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中國茶經-下

第15章 三、茶事掌故

中國茶經-下 陈宗懋 6254 2018-03-18
這裡所說的茶事掌故,主要的有兩類,一是與茶事有關的掌故,二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茶事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一)孫皓賜茶代酒 孫皓(242~283年)是三國時吳國的第四代國君,後為晉所滅。他專橫殘暴、奢侈荒淫,極嗜好飲酒。每次設宴,座客至少飲酒七升,“雖不盡入口,皆澆灌取盡”。朝臣韋曜,博學多聞,深為孫皓所器重。韋曜酒量甚小,不過二升。孫皓對他特別優禮相待,“密賜茶荈以代酒”,即暗中賜給他茶來替代酒。 此事見《吳志·韋曜傳》,是史籍中最早關於“以茶代酒”的一則記載。 (阮浩耕) (二)陸納以茶果待客 晉人陸納,曾任吳興太守,累遷尚書令。時人讚其“恪勤貞固,始終勿渝”,是一個以儉德著稱的人物。晉《中興書》載有這樣一件事:衛將軍謝安要去拜訪陸納。陸納的侄子陸俶見叔父未作準備,但又不敢去問他,於是私下準備了可供十幾人吃的菜餚。謝安來了,陸納僅以茶和果品招待客人。陸俶就擺出了預先準備好的豐盛筵席,山珍海味俱全。客人走後,陸納打陸俶四十棍,教訓說:“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穢吾素業。”

(阮浩耕) (三)單道開飲茶蘇 陸羽《茶經·七之事》引《藝術傳》:“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鬆、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 單道開,姓孟,晉代人。好隱棲,其後曾修行辟穀(一種所謂修道成仙之方,傳說學成後可不食一切穀類)。七年後,他逐漸達到冬能自暖,夏能自涼,晝夜不臥,日行七百餘里。 後移住河南臨漳縣昭德寺,設禪室坐禪,以飲茶驅睡,所飲“茶蘇”,是一種用茶和紫蘇調劑的飲料。後入廣東羅浮山,百餘歲而卒。 (阮浩耕) (四)王蒙息水厄 明人王穉登有《題唐伯虎烹茶圖為喻正之太守三首》,其三雲: 伏龍十里盡香風,正近吾家別墅東。 他日千旄能見訪,休將水厄笑王蒙。

王蒙是晉代人,官至司徒長史。據《太平御覽》引:“王蒙好飲茶,人至輒命飲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雲:'今日有水厄。'”魏晉時期,茶飲漸行,其初士大夫中多還不習慣飲,故把飲茶視為“水厄”。此後,人們也戲稱茶飲為“水厄”。 (阮浩耕) (五)王肅好茗飲 《洛陽伽藍記》卷三“城南報德寺”條載: (王)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見肅一飲一斗,號為漏巵。經數年已後,肅與高祖殿會,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謂肅曰:“卿中國之味也,羊肉何如魚羹,茗飲何如酪漿?” 肅對曰:“羊者是陸產之最,魚者乃水族之長,所好不同,213中國茶經並各稱珍。以味言之,是有優劣,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惟茗不中與酪作奴。

王肅,字恭懿,琅邪(今山東臨沂)人。曾在南朝齊任秘書丞。太和中,因父王奐為齊所殺,而自建康(今江蘇南京)奔魏(北魏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魏孝文帝虛襟待之,隨即授職大將軍長史。後王肅破齊將裴叔業立下戰功,進號鎮南將軍。魏宣武帝時,官居宰輔,累封昌國縣侯,官終揚州刺史。王肅在南朝齊時,好飲茶及食蓴羹,到北魏後,仍不變嗜習,卻也好食羊肉、酪漿。人或問之:“茗何如酪?”王肅答:“茗不堪與酪為奴。”於是,茶又有“酪奴”之稱。魏給事中劉縞,仰慕王肅好茗飲之風,專事仿習飲茶。彭城王勰當時頗不以為然,譏諷劉縞:“卿不慕王侯八珍,好蒼頭水厄。”日後好“水厄”者還是越來越多。 (阮浩耕) (六)李德裕嗜惠山泉

唐庚《鬥茶記》雲:“唐相李衛公,好飲惠山泉,置驛傳送,不遠數千里。”說的是曾於唐武宗時居相位的李德裕,嗜惠山泉成癖,奢侈過求,烹茶不飲京城水,悉用惠山泉,驛道傳遞,時謂之“水遞”。 尉遲偓《中朝故事》還記述了李德裕別泉的一則故事: 李德裕居廟廊日,有親知奉使京口(注:今江蘇鎮江)。 李曰:“還日,金山下揚子江中急水,取置一壺來。”其人忘之,舟上石頭城,方憶及,汲一瓶歸京獻之。李飲後,嘆訝非常,曰:“江南水味,有異於頃歲,此頗似建業石頭城下水。'其人謝過,不敢隱。 李德裕別泉真有點出神入化了。然尉遲偓是五代南唐人,《中朝故事》錄唐代宣、懿、昭、哀四朝舊聞故事,其時去唐未遠,所記當亦非杜撰。

