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戰爭就是這麼回事兒·袁騰飛講二戰(下)

第34章 第七章只有投降是出路(美軍攻入日本本土,日本投降)

太平洋戰爭進行到1945年,小日本只剩招架之功,已無還手之力,日本本土不斷遭到美軍的大規模空襲。 1944年9月,美軍佔領了日軍放棄的加羅林群島最西端的烏利西環礁。經過兩個月的緊張施工,把這裡變成了美軍出擊日本的部隊集結地和物資囤積基地。最高峰時期,這裡駐泊著722艘各類艦船,儲存著60萬加侖燃料、1500節車皮的彈藥和足夠美國兩個州人口吃15天的食品。 日軍原以為隨著戰線靠近日本,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補給線將大大延長,不得不跨越大洋運輸物資,受傷的戰艦也必須萬里迢迢返回後方維修,這樣一來,戰局就會對己有利。但是,美軍強大的後勤補給能力和基地建設能力已經遠遠超出了日本人的想像。日軍認為價值非常有限的烏利西環礁,被美軍僅用兩個月就改成了大型基地,讓日軍大為震驚。

美軍不但往前線運來了足夠的作戰物資,甚至給官兵們送來了足夠的冰淇淋和冰啤酒。相比之下,即使駐紮在拉包爾基地的日軍也常常飢一頓飽一頓。距離烏利西環礁很近的日占島嶼上,日軍官兵嚼著生米、忍著瘧疾等死。兩支軍隊彷彿不在一個行星上。這反映出美日兩國國力的雲泥之別! 美軍攻占馬里亞納群島後,就在這兒建立航空基地,出動大批B-29重型轟炸機空襲日本本土。美中不足的是,馬里亞納群島距日本本土2700多公里,B-29長途奔襲,受航程限制,每架只能攜帶3噸炸彈,僅為最大載彈量的30%。而且,由於航程太長,美軍的戰鬥機無法進行全程護航,因此B-29只能在8000~9000米的高度實施轟炸,效果不是太理想。

從地圖上看,有一個島正好隔在馬里亞納群島與日本本土之間,那就是位於小笠原群島南部的硫黃島。硫黃島是小笠原群島的第二大島,北距東京1200多公里,南距塞班島也接近1200公里,幾乎正處在兩地的中間。全島長約8000米,寬約4000米,形狀就像個大火腿,面積約20平方公里。島的南部有一座沒有完全冷卻的火山,叫折缽山,海拔160米,終年噴發著霧氣,硫黃味瀰漫全島,硫黃島因此得名。折缽山北面有一片比較寬闊平整的高地,叫作中部高地。再往北,有幾座山峰,稱為元山地區。硫黃島的大部分地區都覆蓋著厚厚的火山灰。 硫黃島在日軍手中,不僅可以向東京發布轟炸預警,而且可以起飛戰鬥機攔截美軍轟炸機,甚至還能不斷出動飛機攻擊美軍在塞班島等地的機場,從而大大降低美軍對日本本土的轟炸效果。自從美軍攻占馬里亞納群島後,硫黃島對美軍而言,簡直是如鯁在喉。

相反,如果硫黃島在美軍手中,那麼所有的不利因素都將化為有利因素。 B-29從硫黃島起飛,飛往日本本土的航程將減少一半,載彈量卻能增加一倍。戰鬥機如從硫黃島起飛,可以為B-29提供全程護航,甚至連B-24這樣的中型轟炸機也能從硫黃島起飛空襲日本本土。更重要的是,硫黃島還可以做B-29的備降機場,供受傷的B-29緊急降落。因此,美軍對硫黃島是勢在必得! 1944年4月,美軍決定進攻硫黃島,由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上將負責指揮。尼米茲為了就近指揮,將指揮部從珍珠港搬到了關島。 在此期間,日軍也看出了美軍的意圖。 1944年以前,日軍只把硫黃島作為太平洋中部與南部的航空中轉基地,在島上只部署了海軍守備部隊1500餘人和飛機20架。馬里亞納群島失守後,小笠原群島成為防止美軍空襲日本本土的最後一道防線。日軍開始大力加強硫黃島的防禦力量。

