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中國茶經-下

第8章 六、茶的飲用方法

中國茶經-下 陈宗懋 11210 2018-03-18
不同茶類的飲用方法,並沒有明顯的界限,甚至是可以相互通用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在品飲時,對各種茶的追求是不一樣的,如對普洱茶、武夷岩茶講究釅和香,綠茶講究清香,紅茶講究濃鮮,西湖龍井講究色、香、味、形,總的說來,對各種茶的要求都講究一個“醇”字,這就是各種茶的固有本色。人們之所以要強調各種茶的飲用方法,其實,無非是為了發揮各種茶的固有特色罷了。 綠茶類的本質是加工不經過發酵,保持生葉的鮮綠特點。 我國早期綠茶始創於唐代,而興盛於明代初期。自明清以來,綠茶便是全國消費的主要茶類,並大規模地出口外銷,因之中外馳名。綠茶的產銷地位,至今仍有許多特點,它至少有五個“最”: ——綠茶是中國生產地區最廣泛的茶類,全國19個產茶省(區)均有生產;——綠茶是中國茶葉中產量最多的茶類,約佔全國六大茶類總產量的60%以上(包括花茶原料);——綠茶在我國眾多的名茶中,花色品種最為豐富,約佔全國各類名茶個數的90%以上;——綠茶是我國國內消費量最多的品種,約佔全國各類成品茶消費總量的30~40%,東西南北中,都有綠茶消費;——我國綠茶是世界綠茶市場上最大的供應來源,約佔世界綠茶貿易總量的80%以上,也是我國出口創彙的主要品種。

綠茶,正因為有如此廣泛的產、銷基礎,故在我國無論南方、北方,產地、銷區,城市、農村,以至於國外,都有大量的人飲用,使得綠茶的飲用方法多種多樣,豐富多彩。歸納起來,具有代表性的飲用方法有如下幾種: 1.玻璃杯泡飲法玻璃杯泡飲法,適於品飲細嫩的名貴綠茶,便於充分欣賞名茶的外形、內質。 泡飲之前,先欣賞乾茶的色、香、形。取一杯之量的茶葉,置於無異味的潔白紙上,觀看茶葉形態。名茶的造型,因品種不同,或條、或扁、或螺、或針欣賞其製作工藝;察看茶葉色澤,或碧綠,或深綠,或黃綠,或多毫;再乾嗅茶中香氣,或奶油香,或板栗香,或鍋炒香,或不可名狀的清鮮茶香充分領略各種名茶的地域性的天然風韻,稱為“賞茶”。然後進入沖泡。

採用透明玻璃杯泡飲細嫩名茶,便於觀察茶在水中的緩慢舒展、游動、變幻過程,人們稱其為“茶舞”。泡茶的具體操作,可視茶條的鬆緊不同,分別採用兩種沖泡法,一是沖泡外形緊結重實的名茶,如龍井、碧螺春、都勻毛尖、蒙頂甘露、廬山雲霧、福建蓮芯、凌雲白毫、湧溪火青、高橋銀峰、蒼山雪綠等,可用“上投法”。即洗淨茶杯后,先將85~90℃開水沖入杯中,然後取茶投入,一般不須加蓋,茶葉便會自動徐徐下沉,但有先有後,有的直線下沉,有的則徘徊緩下,有的上下沉浮後降至杯底;乾茶吸收水分,逐漸展開葉片,現出一芽一葉、二葉,單芽、單葉的生葉本色,芽似槍、劍,葉如旗;湯麵水氣夾著茶香縷縷上升,如雲蒸霞蔚,趁熱嗅聞茶湯香氣,令人心曠神怡;觀察茶湯顏色,或黃綠碧清,或乳白微綠,或淡綠微黃隔杯對著陽光透視,還可見到湯中有細細茸毫沉浮游動,閃閃發光,星斑點點。茶531葉細嫩多毫,湯中散毫就多,此乃嫩茶特色。這個過程稱為濕看欣賞。

