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決戰南京:解放戰爭檔案

第7章 第07章渡江作戰的準備

渡江作戰前,總的形勢對人民解放軍已十分有利,但要突破有幾十萬國民黨軍防守的長江天險,還存在著很大的困難。不僅沒有現代化的航渡工具,就連木船也極端缺乏,更缺乏熟悉長江風浪、善於掌帆把舵的船工和水手;北方籍戰士不懂水性,缺少水上作戰的經歷;領導幹部缺乏組織指揮大兵團大規模強渡江河的經驗;沒有海空軍的掩護;部隊中還存在著一些不正確的思想和顧慮,對渡江作戰缺乏足夠的決心和信心;長江北岸地區大多是新解放區,群眾尚未充分發動,後方補給線長,船隻、船工的徵集均有很大困難。這些困難和思想問題不解決,將無法完成渡江作戰的任務。因此,中央軍委和總前委一再要求參戰各部隊,要認真做好渡江作戰的準備工作,解決和克服存在的各種困難,消除乾部戰士的思想顧慮,奪取渡江作戰的勝利。參戰各部隊在總前委和第二、第三野戰軍前委的統一部署下,認真進行了渡江作戰的各項準備。

1948年初,為了執行中央軍委關於由粟裕率3個縱隊渡江南進的任務,華東野戰軍派出1個加強營和200餘名幹部前往皖南,中原局也派出一批幹部到安徽的含山、和縣、巢湖地區開展工作。 5月,華東野戰軍又派出由10個營組成的先遣縱隊和部分地方乾部南下,在長江邊發動群眾,進行調查研究,詳細調查長江的渡口、水文以及相連的湖河港汊情況,繪製了地圖。與此同時,還請東北軍區代購了一些引擎,將木船改裝成機帆船。上述工作,為做好大規模渡江作戰的準備工作打下了初步的基礎,提供了經驗。淮海戰役結束後,參戰各部隊正式開始進行渡江作戰的全面準備。 1949年2月底3月初,第二、第三野戰軍休整結束,先後由河南的漯河、沈丘,安徽的阜陽和江甦的徐州、海州地區南下。第二野戰軍領導機關進至安徽舒城,爾後又進至桐城;第3兵團進至安慶、望江地區;第4兵團進至太湖、宿鬆地區;第5兵團進至桐城地區。第三野戰軍領導機關進至江蘇泰州以南的白馬廟;第7兵團進至安徽的廬江地區;第9兵團進至無為、含山地區;第8兵團進至江蘇揚州、儀征地區;第10兵團進至泰興、靖江地區。各部隊進至長江邊後,除以少數兵力監視當面守軍外,集中力量從各方面全面地進行渡江作戰的直接準備。

經過休整期間的政治整訓,廣大指戰員初步樹立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思想。但是,由於時間短,工作繁多,教育還不夠深入,渡江作戰任務下達後,在幹部戰士中產生了一些錯誤的思想和顧慮。一方面,一部分人只看到渡江作戰的有利條件,認為“長江很長,敵人兵力分散”,“各路一齊過,敵人防不勝防”,“我們一佔領南京,蔣介石就完蛋了”。有的人存在著僥倖心理,說:“人家能過我也能過”,等等。國共兩黨開始和平談判後,部隊中又產生了“和平渡江”,“和平接收江南”的思想,因而產生了盲目樂觀、麻痺鬆懈的情緒,缺乏克服困難、繼續進行艱苦作戰的思想準備。另一方面,一部分人過分強調和估計渡江作戰的困難,擔心過不了江,對渡江作戰缺乏足夠的信心。他們認為:“江南好打,長江難過”,“敵人有飛機、兵艦、水雷封鎖”,“江寬不能搭浮橋,乘木船又上有飛機,下有敵人的軍艦大砲”。廣大北方籍戰土對長江和渡江作戰存有恐懼心理,怕渡江“途中暈船”,怕“迷失方向”,怕“船到江心被打中漏水沉掉”,“怕水上隊伍混亂,掌握困難”,怕“船未靠岸敵人發覺突然開火”,怕“對岸沙灘陷腳”登不上岸,等等。有的甚至傳說什麼“江豬會吃人,能把船撞翻”,“兵艦能把長江劃成一條深溝”。部隊由休整地到達長江邊後,在一部分乾部戰士中又產生了一些新的思想問題,有些家在北方的指戰員感到渡江後,越走離家越遠,擔心回不了家,通信不方面,顧慮到江南後,“飯也吃不慣,話也聽不懂”,“江南山多水多打仗不習慣”。有的甚至以訛傳訛地渲染江南生活上的困難,如說南方“天氣熱得喘不過氣”,“吃南方大米要拉肚子”,“江南蚊子大得能咬死人”,“三個蚊子可以炒一盤菜”,等等。有些人則認為,江南地方好,生活好,大城市多,到江南後可以逛大城市,住洋房。

有些家在江南的戰士則認為,渡長江後離家近了,可以回家了,存在著急於渡江,準備還鄉的情緒。上述思想問題,雖是一些幹部戰士不能正確對待個人利益的反映,但主要原因還是由於他們不了解敵我雙方的情況,不了解長江水情和渡江作戰存在的困難而引起的。針對上述思想問題,總前委和第二、第三野戰軍前委在具體解決渡江作戰的困難的同時,從提高廣大指戰員的思想覺悟入手,圍繞著增強和堅定奪取渡江作戰勝利的決心和信心這個中心,開展強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 首先,教育幹部戰士樹立戰鬥渡江的思想,堅定奪取渡江作戰勝利的決心。針對一部分乾部戰士中存在的“和平渡江”、“和平接收”的思想和盲目樂觀、麻痺鬆懈,缺乏繼續進行艱苦作戰思想準備的情緒,中央軍委和總前委一方面向部隊指戰員指明,在國共兩黨舉行和平談判的情況下,如果和談成功,解放軍即可實行和平渡江,用“北平方式”接管江南廣大地區和南京、上海等城市。要求部隊要有這方面的思想準備。另一方面又反復強調,如果和談破裂,解放軍將實行戰鬥渡江,用“天津方式”解決江南國民黨軍。全軍指戰員的立足點應放在這一點上,要有艱苦作戰的思想準備,各項準備工作應立足於戰鬥渡江上。特別是在國共兩黨和談開始後,解放軍數度推遲發起渡江作戰的時間,中央軍委於4月11、16日先後指示總前委:“我方立腳點,必須放在對方反悔上面,必須假定對方簽字後不公佈,或公佈後不執行。”“你們的立腳點應放在談判破裂用戰斗方法渡江上面”。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總前委於4月12日指示第二、第三野戰軍前委和各兵團黨委:我軍推遲渡江,完全是政治上和軍事上所必須採取的部署,在此期間內,為了防止鬆懈戰鬥意志和迷失方向,必須在部隊中進行充分教育,說明下列諸點:和平談判頗有進展,有可能在最近簽訂協定,此種協定實際上就是國民黨的投降,故於全局和人民有利;我們渡江,應站在政治上最有利地位的基礎上進行渡江,就是說如果談判破裂,責任在對方,如果協定簽字後對方不實行或拖延執行時間,其責任亦在對方;我們在談判結束之後渡江,則是理直氣壯,而且當我們在政治上做到這一步時,敵人內部將更加瓦解混亂,好戰分子將更加孤立,不僅爭取了主和派,還可能分化一部分主戰派;全國人民必更擁護我們,屆時無論和平渡江或者戰鬥渡江都更有利;要估計到現在國民黨軍隊大部分掌握在蔣介石死黨手裡,即使簽字了協定,他們都還有繼續抵抗的可能;所以我們一切應從戰鬥渡江出發,而且因為國民黨必然利用此時間加強其沿江軍事準備,故我們亦應利用此時間更充分地進行軍事準備;如果放鬆了自己的戰鬥準備,那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危險的;在延長渡江的時間內,中心工作仍應放在加強戰鬥準備上。

