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決戰太原:解放戰爭檔案

第12章 附錄一:老區英烈人物

1.羅貴波 羅貴波(1907—1995),江西省南康縣人,我黨早期的外交家之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太原老區黨和軍隊的主要領導人。 羅貴波於1926年4月參加革命,192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他先後組織領導了南康潭口農民武裝暴動、安遠縣農民武裝暴動、贛縣農民武裝暴動。他曾擔任紅軍22軍第三縱隊政委,紅軍35軍政委和中共贛南行委委員。 1930年1月,他率紅35軍和贛南部分縣黨組織果斷平息了分裂黨、分裂紅軍、反對毛澤東的“信豐事件”。後率部在贛南開展游擊戰爭,參加了紅軍第一、二次反“圍剿”戰鬥。在紅軍長征中,他任中央紅軍幹部團三營政委、紅軍上級幹部隊隊長兼政委、紅軍教導師政治部主任。他率部擔負中央領導機關及遵義會議的警衛任務;率領先遣部隊完成了搶渡金沙江絞平渡口和搶占江對岸敵軍江防陣地的任務,並參加了攻占通安洲的戰鬥。

抗日戰爭爆發後,羅貴波先後擔任晉西北區黨委副書記兼軍事部長、統戰部長,八路軍120師民運部部長,358旅(新)政委,晉西新軍政委,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委員,晉綏軍區第八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第八地委書記。在抗戰最艱苦的時期,他領導八分區軍民堅持對敵鬥爭,挫敗了日軍的多次進攻,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羅貴波歷任中共呂梁區黨委書記、軍區政委,中共晉中區黨委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太原警備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七軍政委。他率部先後參加了汾孝戰役、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任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中共中央駐越共中央聯絡代表、中國駐越南顧問團團長,中國駐越南首任特命全權大使,外交部副部長、部黨委副書記等職。黨的11屆三中全會以後,他任山西省省長、省委第二書記,在黨的第12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羅貴波同志是黨的第7次、第8次、第12次、第13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14次全國代表大會特邀代表,並是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央委員。他還是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羅貴波同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為增進中越兩黨兩國和兩國人民的友誼,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建設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2.孟春蓮 孟春蓮(1883—1948),太原北郊區中澗河鄉柏楊樹村人。是山西最早的女共產黨員。 孟春蓮年輕時嫁到太原廟前街一姓宋的商人家。丈夫早逝,她帶著兩個兒子度日。大兒子宋熹,在大革命時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到廣州黃埔軍校學習,畢業後回太原,曾任中共太原地委組織部長。後調往上海,於1927年在上海組織第三次工人暴動時被反動派殺害。

在大兒子宋熹的影響下,孟春蓮攜其二子宋二貨毅然投身革命。於1927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搞黨的地下交通和掩護省委機關的工作。從1927~1931年間,她掩護省委幾任書記,保管黨的文件,傳遞消息,並給同志們洗衣做飯.被大家尊稱為“宋大娘”。 1931年9月,因叛徒告密,省委機關遭到破壞,孟春蓮被捕入獄達四年之久。刑滿釋放後,因特務監視不能出來活動,只好退居柏楊樹娘家。由於身體在獄中遭到摧殘,經常鬧病,於1949年1月太原解放前夕去世,終年65歲。 3.劉墉如 劉墉如(1905—1972),中陽縣人。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到太原成成中學任教,1932年任該校訓育主任、教務主任。 1933年1月,太原成成中學抗日反帝同盟會遭到破壞,校長武新宇被迫出走,反動當局派段麗卿為代理校長。劉墉如受黨的指示,發動師生趕走了段麗卿,臨時負責維持校務。 1933年12月,經校董事會選舉,劉墉如正式擔任校長。抗戰爆發後,該校師生奮起組建抗日游擊隊,劉墉如任隊長。後來,太原成成中學師生抗日游擊隊改編為戰動總會游擊第四支隊,於1938年8月奉命北上大青山,他留晉西北工作。 1939年曾一度歸隊到大青山,1940年4月又調回晉西北,任三專署專員、雁門行署主任等職。全國解放後,任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局長、財政部副部長、北京師範大學黨委第一書記等職。

4.楊秀山 楊秀山(1914—),湖北洪湖人。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轉黨),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紅軍團政委、師副政委,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後任八路軍一二0師騎兵營政委,三五八旅四團、七團政委。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1940~1943年他一直率部駐守在呂梁山婁煩一帶根據地,並兼任過中共靜樂中心縣委書記。 1940年6月米峪鎮戰鬥,他率四團擔負主攻任務,同七一六團和二支隊一起,全殲日軍村上大隊700多人,立下了卓著的戰功。 1942年10月劉少奇回延安途經婁煩地區,他率七團順利完成了護送任務。他領導婁煩根據地軍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開荒種地,創建炸彈廠,一面生產,一面打仗,終於度過了抗日戰爭最艱苦最困難的歲月,迎來了勝利。建國後,他曾任武漢軍區副司令員、後勤學院院長,1955年授中將銜,1985年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5.高永祥 高永祥(1912—1945),甘肅靈臺縣人。 1931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紅五軍團任排長、連長等職,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 1937年抗戰爆發後,奉命來到山西太原,在戰動總會舉辦的游擊幹部訓練班任軍事教官。同年11月,被派到太原縣,同該縣犧盟會特派員慕湘一起,發動群眾組建太原縣抗日游擊隊,開展游擊戰爭,高永祥任隊長。後來,太原縣抗日游擊隊改編為戰動總會游擊第二支隊,不久又改編為山西保安第二區一支隊二營,高永祥隨隊先後擔任支隊長、營長。 