1944年3月,日本將4000多名陸軍士兵送上硫黃島;5月,將硫黃島的陸軍部隊整編為第一〇九師團,由栗林忠道中將任師團長,並在島上配備了120毫米、155毫米岸炮,100毫米高射砲和雙聯裝25毫米高射砲;7月,日本海軍第二十七航空戰隊也被調到硫黃島上。 這樣一來,截至1945年2月,日軍在硫黃島上的陸軍有1.5萬多人,海軍有7000多人,共計2.3萬人,飛機30餘架,由栗林忠道統一指揮。日軍在島上的中部高地和元山地區各建有一個機場,分別叫作千島機場和元山機場,也叫一號機場和二號機場,並在二號機場以北建造第三個機場。 由於美軍很快就攻占了馬里亞納群島,日本原計劃派往馬里亞納群島的人員、裝備和物資,都被就近轉運到了硫黃島。儘管美軍組織飛機、潛艇全力出擊,企圖切斷硫黃島的增援和補給。但日軍以小笠原群島中的父島為中轉站,採取小艇駁運的方式,使得美軍的封鎖效果並不理想。

不過,由於日軍的海空軍主力在萊特灣海戰、菲律賓戰役中遭到毀滅性打擊,日本已經喪失了製海權和製空權,無力為硫黃島提供海空支援。硫黃島的反登陸作戰,要在幾乎沒有海空軍支援的情況下進行。 儘管如此,日軍還是想盡了辦法。硫黃島上的守將栗林忠道是個美國通,此人1891年生於日本長野縣的武士世家,小時候曾經想當記者,後來卻陰差陽錯上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成為一名騎兵軍官。後來又進入陸軍騎兵學校進修,1923年晉升大尉,並從陸軍大學第35期畢業,成績在同期學員中名列第二,獲頒天皇御賜軍刀。 1927年至1931年,栗林忠道兩次出使美洲,任日本駐美國及加拿大武官,曾在哈佛大學學習,研究美國軍事,是日本陸軍中少有的美國通。回國後,栗林忠道歷任騎兵第七聯隊隊長等職,日本侵華戰爭期間曾任騎兵第二旅團旅團長,駐紮在內蒙古。 1941年9月,日本騎兵部隊解散,改編成機械化部隊。他調任駐廣州的第二十三軍參謀長,輔佐司令官酒井隆發起香港戰役,迫降了英國、加拿大軍隊。 1943年晉升中將,出任近衛第二師團師團長。

1944年4月,因為駐地失火,栗林忠道引咎辭職,從中國東北調到硫黃島,轉任第一〇九師團師團長,負責硫黃島的防禦任務。當時日本兵力不足,栗林忠道率領的是個臨時拼湊的陸軍師團,其中有不少強徵來的老弱殘兵,唯一的精銳就是他在騎兵部隊時的朋友西竹一男爵的戰車聯隊。 接到防守硫黃島的命令後,栗林忠道在寫給妻子的信裡說:“我或許不會活著回來,但你放心,我決不會給我們的家族帶來恥辱。我一定會對得起我們栗林家的武士門風。” 這個美國通,已經預感到日本的失敗即將到來。 硫黃島是美軍攻打的第一個屬於日本固有領土的島嶼。栗林忠道深知美軍的技術優勢,因此到任後力排眾議,主張放棄灘頭陣地,憑藉折缽山和元山山地的有利地形,依托堅固的工事,實施縱深防禦。但海軍守備部隊堅持殲敵於灘頭的策略,最後栗林忠道只好做出了一個折中方案,以縱深防禦為主,灘頭防禦為輔。海軍守備部隊沿海灘構築永備發射點和堅固支撐點,進行防禦;陸軍主力則集中在折缽山和元山地區,實施縱深防禦。

