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決戰昌都:解放戰爭檔案

第12章 第12章昌都新總督阿沛·阿旺晉美

昌都地區,位於東經95°~99°,北緯29°~32°。唐代時,為吐蕃王國的一部分,明清以後統稱此地為康藏地區,現為西藏自治區所屬的一個專區。它東臨金沙江,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相望;南接雲南省,還有一段地區和印度及緬甸相連;北與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毗鄰,西與西藏林芝、那曲地區交界。全境東西長度約85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原轄13個縣,總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 1986年將察隅、波密劃歸林芝地區後,現轄江達、貢覺、類烏齊、丁青、察雅、八宿、左貢、芒康、洛隆、邊壩、昌都等11個縣(鹽井、生達、妥壩、碧土四縣業經國務院批准,尚未組建),總面積為11萬多平方公里。 昌都地區現有人口50萬,有漢、藏、回、壯、納西、珞巴、門巴、白族等20多個民族,以藏族為主,屬於多民族地區。這裡的藏族群眾基本上都信仰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多數是信仰格魯(黃教),也有信仰噶瑪噶舉(白教)和寧瑪(紅教),薩迦(花教)、苯教(黑教),極少部分地方有信奉伊斯蘭教和天主教的。因此,活佛、喇嘛在西藏人們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原“藏政府、寺廟、貴族”是統治西藏的三大領主。解放前,這種“政教合一”的僧侶貴族封建領主專政,使上層活佛、土司、頭人把持各級政權。藏傳的宗教在昌都地區已不是單純的信仰,而是同僧侶貴族封建領土專政制度融為一體的,廣大農奴和奴隸長期受著殘酷剝削和壓迫,過著極其悲慘的非人生活。

昌都地區高山、峽谷相間排列,冰山雪峰、乾熱河谷、森林、草原並存。地形也獨具特色,由北至南海拔高度差異明顯,北部最高達5500米,逐級向南下降至4000~3500米,平均海拔為3500米以上。這裡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全年日照時數為21393~27764小時,每平方厘米太陽總輻射量為1382~1676千卡,年平均溫度為76℃,年降雨量400~600毫米,無霜期平均為127天。 著名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由北向南穿過全地區11個縣,滾滾而去;三江上游支流密布,多達60餘條。大小湖泊也星羅棋布,其中較為有名的有25個,豐富的水源滋潤著72萬多畝土地,是青稞、小麥、圓根、蕎麥、大麥、豌豆等農作物生長的好地方。天然草場13.5億畝,是犛牛、山羊、綿羊、黃牛、馬、騾、驢等牧業生產基地之一。

