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三野檔案

第7章 第六章揮師過大江

三野檔案 张斌 11351 2018-03-18
人民軍隊統一整編,第三野戰軍誕生。窮途末路,國民黨乞求“和淡”。 蔣介石“下野”,李宗仁當上傀儡代總統。中央軍委指示:淮海戰役總前委繼續執行領導渡江作戰職能。粟裕對渡江作了三種估計。 1949年4月20日晚8時。千里長江夾岸火紅。南京國民黨政府的日曆掀開到4月23日。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後,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大部被殲,其殘餘兵力有220萬人,但正規軍只有146萬人。由於國民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的全面失敗,這時已喪失向解放軍進行進攻的能力,而且實際上也不能作戰略上的有效防衛。而人民解放軍已在戰爭中發展400餘萬人,解放了長江以北的絕大部分國土。隨著解放戰爭的深入發展,解放全中國的任務已擺在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的面前。為此,1949年2月,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對人民軍隊進行統一整編,將野戰軍部隊統一整編為五大野戰軍。

遵照中央軍委的統一命令,華東野戰軍正式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陳毅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為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為第一副政治委員,張震為參謀長,唐亮為政治部主任。轄4個兵團和1個特種兵縱隊。 第七兵團,王建安任司令員,譚啟龍任政治委員,姬鵬飛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迎希任參謀長。轄第二十一軍(含第六十一、第六十二、第六十二師),滕海清汪軍長,康志強任政治委員;第二十二軍(含第六十四、第六十五、第六十六師),孫繼先任軍長,丁秋任政治委員;第二十三軍(含第六十七、第六十八、第六十九師),陶勇任軍長,盧勝任政治委員;第三十五軍(含第一零三、第一零四、一零五師),吳化文任軍長,何克希任政治委員。

第八兵團,陳士榘任司令員,袁仲賢任政治委員,江渭清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何以祥任參謀長。轄第二十四軍(含第七十、第七十一、第七十二師),王必成任軍長,廖海光任政治委員;第二十五軍(含第七十三、第七十四、第七十五師),成鈞任軍長,黃火星任政治委員;第二十六軍(含第七十六、第七十七、第七十八師),張仁初任軍長,王一平任政治委員;第三十四軍(含第一零零、第一零一、第一零二師)。何基灃任軍長,趙谷民任政治委員。 第九兵團,宋時輪任司令員,郭化若任政治委員,覃健任參謀長,謝有法任政治部主任。轄第二十軍(含第五十八、第五十九、第六十師),劉飛任軍長,陳時夫任政治委員;第二十七軍(含第七十九、第八十、第八十一師),聶風智任軍長,劉浩天任政治委員;第三十軍(含第八十八、第八十九、第九十師),謝振華任軍長,李乾輝任政治委員;第三十三軍(含第九十七、第九十八、第九十九師),張克俠任軍長,韓念龍任政治委員。

