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決戰南京:解放戰爭檔案

第6章 第06章渡江作戰的部署

渡江南進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長期以來周密籌劃的戰略決策。早在1947年7月和1948年1月,中央軍委曾兩次提出由華東野戰軍一部渡江南進作戰的計劃,但均因條件不成熟而未能實施。 1948年10月11日,中央軍委在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的電報中向華東野戰軍領導人指出,在淮海戰役(當時的計劃是殲滅國民黨軍第7兵團和海州、淮安、淮陰地區的部隊)結束後,華東野戰軍“仍應分為東西兩兵團。以大約五個縱隊組成東兵團,在蘇北蘇中作戰,以其餘主力為西兵團,出豫皖兩省,協同劉鄧,攻取菏澤、開封、鄭州、確山、信陽、南陽、淮河流域及大別山各城。”並指示:“你們以十一、十二兩月完成淮海戰役。 明年一月休整。三至七月同劉鄧協力作戰,將敵打至江邊各點固守。秋季你們主力大約可以舉行渡江作戰。 ”12月,遼沈戰役早已勝利結束,東北全境解放,淮海戰役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平津戰役也已開始。根據上述戰爭形勢,中央軍委於12日就今後作戰方針致電淮海戰役總前委,指出:淮海戰役結束後,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休整兩個月(分為四期,每半月為一期),並大致準備好渡江作戰所需諸件(雨衣、貨幣、砲彈、治療藥品、汽船等),及初步完成政治動員。 ”“在江淮現有諸敵未退至江南的條件下,兩軍協力以一個月至兩個月時間舉行江淮戰役,殲滅江淮間諸敵,佔領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平漢以東、大海以西諸城鎮。主要是安慶至南通一帶諸城鎮,控制長江北岸。 ”“然後再以相當時間,最後地完成渡江的諸項準備工作,即舉行渡江作戰。其時間大約在明年五月或六月。 ”電報要求總前委召開一次會議,討論渡江作戰計劃。12月下旬,劉伯承、陳毅在赴中央參加政治局會議期間,匯報了兩大野戰軍聯合舉行渡江作戰的初步方案。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勝利結束,殘存的國民黨軍紛紛退守長江以南,長江下游以北地區基本獲得解放。據此,中央軍委於12日電示中原、華東野戰軍領導人鄧小平、張際春、粟裕、陳士榘,規定兩野戰軍從1月15日起至3月31日止,分5期進行休整,並完成渡江作戰諸項準備工作,待命出動。 2月3日,中共中央在《關於軍事形勢和準備渡江南進乾部的指示》中指出:“國民黨有在京滬線組織抵抗及放棄該線將主力撤至浙贛路一帶之兩種可能”,“我們應當針對這兩種可能情況,準備兩種對付方法。”並指出:“如果在今後一時期內證明國民黨仍然採取在京滬線織〔組〕織堅決抵抗的方針,則我們仍應按原定計劃,華野、中野休整至三月底為止,準備四月渡江,五六兩月奪取寧、鎮、錫、蘇、杭、蕪諸城。”“如果國民黨依照近來日益增多的情報所說,是準備在長江南岸一線作某些抵抗,不准備集中兵力守南京等城,而將主力撤至浙贛線布防,則我們應作提早一個月行動的準備。華野、中野應休整至二月底為止,準備三月即行渡江,於佔領鎮江、蕪湖之後,即去佔領南京。然後依據自己的工作能力逐步地去佔領蘇杭。”“如果我們能於三月或四月占領南京(這是最重要的),則召開政協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應在佔領南京以後舉行,這樣在國際國內就會產生極好的影響。”東北野戰軍“主力應爭取於三月中旬完成休整”,待命出動。