全地區森林總面積為3000多萬畝,覆蓋率約為24%,木材蓄積量達167億立方米;林木品種多達1500多種,其中紅白檀香等珍稀樹種就有16種。南部河谷地帶還生長著蘋果、梨、核桃、花椒、桃、杏、石榴等經濟林木。廣闊的森林為眾多亞熱帶到寒帶的各類野生動物提供優良的棲息之地,種類多達400餘種,金錢豹、藏羚、白唇鹿、馬熊等珍貴動物就有12種;藥材品類也多達1000種,有鹿茸、蟲草、麝香、牛黃、知貝母、天麻、黃連、熊膽、當歸、雪蓮花、豹骨、三棵針、柴胡、青茵等珍品。各類礦產資源蘊藏量也十分豐富,現已探明或發現的有金、銀、銅、鐵、錫、鉻、鉛、鋅、銻、硫、煤、石膏、石棉、石油、菱鎂礦、鹽等20多個礦種,其中銅礦總藏量居全國之首。這些礦藏是祖國四化建設的寶貴資源。

昌都鎮是西藏東部橫斷山脈中的一個重鎮,恰好在四川、拉薩的中間,歷來是川藏之間的交通孔道,位置十分重要。它背負高山,崗巒重疊,峻峰插天。在高山之下,低窪之處,平原逶迤,怒江、瀾滄江穿行於橫斷山中,千峰萬壑,地形獨特,氣勢十分雄壯,成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據史書記載,昌都成為城鎮只有260多年的歷史。但是,這裡自古便有人群生存,出土的距今46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卡若遺址的原始村落的各種石器、骨器、陶器、穀物類等大量文物生動地證實了這一點。到了漢、魏時,昌都已經很有名氣了,那時稱之為“康”(指雜曲和昂曲兩水岔口之處的“洽木多”一帶;“昌都”在藏語裡是“水岔口”的意思)。到了唐朝初期,吐蕃王朝崛起,不僅征服了雅礱河谷各部落,吞併了年楚河流域的蘇毘部落,而且一直打到康區。

吐蕃王朝滅亡後,西藏經歷了400餘年的分裂局面,昌都一帶也在分裂中幾易其主。到了元代,薩迦王朝統治西藏,昌都又成為薩迦王朝的屬地。明朝的時候,稱帕莫竹巴王朝統治的西藏為“烏斯藏”,昌都又成為烏斯藏所轄。明、清兩代王朝,對這一地區一直採取懷柔羈縻政策。清順治帝曾封昌都地區掌管政教的大活佛為“博善禪師”、“呼圖克圖”、“諾門罕”。 從此以後,大活佛們便要定期向朝廷進貢。公元1719年(清康熙五十八年),康熙皇帝派定西將軍噶爾弼率兵從雲南、四川兩路入藏,驅趕蒙古,準噶爾部的入侵。東路軍便先打到昌都,並鎮住昌都,周圍方圓千里的寺廟和地方,便都歸順於清。在這裡,噶爾弼代表清政府頒發給強巴林寺寺主帕巴拉呼圖克圖和邊壩西甲喇大寺寺主西瓦拉正副呼圖克圖的印信,印章用滿、蒙、藏三種文字刻成,讓他們用政教合一的方式統治昌都地區。從此,以昌都為中心,正副呼圖克圖統轄了這一帶的政教大權。清末,川滇防務大臣趙爾豐搞所謂“改土歸流”政策,也是首先陳兵昌都,進而揮戈四方,推行反動的殺戮政策,造成極為深重的民族隔閡。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驅逐帝國主義勢力,完成統一祖國領土的神聖使命時,西藏上層反動勢力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曾企圖憑藉昌都的有利地形決一死戰,以阻擋人民解放軍繼續西進。 “太陽升起來,用手掌去遮擋”。 想到這句話,阿沛·阿旺晉美就愈覺得噶廈和西藏地方軍的渺小。歷史有時含有宿命的味道。 “主戰派”的官員們都龜縮在拉薩,而主張和談的阿沛卻被派到昌都前線。 他心中湧動著悲壯的感覺。 