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四野檔案

第14章 第十三章後來者的上乘表現

四野檔案 翟唯佳 17373 2018-03-18
抗美援朝,在黃草嶺獨擋一面,四十二軍大器晚成。 血戰塔山,四十八軍一仗揚名。 虎將鍾偉,為四十九軍磨牙利爪。 曾澤生、張軫、陳明仁部起義官兵,改編造就成第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軍。 第五十四、五十五軍:四野組建的最後兩個軍。 經過1947年夏季、秋季、冬季三次大規模攻勢作戰,東北敵我力量對比已經從根本上發生了改變。為適應最後戰略大決戰的需要,東北野戰軍又於1948年3月,組建了第三批野戰縱隊——第五縱隊、第十一縱隊、第十二縱隊。這三個縱隊以後依次發展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二軍、第四十八軍、第四十九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二軍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在東北12個野戰軍中,第五縱隊是成立最晚的之一。

1946年5月至1946年10月,東北民主聯軍為適應野戰需要,首先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六縱隊,唯獨立空缺著第五縱隊;1948年8月,東北民主聯軍為適應大兵團作戰之需,又組建了第七、第八、第九縱隊,仍未使用第五縱隊的番號。個中原因,就在於當時“第五縱隊”已成為了一個專有所指的名稱,且臭名昭著。 “第五縱隊”作為特有名詞,起源於西班牙內戰時期。 1936年10月,當西班牙叛軍和德、意法西斯軍隊向西班牙共和國首都馬德里,準備發起聯合進攻時,叛軍將領摩拉在廣播講話中揚言,他的四個縱隊正在進攻馬德里,而第五縱隊(指正在共和國後方活動著的地下軍)已在首都等待著進行內應。於是從那以後,“第五縱隊”便成為了帝國主義在其他國家中收買的叛徒和派入間諜的通稱。

正因為怕犯了政治忌諱,故而各戰略區在成立野戰軍時,都避免使用“第五縱隊”這一番號。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五縱隊”的惡名已漸被淡化。 1948年3月,當東總著手組建第三批野戰軍時,鑑於東北野戰縱隊的數目日益增多,且編制序列上長期空缺著也不合適,這樣五大野戰軍中唯一的一個第五縱隊,雖說難產,但總算誕生。但是西北、華北、中原、華東野戰軍直至最後,也未使用過“第五縱隊”這一番號。 第五縱隊是以抗戰勝利後,從關內幾個解放區進軍東北的部分部隊為骨乾髮展起來的。 1945年9至10月,陝甘寧邊區、晉察冀、華中和山東等解放區抽調部分部隊和乾部進至東北遼東地區。這些部隊在遼東軍區領導下,經過創建與保衛遼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配合主力部隊參加“四保臨江”戰役和東北夏季、秋季攻勢作戰,不斷得到發展壯大,有些已經發展成為各地警衛團、保安團等部隊。

在此基礎上,1946年5月,以遼南軍區警衛營、莊河保安團、安東軍區保安一團、遼寧軍分區警衛一團和從延安炮校調進的一部分乾部,合編組建成遼東軍區獨立第一師;8月,以通化支隊、靖字支隊、山東和華中挺進東北部隊一部,合編組建成獨立第二師;1947年11月,又以安東保安司令部、遼寧軍分區第三分區基乾一團、第四分區獨立第一團、安東保安第三團,合編組建成獨立三師。三個獨立師成立後,先後參加了東北冬季攻勢作戰,破襲國民黨交通運輸線,並配合主力部隊攻克遼陽、鞍山等城市,獨立第一師還攻克重要海港營口。 1948年3月31日,上述三個獨立師奉命在遼陽地區,合編組建成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五縱隊,萬毅任司令員,劉興元任政治委員,吳瑞林任副司令員,唐凱任副政治委員。獨立第一、第二、第三師,依次改稱為縱隊下轄之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師。全縱隊3.6萬餘人。 9至10月間,第五縱隊參加遼沈戰役,先在彰武東南及西南阻擊國民黨廖耀湘兵團西援錦州,爾後協同兄弟部隊圍殲廖耀湘兵團千黑山以東地區,殲滅國民黨軍1.7萬餘,俘虜新編第一軍軍長文小山。

1948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第五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二軍,萬毅任軍長,劉興元任政治委員,吳瑞林任副軍長,唐凱任副政治委員,參謀長缺(後廖仲符),郭成柱任政治部主任。所轄第十三師改稱一二四師,徐國夫任代師長,李輝任政治委員;第十四師改稱第一二五師,彭龍飛任師長,丁國鈺任政治委員;第十五師改稱第一二六師,王振祥任師長,何善遠任政治委員;東北軍區獨立第九師調歸該軍建制,改稱第一五五師,廖仲符任師長,鐘民任政治委員。全軍4.7萬餘人。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四十二軍參加平津戰役,首先攻克昌平、沙河,切斷了國民黨軍西逃要道,繼而又在兄弟部隊配合下,攻占國民黨軍供應基地丰台,同兄弟部隊一道完成對北平(今北京)的包圍。

1949年4月,四十二軍編入第四野戰軍第十四兵團建制。 4、5兩月,在第十三兵團指揮下參加安新戰役,全殲國民黨軍安陽守軍。 6月,軍部及第一二五、第一二六、第一五五師進到豫西和豫東南地區剿匪;第一二四師在洛陽整訓。 8月至1950年1月,軍部及第一二五、第一二六師繼續在原地區剿匪;第一二四師、第一五五師奉命參加鄂西戰役,爾後在第二野戰軍指揮下進入川東作戰,先後解放了奉節、萬縣、大竹、開江、達縣、宣漢、平昌各縣。完成任務後,第一二四師歸建,第一五五師撥歸中南軍區運輸司令部建制。 1950年初,第四十二軍奉命調駐黑龍江省執行生產建設任務,隸屬東北軍區。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7月,第四十二軍與剛從中南軍區調來的第十三兵團部隊(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軍),編為東北邊防軍,準備應付朝鮮戰局的突變。四十二軍立即將遍布於北大荒執行生產任務的部隊,迅速集中,轉入戰前整訓。 10月,第四十二軍作為首批出國部隊赴朝參戰。

