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四野全戰事

第4章 第三章反戈一擊,秀水河子重現威勇

四野全戰事 郭辉 12184 2018-03-18
斯大林敲了敲煙斗里餘下的煙燼:停止對中國共產黨的扶助,將各大城市直接轉交給蔣介石。美國人又舉橄欖枝。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以表示和平的願望。蔣介石秘令杜聿明哪來的和平,進攻!已退到沙漠邊緣的黃克誠給中央發了一封措詞強硬的電報,林彪翻身上馬,秀水河予突然間槍聲四起。 林彪在山海關一路敗北,已丟掉整個遼西,撤到了阜新一帶! 毛澤東緊鎖眉頭,在延安王家坪那間幽靜的辦公室裡,久久地站在地圖前:看來我們在東北還沒有足夠的實力跟蔣介石對抗。 “毛澤東在東北根本不是蔣介石的對手!”說這句話的是斯大林。他站在克里姆林宮裡的大會議桌前,透過窗戶隱約可聽見吹過紅場的寒風。 “我們不能因為他們也是共產黨而做出錯誤的決定。現在,蔣介石和美國人對我們很是不滿。根據最新的消息,毛澤東在東北有多少部隊?都分佈在哪裡?”斯大林一邊往煙斗裡加著菸絲,一邊問道。

總參謀部的一名官員立即打開一份文件:“根據我們的軍事偵察,到1945年11月,毛澤東的隊伍在東北具體分佈如下:萬毅率領的山東軍區濱海支隊3,500人在吉林的磐石、海龍、西豐地區;肖華一部滲入到輯安、通化一帶,肖華本人則帶領山東軍區機關到了安東地區;羅舜初率山東軍區3師和魯中軍區警備3旅共9,000多人在遼陽、鞍山地區;吳克華、彭嘉慶率膠東軍區第5、第6師8,000多人自遼南登陸後,留在營口、海城、蓋縣一帶開闢根據地;程世才、曾克林、唐凱所部活動在瀋陽、撫順、本溪之間;周保中部約8,000人分佈在吉林、敦化、五常和延吉地區,周保中本人作為東北局的領導成員,則在長春市內開展工作;陳雲、高崗受東北局委派,帶200多幹部,活動在哈爾濱;山東軍區田松支隊的1,000人自在遼東半島登陸後,北上到了牡丹江地區;359旅劉轉連部於10月到達撫順、遼陽後,又有部分人馬越過吉林去了北滿;劉錫五的部隊共6,000人則分散在嫩江、洮安地區。毛澤東在東北的部隊總人數約10萬有餘,但比較分散。”

“哦,”斯大林叼著煙斗,輕輕地吸了一口,便拿在了手裡,“我看毛澤東這麼少的部隊根本就無法佔據大城市,東北早晚還是要落到蔣介石的手中。現在蔣介石不斷地給我們發外交照會,美國和英國也在全力地支持他,我們如果一味地支持毛澤東,恐怕最後不僅在中國將毫無所得,同時還可能被世界各國冠以沒有國際信譽的惡名。” 斯大林敲了敲煙斗里餘下的煙燼,頭也沒抬地說:“轉告蘇軍在中國東北的司令部,停止對中國共產黨的扶助,全力支持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 11月中旬的東北,天氣驟然轉變,氣溫急劇下降,寒風怒吼,枯葉亂飛。昨日還滿臉笑容的蘇聯友軍突然個個面若冰霜:“莫斯科有令,所有的中國共產黨必須立即撤出各大城市。”

東北局所在地瀋陽成了第一個陷入混亂的城市。一隊蘇軍士兵二話不說,闖入“大帥府”,把所有的辦公物品摔得一片狼藉,然後在每一道門上都貼了封條。 彭真等人被莫名其妙地趕到了呼嘯的寒風中。這一天正是11月26日。 有難臨頭,東北局的領導也無力他顧了,幾人相互分別。彭真、林楓攙著重病在身的羅榮桓,帶領東北局機關去了本溪;高崗、張聞天決定開往北滿,與陳雲會合;李富春、呂正操、張平化臨時成立了東北局西滿分局去了撫順;陶鑄、鄧華則帶遼寧省委和軍區就近去法庫縣開闢根據地。 瀋陽異動,其他各大城市也相繼異動。蘇聯人突然改變對中國共產黨的態度在東北引發了急劇的社會動盪,暗藏的國民黨特務以及原偽滿人員紛紛脫下披在身上的羊皮,露出了猙獰嘴臉,大批共產黨幹部遭到襲擊或暗殺,原來發展起來的當地力量也紛紛叛變,持著共產黨發放的武器對抗共產黨的武裝。一時之間,東北各地,陰風陣陣。

