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尋覓在微山湖上

第36章 三國十死

尋覓在微山湖上 董尧 4073 2018-03-18
小序:一部三國,漫天風雲,其間因各種原因而死者,在名冊的即百人以上。死有不同,太史公以"泰山"、"鴻毛"相喻,其實大不比如此。燈下無聊,錄三國十人之死,加以小析與朋友消夜。 董卓死應該說是罪有應得,把個漢天下攪得周天寒徹的是他。所以,當王允謀殺了董卓,暴屍街頭時,無不擲石於頭足。然而,侍中蔡邕竟伏尸大哭。當王允問罪蔡邕時,蔡坦蕩地說,我並不願背國而向卓,"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王允一怒之下,下令殺了蔡邕。 情篤,董卓既死,好友假若連點表示也沒有,無論他"高調"怎唱,我總認為他是失去了起碼的人味。殺了當殺的人,目的已達到,不許人家的朋友祭悼,這是不盡人意。蔡邕之才識可以不論,他能在這樣的時刻冒死祭友,是一條漢子,是個英雄,應認為比那些見利忘義之徒好!

成臬呂伯奢是曹操的仁叔。曹逃出漢室,承蒙中牟縣令陳宮(公檯)偏愛,一同外出投呂家。呂見愛,說:"老夫家無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來相待。"並命家人持刀殺豬。曹操疑心,認為呂施計殺他,便殺了呂全家;後業已知道殺錯了,在路上還又殺了呂伯奢。 曹操殺了呂伯奢的家人,已經知道殺錯了,再殺主人,更是大錯。陳宮責他:"適才錯耳,今何為之?"曹操卻說:"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幹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陳宮說:"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曹操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好個"休教天下人負我!"這是一副多麼兇殘的奸雄嘴臉!

曹操曾經請過三個人為他相面。喬玄說他"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能安之者,其在君也。"汝南許劭先不語,曹操再三追問:"我何許人?"許邵說了兩句話:"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許劭頗有眼力,看到了曹操的治世雄才大略,也看到了他無仁無義的奸雄本色! 田豐之死袁紹的謀臣田豐,是個有卓識遠見的人,多次勸袁紹"不必攻曹"。袁紹以為他"滅了自己的士氣",將他下獄,而後引兵攻操。田在獄中上書:"今且靜守以待天時,不可妄興大兵,恐有不利。"當時有個善於拍馬的謀土逢紀對袁紹說:"主公興仁義之師,田豐何出此不祥之語!"袁紹大怒:"待我破了曹操,明證其罪。"結果,官渡一戰,袁紹大敗,喪師百萬,自奔黎陽,大悔說:"吾不聽田豐之言,兵敗將亡,今回去,有何面目見之耶!"此時,逢紀卻譖日:"豐在獄中聞主公兵敗,撫掌大笑日:果不出我之料!"袁紹大怒:"豎儒怎敢笑我,我必殺之!"當田豐知道真要殺他時,深有感慨地說:"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不識其主而事之,是無智也;今日受死,何足惜!"田豐該死!不識其主為何事之?既知當退不退已是大錯,又諄諄上諫。並且作出"恐有不利"的預言。姑且不說此事"言中了",即使是袁紹大勝,他也會反過來殺田豐。那時就可以說他"判斷失誤"。逢紀是個"英雄",任何時候都可以立足不敗。逢迎比智謀威力大!

