部門5個。研究人員不足20人。出版有《種植者記事》月刊(Planters'Chronicle)和研究年報,每2年還舉辦一次學術討論會。 (陳宗懋) 2.斯里蘭卡現有研究所1個和5個分站。斯里蘭卡茶葉研究所在1925年創建,是一個半官方半民間的研究機構。地址在塔拉瓦坎萊(Talawakele)的聖·柯姆勃(St.Coombs)。現有280餘名工作人員,其中120餘名科技人員。下設昆蟲學、線蟲、植物病理、農業化學、土壤物理、育種、生理、繁殖、生物化學、加工工藝等8個研究室。有茶園面積130公頃,歸茶葉理事會領導。 5個分站中中地試驗站位於卡迪(Kandy)的海塔司(Hantance),低地試驗站位於拉塔那普拉(Ratnapura)的聖·約契姆(St.Joachim)。南部推廣中心位於加利(Galle),高地推廣中心在烏伐(Uva)的巴圖拉(BadulBla),低地推廣中心位於譚尼牙耶(Deniyaya)。研究所出版有《茶葉季刊》(TeaQuarterly)雜誌,1988年後改名為《斯里蘭卡芽葉科學》雜誌(SriLankaJournalofTeaScience),季刊。每年還出版有研究年報。 (陳宗懋) 3.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茶葉和金雞納霜研究所 建立於1911年。現有工作人員100名左右。全所設栽培、土壤、害蟲、病理、雜草、育種、社會經濟、有機化學、生理、加工、中心實驗室和情報等12個研究室。此外還有推廣部、品質控制部和數據處理室,附有350公頃茶樹種植場和年產100萬公斤的茶葉加工廠。地址在萬隆(Bandung)的加蓬(Gambung)。出版有《茶葉和金雞納霜研究通報》(BuletinPenelitianTehdanKina),每年2~3期,發表研究論文。另出版有《茶葉和金雞納霜研究所通報》(WartaBalaiPenelitianTehdanKina,簡稱WartaBpTk),每年2~3期。 (陳宗懋) 4.日本 日本國現有茶葉研究機構10個。日本農林水產省茶葉試驗場為政府辦的全國性茶葉研究機構,建立於1919年,場部設在靜岡縣榛原郡金谷町。 1950年改為東海近畿農業試驗場茶葉部。 1961年與九州農業試驗場茶葉部合併,改名為農林水產省茶葉試驗場,1988年又與農林水產省野菜試驗場合併,改名為農林水產省野菜、茶葉試驗場。現有職工100餘人,下設栽培部(包括茶樹遺傳生理、品種改良、栽培技術、物質代謝、病害、蟲害、土壤肥料等7個研究室)和製茶部(包括鮮葉品質分析、加工、機械改良、茶葉生化等4個研究室)。出版有《野菜、茶葉試驗場研究報告》,一年1期。在枕埼設有支場。 除了農林水產省茶葉試驗場外,還有縣級茶葉研究和其他開展茶葉科研工作的機構24個(見表)。 5.孟加拉國 有茶葉研究所1個,前身為巴基斯坦茶葉研究站,由巴基斯坦茶葉商會投資於1952年建立,1958年起開始研究工作。 1972年孟加拉國建立,研究站改名為孟加拉茶葉研究站(BangladeshTeaResearchStation),地點在蘇爾海特(Sylhet)的斯里孟格爾(Srimengal)。現有研究人員10餘人,下設生化、栽培、育種、植保等4個研究室。出版有《孟加拉茶葉》雜誌(TeaGournalofBangladesh),每年1~2期。 (陳宗懋) 日本茶葉研究機構名稱機構名稱地 址農林水產省蔬菜、茶業試驗場埼玉縣茶業試驗場神奈川縣園芸試驗場津久井分場長野縣南信濃農業試驗場靜岡縣茶業試驗場岐阜縣農業綜合研究中心—地域營農部茶業科愛知縣農業總合試驗場豐橋農業技術中心三重縣農業技術中心—茶業中心滋賀縣茶業指導所京都府立茶業研究所奈良縣農業試驗場茶業分場島根縣農業試驗場山口縣農業試驗場香川縣農業試驗場滿濃分場高知縣茶業中心德島縣立農業試驗場池田分場福岡縣農業總合試驗場茶業指導所佐賀縣茶業試驗場長崎縣總合農業試驗場東彼杵茶業支場熊本縣茶業試驗場大分縣農業技術中心蠶絲茶業部官崎縣總合農業試驗場茶業支場鹿兒島縣茶業試驗場鹿兒