1940年7月,為暫一師三十六團團長,1945年7月在神池縣橫山村戰鬥中犧牲。 6.慕湘 慕湘(1916—1988),山東蓬萊縣人。 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參加山西犧盟會。抗日戰爭期間,任太原縣犧盟會特派員、太原縣游擊隊政治主任,後來太原縣游擊隊兩次改編,慕湘隨隊任支隊政治主任、營教導員。解放戰爭期間,慕湘任綏蒙軍區陶集支隊政委、23師政治部副主任等職。解放後,任23兵團副政委、政委、北京軍區裝甲兵政治部主任、八一電影製片廠政委,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慕湘著有長篇小說《晉陽秋》、《滿山紅》、《汾水寒》,並與呂文幸合作校點出版了劉大鵬遺著《晉祠志》。 7.李寶森 李寶森(1911—1989),曾用名李寶生,清徐縣北程村人,後定居於鵝池村。 1930年在太谷銘賢中學讀書期間,因參與反對校方奴化教育的學潮,被當局逼離該校,轉到太原新民中學,後考入山西大學。他積極參加“讀書會”、“反帝大同盟”等進步組織,數次被閻政權所通緝,1933年9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化名李世昌,任中共中央局交通,往返於上海太原之間,為中央局和山西省委傳遞文件。 1934年調河北省委任交通局長兼組織部幹事,1935年又任中共北方局交通科長。他經常與國民黨特務周旋,多次為保衛黨的負責幹部、傳遞黨的機密文件盡心盡力,從未發生任何差錯和問題。 1936年,劉少奇同志主持北方局工作後,派李寶森回山西任山西省工委書記,配合薄一波同志積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組建犧盟會,參加犧盟會舉辦的村政協助員訓練班和軍政訓練班工作,為抗日培訓骨幹。不久黨組織根據需要派李寶森深入閻錫山舉辦的國民兵軍官教導團做兵運工作,直接負責管理教八、教九兩個團,負責地方黨的工作。在軍官教導團中,他發動、組織青年軍官、有血性士兵、青年知識分子參加黨組織,壯大黨的力量。擴充了抗日隊伍。

1937年冬,日軍侵占太原,李寶森帶領一批進步青年官兵、青年知識分子、青年工人轉移到晉西北興縣。 1938年春,他所率領的全部人員編入決死四縱隊,李寶森任縱隊黨委書記,並兼管興、臨兩縣地方黨的工作。 1938年10月,組建抗日地方武裝,李寶森出任游擊六團團長。 1939年春,李寶森率六團全體指戰員與另一個團配合,回到晉中平川活動。 4月25日,在清源縣北社村同數倍於己的敵人展開激戰,殲滅日軍200餘人。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大長了抗日軍民志氣。 1941年黨調李寶森回延安學習,1942年整風運動中,組織上第一個就給他做了“黨的好乾部”結論。 1943年在延安“搶救失足分子運動”中,因受“左”的影響,李寶森被錯誤地定為“叛徒”、“特務”,關押一年又三個月(1957年徹底平反)。

1945年日本投降後,李寶森調回晉西北,但一直未分配工作,直到1949年組建省水利局時,才出任省水利局副局長。 1951年,李寶森調到河北省峰峰礦任二礦礦長,不久調平頂山礦務局任第一副局長。 1958年,調廣西省煤炭工業局任副局長,直到1972年離休。 8.李延年 李延年(1913—1942),又名李石清,清徐縣高花鄉南尹村人。自幼勤奮好學,初中畢業後即任教,後以優異成績考入山西國民師範學校。在校主辦進步刊物《學生新聞》,從事學生運動,被校方開除。後考入新民中學,繼續從事學生運動。 1932年加入“左聯”、“社聯”,曾集資14塊銀洋買了一台油印機,翻印進步刊物,傳播革命理論,並在家鄉辦起有50名教師參加的進步組織“耕心齋讀書社”。組織了徐溝地區的“社聯”小組和支部。 1933年春,參加“反帝大同盟”。當年12月,經李寶森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山西省“社聯”執委、黨團書記及武裝自衛隊黨團書記。 1935年後長期患病,先後在北京、延安等地治療。抗日戰爭爆發後,赴太行區工作,1942年春,於左權縣下口村病故。

9.周洪濤 周洪濤(1911—1940),原名崇義,西安市人。 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調山西抗日前線,任決死縱隊教官、民運工作團副團長,1939年12月,任太原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 1940年6月8日,周洪濤奉命回晉綏八地委匯報工作,途經古交上石沙村時同日軍遭遇,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9歲。 10.齊世銘 齊世銘(1894—1953),太原北郊區小返鄉窯頭村人。弟兄三人,他排行老二。少年時父母雙亡。 16歲到煤礦做工。他大哥齊世履是大革命時期的激進青年。齊世銘受大哥的影響,毅然走上革命道路.於1934年由地下黨員趙傳林、任貴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革命工作。 1937年因趙、任離並,與黨組織失去聯繫。

抗日戰爭爆發後,齊世銘於1937年11月組織當地礦工和農民奮起抗日,拉起了一支隊伍,並逐步發展到500多人,稱為“東山抗日游擊隊”,自任大隊長。他帶領部隊經常打擊或收編閻軍小股散兵,襲擊日偽政府、警察所和日偽軍,威震太原東山,人稱其部隊為“齊二老虎”部隊。閻錫山當局和日偽方面都妄圖收買齊世銘,但均未得逞。當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進到陽曲一帶後,齊世銘立即派其侄子前往與八路軍聯繫,毅然加入革命隊伍,成為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 1938年3月,齊世銘由七一四團政委張世良和潘選才介紹,再次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4月,其部隊正式改編為八路軍七一四團東山抗日獨立營,齊世銘任營長。在黨的領導下,齊世銘營隨即於當月搞了聞名太原城的詐降事件,殲滅日偽軍20多人,擊斃日軍山西省特務部長吉野和偽警察局長吳小能。此後,齊世銘奉命回到分區,歷任分區供給部副部長、副處長、副主任、處長等職。 1953年12月於北京病故,終年59歲,葬於八寶山公墓。 11.張重民 張重民(1910—1947),化名劉英,榆次縣東長凝村人。 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戰前,先後在太原國民師範、山西大學、綏遠國民黨軍隊,搞學運、兵運工作。 1938年任神池縣委書記,後調任文交中心縣委書記。 1940年1月,調晉綏八地委宣傳部、組織部工作。 抗戰勝利後,張重民任清源縣委書記,領導地方武裝力量,堅持在邊山或深入到河東清二區,開展對敵鬥爭和鋤奸反霸工作。 1946年春張重民帶領縣、區主要幹部,公開活動在清二區的西谷、孟封一帶,配合八分區十五團,同閻錫山清源縣反動政權開展針鋒相對的鬥爭。同年5月,閻錫山調動了3個師的兵力,配合各縣保安團,向我太三區、清二區、徐西區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八分區十五團主力奉命戰略轉移。張重民帶領縣委、縣政府和清二區的干部,仍堅持在孟封一帶,同敵人周旋。不幸於當月26日晚,在“小東社事件”中被敵抓去,1947年3月在太原慘遭殺害,年僅37歲。 12.石玉 石玉(1918—1976),又名張芝俊,陝西綏德人,1935年參加革命,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9月,由中共靜樂中心縣委派往陽(曲)西地區開展抗日工作,建立黨的組織,創建革命根據地,任中共陽(曲)西縣工委書記。 