在總前委主持全局的鄧小平和陳毅接到中共中央上述電文後,於4日回電錶示,決定於3月初行動,向南進軍。並認為,如果東北野戰軍於3月10日以後出動,則與中原、華東野戰軍出動會相距1個月以上。這樣就會給敵人以抽調武漢兵力轉用於南京、上海的機會,不利於中原、華東野戰軍的渡江作戰。因此,建議先抽派東北野戰軍一部提前南下,在中原、華東野戰軍實施渡江作戰時,及時包圍武漢、牽制白崇禧集團,使其不敢增援,以利於中原、華東野戰軍渡江和奪取南京、上海等地。 2月9日,淮海戰役總前委召開會議,具體討論了渡江作戰的有關問題,並於當日將討論結果電告中央軍委,建議渡江作戰的時間“以在三月半出動,三月底開始渡江作戰為最好”,因為那時國民黨內部矛盾尚未解決,在軍事部署上,尚在守沿江南岸和寧、滬、杭諸點,或將主力撤至浙贛路沿線兩策之間徘徊,這時渡江較為有利。在季節上,4月初雨少長江水小,更便於作戰。雖然準備工作較倉促,但只要前後方加緊努力,當可成行。如推遲到4月出動,4月底5月初渡江,雖然準備工作方面略較充分,但國民黨在政治上、軍事上有更多準備,特別在季節上,已屆春雨桃汛時間,渡江作戰困難增多。如提早在3月初出動,3月中旬過江,雖在政治、季節諸方面更有利,但許多必要的準備工作都來不及。

並建議,東北野戰軍即以3個軍約20萬人迅速南下,於3月底進至武漢附近牽制白崇禧集團,保障中野、華野的行動。 2月11日,中央軍委復電指出:“同意你們三月半出動,三月底開始渡江作戰的計劃,望你們按此時間準備一切”。為加強渡江作戰的組織指揮和接管江南,中央軍委還決定:“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陳賡四同志參加華東局為委員”,淮海戰役期間組成的“總前委照舊行使領導軍事及作戰的職權,華東局和總前委均直屬中央。”12日,中央軍委又致電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並告劉伯承、陳毅、鄧小平,華東局、中原局、華北局;“為配合華東中原兩野戰軍三月半出動,三月底渡江之行動,決定林羅先出兩個軍約十二萬人左右,於三月二十日以前到達郾城、信陽間地區,於三月底奪信陽、武勝關,四月十五日以前奪取花園、孝感地區,迫近漢口,休整待命,箝制白崇禧部不敢向南京增援,以利劉陳鄧奪取南京。為執行上述任務,該兩軍應於二月十八日以前完成出發準備,二月十九日由平津線出發。”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第四野戰軍領導人決定:由第12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勁光率第40、第43軍和砲兵第1團、後勤部第2分部及2個工兵營共12萬人,組成先遣兵團,先行南下,執行牽制白崇禧集團的任務。 3月20日,中央軍委進一步明確了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的任務:是協同桐柏、江漢、鄂豫三軍區力量牽制白崇禧部,使白部不能向東增援,妨礙第二、第三野戰軍之渡江。為此,先遣兵團受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一切依劉鄧意旨行動。

3月中旬,中共中央決定與國民黨政府進行和平談判。 3月17日和19日,中央軍委分別電示第二、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領導人:國共談判決定於4月1日開始,大約在4月5日以前即可判明談判有無希望,第二、第三野戰軍可以在4月6日左右實行奪取江北岸國民黨軍據點之作戰,“於四月十日渡江,向著湖口、蕪湖、南京、鎮江、上海之線及其以南地區國民黨軍六十個師舉行攻擊”,迫使對方或者簽訂有利於人民的和平協定,或者破裂和談擔負繼續戰爭的責任。並規定,總前委的電台須晝夜密切聯絡,不使稍有間斷。第三野戰軍領導人在接到中央軍委上述電報後,於3月19日致電中央軍委,認為:如4月6日發起攻占江北各據點,需4~5日才能完成任務,然後又需一周時間疏開港口,將內河船隻拖至長江出口處。因此,建議正式渡江作戰,延至16日為宜,3月20日2時,中央軍委復電指出,可提前於4月2日開始攻占國民黨軍江北岸據點,4月5日或6日完成此項任務,再以一周時間開闢港口,佈置船隻,4月13日或14日開始渡江,這樣對談判有利。 3月26日,陳毅、鄧小平、譚震林致電中央軍委,認為4月13日正是陰曆16日,月光通宵,我軍渡江作戰無法隱蔽,不能求得戰役戰術上的突然性。因此,建議推遲至4月15日黃昏發起渡江,因那時正值陰曆18日下午9時前,昏夜有利我軍渡江。 3月27日,中央軍委復電同意於4月15日發起渡江作戰。

