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中國茶經-下

第2章 飲茶篇-1

中國茶經-下 陈宗懋 10569 2018-03-18
中國飲茶歷史最早,所以,最懂得飲茶的真趣。 “客來時,飲杯茶,能增進情誼;口乾時,飲杯茶,能潤喉生津;疲勞時,飲杯茶,能舒筋消累;空暇時,飲杯茶,能耳鼻生香;心煩時,飲杯茶,能靜心清神;滯食時,飲杯茶,能消食去膩。” “以茶待客”,“用茶代酒”,歷來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禮俗。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於各兄弟民族所處地理環境不同,歷史文化有別,生活風俗各異,因此,飲茶習俗也各有千秋,方法多種多樣,不過,把飲茶看作是一種養性健身的手段和促進人際關係的紐帶,在這一點上,卻是共同的。 飲茶始於我國,並以其超凡的生命力,發展、傳播、普1及於全世界。 唐代陸羽《茶經》雲:“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相傳,遠在四五千年前的神農時期,我們的祖先在從事與自然界的鬥爭中已經發現茶及其藥用價值,嗣後由藥用逐漸演變為日常生活的飲料。

茶,不僅滿足人體的生理與健康、健美的需要,而且還成為人們進行社交的媒介及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美好享受。 我國歷來對選茗、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嚐方法等都頗為講究,因而逐漸形成了豐富多采、雅俗共賞的飲茶習俗、品茶技藝等茶文化體系。 早在原始社會,茶已進入人類生活。古代茶的發現,是起因於它對人體的解毒治病作用引起人們關注而作為藥用的。茶的藥用又是人類從直接含嚼茶樹新鮮枝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並富有收斂性的快感開始的。久之,潛移默化,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所以,在追溯飲茶習俗的發展與傳播歷史時,茶的含嚼階段,應該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人們逐漸改變生嚼茶葉的習慣,進而將茶葉盛放在陶罐中加水生煮羹飲或烤飲。這種茶,雖然苦澀,然而滋味濃郁,令人陶醉、回味,比起早期的含嚼來,風味與功效都勝過幾籌,日久,人們自然地養成了煮煎品飲的習俗。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在我國西南部茶的原產地,茶葉不僅作藥用、食用、品飲,而且還被上流社會奉為珍貴的貢品、禮品和祭品,茶葉的用途開始多樣化。 2中國茶經“秦人取蜀,始知茗飲之事。”巴蜀一帶是我國較早傳播飲茶的地區。秦“取蜀”後,推動了社會經濟與文化生活的交流,也促進了飲茶知識與飲茶風習的向東延伸。 西漢時,飲茶之風興起。茶已是宮廷及官宦之家的一種高雅的消遣。王褒《僮約》“烹茶盡具”之句,生動地反映了茶葉為社會上貴族豪紳和士大夫所享用的情景。 三國時,崇茶之風進一步發展,出現了以茶代酒的風習,並開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張揖《廣雅》中就有我國最早探索烹茶的記載。茶在煮飲過程中添加佐料,釀成了含芳蓄精的風味,提高了茶的吸引力。這是茶之為飲的又一拓展。

