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中國茶經-下

第17章 四、茶的傳說-2

中國茶經-下 陈宗懋 18226 2018-03-18
(十二)廬山雲霧茶 廬山位於江西省九江地區,北臨長江,南傍鄱陽湖,名勝古蹟遍布山中,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山”之譽。全國著名的廬山雲霧茶就產在這裡。雲霧茶芽肥毫顯,香鮮味濃,經久耐泡,是綠茶中的珍品。關於雲霧茶,江西一帶流傳著這樣兩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一是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騎著白馬的苗族青年,名叫阿虎,身上背著一包茶樹種子,來到了廬山。但見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雲錦張”,到處是一派迷人景色,而山間雲霧繚繞,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十分適宜種植茶樹。於是,決心把帶來的茶籽播種在苗家村寨不遠的山坡上,並在苗家定居下來。從此廬山上長出了茶樹,苗寨鄉親們採製茶葉,調米換鹽,日子一天天好過起來。

一天,有個縣官來到了苗家山寨,隨從們大聲吆喝:“老爺累壞了,口乾得很,快舀水來!”苗家一向好客,阿虎請縣官進門稍坐,忙抓了把明前云霧茶泡給大家喝。縣官見阿虎放入碗中的茶葉芽大條粗,面露慍色,遂問:“你們沒有好茶嗎?怎麼拿這種粗茶來待客?”阿虎笑了笑,恭恭敬敬地答道: “大人,這是明前云霧茶,你品嚐一下就曉得了。”說著沖泡好茶葉,加上碗蓋,片刻後雙手捧給縣官。縣官端起茶碗,揭開蓋子,只見碗口冒出一股白氣,先像一把傘,後像一朵白雲冉冉升騰,一朵未散,二朵再起,好看極了。而且隨著白雲升起,茶香四溢,沁入心脾。啊!多好的雲霧茶呀!縣官輕輕喝了一口,頓覺滿口芳香,清醇回甜,周身舒爽,便一口氣喝了個底朝天,連茶葉渣都吞下去了。縣官心裡暗想:這可是仙茶,帶去獻給皇上定能得寵晉升。於是,就問阿虎:

“這茶是誰採製的,有多少?我全買了”。阿虎說,茶是他指導鄉親採製的,苗家離不開雲霧茶,所以不能全部賣給他。縣官一聽大怒,正想發作,身旁有個隨從拉了他一把,附耳說了幾句話,縣官忽然換了一副臉色,拍拍阿虎肩膀說:“這樣吧!給我一包雲霧茶,我要到京城去,順便代你去孝敬皇上,你看可好?”於是阿虎就把一大包雲霧茶送給了縣官。 縣官到了京城,交了公差,就向皇上獻上了雲霧茶,並呈述雲霧茶的奇妙之處。皇帝遂命宮女泡來品嚐,果然是難得的仙茶,於是細問了茶的來歷,縣官一一詳答,最後還說: “此茶若得常年飲用,定可延年益壽。”皇帝問:“如何可獲得眾多仙茶供我長年飲用呢?”縣官獻計說:“這茶是阿虎所種,是阿虎教人採製的,何不傳阿虎進京,要他專營生產雲霧茶呢!”皇帝大喜,立即下旨傳阿虎進京。阿虎認為茶葉是種健身的飲料,到京城栽種傳播,也可使京城的百姓分享到茶的好處,而且苗家也不必交“貢茶”了,就欣然採收茶種,收拾行裝上路。走的那天,鄉親們依依不捨地把他送到山口,叮囑他茶樹種好後再回苗家來。當阿虎騎上白馬漸漸遠去後,鄉親們仍然立在山口凝望著在雲霧中時隱時現的阿虎身影。從此以後,鄉親們盼呀盼呀,一年到了,未見阿虎回來,二年過去了,阿虎還是沒有回來;不知有多少年過去了,阿虎仍然沒有回來!以後託人去京城打聽,才知阿虎雖種活了茶樹,採製了茶葉,可是由於生態環境條件不同,同樣方法採製出來的茶葉,沏泡起來不起雲霧,而且味道也不好,皇帝大怒,認為阿虎有欺君之罪,賜他一死。阿虎氣極了,就趁衛兵不備,跨上白馬向廬山方向逃奔,被追兵用亂箭射死了!

鄉親們年年以極悲痛的心情緬懷阿虎,幻想著阿虎騎著白馬飛回雲霧山上。以後,人們終於看到每當云霧四起之時,天空中就有一匹白馬在雲霧中緩緩行馳,幾十里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人們說:那是阿虎回來視察茶山了,他捨不得鄉親們,捨不得云霧山,也捨不得云霧茶啊! 二是說遠在東漢時代,佛教傳入我國,當時廬山寺院眾多,僧侶雲集,他們攀危崖,越飛泉,競野茶;在白雲深處,劈崖填谷栽植茶樹,採製茶葉。所以人們都說,廬山種茶,始於漢朝。 那時,廬山上有一個寨子,住著趙、王、劉、李、呂五姓茶農。這五姓茶農都有兒有媳,以採製茶葉和打柴為生,日子過得還算安寧。隨著光陰流逝,老人們體力日衰,難以上山下地干重活了,媳婦們見了,就摔盆打碗,罵狗趕雞,討厭起老人來了。先是趙老頭受不了氣,抱了床破棉絮,沉痛地對兒子說:“孩子,如今爹老了,不能給你們增添麻煩,爹要離開這裡,希望你們往後和和氣氣過日子吧!”兒子雖再三勸阻,老人去意已決,臨走時帶一個破爛的鋪蓋捲和一包親手採來的茶籽,告別另外四姓老兄弟,就上山了。