島縣茶業試驗場大隅支場沖繩縣農業試驗場名護支場靜岡縣榛原郡金谷町金谷2769埼玉縣入間市上谷ケ貫244—2神奈川縣津久井郡桐模湖町寸沢嵐620—2長野縣下伊那郡高森町下市田2476靜岡縣小笠郡菊川町倉沢1706—11岐阜縣揖斐郡池田町般若畑631—11愛知縣豐橋市飯村町高山11—48三重縣龜山市椿世町992—2滋賀縣甲賀郡水口町波濤ケ平6750京都府宇治市白川中町薗奈良縣奈良市矢田原町乙470—1島根縣出雲市蘆渡町2440山口縣山口市大內禦堀1419香川縣仲多度郡滿濃町大學炭所西2253—1高知縣高岡郡仁淀村森2792德島縣三好郡池田町三ン乜マ3649—1福岡縣八女郡黑木町大字本分3296—1佐賀縣藤津郡嬉野町大字下野字三坂原1870—5長崎縣東彼杵郡東彼杵町中尾鄉1414熊本縣熊本市健軍町小峰2614大分縣大野郡三重町大字赤嶺2328—1宮崎縣兒湯郡川南町川南17070鹿兒島縣川辺郡知覽町永裡3964鹿兒島縣曾於郡有明町野井倉946沖繩縣名護市名護4605—3(陳宗懋)6.土耳其現有研究所1個。 1973年建立,前身是種植柑橘和蘋果等果樹的試驗場。 1973年改為茶葉研究所。土耳其茶葉研究所隸屬茶葉商會(CAY—KUR)領導。地址在里澤市(Rize)。現有20名工作人員。下設8個研究室(農業植物學、土壤、生化、加工、病蟲防治、栽培、實驗統計、資料)。 (陳宗懋) 7.前蘇聯 1991年12月解體前擁有研究所1個,分所2個和實驗站2個。全蘇茶和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創建於1930年,當時名為全蘇茶葉研究所,1938年又增加柑橘和其他亞熱帶作物的研究,改名為全蘇茶及亞熱帶作物研究所。 1988年前還設有全蘇茶葉工業研究所,1988年併入全蘇茶和亞熱帶作物研究所。位於前格魯吉亞加盟共和國馬哈拉茨(CDEDFDGHI)的阿那蘇里(JKDLIMNO)。現有科技人員700人,下設農業技術、農業化學、農業機械、土壤改良與灌溉、農業生態與農業氣候、育種、植物保護、植物生理和放化、微生物、工藝技術、茶葉工業設備、茶葉新產品、生物化學、茶葉品質檢驗和生化工藝等15個研究室。在蘇呼米(PMEMQO)、佐格季季(RMSGOGO)、恰克伐(TDUVD)、柯爾希達(WXNEOG)等地設有4個分所,還在依密列齊(YQIFZOK)、阿得蓋衣(A[Se])、阿得捷爾斯克(JG^DFLU)、德蓋司塔恩(_DSILZDK)四地設有試驗站。此外在前阿塞拜疆加盟共和國的菱柯蘭和克拉斯諾達爾邊區的索契(PX`O)設有實驗站。出版有《亞熱帶作物》 (PMaZFXbOcILUOIWMNdMZMFD,一年6期和《茶葉文摘》刊物TD]eIVIFDZOdK](fXFKOU)一年6期。 (陳宗懋) 8.肯尼亞肯尼亞茶葉研究基金會(TeaResearchFoundationofKenya)的前身是東非茶葉研究所,1951年建立。 1959年烏干達和坦桑尼亞兩國入股,並在兩國設立茶葉試驗站。 1980年東非茶葉研究所解體,將原東非茶葉研究所改名為肯尼亞茶葉研究基金會。地址在基里柯(Kericho),並在提姆比利(Timbili)建立總試驗站。有研究人員30餘人。下設5個研究室(植物學、化學、作物環境、農藝、作物保護)、1個諮詢服務部和1個茶場。該所出版有《茶》(Tea)雜誌。一年2期。每年還出版研究年報。 (陳宗懋) 9.馬拉維有1個茶葉研究機構:中非茶葉研究基金會(TeaReBsearchToundationofCentralAfrica)。地址在馬拉維的米蘭薩(Mulanje),最早由馬拉維政府管理,現由中非茶葉研究基金會控制。其服務範圍不僅包括馬拉維,同時對羅得西亞、南非等非洲國家也起著技術指導作用。在米莫薩(Mimosa)和巧羅(cholo)設有實驗站。出版有季刊(QuarterlyNewsletter)和研究年報。 (陳宗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