四十二軍是一支新部隊,東北軍區司令部的評價是:“四十二軍編成後,於1948年10月參加遼西戰役。該部隊為東北新編成之野戰軍,有朝氣,由於參加戰鬥不多,部隊的戰鬥作風尚未培養與發揮起來。”但四十二軍卻不甘落後,決心在抗美援朝作戰中鍛煉部隊,打出軍威。 當志願軍四個軍過江後,敵第一線兵力四個軍共11個師13萬餘人在侵占平壤後,正分東西兩路迅速向北推進,妄圖在鴨綠江邊對後撤中的朝鮮人民軍完成鉗形合圍,一舉結束朝鮮戰爭。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當機立斷,決定集中五個軍全部和第四十二軍之第一二五師於西線,運動殲敵,迅速穩定住朝鮮戰局。在東線則只放第四十二軍一二四、一二六兩個師的兵力,利用黃草嶺、赴戰嶺有利地形,阻住東線美軍第十軍(轄陸戰一師、第七師)和南朝鮮第一軍團(轄首都師、第三師)的北進,以保證西線戰場作戰的勝利。

東海岸唯一的一條公路從元山嚮北經咸興,在五老里分岔,分別經黃草嶺、赴戰嶺,直達朝中邊境的江界和朝蘇邊界。由於當時朝鮮中央機關正在江界當,因此敵人東線的主攻方向是黃草嶺。志願軍司令部下達給四十二軍的命令是:堅決死守黃草嶺、赴戰嶺,保障西線作戰,不准敵人合攏鉗口。 此時,偽首都師之先頭部隊已搶占了黃草嶺南僅一河之隔的摩峰山,能否先敵佔領黃草嶺,將成為能否完成阻住東路之敵的關鍵。一二四師第三七零團、一二六師第三七六團的先遣分隊,以每天夜行軍180裡的強行軍迅速前進,終於在10月24日後半夜進至黃草嶺以南前沿陣地煙台峰。 27日,一二四師主力到達黃草嶺,一二六師主力到達赴戰嶺,分別接替了朝鮮人民軍防禦陣地。軍長吳瑞林為抗擊住數倍於己敵人的進攻,將兵力梯次配備,部署為一個前輕後重的錐形,越往縱深兵力越大。決心重重阻擊,決不讓敵人越過四十二軍的防線。軍政治委員周彪則代表軍黨委,向全軍指戰員下達了死命令:“據險堅守,與敵決一死戰,把黃草嶺、赴戰嶺變成鬼門關,除了敵人遊魂和俘虜外,一個敵人也不准越過。”

10月27日,向北推進的偽第三師、首都師,分別在黃草嶺、赴戰嶺與一二四師和一二六師先頭部隊交戰,其中黃草嶺為敵人進攻的重點。黃草嶺防禦戰的序幕就此拉開。 第一天戰鬥就打得異常激烈。原以為不會受到任何抵抗的偽三師,遭到一二四師前沿部隊的迎頭痛擊後,立即動用強大砲兵並出動十架飛機,向我軍前沿陣地狂轟濫炸。頃刻間遍山大火,硝煙瀰漫。隨後,敵人出動了一個團的兵力,向該師三七零團二營四連、三七一團一營二連陣地,展開了集團衝鋒。尤其是四連防守的796.5高地,曾連續四次被敵人突破,但均被四連指戰員打退。從當日上午10時激戰至下午4時,三七零團四連和三七一團二連終於堅守住了自己的陣地。四連殺傷敵人200餘人,但自己也傷亡過半。

當夜,二營向四連陣地增派了1個排之後,四連又堅守陣地數日,成功地阻止了美偽軍的進攻,並且大量地殺傷了敵軍。為表彰三七零團四連在黃草嶺防禦作戰中所表現出的頑強戰鬥作風,戰後,軍部命名四連為“黃草嶺英雄連”。 美軍第十軍軍長愛德華.阿爾蒙特少將,見偽三師久攻不下黃草嶺,遂命令火力強大的美軍陸戰第一師部隊也投入戰鬥。一二四師為保存實力,又採取了收縮前沿陣地,誘敵深入,進而聚殲的運動防禦戰術,予敵以大量殺傷。隨後,又趁勢發起反擊,不僅奪回了放棄的陣地,而且向前擴展到上通里以北陣地。 10月30日至11月1日,偽第三師以其全部兵力向一二四師據守的煙台峰、松茸洞陣地再次發動猛烈進攻。一二四師防守部隊在糧彈不足、飲水極度缺乏的情況下,憑險據守,英勇奮戰。我重點防守的陣地曾兩次失而復得,但最終打退了偽三師的進攻,該師還趁黑夜派出小分隊深入敵後,成功地搗毀了敵砲兵陣地。就在一二四師搗毀敵炮群的當夜,擔負赴戰嶺一帶防禦的一。二六師部隊,也乘勢發起反擊,殲滅美陸戰第一師一部,並且奪回了失去的陣地。

英勇的四十二軍部隊在黃草嶺、赴戰嶺,連續激戰13晝夜,以堅決的阻擊和六次反擊制止了敵人的瘋狂進攻,並殲敵3600餘人。粉碎了東線敵軍迂迴江界的企圖,勝利地完成了志願軍總部交給的任務。 志願軍司令部在通報中,對於四十二軍在東線的英勇作戰,給予了高度評價和通令嘉獎:11月1日晚,我三十八軍以迅猛之勢殲滅球場之敵,從敵右翼沿清川江左岸向院裡、軍隅里、新安州方向實施戰略迂迴,切斷了清川江南北敵之聯繫,並殲滅美二師北援兵力一部。我四十二軍一二五師協同三十八軍向德川方向突擊,殲敵一部控制德川,沿大同江北岸連續擊敗偽八師十六聯隊、二十一聯隊的進攻,有力地保障了三十八軍作戰。 ……四十二軍一二四師、一二六師與朝鮮人民軍一部,在黃草嶺、赴戰嶺以南地區,在極艱苦的情況下,與敵激戰8晝夜,堵住了敵人三個多師的連續進攻,有力地保障了主力於西線殲敵,再次受到通令嘉獎。 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中,四十二軍以兩個師的兵力獨擋一面,成功地抗擊住了一個美軍師和兩個偽軍師的瘋狂進攻。從而為四十二軍的軍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第一次戰役結束後,四十二軍又先後參加了第二、第三、第四次戰役和歷時一年半的陣地防禦作戰。在整個抗美援朝作戰中,四十二軍共殲敵2.8萬餘,除“黃草嶺英雄連”之外,還湧現出了“三八線尖刀英雄連”、“石城峴英雄連”和關崇貴、安炳勳、員寶山等一批英雄單位和個人。 1952年11月,第四十二軍回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八軍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十一縱隊。該縱隊是由冀察熱遼軍區部分地方武裝發展起來的。 