不久,王老頭也被逼得過不下去,於是打起鋪蓋,離家上山去找趙老頭。他在深山里轉呀轉,不時呼喊著:“趙家兄弟!你在哪裡?”腳走腫了,喉嚨喊啞了,仍沒聽到迴聲,看看山間懸崖峭壁,心想莫非趙家兄弟死了,心感悲痛,左思右想,一人留在世上也沒意思,不如了此一生。主意打定,正想縱身跳崖,忽見樹上有隻鷂鷹哇哇叫著向對面山峰飛去。王老頭的眼光隨鷹望去,意外地發現對面山峰下大崖洞中有輕煙飄逸。啊!肯定是趙家兄弟在洞裡棲息!心中一喜,勁頭也來了。於是直向那山峰爬去。這是廬山的最高峰,王老頭爬呀爬呀,肚子餓了,腳趾爛了,他坐下來休息一會,喝幾口水,吃些野果嫩草,又向上爬,終於爬到洞口,這時,王老頭昏了過去。待他醒過來時,已躺在崖洞內的大石床上,趙家兄弟正坐在一旁餵米湯給他吃。王老頭高興地坐起來拉住趙老頭的手,兩行眼淚像斷線的珠子直流下來,趙老頭一看心中明白,就說:“別難過了,好好休息幾天就會好的,但不知還有三位老兄弟怎麼樣了?”王老頭深深嘆了口氣,訴說了三人遭到同樣的冷遇。趙老頭聽罷氣憤極了,決心接三位兄弟上山,五老一起生活。

不久,那三位老兄弟也被迫跟著趙老頭上山了。五位老人圍坐在一張石桌旁,吃著王老頭做的飯菜。飯間,劉老頭說:“我們五人聚居一起好是好,但在這山高水冷、土荒石窮的地方,以後怎樣維持生活呢?”劉老頭說出了大家共同的心事,四雙眼睛同時轉向趙老頭,只見趙老頭紅潤的臉上露出神秘的微笑,提起筷子說:“別想那麼多,飯菜趁熱快吃吧1吃飽了我再告訴你們。”大家覺得這二年來趙老頭腰板更硬,臉色更紅,心情更好,他一定會想出好辦法的。吃罷飯,趙老頭帶著四人來到一個山坡上,他指著近處一片綠油油的茶園,對大家說:“我當初出來就帶了一包茶籽,我深信世上有負心的媳婦,決不會有負心的莊稼。我一生種茶,茶仙會保佑我的。我在山上開墾播下的茶籽,已經長大成樹。長出來的芽葉,已採製成茶,品質特佳,而且能治病健身。如今有幾位客商每年上山來向我換茶,我要什麼他們帶來什麼!生活可好哩!”說罷呵呵地大笑起來。這種歡愉情緒感染了大家,大家決心住下來,齊心協力發展茶葉生產。從此廬山的雲霧茶年年增加,五老的生活也越過越紅火。

據說,這五位老人都年過九旬仍個個身體硬朗,人們看到五老種茶採茶時,常有云霧在山頭繞來繞去,大概是仙氣所鍾,山靈所澤,所以上山後人變得更健壯,更年輕了。當兒媳過世時,五位老人還快活地生活在大石洞中。以後五老過世了,而這片茶園卻保存了下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五位老人,便把產茶的山峰稱為“五老峰”,五老住過的大山洞稱為“五老洞”,而將五老採製過的茶葉稱為“雲霧茶”。有一年皇帝出巡來到江西廬山,在品嚐廬山雲霧茶之後,問到雲霧茶的來歷,官員便把五老植茶的事述說了一遍,皇帝感念五老茶情之深,意誌之堅,貢獻之大,遂親筆題寫“五老洞”三字,並令刻在當年五老聚居的石洞口。而今,這“五老洞”三個字,雖久為風雨洗刷,仍依稀可見,五老洞的雲霧茶至今名揚天下。

(莊雪嵐) (十三)大紅袍 去福建省崇安縣武夷山遊覽的人們,無不以一暗大紅袍為快,但要看到大紅袍茶樹也確非易事,因為大紅袍生長在武夷山天心岩附近的九龍窠,地勢險峻,只有不畏艱險的人們才可到達。大紅袍生長在山壁高聳的石罅間一小塊茶地上,只有幾叢茶樹,有的從岩間伸出,有的散落其間,地旁岩壁上刻有“大紅袍”三個大字。峭岩之上有股山泉,淙淙而下,終年不絕。再看茶叢長相,類似菜茶,葉質稍厚,芽頭微微泛紅,雖然外觀並不奇特,但採製而成的“大紅袍”茶,卻是武夷岩茶中的極品,不僅香高雋永,而且“岩韻”特強,久負盛名,馳譽中外。由於產量極微,每年春降大地,芽梢萌發之際,富貴之家爭相搶購,均以先得為快。

大紅袍怎麼會種在石罅岩間?是誰發現和利用的?這種烏龍茶為何有“大紅袍”這一美名?對此,在武夷山區廣為流傳著這樣三則美妙動人的傳說。 勤婆婆的神茶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北麓的慧婉村里住著一位年過半百的老婆婆,丈夫早亡,無兒無女,孤身一人,靠砍柴種菜和幫助鄉親們縫縫補補為生,她人勤心好,樂於助人,是全村聞名的好人。人們不知她姓甚名誰,都親熱地叫她“勤婆婆”。 有一年,武夷山區遭到史無前例的大旱,山上的草木枯黃了,田裡的莊稼旱死了,岩間的流泉也乾竭了。人們只好越嶺爬坡,剝樹皮,剜草根,挖觀音土等充飢,吃得肚子越來越脹,臉越來越黃。這天,勤婆婆從老遠老遠的山上採集野菜回來,又飢又渴又累,她放下籃子,隨手取出剛從樹上採下來的鮮嫩葉子,坐到灶前想熬一碗湯吃。她把嫩葉放入鍋中,加上水就引火煮熬,她邊燒邊想:“這點點野菜來之不易,可得省著吃哩。往後這苦日子可怎麼過呀!”水沸了,勤婆婆用碗舀了一碗,正想喝下,忽聽門外傳來陣陣痛苦的呻吟聲,勤婆婆忙放下湯碗,出門一看,只見石墩上坐著一位白髮老翁,正困難地喘著粗氣。她過去急忙把老人扶進屋裡。老人張開的嘴唇上乾裂得一道道口子,有的口子已流出血來,勤婆婆心酸了,她不假思索地端起剛燒好的樹葉湯,送到老人手裡,說:“大旱年頭,沒什麼好吃的,這碗樹葉湯,趁熱喝了吧!”老翁感激地接過湯碗,咕嚕嚕地幾口就喝光了,頓時氣喘好多了,精神振奮了,老人遞過碗來問:“還有嗎,再給一碗。”勤婆婆毫不吝嗇地又給他倒了一碗,老人喝完笑呵呵地舉起手中的龍頭拐杖,對勤婆婆說:“好心的婦人呀,你救了我,老漢沒什麼可報答你,這根龍頭拐杖就送給你吧!”

