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雜文隨筆 讀書隨筆

第33章 《奧貝曼》

讀書隨筆 叶灵凤 743 2018-03-18
《奧貝曼》 誰都知道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奧貝曼》 ( Obermann)這本書,它的作者謝隆科爾( Etienne Pivert de Senancour)更為他同時代的法蘭西十九世紀初年作家們的光輝所淹沒 了,幾乎沒有人提起。 少年維特所代表的是無望的熱情,奧貝曼所代表的則是無目的的苦 悶,正與他的同時代作家沙多布易盎的小說“亥奈”一樣,是患著世紀 病的青年,沒有宗教,沒有信仰,否定著舊的一切,但是自己也不知道 新的究竟是什麼。 英國批評家安諾德很推譽這書,法國同時代的批評家聖柏甫也為世 人對於這書的冷淡抱不平,鼓勵著作者將這小說重印問世,而且還給他

寫了一篇序。謝隆科爾本人曾說《奧貝曼》不能算是小說,但這小說的 體裁正和當時流行的一樣,是第一人稱的書信體。信件包括的時間大約 有十年,近一百封信。奧貝曼是一位二十一歲的青年,為了家務離開法 國往瑞士,不久又為了產業糾紛遄歸巴黎。後來隱居在楓丹白露,時時 往返於法瑞二國之間。曾偶然遇見舊時情人,觸動舊情;但是這情人業 已結婚。最後又遇見她,丈夫已死,但是仍不能嫁他,奧貝曼終於一人 孤獨的在日內瓦住下。 全書的情節大略這樣。寫信的對像大概是位朋友,這人究竟怎樣, 奧貝曼始終未曾提及。謝隆科爾說這書不像小說,倒是實話。因為它既 沒有情節,也沒有頂點,更沒有佈局。它只是瑣碎的寫著瑞士的景色,

法國的鄉村。主人公的心情時好時壞,好時便樂觀異常,壞時則滿目皆 非。他覺得自己一切都是空虛,但是又不知道自己究竟缺少什麼。 《奧貝曼》出版於一八零四年,法國革命後不久,這書的主人公正 代表著當時青年徬徨無定的心情,所以雖不曾為世人所注意,但是卻抓 住了那時時代的脈搏。 謝隆科爾生於一七七零年,著述很少,早年生活和《奧貝曼》相仿, 雖然作者否認,這書實有濃厚的自傳成份。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