此時的蘇聯紅軍一方面在努力恢復和維持各地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則派兵保護國民黨官員接收各大城市。 “蘇聯人簡直是喪心病狂,我們要以武力方式收復瀋陽、長春!” 彭真憤怒地吼道。隨後他將自己的意見直接上報給了中央軍委。 林彪拿著彭真上報中央的電文複件,一聲不吭地看了很久。最後搖了搖頭。 “這是行不通的。”他淡淡地說。 12月25日,林彪電告中央:目前我武裝力量尚不夠強大,主要任務應該是建立根據地,我絕大部分部隊皆應嚴格離開城市,住到鄉下去,到邊緣地區放手發動群眾。 毛澤東不住地點頭。在延安那間遠離硝煙卻永久被硝煙所籠罩的辦公室裡,他一遍又一遍地看著林彪的電文:“林彪說得對呀,東北的鬥爭必須作長期的打算。不能憑一時的意氣用事。”

12月28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給東北局的指示。這就是後來被收入《毛澤東選集》的名篇——《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 中國共產黨沒有與國民黨“爭風吃醋”,無疑讓蔣介石興奮了許久。這樣,國民黨在未受共產黨武裝干擾的情況下,大範圍地展開了接收工作,並不斷向瀋陽和長春等地空運部隊。 但蔣介石仍然心中無底,他擔心蘇軍撤走後,若自己立足未穩,必遭共產黨的打擊,於是請求蘇聯延緩撤軍。對此,斯大林求之不得,正愁如何找藉口再在中國多撈點便宜,接到國民黨的請求後,斯大林痛痛快快地答應暫時延緩一個月,到1946年1月再走。 蘇聯的延緩撤軍,蔣介石高興,斯大林也高興。偏偏美國人在這個時候卻不高興了。美國害怕中國內戰不斷,蘇軍乘機賴在東北,這樣將嚴重影響美國的在華利益。

12月1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公開發表對華政策聲明,希望中國停止武裝衝突,協商解決內部分歧,擴大政府基礎。 16日,美英蘇在莫斯科召開三國外長會議,表示一致支持中國的統一與民主。美蘇相約:雙方軍隊完成各自的任務後,將儘早撤出中國。 看來美國真的是急了,它不僅聲嘶力竭地呼喊著中國要停止內戰,更重要的是還專門任命五星上將馬歇爾為駐華特使,揮舞著橄欖枝,風塵僕僕地來到了中國。 歡迎和平,這是我們一貫的主張!延安率先呼應。 馬歇爾飛抵重慶,國民黨再次攤開談判桌。 12月16日,周恩來、葉劍英一行親臨山城,與駐渝的董必武、王若飛等組成中共代表團。國共和談重新開張。 蔣介石面帶假笑:美國人真不會把握時機,現在我在東北節節得勝,蘇聯也將各大城市拱手相讓,在這種前提下,還進行什麼談判?

私下里,他急令杜聿明:別管什麼鬼談判,加緊進攻至關重要。 12月24日,杜聿明接到蔣介石秘令後,立即指揮52軍主力冒著漫天大雪攻打北鎮和黑山。當地自治軍再次撤退。 12月28日,國民黨13軍主力乘胜北上,沿著鐵路線攻到義縣。正在那一帶休整的林彪、梁興初因準備不足,倉促中只抵抗了一天。 13軍繼續前進,12月30日打到阜新。林彪只好帶領梁興初師和黃克誠部的彭明治旅撤退到彰武、法庫,而黃克誠則率3師餘部退向了通遼一帶。這樣,國民黨軍隊一舉控制了熱河與瀋陽間的鐵路線,切斷了關內解放區與東北的聯繫。隨後,杜聿明下令兵分兩路,52軍南下進攻營口,13軍則由阜新沿鐵路向西進攻朝陽、熱河。 東北漫天白雪,重慶卻是青山翠竹。