(阮浩耕) (七)陸羽鑑水 (參閱《名人與茶·陸羽》) (八)盧仝七碗茶 (參閱《名人與茶·盧仝》) (九)皮光業以茗為“苦口師” 皮光業,字文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之子,十歲能詩文,性嗜茶,常作詩,頗有其父之風。皮光業美容儀,善談論,見者以為神仙中人。吳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因其愛茶,以茗為“苦口師”,朝廷上下多傳其癖。 一日,皮光業的中表兄弟邀他嚐新柑,並設宴款待。是日,朝廷顯貴叢集,筵席殊豐。可皮光業上席後,未顧尊罍中的酒,卻呼茶甚急。於是只好進上一大甌茶。皮光業即席吟道:“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席間眾人笑說:“此師固清高,而難以療飢也。”茶之有“苦口師”之稱,典出於此。

(阮浩耕) (十)王安石驗水 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之症,雖服藥,難以除根。太醫院囑飲陽羨茶,並須用長江瞿塘中峽水煎烹。因蘇東坡是蜀地人,王安石曾相託於他:“倘尊眷往來之便,將瞿塘中峽水攜一甕寄與老夫,則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不久,蘇東坡親自帶水來見王安石。王安石即命人將水甕抬進書房,親以衣袖拂拭,紙封打開。又命僮兒茶灶中煨火,用銀銚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隻,投陽羨茶一撮於內。 候湯如蟹眼,急取起傾入。其茶色半晌方見。王安石問:“此水何處取來?”東坡答:“巫峽。”王安石道:“是中峽了。”東坡回:“正是。”王安石笑道:“又來欺老夫了!此乃下峽之水,如何假名中峽?”東坡大驚,只得據實以告。原來東坡因鑑賞秀麗的三峽風光,船至下峽時,才記起所託之事。當時水流湍急,回溯為難,只得汲一甕下峽水充之。東坡說:“三峽相連,一般樣水,老大師何以辨之?”王安石道:“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須是細心察理。這瞿塘水性,出於《水經補注》。

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惟中峽緩急相半。太醫院官乃明醫,知老夫中脘變症,故用中峽水引經。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茶色半晌方見,故知是下峽。 ”東坡離席謝罪。此事載《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因是馮夢龍據古籍記載敷演成篇,當然不全是史實了。 (阮浩耕) (十一)蔡襄別茶 (參閱《名人與茶·蔡襄》) (十二)蘇東坡夢泉 蘇東坡於熙寧四年至七年(公元1071~1074年)在杭州任通判,與詩僧道潛(號參寥子)友情甚篤。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東坡謫居黃州,參寥子不遠千里去訪,留期年。 一日,東坡夜夢參寥師攜詩相見,覺後只記其飲茶兩句:“寒食清明都過了,石泉槐火一時新。”夢中蘇東坡問:“火固新矣,泉何故新?”參寥師答:“俗以清明淘井。”

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蘇東坡再度來杭州,參寥子卜居孤山智果精舍。蘇東坡在寒食那天去訪。舍下舊有泉出石間,是月又鑿石得泉,泉更清洌。參寥子擷新茶,鑽火煮泉,適符九年前所夢,蘇東坡遂作《參寥泉銘》,並刻以記。 銘曰: 在天雨露,在地江湖。 皆我四大,滋相所濡。 偉哉參寥,彈指八極。 退守斯泉,一謙四益。 予晚聞道,夢幻是身。 真即是夢,夢即是真。 石泉槐火,九年而信。 夫求何信,實弊汝神。 (阮浩耕) (十三)謙師得茶三昧 蘇東坡在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第二次到杭州任知州,當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東坡遊西湖葛嶺壽星寺。南屏山麓淨慈寺的謙師聞此消息,特地自南山趕去北山,為蘇東坡點茶。

蘇東坡有《送南屏謙師》詩,記其事。詩云: 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 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甕鵞兒酒。 天台乳花世不見,玉川風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續《茶經》,會使老謙名不朽。 蘇東坡在詩前引言中還說:“南屏謙師妙於茶事,自云: 得之於心,應之於手,非可以言傳學到者。 ” 另據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載,北宋史學家劉攽(1023~1089年)亦有詩贈謙師,有句云:“瀉湯奪得茶三昧,覓句還窺詩一斑。”可見謙師得茶三昧早已有名。之後歷代詩人常將此典入詩。明韓奕有《白雲泉煮茶》:“白雲在天不作雨,石罅出泉如五乳。追尋能自遠師來,題詠初因白公語。山中知味有高禪,採得新芽社雨前。欲試點茶三昧手,上山親汲雲間泉。”