待茶湯涼至適口,品嚐茶湯滋味,宜小口品啜,緩慢吞嚥,讓茶湯與舌頭味蕾充分接觸,細細領略名茶的風韻。此時舌與鼻並用,可從茶湯中品出嫩茶香氣,頓覺沁人心脾。此謂一開茶,著重品嚐茶的頭開鮮味與茶香;飲至杯中茶湯尚餘三分之一水量時(不宜一開全部飲幹),再續加開水,謂之二開茶。如若泡飲茶葉肥壯的名茶,二開茶湯正濃,飲後舌本回甘,餘味無窮,齒頰留香,身心舒暢。飲至三開,一般茶味已淡,續水再飲就顯得淡薄無味了。 二是泡飲茶條松展的名茶,如六安瓜片、黃山毛峰、太平猴魁、舒城蘭花等,如用“上投法”,茶葉浮於湯麵不易下沉。可用“中投法”,即在乾茶欣賞以後,取茶入杯,衝入90℃開水至杯容量的三分之一時,稍停二分鐘,待乾茶吸水伸展後再沖水至滿,此時茶葉或徘徊飄舞下沉,或游移於沉浮之間,觀其茶形動態,別具茶趣。其他各項欣賞、品飲如前。

泡飲細嫩名茶,如用不透明的白瓷杯,當然亦可,但不能透視茶在杯中變化全貌,不能充分領略湯中茶趣,是一不足。 2.瓷杯泡飲法適於泡飲中高檔綠茶,如一、二級炒青、珠茶、烘青、曬青之類,重在適口、品味或解渴。一般先觀察茶葉的色、香、形後,入杯沖泡。可取“中投法”或“下投法”,用95~100℃初開沸水沖泡,蓋上杯蓋,以防香氣散逸,保持水溫,以利631茶身開展,加速下沉杯底,待3~5分鐘後開蓋,嗅茶香,嘗茶味,視茶湯濃淡程度,飲至三開即可。這種泡飲法用於客來敬茶和辦公時間飲茶較為方便。 杯泡法,茶葉與水的比例,因人口味而定,一般以200CC水泡3克茶為適中。喜濃飲者可略多加茶,喜淡飲者可略少加茶。

3.茶壺泡飲法一般不宜泡飲細嫩名茶,因水多,不易降溫,會悶熟茶葉,使茶葉失去清鮮香味。壺泡法適於沖泡中低檔綠茶,這類茶葉中多纖維素,耐沖泡,茶味也濃。泡茶時,先洗淨壺具,取茶入壺,用100℃初開沸水沖泡至滿,3~5分鐘後即可酌入杯中品飲。飲茶人多時,用壺泡法較好,因不在欣賞茶趣,而在解渴,或飲茶談心,或佐食點心,暢敘茶誼。 客來敬茶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禮節,敬答一般以杯泡法較為隆重。壺泡法,相對而言有些粗俗。有些地區,為表達敬客心意,還在茶中放糖調飲,以示甜甜蜜蜜。 4.飲茶吃渣法名貴細嫩綠茶飲完後留下的茶渣(葉底),十分鮮嫩可愛,棄之可惜,有些地區的人們便將茶渣咀嚼吞食,以充分利用茶中營養物質,此舉雖覺不雅,但實則有益。當然。茶葉偏老、纖維質老化,就不宜嚼食了。這種喫茶嚼渣法古已有之,《清稗類鈔》中便有記述:“湘人於茶,不惟飲其汁,輒並茶葉而咀嚼之。人家有客至,必烹茶,若就壺斟之以奉客,為731不敬,客去,啟茶碗之蓋,中無所有,蓋茶葉已入腹矣。”今天的湖南等地山區農村,仍有這種嚼食茶渣的風俗習慣。

5.茶泡飯飲用法在江南農村,農忙季節,或夏季天熱,人們沒有閒暇時間細細品茶,便往往將飲茶與吃飯結合進行。每日泡就大壺茶、大缸茶,吃飯時,例茶入米飯,茶、飯、菜一道吃下,特別爽口,民間稱之“茶泡飯”。此法不獨中國有,東鄰日本也有。 6.單開泡飲法茶葉只泡一開,即提去茶渣棄之,然後在濃茶湯中加入白糖,有的還加牛奶、檸檬之類,調兌後飲用。這種飲法適用袋泡茶。此種袋泡茶內裝茶末,一開便能充分泡出茶汁。多為國外人士飲用。 7.薄荷糖茶烹飲法中國古人飲茶,採用烹煮,並加香料和其他調味品共飲。 這種古老的飲茶文化後來傳往國外,現在的非洲西北部國家,如摩洛哥、阿爾及利亞、毛里塔尼亞、馬里、塞內加爾、岡比亞、幾內亞、布吉納法索等國飲茶,還保留著中國古飲法的痕跡。那裡的人民普遍信奉伊斯蘭教,不許飲酒,而許飲茶,長期以來酷愛飲用中國綠茶珍眉、珠茶。熬煮薄荷糖茶有一套專用茶具,有金屬(銅質鍍銀)或搪瓷茶壺、小玻璃茶杯、高腳茶盤、木炭火爐、開水壺等。