馬歇爾執意要求國共停戰,蔣介石不得不做表面文章。 為了換取暫時的和平,盡快進行根據地建設,中共中央同意不完全拒絕國民黨進入東北,但要求民主和地方自治,建立地方聯合政府,共產黨的軍隊也有駐東北權。蔣介石迫於馬歇爾的壓力,只得點頭應允:可以同意,具體細節繼續商量,爭取在1月中旬達成停戰協定。 蔣介石終於在大的原則上鬆了口。延安隱約感覺有一陣暖風吹來了。 當前形勢下,我們應當大力倡導和平。延安方面認為。 1946年1月初,東北局在中央指示之下,將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為東北民主聯軍,以體現國共同管東北的意願。根據新的調整,在民主聯軍總部管轄下,建立了東滿、南滿、西滿、北滿四大軍區。林彪將戰鬥力最強的兩個老部隊——山東1師(梁興初部)和新四軍3師7旅(彭明治部)劃歸總部直屬,其他各部隊根據所在地區分別置於軍區領導之下。

北滿軍區由高崗擔任司令員,陳雲任政委,轄山東7師(楊國夫部)、陝甘寧359旅(劉轉連部)及松江、合江、北安、牡丹江、嫩江5個軍區;南滿軍區司令員程世才政委肖華,轄有第三縱隊(吳克華部)、第四縱隊(胡奇才部)及遼寧、安東、遼南3個軍區;東滿軍區司令員是周保中,政委林楓,轄山東2師(陳光部)、第七縱隊(萬毅部)及通化、吉東、遼北3個軍區;西滿軍區司令員為呂正操(後為黃克誠)、政委李富春,轄新四軍3師(黃克誠部)及嫩南、遼西兩個軍區。 為了抓住即將到來的和平機遇,中共中央明令上述部隊紛紛散開,遠離大城市的喧囂,前往各山村鄉鎮,發動群眾、創建根據地。 但蔣介石心裡最清楚:哪來的和平機遇?他急促命令杜聿明:只要停戰令未曾公佈,就絲毫不能放棄進攻,力爭儘早奪取熱河,徹底切斷關內共軍統占區與東北的聯繫。

在此命令下,杜聿明指揮13軍主力和52軍195師迅速從義縣出發,於1946年1月5日占領朝陽,9日占領葉柏壽,10日占領凌源,13日攻下平泉。 到平泉,杜聿明不動了。因為這一天,即1月13日,國共停戰令正式生效。 馬歇爾死盯盯地看著東北,蔣介石不敢輕舉妄動。和平終於到來了! 但這是真的和平嗎? 林彪第一個站出來向中央呼籲:“此次和平協定的實質,實為蔣之一重大陰謀。這一陰謀是對我黨力量採取避實就虛、各個擊破的方針。”“從目前所知條件看來,則我此次和平的前途較之繼續戰爭的前途更壞。我入東北的部隊目前完全處於無根據地的狀態,與我軍脫離中央蘇區後到陝北以前的狀況大體相同。如敵調全國兵力,向我到處進攻,則對我甚為不利。” 他不等中央的回复,於1月15日向所屬各部隊連下兩道命令:第一,時局尚在動盪中,各部須嚴整戰備,只有戰爭才能爭取和平;第二,切勿向下級指戰員散佈和平空氣,以免解除精神武裝。只應鼓勵為和平而戰,為停止敵之進攻而戰。 情況正如林彪所料。停戰令生效後,蔣介石藉機大舉向東北增兵。美國海軍第7艦隊集中所有運輸艦,從上海、廣州、越南等地陸續運送國民黨新1軍、新6軍、第60軍、71軍、93軍到秦皇島、葫蘆島登陸。杜聿明在沒有任何阻礙的情況下,更是四處延展,1月15日,52軍25師到達瀋陽,1月26日,13軍89師接收了新民和彰武。 國民黨軍依據中蘇條約和國共停戰協定,不費一槍一彈,輕鬆佔領了瀋陽以西和遼東半島的大片地區。 所有的大中城市都被國民黨軍所佔領,附近農村無一不受到威脅,民主聯軍還有多少根據地可開發?但中央依舊要求東北部隊以和平為重。 步步後退的民主聯軍幾乎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剛剛佔據通遼的黃克誠在得知杜聿明已開進新民和彰武后,再也忍不住了。他直接給中央發去電報:國民黨軍正在逼近通遼,而退出通遼,我們就只能走進蒙古大沙漠了。為求生存,我們決定在此拼死一戰,即使蘇軍前來也堅決抵抗,全部戰死在所不顧! 這是一聲措詞強硬卻飽含著熱血的吶喊。 這聲吶喊讓劉少奇深深地震驚了。他曾多次指示東北局:“我黨目前對東北的方針,應該是力求和平解決,力求國民黨承認我黨在東北一定合法地位的條件下與國民黨合作實行民主改革,和平建設東北。在目前國際國內形勢下,只有這個方針才是正確的,行得通的。因此企圖獨占東北,拒絕與國民黨合作的思想是不正確的。”“如果我們對國民黨採取內戰方針,我們必歸失敗。” 但接到黃克誠電報後,劉少奇不得不開始重新思考東北的局勢:要讓蔣介石承認我黨在東北的合法地位,看來還需要進行艱苦的鬥爭。 