遵照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指示,第二、第三野戰軍前委和各兵團黨委相繼下發了渡江作戰的政治工作指示,對部隊的思想教育進行了具體部署。在教育中,各部隊採取上課,開民主討論會,個別談心等方式,將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決心意圖傳達到每一個乾部戰士,明確告訴大家,如果能用和平的方式渡江,解放江南人民,對於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都是有利的,可以減少犧牲和損失,我們對此應該歡迎,要有必要的準備。但是,我們不能對和談抱有任何幻想,蔣介石國民黨統治集團的階級本質決定他們決不會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必然會利用長江天險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人民解放軍渡江後國民黨也不會就此承認失敗而停止抵抗,必然會作垂死掙扎,解放軍還會遇到嚴重的戰鬥。全體指戰員的立足點應放在這一點上,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高度的戰鬥意志和充分的戰鬥準備,反對任何輕敵的僥倖心理,必須作最嚴重最困難的打算與努力。一切準備工作都要圍繞“打過去”進行,有了“打過去”的充分準備,才能應付各種複雜的局面和困難,勝利完成渡江作戰的任務。耐心細緻的政治思想工作,使廣大指戰員在渡江作戰發起前,始終保持了高昂的戰鬥意志,消除和克服了和平麻痺思想和僥倖心理,保證了戰役各項準備工作的順利進行;又為渡江作戰發起後,以頑強的戰鬥精神,克服重重困難,連續作戰,一鼓作氣地完成戰役預定的任務打下了思想基礎。

第二,普遍向指戰員介紹長江情況,國民黨軍的布防情況,以及解放軍的部署、作戰規模、打法和有關的作戰經驗,提高幹部戰士奪取渡江作戰的信心。針對部隊中大部分乾部戰士是北方人,不懂水情,不習水性,不了解長江,不了解江南,對渡江和到南方作戰存有恐懼心理的情況,各部隊請多年在長江中航行、捕魚的老船工、老漁民介紹長江水情,組織幹部戰士到長江邊去“看水”,到人民群眾中去“訪水”;請江南籍幹部戰士介紹江南的風土民情,生活習俗,地形地貌等情況,使廣大指戰員對長江和江南的情況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認識到長江水的流速沒有想像的那樣急,浪沒有想像的那樣高,比黃河還要平穩一些,只要掌握了“水性”,就沒有什麼可怕的。長江中的江豬(江豚)也沒有傳說中那樣厲害,江南的情況也沒有傳說中那樣糟。從而消除了恐懼心理。

與此同時,各部隊還通過回憶解放戰爭發展歷史和國民黨軍和人民解放軍力量消長的情況,對比現在兩軍力量的優劣情況,使大家認識到,解放軍過去既然能在劣勢條件下打敗國民黨軍,現在解放軍已佔絕對優勢,更有把握取得勝利。在此基礎上,聯繫當面兩軍情況,計算兩軍兵力分佈情況,使大家明白,國民黨軍在長江南岸一線雖有70萬人,但多數是新建或被殲後重建的部隊,戰鬥力不強。 況且這些部隊要防守千餘公里正面的長江,兵力顯然明顯不足,不可能處處都以重兵把守、毫無間隙,而是到處都有漏洞。解放軍渡江作戰,不是在某個或少數部隊在一個或幾個點上實施突破,而是百萬大軍在上千公里的地段上同時實施突破,國民黨軍將防不勝防。因此,解放軍渡江一定能成功。

針對一些幹部戰士害怕軍艦、飛機的情況,則對大家說明國民黨軍的軍艦、飛機數量不多,軍艦在長江中航行有一定的航線,機動、發射砲火都會受到許多限制。解放軍有強大的砲火壓制其火力;解放軍渡江作戰又在夜間,國民黨軍的飛機不易發揮作用。因此,國民黨軍的軍艦、飛機並不可怕。有的部隊還用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第27軍偵察營夜渡長江進入江南等事例教育大家,說明長江並不可怕,只要準備充分,解放軍一定能勝利渡過長江。經過深入細緻的思想教育,增強了乾部戰士奪取渡江作戰勝利的信心。許多戰士豪情滿懷地說:“長江不可怕,水高浪急,高不過我們解放全中國的決心”,“我們就是要用木船打敗敵人的兵艦!” 第三,加強宣傳鼓動,開展立功創模運動,進一步激髮乾部戰土的革命意志。為了激勵廣大指戰員的戰鬥情緒,把大家的思想集中到打好渡江之戰,爭取為人民立大功上來,中央軍委於1949年4月頒發了32條渡江作戰鼓動口號。其中供部隊渡江前使用的有15條,主要有:

“空前偉大的大進軍開始了,無敵的英雄們,面向江南!” “堅決勇猛沉著向江南大進軍!” “打過長江去,鞏固江北解放區!” “打過長江去,解放京滬杭!” “打過長江去,解放大東南!” “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 “聽指揮就能勝利,有決心就能過江!英雄面前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 “前進就是勝利,後退自找死亡,我們要勝利,我們一定能夠勝利!” “積極對空,積極攔海,粉碎敵人海陸空聯合體系!” “主動配合,互相支援,團結一致戰勝敵人!” “爭取渡江英雄光榮稱號!” “爭取進軍江南首先勝利!”等。 供渡江開始後使用的有17條,主要有: “渡江戰役我們勝利了!無敵的英雄們向前再向前!”