栗林忠道決心將硫黃島建成堅固的要塞,以折缽山為核心陣地,以兩個機場為主要防禦地帶。日軍的防禦工事多以地下坑道為主,砲兵陣地也大都建成半地下式,大大提高了在猛烈轟擊下的生存能力。最誇張的是,折缽山幾乎被日軍掏空,光坑道就築了九層之多! 唯一不足的是,日軍原計劃在元山地區修築的坑道工事有28公里長,但由於時間不夠,只完成了70%,而且折缽山與元山地區之間也沒有坑道連接。 栗林忠道一改日軍在戰爭初期的二桿子戰術,運用近距離射擊、分兵機動防禦、誘伏等戰術,嚴禁自殺式衝鋒,號召每個士兵至少要殺死10個美軍。 1944年10月初,美軍出台了進攻硫黃島的作戰計劃。 美軍參加作戰的地面部隊為第五兩棲軍,下轄海軍陸戰隊第三、第四、第五師,共約6萬人,由史密斯中將指揮。登陸編隊和支援編隊,由特納中將指揮。米切爾中將指揮的第五十八特混艦隊負責海空掩護。美軍參戰的登陸艦艇約有500艘、軍艦約有400艘、飛機約有2000架,由第五艦隊司令斯普魯恩斯上將統一指揮。

一場血戰即將開始。今天人們提起硫黃島,往往首先會想起一部美國大片《硫黃島來信》。而在60年前,硫黃島代表的是實實在在的鮮血、屍骨和恐怖。 從1944年8月10日起,駐紮在塞班島的美軍航空兵開始對小笠原群島進行空襲,轟炸重點是硫黃島的機場和為硫黃島提供物資補給的中轉地父島的港口。從8月到10月,美軍共進行了48次轟炸,投彈約4000噸,但收效甚微。 11月24日,塞班島的美軍首次出動B-29轟炸機對日本本土實施轟炸。這次轟炸引起了日軍的極大恐懼,並隨即做出反應。三天后,硫黃島上的日軍出動了飛機,空襲塞班島上的美軍B-29航空基地,擊毀B-29轟炸機1架,擊傷11架。隨後的日子裡,硫黃島上的日軍又多次組織對塞班島美軍航空基地的空襲,嚴重威脅了美軍航空基地的安全。

為壓制硫黃島日軍飛機的襲擾,美軍組織了海空協同突擊。至1945年2月初,共出動艦載機1269架次,岸基航空兵飛機1479架次,軍艦64艘次,總共投擲炸彈6800餘噸,發射大口徑艦炮砲彈2萬餘發。雖然美軍的砲火很猛烈,但在日軍精心構建的防禦工事面前,效果十分有限。別說日軍的坑道工事,就連島上的兩個機場,美軍也沒能徹底摧毀。 1945年1月26日,完成了呂宋島登陸作戰支援任務的美軍第三艦隊返回基地休整。第三艦隊司令哈爾西上將將指揮權移交給斯普魯恩斯,第三艦隊隨即改稱第五艦隊。這是美軍自1944年秋開始實行的新措施,即為太平洋艦隊配備了兩套司令部指揮參謀人員。哈爾西指揮時,番號為第三艦隊;斯普魯恩斯指揮時,則稱為第五艦隊。一人率軍在前線指揮作戰,另一人則在後方籌劃醞釀下一次作戰。這樣既能充分使用兵力,又能迷惑日軍。

最初,斯普魯恩斯和尼米茲都認為攻占硫黃島這樣一個彈丸小島,不會費多大力氣。看了偵察機拍攝的航空照片後,他們才發現在硫黃島上極可能存在不同尋常的防禦系統。史密斯中將仔細研究了航空照片後,認為硫黃島將是最難攻占的島嶼,並預計要付出兩萬人傷亡的代價。 1月28日,當負責組織對日軍本土戰略轟炸的陸軍航空兵第二十一航空隊司令李梅少將,前來協商航空兵如何支援硫黃島登陸作戰時,斯普魯恩斯問他硫黃島對於戰爭究竟有多大價值。