1月26日,劉少奇給東北局發出了新的指示:我軍要“在軍事上力求鞏固自己,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打下長期堅持的基礎,在完全自衛的條件下可以力爭打一兩個大勝仗。” 第二天,即1月27日,劉少奇進一步指示:“如國民黨不與我談判即向我軍進攻,在友方不堅決反對,我在完全防禦有理的條件下,可給進攻之頑以堅決徹底殲滅之打擊。為此必須激勵士氣,細心準備,不要多戰,務必一戰大勝,煞下頑軍在東北之威風。”“為此,林彪應設法到主戰方面去指揮。” 彭真拿到劉少奇發來的電文後,一連看了好幾遍,不禁長嘆一口氣:“我們終於不必一味地忍氣吞聲了。” 他一面命令立即將此電文發給林彪,一面打開房門,透一透空氣。 他看見鋪蓋著厚厚白雪的北國大地,正在太陽的照射下泛起耀眼的亮光。 接到來自中央的電報時,林彪正帶著梁興初和彭明治駐紮在法庫西面的秀水河子大力開展群眾運動呢。看到最新的指示,他不禁心中一振。自從進入東北以來,在杜聿明的緊逼進攻下,自己一路敗退,雖然屬下們見了面都呼一聲“總司令”,但背地裡,卻有多少人譏稱自己為只會撤退的司令呢。 林彪的確多次在無意中聽到屬下們的議論。真正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18歲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進入黃埔軍校學習,隨後參加過北伐戰爭、南昌起義,上過井岡山,參加過萬里長征,22歲就擔任了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的軍長,30歲那年指揮八路軍115師在平型關大敗日軍,名震中外。他能是一個只會撤退的司令嗎? 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在他那本著名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曾這樣描寫長征時的林彪:“他是紅軍中年輕的鷹。在1935年那明媚的春天裡,雲南的田野萬紫千紅,到處是雪白、桃紅和淡紫的罌粟花,在陽光下迎風擺曳。在紅軍這道星河中,沒有比林彪更為燦爛的明星了。” 如今,這位“燦爛的明星”正騎在戰馬上,緩緩行進在冰天雪地之中。他仔細地觀察著秀水河子的地形,等待著戰鬥的時機。 自從平型關一戰之後,林彪已整整八年沒有嚐到打勝仗的滋味了。他正在耐心地等待著時機。 而這個時機正悄然走來。 1946年2月9日,國民黨新6軍在廖耀湘的帶領下順利登陸秦皇島,隨後挺進到錦州。這是國民黨一支著名的主力王牌軍,杜聿明頓時歡欣鼓舞,下令兵分三路,沿鐵路線發起新一輪進攻。於是,南路的新6軍22師撲向盤山、台安、遼中等地;中路52軍第2師撲向新民以東地區;北路13軍89師直奔公主屯、秀水河子、鶩歡池等地。 魚已經游來了,是撒網的時候了。 13軍89師有兩個團的兵力,孤軍冒進,向秀水河子方向撲來。林彪不禁心情激動,立即啟動了戰前部署。 2月10日,他在法庫指揮部電令梁興初和彭明治:“這一仗關係重大,必須打得很藝術、很堅決,切不可魯莽草率。務須嚴密弄清敵情,幹部須親自偵察地形,選擇攻擊點與佈置火力,當面詳細交代任務,切實做好聯絡,規定統一動作時間。一切佈置好後,即行猛打。” 林彪很少這麼羅嗦。 2月11日,13軍89師266團踩著皚皚白雪,進至秀水河子,與265團會合,總共4個營的兵力。林彪立即命令梁興初的1師和彭明治的7旅正式行動,要像包餃子一樣先將這4個營緊緊包住。 到13日,所屬各部先後回報:全部抵達預定位置。 “好!”林彪一拍桌子,“今夜22時發起總攻!” 東北的冬夜是漫長的,而且寒冷。夜幕降臨以後,天地之間一片清寂。 22時整,信號彈閃著亮光升上半空,劃破了死寂的夜幕。驟然之間,槍聲四起。