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中國茶經-下

第16章 四、茶的傳說-1

中國茶經-下 陈宗懋 14935 2018-03-18
(一)十八棵御茶 在美麗的杭州西子湖畔群山之中,有一座獅峰山,山上林木蔥蘢,片片茶園碧綠蒼翠,九溪十八澗蜿蜒其間,流水潺潺,雲霧繚繞,土層深厚,氣候溫和,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孕育著盛譽世界的“四絕”,佳茗——西湖獅峰龍井茶。獅峰山下的胡公廟前,有用欄杆圍起來的“十八棵御茶”,在當地茶農精心培育下,長得枝壯葉茂,年年月月吸引著眾多遊客。 說起這十八棵御茶,還有一段美好的傳說。相傳在清乾隆時代,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乾隆皇帝不愛坐守宮中,而好周遊天下。一次,他來到了杭州,在飽覽西湖湖光山色之後,就想去看看自己平時最愛喝的茶葉。乾隆和太監一說,這可忙壞了地方大小官員,也忙壞了胡公廟的老和尚,因為根據安排,乾隆要在廟裡休憩喝茶。

第二天,乾隆帶領大小隨從巡遊獅峰山,一路上,高聳的獅峰雄姿,清澈的龍井泉水,碧綠的連片茶園,村姑們肩背茶簍,穿梭園間忙著採茶,樹上路旁到處鳥語花香,乾隆深為大自然的景色所陶醉,久久徘徊山間,在太監催請下,始來到胡公廟。老和尚恭恭敬敬地獻上最好香茗,乾隆看那杯茶,湯色碧綠,芽芽直立,栩栩如生,煞是好看,啜飲之下,只覺清香陣陣,回味甘甜,齒頰留芳,便問和尚:“此茶何名? 如何栽制? ”和尚奏道:“此乃西湖龍井茶中之珍品——獅峰龍井,是用獅峰山上茶園中採摘的嫩芽炒製而成。 ”接著就陪乾隆觀看茶葉的採製情況,乾隆為龍井茶採製之勞、技巧之精所感動,曾作茶歌贊曰:“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

乾隆看罷採製情況,返回廟前時,見廟前的十多棵茶樹,芽梢齊發,雀舌初展,心中一樂,就挽起袖子學著村姑採起茶來。當他興趣正濃時,忽有太監來報:“皇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聽急了,隨手把採下的茶芽往自己袖袋裡一放,速返京城去了。不幾日回到皇宮,見太后坐在床邊,趕忙上前請安。太后本無大病,只是山珍海味吃多了後,肝火上升,眼睛紅腫,今見皇兒回朝,心里高興,病也去了幾分,遂可起皇上在外情況,談著談著,太后聞到似有陣陣清香迎面撲來,便問乾隆:“皇兒從杭州帶來了什麼好東西?如此清香!”乾隆心想,我急匆匆趕回,倒是忘了帶些禮品孝順母后,然仔細聞聞確有一種清香散發出來,他用手一摸,想起是獅峰採下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去,已經乾了。一邊取出茶葉,一邊回答道:“母后,這是我親手採下的獅峰山龍井茶。”

“哦,這茶真香!我這幾天嘴巴無味,快泡來我嚐嚐!” 乾隆忙叫宮女泡了一杯來,太后接過香茶,慢慢品飲,說也奇怪,太后喝完茶湯,感到特別舒適,其實這茶,一來品質好,清香可口,去膩消食;二來見到皇兒,心情舒暢,加上茶葉是皇上親手所採,所以如此連喝幾天,居然肝火平了,眼紅退了,腸胃也舒服了,太后滿心歡喜地告訴皇帝:“兒啊,這是仙茶哩,真像靈丹妙藥,把為娘的病也治好啦!”乾隆聽了哈哈大笑,忙傳旨下去,封胡公廟前茶樹為御茶樹,派專人看管,年年歲歲採製送京,專供太后享用。因胡公廟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樹,從此,就稱為“十八棵御茶。” (莊雪嵐) (二)茶墨之爭俗 話說,“酒壯英雄膽,茶引學士文”。自古以來,茶葉就與文人雅士結有不解之緣。如古代唐宋八大家,清代的“揚州八怪”以及近代的魯迅、郭沫若、韓素音等等,既擅長詩詞書畫,也善於品茗鬥茶。他們講究茶的欣賞藝術和品飲情趣,不愧為品茶行家里手。歷代以茶抒懷,以茶寫景,描述品飲感受、鬥茶奇趣的茶詩、茶詞、茶歌、茶賦、茶畫、茶戲、茶書等不勝枚舉,這些作品至今讀來仍意深義長,膾炙人口,許多名篇佳作,都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因何茶墨之緣如此深切呢?這與茶本身俱有很強的吸引力有關。首先,茶具有很強的觀光價值,從茶山風光到採茶、製茶,處處都引人入勝,茶葉、茶具等又有很高的欣賞價值,特別是古今名茶,多與名山、勝景、古剎相聯,而這些地方也正是文人墨客的駐足之地,“人間何處似仙境?春山攜枝採茶時”、“山實東吳秀,茶稱瑞草魁”、“如此河山歸得去,詩人不做做茶人”等名句都是歌頌茶區風光的,其次,飲茶本身富有生活情趣,是人生一種特殊的藝術享受,所以文人墨客譽茶為“瑞草魁”、“草中英”、“信靈味”、“群芳最”。 “悶來時石鼎烹茶,無是無非快活煞,鎖住了心猿意馬”、“從來佳茗似佳人”、“盛來有佳色,咽罷余芳香”、“烹七碗茶,靠半放鬆,都強如相府王宮”、“雪夜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一毫無復關心事,不枉人間住百年”、“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以及盧仝的《飲茶歌》,都描述了飲茶的生活藝術和真趣,而這些絕妙佳句,讀來意味深長,這種自娛娛人,獨樂樂眾,超然自得的生活情趣,確實也大有誘人躍然欲試之感;第三,茶葉有多種保健功效,對玩“墨”者來說,茶的提神、醒腦、去疲、益思等功效吸引力更大,所謂“茶益文人思,茶引學士文”,因此許多墨客嗜茶成癖,甚至達到“無茶難以提筆”的地步。記得有位作家曾經說過:

“一支筆和一罐茶是我兩大摯友,即便在戰亂奔波之際,也從無一日離開過我”,可見茶癖之重,茶情之深! 唐宋時期文風大盛,而文人雅士又以尚茶為榮,不僅嗜好品飲,而且參與採茶、製茶,於是鬥茶之風興起,范仲淹的《鬥茶歌》曰:“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而這種“茗戰”之樂,也確實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人們聚集一堂鬥茶品茗,講究的還自備茶具、茶水,以利更好地發揮名茶的優異品質。相傳有一天,司馬光約了十餘人,同聚一堂鬥茶取樂。大家帶上收藏的最好茶葉、最珍貴的茶具等赴會,先看茶樣,再聞茶香,後嘗茶味。按照當時社會的風尚,認為茶類中白茶品質最佳,司馬光、蘇東坡的茶都是白茶,評比結果名列前茅,但蘇東坡帶來泡茶的是隔年雪水,水質好,茶味純,因此蘇東坡的白茶佔了上風。蘇東坡心中高興,不免流露出得意之狀。司馬光心中不服,便想出個難題壓壓蘇東坡的氣焰,於是笑問東坡:“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欲陳。君何以同愛兩物?”眾人聽了拍手叫絕,認為這題出得好,這下可把蘇東坡難住了。誰知蘇東坡微笑著,在室內踱了幾步,稍加思索後,從容不迫地欣然反問:“奇茶妙墨俱香,公以為然否?”眾皆信服。妙哉奇才!茶墨有緣,兼而愛之,茶益人思,墨興茶風,相得益彰,一語道破,真是妙人妙言。自此,茶墨結緣,傳為美談。

(莊雪嵐) (三)奶茶和酥油茶的由來 相傳在公元17世紀中葉,英王查理二世的皇后凱瑟琳,嗜好飲茶,她從葡萄牙嫁到英國後,積極提倡禁酒飲茶,傳播飲茶風尚,發展茶葉貿易,英國人稱她為“飲茶皇后”。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位飲茶皇后,為時更早,那就是唐代的文成公主。 唐時文成公主和親西藏,從此邊疆安定,歷史上傳為美談。當時飲茶之風很盛,人們崇尚飲茶。文成公主遠嫁西域,嫁妝自然豐厚,除金銀首飾、珍珠瑪瑙、綾羅綢緞等等之外,還有各種名茶,因為文成公主平生愛茶,養成了喝茶的習慣,而且喜歡以茶敬客。 西藏地處高原,氣候寒冷乾燥,人們一日三餐均以肉食為三,果菜甚少。文成公主初到西藏,生活很不習慣。每天早晨,當婢女端來牛羊奶時,她就緊鎖雙眉,不吃不行,吃了胃又不舒服,於是她想出了一個辦法,先喝半杯奶,然後再喝半杯茶,果覺胃舒服了些。以後她乾脆把茶汁摻入奶中一起喝,無意之中發覺茶奶混和,其味比單一的奶或茶更好。

打這以後,不僅早晨喝奶時要加茶,就連平常喝茶時也喜歡加些奶和糖,這就是最初的奶茶。 俗話說“上有所好,下有所效”。文成公主愛好飲茶,開始人們甚感新奇,以後官宦權貴則相繼仿效,公主也常以茶賜群臣、待親朋,當他們第一次喝上茶汁時,雖覺有些苦澀,但飲後齒頰留芳,腸胃清爽,解渴提神,身心輕快。如此一傳十,十傳百,人們把茶葉視作仙草妙藥,甚至認為文成公主之所以這樣美也是飲茶的結果,於是人們爭相效仿,飲茶之風不脛而走,迅速傳向西藏各地。文成公主為了普及飲茶,除曉之以理,傳之以法外,還建議藏王用牲畜、皮毛、鹿茸等土特產,派人去陝西、四川等地換取茶葉,自此西藏飲茶之風日盛,茶葉的消費量也日益增多。人們在飲茶實踐中,逐漸發現吃了油膩肉食後喝杯濃茶,腸胃特別舒服。同時文成公主想到京城一帶有用蔥、姜、芝麻、炒米等佐料泡茶吃的,於是試著在煮茶時加入些酥油和松子仁,吃起來很香,如果不加糖,而加些許珍貴的鹽巴,咸滋滋、香噴噴,其味更佳。

文成公主逢年過節,就親自製作這種酥油茶賞賜大臣,於是“酥油茶”就逐漸成為藏族賞賜、敬客的最隆重禮節,直至今日,客來敬酥油茶,仍是藏胞的一種獨特風尚。當然現今的酥油茶講究多了,製作時不僅要有好茶和上等的酥油、上好的佐料,而且還要有一個專打穌油茶的長筒和一套精美的茶具。但每當藏胞圍坐一起,吃著香脆的糍粑餅,喝著咸滋滋的酥油茶時,常懷著崇敬的心情緬懷飲茶皇后——文成公主,有聲有色地描述有關文成公主的種種傳說。這些傳說來自哪裡?是否可靠,誰也未去考證,但人們從飲茶歷史推斷,文成公主對西藏飲茶風尚的興起和發展,曾經起到積極傳播、竭誠宣傳和努力促進的作用,是無可懷疑的。 (莊雪嵐) (四)碧螺姑娘