第十兵團,葉飛任司令員,韋國清任政治委員,陳慶先任參謀長,劉培善任政治部主任。轄第二十八軍(含第八十二、第八十三、第八十四師),朱紹清任軍長,陳美藻任政治委員;第二十九軍(含第八十五、第八十六、第八十七師),胡炳云任軍長,張藩任政治委員;第三十一軍(含第九十一、第九十二、第九十三師),周志堅任軍長,陳華堂任政治委員。 特種兵縱隊番號不變,陳銳霆任司令員,張凱任政治委員。 以膠東軍區武裝編為第三十二軍(轄第九十四、第九十五師),譚希林任軍長,彭林任政治委員,暫歸華東軍區指揮。兩廣縱隊撥歸第四野戰軍建制,曾生任司令員,雷經天任政治委員。這時華東軍區約42萬人,第三野戰軍約58萬餘人。 五大野戰軍的成立,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對後來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起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在三大戰役進行期間和結束以後,國民黨統治集團在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的支持和籌劃下,企圖利用“和平談判”的手段,達到“劃江而治”的目的,以便爭取喘息時間,保存殘餘的反革命勢力,然後伺機捲土重來。 由於蔣介石政府在政治、經濟特別是軍事上的一系列失敗,蔣介石政府出現動盪。在此情況下,美國的決策者不得不重新審查自己的對華政策。美國政府中的許多人,此時己清楚地認識到。共產黨在中國的勝利己成定局,這不是美國的力量所能扭轉的事情,即使此時派兵直接進行武裝干涉,恐怕仍無法挽救國民黨政權的敗亡。但美國政府極不願意看到這樣一種局面的到來,仍幻想有一天國民黨會出現什麼“新局面”,從而出現“扭轉潮流”的奇蹟。

1948年10月,即遼沈戰役開始不久,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就向美國國務院報告說:蔣介石和國民黨政府“已較過去更加不孚眾望,並且愈來愈眾叛親離。”他向國務卿馬歇爾提出,可否勸告蔣委員長退休,讓位給李宗仁或者國民黨其他較有前途的政治領袖,以便組成一個有共產黨參加的共和政府。馬歇爾因為害怕美國政府要對由此產生的新局面負責,不同意這樣做。 11月中旬,司徒雷登曾夜訪李宗仁,閉門進行長談,表示願意支持李宗仁取蔣而代之。對於李宗仁來說,這是他多年求之而不得的事情。他興奮地表示,只要美國政府能勸告蔣介石,在目前軍事上尚未完全失敗前離職,並能獲得美國政府對他“毫不含糊”的支持,他李宗仁就能“取得中國西南地區的有力支持,以便把共產黨阻遏在長江以北地區。”

李宗仁官癮大,但比蔣介石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不但蔣介石不願下台,而且以蔣介石嫡系力主的國民黨死硬派也千方百計反對。他們抱著僥倖心理,希望幣制改革能取得成功,淮海決戰能扭轉戰局,更期望能獲得美國更多的軍事援助。 11月9日,蔣介石致函美國總統杜魯門,要求美國增加援助,公開發表一個支持國民政府的聲明,並要美國派一高級軍官直接參加指揮“和共軍的作戰”。社魯門作出了使蔣介石大夫所望的表示。當月底,蔣介石又派夫人宋美齡赴美國進行遊說乞援,但效果也十分不如人意。蔣介石見大勢已去,但還想做個好人,在12月中旬,“主動”地找李宗仁商談,準備以“下野”的方式來促成“和談”。而在此時,桂系首領白崇禧首先搶過“和平”的旗子,於12月24日和30日,連電蔣介石要求和共軍進行“和談”,對蔣施加壓力。

同時,在白的授意下,湖北的國民黨參議會、河南省政府等機關及其頭面人物,則直截了當地提出,要蔣介石“毅然”下野,“以謝國人”。 國民黨又在玩“假和平”,必須揭穿它。 1948年12月30日,毛澤東為新華社寫了題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新年獻詞,明確指出,必須“用革命的方法,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消滅一切反動勢力”,“在全國范圍內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毛澤東號召全國人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真誠合作,採取一致的步驟,粉碎美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政治陰謀,將革命進行到底! 