梁興初帶著1師全面開火,埋伏在另一面的彭明治率領7旅也及時打響了山炮。 國民黨兵此時如夢方醒,原來自己早已被裝進了死亡之網。無奈此時受到林彪的兩面夾擊,倉促之中不知如何應戰,慌亂中已退到附近的一個小村莊里。 民主聯軍從四面八方湧來,步槍上的刺刀在冷夜中閃動著耀眼的寒光,短兵相接的巷戰持續到14日凌晨。 天已破曉,秀水河子戰鬥勝利結束了。 這是林彪自進入東北後打的第一個勝仗,以傷亡771人的代價共打死打傷國民黨軍500多人,俘獲900多人,另繳獲各種炮38門,輕重機槍98挺,步槍790支,彈藥7萬多發,汽車32輛,電台2部。還有被服等其他戰利品。 國民黨軍整整4個營的兵力被殲滅於秀水河子。此時杜聿明正躺在錦州的病床上,他的痼疾腎病又犯了。但當他聽到這一消息時,卻驚出了一身冷汗。 “這恐怕不是一個好兆頭。”沉思半晌,繼續道,“我軍控制現有地區已屬不易,竟遭如此慘敗,看來想接收整個東北,已是非調重兵不可了。” 杜聿明病懨懨地又躺倒了,未足兩天,又接報告:新6軍22師在沙嶺地區遭到伏擊,共傷亡674人。 “什麼?那是我的王牌軍!”杜聿明“騰”地坐了起來,良久未語,又緩緩地躺下了。只是輕聲地丟下一句話:“這個林彪不可小看呀。” 杜聿明卻不知道,此時的林彪比他還要痛心。 沙嶺之戰是林彪未曾想到的。這一戰發生於2月16日,即秀水河子之戰結束後的第三天。當時正值正月十五元宵節,國民黨南路的新6軍22師,從溝幫子、盤山一帶開至沙嶺。進入了遼東地區吳克華的活動範圍。 吳克華得知敵軍22師的66團和師教導營近3,000人已駐進沙嶺村時,立即調動六個團的主力,拖著十幾門山炮和野炮開進沙嶺。實施包抄部署後,於當日黃昏發起進攻。怎奈廖耀湘的新6軍乃是蔣介石手裡的王牌軍之一,號稱“國內無敵”,擁有全套美械裝備,大多數士兵都有三五年至七八年的軍齡,抗戰時曾參加過遠征軍,屢經沙場,具有很強的戰鬥力和豐富的實戰經驗。吳克華部與其初一交火,便落了下風。 隨後,新6軍一面利用優勢火力頑強阻擊,一面構築防禦工事,堅守不出,直打到19日清晨,從盤山方向增援的國民黨部隊逐漸逼近。吳克華見自己部下已打得筋疲力盡,無心再戰,只好下令撤出。 這一仗,新6軍共傷亡674人,而吳克華部傷亡卻達2,159人,大傷元氣。 林彪聽到戰鬥結果後緊鎖眉頭,悶悶不樂。本來秀水河子之戰也只能算是小胜,而沙嶺之戰卻是實實在在的敗仗。 但不管是勝仗,還是敗仗,同樣重擊在杜聿明的身上。 臥病不起的杜聿明不想再守在東北了。 在短短的三天之內,他先是在秀水河子遭到林彪的伏擊,猶如吃了當頭一棒,隨後又在沙嶺被打了一記重拳,頓感渾身更加不適起來。 東北的冬天是寒冷的。他聽著窗外的風吼聲默默地想。 幾天來,杜聿明的腎病更加惡化了,必須到北平開刀手術才行。於是,他電告蔣介石:目前國民黨在東北的兵力遠遠不夠,必須再度增兵,同時由於自己重病在身,故舉薦鄭洞國擔任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暫時代替自己的職務。 杜聿明抱病離開了東北。國民黨軍不敢輕舉妄動。新6軍停留在盤山、遼中一帶,52軍在新民和瀋陽西郊,而13軍則去了熱河地區的凌源、平泉一帶。蔣介石急急忙忙地利用美國軍艦繼續從上海、廣州、越南等港口運送新1軍、第71軍、第60軍和第93軍到秦皇島,以備向東北大舉進攻。 在這個風雪交加的冬天裡,東北出現了暫時的平靜。民主聯軍在休整,國民黨軍也在休整,而蘇聯士兵卻是忙碌的。 2月已經過半。蘇聯軍隊不是說要在1月底撤走嗎?怎麼還沒走? 老百姓在問,美英政府也在問。蔣介石坐不住了。 本來,蔣介石害怕蘇聯紅軍突然撤走,自己兵力不足,共產黨軍隊乘機而入,所以懇請蘇軍延緩撤走。可現在自己的部隊已不斷到位,而蘇軍即使延期也已超過了期限。他們為什麼還是一點要走的意思也沒有? 美英政府連續通電蔣介石:蘇聯正在利用延長駐軍的時間,夜以繼日地將東北的工業原材料和各種工業設備以及日滿政府的銀行儲備運回國內。