1945年11月,中國共產黨領導在冀北地區的地方部隊合編為晉察冀軍區第九旅。 1946年7月,晉察冀軍區第九旅改稱晉察冀軍區獨立第五旅。 9月,在冀東、遼西地區的部分地方部隊合編為冀察熱遼軍區第十七旅。這兩個旅分別在熱遼和冀察(今河北省西北部)地區冀察熱遼軍區領導下,發動群眾,保衛和開闢根據地,先後進行了寧城、趙川等戰鬥。 1947年4月,冀察熱遼軍區劃歸東北民主聯軍建制。 5月,為配合東北夏季攻勢,第五、第十七旅參加熱河(舊省名,轄今河北省東北部及遼寧省西部)夏季作戰。 7月至10月中旬,第十七、第五旅分別改稱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一、第二師;同時以熱東、遼西地區部分地方部隊合編成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三師。 10月下旬至1948年2月,為配合東北秋季、冬季攻勢,三個獨立師先後參加了熱河秋季作戰,並向華北部分鐵路線出擊。 1948年3月,冀察熱遼獨立第一、第二、第三師在遼寧朝陽,整編組建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十一縱隊,賀晉年任司令員,陳仁麒任政治委員,周仁傑任副司令員,楊春圃任政治部主任。三個獨立師依次改稱為第三十一師(師長歐致富,政治委員謝鏜忠)、第三十二師(師長詹大南,政治委員李光輝)、第三十三師(師長由周仁傑兼,政治委員陳文彪)。全縱隊3.1萬餘人。 縱隊編成後,開展了新式整軍運動和軍事練兵。 5月至6月,第十一縱隊參加了華北軍區發起的冀熱察戰役,先後進行象鼻子山、隆化、昌黎等攻堅作戰,配合華北野戰軍箝制國民黨軍對東北的增援。第三十一師副師長李榮順在隆化攻堅戰中犧牲。共產黨員董存瑞手托炸藥捨身炸掉橋頭堡,為部隊掃除前進障礙,被迫認為戰鬥英雄、模範共產黨員。 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役打響。第十一縱隊在熱河騎兵師的配合下,奔襲北寧路昌黎至灤縣段,翻毀灤縣至古冶鐵路,並攻占昌黎及其以西地區。 隨後又於30日,奉命從昌黎出發,晝夜兼程趕往錦州地區參戰。全縱隊指戰員聽說將有大仗打,一個個高興得不得了。他們一路上所向披靡,沿途又順手牽羊地拔除了山海關、石門寨、上莊坨、前衛等敵人據點。爾後經綏中,過興城,於10月5日到達錦西地區。 就在十一縱從昌黎出發的當天,蔣介石飛往北平親自指揮東北作戰。他命令華北第十七兵團司令官侯鏡如,指揮由11個師組成的“東進兵團”火速馳援錦州,企圖與瀋陽西出的廖耀湘“西進兵團”東西對進,以解錦州之圍,並相機在遼西與我東野主力決戰。 拿下了錦州,就等於關閉了東北大門。數十萬東北敵軍便成了甕中之鱉。 而能否攻克錦州,關鍵在於能否阻住華北、瀋陽兩支援軍。阻擊華北“東進兵團”的任務,就落到了四縱、十一縱和熱河兩個獨立師的肩上。由於“東進兵團”的出發地錦西距錦州只有30公里,因而根本沒條件進行運動防禦,只能依托塔山一帶的低矮丘陵陣地阻敵。十一縱的指戰員抱定了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寸上必爭,堅決死守,不讓敵人越過陣地一步,以確保錦州攻堅戰的勝利。 10月6日,十一縱第三十一師趕到塔山時,先期到達的四縱已同“東進兵團”激戰數日了。該師第九十二團不顧長途跋涉的極度疲勞,立即投入戰鬥,配合四縱在葫蘆島與錦西之間的茨兒山、齊家屯、月亮山,殲敵暫六十七師一部,並從四縱十一師手中接過了月亮山至茨兒山一線的防禦任務。 華北敵軍在督戰隊的槍口下,潮水般地向我陣地發起了一次次集團衝鋒,戰鬥打得異常激烈。特別是九十二團八連堅守的月亮山陣地,更是險象環生。但該連卻堅守陣地數日,未退一步。戰後,受到上級通令嘉獎,被授予“月亮山上的釘子”錦旗一面。 11日下午,十一縱第三十一師又奉命將月亮山、茨兒山等陣地移交給獨立第六師,前往塔山、白塔山一線接替四縱的阻擊陣地。四縱部隊在撤離前把工事整修一新。第三十二團團長激動地說:“這裡的陣地一寸也沒有丟,現在全交給你老大哥部隊了。”接防的九十二團王團長也握著對方的手,鄭重地表示:“向勞苦功高的老大哥部隊學習。你們用鮮血和生命保住的陣地,敵人休想從我們手中奪走。請老大哥放心吧!” 十一縱指戰員說到做到,頂住了十倍於已敵軍的衝擊,未使陣地丟失一寸。 10月15日我軍攻克錦州後,參加攻錦的東野主力開始轉向遼西,準備圍殲廖耀湘兵團。但蔣介石仍不死心,嚴令兩兵團企圖東西對進,重新奪取錦州。因此,華北“東進兵團”的攻擊絲毫沒有放鬆。 26日,東野第二兵團司令員程子華分析判斷,敵“東進兵團”在前一階段進攻四縱陣地受挫後,其主要突擊方向可能改向十一縱陣地。於是兵團確定各縱隊陣地不變,並令砲兵旅野榴砲團隨時配合十一縱作戰。 果然敵人頻繁調動兵力,將其四個師調到了十一縱第三十三師防禦方向。縱隊副司令員兼第三十二師師長周仁傑,針對該師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執行寬大正面防禦,要求各團務必堅守要點,獨立作戰,不依靠援,堅決打退進攻之敵。並說:“從我這個師長做起,不完成阻擊任務,沒有命令誰也不准後退一步。” 26日凌晨,東野主力在遼西戰場以10個縱隊全線出擊,已將廖耀湘兵團分割、包圍。為解救廖兵團,杜聿明親自指揮錦西之敵向十一縱陣地發起拼死突擊。陣地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多次易手。但各部隊及時投入二線兵力,使敵人迂迴四縱側後的企圖始終未能得逞。 27日上午8 時許,敵人發動了更為猛烈地進攻。這是十一縱防禦戰中最為激烈、最為殘酷的一天,也是防禦陣地遭到破壞最嚴重、人員傷亡最大的一天。敵軍十來個砲兵群向我軍陣地傾瀉了上萬發砲彈,轟擊三十三師各團第一、第二線陣地達兩個小時之久。特別是九十七團陣地已變為一片火海,砲彈的呼嘯聲,爆炸聲連續不斷,不少戰士被整個埋在了沙土裡。我一線陣地多次被敵軍突破,但是三十三師各部隊在周仁傑師長的指揮下,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三十二師指揮所上空已全部被煙塵所籠罩。