江蘇太湖的洞庭山上,出產一種“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嚇煞香”的名茶,叫“碧螺春”。據清王彥奎《柳南隨筆》載:“洞庭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初未見異。康熙某年,按候而採,筐不勝載,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採者爭呼嚇煞人香。嚇煞人吳俗方言也,遂以為名。自后土人採茶,悉置懷間,而朱元正家所製獨精,價值尤昂。己卯,車駕幸太湖,改名曰碧螺春。” 說起碧螺春茶的來歷,民間有兩個動人的傳說。 一是說相傳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美麗、勤勞、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姑娘喜歡唱歌,又有一副清亮圓潤的嗓子,唱起歌來像甘泉直瀉,逗得大夥非常歡樂。這歌聲打動了隔水相望的東洞庭山上的一個小伙子,名叫阿祥。這阿祥長得魁梧壯實,武藝高強,以打漁為生,為人正直,又樂於助人,方圓數十里,人們都誇他、愛他。碧螺常在湖邊結網唱歌,阿祥老在湖中撐船打魚,兩人雖不曾有機會傾吐愛慕之情,但心裡卻已深深相愛,鄉親們也很喜歡這兩個人,因與他們給鄉親們帶來幸福和歡樂。

有一年初春,災難突然降臨太湖。湖中出現一條兇惡殘暴的惡龍,狂風暴雨,興妖作怪,還揚言要碧螺姑娘做他的“太湖夫人”,搞得太湖人民日夜不得安寧。阿祥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保護洞庭山人民的生命安全,也保護心愛的碧螺姑娘免遭魔難! 一個沒有月亮的晚上,阿祥操起一把大漁叉,悄悄潛到西洞庭山,見惡龍行凶作惡之後正在得意地休息,阿祥乘其不備猛竄上前,用盡全身力氣,把手中漁叉直刺惡龍背脊。惡龍受了重傷,掙扎了一下,就張開血盆大口,加倍凶狠地向阿祥撲來。阿祥高舉漁叉勇猛迎戰,於是一場惡戰展開了,從晚上殺到天明,從天明又殺到晚上,殺得天昏地暗,地動山搖,那山上、湖里留下了斑斑的血跡,直到鬥了七天七夜,阿祥的魚叉才刺進了惡龍的咽喉,這時雙方都身負重傷,精疲力竭了,惡龍的爪子再也抬不起來,而阿祥的魚叉也舉不動了,跌倒在血泊中昏了過去。 鄉親們懷著深深感激和崇敬的心情,把阿祥抬了回來,碧螺姑娘一看心如刀絞,為了報答阿祥救命之恩,她要求把阿祥抬進自己家中,由她親自照料。碧螺姑娘千方百計為他治療,日夜陪伴在床邊,細心加以照斜,當阿祥痛苦的時候,還輕輕地哼著最動聽的歌。可是,阿祥的傷勢仍一天天惡化。阿祥知道碧螺姑娘日夜陪在他身邊,感到莫大快慰,他有多少話要向姑娘傾訴啊,可是虛弱的身體使他說不出話來,他只能用無限感激的目光凝視著姑娘。 碧螺姑娘更是焦急萬分,她在鄉親們的幫助下,訪醫求藥,仍不見效。一天,姑娘找草藥來到了阿祥與惡龍搏鬥過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特別好,心想:這可是阿祥和惡龍搏鬥的見證,應該把它培育好,讓以後的人們知道阿祥是如何為了人民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而不惜流血犧牲的!接著就給小茶樹加上些肥,培了些土。以後她每天跑去看看,驚蟄剛過,樹上就長出很多芽苞,春意盎然,非常可愛,在寒冷的氣溫下,碧螺怕芽苞凍著,就用小嘴含住芽苞,這樣每天早晨都去含一遍。至清明前後,芽苞初放,伸出了第一片、第二片嫩葉。姑娘看著這些嫩綠的芽葉,自言自語地說:“這棵茶樹是阿祥的鮮血滋潤的,是我會唱歌的嘴含過的,何不採些回去給阿祥喝,也表達我的一番心意。”於是採摘了一把嫩梢,揣在懷裡,回家後泡了杯茶端給阿祥。說也奇怪,這茶剛倒上開水,就有一股純正而清馥的高香直沁心脾,阿祥聞了精神大振,一口氣把茶湯喝光。香噴噴、熱騰騰的茶湯,好像滲透到了他身上每一個毛孔,感到有說不出的舒服。他試著抬抬手,伸伸腿,驚奇地說:“好怪啊!我簡直可以坐起來了!這是什麼妙藥,真比仙丹還靈呢。”姑娘見此情景,高興得熱淚直流,也來不及拿竹籃盛器,飛奔到茶樹邊,一口氣又采了一把嫩芽,揣入胸前,用自己的體溫使芽葉萎蔫,拿到家中再取出輕輕搓揉,然後泡給阿祥喝。如此接連數日,阿祥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阿祥終於坐起來了,拉著姑娘的手傾訴自己愛慕和感激之情,姑娘羞答答地也訴說自己對阿祥的敬愛之心。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頭落了地。就在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時,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憔悴的臉上沒有一點血色,一天她倒在阿祥懷裡,帶著甜蜜幸福的微笑,再也睜不開雙眼了。阿祥悲痛欲絕,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從此,他努力繁殖培育茶樹,採製名茶。 “從來佳茗似佳人”,為了紀念碧螺姑娘,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二是說很早以前,東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種奇異的香氣,人們誤認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一天,有位膽大勇敢、個性倔強的姑娘去莫厘峰砍柴,剛走到半山腰,確聞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驚奇,就朝山頂觀看,看來看去沒有發現什麼奇异怪物,為好奇心所驅,她冒著危險,爬上懸崖,來到山峰頂上,只見在石縫里長著幾棵綠油油的茶樹,一陣陣香味好像就從樹上發出來的。她走近茶樹,採摘了一些芽葉揣在懷裡,就下山來,誰知一路走,懷裡的茶葉一路散發出濃郁香氣,而且越走,這股香氣越濃,這異香薰得她有些昏沉沉。 回到家裡,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從懷裡取出茶葉,但覺滿屋芬芳,姑娘大叫“嚇煞人哉,嚇煞人哉!”,一邊撮些芽葉泡上一杯喝起來。碗到嘴邊,香沁心脾,一口下嚥,滿口芳香;二口下嚥,喉潤頭清;三口下嚥,疲勞消除。姑娘喜出望外,決心把寶貝茶樹移回家來栽種。第二天,她帶上鋤頭,把小茶樹挖來,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腳下,加以精心培育。幾年以舌,茶樹長得枝壯葉茂,茶樹散發出來的香氣,吸引了遠近鄉鄰,姑娘把採下來的芽葉泡茶招待大家,但見這芽葉滿身茸毛,香濃味爽,大家贊不絕口,因問這是何茶,姑娘隨口答曰:“嚇煞人香。”從此,嚇熬人香茶,漸漸引種繁殖,遍布了整個洞庭西山和東山,採製加工技術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現今具有“一嫩三鮮”(即芽葉嫩,色、香、味鮮)特點,碧綠澄清,形似螺旋,滿披茸毛的碧螺春茶。 至於嚇煞人香怎麼改名為碧螺春?據說是皇帝下江南時,品嚐此茶,見其香氣芬芳,味醇回甘,碧綠清澈,愛不釋手,因“嚇煞人香”茶名太俗,才賜名為“碧蘿春”。以後因其形如卷螺,又稱“碧螺春”了。 (莊雪嵐) (五)凍頂烏龍 凍頂烏龍是台灣省出產的烏龍茶珍品,與包種茶合稱姐妹茶。其製法近似青心烏龍,但味更醇厚,喉韻強勁,高香尤濃。因產於凍頂山上,故名凍頂烏龍。 凍頂山是台灣省鳳凰山的一個支脈,海拔700多米,月平均氣溫在20℃左右,所以凍頂烏龍實不是因為嚴寒冰凍氣候所致,那麼為什麼叫“凍頂”呢?據說因為這山脈迷霧多雨,山陡路險崎嶇難走,上山去的人都要繃緊足趾,台灣俗語稱為“凍腳尖”才能上山,所以此山稱之為凍頂山。相傳在一百多年前,台灣省南投縣鹿谷鄉中,住著一位勤奮好學的青年,名叫林鳳池,他學識廣博,體健志壯,而且非常熱愛自己的祖國。記不得是哪一年,他聽說福建省要舉行科舉考試,就很想去試試,可是家境貧寒,缺少路費,不能成行。 鄉親們喜歡林鳳池為人正直,有學識,有志氣,有抱負,得知他想去福建赴考,就相約跑來對他說:“鳳池,你想去考是好事!去吧,有困難,大家幫你,你別發愁,趕快做好準備吧!”說罷大家就慷慨解囊,給林鳳地湊了足夠的路費。林感激萬分,第三天即拜別鄉親上路了。臨行時鄉親們到海邊送行,七嘴八舌地再三叮囑:“祝你一路順風,路上多加小心啊!”“不管考得怎樣,可要回來呀!”“別忘了故鄉和鄉親,我們盼你回來呢!”林鳳池感動得流下淚來,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為鄉親們爭光。 不久,林鳳池果然金榜題名,考上了舉人並在縣衙內就職。一天,林鳳池決定回台灣探親,在回台灣前邀同僚一起到武夷山一遊。上得山來,只見“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萬壑皆美景,”山上岩間長著很多茶樹,又聽說樹上的嫩葉做成烏龍茶,香高味醇,久服有明目、提神、利尿、去膩、健胃、強身等作用,便想能帶些回台灣多好啊,於是向當地茶農購得茶苗三十六棵,精心帶土包好,帶到了台灣南投縣。鄉親們見鳳池錦衣還鄉,喜出望外,又見他帶來福建祖家傳種的烏龍茶苗,格外興奮,他們推選幾位有經驗的老農,仔細地把三十六棵茶苗種植在附近最高的凍頂山上,並派專人精心管理。加之台灣氣候溫和,茶苗棵棵成活,不斷吐著綠油油的嫩芽,可愛極了。接著,人們按照林鳳池介紹的方法,採摘芽葉,加工成了烏龍茶。這茶說來也怪,山上採製,山下就聞到了清香,而且喝起來清香可口,醇和回甘,氣味奇異,成為烏龍茶中風韻獨特的佼佼者,這就是現今台灣省“凍頂烏龍”的由來。 (莊雪嵐) (六)蒙頂玉葉 蒙頂茶是中國名茶中的一顆燦爛明珠,“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蜀土茶稱聖,蒙山味獨珍”等名句,都是稱頌蒙頂茶的,可見蒙山茶在人們心目中聲譽之高。 蒙頂茶,產於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省。四川名山勝地頗多,素有“劍閣天下險,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稱。蒙山位於邛崍山脈中段,成都平原之西,地跨名山、雅安兩縣,山頂有五頂,又稱五峰(有上清、菱角、毘羅、井泉和甘露等峰),狀如蓮花。