1939年1月,調中共靜樂地委任巡視員和組織幹事。 1941年4月,被第二次派往陽(曲)西縣,任中共陽(曲)西縣委書記。 1942年12月,調晉綏黨校學習,離開陽曲。 石玉是陽(曲)西縣黨的第一任書記,是陽(曲)西縣革命根據地的開拓者。他在陽(曲)西縣兩年的革命鬥爭中,不辭勞苦,不避艱險,領導陽曲人民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頑強的鬥爭,度過了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 石玉調離陽曲後,歷任中共交西縣委書記、中共太原縣委書記、中共晉中二地委組織部長。後來隨軍南下,任湖南省委組織部處長、湖北長江航運管理局政治部主任、武漢市合金鋼廠黨委書記、交通部船舶設計院院長等職。 13.康永和 康永和(1915—),古交市木瓜會村人。 1935年在太原并州中學求學期間,與進步同學組織“呼聲社”、“太原健風社”,出刊《赤色呼聲》、《健風》等刊物,積極傳播革命思想。 1936年春,參加“赤色討蔣抗日救國會”(黨的外圍組織),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即奉命到太原毛織廠開展工人運動,擔任毛織廠黨支部組織委員。他創辦工人夜校,啟發工人群眾的階級覺悟,領導工人同資本家做鬥爭,深受工人的擁護。 1937年春,調任中共太原市工人工作委員會組織委員,隨後又任中共太原市委組織部長。 1937年9月18日,康永和遵照黨的指示,在太原組織產業工人近萬人集會遊行,要求閻錫山武裝工人,抗日救亡,並於當日成立了省工會,康永和被選為省工會主任。在犧盟總會和省工會的組織領導下,很快籌建了山西工人武裝自衛隊,簡稱工衛隊,不久發展為旅,康永和先後擔任工衛旅政治部副主任、黨委書記等職。 1940年10月,他到延安軍政學院學習,後任中央高級黨校二部秘書科長,抗大七分校政治部主任,出席了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 1945年後歷任中共太原工委書記、晉綏八地委委員、城工部長,全國總工會執委、候補常委。 1949年4月,太原解放後,康永和任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工業工作委員會書記,省、市工會主席,太原市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主任。 1951年,任華北工會工作委員會主任,同時擔任世界工聯國際農林工會主席,1955年任全國第一機械工會主席。 1957年任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書記。 1960年擔任了世界工聯書記處書記,常駐布拉格。 1962年作為中國代表團副團長參加了在莫斯科召開的國際工聯六次勞動大會,同國際霸權主義進行了堅決鬥爭。 1964年任全國總工會副主席。 1976年任國家勞動總局局長。 1979年後任國家計委副主任、全國勞動學會會長,中華全國總工會工人運動研究會理事長等職。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二、三、五屆代表,全國政協第一、第六屆委員,黨的十二大代表。 14.肖靖 肖靖(1916—1964),曾用名徐樹華、徐柏森、徐邁倫。吉林省雙陽縣人。 1932年就讀於雙陽縣模范小學,“九一八”事變後,隨同東北逃亡難民進入關內,先到北平,幾經輾轉,入中山中學高中部學習。他積極參加北平“一二九”運動,被選為學生代表,參與學聯活動,期間因壞人告密被捕,經東北同學營救出獄。出獄後做民先隊街道工作。 1936年6月,肖靖加入中國共產黨,轉入秘密工作,任北平東北特委書記,民先隊區隊長等職。 1937年秋,去延安中央黨校學習,畢業後分配到晉西北抗日前線,開闢清太徐地區工作。 1938年春至1945年,肖靖歷任中共清太徐縣委組織部長,縣委書記,縣動委會主任,八地委軍事部長,武工隊長,游擊隊大隊長,團、支隊政委等職。 肖靖到清太徐後,面對的正是日本侵略軍氣焰囂張、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磨擦的困難局面。一面發動進步力量與頑固派作鬥爭,同時動員組織廣大人民群眾與日偽漢奸作殊死鬥爭。他親自參與組建和領導了清太徐縣大隊400餘人、七支隊千餘人的抗日武裝,積極發展、組建各級黨組織和抗日民主政權。他親自指揮對日偽軍戰鬥百餘次。 1940年冬,他又組建了249人的游擊四大隊,自任政委。他率領這支隊伍,重創清源縣、太原縣、徐溝縣日偽軍,拖住駐地敵人,有力地配合了“百團大戰”。在這期間,打死打傷日偽軍200餘人,繳獲長短槍150餘支。他親自指揮拔除日軍草莊頭據點,多次負責組織護送我黨工作人員安全過境,並親自護送劉少奇、劉伯承等中央領導人安全通過清太徐地區。 1942年元月,在“小婁峰事件中”,肖靖身負重傷。傷癒後調交東縣任縣委書記,晉綏八分區一支隊政委。 1945年日本投降後,又調回清太徐任縣委書記。不久調東北工作,任地委書記、支隊政委。新中國成立後,任吉林省總工會副主席、主席、省工業部長、省委常委、副省長等職。 15.張秉國 張秉國(1913—1939),趙城縣好義村人。 1935年曾在太原成成中學,後轉入省立第一師範求學。 1936年11月參加山西犧盟總會舉辦的村政協助員訓練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被分配到洪洞縣做抗日救亡工作。 1937年2月調回太原,參加了犧盟會特派員訓練班,同年11月,任陽(曲)東縣犧盟會特派員,後任孟陽結合地區工委書記、警衛隊政委。不幸於1939年2月被敵人殺害,年僅25歲。 16.郭明遠 郭明遠(1915—1942),又名郭大貴,石樓縣西衛村人。 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任石樓縣第三區區委委員,1939年冬到晉西南黨校學習。晉西事變後,隨軍轉戰晉西北。 1941年1月,調任陽(曲)西縣委組織部長。 1942年12月,在石堂河村被敵人包圍,突圍中頭部受重傷被俘,被敵人嚴刑拷打致死,年僅27歲。 17.李祥 李祥(1921—1945),原名王鍾靈,清徐縣南營留村人。 1936年高小畢業後,因家境貧寒,為謀生到交城縣當店員。 1937年抗戰爆發,毅然棄商從戎,在八路軍彭芝久的帶領下,參加了開闢孝義縣一區的革命工作。同年底,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晉西事變”後,李祥被調興縣“抗戰學院”學習半年。 1941年,擔任汾陽七區區長。 1942年冬,李祥調到離東縣,擔任縣武委會主任兼離(石)嵐(縣)公路武工隊副隊長。 1945年4月,李祥調回清源縣,擔任縣武委會主任兼武工隊隊長。 1945年12月30日晨,李祥同志為掩護同志們突圍,中彈負傷,被閻軍殘殺,年僅24歲。當年的縣委書記張重民親筆寫下了“李祥家住清徐縣,他是中共好黨員,汾陽離東到清徐,英雄轉戰整八年。肯吃苦、排萬難,堅持抗戰在一線”的讚歌來紀念他。 18.楊新 楊新(1915—1974),河津縣人。 1936年在太原成成中學高中讀書時,積極參加抗日救國學生運動。抗日戰爭爆發後,投筆從戎,參加成成中學師生游擊隊任副班長;193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寧武縣委組織部長;1939年2月,調陽(曲)西縣開闢工作,任中共陽(曲)西工委書記;1940年1月,陽(曲)西縣抗日民主政權建立後,任縣委書記;1941年8月,調晉西北三專區任靜樂中心區抗日聯合會主任;1942年3月,改任靜樂縣委書記;1943年1月,再次擔任陽(曲)西縣委書記。