到了兩晉、南北朝,飲茶相效成風。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人們的普通飲料。尚茶品飲習以為常,“坐席競下飲”,“客來敬茶”,以茶會友,以茶遣興,已成為社交上的待客禮儀,並為一些文人士大夫視為像徵養廉、雅志、修身的美德。 到了唐朝,茶事興旺,飲茶蔚為風尚。茶聖陸羽的卓越貢獻,更推動了飲茶之風的普及和茶葉品飲藝術的提高,迎來了“比屋皆飲”、“投錢取飲”的飲茶的黃金時代。猶如《封氏聞見記》所說:“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於中地,流於塞外”,品茶成為人們風雅的文化生活之一。 文成公主嫁藏,帶去了飲茶之風,茶與佛教進一步融合,佈道弘法,同時成為西藏喇嘛寺中空前規模的茶的盛會。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到了宋朝,飲茶之風大盛,正如李覯所說:“君子小人靡不嗜之,富貴貧賤靡不用也。”茶3葉成為我國各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茶還進入了“琴棋書畫菸酒茶”的行列。社會上的“鬥茶”、“茗飲”及茶館文化崛起,被譽為“盛世之清尚”。同時,煮茶開始向泡茶演變。 元、明、清至今,飲茶之風,久興不衰。不僅飲茶區域、人口日益擴大,而且烹茶與品茶方法日臻完善。 隨著茶品的日益豐富與品茶的日益考究,加速了烹茶方法由原來的煮煎為主逐步向沸水沖泡為主的發展。茶葉沖以開水,然後細品緩啜,清正、襲人的茶香,甘洌、釅醇的茶味以及清澈、誘人的茶湯,令人盡情地領略茶的天然的色香味品性的真諦。 歷代社會名流、文人墨客以及僧道佛教界人士,烹泉煮茗,品茗議文,謳歌吟詩作畫,以崇茶為榮,對飲茶風尚的傳播與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唐人呂溫在《三月三日茶宴序》一文中,對茶推崇備至,稱:“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色,不令人醉,微覺清思,雖玉露仙漿,無復加也。” 茶人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把茶對人體的生理與健康效果作了極其生動的概括與描述,並認為飲茶後可使人進入“通仙靈”的奇妙境地。 明人顧元慶在《茶譜》中指出:“人飲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疾、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煩、去膩,人固不可一日無茶。”深刻地揭示了茶對人體的功效與魅力,以及茶與人們日常生活的不可分離的關係。 清代乾隆皇帝是位品茗行家,嗜茶如命。他曾說:“君不可一日無茶。”一語道出了茶在皇室生活中的舉足輕重的地4中國茶經位。 近代偉大文學家魯迅先生對品茶有獨到的功夫與見解。

他認為,飲茶是一門學問,有功夫、“茶感”的人,才能真正品嚐、享受到高尚的茶風與意蘊。 著名女作家韓素音,在談到飲茶時說:“我愛喝茶,茶是我每日必備的飲料。像所有中國人一樣,我從早到晚,幾乎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茶。”“倘若我得揮筆對茶讚頌一番,我要說,茶是獨一無二的真正的文明飲料,是禮貌和精神純潔的化身;我還要說,如果沒有杯茶在手,我就無法感受生活。人不可無食,但我尤愛飲茶。” 飲茶是人類美好的精神享受和物質享受。隨著社會文明和飲茶文化的發展,飲茶之風滲透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層次、角落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茶葉,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 茶,以其特有的魅力,還與世界各民族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國茶葉作為飲料向海外傳播的歷史,已很久遠。