“擴張戰果,迎接友鄰部隊過江!” “擴張戰果,追殲敗退敵人!” “擴張戰果,恢復一切城鎮,佔領有利陣地!” “擴張戰果,減少人民災害!” “擴張戰果,多繳物資槍砲!” “擴張戰果,爭取更偉大、更圓滿的勝利!” “堅決打敗敵人反擊,站穩腳跟!” “嚴格軍政紀律,做到秋毫無犯!” “軍事上勝利,政治上還要勝利!” “勝利不驕傲,不輕敵,不鬆懈,不軟勁,再接再勵,連續戰鬥!”等。 總前委也頒布了渡江作戰動員口號17條,其中主要有: “堅決勇猛打過長江去,實行光榮大進軍!” “打過長江去,徹底乾脆殲滅蔣匪軍!” “打過長江去,解放江南人民!” “不驕傲、不輕敵、不鬆懈、切實做好一切準備工作!”

“嚴守渡江秩序,嚴密渡江組織!” “堅決服從命令聽指揮!” “勇猛、頑強、沉著,徹底粉碎敵人的抵抗!” “全軍動員起來,爭取渡江殲敵的完滿勝利!” “創造渡江英雄,創造渡江英雄部隊!” 上述口號下發部隊後,各級領導機關都十分重視,把它看成是中央軍委和總前委對廣大指戰員的要求,及時傳達到每個指戰員,並召開各種會議,聯繫部隊實際進行闡述,組織大家逐條進行討論,每次部隊集會,都要呼喊這些口號。同時把它寫成標語張貼在駐地街頭、門口、宿舍的牆壁和連隊的板報上,使人人熟知不忘,成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有些部隊還根據自己的任務提出適宜完成任務的口號,如第三野戰軍後勤政治部提出了“堅決完成任務,保證前線供應!”“全力為京滬杭戰役服務,為人民立功!”“執行政策,遵守紀律,保護人民利益!”“愛護傷員,愛護糧彈,愛護工具,愛護一切公物!”等口號,激勵指戰員完成戰役的後勤保障任務。 根據總前委提出的“創造渡江英雄部隊”的號召,各部隊普遍開展了立功創模活動,激發廣大指戰員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號召大家向英雄模範單位和個人學習,提出“爭取渡江英雄的光榮稱號,爭取進軍模範工作者的光榮稱號”,“創造渡江英雄班、英雄排、英雄連”,“打過長江去,渡江立大功”,“英雄比英雄,江南立大功”,“爭取立下渡江第一功”等。同時,各部隊還組織和發動群眾,制定立功計劃和爭取當英雄和英雄單位的計劃,開展個人與個人、單位與單位之間的立功競賽和挑戰活動,進一步激髮指戰員的士氣。 渡江前,各部隊還以師、團為單位,召開隆重的誓師大會,各級首長親自作戰鬥動員報告,帶領戰士們舉行莊嚴的宣誓:我們是光榮的人民解放軍,我們是毛主席、朱總司令的戰士,在黨和各級首長的領導下,我們堅決打過長江去,進軍江南,消滅一切敵軍,解放京滬杭,解放全國人民。接著,舉行為突擊隊獻槍授旗的儀式,給突擊隊員披紅戴花,頒發突擊隊員證書;宣讀兄弟部隊的祝賀信和挑戰書;宣傳隊演出精彩的文藝節目。地方黨組織和政府還組織當地人民群眾,帶著各種慰問品向誓師大會祝賀獻禮,使廣大指戰員感受到極大的鼓舞和崇高的榮譽,紛紛表示,決不辜負黨和人民的囑託,堅決打過長江去。第一梯隊登船出發時,各部隊還組織盛大的歡送,在江岸上搭起“英雄門”、“凱旋門”,佈置醒目的大標語;軍樂隊、宣傳隊在江岸上鳴鼓奏樂,說快板、唱歌、呼口號。在這種熱烈的戰鬥氣氛中,戰士們懷著激動的心情,精神抖擻地投入戰鬥。 對長江及江南地形、社會情況和國民黨軍防禦部署的正確、全面了解,是定下渡江作戰決心,進行正確部署的前提。為此,參加渡江作戰的各部隊,十分重視戰前的偵察工作,把它作為渡江作戰準備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1948年,華東野戰軍即派出部隊和人員到長江北岸,進行了初步的調查偵察。淮海戰役一結束,總前委即指示各部隊,為了實施渡江作戰,必須加強偵察工作,要求各級指揮員除組織部隊實施偵察外,必須親自參加這項工作,以求熟悉應用,並依偵察勘查結果,修正地圖。 1月21日,第三野戰軍在徐州召開了為期8天,有軍偵察科長以上乾部參加的全軍偵察工作會議,研究渡江作戰的偵察工作。 2月4日,下發了渡江偵察工作指示,規定了各兵團的偵察地段和偵察內容,要求以兵團為單位統一指揮各軍偵察營遂行這項任務,各軍偵察營應由副軍長或參謀長帶領,於2月10日前由現地出發,開赴長江北岸實施偵察。 隨後,野戰軍司令部製定下發了具體的偵察工作計劃。計劃指出,為保證渡江作戰之順利完成,必須有組織、有計劃的展開偵察活動,確實查明國民黨軍的江防設施、長江及其兩岸之地形、社會情況及渡江器材之調查徵集等情況,以作為渡江作戰決策的基礎。計劃具體規定了各兵團的偵察地域和偵察內容、偵察手段。偵察地域劃分:第10兵團負責張黃港至三江營地段;第8兵團負責揚州至慈湖鎮地段;第9兵團負責採石磯至劉家渡地段;第7兵團負責劉家渡至樅陽鎮段。偵察內容: (1)國民黨軍情況。