山上古木參天,寺院林立,其山勢之巍峨,峰巒之挺秀,雲霧之瀰漫,景觀之奇特,堪與峨眉、青城媲美,確有“仰則天風高暢,萬象蕭瑟;俯則羌水環流,眾山羅繞,茶畦杉徑,異石奇花,足稱名勝”之感。蒙山現已發展成為四川省的重點產茶區。 據史料記載,蒙山產茶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相傳在西漢末年,蒙山寺院中有位普慧禪師,在上清峰上栽種了一棵茶樹。這七棵茶樹“高不盈尺,不生不滅”,年長日久,春生秋枯,歲歲採茶,年年發芽,雖產量極微,但採用者有病治病,無病健身,人稱“仙茶”。關於七棵“仙茶”,在漢碑和明清兩代的石碑以及《名山縣志》中均有記述。但這七棵茶樹究竟從何而來,如何傳播四方?眾說紛紜。有的認為從雲貴高原引入,有的認為從福建建溪引入,也有的認為從峨眉山採集的茶種培植而來,至於這七棵仙茶如何發展和傳播的,更有不少神話般的記述和傳說。據說很早以前,有位老和尚身患重病,服藥無效,忽有一老翁來訪,謂“春分時節採得蒙山玉葉,用山泉煎服,可治療疾”。老和尚信其言,如法採製仙茶,服後果然病情漸愈,久服更覺神清體健,精力更旺,於是就在蒙山頂上築起石屋,找了一位老漢專門培育和採製茶葉。 老漢早年亡妻,只有一個女兒,兩人相依為命,因女兒出落得和“玉葉”那樣愛人喜愛,因而取名玉葉。玉葉長得秀眉大眼,聰明伶俐,年方十六,尚未許親。一天老漢要玉葉下山購物,不料在半山腰碰到幾個惡少,攔住去路,百般調戲污辱,玉葉急中生智,放開嗓子大喊救命。悲淒的喊聲驚動了正在砍柴的青年王虎。王虎長得虎背熊腰,憨厚老實。 聽到喊救聲,急忙奔去,但見惡少在光天化日之下調戲一個少女,氣憤極了,順手拾起一根木棍,大喝一聲,直衝過去,那些紈絝子弟哪是王虎的對手,有的被打得抱頭討饒,有的邊罵邊溜,玉葉得救了。她看了看虎子說:“感謝壯士救命之恩!”說罷跪在地上連連叩了三個響頭。這可把虎子急壞了,忙扶起姑娘說:“這是我應該做的,快別這樣。時間不早,姑娘快趕路去吧!”玉葉再次道謝拜別了虎子,轉身向山上走去,走不多遠又依依不捨地回過頭來看看虎子,誰知虎子也正在望著她,四目相視,情意綿綿,自此虎子忘不了姑娘,老在山間徘徊。玉葉也喜歡有事沒事去山上走走,希望能再次遇到這位青年。當她探聽到這位青年是住在山腳下的孝子時,思念之情更加殷切。 再說王虎家貧如洗,靠砍柴為生,家有老母,雙眼紅腫,視力很差,連做些針線活也不能夠,全靠兒子養活她。王虎不僅對娘孝順,對鄰里溫和,就是對一般小動物也很愛護,所以人們都稱他為孝子。一天,王虎聽說蒙山頂上的“玉葉”可治眼疾,就決心上山採集。他安排好了母親生活,對娘說: “娘,我要上山去採藥,一定要把您眼病治好,您就在家靜候佳音吧!”說罷帶上乾糧就上路了。蒙山有五峰,他翻過一個山峰又一個山峰,累了就在大樹下躺一下,渴了就喝點山泉水。一天他正在泉邊喝水,想想走了那麼多路還找不到,“玉葉”究竟長在哪裡,心甚煩惱,忽聽一陣悠揚的歌聲由遠而近傳來,覺得奇怪,就爬到樹上向四面瞭望,只見一個少女正唱著歌向這邊走來,看樣子似乎面熟。再一看,好像是過去搭救的那位姑娘,於是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 “餵,您是住在山里的人嗎?”姑娘聽到有人問話,就朝這邊跑來。姑娘越跑越近,虎子也就越看越清楚,果真是她!像觸了電似的,不覺心慌意亂,臉上發燒。他迅速地從樹上跳下來,姑娘一見喜出望外,大叫:“是您呀!太好了!上次您救了我,還沒有請教您尊姓大名哩!”接著又問虎子家住哪裡,家裡還有什麼人,為什麼到山頂來等等。虎子如實相告,姑娘聽了哈哈大笑:“您算找對羅!我叫玉葉姑娘,玉葉就是我管的,我還會看病哩。您回去吧,過幾天我親自來給您老母看病。”虎子感激地回到了家。不幾日,玉葉果然帶了包珍藏的“玉葉”仙茶來到了虎子家,看了大媽的眼睛,用茶湯洗了洗,並囑大媽天天煎服,服後茶渣搗爛敷於眼皮上。說奇也奇,不到十日,虎子媽的眼睛紅腫消了,視力也增強了。大媽很感激玉葉,同時也非常喜歡玉葉。不久玉葉和虎子有情人終成眷屬。 玉葉為了給更多的人治病,就在山腳下擺了個攤子,同時採集些茶籽播於周圍,擴大仙茶的種植面積。從此仙茶能治眼疾,能提神健身,有返老還童功效的消息不脛而走,遠近聞名,人們稱它為“聖揚花”、“吉祥蕊”。以後獻媚者採製奉獻官府,地方官府又視作進階寶物,進貢皇上,自唐朝以始,蒙山茶就列為“貢茶”,沿襲至清,年年歲歲採製貢茶,極為神秘。每逢初春發芽,縣官即擇好吉日,穿上朝服,率領僚屬並各寺院和尚,敲鑼打鼓,上山朝拜“仙茶”。待燒香禮拜之後,開始採摘茶芽,規定先採三百六十葉,交製茶僧負責炒製。炒製時寺僧要一邊盤坐誦經,一邊在釜中翻炒,然後用炭火焙乾,貯入兩個銀盒中,快馬送京,以供皇帝祭祀天地祖宗之用。凡上清峰茶樹上採摘的仙茶,稱“正貢”,其他山峰上採下的芽葉統稱“凡種”。仙茶採後即採“凡種”嫩芽,製成二十斤,裝十八錫罐,陪貢入京,稱為“陪茶”,專供帝王享受。據《名山縣志》載:蒙山貢茶園,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精細,各司其職,負責到底。山上還專門築有“石屋”,供採製貢茶之用,今蒙山上仍有“貢茶石院”的遺跡。