作為噶廈的一員重臣,不管心中有多少想法,都要以維護這個政權及其統治下的臣民為首要任務。所以他來昌都上任了。清朝皇帝退位的那一年——1911年,在拉薩以東100多公里的墨竹工卡縣甲瑪溝內,有一戶貴族世家誕生了聰穎的公子,他就是阿旺晉美。加瑪溝,意為百溝之母,長約十幾公里,寬約兩三公里,這里土地肥沃,氣候宜人,山清水秀,是傳說中藏族的發祥地之一。從溝口走進去數公里,就到了傑布拉崗,也就是松贊乾布的居住地,這裡供奉著松贊乾布的塑像,兩旁分別是文成公主和藏地王妃。從這裡再向前走1公里,就到了尺康村,村中有一巨大的圓形白塔,塔的正南面,有一片殘垣斷壁,這就是阿旺晉美的出生地。尺康村是霍康家的莊園之一,阿旺晉美也是霍康家的成員。

阿旺晉美從小就聰慧過人。 14歲那年,他開始研習藏文書法,同時拜一代佛學大師喜繞嘉措為師,學習文法、詩學、歷史和哲學。喜繞嘉措大師學問淵博,對學生要求十分嚴格,為人剛直,在藏區享有盛名。阿旺晉美跟著大師苦學三年,又拜昌都三岩地區寧瑪派的大蒼活佛為師,學習兩年,20歲那年,他重返故鄉。 甲瑪溝尺康村當時有白塔三座,周圍護著一道四方形的城牆,城牆高約10米,厚達1米以上。城牆外挖有一環形河,裡面注滿了水。城牆內的村子裡,有一百四五十戶人家。 走出這城牆又走回這城牆的阿旺晉美,眼光便有了些不一樣。可以說,昌都戰役之前,阿旺晉美和共產黨、解放軍無任何联系,他們之間隔著一道社會制度的“圍牆”,阿旺晉美也超越不了封建農奴制,因為他是其中一分子。然而正直的個性,沉重的責任感和敏銳的洞察力使他在和解放軍接觸後,終於實現了人生的超越,站到了共產黨和人民的立場上。

20歲的阿旺晉美接替母親管理自家的莊園。 讀書之餘,他和農奴們一起收割莊稼,放牧牛羊。西藏把農奴當成“會說話的牲畜”,而農奴們木訥地活著,比牲畜還苦還累。佛說,這一切都是前世注定的,今生受苦是因為前世有罪。然而,總有一絲絲憂傷陰雲般覆蓋在阿旺晉美的心上,這樣下去,農奴死光了,貴族也活不成,雪域西藏就要崩潰了。西藏的製度需要改進,農奴應該活得更好些,他們畢竟不是牲口。可是祖宗傳下來的製度如何改進?農奴怎樣才能活得像個人樣?他想不出頭緒來。 他行動著。將收到的糧食借給農奴充飢,不收利息。盡量減輕烏拉差役。這些,都受到別的貴族的譏諷和家人的責備。但是,受到佛教“眾生平等”思想熏陶的阿旺晉美,我行我素。淒慘的現實使他萌生了最初的民主思想。

23歲,阿旺晉美參加了十三世達賴喇嘛下令組建的“仲扎兵營”,這是一支由貴族和富戶子弟組成的西藏地方軍部隊,約有1200多人。阿旺晉美從班長升為排長、營長。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後,他奉命守衛噶廈的造幣廠和軍火庫。 就在這一年,阿旺晉美受到大貴族阿沛家族的青睞,他被招贅為阿沛·才旦卓嘎的夫婿,並以阿沛家族的名義,受封為小四品官。從此,他的名字成了“阿沛·阿旺晉美”。阿沛家族是西藏最古老的貴族世家,封地在太昭一帶。 1907年,英軍攻占江孜時,老阿沛帶領民兵數百人參加抗英大軍,奮勇殺敵,威名遠揚。作為阿沛家庭封爵繼承人的阿沛·阿旺晉美,更是精明強幹,先後擔任過昌都總管府糧餉官和噶廈的法官,到34歲時,被提升為孜本。