說著把拐杖遞給了勤婆婆,但見這拐杖油黃閃亮,龍頭嘴裡還含著顆珠子,勤婆婆心想不管珠子是真是假,看這般精細做工,也是貴重之物,喝碗樹葉湯,怎能收人家禮物呢,於是推辭不受,老人又從口袋裡摸出兩顆種子遞給勤婆婆說: “念你心好,我再送給你兩顆種子,你可用拐杖在地上挖個坑,把種子撒下去,蓋好土,澆些水,以後把拐杖靠在樹上,它會給你帶來幸福的!”說完,但覺身邊刮起一陣香風,老人離地而起,飄然逸空而去。勤婆婆看呆了,她想,莫非遇到神仙了吧,於是半信半疑地按照老人的吩咐,在院中挖了坑播下籽澆了水,不幾天,果見一棵綠油油的嫩苗出土了,一看是株茶樹。說也奇怪,把拐杖靠在苗邊,這棵茶樹像從拐杖中吸取水分和養料似的,居然瘋長起來,不多時已變成枝壯葉茂的茶叢了。樹上新梢簇簇,春風吹來,縷縷清香,引來了村里的百鳥,引來了溪邊的蝶蜂,也引來了村里村外的男女老少。

勤婆婆高興極了,張羅著採摘芽葉,加工烏龍,並把茶葉熬了一大鍋濃濃的茶湯,分送鄉親們。說奇也真奇,那茶樹新梢團團簇簇,邊採邊發;那茶湯喝起來清香沁脾,直覺得蕩氣迴腸,身心輕快,心口痛的居然不痛了,肚子脹的逐漸消腫了,人們驚異地稱這茶叢為“神茶”,大家樂呵呵地圍著茶叢和勤婆婆跳起舞來。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事不久就傳到了皇帝那裡。皇帝是個既貪又狠的人,在他眼里人間仙草瓊花、奇珍異寶都得姓“皇”,神茶當然也不能例外。於是他派出大臣兵卒,搶來了這叢神茶,植於禦花園中,並召集文武百官,舉行隆重的盛會。在鼓樂聲中,皇上挽起衣袖,伸出蒼白的尖尖手指準備親自採茶,誰知那茶樹像有意作弄人似的,一個勁地忽啦啦往上長,任憑皇上蹺起腳,站在凳上,爬上梯子茶樹還是長呀長呀,始終長得比皇上高一大截,惹得皇上大怒,下令砍掉茶樹,連根剷除。 再說自神茶被搶以後,勤婆婆哭得淚人兒似的,她認為自己未能看管好神仙所賜的茶叢,是有罪之人,因此天天向天神請罪,請求天神賜福於神茶,她愁白了頭髮,哭紅了眼睛,最後病倒了。一天,她睡在床上,忽聽喜鵲在窗口喳喳地叫個不停,就拄著拐杖出門看個究竟。只見幾個男人正扛著一顆樹根走來,她定睛細看,這不是神茶嗎?原來好心人把皇宮丟棄的神茶根給送回來了,這一喜非同小可,勤婆婆愁也消了,眼也明了,病也沒了,她跑過去撫摸著茶樹枝乾笑了,親切地說:“神茶啊神茶,我對不起你!我是個苦命人,沒有這個福份得到你的恩賜,你還是走吧,留在這裡他們還會來殺你。”說罷把龍頭拐杖靠在樹幹上。 誰知龍頭拐杖忽然變成了一片紅雲,載著那叢神茶在院子上空打了三個圈,似在感謝勤婆婆,也像戀戀不捨當地的鄉親們,然後冉冉地飛走了,這片紅雲掠過慧婉岩,飄過流香澗,飛進了九龍窠,落在半天腰的山岩間。第二年當人們再去看時,那茶樹已抽發新梢,綠油油的逗人喜愛,那岩壁上又有一股清泉涓涓流下,猶如白髮老人龍頭拐杖上夜明珠滲滴的仙水。白髮老人所以要讓茶樹紮根在九龍窠的半天腰岩上,就是因為這是片“寶地”,而且當時沒有上山的路,攀登這樣的絕壁去採摘神茶,只有那些勇敢勤勞、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做到,只有這些人才配獲得幸福和歡樂。 以後,茶樹發蔸,又長成了三叢,這就是最早的三棵“大紅袍”的來歷。 御賜紅袍記不清是哪個朝代,有位皇后得了一種怪病,飯不想吃,水懶得喝,腸胃脹悶,精神不振。皇帝召來了御醫,遍尋靈丹妙方,均無良效。一天,皇后流著眼淚,拉著太子的手說:“兒呀,你如孝順我,就到民間去採訪,也許我還有一線希望。”太子忙跪下說:“請母后放心,孩兒明天就啟程,你安心休養,靜候佳音吧!” 第二天拂曉,太子換上布衣,帶好盤纏出發了。他走遍鄉鄉村村,普訪民間草醫郎中。一天,有位郎中問清緣由後,對太子說:“大凡神仙、隱士都居住在深山老林,參禪養真,採藥練丹,你要找仙草秘方,就要有勇氣和毅力去闖深山老林。”太子聽了覺得在理,為了母病決心冒險闖越高山密林。 他買好乾糧,帶上防身短劍,直往黑沉沉的大山走去,他爬呀爬呀,不知越過了多少山巒,只覺得山峰越爬越高,峭壁越高越險,樹林越走越密,這漫無邊際的山林啊何處是盡頭? 那天,他又累又餓又渴,可方圓幾十里內山巒起伏,杳無人煙,只好爬到一棵大樹上去採野果解渴充飢。他一上樹,樹幹搖晃,許多成熟的果子就落到地上,他怕不夠又采了些丟到地上,然後下來背靠大樹坐下來美美地吃起來,吃著吃著不知什麼時候昏沉沉地就伏在地上睡著了,睡夢中他還在為母親的病擔憂。忽聽有“救命呀,救命!”的呼聲,他以為母親病危了,警覺站起,發現自己處身深山中,認為一定是夢幻所致,不料呼救聲仍不斷傳來,太子定神睜眼四望,忽見一位白髮老人跌倒樹下,一隻斑斕猛虎正從山下往上竄。太子急中生智,急忙拔出寶劍躲在樹後,待虎走近冷不防從側面猛刺過去,正中要害,虎鮮血直噴,慢慢地倒在地上不動了。 老漢得救了。老人感激地跪在太子麵前說:“小官人,你真是好膽量,好武藝,救我一命,此恩此德永世難忘!”太子忙扶起老漢回答說:“老伯過獎了,見死不救非丈夫也,這是晚輩應該做的。”於是兩人坐在樹下邊吃野果邊聊天。老漢見太子少年英俊,舉止非凡,不像獵戶,為何單身入山?因而直問太子,太子敘述了母病尋求秘方的心願,說到母病現今不知如何時,不禁淚濕衣襟,老人聽了既同情又敬佩,低頭認真思考片刻,猛地一拍大腿對太子說:“有秘方了!”太子急忙問:“在哪裡?” 老漢捻著白如銀絲的鬍子,慢條斯理地說了這樣一段經歷:老漢有位表哥,姓王名成,家住武夷山麓,有年舅媽患病,也是茶飯不思,神虧腹脹,後經人指點,在山上採來一種樹葉熬湯,第一碗喝下去就感到胃腸舒服;第二碗喝後身心輕快,精神大振;第三碗喝後就感到腹中飢餓,思念飲食了。現在武夷山區的人們,凡感腸胃不適,就上山採這種樹葉熬湯,喝後病就好了,常年採飲,常年無病,真是仙藥啊! 太子聽了喜出望外,拉住老漢,求他幫助找到此樹。 老漢一為報救命之恩,二念太子一片孝心,就欣然同意陪他同往。當晚他們備上兩匹好馬,連夜趕路,第二天清晨到達王成家。在王成帶領下他們來到一座山崖上,王成指著岩壁上的幾棵小茶樹說:“到了,就是這幾棵樹的葉子。”