一千多年來,蒙山名茶一直成為帝王將相的專利品,廣大勞動人民有採製之義務,而無享受之權利。 自本世紀50年代以來,蒙山建立了國營茶場,墾復和發展了幾千畝茶園,先後生產了甘露、石花、黃芽、米牙、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名茶,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人們稱讚蒙山茶是: 萬紫千紅花色新,春報精品味獨珍。 銀毫金光冠全球,葉凝瓊香勝仙茗。 (莊雪嵐) (七)御茶園遺址 武夷山,是福建第一名山。山上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奇岩。峰岩交錯,怪石嶙峋,翠崗起伏,溪流縱橫,而九曲溪貫穿山中,蜿蜒十五華里。就在九曲溪四曲南岸,有一片依山傍水,雜草叢生的廢墟,這就是當年御茶園的遺址。 說起這片御茶園,人們不會忘記這樣一段血淚斑斑的傳說。 那是在元朝初年,江西茶農起義,起義失敗後,人們各奔東西,流落他鄉。其中有位青年,名叫賴思安,帶著妻子和獨生女兒小蘭,來到了人煙稀少、山深林茂的武夷山,以躲避官軍搜捕。賴思安當時風華正茂,膀粗腰圓,力大手巧,為人正直,樂於助人。他出身茶農,所以在武夷山麓搭起茅屋,開闢荒地,栽種茶樹,同時在附近找點零活打工,慢慢地人們了解了他,喜歡了他。他也逐漸習慣了當地的生活。女兒也一天天長大,逗人喜愛,雖缺衣少吃,日子過得比較清苦,但總算有個安身之地。誰知好景不長,禍從天降。 一年,武夷山來了個貪官,姓高名興。高興是個貪贓枉法的傢伙,媚上壓下,同僚怕他,民眾恨他。那年他奉調上京,順路來游武夷。在地方官陪同下,他不僅對武夷山千巖競秀、萬溪爭流的景色贊不絕口,對武夷山的佳茗——“石乳”,因喝起來清香撲鼻,舌有餘甘,更是喜上眉梢,認為又找到了一個向皇上獻媚邀寵的好機會。於是,他向崇安知縣要了三斤“石乳”,用精製錫罐裝好,帶到京城,恭恭敬敬地獻給皇帝忽必烈。忽必烈慣於肉食,喝了“石乳”,異香撲鼻,齒頰留芳,口清神爽,接連沖飲幾天,更覺去膩消食,胃口大增,於是傳旨高興父子升官晉爵,令崇安知縣每年精製“石乳”二十斤進貢。自此,可苦了百姓。貢茶二十,到了縣官那裡就變成了八十,迫得茶農無路可走。賴思安想,皇帝要二十,狗官要八十,明年一百二十,這樣下去如何得了!連夜採製也沒有那麼多石乳茶呀。於是和大夥商議,採製部分粗茶,以次充好,搪塞了事,也讓他們知道百性不是好惹的。 到了第二年,皇帝嚐了知縣進貢的“石乳”茶後,大為不滿,原來其茶品質遠不如高興所獻,認定知縣有欺君之罪。 幸朝廷諸大臣均受茶賭,為其求情,才免死罪。狡猾的高興為巴結皇上,忙呈上奏文,建議由他兒子入山監製,皇帝准奏,於是高興兒子高久住就威風凜凜地帶兵來到武夷,拆民房,毀茶園,在四曲圈起一大片茶園為御茶園,並修築“焙局”、仁風門、拜發亭、清神堂、思考亭、培芳亭、燕嘉亭、宜寂亭、浮光亭、碧雲橋、通仙井等,所有亭閣,雕龙画鳳,盡情揮霍,並委派官員專事御茶。在通仙井旁還築起高台,名曰“喊山台”,每年驚蟄所有地方官員和茶農匯集台前,殺豬宰羊,鳴鑼擊鼓,禱告上蒼,齊喊“茶發芽!茶發芽!”趁機欺上騙下,從中漁利。 四曲一帶,原本產茶不多,加之高久住貪得無厭,建園第二年就勒索貢茶三百六十斤,第三年增到九千九百斤。茶農起早摸黑,所製茶葉還不夠繳貢,真是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賴思安見此情景,氣憤地告誡大家:“這世道沒有我們窮人活路了,大家不要死在這裡,早拿主意吧!”於是上山的上山,逃荒的逃荒,過了穀雨,尚無人採茶,這可急壞了高久住,忙帶上兵丁來到山間。官兵所到之處,姦淫燒殺,無惡不作。賴思安帶著青壯年茶農躲進深山,當官兵得知賴曾參加過抗元起義,又是鼓動茶農逃亡的帶頭人,就到處懸賞捉拿,而他的愛女又遭官兵蹂躪,懸樑身亡。官逼民反,賴思安忍無可忍,一拍桌子大聲吼道:“反正沒有活路,跟他們拼了!”說著拿起柴刀,衝下山去。那時候民眾百姓,哪個沒仇? 誰個無恨?一人帶頭,個個爭先,紛紛拿起扁擔,提上斧子,連夜摸下山去。正巧當晚崇安知縣在迎嘉亭宴請高久住,尋歡作樂,酒興正濃。賴思安帶領大家,乘其不備,闖近亭閣,見官就砍,遇兵即殺,好不痛快!最後放了一把火,把御茶園徹底燒毀。 如今,御茶園的繁華和威風早已煙消雲散,在人們心目中留下的只有這痛苦的回憶,以及對茶農起義的同情和緬懷。 (莊雪嵐) (八)猴公茶的故事 在福建省南靖和漳平交界的朝天嶺一帶,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茶數白毛猴,猴公勝白毛。” 據說這猴公茶沖泡起來,百步外就能聞到馥郁茶香,入口就感到滿嘴清香,一下嚥更是沁人心脾。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朝天嶺高入雲端,懸崖峭壁,奇峰疊翠,雲霧繚繞,曾經是猴子聚居的王國。在朝天嶺山腳下住著一位勤勞善良的老阿婆,她孤身一人,以替人接生助產、做針線活為生,心地極好,樂於助人,是方圓數十里內人人讚揚的好阿婆。 有年一個寒冷的夜晚,阿婆早已入睡,忽聽有人敲門,阿婆心想肯定又是誰家媳婦難產了,於是一骨碌起了床,邊穿衣服邊去開門。