煮茶時,先洗淨茶具,取茶25~30克入壺,衝入溫水,蓋好壺蓋,搖晃數下,再將茶水倒出棄之,謂之“洗茶”——洗去茶中沾染的浮塵(穆斯林特愛潔淨),再加水入壺,隨同放入相當8塊方糖量的白糖,加3枝新鮮薄荷枝葉入壺,與茶共煮,在無菸炭爐上煮沸約5~8分鐘後,成濃厚茶湯,倒入數個小玻璃杯中;備一空杯,將杯中茶湯提高衝兌入空杯,反复倒兌數次,充分調勻茶湯。此時只見茶湯色澤黃褐,上浮許多泡沫,他們認為泡沫愈多表示茶質愈好。待茶溫降至適口時,送給席地圍坐爐旁的人們慢慢品飲,謂之頭杯茶,茶汁粘重,茶味十分濃厚甘甜而爽口,煞是好喝。然後壺中如前加水、加糖、加薄荷,再煮二次,煮時稍延長一二分鐘,謂之二杯茶。飲完二杯,再煮三開。煮過三次茶渣即棄去,用於餵養牛羊。

人們三杯濃茶入口,頓覺精神振奮,與茶友、家人談天說地、海闊天空。那裡的人們每日三餐以後例須飲茶三杯,已成習慣,一則幫助消化牛羊肉食,二則當作一種精神享受。中國綠茶在當地城鄉家喻戶曉,老幼皆知。那裡的人們也有“寧可三日無糧(因有肉食),不可一日無茶”的民諺。綠茶和薄荷有清涼作用,適應當地炎熱乾燥沙漠氣候條件下的人民飲食生活。這種薄荷糖茶是中國綠茶在國外最有代表性的飲用方法。 此外,中國各族人民還有多種飲茶法,如“煮飲法”——茶入壺中慢煮,倒汁飲用。 “熬飲法”——茶入壺熬成濃汁,再兌開水飲用。 “烤飲法”——青茶入瓦罐內乾烤起泡、透發茶香,然後沖水飲汁,茶味香濃。 “擂飲法”——青茶入鍋加931油炒燥,放入擂缽,與芝麻、花生、黃豆等食品共同擂成細末,入鍋煮沸飲用,別有農家風味,是中國古飲法之一,至今西南各省山區仍很流行。

現在常有一種不可取的“熱水瓶悶茶法”,取茶入瓶任其高溫長悶,倒出即飲,雖很簡便,但茶葉往往悶得爛熟,失去固有清香茶味。 (王郁風) 紅茶飲用廣泛,這與紅茶的品質特性有關。紅茶色澤黑褐油潤,香氣濃郁帶甜,滋味醇厚鮮甜,湯色紅艷透黃,葉底嫩勻紅亮。紅茶之所以迷人,不僅僅由於它色艷味醇,而且更由於它收斂性差,性情溫和,廣交能容。人們常以紅茶調飲,其酸如檸檬,辛如肉桂,甜如砂糖,潤如奶酪,無不交互融合,相得益彰。也許這就是紅茶最可愛之處。 至於紅茶的品飲方法,因人因事因茶而異,不下百餘種,現擇要簡介如下: 1.按花色品種分從紅茶的花色品種分,大體可分工夫飲法和快速飲法兩種。 ①工夫飲法是中國傳統的工夫紅茶的品飲方法。工夫紅茶包括小种红茶和工夫紅茶,著名的如正山工夫小種、坦洋工夫小種、祁門工夫、雲南工夫、政和工夫等等,都屬條041茶類型,重視外形條索緊細纖秀,內質香高色艷味醇。品飲工夫紅茶重在領略它的清香和醇味,所以多用沖泡法,即將3~5克紅茶放入白瓷杯中,然後衝入沸水,幾分鐘後,先聞其香,再觀其色,然後品味。一杯茶葉通常可沖泡2~3次。

這種飲法,需要飲茶人在“品”字上下功夫,緩緩斟飲,細細品啜,在徐徐體味和欣賞之中,吃出茶的醇味,領會飲茶真趣,使自己心情歡愉,超然自得,獲得精神上的昇華。但欲享這種清福,須如魯迅先生所說:“首先必須有工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這話是很中肯的,大凡有豐富評茶經驗的人,在品賞“工夫”中所獲的美感也越深,而鑑評經驗的積累,就在於下功夫,多實踐。 ②快速飲法是本世紀發展起來的飲用方法,主要對紅碎茶、袋泡紅茶、速溶紅茶和紅茶乳晶、奶茶汁等花色而言。 紅碎茶是顆粒狀的一种红茶,體型小,細胞破碎率高,茶葉內含物易溶於水,適宜快速泡飲。一般沖泡一次,多則二次,茶汁就很淡了。袋泡紅茶飲用更為方便,一杯一袋,沖水後輕輕抖動茶袋,待茶汁溶出即可取出茶袋棄去,茶湯清澈無片末殘留,所以是既方便又清潔衛生的一種飲用方法。