至1947年夏,到中共晉綏分局黨校和中央黨校學習。 楊新先後兩次在陽(曲)西縣擔任縣委書記的6年多時間裡,帶領全縣人民大力加強建黨、建政、建軍工作,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建立和發展革命根據地,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1939年夏,楊新即以犧牲救國同盟會陽(曲)西縣協助員的名義,先後在西峪溝村、胡家峪村和張家山村舉辦了三期共有150餘人參加的村秘書訓練班,為以後開展工作奠定了組織基礎。 1940年至1945年,楊新積極考察和吸收符合條件的優秀分子加入中國共產黨,擴大黨的力量,發展基層黨組織;5年多時間裡,縣委從本地干部中提拔區級以上乾部19名;提拔副區長和縣級機關股長24名。對外來幹部和本地干部,他都同樣嚴格要求,一樣培養使用,並註意搞好乾部之間的團結。正是這些黨員和乾部,率領廣大群眾開闢和建設根據地,為抗日偽、打蔣閻做出了重要貢獻。 1939年,他以“動員歸隊”(動員脫離部隊回家的戰士自覺歸隊,重返前線)為名,陸續向主力部隊輸送兵員。 1940年,領導全縣人民積極開展以擴軍、做軍鞋、獻金、獻糧為主要內容的“四大動員”,支援主力部隊進行抗日戰爭;大力支持陽(曲)西縣第一支地方武裝——縣工衛隊的建立和發展。 1941年,縣工衛隊擴建為陽(曲)西縣大隊後,他親任大隊政委;1944年10月,陽(曲)西縣游擊大隊和靜樂縣大隊合併組建十八支隊時,他又兼任支隊政委。 1940年以後,每到一村,他都親自過問民兵工作。正是這些地方武裝和民兵組織,在開闢、鞏固革命根據地和抗日偽、打蔣閻的鬥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1947年4月古交鎮、河口鎮解放後,工作重點轉向貫徹中共中央“五四”指示,進行土地改革。楊新先後帶領縣委機關部分乾部到三區溫家山村、火山村搞土改試點,指導全縣的土改運動。當土改運動進入定成分階段時,他親自測算並做出範例供大家參考。凡是他蹲點搞土改的地方,一般沒有出現劃分階級成份擴大化和侵犯中農利益的偏差。 1947年,楊新在黨校結業後,相繼任晉綏邊區五地委宣傳部長、副書記,四川劍閣地委副書記、書記,中央第二機械工業部監察室副主任,幹部司司長,第一、三機械工業部機關黨委書記,四川綿陽地委副書記、西昌地委第一書記,中央第五機械工業部政工組長等職務。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身心受到嚴重摧殘,積勞成疾,於1974年2月逝世,享年59歲。 19.李奎年 李奎年(1915—1989),曾用名林毅,太原南郊區北格鎮代家堡人,1935年并州高級中學畢業,1936年10月參加革命,1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太原抗日犧盟會工作員,決死二縱隊連長、指導員、民運科長、教導員,太原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文水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兼縣大隊長,洪趙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於1946年赴晉綏分局黨校學習,1948年任臨汾土改工作團分團長。 1949年,隨軍南下開闢新區,先後任四川省金堂縣縣委書記、縣長,綿陽專署副專員,重慶市西南煤礦基建局局長,煤炭部幹部學校副書記,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五研究所黨委書記,天津六0五所副所長,華北衛生研究所黨委書記等職,1978~1983年5月任山西省交通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1985年10月離職休養。 20.馬必生 馬必生(1920—1941),原名馬敬修,清徐縣馬家莊人。 1937年參加八路軍一二九師獨立支隊三大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9年調任太行榆太獨立營路西便衣隊隊長,活動在榆次、太谷、徐溝、太原之間。同年12月,帶領戰士深入日軍大常據點,為民除去聚集在那裡的漢奸、特務、叛徒11人,使日偽聞風喪膽。 1941年初,任太行二分區榆太獨立營營長,同年秋,他帶領幾位戰士偷襲範村據點,全殲日偽軍數十人。戰鬥結束後,撤往蒲次村,拂曉被日偽軍包圍,為掩護戰士突圍,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1歲。 21.張文選 張文選(1921—1941),又名張振新,寧武縣馬頭山村人,出身於貧農家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旋即加入中國共產黨,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1939年8月,被分配到陽(曲)西縣犧盟分會工作。協助分會舉辦村秘書培訓班,宣傳《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組織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救國活動。同年底至翌年初,他在曹坪一帶領導自衛隊和群眾參加反頑固鬥爭,配合主力部隊打垮閻軍暫編二旅第六連。 陽(曲)西縣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後,他任中共陽(曲)西縣四區區委書記,積極開展擴兵、做軍鞋、獻金、獻糧四大動員活動,僅一個多月即動員自衛隊60餘人參軍,並敦促10餘家富戶出糧、出錢,支援抗日。 1940年3月,日軍在草莊頭紮下據點,使大川多數村莊淪為敵占區。面對險惡的形勢,他帶領工作人員夜訪群眾,宣傳抗日,開展反維持鬥爭。 4月,大川改劃交城七區,他任七區區委書記。在大川西梁張家山和胡家峪一帶堅持對敵鬥爭,親自培養髮展了一批共產黨員,加強了村政權和民兵建設。 1941年9月9日夜,他和區青聯主席蘇鋒在張家山主持召開青工會議,突然被駐古交鎮敵軍包圍。蘇鋒當場犧牲,他被俘至古交鎮。敵人施盡金錢利誘和嚴刑拷打等手段,企圖迫使他供出黨的秘密。他堅貞不屈,大義凜然,慷慨就義,年僅20歲。 22.崔一生 崔一生(1912—1942),曾用名何大方,離石縣城關鎮馬茂村人,山東大學畢業。 1937年赴延安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10月,任晉綏邊區三地委組織部長。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裡,三地委和三專署機關駐婁煩地區,領導根據地軍民堅持鬥爭。崔一生平易近人,關心和愛護人民群眾,在群眾中有很高的威望。不幸在1942年2月“水峪事件”中壯烈犧牲。 23.劉謙 劉謙(1917—),又名王俊明?陽曲縣楊興鄉楊興村人。 1937年11月參加革命,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6月任中共陽(曲)東縣工委宣傳部長,1939年9月任縣工委書記。 1940年1月,中共陽(曲)東縣委成立,劉謙任縣委書記,1942年1月調晉察冀黨校學習。 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由於根據地縮小、鬥爭形勢險惡,邊區黨委決定,將陽(曲)東縣同孟縣西部地區合併為孟陽縣。 1943年1月,劉謙任中共陽(曲)東中心區委書記,1944年2月,陽(曲)東縣恢復,劉謙繼任縣委書記,1945年8月,改任縣長。 