再不阻止,東北將變成一片廢墟,誰都將沒有利益可得。現在必須想辦法把蘇聯人趕走。 1946年2月11日,恰逢雅爾塔會議一周年之際,雅爾塔秘密協議的全文得以公開發表。這份秘密協議當年是規范美英蘇三國瓜分世界的約定,如今卻立即成了點燃中國人憤怒的火種。直到此時,根本就沒有代表參加會議的中國人才知道,協議中居然有“蘇聯應恢復以前俄羅斯帝國之權利”的條文! 抗議,抗議,還是抗議。中國各地有良知的國民紛紛舉旗吶喊。 國民黨趁熱打鐵,接著公佈了“張莘夫事件”。張莘夫是國民黨東北行轅經濟委員會成員,1月7日在接收撫順煤礦時因與蘇聯人發生矛盾,於16日返回瀋陽途中在蘇軍的護送下遭到殺害。雖然兇手已成歷史之謎,但當時許多人一致推測為蘇聯紅軍所為。所以各地要求蘇軍撤走的呼聲再掀高潮。 2月22日,國民黨官方出面,組織了有兩萬多人參加的反蘇大遊行。 2月23日,西南聯大的王力、朱自清、沈從文、余冠英、馮友蘭、潘光旦等100多位知名教授發表了對東北問題的宣言,要求國民黨政府“披露中蘇簽訂條約以來一切有關東北問題的談判經過,並拒絕再作妨害主權的任何協商”;同時強烈要求“蘇聯儘速撤退在我東北駐軍,歸還一切工廠設備與資源。不得有超出中蘇條約範圍以外之任何行動或措施”。 面對中國人的萬民怒目、千夫共指,斯大林無言以對,他不想以不惜拋開中國共產黨而竭力樹起的“國際信譽”因此而倒掉。在一片強烈的抗議和反對聲中,蘇軍無可立足,遂於1946年3月初收拾起行裝,開始撤出。 蘇軍的撤出也是帶著滿腔的怒氣撤出的。他們知道,這一撤出,就再也撈不著東北的便宜了。所以,他們不與國民黨合作,一言不發,迅速遠離。 3月12日撤出瀋陽,13日已撤出四平。初到瀋陽的鄭洞國指揮各部加緊接收,但由於蘇軍步伐太快,而且沒有事先通知,國民黨的接收與蘇軍的撤出之間留下了巨大的時間空白。 這是民主聯軍難得的好機會。 早在3月6日至8日,中共東北局為了解決在東北的下一步行動方針問題,在撫順召開了一次領導人大會。彭真、林彪、林楓、羅榮桓、呂正操、肖勁光、伍修權等都出席了會議。患著嚴重腎病的羅榮桓語重心長地在會上提出:不要高估和平的可能性,東北戰爭要做較長時期的準備。 和平?為什麼羅榮桓此時還要提到和平問題?因為美國特使馬歇爾正在展開新一輪的督促國共停戰的工作。 3月4日,馬歇爾親臨延安,大吹和平之風。但回到重慶之後,蔣介石對他的主張卻不予理睬,甚至不惜破壞剛達成不久的政協決議,加緊增兵東北。毛澤東一氣之下,將周恩來召回延安,決定共產黨拒絕繼續出席政協會議,以示抗議。為此,馬歇爾要求蔣介石必須採取行動緩解東北的戰爭危機,應迅速成立一個由三方組成的軍事調停執行小組進入東北。 這就是羅榮桓提醒大家小心和平陷阱的原因。 事實亦是如此。蔣介石這一次連假笑都不給馬歇爾了:東北已經是國民黨的天下了,還跟共產黨談什麼和平? 3月11日,馬歇爾回天無力,“豬八戒摔耙子”,一甩手回國了。 “這個蔣介石,太囂張!”毛澤東在延安背手而立,一支香煙正在他的指縫間噝噝地燃燒著,“告訴林彪,立即動員全軍,在運動中及敵立足未穩時,堅決徹底殲滅國民黨進攻部隊。愈多愈好,不惜重大傷亡,例如一萬至二萬人,求得大勝,以利談判與將來。” 此時,東北局正設在撫順,林彪面壁三日,遂於3月26日向各部隊下達了新的作戰部署命令:西滿軍區主力先期開赴四平,屆時將由自己親自指揮;吉遼軍區的羅華生、賀慶積、鄧克明、曹裡懷四個旅向長春集結,在周保中指揮下準備奪取長春;北滿抽調楊國夫師南下到四平,359旅準備進攻哈爾濱;南滿部隊則重點配合瀋陽以北的作戰。望全黨全軍以最大決心,不惜任何犧牲,爭取這次作戰的決定性勝利。 隨後,林彪離開撫順,匆匆趕往四平。 此時的東北正是初春時節,偶爾到來的暖風輕輕地吹開一層凍土,一兩株迎著早春探出花蕾的杏樹點綴在這片遼闊的松遼平原上。而四平恰恰位於松遼平原的中部,南接瀋陽,北通長春,三條鐵路交匯於此,是東北地區的交通紐帶。 林彪抵達四平時已是4月4日。他彈落一路風塵,四下巡視一番,決定入住在四平西北郊梨樹縣的梨樹鎮。 