1949年1 月14日,毛澤東又以中共中央主席的名義發表了《關於時局的聲明》,指出:蔣介石的和平是虛偽的,他所提出的和談條件,不是和平的條件,而是繼續戰爭的條件。聲明表示,雖然人民解放軍有足夠的力量在不很久的時間內,全部消滅國民黨政府的殘餘軍事力量,但是為了迅速結束戰爭,實現真正的和平,減少人民的痛苦,中國共產黨願意和南京反動政府及其它任何國民黨地方政府和軍事集團,在下列條件的基礎上進行和平談判。這些條件是:(一)懲辦戰爭罪犯;(二)廢除偽憲法;(三)廢除偽法統;(四)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動軍隊;(五)沒收官僚資本;(六)改革土地制度;(七)廢除賣國條約;(八)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

1月8日,國民黨政府乞求美、英、法、蘇4國政府調停中國內戰,遭到拒絕。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蔣介石不得不於1月21日以“因故不能視事”為由宣布“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其總統職務。 1月22日,李宗仁以代總統身份表示願意以中共所提八項條件為基礎進行和平談判。 李宗仁上台後,採取了一些“培養國內和平空氣”的措施。但由於南京國民黨政府的實權仍然操縱在蔣介石的手裡。蔣介石雖“隱”而下退,仍暗地裡一心一意用和談爭取時間,準備繼續和共產黨戰爭到底。李宗仁成了一個實足的傀儡代總統,難以按自己的意願行事。 但另一方面,李宗仁雖然承認中共所提出的八項條件為談判的基礎,但他進行和談的真正目的,仍在於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確保長江以南各省,實現“劃江而治”的局面,並以此鞏固自己的地位,取蔣介石而代之,同共產黨分庭抗禮。在李宗仁看來,雖然平、津、徐州不守,但國民黨還有相當數量的兵力,而且西北地區特別是長江以南省份仍然完整,如能重新贏得民眾的支持,同時依靠長江天險,有可能成功地保衛江南。在此指導思想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國共和談的指導原則是:“和談心須建築在平等的基礎上”,“建議立即停火,在兩黨控制區之間劃一條臨時分界線”,“不能全部接受所謂八條,而只同意在兩政府共存的條件下討論八條”。其核心是“守江謀和”。而且,他在談論和平的同時,仍秉承蔣介石“以整傷軍事為重”的旨意,積極備戰,力求阻止共產黨渡過長江。

李宗仁得到蔣的同意,派出了以張治中為首的國民黨政府談判團赴北平,和共產黨進行了14天的談判。 這次解放戰爭後期的國共和談和解放戰爭初期的國共和談相比,雖然兩黨及其軍隊的強弱倒換了位置,兩次談判都達成了書面的意見,但對國內的和平都未產生實際的作用。這兩次談判,都是蔣介石以及李宗仁玩弄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導致和談最終未談和。兩次和談,兩次失敗,責任完全在國民黨身上。這種歷史事實,實在是令人深思的。 敵人不繳槍,我們就叫他滅亡。我們黨在大戰後,在力爭和平,和國民黨進行和談的基礎上,一直沒有放棄解放全中國的準備。 中央軍委指示:原淮海戰役總前委繼續行使統一領導渡江作戰的職能。 劉怕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率領二野、三野百萬大軍,紛紛南下長江北岸,開始整訓和渡江準備。