至此,實施渡江作戰的任務和時間基本確定,即以第二、第三野戰軍於1949年4月15日黃昏開始,在湖口至上海段實施渡江作戰,消滅湯恩伯集團。以第四野戰軍一部,位於武漢正面牽制白崇禧集團,保障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的側翼安全。 4月1日,國共兩黨代表團在北平開始和平談判,為爭取達成有利於人民的協定,在人民解放軍渡江準備工作已經完成的情況下,中央軍委就推遲渡江時間問題與總前委進行了反复磋商。 4月10日1時,中央軍委致電總前委並第二、第三野戰軍領導人,指出:國共兩黨和談代表團的和平談判已有進展,可能達成一個全面和平協定,簽字時間大約在4月15日左右。如果此項協定簽訂成功,則原先準備的戰鬥渡江即改變為和平渡江。因此,渡江時間勢必推遲半個月或1個月。關於江水情形究竟如何,推遲渡江有何不利,望即告以便決策。 4月10日13時,總前委復電指出:每年5月初開始大水,而且5月的水比7、8月還大,兩岸湖區均被淹,長江水面極寬,屆時渡江作戰將發生極大困難。同時,我百萬大軍擁擠江邊,糧食、柴草均極困難,如過久推遲,則必須將部隊後撤就糧、就柴草,所以我們意見只有在能保證和平渡江的條件下,才好推遲,否則亦應設想敵人翻臉,大江不易克服時,準備推延至秋後過江。按目前部隊情況,立即渡江把握頗大,先打過長江,然後爭取和平接收,為更有利。第二、第三野戰軍首長也向中央軍委反映了推遲渡江的各種不利條件,主張按原計劃於4月15日發起渡江作戰。根據上述情況和談判進展情況,中央軍委於4月11日5時決定:渡江作戰推遲一星期,即由15日推遲至22日,並指出,這樣做,充分體現中國共產黨對南京國民黨政府的仁至義盡。對方如有反悔,曲在彼方,我則理直氣壯。

4月11日12時,總前委復電表示堅決按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準備在22日開始渡江作戰。同時建議:如能比22日更提前兩三天更好。 4月15日,國共雙方代表團簽署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 15、16日,中央軍委致電總前委和第二、第三野戰軍領導人:和平談判決以4月20日為限期,彼方是否簽字,必須在該日以前決定態度,該日以後我軍即須渡江,你們接到此電後,請立即準備好,於20日確實攻占除安慶、浦口、浦鎮以外的一切北岸據點,22日大舉渡江。 17日,總前委電告中央軍委,提出:奪取北岸敵橋頭堡及江心洲,必須與正式渡江緊密結合,不宜停頓,否則給國民黨軍以調整部署時間,增加渡江困難。 中集團於20日黃昏開始攻擊,肅清裕溪口、西梁山一線及江心洲國民黨軍據點,21日繼續向南發展。東、西兩集團則於21日發起渡江作戰。 18日,中央軍委復電同意“二野、三野各兵團於二十日(卯哿)開始攻擊,二十二日(卯養)實行總攻,一氣打到底,完成渡江任務以後,再考慮略作停頓,採取第二步行動。請你們即按此總計劃堅決地徹底地執行之。此種計劃不但為軍事上所必需,而且為政治上所必需,不得有任何的改變。”復電還指出:“此次我百萬大軍渡江南進,關係全局勝利極大,希望我二野、三野全軍將士同心同德,在總前委及二野三野兩前委領導下完成偉大任務。”