早在西漢時期,我國飲茶之風,已通過種種途徑,傳播到中亞、西亞和南亞一帶,並逐漸延伸和發展。 隋唐以後中日佛教往來頻繁,形成了“茶禪一味”及飲茶哲學與禪道文化,並從中演化出以“和、敬、清、寂”為內核的烹茶與品茶的神聖禮儀。 16世紀以後,我國飲茶之風引起了西方人的濃厚興趣。 17世紀,嗜茶的葡萄牙凱瑟琳公主嫁給英皇查理二世以後,成為英國第一位飲茶皇后。從此,飲茶風靡英國,並波及歐洲、美洲、澳洲,乃至西北非、中東非。 5茶的神玄功效,被國外人士視為延年益壽的靈丹妙藥,稀罕而高貴的奢侈品,成為人們追求、嚮往的飲料。令飲茶之風,步入了“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的維妙境界。至今,飲茶風行全球,並成為我國人民奉獻給世界上一百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二十幾億人口的最實惠、最益健康、最大眾化的文明飲料。

綜觀中外飲茶風習的演變,儘管千姿百態,但是若以茶與佐料、飲茶環境條件等作為基點,則當今飲茶風習主要的區分為如下三種類型: 一是講求清雅怡和的飲茶風習:茶葉沖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與我國古老的“清靜”的傳統思想相吻,這是茶的清飲的特點。 我國江南的綠茶、北方的茉莉花茶、西南的普洱茶,閩粵一帶的烏龍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的品飲均屬清飲之列。 二是講求兼有佐料風味的飲茶風習:其特點是烹茶時添加各種佐料。如歐美的牛乳紅茶、檸檬紅茶、多味茶、香料茶,西北非的薄荷糖綠茶,以及我國邊陲的酥油茶、鹽巴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還有紅茶菌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風味。

三是講求多種享受的飲茶風習:這裡指的是飲茶者除品嚐茶的韻味外,飲茶時,還配以佐料,備以美點,伴以歌舞、音樂、戲曲、書畫等,是一種多層次、多形式的美好享受。如以我國著名作家老捨命名,並按他的力作格局建造的北京“老舍茶館”,集各類名茶、風味食品、傳統藝術、名家書畫於一堂,雋永致遠,體現了悠閒、典雅、古樸、精萃6中國茶經的飲茶文化。 隨著世界社會生活的改變,人民生活節奏的加快,飲茶風習孕育著新的發展趨勢。如近幾年來,以講求“簡便”、“快速”為特點的速溶茶、冰茶、液體茶以至各類袋泡茶等應運而生。然而,繼承傳統的、高層次的品茶習俗,如莊嚴肅穆的茶道、茶藝、茶禮,以及茶儀等,也為人們緬懷與弘揚,昭示了五彩繽紛,兼收並蓄,內涵豐富,美好而充滿生活活力的飲茶世界。