2月9日,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總前委在徐州召開了會議,對各部隊的南下路線、集結地段、作戰地點都進行了詳細的部署。浩浩蕩蕩的大部隊匯成向南挺進的洪流,千軍萬馬渡過黃河、淮河、漢水,越過大別山、霍山等崇山峻嶺…… 已告別游擊時代的人民解放軍,此時已初步形成一支有一定機械化作戰能力的大兵團。如令,在山谷和羊腸小道上南進的行軍行列,除了精神振奮的士兵,大批的騾馬、炮群,還有了一定數量的坦克,這些龐大的怪物給艱苦行軍的解放軍官兵帶來了無比的新奇和自豪。 在行軍路上,啦啦隊宣傳隊員手中的“呱嗒板兒”,仍發揮著它傳統的作用——同志哥哎,你真棒,兩天一百八,整天山上爬。 山高你不怕,路滑也不怕,行軍當英雄,打仗頂呱呱。 餵,快快行,前邊就是英雄嶺,英雄嶺上有棵松,松下站著咱司令。 司令說:“誰英雄誰好漢,英雄嶺上比比看!” 百萬大軍的行進隊伍綿延在長江以北的土地上,彷彿給江北水道縱橫的黑土地又增添了無數道流動著的阡陌和河道。 江南的薺萊花在一陣陣春雨的催促下爛漫地開了,開得清新、雅緻,像無數粒白色的小星星。 3月上旬,百萬大軍陸續到達長江北岸,開始進行渡江作戰的準備、訓練工作。 3月下旬,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總前委移駐蚌埠南郊孫家圩子。 3月26日,總前委會議在這大半是土牆茅屋的村莊里召開,一些兵團司令員也列席了這次會議。 總前委書記鄧小平首先發言:“從今天起,我們用幾天的時間來研究一下渡江作戰的一些具體問題。大家可以暢所欲言。” 譚震林說:“據前線指揮員報告,由於天然的水流沖擊和人為的增加土地面積等影響,長江的江岸情況變化很大,江岸時常遷移。所以我們現在使用的五萬分之一的軍用地圖不可靠了,不應當全靠圖上實施作戰作業,而應依實地偵察修正地圖來指揮佈置。” 鄧小平對譚震林提出的問題很重視,緊接著說道:“這一點希望引起在座的重視。特別是各兵團的司令員,要盡可能地親自去前線看一看,渡江之前一定要派出偵察,詳細地了解江岸的情況。最好要將偵察員派到江南岸去。” 鄧小平講完,粟裕接著說:“過去我們渡過黃河,黃河是'面噁心善'。特別是南京以東,水的流速很大,又因長江水受月亮吸引地關係,每天漲落兩次。農曆初一、十五為高潮,初八、二十三為低潮。潮漲潮落,直接影響船隻入江和登岸靠岸。再說,長江上還設有敵人的許多要塞據點。” 鄧小平說:“渡江作戰的重點,就在能不能迅速地登上對岸。歷史上的渡江作戰,對南京的進攻一般都將渡江點選在南京西南或以東地區,而且側面渡江者多,正面渡江者少,通常南京西南以採石磯至當塗之間為宜。” 陳毅說:“蔣介石在長江上擺了一個'一字長蛇陣'號稱'立體防禦'。可是他的兵力根本就不夠,70萬人要守1400公里的正面,他是守不住的。為了渡江的成功,我們可以避開國民黨的要塞,哪裡能渡江,我們就在哪裡渡。只要我登上南岸,事情就好辦了。” 鄧小平又分析道:“我們渡江成功後,敵人可能採取的行動有4種可能:一是收縮兵力於蕪湖、南京、上海、杭州、鎮江、無錫諸要點,阻絕我東、西會合,爾後利用浙贛鐵路機動兵力,或在南京、上海間,或在京滬杭三角地區,或在浙贛沿線與我決戰;二是放棄沿江一線陣地,退守浙贛線和上海、杭州沿海地帶進行頑抗,或作有秩序的撤退;三是在退路被我切斷,無法撤退時,分別固守南京、上海、杭州等要點。只要我軍渡江成功,無論敵人採取什麼處置手段,戰局的發展均將發生於我有利的變化,並有可能形成敵人全部混亂的局面。” 總前委對渡江作戰進行了幾天的研究,最後在鄧小平主持下,擬制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其中關於對渡江作戰的佈置是:“由粟裕、張震兩同志率三野統率機構,直接指揮三野八、十兩兵團主力,共6個軍,3個獨立旅,由張黃港至龍稍港段及由口岸三江營、京口段實行渡江,另以八兵團之三十四、三十五兩個軍,於戰役發起同時,以積極佯攻的手段,吸引和箝制兩浦之敵。渡江成功後,除留部隊殲滅沿江當面之敵外,應以主力迅速向京滬線上挺進,控製鐵路一段,力求首先立穩腳跟,調整態勢,鞏固陣地,鞏固後方聯絡線,然後擴張戰果,對敵人作有後方的、有秩序的進攻。