縱隊司令員賀晉年打電話給周仁傑,徵詢他的意見:“要不要把指揮所的位置向後轉移一下?” 周仁傑考慮,在這樣激戰的緊要關頭,指揮員是決不能後撤一步的。他向賀晉年表達了全師各級指揮員的決心:“我們一定要堅守指揮崗位,有進無退。請縱隊首長放心!” 東野總部前指也非常關心三十三師的防禦作戰情況,羅榮桓政委親自打電話詢問戰況,要求三十三師堅決頂住敵人的進攻,以保證遼西會戰的勝利。 十一縱指戰員憑藉著高昂的士氣和鋼鐵一般的意志,終於將敵人這一天的瘋狂進攻最後擊退。 28日清晨5時,我遼西戰場全殲了廖耀湘兵團後,使得敵“東進兵團”陷入孤軍作戰的窘境。雖然杜聿明為了應付蔣介石重佔錦州的命令,於9 時許發起了最後一次進攻。但敵人進攻銳氣較前兩天已大大減弱。黃昏後,錦西戰場的槍砲聲逐漸沉寂下來。十一縱在錦西戰場完成了21天的堅守防禦作戰任務,最後三天中又抗擊住敵人四個加強步兵師的猛烈進攻,堅守住縱深陣地,殲敵2萬餘人,自己也為遼沈戰役付出了近2萬餘人的高昂代價。經過塔山阻擊戰血與火的洗禮,十一縱這支年輕的部隊終於鍛煉成鋼! 1948年11月1日,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和部隊番號的命令,第十一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八軍,賀晉年任軍長,陳仁麒任政治委員,周仁傑任副軍長,楊春圃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何廷一任參謀長。第三十一師改稱第一四二師,歐致富任師長,謝鏜忠任政治委員;第三十二師改稱第一四三師,李光輝任師長,劉祿長任政治委員;第三十三師改稱第一四四師,周仁傑兼任師長,鍾文法任政治委員,同時冀察熱遼獨立第八師番號撤銷,部隊編入第一四四師;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六師調歸該軍建制,改稱第一六一師,韓梅村任師長,鐘輝任政治委員。全軍5.5萬餘人。 1948年12月,十一縱入關參加平津戰役,先後攻克密雲、石景山發電廠,門頭溝煤礦區,掃清北平(今北京)西郊國民黨據點,會同兄弟部隊完成對北平的包圍。 1949年4月,四十八軍編入第四野戰軍第十五兵團建制南下作戰。 6月,該軍第一六一師調歸江西軍區建制。 7月上、中旬,參加湘贛戰役。 7月下旬至8月,該軍單獨進行贛南戰役,以200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1.7萬人,解放縣城22座,為野戰軍主力進軍廣東創造了有利條件。 9月9日,四十八軍軍部兼贛西南軍區。其間,軍主力在贛西南,一部入粵北剿匪。 1950年12月,四十八軍第一四三師改為砲兵,另將原第三十八軍第一五一師改為第一四三師,調歸四十八軍建制。 1952年3月,第一四二師改編為公安第十一師,第一四三師調歸中南軍區荊江分洪工程部隊司令部,第一四四師調歸第二十一兵團。 3月15日,第四十八軍軍部改為第二十一兵團部,該軍番號撤銷。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九軍的前身是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十二縱隊。該縱隊的前身,是抗戰勝利後進入東北的新四軍第二、第三師和山東軍區部分部隊。 1945年9月至12月,新四軍第二、第三師和山東軍區調往東北的一部分部隊,分別進至哈爾濱以東、以南和肇東、肇州、肇源地區,與當地抗日聯軍、縣大隊合編成武裝團隊,分別在北滿和西滿軍區領導下,參加當年冬至1946年10月的剿匪作戰,建設根據地,並得到發展壯大。 11月,以這些部隊為基礎組建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二師,1947年4月組建獨立第四師,5月組建獨立第五師。獨立第二、第四師組建後,參加東北夏季攻勢和磐石烏拉街等戰鬥。 9月至1948年3月,三個獨立師在東北秋季、冬季攻勢中,先後參加陶家屯、新立屯、四平和法庫等戰鬥。 1948年3月,上述三個獨立師奉命合編成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十二縱隊,司令員鍾偉,政治委員袁昇平,副司令員熊伯濤,政治部主任陳志芳。原獨立第二、第四、第五師依次改稱為第三十四師(師長溫玉成,政治委員譚友林,副師長兼參謀長王亢)、第三十五師(師長王奎先,政治委員粟在山,參謀長姚克)、第三十六師(師長沈啟賢,政治委員王建中,副師長鄭貴卿)。 組建後的第十二縱隊,開展了新式整軍運動和軍事練兵。 鍾偉是由二縱五師師長調升十二縱司令員的。由師長直接提為縱隊司令員,鍾偉是全東野中唯一的一個。據說在此之前,“東總”曾想調鍾偉到某縱隊當副司令員,遭到拒絕。他說:要是看得起我,就讓我當司令員。我是寧當雞頭,不做牛尾。鍾偉要的是實權,不是虛名。沒有實權,怎麼有機會帶出一支部隊? ! 1948年6月7日,中央軍委同意東野總部關於對長春實行長期圍困的作戰方案後,原準備攻打長春的第一、第六縱隊後撤整訓,圍城指揮所司令員蕭勁光、政委蕭華、指揮第十二縱隊和六個獨立師執行圍城任務。從6月25日開始,我軍對長春正式實行圍困,在長春城外方圓50裡的地面上,形成一個封鎖區。我10萬大軍在長春外圍築起一道堅不可摧的“城外之城”,使得城中的10萬餘國民黨軍成為了“甕中之鱉”。 在錦州之戰最緊張的階段,第十二縱隊曾奉東野總部命令,三次撤離長春南下,迴旋於鐵嶺、公主嶺之間。十二縱雖然是一支剛剛成立不久的新部隊,但在虎將鍾偉的帶領和訓練下,又經過四個多月圍困長春作戰的鍛煉,縱隊戰鬥力已有了大提高,士氣極為旺盛,已成為一支能攻能守的部隊。 10月19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在此前後,正值東野九個主力縱隊發起遼西會戰之際。中央軍委和毛主席估計廖耀湘兵團和瀋陽之敵,很可能會走營口由海路逃跑。