(孔憲樂) 我國是文明古國,禮義之邦,很重視人民來往間的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 宋代杜耒的“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清人鄭清之的“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的詩句,都說明我國人民自古好客,不僅客來敬茶,還要以茶留客。 茶葉有“色、香、味、形”四美,特別貴在高尚的內在之美,公德正氣,“情操純潔”,正是“紮根青山翠谷中,溫和潔雅四季蔥,除病解憂助人樂,任憑東西南北風”。 我國人民好客重情的傳統美德,從古一直流傳到現在。不論富有之家或貧困之戶,是上層社會或平民百姓,還是社交活動或閒散家居,莫不以茶為禮品。特別在春節,賓客來臨時,主人總要先泡一碗茶,然後端上糖果、糕點、甜食之類,品飲香茗,相互祝愿新年幸福,一年甜美到頭。講究的人家,7在茶碗內加放兩顆青橄欖,叫“元寶茶”,以取新春吉利。我國幅員遼闊,自海南至興安嶺,或從東海之濱到西藏高原,大凡家有客至,茶是必不可少的待客物。如到江南,主人會泡上一杯香高味醇、清湯綠葉的“龍井茶”、“碧螺春”或是細嫩毛尖綠茶;到華北、東北,主人會端上一杯香氣馥郁的“香片”;到華南,主人會送上一小壺香郁味醇的名貴烏龍茶或普洱茶。我國邊疆和山區的兄弟民族待客更加誠摯,講究民族禮儀。若到蒙古包作客,主人會合家出門躬身迎接,讓出最好的舖位,獻上香美的奶茶;到西藏,藏族兄弟會捧出美味的酥油茶;到鄂溫克族牧場去作客,主人必然熱情地向客人獻奶茶,請吃鹿肉和鹿奶;到布朗族村寨去作客,主人會用著名的土特產——清茶、花生、烤紅薯來招待;景頗族遇有來客用古老的“烤茶”敬客;而東鄉族用蓋碗茶敬客;在湖南、廣西毗鄰地區的苗族或侗族山寨,主人會讓客人嚐嚐難得的“打油茶”。 請客人用茶,並不僅僅是泡上一杯茶,端在客人面前就算完事,而是應當做到:茶葉質量好,沏茶水質好,茶具質地好,泡茶調製好,待客禮貌好。 茶葉質量好:我國茶葉種類繁多,各有特色。因此,並不是說一定要有各色高級名茶,而主要是指茶葉要純淨清潔,乾燥清香,沖泡品飲,滋味醇和,給人有爽心怡神之感。同時要防止茶葉中有異物至怪味,茶中無夾雜物。另外,受潮的茶葉也不能用來待客,否則有失禮貌。我國地域廣闊,各地飲茶習俗不同,對茶類的愛好也往往各異,有的喜飲紅茶,因為紅茶醇和甘甜,具有溫暖、柔和的氣氛;有的喜飲綠茶,8中國茶經因為綠茶湯色嫩綠,香味鮮爽宜人;有的喜飲花茶,因為花茶濃醇芬芳,既有茶味又有花香;也有的愛烏龍茶或其他茶類,應當因人制宜。因此,如來客是華北或東北的老年人,與其送上一杯高級龍井茶,還不如沏上一杯優質的茉莉花茶;如來客是南方的年輕婦女,若泡上一杯高山雲霧茶,還不如沖一杯茶味淡雅的毛尖;如來訪者嗜好喝濃茶,不妨適當多加茶量,並拼以少量的茶末,這樣茶湯味很濃厚,經久耐泡,來客將會感到十分過癮滿意。 沏茶水質好:好茶還得靠好水來沖泡,才能充分顯示出茶的香醇甘美。水質不同,沏出茶來的色、香、味也不同。如用含硫量多的水沏茶則茶味苦,含鈉多的則味鹹,含鈣多的則味澀,含鐵多的則茶湯發黑,這主要是這些物質與咖啡鹼、茶多酚等成份化合,使茶湯色不正,香味減少,甚至遭受破壞。例如天津市人民,過去長期飲用苦鹹的海河水,茶香再濃也蓋不住討厭的鹹澀味,這類茶水不解渴,而且越喝越渴。 如今清甜的灤河水穿過十里隧道、百里明渠流進了天津市人民的心田,天津市人民紛紛購買龍井茶、綠茶和花茶,相互舉杯慶賀飲水條件的改善。 要說沏茶水質,山泉固美,江河之水何嘗不佳?唐代白居易詩:“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宋代楊萬里詩云:“江湖便是老生涯,佳處何妨且泊家,自汲淞江橋下水,垂虹亭上試新茶。”說明有的江水也是好的。再說井水也不一定都差,如宋代陸游詩:“村女賣秋茶,懷茶就井煎”,元代洪希文詩:“莆中苦茶出土產,鄉味自汲井水煎”,說明用井水也不差。還有雪水烹茶,更別有風味,如中描9寫櫳翠庵妙玉用上年掃下的梅花雪水沏茶,就是突出的例證。 