如條件許可,則應派部隊向西發展,截斷京杭公路,如敵進攻,則求得在野戰中逐步地予以殲滅,如力量不足,則繼續鞏固陣地,以待七、九兵團趕到時協同殲滅之。 “由譚震林同志指揮三野七、九兩兵團,由裕溪口至姚溝段,及姚溝至棕陽鎮(不含)段實行渡江,渡江成功後,除留足夠兵力殲滅沿江當面之敵,並監視黃湖之外,主力應迅速東進,與八、十兩兵團會合截斷京滬杭公路,完成對京滬杭地區敵人之割裂包圍,並協同八、十兩兵團各個殲滅之。以上兩路(4個兵團),歸粟、張統一指揮。兩路之具體作戰部署,七、九兩兵團之東進路線,均由三野首長另以詳細命令規定之。 “二野由棕陽鎮(含)至望江段實行渡江,渡江後除殲滅當面之敵外,應以一個兵團,以最快速度挺進至浙贛線衢州及其以西、以北地區,確實控制贛鐵路一段及屯溪南北公路,斷敵退路。二野主力則應迅速東進,接管三野留置部隊的任務,擔任殲滅蕪湖地區之敵,並準備攻取南京。二野各兵團之具體作戰佈置由二野首長另以詳細命令規定之。 “各部隊渡江成功後,應派隊接引左右鄰兵團渡江,各部應與友鄰部隊切取聯絡,互通情報,密切配合,並積極主動地支援友鄰作戰。” 總前委會議結束的次日,即4月1日,鄧小平、陳毅率新組成的精幹指揮部離開蚌埠,移至合肥東南的瑤崗村。 粟裕作為總前委的成員,擔負著參與領導和指揮渡江戰役的重任。 這次渡江,對於粟裕來說已經是第四次了。從前三次渡江的情況來看,似乎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如果部隊從江南向江北渡,往往是處於劣勢,是為了保存勢力;如果部隊由江北往江南渡,則必定是處於主動,部隊有一個大發展。 第一次渡江發生在1940年6月,那時,粟裕與陳毅一起,在蘇南率領新四軍正同日寇浴血奮戰,國民黨反動派卻“煮豆燃萁”,掀起反共的高潮,想把新四軍趕到敵後,好藉日本人的手,消滅皖南、蘇南的新四軍。 當時,江南的新四軍分為兩支;一支由葉挺、項英率領的新四軍軍部,另一支由陳毅、粟裕率領的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蔣介石對顧祝同說:“葉項在皖南,如甕中之鱉,手到擒來,陳粟在蘇南,如海濱之魚,稍縱即逝。” 毛澤東看穿了蔣介石的“借刀殺人”之計,決定將計就計,要求新四軍各部隊迅速深入敵後,與人民群眾相結合,一邊抗日,一邊不斷發展壯大力量。 但是項英並沒看出來蔣介石的陰謀,他不執行中央軍委“皖南軍部應速移蘇南為宜”的指示。陳、粟眼見皖南部隊無法集中,而江北的部隊由於力量單薄,發展又不順利,所以於6月15日急電中央,決心將蘇南的部隊移往蘇北。中央同意了陳、粟的意見。 陳、粟率江南指揮部和2個團的兵力立即向江邊北移,沒想到顧祝同、冷欣卻不顧抗日大業,向新四軍發起了突然襲擊。好在陳、粟早有防備,率部奮起還擊,殲滅了蔣軍2個團,越過了公路、運河、鐵路、長江等四道日寇封鎖線,於7月8日渡過長江,同新四軍挺進縱隊和蘇皖支隊會合。 留在皖南的新四軍,最後沒有擺脫蔣軍的攻擊,在皖南的山區全軍覆沒。 項英犧牲,葉挺被俘,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此渡江由南向北。 粟裕的第二次渡江,是在1944年12月底。當時,日寇面臨盟軍的強大反攻,準備放棄三島,與英美決戰於大陸,在中國進行長期戰爭。中央根據形勢,估計對日戰爭可能延長,所以令粟裕首先率3個團渡江南進,繼爾由譚震林、葉飛再率第二、第三批主力南下,對今後的發展作長期的打算。 日寇對長江雖沒有防禦,但封鎖卻很嚴。艦艇在江中游弋,沿江據點林立,警戒嚴密。粟裕主力部隊、地方乾部及機關人員近萬人,保證在同一時間內一舉偷渡成功,難度很大。如果失誤,不僅會造成很大的損失,而且也會暴露我軍的戰略意圖,後果不堪設想。 粟裕將人馬分成東西兩路,自己親率西路冒雪前進。 12月26日,連下幾天的大雪仍然沒有停,天寒地凍,部隊行動很困難。 這一天,他們趕到了離江邊只有15公里處的地方宿營。 粟裕將偷渡地點選在龍潭北的一個小碼頭。龍潭位於南京與鎮江之間,鐵路與江岸平行,鐵路上林立著日軍的據點。鐵路與江岸之間的地帶很狹窄,地形不利。