為此,於10月18日、19日、20日先後三次急電東野總部,令其立即調遣足夠兵力,阻止敵人南逃,並迅速控制營口。 20日4時,軍委再次急電東野:“建議以十二縱及三個獨立師由鍾偉指揮,由四平以北上車,趕於24日以前全部運抵清原,以急行軍開至鞍山、海城,堵塞敵向營口退路。此計劃甚為必要,請即電高伍,照此速辦,愈快愈好。” 當鍾偉接到軍委命令時,十二縱正位於公主嶺。但當時四平至清原的鐵路已完全被我破壞,無法通車。鍾偉只得率領部隊開動兩條腿,晝夜兼程奔往海城。經三天三夜和一個上午,行程650裡,於29日下午兩點抵達開原。 正準備經瀋陽以東直插海城時,突然又接到野司電令:“十二縱隊以一個師圍殲鐵嶺之敵,主力即向巨流河前進,堅決堵截廖兵團回瀋陽的退路。” 於是,鍾偉留下第三十六師圍攻鐵嶺,縱司率第三十四、第三十五兩個師及王振祥獨立師,分兩路向巨流河奔進。 此時,鐵嶺守敵一一六師已是驚弓之鳥,一發現我軍兵臨城下,立刻棄城而逃。三十六師則緊追不捨。是夜,天色黑得伸手不見五指。敵人潰不成軍,只顧奪路而逃,沒想到竟竄至行進中的十二縱隊的兩路隊伍之間。鍾偉歷來善於捕捉戰機,打主動仗,這塊送到嘴邊的肥肉更不會放過。於是兩路縱隊與三十六師前後夾擊,四面堵截。三下五除二,將敵第一一六師全殲,俘敵7000餘人。抵達巨流河後,鍾偉又從捕獲的瀋陽逃敵口中得知,瀋陽守敵雖然還未大規模外逃,但已處於極度恐慌之中,隨時有逃往營口的可能。 因此他的部隊不僅要堵截廖兵團逃往瀋陽,而且還必須作好堵截瀋陽之敵逃向營口的準備。可手頭兵力有限,任務相當艱鉅。執行軍委指示和東總命令刻不容緩,但以四個師的兵力,要想抵擋住這兩支各10萬餘人的逃敵大軍,又談何容易! 30日清晨,鍾偉來到了巨流河東的遼河勘察地形。他發現遼河寬達百餘米,水深二三米,敵人根本無法徒涉,只可能從一條鐵路橋過河。於是當機立斷,決定留下獨立師據守遼河,必要時可將橋炸掉,以堵住廖兵團退回瀋陽。自己則親自率領十二縱踏冰徒涉渾河,直插瀋陽以南的蘇家屯。 當日下午4時,十二縱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占了蘇家屯,全殲守敵一個加強團和一個地方保安師,共殲敵5000餘人。這時鍾偉得到報告,幾個獨立師已分別逼近了營口和占領了鞍山、海城,這樣就解除了十二縱的後顧之憂。同時,他根據綜合各方面的情況,感到在蔣介石的督促下,瀋陽之敵突圍的可能性更大了。在此分秒必爭的緊要關頭,不能坐等上級的指示,而必須當機立斷,主動出擊。他決定在瀋陽之敵還未採取突圍行動之前,就主動向瀋陽之敵發起進攻。儘管靠一個縱隊不可能攻下瀋陽,但卻可以抓住、拖住敵人,爭取時間,以待東野主力部隊趕到。隨後,鍾偉一方面將自己的行動計劃向野司報告,一面率十二縱由南向北對瀋陽發起猛攻。激戰至11月1日凌晨5時,十二縱第三十五師拿下敵前沿陣地小郭莊;第三十六師掃除渾河鐵橋北端全部守敵據點,乘勝衝過大橋直逼瀋陽敵軍防禦中心——鐵西區。 鐵西區是瀋陽的重工業區、高樓林立,街壘重重,並由其最精銳的完全美械裝備的第二零七師據守。但十二縱指戰員發揚“有敵無我,有我無敵”的戰鬥精神,逐屋逐街地與敵展開激烈地爭奪。從11月1日上午9時戰至下午4時,經過七個小時的浴血奮戰,十二縱部隊終於佔領了整個鐵西區,全殲二零七師(欠裝甲團)。共計俘敵師長以下官兵1.3萬餘人。 十二縱佔領鐵西區後,一面用砲火猛轟敵東北“剿總”司令部,一面向敵發出最後通碟,令其無條件投降。此時,敵“剿總”總司令衛立煌早已於10月29日乘飛機逃離瀋陽。留守的“剿總”副總司令周福成,卻還想討價還價,要求將其行動視作起義,而不算投降。我方代表當即駁回,命令他們立刻無條件投降。 周福成憑藉著一個裝甲團把守其司令部,還妄圖苟延殘喘。但當天夜晚,剛剛圍殲完廖耀湘兵團的一縱、二縱部隊也已趕來,並且從瀋陽西北角突破城垣。留在城中的敵軍早已兵無鬥志,巴不得早點投降。周福成見大勢已去,只好接受我軍的要求。頓時,瀋陽全城紛紛豎起白旗,敵人一個個放下武器,舉手投降。瀋陽的解放標誌著東北全境的解放。鍾偉的當機立斷,終於使新組建的第十二縱隊在黑土地上的最後一仗上,作出了上乘的表現。 1948年11月1日,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第十二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九軍,鍾偉任軍長,袁昇平任政治委員,熊伯濤任副軍長,陳志芳任政治部主任。第三十四師改稱第一四五師,溫玉成任師長,譚友林任政治委員;第三十五師改稱為第一四六師,王奎先任師長,栗在山任政治委員;第三十六師改稱第一四七師,沈啟賢任師長,王建中任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獨立第十三師調歸該軍建制,改稱第一六二師,王兆相任師長,陳德任政治委員。全軍5萬餘人。 1948年12月,第四十九軍入關參加平津戰役。第一四五師配屬兄弟部隊攻克天津,軍主力解放塘沽,爾後第一四五師、第一四六帥擔負天津守備任務。 1949年3月,四十九軍編入第四野戰軍第十三兵團建制。 4月,向華中、華南進軍。 7月,在宜沙戰役中攻克沙市和江陵,並乘勝渡過長江追擊國民黨軍。 8月,第一六二師調歸湖南軍區建制。 9至10月參加衡寶戰役。 11月由湖南邵陽地區進軍廣西,擔負接收城市和維護交通安全任務。 1950年1月,四十九軍所屬的三個師歸廣西軍區領導,第四十九軍番號撤銷。 1951年7月15日,以第一五四師師直為基礎又擴建為第四十九軍軍部,原轄之三個師歸建,歸廣西軍區領導。 1952年1月8日,第四十九軍番號又撤銷,軍部改編為空軍第三軍軍部,該軍第一四五師編入第二十一兵團,第一四六師調歸廣西軍區,第一四七師改編為公安第十二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五十軍是由原國民黨第六十軍起義後改編的。 1948年秋,在東北的國民黨軍被人民解放軍分割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內。