太子抬頭一看,只見光禿禿的懸岩峭壁上長著一棵不大不小、枝壯葉茂的茶樹,中間一棵大些,旁邊兩棵小些,似弟兄三個巍立岩間,太子欣喜若狂,在王成幫助下攀上懸岩採摘芽梢,並從懷裡抽出一塊紅布包袱,將採下的葉子小心地放在布包中,裝滿一大包後才飛速下山,日以繼夜催馬揚鞭,流星趕月似地直奔京城。 太子一回京城,直奔皇后榻前。但見母親比前更加消瘦,精神更加萎靡,忙拉著皇后的手說:“母后,兒帶仙藥來了。” 皇后一聽,心情寬舒多了,繼而喝下一碗茶湯,但覺肚內微微作響,鼓脹難受減輕了,接著喝第二碗、第三碗,病情漸見減輕。連服幾天以後,皇后能起床正常飲食,病果真全好了。這事轟動了滿朝文武大臣,紛紛前來慶賀,皇帝更是龍顏大悅,連下了兩道聖旨:一是賜大紅龍袍一件,每年寒冬臘月,用紅袍為茶樹裹身,以御嚴寒;二是封兩位老人為護樹將軍,世代襲職,每年採收芽葉精製後進貢。 自此,武夷山人就把這三棵茶樹稱之為“大紅袍”了。 貢茶珍品一天,有位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正遇天心廟老方丈下山化緣,就叫人把他抬回廟中。方丈見他臉色蒼白,體瘦腹脹,就將九龍窠採製的茶葉,用沸水泡開,端給秀才說:“你喝上幾碗,慢慢就會好的。” 秀才又冷又渴,接過碗就喝,幾口下肚,但覺澀中帶甘,香沁心肺,消疲生津,再喝之後,腹脹減退,煩躁漸消,精神為之一爽,如此歇息幾天后,基本康復,就拜別方丈說:“方丈見義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修整廟宇,再塑金身!” 不久,秀才果然金榜題名,得中頭名狀元,並被皇上招為東床駙馬。秀才雖春風得意,但仍未忘報恩之事。一天,皇上見他悶悶不樂,便問情由,秀才從實奏禀。皇上感其報恩心切,便命他為欽差大臣前往視察。 在風和日麗的春天,狀元騎著高頭大馬,隨從前呼後擁,一路鳴鑼開道,離開了京城。這可忙煞了沿途官員。狀元一到天心廟前立即下馬,走到老方丈面前拱手作揖道:“老方丈別來無恙!本官特來報答老方丈大恩大德!”方丈又驚又喜,雙手合掌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區區小事,狀元公不必介懷,阿彌陀佛!”寒暄之後,談及當年治病之事,狀元問是何仙藥,方丈說這不是什麼靈丹仙草,而是九龍窠的茶葉。 狀元聽了,認為這是救命的神茶,一定要親自去看看。 於是,老方丈陪同狀元從天心岩南下,過象鼻岩到山腳,再向西行,走過一條幽深的峽谷,就登上了九龍窠。但見九座岩峰像九條龍盤繞在溝壑峭壁之間,谷裡雲霧瀰漫,泉水淙淙,涼風習習,三棵茶樹像三位老翁,容光煥發,精神抖擻,屹立在山腰上,吐著一簇簇嫩綠的芽梢,帶著慈祥的微笑俯視著大家,這大生地造的自然景色令人陶醉。狀元流連忘返,直至夕陽西下,才在方丈催促下返回廟內。 狀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帶些回京,進貢皇上。此時正值春茶開採季節,第二天老方丈就帶領廟內大小和尚,披上袈裟,點起香燭,擊鼓鳴鐘,浩浩蕩盪來到九龍窠。和尚們焚香點燭,鐘鈸齊雞,合掌念經,唱起香贊,大家齊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然後讓幾人攀登採茶。採來茶葉,由最好茶帥加工,並用特製小錫罐盛裝,由狀元帶回京城。此後,狀元差人把天心廟整修一新,又塑了菩薩金身,了卻了心願。 誰知狀元回到朝中,正值皇后犯病,百醫無效,上下慌亂。狀元一問病情,乃肚疼鼓脹,食無味,寐不安。於是向皇上陳述神茶藥效後取出那罐茶葉呈上。皇帝馬上命人熬煮讓皇后服下,說也怪,皇后飲服以後,但覺迴腸蕩氣,痛止脹消,精神漸爽,身體逐漸復原了。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去九龍窠披在茶樹上,以示龍恩。同時,派專人看管茶樹,年年歲歲採下茶葉,悉數進貢朝廷,不得私匿。 從此,武夷岩茶中的珍品——大紅袍,就成為專供皇家享受的貢茶。歷史不斷前進,朝代累有更迭,但看守大紅袍的人從未間斷。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者也妄想霸占此樹,幸未得逞。現在三棵大紅袍還有兩棵健在,枝幹挺拔,葉片油綠,並在周圍繁生了部分茶叢。武夷山區的人們,正在努力保存這稀世珍品。 (莊雪嵐) (十四)龍井茶虎跑水 “龍井茶,虎跑水”,是杭州“雙絕”,馳名中外,膾炙人口,凡到杭州的中外遊客,無不以一嚐為快。當用虎跑泉水沖泡的龍井茶放在客人面前,只見茶葉徐徐舒展,茶湯清澈,茶香四溢,品嚐之後,唇齒留芳,疲勞頓消。得天獨厚的龍井名茶與虎跑水,更增添了杭城的湖光山色之美。 西湖龍井茶,以“色、香、味、形”四絕而名聞遐邇。據明《嘉靖通志》記載:“杭郡諸茶,總不及龍井之鄉,雨前一旗一槍,龍為珍品。”明代屠降《茶說》載:“龍井,不過十數畝,山外有茶,似皆不及,大抵天開龍泓美泉,靈山特生伴茗,以副之耳。山中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焙炒亦妙,真者天池不能及也。”可見那時龍井茶已以其形質優異而名見史冊了。 龍井茶是怎樣來的呢?那要追溯到很遠很遠的時候。相傳杭州龍井村原是個荒涼的小山莊,村子裡住著幾十戶窮苦人家。村頭一戶是個八十來歲的老阿婆,沒兒沒女,無依無靠。老阿婆年老體弱,下不了地,就在房子後面照管十八棵老茶樹。她為人厚道,心地善良,雖然自己過著窮日子,還要留些茶葉給上山下嶺的窮人消暑解渴。有一年除夕,大雪紛飛,老阿婆正擔心沒米下鍋,這時屋門忽被打開,進來個銀髮白須的老頭。老頭邊撣雪邊發問:“老阿婆,做什麼呢?” 老阿婆一邊擦淚,一邊答道:“富人過年,殺豬宰羊,肉山酒海,吃喝不盡;窮人過年,缺吃少喝,只得燒茶煮水。”老頭又問:“燒茶做啥?”老阿婆說:“給過路的窮人行個方便。”老頭打心裡佩服老阿婆樂善好施的慈悲心腸,有心想幫幫她。他睜大眼睛東看看西瞧瞧,只見老阿婆門旁有口堆滿垃圾的舊石臼,裡面長滿亂草,蒼翠碧青好生旺盛。上面還有幾根晶瑩閃亮的蜘蛛絲從屋簷掛下來,直掛到舊石臼上,像是在偷吸仙汁。老頭眼光閃爍地望著老阿婆說:“你不窮,屋牆角有寶貝哪!”老阿婆一驚,忙問:“我家有寶貝?”