劉謙是陽曲縣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是陽曲縣第一個基層支部即石坡頭村黨支部的創建人,是抗日戰爭時期陽(曲)東縣黨的主要領導人。 抗戰勝利後,劉謙調離陽曲,歷任南陽地委宣傳部長、廣州市委組織部長、華北局副秘書長、天津市國防工辦主任、天津市顧委委員等職。 24.李振江 李振江(1919—),山東鄒平縣人。 1936年參加民先隊,1937年到陝北公學學習。 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調晉察冀邊區二地委工作,1942年2月任中共陽東縣委書記。 當時日軍連續推行“強化治安”,鬥爭形勢非常險惡。為了打開局面,李振江一上任就緊急召開縣委擴大會議,研究部署加強武裝鬥爭、加強鋤奸反霸工作。接著派得力干部深入鐵路以西,開闢了一百多個村莊的抗日工作,建立了第六區;組織武工隊深入敵區,懲辦了一批罪大惡極的鐵桿漢奸;領導民兵伏擊敵人的運輸隊,並用反間計將叛徒張力勵除掉,有力地打擊了敵人,鼓舞了廣大干部和群眾的鬥志。 1942年9月24日凌晨,由於漢奸告密,日偽軍包圍了李振江的住地——半崖上的一個土窯洞。當時李振江正在病中,堅持戰鬥一天,眼看突圍無望,就抱定寧死也不向敵人投降的決心,向自己頭部開了槍,倒在血泊之中……我游擊隊聞訊趕到,兩面夾攻,日偽軍倉惶撤走,李振江被立即送往後方醫院搶救。李振江傷好後,又於1943年1月繼續擔任了中共陽(曲)東縣委書記。 抗戰勝利後,李振江隨軍南下,歷任湖北省委組織部科長、武漢市委組織部長、武漢鋼鐵公司黨委書記、黃石市市委書記,後來任吉林省副省長、吉林市委第一書記、吉林省顧委常委等職。 25.趙希敏 趙希敏(1913—1984),汾西縣邢撥村人。 1937年參加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1年5月~1946年5月任陽(曲)西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 陽(曲)西縣是晉綏根據地的前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希敏接任縣長時,正值根據地初創時期。他克服鬥爭環境惡劣、物質條件極差等諸多困難,在縣政府原有民政、財政兩科和公安局的基礎上,增設了教育、建設、司法三科,並逐步建立健全了貿易、金融、稅收、交通等機構;同時多方延攬革命志士,大力培養提拔行政幹部,充實縣區兩級政府的干部力量;隨著反“掃蕩”、擠敵人等工作的開展,各村的抗日村公所也都普遍建立起來,為政府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組織保證。 面對陽(曲)西縣生產落後、日偽封鎖、物資奇缺、群眾生活十分貧困的嚴重局面,希敏帶領縣、區、村三級幹部,組織發動群眾開展農牧業生產和紡線、織布、採煤、燒硫磺等工副業生產,努力增加收入;積極開展貿易工作,改善供給;並與縣、區幹部一起動手,開荒地,搞副業,盡量減輕人民負擔。同時建立和完善了公糧徵收、各種稅收、攤款徵收、軍鞋攤派等製度,狠抓了糧秣徵收和財政收入。從1941~1945年,每年大約徵收公糧280萬斤,軍鞋近萬雙;1943年以後,每年的財政收入折合銀洋3.5萬~4萬元,不僅保證了全縣黨政軍和駐地部隊的供應,還部分上繳或支援兄弟縣,為鞏固和發展根據地,抗擊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要貢獻。 希敏認真執行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政策,熱情地與非黨幹部合作共事,鼓勵他們大膽工作;重視團結使用知識分子。當時縣政府5個科中,就有2個科的科長是非黨幹部,在縣、區兩級幹部中,非黨知識分子就有20餘人。他十分注意爭取當地上層人士,使之同情和支持抗日救國,還推薦八、九位有社會影響的知名人士擔任縣議員,不時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1946年6月,希敏調離陽(曲)西縣。先後擔任晉綏邊區第八專署民政科長、蒲縣縣長、隰縣縣長、第九專署副專員、甘肅武都地區專員。新中國成立以後,相繼擔任白銀市805廠籌建主任、四川瀘州市255廠廠長和黨委書記、遼陽375廠黨委書記、陝西戶縣845廠黨委書記和顧問等職。 26.韓桂珍 韓桂珍(1919—1942),又名高瑩,定襄縣南關人。 1937年“七七”事變後,投身革命,193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2年初,調任陽(曲)東縣婦救會主任,是年陰曆2月初九晚上,韓桂珍在連巔村召開村幹部會議,因叛徒告密,被敵人抓捕。遭嚴刑拷打,百般凌侮,但她堅貞不屈,視死如歸。最後,被敵人扔在水窖中活活淹死,年僅23歲。 27.馬樂清 馬樂清(1916—1982),陽高縣安家皂村人。 1937年5月,考入山西國民兵軍官教導團。 “七七”事變後,參加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二縱隊四團。 193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歷任決死二縱隊政治指導員、營教導員、清太徐游擊四大隊副政委、清太徐支隊參謀長、晉綏八分區十七支隊參謀長、清太徐武工隊隊長。 1944年12月,馬樂清率領一個連奇襲小店老爺廟敵據點,全殲偽軍1個中隊。 1945年1月,指揮拔除喬武敵據點戰鬥,殲滅偽軍百餘人。 2月,率一支隊夜襲北格鎮,消滅偽軍一個中隊。 3月初,指揮兩個排在清源南安村設伏,擊斃清源縣日軍顧問渡邊;不久,參加夜襲白家莊戰鬥,殲滅日偽一個中隊。 5月,在東蒲村伏擊日軍特憲隊,殲敵21名,這次戰鬥非常殘酷,馬樂清身先士卒,身負重傷仍指揮戰鬥,榮獲晉綏軍區二級戰鬥英雄稱號。 1946年5月,閻錫山集結重兵對晉中平川解放區發動“水漫式”進攻,馬樂清率領清太徐各縣游擊隊和分區部隊十五團配合,積極參加反擊,連續作戰40余天,掩護清太徐地區幹部、民兵和學生轉移到交城山區。 10月,清太徐地方武裝合編為新十七支隊,馬樂清任支隊參謀長。 11月,閻軍3個師包圍清源白石溝,十七支隊在馬樂清等領導下,面對人數、武器都佔優勢的敵人,頑強阻擊,掩護黨政軍民突出重圍,安全轉移。次年春,為配合解放文水縣城,馬樂清率領十七支隊從文水出發,一夜急行軍40公里,對橫行鄉里的太三區敵政權進行遠距離奔襲,橫掃監軍莊、西草寨、東里解等9個據點,鎮壓了一批作惡多端、民憤極大的敵鄉村人員。 1948年春,馬樂清率領十七支隊參加解放臨汾戰役,旋即參加晉中戰役,經孝義、汾陽、文水、交城,打回清太徐地區。晉中戰役結束後,十七支隊合編為五十一團,馬樂清任副團長,參加解放太原戰役。 太原解放後,馬樂清參加進軍大西北戰鬥。 1951年任解放軍某部師副參謀長、參謀長、砲兵師副師長,參加抗美援朝戰鬥。 1956年,轉業到地方工作。先後任第四機械工業部物資管理局副局長,清華大學二分校領導組組長。 1981年調任北京市物資管理局副局長。 1982年11月8日,因病逝世。病重期間,馬樂清以頑強的毅力,寫出了3萬餘字的清太徐革命鬥爭史料。 28.常忠 常忠(1915—1980),清徐縣吳村鄉孔村人。 1932年,17歲的常忠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太原國民師範。在國師學習期間,曾因“赤黨”嫌疑被捕,後經共產黨地下組織營救出獄,於1938年毅然投身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常忠參加革命後,在清太縣先後任一科科長、清太游擊大隊隊長、游擊六團副團長等職。 