解放軍挺進到金沙江以東後,拉魯急於卸任,阿沛·阿旺晉美被推至噶倫高位,並任昌都總管。噶廈政府有個規定,凡舊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員、貴族在任職期間必須去昌都工作一次,任期三年。阿沛明確表示不去,並提出兩條理由:一是他20多歲時已在昌都總管府做過糧餉官,幹滿4年,任務已完成;二是因為當時規定,貴族家庭如果沒有長輩,而本人又是家中的長者,就可以不去昌都。阿沛正符合這個條件。 但噶廈仍任命他為新的昌都總管。 記得還在他任孜本的時候,噶廈召開了一次重要官員會議,阿沛·阿旺晉美是會議的主持人之一。會議主要討論與解放軍是戰是和。一些與會的官員在交頭接耳。有的說:“共產黨青面獠牙,綠眉紅須,是一群吃人的惡魔。”有的說:“共產黨殺和尚,燒寺廟,強姦婦女。”還有的說:“既然共產黨這樣,就沒有了活頭,不如拼個你死我活。”

阿沛表達了自己的意見:“這是外國人在造謠,我是不信的。我相信共產黨也是人不是魔鬼。國民黨時期中國有4億人口,中國共產黨接管了政權之後,這些人都能活下去。'針能過得去,線也能過得去'嘛,我們西藏不到100萬人口,有什麼不能活下去?如果共產黨確如謠言所道,那4億中國人也不會老老實實地受共產黨的欺負吧。” 有人在嚷嚷,一定要和共產黨打仗。 等吵聲靜下來,阿沛又說道: “我認為不能與共產黨打仗,只能和談。國民黨號稱有800萬軍隊,有美國人的支持,與共產黨打仗的結果還是失敗。雞蛋不能往石頭上碰。如果西藏男女老幼全部上陣打仗,也不足100萬,又沒經過訓練,沒有武器,怎麼和解放軍打?怎麼取得勝利?我從現實講,這個仗不能打。” 後來,在噶廈召開的幾次會議上,阿沛都明確地這樣表示。 被任命為昌都總管後,阿沛面見攝政達扎陳述了這樣一種意見: “上司抬舉我,委以重任,我願從命。但是解放軍已向昌都方向前進,也許指日可到。我們遲早要同解放軍接觸,總是要談判的。請上司給我權力,我去昌都後暫不接任總管,而是直接找解放軍談判,'找水源,去雪山。'我一路東行,找到解放軍為止。” 此言一出,四座皆驚。 西藏官員擴大會議認為,阿沛已是堂堂噶倫,不宜貿然與解放軍談判。先責成在印度的孜本夏格巴等人與共產黨接觸,待時機成熟,再由阿沛出面談判。噶廈和達扎同意了這個意見,並將其副本交阿沛本人一份,要他先去昌都上任,相機行事。 1950年8月28日,阿沛一行到達昌都。 他顧不上休息,便親自巡查江防,考察民情。一周之後,他致電噶廈:“因時世渾濁,民不堪命,這裡有的宗內僅七八戶還有糌粑,其餘全以圓根為食,乞丐成群,景象淒涼。”針對噶廈命令他進攻玉樹一事,他建議“停止進攻,漢藏雙方最好和平解決,如果不行,也應先從邊境一帶撤出所有部隊。”噶廈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讓阿沛擔心的,除了對岸的解放軍,還有西藏地方軍內部各派不和,軍紀敗壞。因拉薩來的西藏地方軍強奸了一個昌都姑娘,引起康巴士兵的強烈不滿。他們糾集起來,提著藏刀和步槍在拉薩西藏地方軍軍營前叫罵,雙方劍拔弩張。康巴士兵在街上狂吼著驅馬飛奔,並朝空中放槍,揮刀舞劍。那嘶叫讓人毛骨悚然。姑娘們全躲在家中不出門,一些拉薩官員也躲得遠遠地。 就這樣如野犛牛般的西藏地方軍,能戰勝神勇的解放軍嗎? 阿沛心中滑過一個大大的問號。 阿沛的擔心不無道理。 過去,西藏兵民不分,有一種軍事組織叫“森巴”近衛軍,就是藏王的衛隊。 “森巴”建於第司·桑傑嘉措時期。這些“森巴”平時在家耕地、放牧,是農奴。