主要是其布防情形,江防體系,兵力部署,縱深配備,預備隊控制位置,火力配置,砲兵陣地,火力封鎖地帶,部署的結合部、薄弱點,作戰序列,指揮系統及指揮位置;國民黨海軍艦艇的數量、名稱、噸位、武器裝備及分佈情況;空軍活動區域及規律;南北岸橋頭堡的位置,堅固程度,要塞位置及設備,江心洲的設防及控制情形,以及其他工事設備構築情形。 (2)地形情況。主要是,兩岸地形特點,對部隊登陸作戰及運動的影響;河床河幅寬度,水的流速、季候風向,船隻往返速度及所需時間,岸邊水的深度、土質情形;潮水漲落時間、大小;兩岸上下船隻的碼頭及位置、容量;強渡點的選擇,何處過江比較有利,何處可實施佯渡;部隊集結地,運動道路和船隻器材隱蔽地的選擇;通江內河、港口的情況;江心洲的大小及地形特點,村落道路等情況。 (3)軍用器材及船隻的情況。主要是,可用於渡江的船隻的分佈區域、數量、容載量,集中及開進所需的時間,開進路線;其他渡江器材,如竹、木的分佈地點,能征集數及徵集所需時間;船工情況等。偵察手段,派偵察人員到偵察地段進行實地勘察,或用望遠鏡進行瞭望觀察;捕捉俘虜,派遣幹部或小部隊利用有利天候或夜暗秘密偷渡到江南進行偵察;化裝成漁民、商船收集情報;訪問居民、漁民、水手及江面來往船隻。 為了保證渡江作戰偵察工作順利開展,第三野戰軍司令部要求各兵團要組織渡江偵察委員會,吸收敵工、俘管、通聯等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參加,由兵團參謀長親自領導,根據野司指示及兵團任務,全盤組織,檢查督促這項工作的進行;各軍要集中軍、師、團三級的偵察分隊及偵察幹部組成偵察支隊,由軍偵察科長任支隊長,具體執行各項偵察任務。同時,應從部隊及機關中選調一部分對長江情況比較熟悉及住沿江地區的干部戰士來進行這項工作。 第二野戰軍於1949年3月24日下發的《關於渡江戰術注意事項》的指示中,要求各兵團、各軍到達江邊後,應“派出乾部觀察,攜帶望遠鏡,察明江幅、流速、江洲,尤其是南岸地形、工事,敵人如何配置,對於所發現目標在何時何地,如何動作,都應登記下來,作為判斷決心之基礎”。 根據總前委和野戰軍的指示和統一部署,各兵團、各軍也相繼召開了渡江偵察工作會議,研究確定各自的偵察任務,進行具體部署;同時調整健全了各級偵察機構。 2月中旬,各偵察支隊相繼到達長江北岸,他們在沿江地方黨和江南游擊隊的配合下,採用各種方式,展開了全面的偵察活動。大部隊到達江邊後,又組織廣大指戰員多方進行了實地勘察和調查研究。第三野戰軍第27軍組織了10次偷渡,到江心洲和深入江南偵察,捕捉了30多名俘虜,了解到不少重要的情報,特別是派出了由300多人組成的先遣偵察大隊,於4月6日由蕪湖以西荻港至三山街段隱蔽渡過長江,深入到銅陵、繁昌、南陵三縣交界的山區,實施敵後偵察,他們在皖南地方黨和游擊隊的配合下,克服了許多困難,查明了第9兵團預定渡江地段的國民黨軍情況及地形狀況。第二野戰軍第16軍1個偵察班乘夜暗偷渡至江心洲,一舉捕獲國民黨軍官兵8人,其中還有一個作戰參謀,經審問,查清了當面國民黨軍的兵力部署和火器配備。中共江南地下黨組織人員冒著生命危險,與國民黨軍鬥智斗勇,千方百計收集了國民黨軍的《長江布防圖》等重要情報,並及時派人送到江北。 經過一系列的偵察活動和調查研究,基本查清了國民黨軍的江防體系,兵力部署,指揮系統,指揮位置,火力配置,工事構築,海軍艦艇活動規律;沿江兩岸地形,長江水情,潮汐規律,天氣變化以及比較理想的起渡點和登陸場。為部隊擬定具體的渡江作戰計劃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克服長江天險障礙,是奪取渡江作戰的關鍵。針對人民解放軍指戰員中北方籍多,不習水性,缺乏水上作戰的本領和經驗等情況,第二、第三野戰軍各部隊在總前委和野戰軍的統一部署下,利用駐地附近的湖泊、河流和控制的江面北側,展開了大規模的戰前練兵。第一步,進行基本的技術訓練。指戰員們在“看水”、請老船工“談水”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熟悉水性,在“學本領,逞英豪,長江邊上立功勞”、“練好本領過大江,徹底解放全中國”的口號下,冒著早春的寒冷,赤著胳膊,穿著短褲,在冰冷刺骨的水里一泡就是幾個小時,熟悉水情,練習游泳。特別是來自北方的“旱鴨子”,一下水就被嗆得翻白眼,但毫不退縮,有的抱著一塊門板,在水中扑騰;有的抱著一根毛竹,在水里扎猛子。經過百次千次的練習,指戰員終於學會了游泳,由“黑旋風”變成“浪里白條”。接著,進行船上訓練,大家克服了暈船、嘔吐、船隻顛簸等困難,日夜苦練上船、下船、乘船、划船、船隻操縱、堵漏、水上射擊、救護等基本動作,直到掌握規律,行動自如,學會船上生活和一切操作及戰鬥技能為止。砲兵、通信兵、工程兵等專業技術分隊,也根據各自的任務和渡江作戰的特點,進行基本的技術訓練。 