老頭指著牆角那個舊石臼說:“瞧,這就是!”老阿婆眨巴眨巴眼笑道:“別說笑話了,要是寶貝,就送給你罷!”老頭說:“你可別後悔,我出重金買下了。”說罷,冒著大雪走了。 老頭走後,老阿婆心想:他既出重金買了,可這舊石臼太髒了,於是找來勺子,把垃圾掏出來,倒到十八株茶樹根上,又找了塊抹布來揩揩清爽。再說那老頭第二天興沖衝帶人來搬舊石臼。一看,楞住了,忙問:“那寶貝呢?你給弄到哪兒去了?”老阿婆指著舊石臼說:“這不是嘛,我已給整理清爽了。”老頭跺著腳說:“裡面的垃圾才是寶貝,你給弄到哪兒去啦?”老阿婆說:“統統倒在屋後的老茶樹上了。”老頭一看,果然如此,說道:“真可惜,寶貝全在陳年的垃圾上,你埋在茶樹根上,倒好了它們了。” 辭舊迎新,轉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老阿婆屋後的十八棵茶樹,枝粗葉茂,長滿了蔥綠的嫩芽,芽芽直立,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用此嫩芽製成的茶葉,湯清明亮,香味持久,滋味甘鮮,別具一格。 後來,街坊鄰居,用老阿婆茶樹的籽,種在遠近的山坡上。龍井一帶漫山遍野栽種了茶樹。此茶樹製成的茶就叫龍井茶,名揚天下。後人有詩為證:“徘徊龍井上,雲氣起晴晝。 澄公愛客至,取水挹幽竇。坐我薝卜中,餘香不聞嗅。但見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黃合芽,不取穀雨後。同來二三子,三咽不忍嗽。 ” 烹煎龍井茶還須虎跑水。說起虎跑水,也有一段十分有趣的傳說:唐代元和年間,有位高僧性空來此建寺,但苦於用水不便,準備遷走。當時有兄弟二人,哥哥叫大虎,弟弟叫二虎,遍遊九州,四海為家。有一天,弟兄倆來到杭州,見此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就不想再走了。大虎說:“咱倆在此住下罷,你看怎樣?”二虎說:“能住在這兒,太好了,只恨沒有個落腳的地方。”說著走到寺院前。可巧性空和尚開門出來,兄弟倆上前說明來意。性空和尚從上到下打量大虎、二虎,看他們身材魁梧,也是受苦人,就對他倆說:“此處吃水難,要翻過幾座山,穿越幾道嶺,才能找到水吃。寺院裡原來有幾個和尚,因吃水難都跑光了,我也正想遷走呢!”兄弟倆聽後就說:“吃水的事我們倆包了,只要你收下我們。”老和尚聽了很高興,當即收留下他們。 從此以後,性空和尚再也不愁沒水吃了。村里的老百姓沒水了,也到寺院裡來舀,因此村里人都很喜歡大虎和二虎。 有一年夏天,天氣炎熱,久旱無雨。整個山嶺一片枯萎,樹枯了,草蔫了,小溪也乾涸了。村里老百姓天天拜佛燒香,祈神求雨,可老天爺就是不降雨,村民急得團團轉,性空和尚整天愁眉苦臉,大虎、二虎心裡也非常著急。一天,兄弟倆想起過去到過的南嶽衡山的“童子泉”,若能將此泉移到杭州來,該有多好啊! 兄弟倆商定,一定要把“童子泉”搬來,讓村里老百姓常年有水吃。於是,大虎、二虎告別了性空和尚,上路了。 一路上,大虎、二虎經歷了千辛萬苦,兄弟倆不知翻了多少座山,涉過了多少條河,衣裳刮破了,靴子磨穿了,仍不停地向前走。他倆深信:山高必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只要有恆心和毅力,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翻越不過的高山。一天,兄弟倆終於來到了南嶽衡山腳下,當他倆聽到“童子泉”叮咚的泉水聲,就彷彿看到了性空和尚和全村老百姓都美美地喝到泉水時的快樂情景,又喜又累,不覺昏倒在地上。突然間,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一會兒,風停雨過,霞光萬道。大虎、二虎醒來,只見眼前站著一個頭梳雙髻的小童兒,右手輕輕地揮動一根柳枝,正朝著他倆笑哩,原來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他倆連忙躍起身,懇求小仙人把“童子泉”搬到杭州。小童兒說:“想要搬走'童子泉',需是這世上最有毅力的人,你們是嗎?”兄弟倆忙答: “我們來到'童子泉',經過了千山萬水,歷盡了艱難險阻,還不是世上最有毅力的人麼?”小童兒又說:“要搬動'童子泉',還要你們變成拔得起山泉的老虎才行,你們可願意?”兄弟倆答:“只要村里老百姓能有水喝,要我們幹什麼都行。”說罷,小童兒便用柳枝一拂,水滴灑在大虎、二虎身上。霎時間,兄弟二人變成了兩隻斑斕猛虎,小童兒躍上前面那隻虎背。老虎仰天長嘯一聲,帶上“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 卻說杭州的性空和尚夜間忽作一夢,夢見大虎、二虎變成兩隻猛虎,把南嶽衡山“童子泉”搬了來,天明就有泉水。 天剛亮,經性空和尚一說,老百性即一傳十,十傳百,都說大虎、二虎要來。性空和尚和老百姓都紛紛出門來抬頭遠望。 只見霞光萬道,彩雲飄飄,兩隻猛虎閃電般從空中降落。老虎來到寺院旁的竹園前,前爪“叭叭叭”地刨起土來,不一會兒,就刨了一個坑。小童兒手拿柳枝一揚,猛虎長嘯,騰空而起。一時間,風響樹搖,飛沙走石,天昏地暗。頃刻間,大雨滂沱,下個不停。待到雨過天晴,一股清泉從老虎刨過的穴裡“咕嘟,咕嘟!”往上湧。性空和尚和村里百性都樂得合不上嘴,他們心裡都很清楚:這是大虎、二虎含辛茹苦給他們帶來的泉水。為了紀念大虎、二虎,他們給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後來又改稱“虎跑泉”。至今,泉池上面滴翠巖下還塑著和尚與猛虎的大型石雕,形像生動,栩栩如生。題名為“虎跑夢泉”。 龍井茶與虎跑水,以名茶名水相得益彰而遠近聞名。近代詩人寫了許多讚頌的詩歌,其中一首唱道: 龍井茶虎跑水,綠茶清泉有多美,有多美。 山下泉邊分春色,湖光山色映滿杯,映滿杯。 五洲朋友哎,請喝茶一杯哎。 春茶為你洗風塵,勝似酒漿沁心肺。 我願西湖好春光哎,長留你心內,凱歌四海飛。 龍井茶虎跑水,綠茶清泉有多美,有多美。 茶好水好情更好,深情厚誼斟滿杯,斟滿杯。 