至於速溶紅茶、紅茶乳晶,只須用開水調衝即可,隨調隨飲,冷熱皆宜。奶茶汁是種液體茶,有罐裝和盒裝之分,飲用最為方便。此外,西方國家也盛行冰茶。隨著現今社會生活節奏的加速,商品茶已由單純固體型向固體型和液體型發展。紅茶的快速飲用法,也由西方向東方輻射、流傳。 2.按調味分從茶湯的調味與否,可分清飲法和調飲法。 ①清飲法是中國大多數地方的飲用紅茶方法,工夫飲法就屬於清飲。即在茶湯中不加任何調味品,使茶葉發揮固有的香味。清飲時,一杯好茶在手,靜品默賞,細評慢飲,最能使人進入一種忘我的精神境界,歡愉、輕快、激動、舒暢之情油然而生,正如蘇東坡比喻的“從來佳茗似佳人”,黃庭堅則詠茶是“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而盧仝的《七碗茶》詩,欣然欲仙的飲茶樂趣更是躍然紙上。所以中國人多喜歡清飲,特別是名特優茶,一定要清飲才能領略其獨特風味,享受到飲茶奇趣。 ②調飲法是指在茶場中加入調料,以佐湯味的一種方法。中國古時,團茶、餅茶都碾碎加調味品烹煮後飲用,隨著製茶工藝的革新,散茶的創制,飲茶方法也逐漸改為泡飲,並在泡好的茶湯中加入糖、牛奶、芝麻、松子仁等佐料。這種方法以後逐漸傳向各少數民族地區和歐美各國。現在的調飲法,比較常見的是在紅茶茶湯中加入糖、牛奶、檸檬片、咖啡、蜂蜜或香檳酒等。所加調料的種類和數量,則隨飲用者的口味而異。也有的在茶湯中同時加入糖和檸檬,蜂蜜和酒同飲,或置冰箱中製作不同滋味的清涼飲料,都別具風味。這裡還值得一提的是茶酒,即在茶湯中加入各種美酒,形成茶酒飲料。這種飲料酒精度低,不傷脾胃,茶味酒香,酬賓宴客,頗為相宜,已成為近代頗受群眾青睞的新飲法。 3.按茶具分按使用的茶具不同,又可分為杯飲法和壺飲法。 一般情況下,工夫紅茶、小种红茶、袋泡紅茶、速溶紅茶等大多采用杯飲法。即置茶於白瓷杯、玻璃杯中,用沸水沖泡後飲。紅碎茶和片末紅茶則多采用壺飲法。即把茶葉放入壺中,沖泡後為使茶渣和茶湯分離,從壺中慢慢倒出茶湯,分置各小茶杯中,便利飲用,茶葉殘渣仍留壺內,或再次沖泡,或棄去重泡都很方便。這種方法很適宜於茶館酒肆招待客人,或三五友人共聚議事時用。採取何種飲法,在接待賓客時,要慎加研究,因為同一飲法,有些地方認為“同飲一壺茶”是親熱的表現,但在湖南,如用壺斟茶招待客人,就會被認為不合禮節了。 《清稗類鈔》載:“湘人於茶,不惟飲其汁,輒並茶葉而咀嚼之。人家有客至,必烹茶,若就壺斟之以奉客,為不敬。客去,啟茶碗之蓋,中無所有,蓋茶葉已入腹矣。”也許不用壺飲法的原因就在於此。 4.按茶湯浸出方法分按茶湯的浸出方法,可分為沖泡法和煮飲法。 ①沖泡法即前面談到的用茶葉置入茶杯或茶壺中,然後衝入沸水,靜置幾分鐘後,待茶葉內含物溶入水中,即可飲用。這種方法簡便易行,為廣大群眾所樂用。 ②煮飲法多在客人餐前飯後飲茶時用,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多喜歡用長嘴銅壺煮茶,或用咖啡壺煮早茶。壺內放茶數量視喝茶人多少或壺身大小而定。紅茶入壺後加入清341水煮沸,然後衝入預先放好奶、糖的茶杯中,分給大家享用。 也有的桌上放一盆糖、一壺奶,各人根據自己需要隨意在茶中加奶、加糖。至於婚喪喜慶或大型集會時,則往往把茶放入保暖桶中,衝入足量沸水,輕輕攪拌使茶汁溶出然後備飲;或用大茶壺煮好濃茶,然後衝入保暖桶中備飲。前者方便,但出水口易被茶渣堵塞,清洗也較麻煩,後者較為清潔衛生,也易於加水和清理。 (趙鳴慧) 用小杯細品烏龍茶,不僅可以解渴,而且還是一種藝術的享受。烏龍茶既具有綠茶的醇和甘爽,紅茶的鮮強濃厚,又具有花茶的芬芳幽香。 “綠葉紅鑲邊”是烏龍茶獨具的特點,茶葉泡開後葉片紅綠相映,十分秀美。烏龍茶乃中國茶葉百花園中之一支奇葩。 我國福建、廣東兩地人都喜歡飲烏龍茶,特別是閩南人、廣東潮汕人飲烏龍茶最為考究。由於沖泡時頗費工夫,故而被稱為飲“工夫茶”。地道的潮汕工夫茶,所用的水需山坑石縫水,而火必以橄欖核燒取,罐則用酥罐,並選用上等烏龍,經過科學的沖泡,才能充分發揮出上等烏龍茶特有的色、香、味。烏龍茶的品種很多,不同品種的烏龍茶沖泡後各有特色。 例如武夷岩茶沖泡後香氣濃郁青長,滋味醇厚回甘,茶水橙黃清澈;鐵觀音茶沖泡後,香氣高雅如蘭花,滋味濃厚而微帶蜂蜜的甜香,且十分耐泡,真可謂七泡有餘香,既有聖妙441香,又有天真味;其他烏龍茶沖泡後,也各有特色。 品飲烏龍茶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才能嚐到茶之妙味,達到藝術的享受。 首先,要選用高中檔烏龍茶,如鐵觀音、黃金桂、武夷水仙、潮安鳳凰單樅等。 然後須備好一套專門茶具。飲烏龍茶最精緻的茶具稱為“四寶”:玉書碨一般是扁形的薄瓷壺,能容水四兩;潮汕烘爐用白鐵製成,小巧玲瓏;孟臣罐多出自宜興,以紫砂壺最為名貴,這種壺不僅造型獨特,顏色渾厚,尤以紫色最佳,而且吸水力甚好,泡出的茶葉香味能夠持久不散。茶壺用的時間越久,泡出來的茶葉香氣也越醇厚;若琛甌是白色小瓷杯,容水不過三、四毫升,多用景德鎮等地產品。 使用烏龍茶具最為考究的是廣東潮汕人。從火爐、火炭、風扇,到茶洗、茶壺、茶杯、衝罐等等,大大小小有近百種。 當然,近代人則不會使用這麼繁瑣茶具的。但從歷史的觀點看,這也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文化。 茶具備好後,即開始泡茶。泡茶的水最好取上好的山泉水,水溫以二沸水(即初開者)為宜。燃料可使用硬木炭,講究的還有用橄欖核或乾甘蔗的。 泡烏龍茶有一套傳統的方法:泡茶前先用沸水把茶壺、茶盤、茶杯等淋洗一遍,在泡飲過程中還要不斷淋洗,使茶具保持清潔和有相當的熱度。然後把茶葉按粗細分開,先放碎末填壺底,再蓋上粗條,把中小葉排在最上面,以免碎末堵塞壺內口,阻礙茶湯順暢流出。接著即用開水沖茶,循邊緣緩緩衝入,形成圈子,以免衝破“茶膽”。沖水時要使壺內茶541葉打滾。當水剛漫過茶葉時,立即倒掉,稱之為“茶洗”,即把茶葉表面塵污洗去,使茶之真味得以充分體現。茶洗過後,立即衝進第二次水,水量約九成即可。蓋上壺蓋後,再用沸水淋壺身,這時茶盤中的積水漲到壺的中部,這叫“內外夾攻”。一一照此辦理了,茶葉的精美真味才能浸泡出來。 泡茶的時間也很重要,一般約2~3分鐘。泡的時間太短,茶葉香味出不來,泡的時間太長,又怕泡老了,影響茶的鮮味。 斟茶的方法也很講究,傳統的方法是:用拇、食、中三指操作。食指輕壓壺頂蓋珠,中、拇二指緊夾壺後把手。開始斟茶時,茶湯輪流注入幾隻杯中,每杯先倒一半,周而復始,逐漸加至八成,使每杯茶湯氣味均勻,這叫做“關公巡城”。如壺中茶水斟完,就是恰到好處。行茶時應先斟邊緣,而後集中於杯子中間,並將罐底最濃部分均勻斟入各杯中,最後點點滴下,此謂“韓信點兵”。這種泡法,茶湯極濃,往往是滿壺茶葉,而湯量很少,倒入只能容少量茶湯的若琛甌中,僅有一兩口,但細細品啜,滿口生香,韻味十足,可以真正領會到茶之妙處。 