在訓練中,全體指戰員積極響應各級黨委的號召,廣泛開展軍事民主,人人獻計獻策,個個搞發明創造,充分發揮每個指戰員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明了用竹子、木板、葫蘆、稻草、蘆葦等製造的“三角救生架”、“竹竿盆”、“擔架船”、“稻草圈”、“蘆葦圈”等救生器材,解決了水上救護的難題。為了加快船速,縮短船隻在江面上航行的時間,各部隊還掀起了改造船隻和改進航行方法的熱潮。第二野戰軍有個鐵路工人出身的戰士,在大家的幫助下,研究製造出一種木製推進機,這種推進機安裝到木船上後,成了既能隱蔽身體,又能增加航速的土輪船,不到20分鐘即能渡過長江。這種土輪船經推廣後,對渡江作戰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掌握基本技術的基礎上,第二步進行戰術演練。主要是按照船隻的大小、性能,進行編隊,保持航渡隊形,航渡中的指揮、通訊聯絡、步炮協同及搶灘登陸等訓練,並在與預定登陸地段相似的地形上,進行各分隊、各兵種之間的綜合模擬演練。第一線部隊還利用已控制的江面,利用夜暗隱蔽地在長江中組織夜航。各級司令部組織幹部進行沙盤作業,不斷修改作戰方案,統一戰術思想,並設置各種複雜情況,擬制處置措施。各專業技術分隊,根據各自的任務,擬制協同計劃。砲兵部隊根據火砲的不同種類、性能進行統一編組,明確各自的任務、射擊目標、射擊方法、與步兵協同的信號及彈藥的消耗量、炮火準備時間等,反复演練遠距離支援射擊、對國民黨軍軍艦射擊及船上射擊等動作。各級通信部門多次召開通信會議,討論研究渡江作戰通信保障工作的任務、特點,制定組織通信聯絡的原則、方法及各種規定;補充、擴建了通信分隊;配發了一些新的通信裝備,整修了原有的通信器材;購置和研製了大量的、多種類型的簡易信號通信器材;明確了渡江時南北兩岸之間、船與船之間、排連營之間、步炮之間的通信聯絡方法;集訓了司號員、信號觀察員、手旗旗手,使之熟識和熟練使用各種通信信號和通信器材。 渡江作戰和陸地作戰不同,必須確立新的戰術思想。為此,第二、第三野戰軍相繼下發了《渡江戰術注意事項》等指示,並組織各部隊進行深入的學習與研究,使指戰員牢固地樹立新的戰術思想:偷渡與強渡相結合,以強渡為主,船趴成一字隊形前進,實施寬正面有重點的多點突破;獨立自主,有進無退、不怕打亂隊形、不怕打亂建制,勇往直前;途中遇國民黨軍軍艦阻攔,由火力船與之進行近戰,掩護主力船隊航行;不等不靠,先靠岸先登陸,登陸後主動協同友鄰迅速鞏固和擴大突破地段,建立灘頭陣地,接應後續部隊登陸;堅決粉碎國民黨軍的反擊,放膽向指定地點挺進,不為途中小股守軍所抑留,貫穿守軍縱深,截斷其退路而兜殲之;邊打邊集結整理部隊,如一時找不到直接上級,主動服從友鄰上級的指揮等。 經過勤學苦練,廣大指戰員學會了水上作戰本領,解決了渡江作戰的技術、戰術問題,消除了對渡江作戰的恐懼心理,增強了奪取渡江作戰勝利的決心和信心,為奪取渡江作戰的勝利打下了牢固的軍事基礎。 要取得渡江作戰的勝利,首要的問題是要解決渡過長江,在無現代化航渡器材的條件下,收集足夠的木船和動員地方船工參戰,就成了奪取渡江作戰勝利的先決條件。由於國民黨軍在退守江南之前,對北岸船隻進行了破壞,有的被沉入江底、湖底,有的被強行拉到江南;沿江的群眾和漁民、船工,因遭受國民黨軍的壓迫,也大多逃往外地。這就給人民解放軍徵集船隻和船工造成了很大困難,而百萬大軍渡江,所需船隻、船工的數量又很大。為此,全軍各部隊都把籌集船隻,動員船工參戰作為準備工作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早在濟南戰役結束後,華東野戰軍即派出乾部去蘇北等地籌劃徵集船隻。淮海戰役期間,開始在蘇中、皖北動員與製造船隻。 1949年1月初,各部隊就派出了由政治部主任或相當一級的負責幹部帶隊的先遣分隊,奔赴長江北岸,在地方黨的幫助下,負責籌集船隻。各參戰部隊到達江邊後,團以上的戰鬥單位都專門成立船舶籌集、管理機構,負責船隻的收集、分配、管理和對船工的教育。這些機構在地方黨和政府的協助下,四處走訪人民群眾,向他們宣傳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的宗旨、政策,使他們了解人民解放軍渡江的偉大意義,和大軍渡江與他們自己的切身利害關係,號召大家支援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去,推翻國民黨的統治。江北大部分地區,曾經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根據地和游擊區,廣大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有所了解。當他們得知面前的人民解放軍就是當年的八路軍、新四軍時,立即歡欣鼓舞,情緒振奮,表示要積極支援人民解放軍渡江,許多地方提出了“要船有船,要人有人”的口號,不少船主自動把隱藏起來的木船,從內河的蘆葦叢中搖駛出來,獻給人民解放軍;有的幫解放軍提供線索,將沉在江底、湖底的船隻打撈起來,並修理好;有的為解放軍製造新船。