五洲朋友哎,請喝茶一杯哎。 手拉手,肩並肩,互相支援向前進。 一杯香茶傳友誼哎,凱歌四海飛,凱歌四海飛。 (胡坪) (十五)正志和尚與茶 正志和尚,原名熊開元,明代天啟年間,曾做過江南黟縣縣令,熊開元為何不當縣令去做和尚?據說與茶有關。 大家知道,皖南歙縣、太平、休寧和黟縣之間,有一座大山,古稱黟山,山上有七十二峰,主峰1800米以上,佔地1200多平方公里,這就是當今景色奇異的黃山。山上巍峨奇特的山峰,蒼勁多姿的勁松,清澈不湍的山泉,波濤起伏的雲海,號稱黃山“四絕”。李白曾有詩讚曰:“龍身不敢水中臥,猿嘯時聞岩下音;我宿黃山碧溪月,聽之卻罷松間琴。” 黃山不但景色迷人,所產茶葉,千古盛名,更是膾炙人口。早在宋朝貢茶中,就有“早春英華”“來泉勝金”均出歙縣之說。 《黃山志》記載:“蓮花庵旁就石隙養茶,多清香冷韻,襲人斷腭,謂之黃山雲霧茶”。黃山雲霧茶就是現在黃山毛峰的前稱。 黃山的茶園多分佈在桃花峰桃花澗兩岸的雲谷寺、松谷庵、吊橋庵、慈光閣、半山寺等周圍。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厚,而且“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自然生態環境得天獨厚,茶樹終年不受寒風烈日侵襲,又能日日沈浸在雲蒸霧蔚之中,加之遍地山花爛漫,花香薰染,所以製成茶葉香氣馥郁,滋味醇甜,經久耐泡,古今中外美名遠揚。 話說熊開元當黟縣縣令時,素慕黃山美景,一天他青衣布服,隨帶書僮信步黃山春遊,走呀走,不覺來到羅漢峰下,但見漫山雲霧,峭壁連雲,奇松怪石,懸崖摩天,溪流泉滴。 兩人留戀景色,不覺已夕陽西下,百鳥飛歸,他倆急忙擇路下山,但又不知哪條道最近,正在焦急之際,忽聽遠處響起悠揚的鐘聲。朝鐘響處望去,只見樹林深處有位老和尚,身穿黃色袈裟,斜挎竹簍,胸前掛串大佛珠,闊步走來。熊知縣大喜,急忙迎上前去,施禮問道:“請問長老此地附近可有借宿之處?”老和尚見熊文質彬彬,書生模樣,便合掌還禮: “阿彌陀佛!貧僧是雲谷寺長老,寺院就在前面,客官如不嫌棄,請隨我來。”主僕兩人答謝後就隨長老朝雲谷寺走去。一路上但覺風聲絲絲,清香陣陣,知縣忍不住問:“長老的簍中何物如此幽香?”長老微笑著把竹簍遞過來,知縣一看簍中都是嫩綠的茶芽,感到驚奇,又問道:“此茶葉有那麼香?”長老笑道:“客官沒聽說過高山出名茶嗎?” 三人邊說邊走,很快到了雲谷寺。但見紅牆綠瓦,松杉相映,山泉叮咚,香煙繚繞,好一座幽靜的禪院。入院以後,經悟清小和尚介紹,才知這位長老就是雲谷寺的方丈慧能。長老親自上山採茶,真是難能可貴,熊開元心裡已先敬佩三分。 賓主在禪房坐定,悟清放好茶杯,每杯放上一小撮茶葉,然後用沸水沖泡下去,只見水中熱氣繞杯沿轉了一圈,轉到杯中心後迳直升騰,約離杯一尺多高時,在空中轉了個圓圈,形似蓮花,然後冉冉散開似雲霧飄蕩,這時室內充滿幽香,輕輕啜飲一口,更覺清香爽口,沁人心肺。知縣從未嚐過如此好茶,驚呼道:“真是山中珍品,世上奇茗!”因問長老是什麼茶。 長老慢悠悠地喝了一口茶,津津有味地談起了茶的來歷。 “這茶乃黃山特產,茶樹受高山靈秀之撫育,得終年雲霧之滋潤,品質特優,稱為黃山雲霧茶。相傳很早很早以前,神農來黃山採藥,嘗百草時不幸中毒,山神感其德行高尚,遂遣茗茶仙子用聖水泡茶給神農飲服解毒,神農得救後深為感激,離山時就把白蓮花寶座送給了茗茶仙子,留作紀念。從此以後,茗茶仙子更精心地管理茶葉,把寶座化作雲朵,所以雲霧茶沖泡後就出現白蓮花奇景了。”說罷哈哈大笑。 熊知縣聽得出了神,於是問這問那,話題更多,長老從黃山奇珍談到天下大事,無一不知,無所不解,知縣心中更加佩服,有心在寺院多住幾天,多得教益。幾天后,熊知縣依依不捨地拜別長老,帶著書僮重返縣衙。臨行時,長老贈與雲霧茶一包、黃山泉水一葫蘆,並叮囑道:“黃山雲霧茶只有用黃山泉水沖泡,才會出現白蓮景觀。” 熊開元回到縣衙不久,就有同窗好友太平縣知縣來訪。熊興奮地憶述黃山春遊經過,並命書僮泡雲霧茶招待客人。一邊泡茶,一邊介紹太平知縣欣賞白蓮奇景,當白蓮慢慢散開而成雲霧飄蕩,全室幽雅清香時,太平知縣看得出了神,細品茶湯,更覺心曠神怡,於是就想要一些回去,熊知縣就命僮子把長老贈送的雲霧茶分一半給太平知縣,握著他的手說: “年兄,我倆是至交,這黃山神茶,理應共同分享。” 誰知太平知縣是個貪心之人,他官迷心竅,騙得神茶,就連夜快馬進京,向皇帝獻媚請賞去了。不幾天到達京城,他立即請門官禀奏皇上:“太平知縣專程向萬歲敬獻仙茗!”當他進得金鑾殿,伏奏黃山雲霧茶的白蓮奇觀後,皇上大喜,即命取茶沖泡。當宮女用沸水沖入茶杯后,皇帝和群臣都靜候奇景出現,不料這茶葉只在杯中上下浮動,水汽冉冉散失,並無白蓮出現,皇上大怒,一拍龍案說:“小小知縣,竟敢欺君,給我斬了!”太平知縣嚇得魂不附體,抖著跪禀道:“請萬歲寬容,此茶乃同窗好友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與奴才無干。要問究竟,找他來便知。”皇帝聽了就傳旨熊開元火速進京。 熊開元接旨後,不知是禍是福,不敢耽擱,一路馬不停蹄,來到京城,直奔金鑾殿拜見皇上。未及開言,皇帝已命左右將熊捆綁問罪,熊自問無過於朝廷,因問:“啟奏萬歲,微臣何罪之有?”皇帝拋下一包黃山茶葉,怒氣沖沖地說: “此乃山野俗物,竟謊稱神茶,有白蓮奇景,欺君有罪,推出斬首!”熊知縣此時才恍然大悟,又氣又恨,氣的是太平知縣,貪圖高官厚祿,獻媚求榮,陷害自己;恨的是當今皇帝為了一觀白蓮奇景竟不惜殺戮臣屬。他坦然奏道:“這是神茶,但要看到白蓮奇景,需取黃山天泉,一般井水是配不上這仙茶的。如陛下核准,微臣去黃山取泉水,定會出現白蓮奇景,如若不實,聽憑發落。”皇帝准其請,限於一月後面試。 熊知縣回到黟縣,脫去官服,換上布衣,直奔雲谷寺中,見了慧能長老,跪拜大哭。長老大驚,問是何原因,熊便把贈茶、獻茶、誣陷之事痛述一遍,請求長老相助。長老聽後也憤然不平,忙扶起熊開元,叫他放心。第二天,長老帶上葫蘆,帶著熊開元爬過後山峻嶺,來到聖泉峰下,在淙淙的山泉邊停下,指著泉水說:“這就是天泉了,也稱聖泉,快裝上一葫蘆,上京銷差吧!” 