誰知打開門一看,站在門口的是一隻黑毛猴子,這可把阿婆嚇了一跳。但見那猴子既不入屋,也不抓人,只是用祈求的眼神直直地望著阿婆,口中還吱吱地叫個不停。 阿婆看猴子並無惡意,但又不解猴語,就壯著膽說:“我沒有東西給你吃,走罷!”說著就要關門。猴子一看急了,忙上前拉住阿婆的衣角,比劃著朝山上方向拉。阿婆暗想莫非母猴病了,且去看看吧!於是關上門就跟著黑猴走去,在月光下走過彎彎曲曲的山徑,來到了朝天嶺的岩洞口,尚未進洞就听到母猴痛苦的尖叫聲,阿婆來不及考慮是否危險,三步並作二步地鑽入洞中,只見母猴正在呻吟打滾,看樣子是難產了。阿婆拍拍母猴,讓她躺好,然後蹲下去為她助產。她摸摸母猴肚子,輕輕地進行揉推,當摸到小猴子頭部時輕輕地一拉,小猴子平安地出世了,母猴眨眨眼睛,也安靜了下來。 猴公高興極了,雙腿跪下,向阿婆叩起了響頭,表示感謝。當阿婆要轉身回家時,猴公從洞穴中取來一包茶籽,雙手捧給阿婆。阿婆非常喜愛,就用帕兒把它包好,揣入懷中。她一路走,一路想,可別丟了,於是一路行走,一路不停用手去摸,惟恐丟了。結果把那包茶籽打散了,一顆顆茶籽撒落在路上。等阿婆回到家裡,懷裡的茶籽不多了,她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撒種在屋前山坡上。不久她屋前的茶樹長得枝壯葉茂,去朝天嶺的那條山路上也到處有綠油油的茶樹。阿婆高興極了,每年採茶季節,她就挽著茶簍,細心採摘,認真炒製,精心保藏,當鄉親們來到她家,她就泡茶招待客人。人們吃到這麼好的茶葉,總要驚奇地問阿婆:“這是什麼茶呀?這麼香,那麼可口!”這時,阿婆就懷著自豪的心情笑呵呵地回答: “這叫猴公茶,是朝天嶺上的猴公送的!” (莊雪嵐) (九)雪芹辨泉 北京香山,山巒疊翠,溪流曲折,山間寺院、礦泉甚多,正所謂“香山三百寺,無寺沒泉水”、“香山遍地泉,大小七十眼”。在這神州寶地,哪口泉水質最好呢?據曹雪芹評定的結果,是香山品香泉水質最佳。他認為:泉水清,泉水甜,烹茶要算品香泉。以後這一消息愈傳愈神,人們紛紛上香山取泉水,說是品香泉的水能治百病,可延年益壽。乾隆皇帝當年曾在品香泉修築了一座小行宮,閒來上山小坐品茶。皇宮還備有專門運送泉水的龍車,每天取品香泉水供皇上享用。從此,品香泉的水被皇家獨占,所以香山一帶老百姓說:“品香泉,泉水香,香了皇家香不到咱,上天賜泉莫如溪,溪水長流澤四方!” 品香泉之所以這麼有名,相傳與曹雪芹品茶辨泉有關。 曹雪芹曾久居香山白旗村。在他專心撰寫的同時,和友人鄂比交往情深,幾乎天天相約在香山散步。品香泉源於香山法海寺南邊的一個山窪裡,泉水清清,長流不斷。曹雪芹幾乎天天要到這裡一轉,並打上一壺泉水回家沏茶。一天,細雨濛蒙,鄂比勸他個必上品香泉,說水源頭雙清泉的水也很好。但雪芹執意不要,堅持去品香泉取水。為此,鄂比因問何故?雪芹答道:“香山大小七十泉,我都品嚐過了,唯獨這品香泉水清洌、香甜,水質最佳,烹茶其味最醇,若常年飲用,可收養生延年之功。不信?請君一試!” 鄂比說:“我看水源頭的泉水也不錯嘛!” “水源頭泉水固然不錯,但比起品香泉來就差得多了!”雪芹答道。 鄂比半信半疑地搖搖頭:“恐怕不見得吧,同為泉水,你別說得這麼神了。” 過了幾天,鄂比一早又來邀雪芹外出散步,曹雪芹三更起床,文思綿綿,寫得興味正濃,就婉言謝絕不能相隨,但遞上一隻水壺,請鄂比幫忙帶一壺品香泉水來。 鄂比心想,曹雪芹把品香泉水質說得那麼神,我倒要試嘗是真是假。於是滿口答應,然後一人外出,在水源頭裝上半壺水,又到品香泉加滿半壺水,興沖沖地回到曹雪芹家。雪芹已寫完一章,正在休息,見鄂比提來泉水,高興極了,忙取出好茶,二人一邊聊天,一邊燒水沏茶。鄂比邊喝邊細察雪芹神態,只見雪芹滿有興味地喝了兩口,鄂比認為他根本辨不出真假,心中暗喜,就說:“好茶好水,悠然對飲,真乃人生一樂也!”雪芹不語,又喝了幾口就把碗放在桌上,用審視的眼光笑瞇瞇地看著鄂比。 “怎麼啦!有什麼喜事告訴我嗎?”鄂比問。 “你在跟我開玩笑吧!你是哪裡打的泉水?這壺裡盛的明明是兩股泉水,一股是水源頭兒的,一股是品香泉的,可對?” 雪芹答。 鄂比見雪芹說得如此肯定,認為他一定是偷偷跟在自己的後面,但又見他穿著睡袍拖鞋,不像上過山,莫非是猜的? 就說:“哪能呢!你是寫書太累,味覺減退了吧?” 雪芹道:“別再瞞我了,你自己也仔細品品,這茶上邊半碗,水清味兒正,是品香泉的水;而下邊半碗就遜色多了,是水源頭兒的泉水!” 鄂比這才相信不同泉水的水質確有差別,同時也十分敬佩雪芹的辨泉能力,就稱讚道:“你真是茶仙再世,陸羽復生,不光有識別杜康(酒)的本領,還是一位品茶行家里手呢!” 隨著這段故事的傳播,品香泉的名氣就更大了。 (莊雪嵐) (十)神農嘗百草 相傳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的神農時代,神農為了普濟眾生,嘗百草,採草藥,雖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神農氏是否確有其人難以考證,但茶在神農時代已被發現,並逐步加以利用則是事實。 神農氏怎樣發現茶的呢?古時有兩種傳說。一是說:神農氏為了採集草藥,驗證不同草木的藥理功能,必採而嚼之,親口嚐一嘗,親身體驗一下哪些草木不能採食,哪些草木採集時要慎加小心。 