沖茶、斟茶時也有講究,有“高衝低行”之說,即:開水沖入罐時應自高處衝下,促使茶葉散香;而斟茶時應低行,以免失香散味。茶水一經衝入杯內,即應乘熱啜飲,此謂“喝燒茶”,稍停則色味大遜。 第二次斟茶,仍先用開水燙杯。其中也頗有學問:以中指頂住杯底,大拇指按於杯沿,放進另一盛滿開水的杯中,讓其側立,大拇指一彈動,整個杯即飛轉成花,十分好看。這樣燙杯之後,才可斟茶。 品飲烏龍茶也別具一格。首先,拿著茶杯從鼻端慢慢移到嘴邊,乘熱聞香,再嘗其味。尤其品飲武夷岩茶和鐵觀音,皆有濃郁花香。聞香時不必把茶杯久置鼻端,而是慢慢地由遠及近,又由近及遠,來回往返三四遍,頓覺陣陣茶香撲鼻而來,慢慢品飲,則茶之香氣、滋味妙不可言,達到最佳境地。 品飲烏龍茶也有三忌:一是空腹不能飲,否則就會感到飢腸轆轆,甚至會頭暈眼花,翻肚欲吐,人們說這是“茶醉”。二是睡前不能飲,否則會使人難以入睡。三是冷茶不能飲,烏龍茶冷後性寒,對胃不利。這三忌對初飲烏龍茶的人尤為重要。因為烏龍茶所含茶多酚及咖啡鹼較其他茶多,這三忌是根據民間飲茶的體會,總結出來的。 每當逢年過節之時,全家人歡聚一堂,吃過飯後,為解肥膩,泡起烏龍茶,大家團團圍坐,細細品啜,不僅幫助消化,還可增添無窮樂趣。 當今,品飲烏龍茶不僅風行於閩南和粵東潮汕一帶,也流行於廣州、海南以至嶺南各地。許多南洋、港澳的華僑,把喝工夫茶視為眷戀鄉土的象徵。小小的烏龍茶,確已起到海外遊子與祖國溝通情誼的紐帶作用了。 (羅錦雯) 花茶是詩一般的茶葉,融茶味之美、鮮花之香於一體的茶中藝術品。在花茶中,茶葉滋味為茶湯的味本,花香為茶湯滋味之精神。茶味與花香巧妙地融合,構成茶湯適口、芬芳的韻味,兩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品飲花茶,先看茶胚質地,好茶才有適口的茶味,窨入一定花量,配以精湛的加工技術,才有好的香氣。花茶中蘊含香氣如何,是非常重要的,它有三項質量指標: 一是香氣的鮮靈度——即香氣的新鮮靈活程度,與香氣的陳、悶不爽相對立;二是香氣的濃度——即香氣的濃厚深淺程度,與香氣淡薄浮淺相對立,一般經過三次窨花,花香才能充分吸入茶身內部,香氣較為濃厚耐久;三是香氣的純度——即香氣純正不雜,與茶味融合協調的程度,與雜味、怪氣、香氣悶濁相對立。 這種香氣的質量鑑別,只有評茶師和飲茶愛好者長期品嚐積累經驗,才能細細地辨別出來,這就是評茶的藝術。 泡飲花茶,首先欣賞花茶的外觀形態,取泡一杯的茶量,放在潔淨無味的白紙上,幹嗅花茶香氣,察看茶胚的質量(烘青、炒青、曬青及嫩度、產地等),取得花茶質量的初步印象。茉莉花茶有一些顯眼的花幹,那是為了“錦上添花”,人為地加入的茉莉花幹是沒有香氣的,因此不能看花幹多少而論花茶香氣、質量的高低。但花幹色澤白淨、明亮,為好花幹的標誌,黃褐深暗,為花幹質差的表象。 花茶泡飲方法,以能維護香氣不致無效散失和顯示茶胚特質美為原則。對於沖泡茶胚特別細嫩的花茶,如茉莉毛峰、茉莉銀毫、茉莉東風茶一類特高級名茶,因茶胚本身俱有藝841術欣賞價值,宜用透明玻璃茶杯,沖泡時置杯於茶盤內,敢花茶二三克入杯,用初沸開水稍涼至90℃左右沖泡,隨即加上杯蓋,以防香氣散失;手托茶盤對著光線,透過玻璃杯壁觀察茶在水中上下飄舞、沉浮,以及茶葉徐徐開展、復原葉形、滲出茶汁湯色的變幻過程,“一杯小世界,山川花木情”,堪稱藝術享受,稱為“目品”。沖泡3分鐘後,揭開杯蓋一側,鼻聞湯中氤氳上升的香氣,頓覺芬芳撲鼻而來,精神為之一振,“香於九畹芳蘭氣”、“草木英華信有神”。有興趣者,還可湊著香氣作深呼吸,充分領略愉悅香氣,稱為“鼻品”。