熊知縣接過葫蘆,裝滿泉水,對著長老再三拜謝,然後一步一回頭地慢慢走下山去,直到看不到長老,才快馬加鞭,趕回京城。來到皇宮,熊一手提葫蘆,一手托雲霧茶,從容上殿。皇帝見他在限期內趕回,怒氣已減,遂命取葫蘆水煮沸泡茶。群臣為這位小小的縣令捏著把汗,都提心吊膽地註視著茶杯。但見杯中水汽冉冉升起,在杯口旋即上升,約離杯口一尺處,即見旋轉成圈,像一朵白色蓮花挺立杯上,蔚為奇觀。接著白霧逐漸散向四方,像片片白雲,在微風中飄落,皇帝大喜,說:“確是神茶神水!”朝中文武百官有的歡呼,有的歌頌,都說這是皇帝恩澤所致,洪福所感,那種肉麻和媚態,熊開元看在眼裡,惡在心頭,當下皇帝降旨,熊知縣官升三品,並賜紅袍玉帶。 熊開元手捧袍帶回到住處,想起同窗陷害,群臣阿諛之事,嫌惡之情油然升起,久久不能平靜。想想黃山雲霧茶何等高潔,它與聖潔的天泉水能融合一體,形成白蓮奇觀,而那些混濁的井水、河水就難以配合,名茶品質尚且如此清高,更何況人呢!他看破世態炎涼,從心底里敬慕慧能長老,於是丟棄官服玉帶,離開驛館,真奔黃山,在雲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意即行正志高。據說現今雲谷旁路邊的蘗庵大師塔基遺址,就是這位正志和尚的墳墓。每當人們品嚐黃山毛峰時,常會帶著緬懷之情談起這則故事。 (莊雪嵐) (十六)茶姑畫眉 我國著名詩人蘇東坡曾說過:“淮南茶,信陽第一。”信陽毛尖茶,又稱“豫毛峰”,它的主要產地集中在“五山兩潭”,即車雲山、震雷山、雲霧山、天山、脊雲山和黑龍潭、白龍潭。那五處地方,山脈綿延,森林密布,河流交錯,山泉淙淙,雲環霧繞。所以詩人曾用“雲去青山空,雲來青山白,白雲只在山,長伴山中客”的詩句來形容那裡的景緻。人們只曉得信陽毛尖茶歷史悠久,形質兼優,靠的是那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卻不知它之所以馳名古今,還流傳著一個十分有趣的故事哩。 在信陽毛尖產地的茶山里,到處可以見到一種尖嘴大眼、渾身長滿嫩黃色羽毛的小鳥,它的名字叫畫眉。這種鳥會叫會唱,還非常勤勞,它愛捉茶樹蟲,茶農都很喜歡它。人們說,茶山上那一棵又高又大的老茶樹,就是這種鳥兒銜來的優良茶籽種活的。 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這一帶山上原本是光禿禿的一片荒地,官府和財主們強迫百姓替他們開山造地,鄉親們臉朝黃土背向天,從日出乾到太陽落,個個又累又餓,患了一種叫“疲勞痧”的瘟病,又吐又瀉,忽冷忽熱,痛苦不堪,還病死了很多人。 山上住著一個漂亮秀麗的姑娘,瓜子臉,淺淺的笑窩,不僅美貌動人,而且心地善良,她對官府老財的殘酷壓榨,極其氣憤,對患病的鄉親又異常同情。她到處奔走,想方設法,走訪治病能人,尋找能降服病魔的良藥。 一天,姑娘登上高高的彩雲山,只見山岩陡峭,恢宏磅礴,彷彿走進了一個神奇的幻境。這時迎面走來一位銀鬚白髮的採藥老人,背後簍裡裝滿著奇草神藥。姑娘當即上前向老人述說了鄉親們的痛苦和自己的心願,懇請老人把他們從水深火熱中搭救出來。老人聽著一忽兒頻頻點頭讚許,一忽兒又嘆息連聲,道:“我採摘的藥草雖多,但卻醫治不了鄉親們那古怪的瘟病。”他緊皺白眉思忖著說:“過去常聽上輩人講起,遠在洪荒時期,神農氏為了替人治病,曾經到過許多地方,嚐遍了百草,找到了一種寶樹,這種樹的葉子片片都是寶貝,只要人們喝了用它煎的湯,便神清目爽,積勞頓消,百病皆除,延年益壽。”但這種寶樹生長在什麼地方呢?老人卻說不上來,因為上輩人只說是一直往西南方向走,翻過九十九座大山,跨過九十九條大江,便可見到了。 姑娘聽了很高興,她為了搭救鄉親們,拜謝過老人後,就一個勁地向西南方向奔去。她歷盡了艱難險阻,渴了就喝山間泉水,餓了就採野草野果充飢,戰勝了重重困難,翻過了九十九座大山,跨過了九十九條大江,來到了那個古樹參天,如夢如真的神奇所在。可就在這時,姑娘也得了可怕的瘟病,頭重如山,心熱如焚,神誌恍惚,突然她看到泉水中飄來幾片嫩綠樹葉,就信手撈起塞進嘴裡充飢解渴,嚼著吸著但覺清香可口,神清目爽,疲勞頓消,渾身是勁,心想:這一定是老人所說的那種寶樹上的葉子了。於是順著山泉又向山間深處走去,果然在泉水的源頭山嶺上找到了一棵大樹,樹葉與她咀嚼的那片葉兒一模一樣。姑娘爬到樹上,摘下一顆金燦燦、亮油油的種籽,心想鄉親們能夠得救了。姑娘高興得又跳又唱,完全忘了一路上的疲勞。 她的歌聲驚動了山上正在砍柴的一位老人,他滿臉瑞氣,健步如飛,霎時已站在姑娘身旁,一面把姑娘細細打量,一面詢問她何以如此高興。當聽了姑娘的陳述後,他連連稱讚道:“你真是一個好心的姑娘。”於是,老人告訴她,這樹叫大茶樹,種籽摘下來,必須在三九二十七天內播進土裡,才能發芽成活。姑娘聽後著了忙,說:“老爺爺,我來尋找這寶樹,整整走了九九八十一天,二十七天內如何送得回去呢?這下鄉親們又不能救了。”說著流起淚來,老人聽了大為感動,心想:此時我不救她,誰人來救?隨即右手拿楊柳枝,左手蘸了幾滴露水,朝著姑娘身上輕輕拂了幾下,道聲“變”!說也奇怪,美麗的姑娘立即變成了一隻尖尖嘴巴、大大眼睛、渾身長滿黃色羽毛的小畫眉。老人對小畫眉囑咐說,“你趕快飛回去,等到把茶籽種上,露出嫩芽後,只要你忍住不笑不唱,再像剛才那樣傷傷心心哭一場,你就會變回漂亮的姑娘。”姑娘高興極了,銜起那粒金燦燦、亮油油的種籽,展開翅膀,即刻飛翔到了五色彩雲中。 小畫眉向著她的家鄉,飛呀,飛呀,此時她真想放聲歌唱,但一想起老人的忠告,馬上緊緊銜住茶籽繼續向前飛。只聞得耳內風響,飛過了九十九座大山,越過了九十九條大江,眼看就要飛回彩雲山,飛回故鄉了,當她看到家鄉的山山水水就在自己身下時,心想這下鄉親們可得救了,她再也忍不住放聲歌唱了。可剛一張嘴,那顆茶籽就掉了下去,她趕快來了個鷂子翻身,想從半空中截住那顆茶籽。然而已經晚了,那顆寶貴的茶籽落到了一座陡峭的懸崖上,滾進了深山的石罅中。小畫眉急用嘴去啄,但深不可及,用爪子抓,又夠不到底,她急中生智,連忙啄下一朵牽牛花,花朵兒變成了一個精巧的小籃兒。小畫眉銜著小籃兒飛到山下裝了土,又銜著飛回山上來,把土倒進石縫裡,一趟一趟,硬是把石縫中的茶籽埋好。有土缺水也不成呀!