茶具質量好:鮮潔美味的茶,配上雅觀、優質的茶具,越發襯托出茶湯的液色,保持濃郁的茶香,而且精製的茶具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品,既可泡茶品飲,又能使人從中得到一種美的享受,為品茗增添無限的情趣。 當代常用的茶具以瓷器、玻璃的為主,陶器次之,搪瓷又次之。各類質地的茶具都各有特色,可以根據各地飲茶種類、習慣和愛好來靈活選用。 泡茶調製好:講究茶的調製即沖泡技藝,是獲得優質茶湯的重要因素。調製茶湯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國古人對煮茶方法十分講究,《述異記》中有這樣一個奇異的故事,說唐代智積和尚嗜好飲茶,陸羽是煎茶的能手,智積和尚非陸羽煎煮的茶不飲,後來陸羽離寺出遊,智積便不再飲茶。有一次,代宗皇帝得知這個情況,想試試和尚的評茶技能,派宮中泡茶調製技藝最佳者煮茶,誰知和尚一沾唇就把茶碗放下。皇帝又立刻密召陸羽進宮煮茶,智積和尚捧著那碗茶,喜形於色,一面飲茶,一面讚歎:“這碗茶真像陸羽親手煮的!” 皇帝這才信服。 現代茶葉多為葉茶,泡製方法雖不如古代困難,但對不同茶類、等級的茶葉,須採取不同的茶具、水溫和水量,否則茶湯中浸出物的成份不同,茶的風味也會有很大差異。要獲得理想的茶湯,既要使茶葉中的水溶性有效成份充分浸出,又要使其影響茶湯香味的主要成份相互協調一致,水溫和用水量是十分重要的。 泡茶用水的煮沸程度和水溫,要視水質好壞和茶類等級01中國茶經高低而定,燒水至剛剛開始滾沸即可,不必過度沸滾。如果水質較差,為了衛生,可以多煮一會,以充分殺滅各種有害細菌,並使有害物質沉積,保證人體健康。這裡應當一提的是,古人煮茶時的候湯與現今泡茶的開水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過去是用水煮茶,後者是用水泡茶,對水沸的程度不能要求一律。 茶葉,特別是綠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如用很滾的開水來泡茶,茶中的維生素C會遭到很大破壞,但人們飲茶主要為求得香味濃醇、生津止渴的茶湯,不是追求茶中的維生素,同時泡茶用水溫度越高,茶湯中的香味才能更好地發揮出來。 為求兩全其美,品飲細嫩的高級綠茶,水溫可掌握在80℃左右,幼嫩的末茶還可再低一些,這樣既能保持茶中的維生素,又能使茶葉的有效成份浸出,不會損害茶味。 如果各色茶葉齊備,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如有名貴綠茶,選用玻璃茶杯,不加杯蓋;如有高級紅、綠、花茶,選用瓷杯,可加杯蓋;如有烏龍茶,則用小壺小杯;如只有低級粗茶或茶末,那最好採用茶壺,用茶壺泡茶,只聞茶香,嘗茶味,不見茶形,可收到較滿意的效果。如茶葉粗枝大葉橫於杯中,或焦黑黃綠的茶末漂浮杯麵,客人見了是件煞風景的事。這就是所謂“細茶粗吃,粗茶細吃”的道理。我國有“淺茶滿酒”的習慣,用茶杯、茶盞或茶碗泡茶,或用茶杯、茶盅倒茶,都要湯淺,一般為容器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左右,如衝滿茶杯,不但燙嘴,還寓有逐客之意。 對來客還要考慮逗留時間的長短和人數的多寡。有的來11客,停留時間短暫,往往喝上一二口茶就起身了,主人就須以很快的速度沖泡一杯優良的茶水。方法是:下茶量少一些,開水溫度高一些,先泡一個茶頭,稍等再上溫開水,使茶湯濃度和溫度都較合適,有利品飲。如來客多,時間短,可用大茶壺,下葉適量,用沸水沏泡茶頭,稍等再加上溫開水,每人一杯,這樣既不浪費又能讓來客迅速喝上幾口。 