李梅立即表示,沒有硫黃島就無法有效地對日本本土進行戰略轟炸。本來有些猶豫的斯普魯恩斯,這才如釋重負,決心不惜付出巨大代價攻取硫黃島。 2月2日,尼米茲來到烏利西基地視察硫黃島作戰的準備情況。斯普魯恩斯提議,為了阻止日軍對硫黃島可能的增援,必須首先使用艦載航空兵對日本關東地區的機場進行攻擊,尼米茲同意了這一計劃。 2月10日,斯普魯恩斯率領由12艘航母、8艘戰列艦、15艘巡洋艦、77艘驅逐艦組成的龐大艦隊,經馬里亞納群島和小笠原群島以東,直撲日本本土。 這是美軍航母編隊第一次襲擊日本本土。斯普魯恩斯計劃16日抵達日本外海,在16日、17日兩天對日本關東地區的機場進行壓制性空襲,然後再南下參加硫黃島作戰。為了對付日軍的“神風特攻隊”,每艘航母上只有30架轟炸機和魚雷機,其餘全部搭載戰鬥機。 2月16日,美軍航母編隊出動艦載機1000餘架次,分成數個攻擊波對東京灣各機場進行攻擊。但由於天空中云霧低垂,攻擊效果並不理想。 2月17日,美軍又出動艦載機500餘架次,分為兩個攻擊波,對關東地區的機場、飛機製造廠、船塢等目標進行轟炸。兩天裡,美軍擊落日本空中戰機332架,地面戰機177架,給一些機場、飛機製造廠造成了一定破壞。這次空襲的戰果雖然不是很大,但極大地吸引了日軍的注意力,達到了虛晃一槍、聲東擊西的效果。當天下午,美軍編隊離開日本外海南下,參加硫黃島作戰。 在此之前,2月14日,美軍威廉·布蘭迪海軍少將率領由6艘戰列艦、12艘護航航空母艦、5艘巡洋艦、16艘驅逐艦組成的火力支援編隊,也離開塞班島前往硫黃島。 2月16日清晨,布蘭迪的火力支援編隊到達硫黃島海域,開始實施火力攻擊。所有戰列艦、巡洋艦都被劃分了地段,對已查明的目標逐一進行摧毀。為確保砲擊的準確,有幾艘戰列艦甚至在距岸邊僅有3000米的地方,對目標進行直接瞄準射擊。但由於天氣不佳,島上又是硝煙瀰漫,預定的750個目標只摧毀了17個,砲擊效果甚微。 島上的日軍只以部分中小口徑火砲進行反擊,擊傷美軍戰列艦、巡洋艦各一艘。日軍的大口徑火砲出於隱蔽考慮,一炮未發。 2月17日,美軍水下爆破隊在12艘登陸砲艇的掩護下探測航道,並清除水下的水雷和障礙物。栗林忠道預感美軍登陸在即,下令大口徑火砲開火,將美軍12艘登陸砲艇擊沉9艘,擊傷3艘,艇員陣亡、失踪44人,傷152人。這次砲擊令美軍大為震驚,沒想到島上的日軍竟然還有如此猛烈的火力,於是立即對這些剛剛暴露的目標進行轟擊。 從16日到18日,美軍除了艦炮火力外,護航航母的艦載機也全力出擊。塞班島的轟炸機也頻頻前來助戰,對硫黃島進行轟炸。這三天中,硫黃島幾乎完全被硝煙淹沒,日軍只得退守在坑道裡隱蔽。美軍在登陸前共消耗砲彈、炸彈24000餘噸,硫黃島上平均每平方公里承受了1200噸,但日軍損失不大。 2月19日6時,特納率領的登陸編隊到達硫黃島海域。美軍登陸部隊為海軍陸戰隊三個師,以陸戰第四、第五師為一梯隊,陸戰第三師為預備隊,第一批登陸部隊共八個營。 9時整,美軍開始登陸,一開始進展非常順利,日軍的抵抗十分微弱。但好景不長,登陸的美軍才推進了200餘米,日軍就從坑道進入陣地。日軍的砲火準確地覆蓋了登陸灘頭,一時間,美軍被完全壓制在灘頭,傷亡慘重。 在這危急時刻,美軍的艦炮火力給了登陸部隊極其有力的支援。可以說,在太平洋戰爭的歷次登陸戰中,艦炮火力支援從沒有像硫黃島登陸戰那樣有效。