她又銜著牽牛花,花朵兒變成一隻精巧的小水桶,下到山泉旁,汲來了山泉水,澆灌石縫中的泥土,一趟一趟,終於把石縫中的泥土澆得濕潤。小畫眉高興得又忘了老人的囑咐,不僅沒有哭,反倒大笑起來,這時她的全部心血和力量也都用光了,就暈倒在茶籽旁,變成了一塊美女石,那神情就酷似活著時的好心姑娘。瓜子臉蛋,淺淺笑窩,在朝著人們微笑! 說來也真奇怪,這茶籽埋土澆水之後,馬上發芽出土,見風就長,很快長成一棵又高又大的茶樹。一天,山上下了一場大雨,大茶樹上不斷地滴著雨水,樣子就像一個有滿腹心事而又無法訴說的人在滴著淚水。淚水滴到小畫眉變成的美女石上,石頭上竟發出了一棵棵牽牛花的芽兒,一會兒就長出藤兒,結出花朵,而那花朵卻比向日葵還大,那花蕊裡的柱頭變成了一個個金黃色的鳥蛋,個個破殼飛出尖嘴大眼、渾身長滿嫩黃色羽毛的小畫眉。這群小畫眉飛上了天空,繞著大茶樹飛了三圈,便落在樹枝上。她們用嘴啄下了一片片茶葉,便向村里飛去。她們把銜的茶葉放進了患病的人的嘴裡,病人便馬上藥到病除,精神煥發。從此,人們便知道這種大茶樹的葉子可以治病,大家十分愛護它。隨著種植茶樹的人不斷增多,開始出現了成片的茶園和茶山。茶農們為了不忘播茶種變成鳥的姑娘,就給這種小畫眉取名為茶姑畫眉。 茶姑畫眉是茶農的好助手。茶樹上長了害蟲,她們就幫助捉蟲子,還時常銜著金燦燦、亮油油的茶籽,到沒有茶樹的地方去播種。每年開採春茶的時節,成群的姑娘來到茶山採茶,茶姑畫眉就和姑娘們一塊唱起悅耳的歌兒。人們說:茶鄉的姑娘不僅人長得漂亮,而且都有著茶姑畫眉那樣的一副好心腸哩! 信陽縣的茶農們沒有辜負茶姑畫眉的心願,他們把茶樹上長出來的芽葉,做成細、圓、緊、直,色澤翠綠,白毫顯露的毛尖茶。這種茶味濃、香高,而今蜚聲海內外。 (莊雪嵐) (十七)擂茶二說 擂茶始於何時?源於何處?是怎樣流傳下來的?對此有著兩種不同的說法,都講得有板有眼,好在都只是傳說,就講出來讓讀者們自己去鑑別罷! 湖南桃源南部山區的人們一直保持著喝擂茶的習慣。據老人們說,當地人喝擂茶,與中的張飛有關。三國時,張飛和劉備、關羽三人在桃園義結兄弟,發誓要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那年,劉備用了諸葛亮之計,先後拿下荊州、南郡、襄陽等地,又令趙子龍領三千人馬取了桂陽,劉備大喜,重賞了子龍。張飛不服,大叫:“偏子龍得功,偏我是無用之人,只撥三千軍與我去取武陵郡,活捉太守來獻。”孔明大喜曰:“前者子龍取桂陽郡時,立下軍令狀而去,今日翼德要取武陵,必須也立下軍令狀,方可領兵去。”張飛遂立軍令狀,欣然領三千軍,朝武陵界上來。 一天,張飛帶兵進擊武陵壺頭山的“五溪蠻”,路過烏頭村(今桃花源),時值盛暑,瘟疫流行,將士病倒了數百人,張飛自己也染上了瘟疫,只得下令在山邊的石洞屯兵。健康的將士,有的幫助附近的百姓耕作,有的去尋醫求藥。張飛想起趙子龍計取桂陽,立下大功,何等榮耀;自己向諸葛軍師立下軍令狀,限期已近,偏偏被病魔纏身,何時得了,心中十分焦急。 當地山上住著一位鶴髮老人,素聞張飛大名,聽說劉、關、張在桃園結為兄弟,專好結交天下豪傑,伸張正義。張飛善使一把丈八點鋼矛,勇猛善戰,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頭,如探囊取物,甚為敬佩。此番,又目睹張飛帶兵來到此地,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十分感動,有心要去醫治將士之病,以濟張飛之難。於是親自下山來訪問張飛,引見之後,見張果然名不虛傳,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頜虎鬚,形貌異常,雖在病中,仍雄風不減,氣勢非凡。老人上前說明來意,張飛大喜,待為上賓,交談之下更是十分投機,老人當即向張飛獻上祖傳秘方——擂茶。張飛和官兵服後,病情大好,遏止了瘟疫的流行。張飛康復後,即親自上山嚮老人致謝,並向其當面求教何以擂茶能夠治瘟疫。老人說,製作擂茶的主要原料中,茶葉能防病治病,生薑能理脾走表,生米能滋潤腸胃,於病體都是有益的。故俗云“清晨一杯茶,餓死賣藥家”。以後張飛雖帶領將士走了,但當地喝擂茶的習俗卻從此保持了下來。 福建將樂城關,也有喝擂茶的習俗。當地製作擂茶,配料十分講究。有的除用芝麻,還加入花生磨製,使之味香色佳。有的摻入藥物,以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盛夏酷暑,人們加入淡竹葉、金銀花,喝了使人消暑降火,深秋寒冬,加入乾酥的陳皮,讓人舒氣驅寒。擂茶成了一種獨特的保健飲料。 據老人們說,當地人喝擂茶,傳說與一位姓伍的道婆有關。將樂舊稱古鏞州。相傳,早先古鏞州有一座道觀,名叫“長長觀”。觀址原來是一大片箬竹林。劈竹建觀後,竹鞭不死,春天一來,觀前觀後儘是細細的箬竹和毛茸茸的竹筍。竹鞭甚至穿牆過戶,從觀內的磚縫裡面竄出來,探頭探腦地往外看。這“長長觀”的道長是一位姓伍的道婆,她教人撒芝麻漚爛竹鞭。幾年後,竹鞭倒是漚爛了,但芝麻卻又長遍了道觀的四周。有一年,正當芝麻結籽的季節,古鏞州大旱,連“長長觀”後面的一片老茶樹也都枯黃了。 災年饑民多,路上常有倒斃的餓殍。伍道婆看在眼裡,急在心中,她有心拯救災民,又苦於觀中沒有多餘的糧食。伍道婆看著身邊幾筐剛收下的芝麻,心想倘若炒了放賑,只怕杯水車薪,無濟於事,如何才能省吃儉用,多救活一些災民呢?她思忖很久,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盡量將這些芝麻化開來用。先是抓一些芝麻和生米,再摻入乾枯的茶梗茶葉,一起放進擂缽裡,磨成細末,然後用沸水沖沏成一缸缸擂茶,讓附近的災民飲用。飢腸轆轆的災民本來餓得頭昏眼花,但一經喝下這種擂茶,不僅解決了飢餓之感,而且止渴生津,心爽神清。一連多少天,伍道婆天天擂茶賑災,直到下一茬農作物收穫。想不到有些人連著喝了伍道婆的擂茶,竟然上癮成癖,一天不喝,就覺得心煩神躁,因此經常磨製擂茶來喝。如今“長長觀”早已倒了,但伍道婆的擂茶卻一直流傳了下來。 (莊雪嵐)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