許多漁民、船工積極報名參戰,出現了許多父親帶著兒子,哥哥帶著弟弟報名的熱烈場面。有的年輕小伙、姑娘,主動推遲婚期,報名參加水手隊,連60歲的老船工,50多歲的老大娘都不甘落後,積極報名當船工、水手。有的甚至全家帶著船一起參加突擊隊。 有的部隊還深入到山東、河南、安徽等省和蘇北老解放區籌集船隻。老解放區的人民表現出更高的覺悟和積極性,他們將所有的海船、河船全部獻了出來,用火車運往長江邊的湖泊和內河中。全軍各部隊還選調了一大批識水性、會駕船的指戰員充當水手。 經過努力,至4月初,第二、第三野戰軍共籌集運送部隊渡江的船隻9400餘隻,第一梯隊軍平均達500~600只。第二野戰軍第一梯隊4個軍從群眾中動員的船工和從部隊選調的水手共達4400餘名,第三野戰軍僅第7、第9兵團就達7000餘人,基本上滿足了航渡的需要。船隻和水手集中後,依船隻的大小、性能,分別編組為突擊、火力(護航)、運輸三種船隊,分配了水手,配備了軍政幹部,調整了火器,使每一條船都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戰鬥單位。 人民解放軍籌集的船隻大多分散隱蔽在內湖、內河,距離長江北岸起渡點一般都在5公里左右,為了能在戰役發起的前夕把大批船隻十分隱蔽地運到起渡點,各級領導發動大家出主意想辦法,發揮群眾智慧,創造出開渠引水和翻壩、掘堤等辦法,在不暴露戰役意圖和不淹溢農田的原則下,在內湖、內河與長江間開鑿引河。廣大指戰員在地方民工的幫助下,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天寒、陰雨、泥濘、工具缺乏等困難,日夜施工,挖掘了數千條引河。如第二野戰軍工兵部隊在1.5萬名民工的配合下,疏通乾涸及淺水河道150公里;開挖障礙內河入江的大堤數條;堵築大小壩15道。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開挖河道85公里,築壩37座,開壩8座。船隻運抵江邊後,為避免船隻被國民黨軍飛機轟炸破壞,各部隊還構築了許多隱蔽船塢。僅據第三野戰軍工兵部隊的不完全統計,構築較大型船塢碼頭29座;第二野戰軍第16軍第47師構築小型船塢220個。使得船隻在渡江前全部隱蔽在江堤後面,做到一聲令下,隨時即能起渡。 參加渡江作戰的地方船工,大部分具有一定的階級覺悟,但由於渡江作戰存在一定的危險,加之他們缺乏軍事常識,因而對參戰存在不少的思想顧慮,有的擔心船隻被損壞,有的擔心傷亡後家庭生活沒有著落,還有的對渡江作戰缺乏決心和信心。為了進一步提高他們的階級覺悟,增強他們的決心和信心,保證渡江作戰的勝利,各部隊對他們做了許多工作,從關心他們的生活入手,以各種生動活潑,船工樂於接受的方式,對他們進行形勢任務教育和階級教育,使他們了解革命將在全國勝利的大好形勢,懂得渡江作戰,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重大意義和同船工本身的切身利益的關係。並通過對比、訴苦、開展立功運動,向他們頒發“渡江船工光榮證”,“船工立功證”等,給船工獻旗獻花,請會餐,部隊首長親自敬酒,表揚先進事例等,啟發他們的階級覺悟和革命榮譽感。廣大指戰員則以兄弟感情,熱情照顧、愛護和團結他們,誠心誠意地拜船工為師,遵守船工的規矩,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使他們感受到人民軍隊的溫暖,加深軍隊與船工的階級感情,建立同舟共濟、勝利渡江的思想基礎。以上課、談心等方式,對船工進行基本軍事常識教育,和戰士們共同進行實際演練,解決乘船部隊與船工的協同配合問題,消除他們的思想顧慮。同地方黨政機關一起,研究制定支前參戰船工家屬生活困難補助辦法,船工傷亡優撫條例,船隻損壞賠償規定,使廣大船工及其家屬的生活和財產有保障。通過這些工作,調動了船工們的參戰積極性,他們紛紛表示:“誓把大軍送過江去”,“爭取渡江第一船”的光榮稱號。 百萬大軍較長時間集結長江北岸準備渡江和渡江作戰過程中,需要有數量很大的物資供應作保障,渡江作戰中估計將有大量的傷員需要治療。為此,淮海戰役結束後,第二、第三野戰軍前委和華東軍區、中原軍區相繼發出了關於渡江戰役後勤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級後勤部門要認真做好部隊集結期間和渡江作戰的各項後勤準備工作:調整和健全各級後勤工作機構;完成物資補給及糧食籌集供應的準備;做好武器裝備的調整配備和彈藥的補充、儲備;加強運輸機構和運輸部隊的建設,充實運輸工具,提高運輸能力;調整充實各級醫療衛生機構,保證戰時能及時收治傷病員;協助地方支前機構動員人民群眾積極支前;有計劃地建立和經營軍隊前進的補給基地。