渡江作戰發起時間的最終確定,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政府的寬大為懷和仁至義盡,但國民黨政府卻最後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充分暴露了國民黨政府假和平真戰爭的真面目。 總前委的部署 如何進行渡江作戰,是總前委和第二、第三野戰軍精心籌劃的一個重要問題。根據中央軍委的意圖和國民黨軍的江防部署,渡江戰役總前委全面分析了實施渡江作戰的各種困難和有利條件,認為:渡江作戰是人民解放軍的一個新課題,參加渡江作戰的指戰員大部分是北方籍,不習水性,對長江情況了解不多,存有各種思想顧慮;各級指揮員缺乏組織指揮大兵團強渡江河的經驗;而且又無現代化航渡器材,只能以木帆船為主要運載工具。在上述情況下,要突破國民黨軍以陸海空軍組成的長江防線,困難將是很大的。

但是,總的形勢對人民解放軍十分有利,防守長江下游的湯恩伯集團戰鬥力不強,缺少骨幹力量,且戰線長,兵力不足,防守漏洞很多;長江在5月桃汛之前水流平穩,利於航渡;南京以西江面較窄、國民黨軍防禦薄弱,更有利於人民解放軍組織渡江;蕪湖、江陰段,江身逐步向北突出,滬寧、寧蕪鐵路與江平行,利於解放軍對南岸的國民黨軍實施鉗形突擊,迅速達成對南京、鎮江地區國民黨軍的包圍,並在渡江後可立即佔領控製鐵路線,使國民黨軍無法利用鐵路進行機動。 根據上述分析判斷,總前委和第二、第三野戰軍前委對渡江作戰的部署進行了詳細而又周密的研究。在2月9日召開的總前委會議上即初步確定,以第三野戰軍的4個兵團,第二野戰軍的1個兵團為渡江作戰的第一梯隊,其中第三野戰軍的4個兵團分別在江陰至揚州段、南京東西段、蕪湖東西段和銅陵至貴池段實施渡江;第二野戰軍以1個兵團在安慶東西地段渡江,其餘2個兵團除以1個軍進至黃梅、宿松、望江段實施佯動外,其餘5個軍作為總預備隊,緊隨著第一梯隊渡江。預定將渡江突破的重點置於蕪湖至安慶地段。

3月下旬,總前委在蚌埠南郊的孫家圩子再次召開了擴大會議,專門討論研究渡江作戰的具體部署。 31日,總前委製定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並於4月1日上報中央軍委。 《綱要》決定,以第二、第三野戰軍全部,組成東、中、西3個突擊集團,於4月15日18時發起渡江作戰,殲滅國民黨軍湯恩伯集團全部或大部,“佔領蘇南、皖南及浙江全省,奪取京、滬、杭,徹底摧毀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 《綱要》對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成功後,湯恩伯集團可能採取的行動作瞭如下的判斷:“(一)收縮兵力於寧、滬、杭三角地區和南京、蕪湖地區,控制南京、上海、杭州、蕪湖、鎮江、無錫諸要點,並圖於我東西兩軍相距尚遠之際,集結兵力與我突進至京滬線上之東線兵團實行決戰,而以蕪湖以西各部退至浙贛線上,以保障其退路。