曹操與袁術戰於壽春。操兵十七萬,斷糧。向孫策借了十萬斛,顯然是不夠用的。管糧官任峻站下有個叫王逅的人,曾因此事問曹操:"兵多糧少,當如何之?"曹操對他說:"你將大斛改成小斛,豈不完了。"逅說:"這怎麼能行呢?"曹操說:"吾自有策!"王逅依命將大斛改為小斛。當兵的沒有吃飽肚子,當然怨天叫地,說:"丞相欺騙兵眾。" 曹操把王逅叫來,對他說:"眾怨沸,吾欲借汝一物,以壓眾心,汝必勿吝!"王逅說:"丞相你想藉何物?"曹操說:"欲借汝頭,以示眾耳。"王逅還想再說什麼,曹操卻說:"汝妻子吾自養之。"結果,殺了王逅,兵士因糧缺而怒暫時平息。王逅,小人物一個,殺十殺百,無足輕重。把這個無足輕重的小人物殺在沸騰的兵怨猛潮之中,又確實為曹氏平定兵心起了一定的作用,王逅也算死得其所了。問題在於:曹操這種借頭以安定天下,安定兵心之舉,實在是欺世之舉!曹操之奸雄,古今痛疾,並非無緣。

穎川徐庶(字元直),是曹操、劉備都想利用的人物。後來,曹知徐元直已被劉備所用,便問計於程昱。程要他將徐母賺來,令勸庶歸,結果被徐母痛罵了一場。曹操被激怒,要殺了她。程昱說:"殺之則招不義,而成徐母之德。徐母一死庶必死心助劉備以報仇。不如留之。"後來,程昱以徐母之名寫了一封假信給徐庶。徐庶告別劉備去見母。劉備屬將孫乾勸劉備不放庶走,激操殺徐母,以刺激庶為母報仇,忠心劉備。劉備說:"不可,使人殺其母而吾用,不義也。吾寧死,不為不仁不義之事。"遂送庶,並流淚說:"吾欲盡伐此處樹木,因阻我望元直之目也。"徐馬上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說:"以某比之,譬如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

除厩迸了百雷,見了母親,母親十分愕然。當問清情由之後,便大怒說:"辱子飄蕩江湖多年,吾以為汝學業有進,何其反不如初!罵過之後,便目縊而死。 這是一位死得壯烈的女性! 忠君--忠於明君,這是舊社會傳統信念之一,在中國發生了幾千年的作用。雖有局限性,也不一定為今所用,但這種意志還是可嘉的。 華佗之死華佗,三國名醫,與曹操同鄉。曹操有病,他的下屬華歆把華佗推薦給他。佗診斷後,要 曹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病自好。因而激惱了曹操,耍殺華佗。在把華佗關進死牢之後,有一位姓吳的獄卒對他十分關懷。華佗感恩,便將祖傳秘方《青囊書》(後有志書記為《青囊經》)贈吳。吳甚喜,持回家交給了妻子。

不久,華佗便被操殺害了。一代名醫,從此匿跡。國人對於此事,總懷著莫大的遺憾。其實,曹操本人的初衷,也並非想殺他,而是愛他,由愛他想用他。只是在華佗"拒不為其一人效勞"的堅定意志表白之後,曹操才決心殺他。殺也不足為奇,中國對人才歷來便如此:非用即誅!、華佗死後,那位吳獄卒因得了他的《青囊經》便以為是寶。但他回到家時,卻見妻子將此寶正在焚燒,大為吃驚!忙去奪。結果,只奪得一二頁,便痛罵其妻。他妻子卻沉著冷靜地對他說:"你別著急,縱然你學得華佗一般神妙,也不過落得個死於獄中。要它何用!" 婦人之見甚佳!但國萃乎,珍寶乎,將如之奈何王朗之死。 王朗之死,我總認為是最不值得的。將士死於沙場,謀士死於奸計,而王朗竟是死於罵。所以說不值得。

王朗是曹魏的司徒,被封為軍師,去伐孔明。王朗信心十足地想著以言詞征服諸葛亮。但在諸葛亮面前,他的"言詞"說來說去只有一句俗話:"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他的話完了,諸葛亮開始了罵。先罵大街,說:"廟堂之上,朽木為棺,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這一段罵街,已使這位王司徒心慌意亂了。諸葛亮緊迫不放,又罵王朗本人:"汝既為獻謾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閣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 罵得十分入骨,以致這位七十六歲的謀士竟無地自容,一"急"之下,便氣死了。成為歷史上創紀錄的被罵死之輩。王朗太沒有氣量了!政治家的高明手段,大半是真真假假的,其中更不乏虛張聲勢和誇大對方的"弱點",甚至來個無中生有的訛詐。都信以為真了,幾句政治攻擊就敗了,就死了,太不值錢。