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奉命從5月開始,對長春守軍東北“剿總”第一兵團(指揮新七軍、第六十軍等部)共約10萬人,採取“軍事圍困、經濟封鎖、政治瓦解”的方針,進行長困久圍。國民黨軍第六十軍軍長曾澤生將軍面對強大軍事壓力和政治攻勢,又經過人民解放軍的爭取,毅然率部三個師於1948年10月17日宣布起義,這一果斷行動,為長春和平解放及遼沈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六十軍起義後,立即開赴吉林省發台縣及其附近。 1949年1月2日,中共中央軍委授予這支部隊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軍番號,並任命了領導人。軍長曾澤生、政治委員徐文烈、副軍長葉長庚、參謀長舒行、政治部主任王振乾。其所屬原第一八二師編為第一四八師,師長白肇學,政治委員陳一震;原暫編第二十一師編為一四九師,師長龍耀,政治委員李桂林;原暫編第五十二師編為第一五零師,師長李佐,政治委員李冠元。全軍2.3萬餘人,隸屬東北軍區。 3月,遵照中央軍委命令,東北軍區將第一六七師(由1948年2月25日在營口起義的原國民黨軍東北保安暫編第五十八師改編而成),編入第五十軍建制,師長王家善、政治委員張梓楨。全軍共轄4個步兵師,1個直屬砲兵團。 第五十軍成立後,按照人民解放軍的建軍原則,進行政治整訓,建立各種制度,特別是政治委員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建立和健全共產黨的各級組織,實行黨對部隊的絕對領導;建立革命的官兵關係,培植革命軍隊的優良傳統作風。同時,從東北軍區所屬機關,部隊陸續抽調各級各類幹部466名,從遼北學院,長春青年干校等單位招收青年知識分子600多名,從牡丹江教導團調來460多名改造較好的雲南籍解放軍官到該軍任職;又從東北翻身農民中補入5400多人,使部隊政治素質有了很大改善。該軍也抽調2490名班以上人員和軍官到東北軍政大學和牡丹江教導團學習,調341名軍官到教導隊學習。通過整訓,這支部隊得到了“脫胎換骨”的改造,很快成為忠誠為人民服務、為中國革命徹底勝利而戰鬥的一支新型人民軍隊。 1949年6月14日,第五十軍奉命入山海關南下,歸第四野戰軍建制。 9月,到達湖北當陽地區,遵照中央軍委和第四野戰軍決定,第一五零師所屬部隊按營、連建制,分別劃入第一四八師和第一四九師;第一六七師改稱第一五零師,師長王家善、政治委員李冠元。 9月中旬,中南軍區抽調部分乾部到第五十軍工作,送往東北軍政大學學習的干部500餘人也分配回軍。 10月,參加鄂西戰役,俘國民黨軍第七十九軍代軍長蕭炳寅,副軍長李維龍以下官兵7000餘人。 11月下旬,奉命配屬第二野戰軍進軍四川。 12月,參加成都戰役,俘國民黨軍8100人,迫降1.77萬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 1950年2月,奉命歸屬第四野戰軍建制,回湖北沙市、鍾祥一帶參加農業生產和修築漢江大堤工程。中南軍區將補訓第十五團、第十五醫院調歸第五十軍建制。此時,加上在鄂西戰役和成都戰役中解放、收編的國民黨官兵2.7萬餘人,以及在四川招收的青年知識分子1600餘人,全軍官兵已達5.8萬餘人。 5月,遵照中南軍區的指示,將收編的國民黨軍第二十兵團三個軍的殘部縮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六七師,師長方墩,政治委員秦振,歸第五十軍建制,並在天門地區進行整訓。 1950年9月下旬,第五十軍奉命由湖北開赴東北,歸東北軍區指揮,在吉林西豐、遼原、磐石、海龍一帶集結待命。在此期間,奉命撤銷了第一六七師和軍砲兵團,組建了三個師屬砲兵營。 10月25日,第五十軍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序列開赴朝鮮,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戰役。在第三次戰役中,全殲英軍皇家重型坦克營,解放漢城。在第四次戰役中,在漢江兩岸頑強抗敵50晝夜,沉重打擊和消耗了敵有生力量,保證了志願軍主力的休整、集結和糧食補充,為準備實施戰役反擊爭取了時間。 1951年3月15日回國整補。同年7月,第二次開赴朝鮮,擔負西海岸防禦以及搶修機場等任務。 10月至11月,奉命執行渡海攻島任務,在空軍和砲兵支援下,先後攻占南朝鮮軍盤踞的椴、炭島、大和島、小和島、和艾島。 1955年4月,第五十軍從朝鮮撤軍回國。 第五十軍在入朝作戰的期間,廣大指戰員發揚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勝利地完成了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湧現出二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鮑清芳,國際主義戰士、二級模範王永維等功臣、模範1.4萬人,有一個團、六個連、十一個班、七個組獲榮譽稱號,有7000餘人獲朝鮮政府授予的勳章或獎章。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一軍是由解放戰爭時期,在武漢以南賀胜橋、金口起義的國民黨軍第十九兵團改編而來的。 1949年初,中共中央為了徹底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於2月11日決定由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指揮所屬部隊120萬人,在漢口至江陰間實施渡江作戰。 4月20日,渡江戰役打響,第二、第三野戰軍首先在華東地區強渡長江,一舉解放南京。 5月12日至6月2 日,人民解放軍先後攻占上海、南昌、武漢等地。國民黨白崇禧集團南撤。和中國共產黨早有聯繫的國民黨華中軍政副長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兼國民黨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官張輪,乘機率所屬第一二八軍軍部及第三一二、第三一三、第三一四、第三零九師共2萬餘人。