中原局和華東局也相繼向地方各級黨政系統和支前機構下發了有關指示,對地方支前工作作了具體部署。 根據總前委和野戰軍的統一部署,參加渡江作戰的各部隊及時召開了後勤工作會議,統一全體後勤人員的思想,研究和部署各項後勤工作;建立和健全了各級後勤組織機構;組建和充實了輜重部隊、擔架隊、醫院。淮海戰役結束後,華東軍區後勤部由新安鎮移駐徐州,並以徐州為中心建立運輸線,設置後勤倉庫,建立了軍區的後方基地,負責對第二、第三野戰軍的物資供應。第二野戰軍以舒城為中心地區建立了後方基地,並在合肥、舒城、桐城、太湖地區設置彈藥倉庫,在安慶以北地區設立給養倉庫。同時,在蚌埠至舒城沿線開設了5個中站、11個分站,負責組織鐵路、公路的運輸。開設了移動的軍需物資供應站,保證軍需物資隨領隨發。第三野戰軍後勤部負責全軍後勤系統的組織指揮,並在安徽合肥和江蘇泰州建立了2個後勤基地,分別負責中集團和東集團的後勤保障。同時,組成了中線和東線2個後勤前進指揮所,中線指揮所在合肥、廬江、巢縣地區建立了後方基地,負責對中集團的物資補給和傷員救治。東線指揮所在泰州、揚州、高郵地區建立了後方基地,負責對東集團的物資補給與傷員救治。為保證作戰物資的順利前運,2個後勤前進指揮所還分別建立了由合肥、滁縣經蚌埠、固鎮至徐州及由高郵經淮安、淮陰、新安鎮至臨沂的2條運輸幹線。 為了保證戰役的順利實施,華東軍區、第二、第三野戰軍後勤部補充和儲備了大量的物資。為每個指戰員配發了1套夏裝、2雙鞋,補發配齊了米袋、子彈袋、被子、飯碗、炊具、蚊帳、雨衣、雨布等各種裝具。儲備了每人1套夏裝。傷員所需用品,按傷員預計數的50%下發部隊醫院,其餘作為儲備,隨時下發。武器彈藥,第二野戰軍對各部隊補足輕重武器彈藥各4個基數;第三野戰軍規定各級攜帶的彈藥基數為:軍輕重武器各2個基數,兵團輕武器0.25個、重武器2個基數,野戰軍後勤部輕重武器各2個基數。另外,第三野戰軍後勤部在仙女廟、滁縣、合肥等倉庫儲存5~6個基數,華東軍區後勤部儲存重武器6個、輕武器2個基數,隨時準備供應部隊。 華東支前司令部及蘇北、江淮和皖西地區的政府籌措了能滿足全軍(包括民工)近5個月生活需要的糧食2.22億公斤,並在上述地區建立了52個糧站,5條運糧幹線,保證糧食等物資隨時供應部隊;同時,還儲備了大量的油、鹽、肉等副食品,僅在徐州、蚌埠兩地即儲存食油75萬公斤,食鹽285萬公斤。部隊自身也籌措了一定數量的副食品,如第10兵團攜帶豬肉5萬餘公斤,第23軍攜帶食油1.25萬公斤,食鹽1.55萬公斤,豬肉1.25萬公斤。 為了及時將各種物資運往前線,動用於各種運輸工具。僅華東軍區和第三野戰軍後勤運輸部、後勤司令部直屬第1、第2中站即動用了火車車廂8.15萬餘節,汽車5074台,馬車4949輛,船2371只,手推車2051輛,全戰役共運送物資7.6萬餘噸。 為了使傷員能及時得到治療,華東軍區、第二、第三野戰軍召開了衛生工作會議,調整了醫院的設置。第二野戰軍衛生部按照預計收治1.2萬名傷員的計劃,將原來的1個總醫院和7個分醫院編為10個分醫院。其中第3、第4、第5兵團各配給2個分院,歸兵團後勤部指揮,負責收治本兵團的輕傷員;野戰軍後勤部直接掌握4個分院,負責收治各兵團分院轉來的重傷員。華東軍區和第三野戰軍後勤部按照預計收治10萬名傷員的計劃,設立了12個野戰醫院,其中野戰軍後勤部所屬的8個野戰醫院負責收治東集團的傷員;華東軍區後勤部所屬的4個醫院負責收治中集團的傷員。 在總前委、中原局、華東局的統一部署下,在地方各級黨政部門和支前機構的領導下,中原、華東解放區的廣大人民群眾,開展了規模巨大的支前工作。各地政府除動員了大批船隻外,還集中了大量的糧食、柴草和各種副食品;編組了大量的車船運輸隊和隨軍擔架隊、挑運隊;參加修復鐵路、公路、橋樑等工程,並在軍隊的統一部署下,協助軍隊進行大規模的疏河、開壩等工程保障工作。據第三野戰軍不完全統計,全戰役共動員民工223 8萬人,有山東、蘇北的21個民工團隨軍服務,隨軍擔架3萬余副,隨軍手推車2 12萬餘輛,隨軍挑子3 95萬余副,民船2 5萬餘隻。山東婦女趕做的布鞋達200萬雙。完全實現了“要人有人,要船給船,要糧給糧”,“部隊進到哪裡,人民支援到哪裡”的口號。充足的物資儲備和強大的運輸力,不僅滿足了百萬大軍渡江作戰的需要,而且也為渡江後接管南京、上海等大城市作好了物質準備。 國民黨軍在組織長江防線時,以正規軍約7個師和部分保安團隊,分別據守安慶、樅陽、裕溪口、浦鎮、浦口、儀征、三江營、口岸等江北沿岸30處要點,組成江北岸防禦警戒陣地,企圖控制江北內河出口,阻止人民解放軍船隻入江,破壞解放軍渡江準備,並保障其海軍巡弋長江的安全,為進一步鞏固江南防禦陣地爭取時間。人民解放軍為配合和平談判,並控制渡口,開展渡江準備工作;封鎖江面,限制國民黨海軍活動,開闢渡江攻擊道路,保證部隊順利渡江,決定先以一部兵力拔除國民黨軍江北據點。 