有一天,神農在採集奇花野草時,嚐到一種草葉,使他口乾舌麻,頭暈目眩,於是他放下草藥袋,背靠一棵大樹斜躺休息。一陣風過,似乎聞到有一種清鮮香氣,但不知這清香從何而來?抬頭一看,只見樹上有幾片葉子冉冉落下,這葉子綠油油的,心中好奇,遂信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雖苦澀,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嚼而食之。食後更覺氣味清香,舌底生津,精神振奮,且頭暈目眩減輕,口乾舌麻漸消,好生奇怪。於是再拾幾片葉子細看,其葉形、葉脈、葉緣均與一般樹木不同,因而又采了些芽葉、花果而歸。 以後,神農將這種樹定名為“荼”,這就是茶的最早發現。此後茶樹漸被發掘、採集和引種,被人們用作藥物,供作祭品,當作菜食和飲料。 二是說天神所賜,神農發現。當時神農氏給人治病,不但需要親自爬山越嶺採集草藥,而且還要對這些草藥進行熬煎試服,以親身體會、鑑別藥劑的性能。有一天,神農氏採來了一大包草藥,把它們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幾堆,就在大樹底下架起鐵鍋,放入溪水,生火煮水。當水燒開時,神農打開鍋蓋,轉身去取草藥時,忽見有幾片樹葉飄落在鍋中,當即又聞到一股清香從鍋中發出,神農好奇地走近細看,只見有幾片葉子飄浮水面,水中湯色漸呈黃綠,並有清香隨著蒸汽上升而緩緩散發。他用碗舀了點汁水喝,只覺味帶苦澀,清香撲鼻,喝後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頭腦也更清醒了,不覺大喜。於是從鍋中撈起葉子細加觀察,似乎鍋邊沒有此樹,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邁心善,採藥治病之苦,賜我玉葉以濟眾生”。自此,一邊繼續研究這種葉子的藥效,一邊涉足群山尋找此類樹葉。一天,神農終於在不遠的山坳裡發現了幾棵野生大茶樹,其葉子和落入鍋中的葉片一漠一樣,熬煮汁水黃綠,飲之其味也同,神農大喜,遂定名為“荼”,並取其葉熬煎試服,發現確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腦、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認為是一種養生之妙藥。據說,當年神農發現的這種“荼”,就是今天被人們稱作茶的樹葉。 (莊雪嵐) (十一)陸羽煎茶 唐宋時期茶風極盛,皇親國戚、達官顯貴、文人雅士、曾道等均以尚茶為榮,對品茶十分講究,因而出現了一大批品飲的行家里手。 據說,唐時竟陵積公和尚,善於品茶,他不但能辨別所喝是什麼茶,沏茶用的是何處水,而且還能判斷誰是煮茶人。 這種品茶本領,一傳十,十傳百,人們把積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這消息也傳到了代宗皇帝耳中。代宗本人嗜好飲茶,也是個品茶行家,所以宮中錄用了一些善於品茶的人供職。代宗聽到這個傳聞後,半信半疑,就下旨召來了積公和尚,決定當面試茶。 積公和尚到達宮中,皇帝即命宮中煎茶能手,沏一碗上等茶葉,賜與積公品嚐。積公謝恩後接茶在手,輕輕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也沒喝第二口茶。皇上因問何故?積公起身摸摸長須笑答:“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親手所煎。 飲慣他煎的茶,再飲旁人煎的,就感到淡薄如水了。 ”皇帝聽罷,問陸羽現在何處?積公答道:“陸羽酷愛自然,遍游海內名山大川,品評天下名茶美泉,現在何處貧僧也難準測。 ” 於是朝中百官連忙派人四出尋訪陸羽,不幾天終於在浙江吳興苕溪的杼山上找到了,立即把他召進宮去。皇帝見陸羽雖然說話結巴,其貌不揚,但出言不凡,知識淵博,已有幾分歡喜,於是說明緣由,命他煎茶獻師,陸羽欣然同意,就取出自己清明前採製的茶餅,用泉水烹煎後,先獻給皇上。皇帝接過茶碗,輕輕揭開碗蓋,一陣清香迎面撲來,精神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葉淡綠清澈,品嚐之下香醇回甜,連連點頭稱讚好茶。接著就讓陸羽再煎一碗,由宮女送給在御書房的積公和尚品嚐。積公端起茶來,喝了一口,連叫好茶,接著一飲而盡。積公放下茶碗,興沖沖地走出書房。大聲喊道: “鴻漸(陸羽的字)何在?”皇帝見狀驚問:“積公怎麼知道陸羽來了?”積公哈哈大笑道:“我剛才飲的茶,只有漸兒才能煎得出來,喝了這茶,當然就知道是漸兒來了。” 代宗十分佩服積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陸羽的茶技之精,就留陸羽在宮中供職,培養宮中茶師,但陸羽不羨榮華富貴,不久又回到苕溪,專心撰寫《茶經》去了。 (莊雪嵐)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