他們沒有守邊、治安等任何軍事任務,但世代享受“森巴”俸祿,一般屬於大差巴戶,只是一年給噶廈政府支一次“兵差”,此外不再承擔任何差役。所謂支差,就是在拉薩傳大召期間,充當達賴喇嘛和高級僧侶的儀仗隊,參加傳召期間的各種活動,為期一個月。 “森巴”近衛軍人數很少。一般為10個“丁”,每個“丁”15~25人,共計200人左右。演武時這200人被分成兩部,披甲戴盔,手持火槍、大刀、長矛和盾,按規定動作兩隊互相舞刀弄槍,同時相互鬥話,呼叫誇耀自己之詞,以壯軍威;另外,還要唱“加江”歌,以歌頌神明。 每年藏歷十二月,“森巴”們就會聚集到拉薩,進行集中訓練。藏歷臘月十五日辰時,“森巴”官兵在布達拉宮前“雪”地的石碑處集合,前往布達拉宮寢殿傳達處,謁見達賴喇嘛和攝政王,領取氆氌等賞賜物,然後離開布達拉宮,到德陽夏大門時要鳴槍吶喊,然後繞行布達拉宮一周。據傳說,第司·桑結嘉措時期對所有教派不分厚薄,對格魯派(黃教)不予特殊照顧,引起拉薩三大寺的不滿,為防止三大寺僧人在傳召大法會期間騷亂鬧事,第司·桑結嘉措讓“森巴”軍舉行各種示威活動,以威懾對方。 臘月二十九日,跳神儀式前,全體官兵在布達拉宮德陽夏內表演武藝,接受檢閱,儀式結束後,在達扎路恭紀功碑旁,拋驅魔食子。接著對空鳴槍,慶賀胜利。 正月初三,全營分成三隊。一隊赴乃窮寺,參加乃窮神漢的降神儀式;一隊赴甘丹寺,參加樹立甘丹大神幡的儀式;一隊參加在布達拉宮後面舉行的跑馬射箭會。參加比賽的有噶廈選派的選手、噶倫選派的選手、代本選派的選手等。並分近、中、遠三種不同射程進行比賽。前三名發給五條不同顏色的布條和一匹馬,其餘的發給一包長條茶,五條不同顏色的哈達。 正月15日晚上,達賴喇嘛和高級僧俗官員到八廓街觀賞酥油花燈供品。各兵營在八廓街周圍排列一字長蛇隊,並在各街口設卡,執行警戒、保衛任務。 24日清晨,司令部秘書率“森巴”全體官兵,在達扎路恭紀功碑前列隊操演畢,邊走邊鳴槍示威,繞行布達拉宮,到東側,就餐休息。 “森巴”的軍官們在主帳篷內享用政府賞賜的油炸麵食、果品和肉食等。特別重要的一個儀式是頭人和官員要向東方行三個大禮,以示向中央政府和皇帝謝恩。 在大昭寺前,一名身穿白色衣服的士兵和一名身穿黃色衣服的士兵在表演射擊刺劈武藝,然後吹奏號樂,全體表演“羊腸式”等各種陣形。表演結束後,全體士兵到魯固地方拋食驅魔的場所鳴槍示威。 “森巴”還要架設大砲,上好火藥和鉛丸,一名木匠大師傅將砲口對準拉薩河對岸山腰上的幾堆大石頭,點火放炮。那幾堆石頭分別代表“羅剎女”和“夜叉”。 藏歷正月26日,要在拉魯莊園的草坪上進行“寨北跑馬”活動。噶倫和諸位官員要在事先搭好的帳篷內,觀看500名騎士跑馬射擊,一人跑一次,對準兩個箭靶和一個槍靶放兩箭和一次藏式火槍。司令部秘書記錄射擊情況。前藏代本宣布比賽結果,凡射中靶子者,由拉恰列空發給一條哈達。 27日,祈禱大會結束。 “森巴”隊伍解散,士兵們各自回家。 “森巴”這樣的隊伍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軍隊,他們只承擔表演、娛樂、儀仗等任務。所以一旦發生外敵入侵便無能為力,須由中央另遣大軍入藏。清乾隆以後,西藏內亂外擾加劇,清政府數次派兵進藏,耗費了大量財力物力。自雍正開始,開始整頓西藏地方武裝。 1792年戰勝廓爾喀入侵後,清廷在西藏聲威大振,乾隆建立了正規的西藏地方軍隊——加瑪軍。