茶湯稍涼適口時,小口喝入,在口中稍事停留,以口吸氣、鼻呼氣相配合的動作,使茶湯在舌面上往返流動一二次,充分與味蕾接觸,品嚐茶味和湯中香氣後再嚥下,如是一二次,才能嚐到名貴花茶的真香實味。此味令人神醉,正如宋人范仲淹茶歌所說“茶味兮輕醍醐”、“茶香兮薄蘭藏”。綜合欣賞花茶特有的茶味、香韻,謂之“口品”。民間有“一口為喝,三口為品”之說,細細品啜,才能出味。 一開茶飲後,留湯三分之一時續加開水,為之二開。如是飲三開,茶味已淡,不再續飲。通過三開茶湯的鼻聞、口嘗,綜合領略茶味的適口度和香氣的鮮靈度、濃度、純度後,三香具備者為“全香”,茶形、滋味、香氣三者全佳者為花茶高品、名品、珍品。 泡飲一般中檔花茶,不強調觀賞茶胚形態,可用潔白瓷器蓋杯,沖泡100℃沸水後蓋上杯蓋,5分鐘後聞香氣,品茶味。此類花茶香氣芬芳,茶味醇正,三開有茶味,耐沖泡。 泡飲中低檔花茶,或花茶末,北方叫“高末”,一般採用白瓷茶壺,因壺中水多,保溫較杯好,有利於充分泡出茶味。 視茶壺大小和飲茶人數、口味濃淡,取適量茶葉入壺,用100℃初沸水沖入壺中,加壺蓋,待5分鐘,即可酌入茶杯飲用。這種共泡分飲法,一則方便、衛生,二則家人團聚,或三五親朋相敘,圍坐品茶,互談家常,較為融洽,添增團結友愛、和睦的氣氛。 四川茶館泡飲花茶很有地方特色,茶具採用一套三件頭(茶碗、茶蓋、茶托),敞口式茶碗,口大便於注水和觀察碗中茶景,反碟式的茶碗蓋,既可掩蓋茶湯香氣,又可用以撥動碗中浮麵茶葉、花幹,不使飲入口中,茶托(又叫茶船)用於托放茶碗,使飲茶時不致燙手。邊呷飲花茶,邊擺“龍門陣”,悠然自得。 我國民間多數喜飲花茶,尤其是三北地區:華北、東北、西北各省人民,花茶為必備飲料。南方的花茶,運到北方,在乾燥、低溫的氣候下,更顯得香氣濃郁。北方冬季時長,天寒地凍,花木蕭疏,室內烤火取暖時泡飲一杯花茶,可增添居室芬芳,如臨春暖花開之境,令人精神振奮。 也有人喜飲紅花茶,通常為玫瑰紅茶,其花色花香與紅茶均相近,玫瑰花瓣富甜蜜香,與紅茶的嫩糖香味相配伍、交融,十分協調,令人齒頰留芳,精神愉悅。 泡飲烏龍花茶,一般同烏龍茶泡飲法,即用紫砂小茶壺裝滿茶葉,沸水沖泡,加蓋,再在壺外淋澆開水,增加壺溫,促茶出汁,5分鐘後,倒入小酒盅式茶杯,像品飲“茅台酒” 一樣,小口細細品嚐,欣賞烏龍茶韻和鮮花香氣,頓覺花香助茶味,茶味顯花香。 (王郁風) 緊壓茶的飲用,至今仍沿用我國古老的傳統飲茶方法。據三國魏張揖《廣雅》記載:“荊巴間採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 當時餅茶的飲用方法是:“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另外,還要“用蔥薑芼之”,以調和茶味。到了唐代,據陸羽《茶經》記述,雖然當時茶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之分。但飲用時粗茶要先擊細,散茶要先乾煎,末茶要先炙焙,而餅茶則需先搗碎,然後入瓶中,注入開水烹煮,方可飲用。至於調料,比三國時更多,還有用紅棗、薄荷的。只是到了宋代以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餅茶、團茶等緊壓茶已為散茶所替代,從此茶葉飲用方法亦由沖泡替代烹煮。人們為追求茶的“本味”,“清飲”之風也逐漸代替了原先的“調飲”之習,使飲茶方法發生了一個大的轉變。 但是,一千多年來,這種古老的飲茶方法,仍受到我國邊疆地區兄弟民族的喜愛。