馬謖的死,我認為是諸葛亮藉以搪塞罪責之舉街亭,戰略位置相當重要。作為三軍統帥,該派什麼人去守,諸葛亮當然胸有成竹。君不見,諸葛亮在未出茅廬之前便知三分天下;一旦出山,屢出奇計,常常在最危難之時,只需密寫一紙,告知"如此如此",料事如神、轉危為安。怎麼會輕易派一個不能勝任的人去守街亭呢?馬謖何許人?諸葛亮應該心中有數,因為他就在諸葛左右。何況劉備對此人是有過恰當評價,並且向他作過介紹的。白帝城託孤時,劉備談過馬謖,說了十分嚴肅的八個字,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論常規,論知情,諸葛亮都不應該派馬謖去守街亭。派了,便是他用人不當。用人不當造成的後果,派人的人應有責任,怎麼能以殺了被派去的人就算完事呢?斬馬謖時諸葛亮還流了淚,這一點,只能說明他假惺惺、偽君子。比起曹操殺王垢,顯得他更虛偽。

知人善任,是君子風度。知人而不善任,是目光渺小之輩。知人錯任,當然是失職。失街亭諸葛亮罪不可恕,殺馬謖豈能敷衍過去! 關雲長一世赫赫,過關斬將,為劉蜀立下了汗馬功勞,沒想到竟在麥城被一個無名小卒馬忠抓住,最後致死。 孫權是愛關公的,曾派諸葛瑾去動員他歸吳:關公講了一段慷慨激昂的話:"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損,名可垂於竹帛!"關公麥城被俘,孫權還是想收攏他。孫的主簿官左咸說了一段"催命"的話:"昔曹操得此人時,封候賜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如此恩禮,畢竟留之不住,聽其斬關殺將而去,致使今日反為所逼,凡欲遷都以避其鋒。"左咸勸孫權殺了他,孫權覺得"有理",便毫不猶豫地殺了關公。關公之死,可謂死得慷慨!但令人痛惜的是留下一條尾巴,說他在當陽玉泉高喊:"還我頭來!"一個叫普淨的和尚勸他說:"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則顏良,炙醜、五關六將等眾將之頭,又向誰索耶?"關公大悟,不再要頭。尾巴拖得太多餘了,並不能為他增色多少。

劉備臨死之前,想了許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他死了以後蜀劉這片天地能不能保住?怎樣保住?最後,他把諸葛亮叫到白帝城,先交代了一番後事,孔明都答應了,並且泣拜於地說:"......盡施犬馬之勞,以報陛下知遇之恩。"按理說,諸葛亮有這個態度,劉備也該安心地瞑目了。可是,劉備畢竟是劉備,他深知阿斗是沒有治世之才的,但仍怕蜀不姓劉,尤怕孔明篡權。所以,他命人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說:"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說:"有何見諭?"劉備哭著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好一個"可自為成都之主!"這就等於說"你諸葛亮可以篡位。"在那個封建制度十分牢固的時期,欺君則當殺頭,篡位就不僅殺頭、滅族,那簡直成為千古罪人。所以,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不得不泣拜於地表示:"臣安敢不竭肱股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說罷,叩頭流血。劉備這才合上眼。 死後還把孔明捆在劉氏天下的階柱上,致使孔明在劉備死後仍不敢大膽走一步,唯阿斗而是!世人皆誇諸葛亮足智多謀,我認為諸葛亮比起劉備,他的智和謀只是人臣之智謀,而劉備才是大智大謀,人主之智謀!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