3月14日,第三野戰軍發出關於肅清江北國民黨軍橋頭堡作戰的指示,決定:第7兵團攻殲樅陽至劉家渡的守軍;第9兵團攻殲劉家渡至裕溪口段守軍;第8兵團攻殲浦口地區守軍;第10兵團並指揮蘇北軍區部隊攻殲八圩港、龍稍港、口岸、三江營地段守軍。指示要求各兵團在進行上述作戰時,一般應使用渡江作戰的第二梯隊,以保持第一梯隊在渡江作戰時的突擊力。對各據點守軍應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對位於解放軍主渡地點的國民黨軍,應採取斷其退路,速戰速決的手段,堅決將其全殲;對兵力較大,又非解放軍主渡地點,對渡江準備工作妨礙不大的據點,則可採取分割圍困逐次各個殲滅的方法殲滅之,如不好打,則可改為以小部兵力監視、圍困,待主力渡江時再加以殲滅。 遵照野戰軍的指示,各兵團從3月下旬開始,發起肅清江北國民黨軍橋頭堡的作戰。 29日,第7兵團第22軍首先以5個營的兵力向樅陽鎮守軍發起攻擊,當日下午肅清外圍據點,接著攻擊守軍核心陣地,激戰至30日黃昏,全殲守軍第55軍第29師5個連,計斃傷130餘人,俘虜759人,並迫使桐城保安第2團7個連投誠。第24軍奉命攻殲安徽無為縣土橋鎮、劉家渡守軍,該地位於第24軍渡江地段的兩翼,均緊靠長江,有內河出口,並建有小型碼頭,是解放軍的重要起渡場所。土橋鎮駐有國民黨軍第55軍第74師1個半營約700人,劉家渡駐有第88軍第149師1個加強連。 3月31日,第24軍第72師第215、第216團各一部採取迂迴包圍,首先斷其退路,爾後實施全面攻擊的戰術,向土橋鎮發起攻擊。守軍在海軍“安東”、“英豪”艦炮火的支援下,拼死抵抗。攻擊部隊經激烈戰鬥,至4月2日黃昏,攻占土橋鎮,全殲守軍,並擊傷其海軍“英豪”艦。與此同時,第71師一部於4月1日攻克劉家渡,殲守軍1個連。至此,第7兵團渡江地段內北岸已無國民黨軍。 4月12日,第24軍又趁守軍換防之際,以奇襲手段攻占太陽洲,殲守軍第88軍第149師2個營大部。 第9兵團第25軍第75師一部於4月8日晚向無為縣雍家鎮地區發起攻擊,守軍第20軍第134師1個營於9日拂曉逃跑,攻擊部隊發起追擊,俘其120餘人,佔領雍家鎮、中路碼頭等地。接著,又於10日攻克二壩、楊家壩據點,殲守軍1個連。 4月8日晚,第27軍以2個營的兵力向無為縣馬頭口發起攻擊,經1小時戰鬥,全殲守軍第88軍第149師1個連。與此同時,第30軍第90、第89師各2個團,於7日和8日分別向位於裕溪口、西梁山的守軍第20軍第134師2個團發起攻擊。經4晝夜戰鬥,攻占上述兩地外圍陣地。隨後,為迷惑國民黨軍,使其無法判明解放軍的主渡點,第30軍奉令於11日停止攻擊。 第8兵團第26軍第78師一部在蘇北軍區警備第7旅的配合下,於4月7日晚向儀征守軍發起攻擊,經8小時激戰,攻占該城,殲守軍第4軍第59師一部。 8日夜,第20軍第60師1個團,在6倍於守軍砲兵火力支援下,向京杭大運河入江口要地三江營發起進攻,於9日晨攻占該地,殲守軍第51軍第41師1個營,並擊沉砲艇1艘、擊傷2艘。與此同時,第20軍偵察營、警衛營、第60師1個團攻取了揚中縣西部的新老洲,殲守軍江蘇保安第4團1個營。由於新老洲位於長江之中,對掩護江面航道和南岸陣地均有重要作用。因此,國民黨軍於13日趁解放軍第20軍與第26軍交接防務之際,以第54軍第198師在3艘軍艦、4架飛機的支援配合下,向新老洲反撲。由於解放軍對這一情況估計不足,準備不周,加之交接部署尚未完成,在匆促應戰後撤出新老洲。 16日,第26軍以1個團的兵力,再次向新老洲發起攻擊,經2個多小時的戰鬥,攻克新老洲,殲守軍1個保安團。 4月17日中午,第20軍2個團在警備第6旅的配合下,向永安洲發起攻擊,戰至18日拂曉,攻占該洲,殲守軍第51軍第41師1個團,俘900餘人。 至此,國民黨軍在長江以北的主要據點已大部被肅清,尚存的安慶、裕溪口、浦口、浦鎮等據點,對人民解放軍渡江已構不成大的威脅,經中央軍委批准,決定不再攻占上述各據點。 人民解放軍經過2個多月的艱苦努力,至4月中旬,渡江作戰的各項準備工作已全部就緒,只待中央軍委一聲令下,即可渡江南進。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最後拒絕在國共雙方和談代表團擬就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上簽字。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部,以及華東、中原軍區部隊,在總前委的統一指揮下,發起渡江戰役。渡江戰役,依據總前委的預定部署及戰役實施過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突破國民黨軍的江防,佔領南京;第二階段,在安徽郎溪、廣德地區合圍殲滅南逃的國民黨軍,佔領杭州及浙贛鐵路;第三階段,攻占上海,解放南昌、武漢等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