加瑪是漢族的意思,加瑪軍也就是漢式軍隊。 在《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中,對西藏地方軍隊作出規定: (一)、成立常設西藏地方軍,兵員3000名,前藏、後藏各駐1000名,江孜500名,定日500名,每500兵員委派一個代本管理。並駐中央派遣的清軍1450名,中央與西藏地方軍隊共同擔負西藏防務。設駐藏游擊都司守備官一名,統帥中央駐藏軍隊與西藏地方軍,並由駐藏大臣直接管理指揮。 (二)、按照新的編制,西藏地方軍共設六個代本。代本以下設如本,每一如本管250名兵員,如本以下設甲本,每一甲本管125名兵員。甲本以下設定本,每一定本管25名兵員。軍官逐級提拔,平民、貴族一視同仁,廢除平民只能升任定本的舊例,依其學識技能及戰功逐級升位,不得歧視。 (三)、西藏地方軍士兵每人每年發糧食2石5升,分春秋兩季發給,不得短少。並由駐藏大臣和達賴喇嘛發給免差役的執照。各代本因有達賴喇嘛撥給的莊園,無須另發薪餉。如本每年餉銀36兩,甲本20兩,定本14兩8錢。 (四)、西藏地方軍裝備,十分之一用火槍,十分之三用弓箭,十分之二用刀矛。武器彈藥由政府每年派人前往工布及邊壩製造補給。 (五)、額設西藏地方軍業已議給口糧並免徭役,即與官兵無異,應經常操練,清軍擔任教官。駐藏大臣每年分春秋兩季出巡前後藏各地,檢閱軍隊,練習不純熟者嚴加懲責,軍官應分別責降示懲。 (六)、嚴禁清軍欺凌西藏地方軍及西藏地方軍擾民。如內地派藏官員,或有營私舞弊欺凌西藏地方軍等事,令該代本禀知駐藏大臣,隨時嚴辦。設該代本等操防怠惰,苦累番民,亦令清軍將備等禀明究辦。 西藏從此有了第一支常備軍。它是隸屬於中央政府的軍事力量。其官兵制服均為清軍服飾,軍事訓練效仿駐川清軍綠兵營訓練體制,教練大部分由清軍中的軍官擔任。平日每天早晨點火砲三響,吹長號作起居信號,各分駐單位聞訊敲鼓,起床做飯。上午操練軍事,傍晚集體念頌《卓瑪經》三遍。 當時徵兵的辦法是按耕地面積“馬崗”抽丁,西藏按一馬崗抽一個人的辦法執行。凡服兵役的差巴戶,免除其他一切差役。 加瑪軍在拉薩北郊訓練。每年,西藏地方軍要在北校場全部集合,比一次武。駐藏大臣和噶倫都要親自到場,按官職大小在觀禮台就座。駐藏大臣一到,所有人都要肅立,按清朝規矩行軍禮,然後才能入座,獻茶,就餐,進行殷勤招待。 這一天,各位代本要穿黃緞子宮服和馬褂,腰間繫著綴金絲銀絲鑲邊的罩裙,頭戴頂帶花翎,還有玉翠垂肩的金耳環,腳穿紅色朝靴。士兵要穿紫色氆氌長袍,腰扎綢緞紫帶,上罩青布馬褂,下系黑絨罩裙,背上拖著一條清式長辮,頭戴蒙古帽,腳穿長皮靴,武器是大刀、長矛等。 鞭炮、鑼鼓和軍樂響了一陣之後,操練比武開始。表演的基本是西藏地方軍訓練情況。先比大刀長矛,再比騎射、廝殺和箭術,再就是火砲打靶。 北校場上人歡馬叫,兵士被分成兩方。一方穿氆氌藏裝和黑條紋白褂子,穿藏式靴子,頭戴紅纓帽;另一方練身穿虎斑圖案的黃色衣服,頭裹藍布。雙方士兵手持大刀、棒槌、長矛。鳴金擊鼓時,雙方拼刺對打。 操演結束後,當場給優勝者獻哈達,發獎旗。 清朝平定廓爾喀以後的一個較長時期,是清王朝在西藏行使權力的鼎盛時期。加瑪軍的建立只是這段歷史的一個縮影。此後,西藏地方軍的作戰能力有了較大提高,為抗擊英軍的兩次侵略打下了基礎。 