(阮浩耕) (十四)李清照飲茶助學 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記有她與丈夫趙明誠回青州(今山東益都縣)故第閒居時的一件生活趣事: 每獲一書,即同共校勘,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 李清照、趙明誠夫婦在飯後間隙,一邊飲茶,一邊考記憶,給後人留下了“飲茶助學”的佳話,亦為茶事添了風韻。 (阮浩耕) (十五)天下第一泉 位於江蘇鎮江金山之西塔影湖畔的中泠泉,千多年來一直被世人稱頌為“天下第一泉”。此實肇始於唐人張又新的《煎茶水記》。書中記錄了劉伯芻把宜茶之水列為七等,揚子江中泠水居榜首。此後,歷代名士文人遂紛紛慕名而至,烹泉品茗,吟詠贊唱。宋文天祥有詩:“揚子江心第一泉,南金北來鑄文淵。男兒斬卻樓蘭首,閒品茶經拜羽仙。”元薩都剌有句:“山中好景無多地,天下知名第一泉。”明代唐寅也有詩曰:“日斜未放滄浪渡,飽酌中泠洗宿心。” “揚子江心第一泉”。依詩句及記載,中泠泉位於長江之中。 《中泠泉記》在記述取泉方法時說:“於子午二辰,用銅瓶長綆入石窟中,尋若干尺,始得真泉;若淺深先後,少不如法,即非中泠真味。”取泉水須依時辰乘船至江心,並需有專用器具和一定的技法,得之殊非容易。然而,如今泉已不在江心了。早先金山四面環水,屹立長江之中,遊人至金山得靠舟楫橫渡,中泠泉亦在“亂石嶙峋,若奇鬼怪獸”的洪濤巨浪之中。後來由於長江泥沙沉積,主洪道不斷北移,到清同治初年,金山開始與南岸陸地連接,遊人得以“騎驢上金山”了。金山下的中泠泉也漸由江心轉到陸地。中泠泉曾一度淹沒,清末鎮江太守王仁堪在蘆葦中重新發現,遂砌池並圍以石欄,池壁有石刻“天下第一泉”。 (阮浩耕) (十六)天下泉名多“陸羽” 以“茶聖”陸羽命名的泉井,全國至少已有四處:江蘇無錫的惠山泉,又稱“陸子泉”;湖北天門有文學泉,亦叫“陸子井”;江西上饒有陸羽泉;浙江餘杭有苧翁泉。 無錫惠山山麓的惠山泉,相傳是陸羽品題為“天下第二泉”。惠山泉以上游水質為優,中下游較差。今惠山蓄上游泉於“圓池”,用以沏茶;蓄中游泉於“方池”;蓄下游泉於“下池”。早在宋朝時,當地為紀念陸羽對惠山泉的評鑑,就將惠山上游泉名為“陸子泉”,刻碑誌記並載入《惠山續志》。 湖北天門縣城北門外官池之濱的文學泉,據傳陸羽少年時期曾在此汲水煮茶。因陸羽曾被詔拜太子文學,故以“文學”名泉,又名陸子井,俗稱“三眼井”。據《天門志》載: 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天旱,掘荷池,得斷碑,有“文學”字樣,見泉水。於是甃井,建亭,立碑,以復勝跡。 清安襄鄖兵備使陳大文,於壬寅(公元1782年)訪天門,於井畔陸羽亭中立石碑一通,正面題“文學泉”三字,背面書“品茶真跡”四字。癸卯年(公元1783年)間,又捐石繪刻陸羽小像,集歷代有關吟詠文學泉詩。 江西上饒陸羽泉,在現上饒市第一中學院內。陸羽曾隱居上饒,和陸羽同時代的詩人孟郊(751~814年)有《陸鴻漸上饒新闢茶山》詩:“驚彼武陵狀,移歸此岩邊。開亭擬貯雲,鑿石先得泉。嘯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乃知高潔情,擺落區中緣。”可見陸羽確在上饒擇山種茶,鑿井得泉。 《上饒縣志》稱此井泉“色白味甘,是為乳泉。以土色赤,又名胭脂井”。 浙江餘杭縣雙溪鄉將軍山麓有“苧翁泉”。據《新唐書·隱逸傳》載:陸羽“上元初(公元760年),更隱苕溪,自稱桑苧翁,闔門著書。”陸羽曾隱居於此,飲用過此泉。當地舊有“雙溪十景”,其中有“苧泉懷古”一景。現泉井尚在,又叫“陸家井”。 (阮浩耕) (十七)茶馬交易 我國西北地區食肉飲酪的少數民族,茶與糧是同等必需,有“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之說。古時戰爭,主力為騎兵,馬是戰場上決取勝負的重要條件。於是歷代統治者採取控製茶葉供應,以少量的茶交換多數戰馬的茶馬交易,實行以茶治邊的政策。 唐肅宗李亨至德元年至乾元元年(公元756~758年),蒙古(回紇時期)驅馬市茶,開了茶馬交易的先河。宋代茶政嚴厲,於成都、秦州(今甘肅天水)各置榷茶、買馬司。