客來敬茶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如在一杯高、中級綠茶中,加上三五朵芽茶,會大大提高這杯茶的身價;如在葉嫩而味淡薄的茶葉中,摻入少量優質茶末,會大大提高茶湯的濃厚滋味。 敬茶禮貌好:就是說主人對待客人要講究文明禮貌,給人以舒適愉快之感。因此茶具一定要洗滌乾淨,茶杯內外口沿不能有絲毫茶汁、茶垢。取茶不能用手抓,要用銅、竹製成的小量器,舀茶入杯或壺中。開水沖泡在茶杯或茶壺中後,往往上面飄浮一層泡沫,要及時除去,以保持茶湯的清潔。無論有柄或無柄茶杯、茶盞,下面都要加托盤。端茶者宜溫文爾雅,笑容可掬,和藹可親,雙手扶托盤,置於胸前,至客人面前,躬腰低聲說:“請用茶。”客人應即起立說:“謝謝”,並雙手接過茶托,這是客來敬茶互相尊敬的表示。對客人來說,感到親切,香在嘴裡,樂在心中。如若端茶者端上的茶,碗沿滿生污垢,大葉飄浮杯麵,再加手捏杯沿,而連“請”字都不哼一聲,默默而草率地放在客人面前,使客人心中不是“滋味”,也許連半口茶也不願進嘴。 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存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21中國茶經喝隨添,使茶湯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如用茶壺泡茶,則應適時添滿壺中開水。 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的功效。 做客飲茶,也要慢啜細飲,邊談邊飲,不能手舞足蹈,狂喝暴飲,這也是文明飲茶的一種要求。廣東汕頭地區客來敬茶,飲茶方法很考究,茶具很小,慣用小壺小杯,茶壺容量不到100毫升,茶杯杯口直徑僅有3厘米,適宜沖泡高級烏龍茶。如你是個飲茶行家,端起小杯,用嘴唇和舌尖細啜慢飲,並連聲讚譽茶味鮮美,主人將會頻頻給你續茶。如你是個外行,舉杯一飲而盡,有的主人就會很快調換大壺大杯,泡上次等茶,讓你“牛飲”。 待客應當誠懇大方,平等相待,不要有勢利眼。有這樣一個故事:宋時蘇東坡初來杭州為官,去某寺遊玩,方丈不知底細,把他當一般人對待,說:“坐”,叫小沙彌:“茶”,小和尚端上一杯茶壺裡斟出來的一般茶;稍事寒暄,方丈感到來人談吐不俗,又改口說:“請坐”,並叫小沙彌:“泡茶”,小和尚現泡了一碗茶送上;到了最後,方丈知道來人是名士蘇軾時,情不自禁,起立高叫“請上坐”,叫小沙彌:“泡好茶。” 臨別時方丈乞字留念,蘇學士提筆寫了一副對聯:上聯爲: “坐,請坐,請上坐”;下聯是:“茶,泡茶,泡好茶。”方丈看罷,滿臉通紅,哭笑不得。 (胡坪) 漢民族的飲茶方式,大致有品茶、喝茶和喫茶之分,只是古人飲茶重在“品”;近代飲茶多為“喝”;至於“吃”,則為數不多,區域不廣。大抵說來,重在意境,以鑑別茶葉香氣、滋味和欣賞茶湯、茶姿為目的,自娛自樂者,謂之“品”。凡品茶者,得細品緩啜,“三口方知真味,三番才能動心”。若以清涼解渴為目的,大碗急飲者;或不斷沖泡,連飲帶咽者,謂之“喝”。倘若連茶帶水一起咀嚼嚥下,當然是“吃”了。在曹雪芹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中,妙玉借用了當時的流行俗語:“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驢了。”此話可謂一語中的,維妙維肖地道出了飲茶的方法之分。但漢族飲茶,雖方法有別,卻大都推崇清飲,認為清茶最能保持茶的“純粹”,體會茶的“本色”,其基本方法就是直接用開水沖泡或熬煮茶葉,無需在茶湯中加入食糖、牛奶、薄荷、檸檬等其他飲料和食品,為純茶原汁本味飲法。主要茶品有綠茶、花茶、烏龍茶、白茶等。