在湖北武昌以南賀胜橋、金口一帶起義。 6月,起義部隊移駐湖北省漢川縣。 7月,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一軍,張軫任軍長,楊春圃任政治委員,李人林任副軍長,楊煥民任政治委員,王亢任參謀長,羅通任政治部主任。以起義的第三零九、第三一二師合編為第二一一師,余景堂任師長,冷裕光任政治委員;第三一三、第三一四師合編為第二一二師,鮑汝灃任師長,楊進任政治委員。全軍共8100餘人,隸屬第四野戰軍工兵司令部建制。 1950年9月24日,第五十一軍軍部改編為中南軍區空軍領導機關,所屬部隊與湖北軍區合併,第二一一師與黃岡軍分區合編為黃岡軍分區兼第二一一師;第二一二師與大冶軍分區合編為大冶軍分區兼第二一二師,第五十一軍番號撤銷。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二軍是由解放戰爭時期,在長沙起義的國民黨軍第一兵團一部改編而成的。 1949年8月初,國民黨長沙綏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和華中軍政副長官兼第一兵團司令陳明仁,接受《國內和平協定》,於8月4日率領綏署司令部、兵團部和三個軍共7 萬人宣布起義。長沙宣告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和起義部隊達成協議並經中共中央批准,起義部隊在湖南省濟陽縣改編為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國民黨軍第一九七、第二三二、第三零七師依次改編為第一、第二、第三師,並組成第一兵團下轄的第一軍。 11月,根據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10月2日命令及第四野戰軍10月20日命令,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第一軍改編為第二十一兵團下轄的第五十二軍。第二十一兵團副司令員王勁修兼任軍長,楊樹根任政治委員,吳林煥、張誠文任副軍長,周志飛任參謀長,鐘明彪任政治部主任。第一師改編為第二一四師,曾京任師長,藍庭輝任政治委員;第二師改編為第二一五師,張景白任師長,江騰蚊任政治委員;第三師改編為第二一六師,餘九成任師長,曹波升任政治委員。全軍共1.5萬人。 1950年10月,第二一六師撤銷,其人員補入第二一四、第二一五師。 1951年9月2日,第五十二軍軍部撤銷,所屬第二一四、第二一五師歸第二十一兵團直轄。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三軍是以解放戰爭時期在長沙起義的國民黨軍保安部隊為基礎改編而成的。 1949年8月初,國民黨長沙綏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和華中軍政副長官兼第一兵團司令陳明仁率部起義後,在湖南省濟陽縣改編為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國民黨軍第六十三師、湘東縱隊、長沙綏靖公署警備大隊等部改編為第二軍,湖南省保安第一、第二、第三師改編為第三軍。 11月,中國國民黨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奉命正式改編為第二十一兵團,以第三軍為主,將第二、第三軍合併,改編為第二十一兵團下轄的第五十三軍。軍長彭杰如,政治委員王振乾,副軍長王振祥,參謀長楊文模,政治部主任張太生。轄第二一七師,師長薑和瀛,政治委員段良輝;第二一八師,師長何元愷,政治委員蕭德明;第二一九師,師長周篤恭,政治委員王恨水。第五十三軍組建後,隸屬第四野戰軍第二十一兵團建制。 1950年10月整編,第二一八師撤銷。 1951年9月,第五十三軍軍部撤銷,所轄第二一七、第二一八師改歸第二十一兵團直轄。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五十四軍,是1952年10月在廣東惠陽地區,由原第四十五軍軍部、直屬隊、第一三四師(欠四零零團)、第一三五師和原第四十四軍第一三零師、第一三一師第三九一團等部,合編組建而成。 1952年10月,第四野戰軍奉命整編,將上述部隊合編組成為第五十四軍。丁盛任軍長,謝明任政治委員,吳瑞山任副軍長。原第四十四軍第一三零師改編為第五十四軍第一三零師,蔣潤觀任師長,姚國民任政治委員;原第四十五軍第一三四師改編為第五十四軍第一三四師,張曉冰任師長,藍文兆任政治委員;原第一三五師改編為第五十四軍第一三五師,任思忠任師長,韋統泰任副師長。 該軍組成後,即奉中央軍委命令,準備入朝作戰。經過兩個月的抗美援朝動員教育和出征準備,於1953年1月21日,由廣東惠陽北上,2月上旬,第一三零師進防朝鮮鐵山半島,擔負抗敵登陸作戰任務;軍部和第一三四、第一三五師進防遼東半島,擔負守衛海防和作戰訓練任務。 5月2日,軍部率第一三四、第一三五師入朝,5月中旬各部先後進至平壤附近地區,接替第三十九軍防務,擔負西海岸抗敵登陸及平壤地區反空降作戰任務。 6月下旬,奉命由西海岸開赴金城前線,配屬第二十兵團參加夏季反擊戰役。 7月13日,戰役開始,除第一三四師集結於洗浦裡,為兵團預備隊外,第一三零師配屬第六十八軍向梨實洞、北亭嶺之敵發起攻擊,第一三五師配屬第六十七軍由慶坡山嚮梨船洞、金城川之敵發起攻擊。當日第一三零師即攻占424高地及866陣地;第一三五師攻占了梨船洞、蘆洞裡等地。爾後,各部隊即轉入防禦作戰。在陣地防禦作戰中,第四零四團第一營第三連二排長麻俊坤在自己三次負傷、雙腿被打斷的情況下,仍忍著劇痛趴在陣地上指揮,連續打退敵十餘次進攻,直至獻出寶貴的生命。戰後,被志願軍總部授予“二級戰鬥英雄”稱號。