1939年4月,配合一二0師特務團在高白鎮打擊日軍運輸隊,打死打傷日軍數十人,生俘日軍1人,燒毀軍車數輛,繳獲軍用物資數十噸。同年5月,同工衛旅、一二0師配合在文水北胡家堡同日偽軍激戰,斃傷日偽軍200多人。 1940年,常忠被調一二0師教導大隊任教,後又調抗大總校任教。 1944年,進延安黨校學習。 1946年,隨抗大出關,到東北解放區參與組建工程兵學校。 1948年入關,次年參與組建解放軍工程兵部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常忠先後擔任工程兵司令部軍運訓處處長、洛陽工程兵學校訓練部長、南京第一工程兵學校副校長等職。 1955年授少將軍銜。 29.王國英 王國英(1921—1942),原名王安福,清徐縣東穆莊人。其父王丁四為中共黨員。王國英秉性剛毅,膽略過人。 1938年投筆從戎,參加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八旅獨立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部隊轉移時,奉命留在清太邊山組建抗日游擊小組。 1940年任太四區基干隊隊長。 1942年調任清三區代區長,歷經戰鬥20餘次,勇敢善戰,臨危不懼,威名波及清太徐地區,敵人對他既恨又怕。 1942年農曆正月初六,王國英在南邵村開展敵後工作時,不慎被晉祠掃共隊逮捕,不久英勇就義,年僅21歲。 30.郝效烈 郝效烈(1913—1984),婁煩縣城關鎮大夫莊人。 1936年參加犧盟會,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後擔任我軍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團副政委,參加過百團大戰、上黨戰役、淮海戰役等。建國後,歷任十三軍一一三團政委、中共文山縣委書記、昆明軍區司令部軍事科學研究處處長、軍需部長、雲南省臨滄軍分區政委兼雲南省建設兵團第二師政委等職。 31.高銘生 高銘生(1920—1945),清徐縣徐溝鎮西北坊人。 1937年隨成成中學游擊隊參加抗日,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晉綏二分區三十六團任連長、參謀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一直在晉西北與敵鬥爭。 1945年2月,五寨縣的日偽軍,在風子關突然包圍了我抗日機關、部隊。高銘生聞訊後立即帶領一連戰士衝到敵陣,與數倍於我的敵人展開血戰,掩護機關、部隊、學校和群眾安全轉移,經過一上午的血戰,打退了敵人一次次的進攻,高銘生在戰鬥中身負重傷而犧牲,年僅25歲。 1945年3月3日,《抗戰日報》曾以《高銘生同志和一連》為題,報導了他生前關心愛護戰士、虛心向戰士學習,積極組織部隊生產和勇敢戰鬥的動人事蹟。 32.李祥瑞 李祥瑞(1915—1949),婁煩縣婁家莊人。 1932年考入太原成成中學,因家貧中途輟學。 1936年底,李祥瑞在家鄉參加犧盟會,翌年以婁煩區分會負責人的身份參加了靜樂縣動委會,組織了營救地下黨員張文煥的鬥爭。 1939年夏,他任石樓縣犧盟會特派員和縣“精建會”主任,緊密配合中共石樓縣委,堅持“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揭露閻錫山投降、分裂、倒退的真面目。晉西事變後,在形勢十分危急的情況下,向晉西北區轉移了許多進步青年,又利用縣“精建會”主任的合法身份,將敵人扣捕的離石、方山、石樓、中陽、臨縣五縣犧盟會辦事處任善元主任營救出獄。事後他被敵人逮捕,受盡酷刑,堅貞不屈。敵人決定將他押解至永和縣藥家灣十九軍王靖國部處死,幸遇軍參謀李玉堂是他父親的學生,從中周旋,方免於難。隨後他被送往陝西秋林勞動服務隊,受審達二年之久,獲釋後,被派到“同志會執行部幹管會”服務。 1942年,趙宗复(黨的地下工作領導者)兼任青幹校校務主任後,調李祥瑞任青幹校“同志會校分會”副主任特派員。這個學校是閻錫山為控制其軍政幹部專門培養“服務士”小特務的學校,其任務是向閻錫山密報其軍政幹部的言行。為了加強對青幹校的控制,閻錫山派他的心腹親自抓學校教學工作。趙宗复根據青年學生的特點,加強文化課程,多方鼓勵學生努力學習文化,李祥瑞積極配合,基本扭轉了辦學方向。 1945年日寇投降,青幹校由晉西迂迴太原,1946年5月改為國民師範學校,李祥瑞任“同志會校分會”主任特派員,後任政訓室主任。他緊跟趙宗复,領導國師學生,積極配合了進山中學的學生運動,共同取得了破壞敵人搞的反蘇集會遊行等鬥爭的勝利,在國師的學生運動中,湧現出了一批進步學生。國師進步活動的蓬勃發展,引起了閻、梁特務的注視,他們一面派特務任國師政訓員,一面由“晉風社”在校外新城北街開設了以書店為誘餌的特務據點,監視進山、國師的進步活動。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李祥瑞常常派愛人楊慎以帶孩子玩的方式,從進山後門到趙宗复家,傳送材料和交換情況。趙宗复在回憶這段往事時,讚譽李祥瑞為“國師一雄”,與“進山三傑”喬亞、劉鑫、韓建民齊名。 1948年8月,李祥瑞積極參加了趙宗复領導的蒐集軍事情報活動,他以“同志會基幹”的身份,借檢查城防任務之機,將北飛機場地形和工事佈局繪製成圖送給趙宗复。在交通曹瑞亭被捕叛變,趙宗復也被逮捕的危急情況下,我地下人員張瑛按照趙宗复的意見,促李祥瑞出走時,他考慮再三,決定不走。他對愛人楊慎說:“宗復被捕,打聽消息,設法營救,都需要我留下來。” 1949年2月,李祥瑞參與了趙宗复、劉鑫、韓建民等組織的集體撤往解放區的活動,事泄,於3月7日被捕,押在特警處。 3月10日與劉鑫、韓健民等8人英勇就義,時年34歲。 33.郭松年 郭松年(1889—1943),又名郭銀考,太原市南郊區圪塔村人。 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以本村閭長的身份作掩護,為我軍收藏軍用物資。 1943年6月,晉綏八分區游擊四大隊將一批武器、彈藥和鹽、鹼、麻等軍用物資交給郭松年秘密收藏,不慎被叛徒得知,帶棗園頭據點的日偽軍60多人包圍了圪塔村,進行抽查。敵人抓住郭松年用殘酷手段逼他說出軍用物資的收藏地點,郭松年寧死不說,結果被敵人殺害。 34.趙承輝 趙承輝(1920—1944),古交市姬家莊鄉姬家莊村人。 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他毅然參加了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任交城縣六區區長,在部分村莊建立抗日村政權,加強了根據地建設。 1941年到中共晉西北黨校學習,1942年任離東縣武委會主任,1943年5月調任交城縣武委會主任。組織民兵聯防哨,領導民兵造雷、布雷,並經常深入日偽據點周圍,掌握敵情,配合部隊圍困、拔除敵偽據點,為鞏固和發展根據地做出了貢獻。 1944年10月初,他帶領民兵在姬家莊一帶開展反“掃蕩”鬥爭。 4日夜間,古交鎮與東社日偽軍300餘人,突然襲擊姬家莊,包圍了民兵的住房。他迅速組織民兵突圍,向門外投出數枚手榴彈,趁著爆炸的硝煙率先跳出窗外,打死敵人1名,不幸腿部負重傷,被反撲上來的敵人連捅數刀,壯烈犧牲,年僅25歲。 35.梁緒龍 梁緒龍(1920—1992),嵐縣梁家莊鄉袁家村人。 1938年參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從1941~1948年長期在婁煩地區工作,先後擔任靜樂縣工會宣傳部長、縣武工隊指導員、婁煩(靜二區)區委書記、區長等職。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他帶領武工隊同敵人進行了頑強的鬥爭,在圍困婁煩鎮敵據點,擠掉靜遊、馬家岩敵據點的鬥爭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他身先士卒,艱苦樸素,深得群眾擁護。 