而最有代表性的飲用方式,要數啜烏龍、品龍井、吃早茶和喝大碗茶了。 啜烏龍烏龍茶是盛產於中國福建、台灣、廣東等省的特種名茶。由於烏龍茶採用獨特的採製工藝,所以,品質優異,風味自成一格,泡茶技術講究,品飲方法別緻。茶具用小杯小壺,色澤古樸清一,推尚古色古香,人稱“烹茶四寶”:一是玉書碨,它是一隻燒水壺,多為扁形赭褐色,顯得41中國茶經既樸素又淡雅;二是用來點燃木炭的火爐,嬌小玲瓏,頗為別緻,因以廣東汕頭產的為最,因此,有“汕頭火爐”之稱;三是孟臣罐,它原本是一把茶壺,大的如香瓜,小的若早橘,特別推崇江蘇宜興紫砂壺;四是若琛甌,是一種微型茶杯,一般僅能容納4毫升左右茶湯,只有半個乒乓球那麼大。通常,以孟臣罐為中心,三四隻若琛甌分列成一個半圓形,平放於一隻橢圓形或圓形的茶盤上,且壺、杯、盤三者大小相稱,為一色青釉,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所以,不少喝烏龍茶的世家,家中大都備有幾套乃至幾十套不同色彩的烏龍茶具,實在可算得上是茶具收藏家了。一旦貴客進門,賞壺品茶,妙不可言,使人有物質、精神雙收之感。 啜烏龍茶時,往往賓客圍座一堂,由主人親司其事,先用淨水洗滌茶具,並點燃爐中木炭。加水入壺,放在爐上燒沸。待水開後,即以沸水淋燙茶壺、茶杯。繼則將烏龍茶置入茶壺,用茶量約為茶壺容積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再用沸騰熱水沖入茶壺泡茶,直至沸水溢出壺口時,方用手持壺蓋刮去壺口水面浮沫,再置茶壺於盤中。接著用沸水淋濕整把茶壺,以保壺內茶水溫度。與此同時,取出茶杯,分別以中指抵杯腳,拇指按杯沿,將杯放於茶盤中用沸水燙杯,或將杯子放入一隻盛沸水的大杯中轉動燙熱。隨即將小杯緊靠,一字形平放在茶盤上,將茶壺茶湯傾入茶杯,但傾茶時,必需巡迴分次注入,使各只茶杯中的茶湯濃淡均一。傾茶畢,主人臉帶笑容,親自雙手恭恭敬敬地奉茶給賓客,而賓客一邊點頭示謝,一邊起身接茶,即為奉茶。爾後,啜飲者趁熱以拇指和食指按杯沿,中指托杯腳,舉杯將茶送入鼻端,聞其51香,只覺清香撲鼻;接著茶湯入口,含在口中迴旋,品其味,頓覺舌有餘甘。一旦茶湯入喉,口中“嘖,嘖”作響,辨其回味,但感鼻口生香,潤喉生津。烏龍茶一般連飲3~4杯,也不到20毫升水量,所以,小杯啜烏龍,與其說是喝茶解渴,還不如說是藝術的鑑賞,精神的享受。清詩人袁枚(1716~1798年)在中,曾對小杯啜烏龍茶的情趣作了生動的描述:“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以後,再試一二杯,令人釋燥平矜,怡情悅性。”烏龍茶茶湯濃厚,回味無窮,又加上有與烏龍茶相匹配的獨特茶具,因而在茶界有“啜烏龍”之說。這種細細品味,慢慢發現的“細啜”方法,實在是一種“自我的追尋”。 烏龍茶歷來以香氣濃郁,味厚醇爽,入口生津留香而著稱,以往特別推崇武夷岩茶為貴,現則以安溪鐵觀音和武夷岩茶並列,同被視為中國烏龍茶中的兩顆“明珠”。 品龍井龍井茶向以“色綠、香高、味甘、形美”“四絕”著稱,與其說它是一種飲料,還不如說它是一種藝術珍品,“其貴如珍,不可多得”。品龍井的最好去處,自然是龍井茶的正宗產地龍井村內的龍井寺了。那裡的龍井茶室,為人們提供了絕妙的品茶場所:極目遠眺,天上的雲、霞、風、霧,地上的茶、林、山、石,那綠色的林,濕潤飄香的空氣,寂靜多姿的大地,置身其間,頓覺擺脫了塵世的喧鬧與煩雜,而心曠神怡、安然自得。茶室旁明淨如鏡的龍井泉水,相傳與大海相通,是神龍居住之地。其實,此泉正好位於石灰岩61中國茶經斷層帶,匯水成潭,所以水質清澈,滋味甘甜,營養豐富。 “採取龍井茶,還烹龍井水”,從而使“茶經水品兩足美”,這是符合現代科學道理的。