但是,正因為在意想不到的地點,加上氣候的關係,所以敵人根本沒有想到,新四軍會從他們的眼皮底下通過。這次渡江是由北向南。 第三次渡江是1945年9月。此時,日本已經宣布投降,朱德總司令命令八路軍、新四軍接受防區內的日偽軍投降,但蔣介石要與人民爭奪抗戰勝利的果實。 9月19日,黨中央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指示粟裕率蘇浙軍區的部隊有計劃地渡江北撤。 這一次渡江非常順利。因為日偽軍已經投降,不敢阻攔;而國民黨軍隊正忙於接管京滬杭各大城市,難於抽出兵力。而且,毛澤東正在重慶和蔣介石進行和平談判,所以粟裕率6.5萬多人安然返回江北。此次是由南往北渡。 粟裕從前三次渡江的經驗來看,長江並不是敵人的一條不可逾越的防線。千里江面,防不勝防,顧東顧不了西。更何況這第四次渡江是在敵人走向全面失敗,人民軍隊走向全面勝利的時刻,這更有利於人民軍隊的順利渡江。 儘管據守江岸的國民黨軍隊多為屢敗之師,我軍的渡江能力大大地得到提高。但浩蕩奔騰的長江畢竟是名副其實的天塹。所謂“投鞭斷流”云云,也只是志大才疏的秦王符堅用以嚇人的狂言。歸根到底,過江還是得靠舟船擺渡。那時的解放軍,不但沒有現代化的渡河登岸器材,甚至在部隊剛到江邊時,連木船也被國民黨破壞或搶劫到南岸。而且在這百萬大軍裡,“旱鴨子”居多,有許多甚至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寬闊的水面,這都給我軍的渡江作戰帶來極大的不便。 為了征集木船,部隊抽調了大批幹部和戰士,協助地方黨委和人民政府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在深入的動員下,許多漁民船工駕船報名參加運送大軍渡江的船隊。我軍付給參戰船工一定的報酬,每個船工不但有自己一份工米,還可以領到家屬的救濟糧。管理船隊的干部與船工平等相處,關心生活,親如家人。這和國民黨軍隊搶船抓夫、燒船、搶掠、殘害百姓的種種暴行,形成鮮明的對照。影響所及,各地群眾紛紛向渡江部隊提供船隻,有些漁民船工甚至全家駕船從百里之外趕來參戰支前。 “保送大軍,子孫萬代光榮”,成為船工們發自內心的口號。在擁有現代化的國民黨軍陸海空立體防禦面前,人民解放軍賴以強渡長江天塹的,竟是這些漁民船工駕駛的原始木船,這不僅是一個奇蹟,而且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對此,歷史真應該大書一筆。 長江北岸各船隊,開始時還在遠離江岸的河道、湖泊進行檢修、演習,在渡江日期迫近時,必須將船全部運抵江邊,這就需要挖鑿和疏通河道,劈壩修渠引水運船,有的地方為了防止河水內港不能挖開堤壩,就只好將船隻從堤壩上拉過去。那些較小的舢板還好拉,而重量數十擔以至於上百擔的大船,要拉過高壩就十分困難。擔任突擊的部隊,每個軍約需80條到100條船,中突擊集團自蕪湖到貴池一段,將有4個軍參加突擊作戰,再加作為二梯隊的兩個軍以及指揮機關、後勤部隊、砲兵部隊等,也都需要掌握相當數量的船隻,合計起來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整個運船工程的浩繁是可想而知的。數以萬計的軍民,冒著綿綿春雨,日夜奮戰,終於在指定時間內完成了這一艱鉅任務。 到4月中旬,渡江工作準備基本就緒,只待命令一下,百萬大軍將萬船齊發。 4月20日,國民黨政府在蔣介石幕後操縱下,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 4月21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向全軍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召全軍指戰員“奮勇前進,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 1949年4月20日,這是中國人民解放歷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日子。 