1949年,他擔任了建國後的第一任中共靜樂縣委書記。 1954年調忻縣地委工作,曾任地委組織部長、紀檢委常務副書記等職。 36.梁存地 梁存地(1919—1944),陽曲縣西莊村人,出身貧農家庭。 1937年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先後在本村發動群眾建立村政權,組織青年、農民、婦女抗日救國會和民兵小隊、自衛隊,並建立了村黨小組、黨支部,任小組長、黨支部書記,領導群眾進行抗日鬥爭。 1942年冬,存地任中共陽(曲)西縣三區(今古交市河口、大南坪、曹坪一帶)區委書記。當時日偽軍在區內紮有河口鎮、大南峪、六家河、南山上4個據點,對周圍村莊實行“三光”政策,他領導群眾實行堅壁清野,進行反“掃蕩”,把糧食、衣物甚至牲畜都藏入山溝或埋入地下,使敵人一無所得。 1943年在貫徹執行“把敵人擠出去”的指示中,他領導民兵和群眾,配合游擊隊和武工隊,抓漢奸特務,改造村政權,割電線,毀道路,埋地雷,破壞敵人的交通和通訊,封鎖敵人據點,並靈活地採取游擊戰、麻雀戰等戰術,不斷襲擊出擾之敵,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1944年1月30日晨,他與民兵副大隊長呂永全等在褲兒腿小山莊準備召開民兵中隊長會議,突然被日偽軍包圍。他們憑藉窯洞堅決抵抗,斃敵1名。敵人用輕機槍、擲彈筒、燃燒彈等向窯洞攻擊。在激烈的戰鬥中,呂永全和1名通訊員犧牲。他負重傷後,焚毀了所帶文件,仍堅持戰鬥,又擊傷敵人2名,敵人要活捉他,他以最後一粒子彈自戕殉國,年僅26歲。 存地犧牲後,中共陽(曲)西縣委、縣抗日民主政府尊崇他為全縣人民的抗戰楷模,並為他建墓樹碑,碑上題詞:“英勇氣概喪敵膽,光榮犧牲重泰山。”“人民的忠實兒子,國家的英勇戰士。” 37.王立崗 王立崗,(1921—),清徐縣王答鄉龍家營村人。 1937年在太原平民中學讀書,同年10月在山西戰動總會服務隊(警衛連)當戰士,1938年轉入八路軍一二九師,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2年任太行二分區同蒲支隊副隊長兼榆(次)太(谷)祁(縣)路西武工隊長。 王立崗帶領同蒲游擊隊,先後護送過彭德懷、劉伯承、陳毅、楊秀峰、陳錫聯、蔡樹藩等數百名部隊首長和黨的領導幹部,使他們順利通過同蒲路安全到達目的地。 解放戰爭中,王立崗同志歷任營長、團參謀長、軍偵察科長、師參謀長、昆明軍區情報部長、十四軍參謀長、副軍長等職。 在40多年的戎馬生涯中,他身經百戰,大的戰役參加過百團大戰、正太戰役、豫北戰役、關中戰役、川北戰役以及對越自衛反擊戰等。 1981年離休回太原。 38.趙良佐 趙良佐(1921—1945),又名趙三元,介休縣萬戶堡中街村人。 1938年參加革命,在汾陽寧固區當通訊員。 1940年1月,在八路軍一二0師教導營學習,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8月,參加“百團大戰”。後調清太徐地區任平川公安基幹游擊隊政治指導員。 1941年2月,在吳家堡突圍中,擊斃日軍丁田隊長。 4月調任清太徐游擊四大隊二連一排排長。 1942年,在太原縣委領導下,深入平原地區,配合地方政權開展工作。先後打擊了叛徒高玉山的“掃共隊”,處決了徐溝縣“掃共隊”隊長、叛徒孟守信。 8月,與友鄰部隊配合,在西蒲村汾河渡口設伏,消滅敵偽軍政人員13人。 1943年,四大隊改編為三個中隊,趙良佐任第二中隊長。他身先士卒,率領戰士勇猛作戰,在碾底伏擊戰、老爺嶺伏擊戰、趙家山遭遇戰、草莊頭殲滅戰、棗園頭伏擊戰中給敵人以沉重打擊。同年4月,趙良佐帶領部隊護送回延安途經清太徐的彭德懷、劉伯承一行40多人安全出境。 1945年,趙良佐任第三連連長,部隊活躍在清太邊山一帶,伺機深入平原,打擊敵人。從1944年春到1945年,他率領三連奔襲小店,強攻橙橋,設伏牛家口,拔除馬坊砲台、喬武據點,攻打北格,攻陷白家莊,作戰數十次,攻克敵據點7處,斃傷俘敵近千人。曾先後出席分區、晉綏邊區群英會,榮獲模範戰鬥連連長稱號。 1945年4月,趙良佐在率領三連突擊隊,向狐佛山日軍據點攻擊時,不幸被敵人砲彈擊中,壯烈犧牲,年僅24歲。 39.常映光 常映光(1923—1990),太原南郊區三賢村人。 1940年參加太三區基幹游擊隊,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縣基干隊副隊長、晉綏八分區一支隊排長、晉綏八分區十五團連長、晉中軍區獨二旅營長、中國人民志願軍團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團長、師參謀長、師長等職。 在革命戰爭年代,常映光是清太徐地區威名遠揚的戰鬥英雄。他有勇有謀、膽識過人,日偽聞風喪膽。 1944年秋,他同崔炳仁率領老三連部分戰士攻克馬坊敵據點。 1945年2月,率領三排戰士參加攻打北格炮樓戰鬥,主攻日軍小隊部。同年5月,他與一支隊副參謀長馬樂清帶領戰士在東蒲村北伏擊日軍特憲隊,經過激烈戰鬥,殲敵20餘人。 1947年春,率領十五團九連參加對太三區閻政權的長途奔襲戰鬥,一天之間橫掃代家堡、劉家堡、東西里解、東西草寨等9個據點。隨後率部參加汾孝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戰役。 1952年,任中國人民志願軍某團參謀長入朝,參加了金城戰役等。 1955中央軍委授予上校軍銜。 1978年離休。 1990年3月1日,在江蘇徐州病逝,終年67歲。 40.劉福德 劉福德(1924—),婁煩縣天池店鄉順道村人。 1941年參加革命,194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劉福德擔任靜樂六區(今婁煩境內)工會秘書兼順道村黨支部書記。他根據當時鬥爭的需要,一方面帶領群眾開荒種地,發展生產,減租減息,清算地主,為抗戰籌集物資;另一方面組織民兵創建炸彈廠,製造地雷、手榴彈,為部隊和民兵提供彈藥,被晉綏邊區授予“勞武結合英雄”的光榮稱號。 全國解放後,劉福德就任靜樂縣首任檢察長,後來,曾先後主持過靜樂、古交公安局、法院、司法局的工作。 1963年10月,曾被評為全國政法戰線的先進工作者,受到了毛主席、週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41.孟二敦 孟二敦(1924—1947),太原南郊區牛家口人。幼年父母雙亡,15歲下窯挖煤,為地主扛長工打短工糊口。 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青年民兵同日偽軍開展鬥爭。 1946年,參加太四區武工隊,後任隊長。 1947年1月,孟二敦隨太四區區長趙志鈞潛入閻軍“百里防線”展開鬥爭。參戰40餘次,屢立戰功。 1947年6月,駐馬坊砲台的閻軍一個排投誠,改編為獨立隊,由孟二敦負責在平地窯整訓,被閻軍包圍。為了掩護獨立隊突圍,孟二敦壯烈犧牲,年僅23歲。 42.龐全忠 龐全忠(1919—1945),太原市南郊區窯頭村人,祖輩礦工,他從小下坑挖煤累彎脊背,人稱“龐鍋子”。 龐全忠,1939年參加革命,1943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清太徐工人抗日基干隊班長、太原縣四區基干隊班長、八分區十七支隊排長等職。戰鬥中機智勇敢,屢立戰功,曾出席過晉綏邊區群英會,榮獲戰鬥英雄稱號。不幸於1945年春在一次戰鬥中,中砲身亡,年僅26歲。 43.崔則溫 崔則溫(1920—1941),太原南郊區晉源鎮人。 1935年夏,考入太原成成中學。 “七七”事變後,報名參加了抗日義勇隊。 1937年12月,部隊在離石編為戰動總會抗日游擊第四支隊,崔則溫任班長。 