全天美軍共消耗127毫米以上口徑的艦炮砲彈近4萬發,火力支援之強,史無前例。在艦炮火力的大力支援下,美軍登陸部隊艱難地向前推進。 9時30分,美軍的坦克開始上岸,隨即引導登陸部隊前進。但坦克大都陷入了火山灰裡,動彈不得,少數幾輛也行動蹣跚,成為日軍反坦克炮的目標,被一一擊毀。美軍只能依靠士兵用炸藥包和火焰噴射器,一步步向前推進,而每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10時30分,美軍已有八個步兵營和一個坦克營上岸,正竭力擴展登陸場。 11時,風向轉為東南,風力逐漸加大,給美軍登陸帶來了很多麻煩。這時,後續登陸部隊正在登陸,許多登陸艇被強勁的陣風吹得失去控制,甚至傾覆,再加上日軍的砲火轟擊,灘頭上到處都是損壞的登陸艇。而後續物資和人員仍在按計劃不斷上岸,整個海灘一片混亂。 14時,美軍陸戰第四師第二十三團攻到了一號機場,但第二十五團在登陸當天幾乎沒有進展。陸戰第五師情況稍好,第二十八團已割裂了折缽山與其他地區日軍的聯繫,將其包圍起來。第二十七團在海灘上被困40分鐘之後,終於取得了突破,推進到了一號機場南端。 當天日落時,美軍已有6個步兵團、6個砲兵營和2個坦克營共約3萬人上岸,佔領了寬約3600米、縱深從650米到1000米不等的登陸場,全天有566人陣亡,1858人負傷。 這些犧牲者中,最著名的是瓜島戰役的英雄巴斯隆。登陸當天,巴斯隆作為陸戰第五師第二十七團的一名排長參加戰鬥。巴斯隆提著勃朗寧機槍,身先士卒衝上灘頭。當時,日軍大小碉堡火力點突然射擊,把陸戰隊員死死壓制在海岸上,新兵蛋子們開始發慌了。巴斯隆一看情況危急,展示出一個老兵該有的素質和經驗,冒著槍林彈雨孤身突進,炸毀了兩個碉堡,為登陸部隊掃清了灘頭。他的英勇鼓舞了新兵們,新兵們軍心大振,跟著他沖向島上的日軍機場。可惜就在這時候,一發迫擊砲彈在附近爆炸,一塊炙熱的彈片插進了躲閃不及的巴斯隆的胸膛,巴斯隆壯烈殉國了。他再也回不到家鄉,回不到妻兒身旁了。 硫黃島戰役結束後,巴斯隆被追授“海軍十字勳章”,這是美軍繼“國會榮譽勳章”之後第二高的軍事榮譽。巴斯隆的遺體被安葬在著名的阿靈頓國家公墓。 實際上,美軍硫黃島登陸第一天的戰況還不算太糟糕,但隨後的戰鬥更為艱鉅。 天黑後,美軍擔心日軍再度發動自殺式衝鋒。但這次日軍學聰明了,栗林忠道堅決拋棄了這種二桿子做派。 2月20日,從凌晨開始,美軍艦炮就根據登陸部隊的要求進行火力攻擊。 8時30分,美軍登陸部隊發起了進攻,陸戰第四師在艦炮和坦克支援下,攻占了一號機場,並切斷了硫黃島南部日軍與元山地區之間的聯繫。陸戰第五師向折缽山發起攻擊,在坦克掩護下,用手榴彈、炸藥包、火焰噴射器逐一消滅岩洞中的日軍,有時甚至出動推土機將洞口封閉,因此進展極為緩慢。 21日,島上的激戰仍在繼續,但美軍的進展十分有限。 22日,天降大雨,美軍登陸部隊被迫停止進攻,抓緊進行戰地休整。三天來,美軍在硫黃島上陣亡、失踪人數已達1204人,負傷4108人。美軍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在這種戰況下依然沒有使用毒氣,結果使大量優秀的陸戰隊員付出了生命。 2月23日,美軍陸戰第四師以二號機場為目標發起總攻,但推進極為緩慢。這天唯一的戰果在折缽山。