晚8時前,在北平香山的雙清別墅,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最高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等,個個目光中閃著興奮的火花,兩眼緊緊地盯著各自手中的懷錶,在期盼著一個偉大時刻的到來。 與此同時,在合肥東南瑤崗村總前委的作戰室裡,在中集團指揮官譚震林的司令部裡,一雙雙眼睛都緊緊盯住閃閃發亮的秒針,大家屏住呼吸,也在等著同樣一個偉大的時刻的降臨! 當時針準時指向8點整時,譚震林憋足一口氣,對著無線電話筒,雷霆萬鈞地下達命令:向江南進軍! 偉大的渡江作戰開始! 接到發起渡江作戰的命令,長江北岸機陽至溪口第三野戰軍擔任中集團突擊段,霎時間萬炮齊發,天地震顫,火光映紅了天空。 粟裕對渡江作戰的前途曾有過三種估計:一是敵阻我西路軍前進,切斷我東線部隊,夾擊我軍於滬寧之間;二是寧滬之敵全部東撤,破壞上海,挑起第三次世界戰;三是我軍猛進,切斷寧滬鐵路,將敵東西截斷,敵無退路,被我圍殲於京、滬、杭地區。 渡江戰役發起後,我軍對這三種情況都做了充分的準備。現在渡江作戰的第一步正在節節取得勝利。 千里江面上,不斷傳來振奮人心的捷報:“我部突破安慶蕪湖線,佔領繁昌、銅陵、青陽!”“江陰要塞守軍起義,我部順利登陸:正向敵人之縱深楔入!”“我軍進入無錫、蘇州、常州、鎮江!”“兩浦守敵倉促渡江南逃,我各師先後抵達浦口江邊,正向南京攻擊前進!”“國民黨海防第二部隊林遵部已和我軍取得聯繫,林率其部軍艦9 艘、砲船16艘,於南京附近笆斗山江面起義!”敵人夾擊我軍可能性已不復存在。 我軍全力猛攻,勢如破竹。敵人聞風喪膽,已經全線崩潰。 東集團在粟裕、張震的指揮下,於長江下游渡江,直接攻取南京,攻擊湯恩伯的重點防禦地帶。 在渡江戰役前,中央軍委和總前委指示:渡江作戰要實行靠前指揮,戰鬥部隊過江1個營,師長就要過江,過江1個團,軍長就要過江。 二十七軍軍長聶鳳智,在先頭團大部剛一登陸,就急忙上船南進。一小時後,他讓通信員送回北岸一張紙條:“我已勝利地踏上了江南的大地。聶鳳智。” 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在部隊渡江的第二天凌晨,決定立即過江進行指揮。他對韋國清說:“政委,你留下同兵團部一起走,我先過江。陳老總和粟裕副司令員要求我隨第一梯隊登陸,擔任先頭軍軍長的角色。” 韋國清說:“我同你一起走,讓參謀長帶著兵團行動。” 兩人一同上了準備好的木船,朝南岸駛去。 一路順風,葉、韋二人5點多鐘在江南岸登陸,接著率部向預定二十八軍渡江後佔領的村子走去。到村子前,天還未亮,葉飛讓一個參謀去聯絡,免得發生誤會。 這個綽號“小廣東”的參謀進村後,找到了一個哨兵,三言兩語一問,發覺情況不對。哨兵原來還是國民黨兵,這裡是國民黨軍的一個團部。 “小廣東”很機靈,急中生智地說:“師長到。請你去給他帶路。” 葉飛見“小廣東”回來,就問:“聯絡上沒有?二十八軍軍長怎麼還沒來?” “小廣東”說:“來了。” 葉飛一看是國民黨兵,十分詫異,問道:“你怎麼在這個村莊?” 國民黨兵回答:“報告長官,我們在這裡已經住了兩個月了。” “解放軍打過來了嗎?” “打了一晚上的砲,長官說解放軍就要到跟前了,讓我們多小心。” “我們就是解放軍!” “好險!”葉飛在心裡暗叫一聲,“如果我們糊里糊塗進村,豈不要當俘虜了?不當俘虜也會被打得稀里嘩啦!”於是,葉飛帶著大家朝另一個方向走去,走了一里路,才找到二十八軍的先頭登陸部隊。 二十三軍軍長陶勇渡江後,親率部隊追擊敵人。聽著耳邊嗖嗖飛的子彈,眼見硝煙瀰漫的戰場,陶勇深深為勝利的前景所鼓舞,為戰鬥的氣氛所感染,不禁獨自率領警衛營的一個排,乘上繳獲的汽艇,由金壇河南下溧陽,在董家舍、古瀆附近用衝鋒槍、手榴彈同西岸敵人進行戰鬥。等到師長譚知耕親率部隊趕到接應時,陶勇早一路打一路走地乘著汽艇沿河而下了。 