1938年,四支隊開赴晉西北,配合八路軍一二0師收復晉西北7縣。 5月,崔則溫奉命到寧武縣擴兵,後到四連任排長。 8月,隨支隊北上綏遠開闢大青山抗日根據地。秋,到騎兵支隊當文化教員。 1939年,李井泉政委回延安,崔則溫擔任保衛工作,完成任務後回大青山騎兵支隊政治部任民運幹事。 1940年,參加“反頑鬥爭”,受黨的派遣,深入陶林以北廣大地區,開闢了綏東抗日根據地,組建了一支20多人的游擊隊,活躍在敵占區。 1941年4月,成立綏東工作團,崔則溫任分團團長。 7月,崔則溫和游擊隊王隊長帶領20餘名戰士到岱青山一帶擴兵時,誤將兩名土匪招入,一天晚上,在熟睡中被土匪殺死,年僅21歲。 44.常巨孩 常巨孩(1923—1942),婁煩縣廟灣鄉常家坡村人,共青團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年僅14歲的常巨孩積極參加了抗日工作,並加入了共青團,經常站崗、放哨、傳遞情報。 1942年7月22日,漢奸帶著鬼子包圍了常家坡村,常巨孩不幸被捕。野獸們為了得到婁煩一帶八路軍和抗日干部活動的情報,殘無人道地用鐵絲穿透常巨孩的鎖骨,拉到婁煩據點,剝去全身衣服,嚴刑拷打,百般折磨,但常巨孩堅貞不屈,在敵人屠刀面前昂首挺胸,視死如歸。日本鬼子將常巨孩殺害後,棄屍汾河畔,慘不忍睹。 45.郭克卿 郭克卿(1922—1947),又名郭克,筆名柳克強,婁煩縣米峪鎮鄉郭家莊人。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期《解放日報》的記者兼新華社記者,曾在毛澤東主席身邊工作。 1947年,老解放區婁煩一帶被列為全國土地改革的試點地區,由陳伯達等人親自蹲點,推行了“左”的路線,不僅擴大了鬥爭面,而且亂殺了不少人。其中,郭克卿就是在當時那種情況下,被無辜打死的不幸者之一。 郭克卿的父親郭順道,是當地有名的開明紳士,早年做過閻錫山政府的省議員。抗日戰爭時期被選為晉西北行署行政委員,積極從事抗日救國和民主參政工作。土地改革運動中被劃為地主,並以其曾做過閻錫山的省議員為由,說他是混進民主政府的漢奸,要求嚴懲。恰好這時郭克卿隨軍赴晉察冀邊區採訪,途經方山縣馬坊鎮,順便回鄉探親,準備說服家人接受群眾鬥爭,交出土地和財產。但一進村就被一些人抓住,他既不能反抗,也無法申辯,竟被拖到村外河灘亂石打死。他這次回鄉探親時,部隊要派人護送,他唯恐太氣派了會脫離群眾,而謝絕帶衛兵,他身上帶有手槍也沒有使用。郭克卿是我黨我軍新聞戰線的優秀記者,在採訪時,能夠邊談話邊將手伸入自己口袋中做記錄,而不被人發現。他遇難時年僅25歲。 46.段秉仁 段秉仁(1927—1987),婁煩縣四家坪鄉蒲峪村人。 1940年,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裡,年僅13歲的段秉仁就毅然投身革命。先後擔任靜樂縣貿易局會計、營業部主任,晉西北行署財政處和晉南行署財政處審計員。在日寇和國民黨反動派對抗日民主根據地實行經濟封鎖,抗日軍民生活極其艱難的情況下,他不顧個人安危,冒著槍林彈雨東奔西忙,為促進根據地經濟發展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 1948年9月,段秉仁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9年,隨軍南下,歷任川北行署財政廳計劃科和財務科副科長,四川省財政廳行政事業財務處、公社財務處、人事處處長,辦公室主任。 1973年後,任四川省財政局副局長,四川省財政廳副廳長、廳長、黨組副書記、書記,為促進四川省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生前還經常關心老區家鄉的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 吏長勇(清徐縣)閻騰(西谷村)梁志氣(西梁泉) 魏布斌(靳村)石進(西關村)王明祥(西馬峪) 楊淑梅(清徐縣)任丑儿(柳灣村)董國寧(小武村) 張富牛(澗溝村)段二珠(西谷村)武洪五(西谷村) 要樹明(小王村)王鎮財(張閻村)何培生(北營村) 李德榮(水屯營)王兔蠻(龍家營)白榮先(南內道) 武二來(武家窯)楊鐵牛(王答村)張甲貴(郝閻村) 姚俊(王坊村)李石林(西楚王)李明兒(東梁泉) 王吉書(西馬峪)郝增福(西谷村)劉外信(水屯營) 王恆才(北營村)廉之意(清徐縣)郝發兒(董家營) 侯德榮(紅城村)張俊(杜村)曹鐵慶(小武村) 張月兒(水屯營)楊銀壽(西遼西)白鐵鎖(北宣武) 李小貨(東遼西)張守正(集義村)郜汝西(東於村) 馬玉明(東木莊)馬有寬(東木莊)楊銓(鵝池村) 路長林(清徐縣)啜煥財(東於村)洛頂四(東木莊) 段全貴(東木莊)孟吉芝(長頭村)丁靜(武家莊) 李應齊(南尹村)孫銀有(桃園村)武二毛(棗坪村) 郭有兒(閻莊兒)裴景元(成子村)韓計娃(桃園堡) 馬二根(東羅白)張鐵(集義村)李德傑(西羅村) 成仁海(澗溝村)時興光(東羅村)武少華(東高白) 丁喜奎(柳杜村)王禮祥(清徐縣)馮萬貴(柴家寨) 趙愛世(北尹村)張恩福(東高白)王仁智(拔奎村) 鄭青貴(趙家堡)韓大忠(靳村)吳玉生(西谷村) 康萬瑞(柴家寨)薛二親(西堡村)羅海元(南營留) 孫三貨(都溝村)賈三狗(東高白)李春澤(集義村) 董長壽(黑城營)王文祥(北營村)王連保(王答村) 閻根馬(西谷村)趙景桂(韓武堡)魏玉福(東羅白) 楊玉牛(楊房村)王之善(中遼西)楊三毛親(郝村) 李如林(集義村)王計財(東木莊)劉云(清徐縣) 趙有福(南營留)馬生俊(東羅村)武治文(南營留) 董甲子(孟封村)張三娃(張楚王)張玉喜(集義村) 常石義(莊子村)郭春福(靳村)段純富(史家社) 張臘海(澗溝村)張守政(北內道)張根有(澗溝村) 張長雲(西羅白)龐六隻(北雲支)王石頭(西羅白) 劉國保(六合村)秦春貴(小武村)岳本正(北社村) 高昌海(北錄樹)趙肉娃(趙家堡)馮名楊(韓武村) 張風華(清徐縣)武福則(武家崖)張金福(郝村) 李慶雲(孟封村)孟長發(長頭村)武丑發(新民村) 姚輯武(柳杜村)王全(拔奎村)梁全保(南尹村) 趙吉奎(六合村)王臭山(東木莊)趙芝山(北尹村) 王廣德(張閻村)武子玉(孟封村)郭玉柱(史家社) 曹四兒(西木莊)梁心正(西梁泉)趙國玉(趙家堡) 潘振玉(中高白)楊萬順(西高白)武紹成(新營村) 張三妮(西懷遠)王維祥(東木莊)張四娃(南關村) 韓法雲(常豐村)王斌(清徐縣)王光榮(東馬峪) 李貴喜(西堡村)張繼立(新營村)孟八斤(長頭村) 胡宋才(清徐縣)韓志英(六合村)王富國(東於村) 員起明(東木莊)賈慶安(高白村)梁國成(清徐縣) 張富月(西馬峪)張二迷(澗溝村)李四娃(趙家堡) 武四海(太平莊)王五兒(東木莊)張潤兒(東羅白) 王石柱(王答村)靳收秋(劉家峁)段耀祖(東木莊) 孟連貴(長頭村)田佩蘭(西谷村)王有文(趙家堡) 常甲子(莊子村)要林春(平泉村)王來鎖(北雲支) 吳海生(西谷村)曹三旦(南尹村)侯萬鎰(靳村) 閻思生(北尹村)陳興澤(西懷遠)武喜恆(閻莊兒) 武四狗(棗坪村)李二恆(六段地)桑拉古(黑岔村) 馬德功(西梁泉)趙殿全(孟封村)段改大(東木莊) 馬六兒(北雲支)龐來德(北雲支)樑佔只(長頭村) 白雲瑞(南錄樹)姚傑(王坊村)耿書義(紅城村) 米家貴(南營留)李二喜(西木莊)馬自立(西木莊) 杜德甫(黑城營)王瑞恆(北部村)鄭三娃(東木莊) 王祥雲(小王村)潘福海(拔奎村)段恩葉(東木莊) 賈全俊(高白村)武世海(水屯營)龐世興(北雲支) 潘鼠銀(拔奎村)武云海(長頭村)武乾巴四(西堡村) 啜在仁(東於村)趙崇仁(牛家寨)王俊義(韓武堡) 王有明(小武村)要福林(小王村)李鐵根(小武村) 董八隻(豐潤村)劉榮(大常村)桑向富(黑岔村) 張玉明(拔奎村)劉侯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