經過四天血戰,10時20分,陸戰第五師第二十八團由哈羅得·希勒中尉率領的40人組成的小分隊,終於攻上了折缽山山頂,併升起了一面美國國旗。四小時後,六名美軍士兵又升起了一面更大的星條旗。美聯社記者將士兵們插旗時的情景拍攝了下來,這張著名的照片隨即廣為流傳,與蘇軍將紅旗插在德國國會大廈圓頂上的照片一樣,成為勝利的象徵。 剛趕到硫黃島視察的美國海軍部長福雷斯特爾看到在折缽山山頂飄揚的星條旗,激動地說:“折缽山升起的國旗,意味著海軍陸戰隊此後500年的榮譽!”海面上的水兵看到這面象徵勝利的旗幟,也是歡聲雷動。 後來,太平洋戰區總部還專門查詢插旗的陸戰隊員的姓名,以進行表彰。結果發現,這六人中已有三人在稍後的戰鬥中陣亡。可見硫黃島的戰鬥有多麼慘烈! 2月24日,戰鬥更加激烈,陸戰第三師第二十一團在海空火力的大力支援下,由坦克開道,終於突破了日軍在二號機場南側的防線。日軍隨即發動了一次反攻,第二十一團猝不及防,一度被迫後退,隨後在艦炮支援下拼死反擊,才鞏固了陣地。 美軍很快發現,隨著地勢的逐漸升高,日軍構築了密如蟻穴的地堡和縱橫交錯的坑道網,憑藉這些工事,抵抗得越來越頑強。 接下來幾天的戰鬥中,硫黃島上的美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有時一整天只前進4米。在對島上第二制高點382高地的爭奪中,陸戰第四師屢屢陷入日軍佈置的交叉火力網中,傷亡率高達50%以上,有經驗的連長、排長和軍士長傷亡殆盡。直到3月2日,第二十四團才攻上了高地,但有好幾個連的官兵非死即傷,幾乎全連覆沒。 仗打到這個時候,日軍早已了解了美軍的戰術,先是航空火力準備,再是艦炮火力轟擊,接著是地面炮火射擊,最後才是步兵衝鋒。因此,日軍先在坑道裡躲過美軍的砲火,再進入陣地迎擊步兵的進攻,一次又一次挫敗了美軍的進攻。美軍痛定思痛,終於改變了戰術。 3月7日拂曉,美軍沒有進行任何炮火準備,就借助黎明前的黑夜,悄然接近日軍陣地,突然發起衝擊,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一舉攻占了另一個高地。 美軍陸戰隊員在硫黃島上的英勇犧牲沒有白費。 3月3日,一架美軍運輸機在硫黃島的一號機場降落。次日,一架空襲日本本土時受傷的B-29轟炸機在硫黃島緊急降落。硫黃島的巨大價值,已經開始得到體現。 3月7日,美軍發動總攻,擔負中央突破任務的陸戰第三師勢如破竹,進展神速,遇到難以攻克的日軍陣地就設法繞過去,繼續向前推進。儘管這樣給後續的陸戰第四師、第五師留下了不少“釘子”,但總算突破了日軍的防線,在兩天后攻到了硫黃島西海岸,將日軍分割為兩部分。 當栗林忠道得知美軍突破了防線將日軍一分為二時,立即組織部隊進行反擊。他命令部隊盡可能穿越美軍防線,滲透到美軍後方重新打通兩翼的聯繫。許多日軍越過了美軍的前沿防線,有的甚至滲透達1600米。但美軍給予反擊的日軍重大殺傷,日軍的反擊被徹底粉碎,傷亡至少1000人。 到3月16日,硫黃島東北部的800餘日軍被殲滅,美軍於當日18時宣布佔領了硫黃島。 但島上的戰鬥仍在繼續,栗林忠道指揮殘部繼續抵抗,有時戰鬥還相當激烈。這時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陸戰第三師找到兩名日軍戰俘,給了他們很多乾糧,還配備了一部最新式的報話機,然後讓他們給栗林忠道帶去勸降信。