第三營第七連打退敵40餘次攻擊,出色地完成了堅守陣地、阻擊敵人的任務,戰後被授予“二級戰鬥英雄連”稱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全軍湧現出“國際一等功臣連”等先進集體和麻俊坤這樣的許多英雄人物。 朝鮮停戰以後,該軍即在西起橋田裡,東至北漢江地段擔負三八線前哨陣地的守衛任務。為防止美軍和李承晚偽軍撕毀停戰協定重新挑起戰爭,部隊投入了緊張的戰備施工。 1953年11月,第五十四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整編改裝,增加九個營,部隊在經較大擴充後,戰鬥力得到了大大加強。整編後,仍由丁盛任軍長,謝明任政治委員,吳瑞山任副軍長。第一三零師,蔣潤觀任師長,姚國民任政治委員;第一三四師,藍文兆代師長兼政治委員。 1954年4月中旬,奉志願軍總部命令,第五十四軍將金城池地區防務移交朝鮮人民軍,部隊移防至元山北玉坪、文川、龍潭里、高原、永興地區,擔負守衛東海岸的任務。 1955年3月,五十四軍又將東海岸防務移交朝鮮人民軍,調防守備西海岸。 1958年5月和7月,第五十四軍奉命分批回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五軍的前身,是第四十八軍軍部及第一四四師和第四十九軍第一四五師、第二十一兵團第二一五、第二一九師等部。 第一四四師的前身系1947年10月由冀察熱遼軍區烏丹分區直屬部隊和熱遼軍區獨立第三師。 1948年3月,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十一縱隊成立時,獨立第三師改編為第三十三師,歸第十一縱隊建制,縱隊司令員周仁傑兼任師長,陳文彪任政治委員。該師組成後,先後參加了隆化、平泉、昌黎、北戴河、綏中、錦西等戰鬥。 1948年10月,參加冀東及北寧線作戰。同年1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八軍第一四四師,副軍長周仁傑兼任師長,鍾文法任政治委員。 1949年4月,隨軍南下,參加渡江、贛南追擊等戰役,配合兄弟部隊解放了湖北及贛西南廣大地區。 9月,該師兼寧都軍分區,張書祥兼任司令員,李庭序、鍾文法分別兼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員。擔任寧都、零都、興國、石城、廣昌、尋鄔、瑞金等地的剿匪任務。 第一四五師的前身系抗戰勝利後,在阿城成立的哈東保安司令部,何延川任司令員,下轄三個大隊。 1945年11月,溫玉成率新四軍200餘名軍政幹部到達哈東後,以哈東保安司令部為基礎組成哈東軍分區,溫玉成任司令員,董浩然任政治委員,並將原轄之三個大隊改編為第一、第二、第三團。擔任哈東地區的警戒和松花江地區的剿匪任務。 1946年11月,為適應形勢的需要,奉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命令,以哈東軍分區機關一部及第一、三團與哈北軍分區之第四團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二師,溫玉成任師長,張池明任政治委員。該師組成後,先後參加了三下江南和東北夏、秋、冬三季攻勢。 1948年2月,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十二縱隊成立時,獨立第二師改編為第三十四師,歸第十二縱隊建制。 10月,參加東北最後一戰。 11月28日,第十二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九軍,第三十四師改編為第一四五師,溫玉成任師長,譚友林任政治委員。同年12月,參加了天津戰役。 1949年4月,隨軍南下,先後參加了渡江、衡寶、廣西等戰役。 1950年1月,兼管平樂軍分區,執行剿匪任務。 第二十一兵團第二一五、第二一九師,前身系1949年長沙起義之國民黨軍。 11月28日,將起義中一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二軍第二一五師,張景白任師長,江騰蛟任政治委員,一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二軍第二一九師,週篤恭任師長,王恨水任政治委員。改編後,經過一段的教育和整訓,使部隊得到了脫胎換骨的改造。 1951年1月,進入廣西,參加桂林、柳州、南寧地區的剿匪作戰。 1952年3月15日,中南軍區奉中央軍委命令,將第二十一兵團部改組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荊江分洪工程司令部,並將原轄之第二一四、第二一七師改為荊江分洪工程部隊。另以第四十軍軍部及所屬第一四四師,第四十九軍所轄第一四五師和第二十一兵團第二一五、第二一九師組成新的第二十一兵團。第四十八軍軍部改組為第二十一兵團兵團部,第四十八軍番號撤銷。陳明仁任司令員,王振乾任政治委員,歐致富任第一副司令員,鍾文法任第二副司令員,高起任參謀長。原第四十八軍第一四四師仍為第一四四師;原第二十一兵團第二一五師仍為第二一五師;原第四十九軍第一四五師與第二一九師合編為第二一九師,第一四五師番號撤銷。 5月初,遵照中南軍區的指示,在全軍普遍開展了文化教育,該兵團和各師均組織了專門的文化速成學校,調集大批幹部離職學習。同時,在各級機關中成立了文化補習學校,用以提高在職幹部的文化水平,部隊以營為單位,按照戰士的文化程度編成若干級327的教學班進行學習,經半年多的文化教育,在全兵團基本上消滅了文盲,提高了部隊的文化素質。 10月8日,根據中央軍委命令,第二十一兵團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五軍,陳明仁任軍長,王振乾住政治委員,仍轄第一四四、第二一五、第二一九師。 1953年2月,第五十五軍奉中南軍區命令,由廣西桂林地區移防廣東湛江地區,擔任守衛雷州半島的任務。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