解放軍將領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官與兵生死在一起,這是人民軍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國民黨軍隊的將領只顧個人利益,在作戰時你等我看,不能協調一致地配合作戰,這是它們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粟裕、張震指揮東集團於4月21日零點,對“三浦”發起了攻擊,最先奪取的是江浦,然後冒著密集的砲火向浦鎮前進。 佔領浦鎮是一場艱苦的戰鬥。敵人在遭到包圍後,進行瘋狂的反撲,坦克、裝甲車輪番向解放軍衝去,雙方在浦鎮以北的山地上,展開了逐點、逐線、逐個碉堡的爭奪戰。激烈的戰鬥進行了一夜,22日清晨,敵人才向江邊逃跑。 23日上午,解放軍各部隊先後抵達浦口江邊,掃清了江北守敵,積極找船,準備越過長江,追殲逃敵,從北面向南京發起進攻。 就是在此時,南京下游的國民黨江陰要塞於4月22日起義,葉飛率十兵團已渡過長江,切斷了南京與上海之間的聯繫。南京在長江防線上已經成為一座孤城。 此時南京政府的國民黨軍隊大員,大多已逃之夭夭。 4月23日晚,解放軍首先從南京東面的和平門進入南京。第三十五軍一零四師進占獅子山、清涼山制高點;第一零五師沿中山北路前進,經過新街口到中山門,佔領中山門、城外高地,光華門外機場和市中心區。 24日凌晨點:國民黨總統府的紅漆大門被打開,解放軍戰士衝了進去,降下國民黨總統府門樓上的青天白日旗。人民解放軍的八一軍旗在總統府的上空獵獵飄揚。 陳毅隨後趕到了總統府,他坐在蔣介石坐過的總統辦公桌後邊的巨大椅子上,使勁顛了顛,不禁詩興大發,當即吟詩一首: 旌旗南指大江邊,不盡洪流湧上天。 直下金陵澄六合,萬方爭頌換人間。 吟畢,陳毅要通了北平的長途電話,在總統府向毛澤東報捷。就在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前一天,新華社長江前線22日向全國、全世界發出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的電訊: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在1000餘里的戰線上,衝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起九江,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已渡過30萬人。 21日下午5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餘部23日可渡完……戰犯湯恩伯21日督戰不起絲毫作用,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南京九江一線。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突破了。我東路35萬大軍與西路同時發起渡江作戰,所有預定計劃都已實現,至發電為止,我東路大軍已大部渡過南岸…… 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 這篇電訊稿是毛澤東親手所寫。當毛澤東接完陳毅的電話後,十分興奮,情不自禁,也吟詩一首:《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4月29日,即將赴任的南京市長劉伯承也來到了“總統府”。劉伯承、陳毅、鄧小平會合以後,從原蔣介石的辦公室給粟裕打去電話,要粟裕從速率部赴上海方向組織指揮淞滬戰役。第三野戰軍按照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的指示,不顧鞍馬勞頓,馬不停蹄地奔向淞滬地區,準備解放中國的最大城市——上海。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