其後以提舉茶事兼理馬政,改稱都大提舉茶馬司。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複分為兩司。元代廢止了宋代實行的茶馬政策。到了明代,不僅恢復了宋朝的茶馬政策,而且變本加厲,把這項政策作為統治西北地區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間,上等馬一匹,最多只換茶120斤,平均每匹馬換不到40斤茶葉。清代茶政執行鬆弛,私茶多,交易中則費茶多而獲馬少。到雍正帝胤禎十三年,官營茶馬交易制度停止。茶馬交易實施將近700年。 (阮浩耕) (十八)貢茶得官 宋徽宗趙佶嗜茶,宮廷鬥茶之風盛行。為滿足皇室奢糜之需,貢茶品目大增,數量愈多,製作愈精。宋徽宗還重用貢茶有功官吏。據《苕溪漁隱叢話》等載: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鄭可簡始創銀絲水芽,製成“方寸新銙”。這種團茶色白如雪,故名“龍團勝雪”。鄭可簡即因此而受寵幸,官升至福建路轉運使。以後鄭可簡又命他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蒐集名茶,得到一種叫“朱草”的名茶,鄭可簡則令自己兒子待問去進京貢獻。待問果然也因貢茶有功而得官。當時有人譏諷說:“父貴因茶白,兒榮為草朱。”待問得官榮歸故里時,大辦宴席,親姻畢集,熱鬧慶賀。鄭可簡得意地說: “一門僥倖。”他侄子千里,因朱草被奪,憤憤不平,即對一句:“千里埋怨。” (阮浩耕) (十九)禪林法語喫茶去 “喫茶去”一詞,既是中國人以茶待客,用茶聯誼的慣用語,又是佛教界的禪林法語。 古人認為茶能去雜生精,清心陶情,具有“三德”:即坐禪時可以提神,通夜不眠;滿腹時,可以助消化,輕神氣;心煩時,可以去除雜念,平和相處。所以,飲茶最符合佛教的道德觀念,因而為禪林所提倡。唐代趙州觀音寺高僧從諗禪師,人稱“趙州古佛”,他崇茶、愛茶,不但自己嗜茶成癖,而且積極提倡飲茶,“唯茶是求”。因此,他每次說話之前,總要說上一句:“喫茶去”。據《廣群芳譜·茶譜》引《指月錄》道:“有僧到趙州,從諗禪師問:'新近曾到此間麼?'曰: '曾到。 '師曰:'喫茶去。 '又問僧,僧曰:'不曾到。 '師曰: '喫茶去。 '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喫茶去,不曾到也雲喫茶去? '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喫茶去。 '”——認為喫茶能達到悟道。自此以後,“喫茶去”就成了禪林法語。 為此,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著名詩人趙樸初於1989年秋為“中國茶文化展示週”書寫的一首詩中,也引用了“喫茶去” 這一典故。詩曰: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年偈,不如喫茶去。 我國著名書法家啟功也曾有詩曰: 今古形殊義不差,古稱茶苦近稱茶。 趙州法語喫茶去,三字千金百世誇。 並在詩末註釋:“喫茶去為趙州從諗禪師機鋒語。” (姚國坤) (廿)洛陽紙貴 《新唐書·藝文志·別集類》載錄有《左思集》五卷。 左思,字太衝,兩晉齊國臨淄人。他作有《三都賦》,很受當時《博物誌》作者張華的賞識與器重。左思的《嬌女》詩,是我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茶詩,全詩共56句,唐代陸羽《茶經》所引用的,僅是其中的12句。寫到茶事的有兩句: “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此處的“鼎”,係指風爐而言。 說的是左思的兩個嬌女,心裡急著要品嚐香茗,就用嘴對著煮水的風爐吹氣。由於當時京都洛陽富人對左思詩賦讚歎不已,競相傳抄,以致出現紙張供不應求的情況,故此就有“洛陽紙貴”之說。 (姚國坤)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