早在林彪到來之前,四平已被東北民主聯軍所攻占。 3月13日,四平蘇軍撤離的時候,駐在西滿地區的黃克誠率3師主力迅速北上,由法庫直逼四平,於3月15日攻占四平西郊飛機場,16日晚形成了東北西三面圍城。 17日凌晨2時,攻城戰打響,戰鬥持續到中午時分,除有200多名守軍逃跑外,其餘3,000多守軍和政府官員全部被殲。蔣介石任命的遼北省主席劉翰東、保安司令張凱及匪首王大化、王耀東等皆被活捉。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四戰四平”中的一戰四平。 四平國民黨軍為何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呢?因為此時熊式輝、鄭洞國等人及東北行轅、東北保安司令部正忙著從錦州進駐瀋陽。直到3月18日,國民黨各部才基本到位。 隨後,新6軍、第52軍、新1軍分別從東、南、北三個方向發起攻勢,分頭齊下,於3月21日前先後拿下了遼陽、撫順、鐵嶺這三個重鎮。至此,在瀋陽外圍的重要城市中,只剩下本溪仍孤零零地控制在民主聯軍的手中。東北形勢驟然緊張。 1946年3月24日,毛澤東致電東北局:國民黨軍在遼陽、撫順等地鞏固了地位後,則會派兵北上四平、長春,你們須及時將南滿主力向北轉移,同時要留下相當數量之部隊保衛南滿解放區。近日美國因蘇美關係,急欲停戰,蔣被迫亦不得不停戰。故美方已派專機接周恩來赴渝談判,望你們準備一切,尤其是不惜犧牲,打一兩個大勝仗。 毛澤東想在談判前打幾個大勝仗,蔣介石也同樣想要打勝仗。 只有用勝仗才能加強談判者在談判桌上的說話力度。 3月下旬,國民黨集中新6軍第22師、第14師,第71軍第88師,第94軍第5師,第52軍第2師,第25師共6個師兵力,以瀋陽為基地,展開了對南滿的大舉進攻。而新1軍則向北掃蕩,以待南滿態勢穩定後,力克四平。 要攻四平,必待南滿平定;要南滿平定,必待本溪攻克。因為在南滿,只剩有一座孤城本溪尚控制在民主聯軍手中。 4月1日,國民黨第25師、第14師分別由撫順、遼陽方向同時向本溪進攻,成兩路夾擊之勢。守衛在本溪的民主聯軍第三縱隊以分頭迎敵、各個擊破的戰略先於2日在石灰廠、三人溝、大甸子一帶斃傷敵25師700餘人,將其擊退至山城子一線。隨後,另一路民主聯軍則於鏵子溝附近消滅了第14師1,000餘人。儘管在國民黨軍的猛烈炮火下,民主聯軍的陣地前沿幾次受到威脅,最終國民黨軍仍然未能越過防線一步。正在僵持之機,民主聯軍的另一路避開國民黨軍隊的鋒芒,突然對蘇家屯之敵發動夜襲,敵軍後方大亂,被迫撤退,第一次進攻本溪宣告失敗。 進攻本溪失敗,令熊式輝和鄭洞國大跌眼鏡。二人並沒有把本溪看在眼裡,以為馬到即可功成,隨後可全力進攻四平,不想初戰即不利。熊式輝惱羞成怒,遂於4月7日再次下令:兵分三路再攻本溪,第52軍軍長趙公武親赴前線指揮戰鬥。 8日,國民黨軍左路第52軍第25師從撫順西南直插本溪北端,在大田家屯東山和太平山北面與民主聯軍第三縱隊的兩個旅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守在大田家屯東山的是民主聯軍三縱7旅的一個連,經過浴血奮戰,最終以全連傷亡71人的代價迫使國民黨25師只得改變方向,轉而攻向太平山。 而在太平山之北防守的則是三縱第9旅的一個連。自戰鬥打響後,這個連反复打退了25師的八次沖鋒,陣地變成一片焦土。連長和指導員都身負重傷,到下午時,陣地上連一個班都湊不起來了,但國民黨部隊仍然難以前進半步。 黃昏時分,民主聯軍三縱的大部隊集中第7、第9兩旅主力,經過長途迂迴終於包圍了敵第25師的一個團。經過勇猛衝殺,除一部集體投降外,該團全部被殲。在隨後的追殲戰中,國民黨第25師師長劉世懋被打傷,另有1,800餘敵軍被消滅,52軍軍長趙公武差點被活捉。僥倖漏網後,趙公武不敢再戰,倉皇帶著餘眾逃出戰區。 