名茶配佳泉,“龍井問茶”,才能真正嚐到品龍井的特殊風韻。宋梅堯臣詩曰:“湯嫩水清花不散,口甘神爽味偏長”。當人們手捧一杯微霧縈繞、清香四溢的龍井茶時,不可急於大口喝茶,首先,得慢慢提起那清澈透明的玻璃杯或白底瓷杯,細看那杯中翠芽碧水,相映交輝;一旗(葉)一槍(芽),簇立其間,似春蘭破綻,若嫩竹爭陽。 爾後,將杯送入鼻端,深深地吸一下龍井茶的嫩香,叫人清心舒神。看罷聞罷,然後徐徐作飲,細細品味,清香、甘甜、鮮爽之味應運而生。正如清人陸次雲曰:龍井茶真者,甘香如蘭,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無味。飲過後,覺有一種太和之氣,彌淪於齒頰之間,此無味之味,乃至味也”。難怪有的詩人不無感嘆地說:“如此河山歸得去,詩人不做做茶農。” 吃早茶吃早茶多見於我國大中城市,尤其是廣州,人們最喜坐茶樓,吃早茶,所以羊城的茶樓特別多。早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廣州的“二厘館”(即每客茶價二厘錢)茶樓就已普遍存在。上“二厘館”的茶客大多為勞動大眾,他們在早晨上工之前,在“二厘館”裡泡上一壺茶,要上兩件點心,作為早餐。即便是工餘之暇,廣州人也願意上“二厘館”泡一壺茶,談天聚會,使精神得到調劑。除“二厘館”外,廣州還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大茶樓,如“陶陶居”、“如意樓”、“蓮香樓”、“惠如樓”、“一樂也”等,多有坐樓三四層,座位上千個。這種飲茶風尚,至今未衰。如今,即便是酒家、飯71店,也常加設早點茶座。就是像東方賓館、勝利賓館、白天鵝賓館等也闢有茶廳。廣東茶樓與江南茶館不一樣,那裡既有名茶,又有美點,一日早、中、晚三市,尤以早茶為最盛,因此名謂“吃早茶”。 吃早茶,是漢族名茶加美點的另一種清飲藝術。用早茶時,顧客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品味傳統香茗;同時,根據自己的口味,點上幾款精美的小點。如此一口清茶,一口點心,使得品茶更加津津有味。現今,人們把吃早茶已不再單純地看作是一種用早餐的方式,而更重要地是把它看作是一種充實生活和社交的手段。如在假日,隨同全家老小,登上茶樓,圍坐在四方小茶桌旁,邊飲茶、邊品點,暢談國事、家事,亦覺其樂無窮。親朋之間,上得茶樓,面對知己,茶點之餘款款交談,倍覺親切,更能溝通心靈。所以,許多人即便是洽談業務、協調工作、交換意見,甚至青年男女談情說愛,也願意用吃早茶的方式去進行。這就是漢族吃早茶的風尚,自古以來,不但不見衰落,反而更加普及的緣由所在。 喝大碗茶喝大碗茶的風尚,在車船碼頭、大道兩旁、車間工地、田間勞作等處,屢見不鮮。這種習俗,在我國北方最為風行。 煎茶大碗喝,可謂是漢族的一種古茶風。因此,自古以來,賣大碗茶亦列為中國的三百六十行之一。這種清茶一碗,大碗飲喝的方式,雖然比較粗獷,甚至頗有些“野味”,但它聽憑自然,無需樓、堂、館、所,擺設簡便,只需一張簡單的桌子、幾條農家式的凳子和若干只粗瓷碗即可。所以,它多以茶攤、茶亭的方式出現,主要供過路行人解渴小憩之用。 81中國茶經由於這種喝大碗清茶的方式,貼近民眾生活,人們需要它,因此,即使在生活不斷改善和提高的今天,大碗茶仍然受到人們的歡迎與稱道。 總之,清飲,乃是漢族飲茶的主要方式。凡有客自遠方來,或者在一些重大的群眾場合,儘管招待規格有高低之分,但清茶一杯,總是不會省的。至於自飲自樂,或者在飯前、飯後,或者在工餘之暇,或者在緊張用腦和生理需要之際,漢族人都習慣用清茶一杯自慰。 (姚國坤)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