1888年3月20日,英軍2000人向西藏邊界隆吐山西藏地方軍工事發起進攻,西藏地方軍以土槍、刀、矛、斧與英軍激戰數日,英軍傷亡百餘人未能佔領西藏地方軍陣地,於是調集重砲將西藏地方軍陣地全部摧毀。西藏地方軍且戰且退,英軍傷亡慘重,不得不停止進攻。而懦弱的清政府竟與英國侵略者妥協求和。 1903年12月,在上校榮赫鵬帶領下,2000餘名英印侵略軍自亞東再次侵入西藏。西藏地方軍集中3個代卒的兵力在谷魯一帶布防抗擊,犧牲千餘人,兩名代本戰死。 1904年4月9日,西藏地方軍集中4000多兵力於遮雜倉伏擊英軍,激戰6個多小時,打死打傷敵人280餘名。 4月11日,英軍侵入江孜,西藏地方軍800餘人據守乃寧寺與英軍血戰,殲敵120餘名。 5月7日,英軍猛攻江孜城堡,激戰3天,英軍傷亡慘重,狼狽敗退。英軍用的是機槍、大砲、來复槍,而西藏地方軍用的是大刀、長矛、火槍、土炮。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英軍也用了近100天才佔領江孜城堡。而今,巍巍宗山仍聳立在江孜古城,那古老的城牆即使殘敗了,仍如一條長龍臥在那裡,透著凜然之氣。宗山,曾被藏漢軍民的鮮血染紅。 清朝末年,英帝國主義乘清府日漸衰弱,逐步擴張在西藏的勢力。 1909年,清廷命趙爾豐為川滇邊務大臣兼駐藏大臣。同時派鐘穎率2000名川軍入藏。十三世達賴命西藏地方軍在昌都以西阻止,被擊潰。 1910年川軍到達拉薩,達賴逃往印度。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駐藏川軍發生內亂,達賴乘機返回拉薩。清軍不戰自敗,被遣返內地。達賴將加瑪軍6個代本擴編為10個代本,設立馬基康(司令部)統一指揮管理,委任達桑佔堆為西藏地方軍總代本。 西藏地方軍的性質此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本來它採用的是清軍體制,是抗擊外敵、保衛國防的中國地方軍隊之一,且這一體制延續了幾百年。英國人卻對它進行了英印式的改頭換面,成為與中央政府抗衡、親帝國主義的西藏地方武裝。西藏地方軍改換了軍裝、軍旗、改變訓練方法。土兵的服裝近似英印軍人的服裝,穿黃色制服、皮鞋,頭戴盔帽。各代本穿灰色制服,戴製帽,上有一個金製帽徽,帽盔上綴有金頂子。訓練時,將英語練兵口令譯成藏語,練兵依照英軍的方法,口令則使用藏語。 西藏地方軍還不斷送貴族子弟、下級軍官去英國、印度學習,聘請英籍教練在江孜建立了一個貴族軍官學校。其駐防地由南部靠近印度的江孜定日等地移向北部和東部靠近內地的黑河、工布江達、昌都一線。 1950年初,西藏地方軍已擴充至17個代本,加上6個民兵代本,總兵力1.75萬人。其中三分之二的兵力布防在金沙江沿岸。 金沙江如一條粗大的繩索,拴住瞭如一群群牛羊般的西藏地方軍。 昌都戰役發起前,解放軍對西藏地方軍已有了比較準確的了解。 這是一支離現代軍隊標準甚遠的隊伍。 西藏地方軍雖已擴充為十幾個代本,但代本以下的各級編制人數仍保持著100多年前的規模,其一個代本的兵員定額還不如解放軍一個營。除少數幾個代本的部隊可著統一的服裝外,其他部隊著裝完全是兵民不分,武器裝備更無法和解放軍相比。他們的主要武器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英式步槍,另外每個甲本有兩挺老式輕機槍。