這個時候,正從右路發起進攻的國民黨軍新6軍第14師得知第25師被追擊後,急速北進,企圖迂迴到民主聯軍側後,為第25師解圍。 得知此情后,三縱部隊搶先埋伏在大英守屯地區。由於新6軍14師一路急奔,抵大英守屯時已是疲憊不堪,當時正是黃昏時分,太陽剛剛落山,餘霞穿過雲層灑滿大英守屯的北山坡上。 14師正欲休息,突然四處槍聲大作,三縱主力從四面殺了出來。 14師倉促應戰,死傷慘重,只得慌忙潰逃。逃到長嶺地區,再遭民主聯軍重創,14師師部及一個團先後被消滅,師長龍天武受傷,副師長以下共傷亡1,380多人,另有600多人被俘。 見到左右兩路皆遭慘敗,從中路進攻的國民黨第60軍182師推進到馬家寨等地,不敢繼續前進。民主聯軍獲得了第二次保衛本溪的勝利。全部戰鬥共歷時四晝夜,殲滅國民黨軍4,000餘人,致使新6軍第14師損失1/3,第52軍第25師損失近半。 而本溪,仍像一根鐵釘一樣,牢牢地釘在南滿的大地上。 南邊的戰鬥打響後,北邊的戰鬥也打響了。 坐鎮四平的林彪絕不會呆坐著等待新1軍的進攻。他率先向穩步推進的新1軍發起了進攻。 4月8日晚,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12個團的兵力在興隆泉、柳條溝、興隆嶺一帶盯住了新1軍的新38師。在這個濕暖的南風徐徐吹起的月夜,林彪利用我軍善於夜戰的特點,聚殲了新38師的4個整連,使得一向以“天下第一軍”自詡的新1軍首遭重創。 林彪這裡槍聲未息,黃克誠帶領部下在四平以南的泉頭車站一帶卻是激戰正酣。向泉頭車站發起進攻的是國民黨新1軍的第50師,黃克誠於4月5日在那裡投入戰鬥,面對來勢洶洶的第50師,民主聯軍迎頭痛擊,直戰了7天7夜才退出戰鬥。 新1軍剛被林彪狠咬了幾口後,陳明仁帶著第71軍就緊跟著衝了過來。 剛進入東北的陳明仁奉了鄭洞國之命,想從側面迂迴到四平外圍,以配合新1軍攻城。一路上,該軍所屬的第87師、第91師順利佔領法庫縣城後,爭先恐後向北開進,漸漸地拉開了距離。陳明仁未入東北就得知林彪不太好惹,不想一路北上,卻連林彪的影子都沒見到,不禁放鬆了警惕。 未料此時,林彪卻正在暗中打量著他呢。 陳明仁的兩個師一拉開距離,林彪就立即下令民主聯軍獨立旅從金家屯地區開始,對87師節節抗擊,誘敵深入。孤軍深入的87師果然中計,帶著勝利的喜悅,徑直推進到大窪、金山堡地區。絲毫未曾察覺一張大網正懸在他們的頭上。 4月15日下午17時,林彪一聲令下,集中了14個團,由西北、東面、西南三個方向同時向金山堡一帶發起了突擊。黃昏時分,87師的一個先頭團即被殲滅。隨後,黃克誠一部趕赴大窪地區,攔住正在前來救援的91師,其餘部隊將87師陸續趕到的部隊分割壓制在大窪以南金山堡周圍十餘個村落之內,逐個殲擊。經整夜激戰,至4月16日上午7時,國民黨軍第87師主力所剩無幾,師長黃炎落荒而逃。前來增援的第91師緊接著亦被擊潰。 此一戰,國民黨軍800餘人被消滅,1,669人受傷,2,000餘人被俘,剛進入東北的國民黨第71軍受此重創,陳明仁心痛不已,再也不敢大意。 鄭洞國本想先取本溪,再克四平,不想反而兵力分散,兩處作戰。正在一籌莫展之時,長春又響起了震天的槍砲聲。 彭真調動其餘部隊,乘國民黨軍隊兩處被牽之機,展開了奪取長春、齊齊哈爾和哈爾濱三城的戰鬥。 4月14日下午14時,在彭真的統一安排下,東滿軍區司令員周保中、政治委員林楓指揮楊國夫、曹裡懷、賀慶積三路人馬共兩萬餘人首先打響了奪取長春的戰鬥。經過4天的奮戰,於18日晚19時勝利攻取了長春。共斃傷敵軍2,000餘人,俘獲16,000人。長春解放後,民主聯軍於4月25日攻下齊齊哈爾,4月28日奪取了哈爾濱。 長春、齊齊哈爾和哈爾濱相繼解放後,民主聯軍少了後顧之憂,主力部隊紛紛奔赴四平。 小小四平城驟然成為東北的焦點所在,國共雙方的兵力正在從四面八方聚來。 一場血戰在所難免。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