這種傳統的飲茶習俗,仍為我國邊疆地區兄弟民族所保留,只不過是現今的緊壓茶加工工藝,以及飲用方法,有所改進與創新罷了。 目前,我國生產的緊壓茶大多為磚茶。由於磚茶與散茶不同,甚為緊實,所以,用開水沖泡難以浸出茶汁,飲用時必須先將磚茶搗碎,在鐵鍋或鋁壺內烹煮才可。而且,有時在烹煮過程中,還要不斷攪拌,以使茶汁充分浸出。另外,飲緊壓茶的兄弟民族,主要集中在西藏、新疆、內蒙古一帶,屬151高原地帶,氣壓低,燒水不到100℃就沸騰,如果用沖泡法泡磚茶,茶汁更不易浸出,這也是緊壓茶為什麼不能用沖泡法,而需用烹煮法才能飲用的原因之一。只是由於地區不同、民族不同、風習不同,才使緊壓茶的調製方法有所不同罷了。 藏族同胞習慣於將緊壓茶調製成酥油茶飲用,惟對緊壓茶的愛好有所不同,拉薩一帶愛喝四川的康磚和雲南的緊茶,昌都地區則愛喝四川的金尖。他們調製酥油茶時,先將磚茶搗碎,放在鍋內煮沸,濾出茶汁,倒入先放有酥油和食鹽的打茶桶內,再用一個特製的攪拌工具插入茶桶,不斷攪拌,使茶汁、酥油、食鹽混合成白色漿汁,然後傾入茶碗,就可飲用。牧民在外出放牧時,也有的把磚茶搗碎放入一隻小土陶罐內,加入清水、食油和奶子煮沸,再用竹棒不斷攪拌,使之相互混合,然後倒出飲用。這種茶,藏族稱其為奶茶。在平時,亦有一些藏族家庭,採用比較簡單的飲用方法,只是將磚茶搗碎,放上清水,加些鹽巴,而後煮沸10多分鐘,再慢慢攪拌幾下,待茶汁充分浸出後,即可倒入茶碗飲用。這種茶,藏族同胞稱其為鹽茶。不過,逢年過節,一定要調製酥油茶,美美地喝上一頓。 住在內蒙古的蒙古族兄弟,特別是那裡的牧民,最愛喝緊壓茶,不過,錫林格勒盟和伊克昭盟的牧民大多愛喝青磚茶,烏蘭察布盟、巴顏淖爾盟的牧民以及呼和浩特一帶的回民,最愛喝黑磚茶。雖然內蒙古各地喝緊壓茶的方法略有不同,但大多數牧民共同的飲用方法是,先將磚茶劈開砸碎,然後抓一把放入鋁茶壺內,再加上清水煮開,然後加入奶子和食鹽,經少許攪拌,即成為咸奶茶,供一日早、中、晚三次251飲用。 新疆各兄弟民族,雖然大都喜喝緊壓茶,但對緊壓茶要求不一,以致飲用方法也不一樣。維吾爾族兄弟主要飲用的是茯磚茶。不過,南疆地區的做法是將茯磚茶打碎,投入長頸銅茶壺內,再加入少許研細的桂皮、丁香、胡椒等佐料調味,爾後加上適量清水煮沸,調成香茶,與一日三頓飯共飲;北疆地區的做法是將茯磚茶打碎,投入鐵鍋,加清水適量,煮沸後再加入鮮奶或奶疙瘩以及少量食鹽,調製成奶子茶飲用。 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烏茲別克族等同胞習慣於喝米磚茶,其做法是先將米磚茶打碎,投入壺中,加入清水,在火爐上烹煮成濃茶汁,然後將濃茶汁注入茶碗,加上少許食鹽和適量奶皮子,最後衝上剛燒沸的開水,使之成為鹹香可口的奶茶,即可飲用。有時,他們也喝不加食鹽和奶皮子而放方糖的甜茶。回族兄弟主要飲用茯磚茶,也有喜歡喝黑磚茶的。方法是將磚茶搗碎成小塊,放入壺中,加入清水,煮沸3~5分鐘,即可飲用。這種茶,回族兄弟稱其為喝清茶。不過,也有喜歡喝奶茶的。如果是喝奶茶,那麼,只要將上述已煮開的清茶,注入已煮好的牛奶中,再加些食鹽後就成了。 綜上所述,緊壓茶的飲用方法,與其他眾多的飲用方法相比,至少有三點不同:一是飲用時先要將緊壓成塊的茶葉打碎;二是不宜沖泡,而要用烹煮的方法,才能使茶汁浸出;三是烹煮時,大多加有佐料,採用調飲方式喝茶。 (姚國坤)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