(二)向後撤收,一線在無錫、南京、蕪湖及其以南地帶佈置防線,利用浙贛鐵路迅速轉運兵力控制浙贛沿線,確保南京、蕪湖兩要點,並求得割斷我東西兩軍之聯繫,然後再視情況,或在寧、滬、杭三角地區與我決戰,或退至浙贛線上與我決戰,或沿浙贛線作戰略之撤退。 (三)主動放棄武進、鎮江、南京、蕪湖地段,沿江各敵全線向南退集浙贛線上和無錫、上海、杭州沿海地帶,以便利用鐵道和海口作頑強之抵抗,或作有秩序之撤退。 (四)在情況不利於撤退的時候,分別固守寧、滬、杭諸點,以圖頑抗。 ” 《綱要》強調指出:“只要我軍渡江成功,無論敵人採取何種處置,戰局的發展均將發生於我有利之變化,並可能演成敵人全部混亂的局面。”據此,《綱要》規定,如湯恩伯集團實行第1方案,則應集結第三野戰軍4個兵團的主力,甚至全力於寧滬線上的決戰方面,而以第二野戰軍之1個兵團進至衢州及其以北以西地區,截斷浙贛線。第二野戰軍主力應沿江東下擔任攻占蕪湖及準備攻取南京之任務。如湯恩伯集團實行第2方案,則可改以第二野戰軍主力出浙贛線,其餘同第1方案。如湯恩伯集團實行第3方案,則以第二野戰軍一部接替南京警備,主力解決浙贛線之國民黨軍,第三野戰軍全力負責解決上海、杭州、無錫地帶之國民黨軍。如湯恩伯集團實行第4方案,則以第二野戰軍解決南京,第三野戰軍解決上海、杭州。在整個作戰步驟上,宜將上海放在最後解決較為有利;如國民黨軍完全混亂,則依實際情況臨機處置。 《綱要》著重指出,戰役的準備,應以能夠應付上述第1、第2兩種情況為出發點,要充分估計到東線集團渡江成功後,可能遇到嚴重的戰鬥,因此,西線集團應給以及時有力的支援。 “無論敵人採取何種處置,情況發生何種變化,西線之三野第七、第九兩個兵團,除留必需兵力協同二野殲滅當面之敵外,主力應與東線三野之第八、第十兩兵團實行東西對進,力求迅速會合。此著成功,既可使東線兵團不致孤立,使東線主力作戰有必勝之把握,又可做到打亂敵人作戰體系,達成割裂包圍敵人之目的。故此著實為全戰役之關鍵。” 《綱要》預定將戰役分為3個階段進行。第1階段,達成渡江任務,實行戰役展開;第2階段,達成割裂和包圍國民黨軍之任務,並確實控制浙贛線一段,切斷國民黨軍的退路;第3階段,分別殲滅包圍的國民黨軍,完成全戰役。 《綱要》確定第1階段的作戰部署是:以第三野戰軍第8、第10兵團共8個軍、3個獨立旅35萬人,由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副政治委員粟裕、參謀長張震指揮,組成東突擊集團。其中以第8兵團指揮之第34、第35軍以積極佯攻的手段,吸引和牽制浦口、浦鎮地區的國民黨軍,並伺機渡江。主力6個軍由三江營、口岸、京口段及張黃港至龍稍港段渡江。成功後,以一部兵力殲滅當面守軍,主力迅速向寧滬鐵路挺進,控制該路一段,力求先立穩腳跟,調整態勢,鞏固陣地,鞏固後方聯絡線。然後擴張戰果、對國民黨軍作有後方的,有秩序的進攻。如條件許可,應派部隊向西發展,截斷寧杭公路,如國民黨軍進攻,則求得在野戰中逐予以殲滅。如力量不足,則繼續鞏固陣地,以待中突擊集團趕到後殲滅之。 以第三野戰軍第7、第9兵團7個軍共30萬人,組成中突破集團,由野戰軍第1副政治委員譚震林指揮,由裕溪口至姚溝至由姚溝至樅陽鎮(不含)段渡江。成功後,以足夠兵力殲滅當面守軍,並監視蕪湖守軍,主力迅速東進,與東集團會合,截斷寧杭公路,完成對寧、滬、杭地區國民黨軍的割裂包圍,爾後會同東集團殲滅寧、鎮地區之國民黨軍。 為求得中、東集團行動上的協調,迅速合圍寧、鎮地區守軍,中、東集團歸粟裕、張震統一指揮。 以第二野戰軍第3、第4、第5兵團9個軍及地方部隊共35萬人,組成西突擊集團,由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由樅陽鎮(含)至望江段渡江。成功後,以一部殲滅當面守軍外,以1個兵團以最快速度迅速挺進至浙贛線衢州及其以西、以北地區,確實控制浙贛鐵路一段及屯溪南北公路,切斷國民黨軍退路。