其指揮機構簡單,無作戰地圖,一切由指揮官一人決定,所以戰術思想落後,戰鬥動作混亂,不善於組織火力,不會選擇地形,構築工事。如本以上指揮官的指揮部離火線很遠,勝則爭先,敗則早逃。思想上靠神權統治,以念經、保護達賴等為由控制部隊,戰前須打卦問卜,選擇吉日出戰,並要燒香拜佛,求神靈保佑;戰鬥中,士兵不講戰略戰術,身背護身符,口念咒經,亂打亂衝。部隊紀律混亂,官兵聚眾賭錢,酗酒毆鬥。官兵年齡普遍偏大,軍官最大的70歲,士兵最老的有60多歲,均攜帶家小,出發時拖兒帶女,家屬亂叫亂喊,隨處生火燒茶,像一個帶武裝的游牧部落。 但不容忽視的是,西藏地方軍體質好,熟悉地形,射擊技術好,單兵作戰能力強。 十八軍先遣支隊進駐甘孜、巴塘等金沙江以東地區後,立即對西藏地方軍展開強大政治攻勢,印發了大量傳單和進藏公告,通過藏族各階層進步人士,把我黨的政策傳達到西藏地方軍內部。 先遣支隊領導兩次寫信給昌都總管拉魯:“希望金沙江以西全體西藏地方軍官兵,不要再為帝國主義奴役西藏人民、分裂祖國統一的宣傳所迷惑。”並要求藏方迅速派代表和談。 1950年6月8日,駐紮在甘孜的吳忠和天寶收到拉魯的一封回信。 這是一封赤裸裸的“獨立表白書”。 中央同西藏地方的關係竟成為“中藏關係”,把金沙江稱為“彼此邊疆”,自稱“西藏邊使”,完全是一副兩國之間的外交口氣。 西藏地方軍之所以如此猖狂,關鍵在於其背後有噶廈政府和帝國主義勢力撐腰。正因為如此,勸和的格達活佛才被毒死,中央人民政府的和談要求被置之一旁。 種種跡象表明,西藏地方當局執迷不悟,下決心和中央對抗。 在此情況下,只有採取一種辦法了:以打促和,先打後和。 根據這些情況,解放軍應採取何種戰略戰術? 西藏地方軍依托金沙江,重兵布防,扼守入藏咽喉要道,以昌都為樞紐,以昌都經生達至鄧柯為重點,沿國德至鹽井千里金沙江西岸,分南北兩線做分區配置。 據此,解放軍決定採取正面進攻與千里大迂迴相結合的方針,在部署上與西藏地方軍針鋒相對,分南北兩個集團,對付西藏地方軍南北兩線部署,將解放軍主要兵力用於西藏地方軍主要防守的北線,生達鄧柯地區,以精兵奔襲類烏齊、丁青,出擊恩達,兜擊敵人空虛的後方昌都,並搶占邦達,切斷西藏地方軍主要退路,制止西藏地方軍西逃;主力則分路合擊,割裂西藏地方軍布防,協同一致地向心機動,力爭在金沙江以西瀾滄江以東的類烏齊、恩達地區有一個好的戰役合成。 要達到這一目的,關鍵在於利用昌都以北寬闊草原、地廣人稀的條件,充分發揮突然性達到戰役迂迴。 只要形成包抄與囊括整個戰役地幅和西藏地方軍陣地的有利態勢,西藏地方軍在通信落後、兵力分散、道路艱險的條件下,即使發現我出現在其側後,也無法擺脫。只要西藏地方軍跑不了,戰役目的即可勝利實現。因此,在戰役指導上,要求部隊走得快是決定性的一著。 在最糟糕的地形條件下,要走出最快的速度。這是一對難解的矛盾。 十八軍的將士交出了一個令人滿意的答卷。 同這樣的對手作戰,關鍵在於能抓得住它,不要讓它逃脫。不管它在什麼地方堅守,解放軍都不在乎,消滅它的辦法是很多的。如果讓它跑掉或潰散,我們將被迫在更深遠的縱深與之作戰,或分散搜剿,那不僅要付出更大代價,而且難以在中央要求的時間內完成解放全藏的任務。 解放軍要伸出一個巨掌,將西藏地方軍攥在手心。 昌都戰役打響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