這兩名戰俘將勸降信設法交給了傳令兵,但到了規定的時間期限,日軍仍未投降。這兩名戰俘被美軍的人道主義待遇感動,竟然留在日軍防線裡,通過報話機為美軍炮火指引目標。 同一天,栗林忠道向日本本土發出訣別電報:“戰局已臨最後關頭,職在前線,祈禱皇國必勝及安泰……目下彈盡兵寡,決作孤注一擲,粉身碎骨,以報皇恩,謹率領士卒,高呼天皇萬歲,藉此永訣。”日軍大本營誤以為栗林忠道已經戰死,17日,裕仁天皇特旨晉升他為陸軍大將,時年53歲,是當時日本最年輕的陸軍大將。 栗林忠道率軍在島上頑強抵抗的時候,日軍“神風特攻隊”也向進攻硫黃島的美軍艦隊進行了瘋狂攻擊,擊沉擊傷了“俾斯麥海”號護航航母等艦隻。 美軍宣布佔領硫黃島後,又經過整整一周的激戰,到3月24日,才將殘餘日軍壓縮在島北部的狹小範圍內。栗林忠道在當晚焚毀軍旗,發出了最後的訣別電報,然後銷毀密碼,準備實施決死反擊。 3月26日日落時分,栗林忠道集合了300多人。他將身上的軍銜扯下扔在地上,其他軍官也都將軍銜扯下。栗林忠道一手持刀,向士兵們做了最後的戰前演說:“我即使在諸君之前倒下,諸君戰鬥到今日的豐功偉績也不會被人們忘記……諸君安心殉國吧。”演說完畢,栗林手持軍刀,率領殘軍冒著炮火向二號機場的美軍發起攻擊,陸軍大將親自指揮的自殺衝鋒在二戰日軍中也稱得上是之最了。但栗林很快戰死在陣中。經過三個小時的激戰,殘餘日軍也被美軍殲滅。 至此,硫黃島日本守軍全軍“玉碎”。 戰後,被俘的日本兵竟然每個人都聲稱看到過他們的最高指揮官栗林忠道,這讓美軍十分驚訝。 栗林忠道所對抗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人數是島上日軍的3.5倍,且裝備具有壓倒性優勢。美軍當時以為五天就可以拿下硫黃島,結果海軍、空軍與地面部隊協同作戰,依然打了一個多月才拿下,這也是太平洋戰爭中唯一一次美軍傷亡比日軍多的戰鬥。戰後連美軍將領都對栗林忠道稱讚不已,將其譽為二戰中日軍最優秀的將領,對他的評價甚至超過了山本五十六。看來,以往日軍之所以傷亡慘重,除了裝備落後外,高級將領的愚蠢也是重要原因。一將無能,累死千軍。 2006年,在硫黃島地下發現了數百封信件。那是61年前,在島上作戰的日本兵寫給家人的訣別信。這些沒有寄出的信,寄託著日本軍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導演伊斯特伍德看到了這些書信,包括栗林忠道的家書。他對守島日軍,特別是對指揮官栗林忠道產生了濃厚興趣,於是拍攝了《硫黃島來信》這部電影,並斬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和金球獎。 在此之前,伊斯特伍德導演了另一部電影《父輩的旗幟》,講述的就是硫黃島折缽山山頂上插旗的六名美軍士兵的故事。他們中間,有三名存活了下來,這次戰鬥後被調回美國,為發行戰爭公債作宣傳。他們在享受榮譽的同時,也反思了戰爭。 一場殘酷的惡戰,衍生出兩部優秀的影片,供今天生活在和平時期的人們去反思戰爭。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