主力則應迅速東進接替第三野戰軍留置部隊的任務,殲滅蕪湖地區守軍,並準備參加攻取南京的作戰。 《綱要》最後要求:各部隊於渡江成功後,應派隊接引左右友鄰兵團渡江,各部隊應與友鄰部隊切取聯絡,互通情報,密切配合,並積極主動地支援友鄰作戰。為將國民黨軍的注意力吸引到蕪湖地區,有利於東、西集團渡江,以及估計到東集團在渡江後可能遇到嚴重的戰鬥,總前委隨後又決定中集團較東、西集團提前一天渡江,以便能盡快有力地支援東集團作戰。 4月1日,總前委書記鄧小平和陳毅率新組成的精幹指揮部去合肥東南的瑤崗村,統籌全局,指揮整個渡江作戰。 4月3日,中央軍委復電,同意《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 4月17日,總前委根據皖南地區的道路和糧食情況,為便於部隊展開就糧和避免過分擁擠,對第二野戰軍渡江後的部署作了一些調整,以2個兵團並肩直出浙贛線,1個兵團沿江東進,首先接替第三野戰軍一部監視包圍蕪湖地區的任務,爾後準備參加攻取南京的作戰。 18日,中央軍委同意上述調整。根據總前委總的部署,第二、第三野戰軍結合自己和當面守軍的情況,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制定了具體的作戰計劃。 第二野戰軍的作戰計劃 第二野戰軍首長認為,該野戰軍渡江地段為湯恩伯集團和白崇禧集團的結合部,當面守軍第8兵團劉汝明部僅3個軍7個師4萬餘人,戰鬥力較弱,因此決定以3個兵團並列在貴池至馬當間寬約100公里的正面,同時實施渡江,將重點置於安慶東西地區,並於4月8日和4月17日相繼向中央軍委和總前委報告了實施渡江作戰的具體安排: 以第3兵團司令員陳錫聯、政治委員謝富治指揮第10、第11、第12軍。除以第10軍以佯攻手段包圍安慶守軍,並封鎖安慶及其東西江面,掩護主力渡江外,主力第11、第12軍由安慶以東至樅陽鎮段渡江。登陸後以一部兵力鞏固灘頭陣地,第11軍向殷家匯、灌口、吳田鋪地區攻擊前進,攻占該地區,並以一部經唐田鎮出張溪接應第5兵團渡江;第12軍向貴池以南前進,接替第7兵團監視並殲滅貴池地區守軍的任務。爾後第11軍經釣魚台、黟縣、休寧向屯溪攻擊前進,割裂、包圍並伺機殲滅歙縣、屯溪守軍。第12軍經青陽、石埭、太平向歙縣攻擊前進,並以一部進擊績溪縣城,截斷徽杭公路。 第4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賡指揮第13、第14、第15軍,由望江至馬當段渡江。其中第13軍附第14軍第41師和第15軍為第一梯隊,第14軍主力為第二梯隊。登陸後沿江東進,接替第9兵團監視蕪湖守軍任務,並準備參加奪取南京的作戰。 第5兵團司令員楊勇、政治委員蘇振華指揮第16、第17、第18軍,由安慶以西至望江段渡江。其中第16軍為第一梯隊,第17、第18軍為第二梯隊。突擊登陸後,以一部兵力控制灘頭陣地,主力包圍並相機殲滅東流、至德兩地守軍,接應第4兵團渡江。爾後沿浮梁、婺源、景德鎮向浙贛線攻擊前進,控制衢縣、江山段鐵路和衢縣、歙縣段公路,切斷守軍退路。 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第40、第43軍和江漢、桐柏、鄂豫軍區部隊,共20萬人,由蕭勁光統一指揮,第一步先遣兵團進至廣水、河口、黃安、中館驛一線及其以北地區集結待機;江漢、桐柏、鄂豫軍區部隊進至應城地區集結待機。第二步在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時,分別進至武漢以東、以北地區積極活動,牽制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野戰軍渡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