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四野檔案

第15章 第十四章金戈鐵馬壯軍威

四野檔案 翟唯佳 9057 2018-03-18
從無到有、“撿洋落”起家的特種兵縱隊。砲彈打到自己陣地上,縱隊首長大叫“砲兵有特務”。砲隊入關,老百姓目瞪口呆:這是出關的“土八路”回來了嗎?鐵道縱隊:五大野戰軍中獨此一家。 1948年12月,當東野百萬大軍揮師入關之際,一支支金戈鐵馬的雄壯砲隊,穿插行進在百萬大軍之中。華北沿途的老百姓從未見過這麼神氣的解放軍隊伍。那些用美國十輪大卡車拖著的美式150重型榴彈砲,炮筒子竟比路旁的電線桿子還粗,直看得他們目瞪口呆:“咱們這兒的解放軍隊伍,咋就沒見到過這麼粗,這麼多的大砲?” 沿途群眾自然還清晰地記得:三年前,這些“土八路”也是由這條道出的關。不過那會兒,他們除了步機槍之外,最多還有幾門扛在肩上的小迫擊砲。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緊隨其後出關的“國軍”,飛機、大砲、坦克裝備齊全,又是何等的氣派!當時東北的老百姓,即使是同情共產黨的,也不敢相信:就憑他們這點兒隊伍,能打過國民黨?

但共產黨就是神了!幾乎是赤手空拳出關的砲兵幹部們,入關時帶回的則是一支五大野戰軍中最強大的特種兵縱隊。東北野戰軍的砲兵部隊建設,走過了一條艱難的道路。這裡面凝聚著以朱瑞為首的砲兵創始人的不少心血。 自1945年8月起,我軍開始陸續進入東北。當年10月,東總用第一批到手的日軍火砲,成立了一個砲兵旅。該旅下轄兩個團,一團為山炮團,共5 個連,15門山炮;二團為野炮團,共3個連,17門野炮。雖然號稱1個旅,全部家當卻只有32門小砲。除此之外,就是進入東北的各部隊所攜帶的少量迫擊砲了。雖然東野總部也曾要求下面部隊努力收集火砲,但各部隊對於所收集到的火砲,既無暇修理整頓,也因砲兵專業幹部及兵源極度缺乏,而無力組建自己的砲兵部隊。當時也有個別部隊為了剿匪作戰的需要,利用俘虜的偽滿官兵成立過三兩個砲兵連。但剿匪任務完成後,嫌火砲拖帶不便,也就又放到了一邊。所以在那個時期,各部隊的砲兵始終未能有多大發展。

東北砲兵部隊走上正軌並得到迅速的發展,起於朱瑞來到東北之後。 1945年9月25日,為落實黨中央創建東北大後方的戰略意圖,延安炮校的大部分人員在朱瑞校長的率領下,挺進東北。黨中央又從各解放區抽調了大批幹部,同時前往東北。於是朱瑞就一路走,一路會合,到達東北時已有千餘人了。 朱瑞算得上是老砲兵了。 1925年,剛滿20歲的朱瑞被黨送到蘇聯學習,先後畢業於莫斯科中山大學和克拉辛砲兵學校。 1930年回國後,一直從事軍事工作。 1945年夏,從延安中央黨校學習結束後,朱瑞又被任命為延安砲兵學校代校長。 朱瑞是爽快人,於起工作來大刀闊斧,說乾就乾。一到東北,他就把帶來的砲兵專業幹部一分為二:少部留炮校工作,培養新學員;大量的則被分派到各軍區和各部隊,協助下面建立砲兵部隊。朱瑞將毛澤東“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教育思想具體化,創造性地提出了:“炮校擁兵二千五——變學校為部隊,部隊訓練新兵——拿部隊當學校”的口號。到1946年7月,炮校完成了擴兵任務,並在原有的砲兵旅的基礎上,充實了炮二團及戰車大隊,新組建了砲兵第三團。

為了解決火砲不足的問題,他一面要求下到部隊的砲校幹部們,廣泛收集日偽軍遺棄的火砲,一面親自帶領炮校人員漫山遍野地“撿洋落”。日軍丟棄的各種火砲大都殘缺不全,就幾門湊成一門砲。截止到1946年6月,全東北收集到的各種火砲就已達700餘門。除炮校擁有的兩個炮團及一個戰車團外,加上各軍區的砲團,總數已達6個乙種炮團、4個丙種團、6個砲兵營另20個砲兵連,總計80個砲兵連。 僅僅半年時間,東野的砲兵連增長了十倍!火砲增長了20倍!四平撤退,炮校也隨之搬遷。朱瑞把手中這些五花八門的火砲視作命根子。爬犁拖,大車拉,好歹把他的這些家當全部從通化搬到了牡丹江。 三下江南戰役之前和之後,只要作戰任務不緊張,炮校的主要任務還是收集軍火。 1947年5月初,老百姓來報告,日本關東軍在投降前夕,曾把不少重武器就近深埋在鏡泊湖、穆棱、孫吳、黑河等地,還說“20年後再回來”。朱瑞聽後大喜,決定趁當時作戰空閒之際,掀起一個蒐集武器運動。

炮三、炮四團全部及炮一、炮二團各一個營,被派往當年日軍防線的各深山荒野中去尋訪挖“寶”,並大有收穫。炮校警衛連副連長周天才一人就蒐集到20多門砲,被命名為“搜炮英雄”。就這樣,朱瑞帶領部隊大“撿洋落”大“發洋財”,迅速地壯大了東野砲兵部隊。 在朱瑞的極力籌劃下,東野為解決下面部隊存在的砲兵編制各異、指揮極不統一的問題,四平保衛戰後期(1946年6月),決定設立砲兵處,專司調整之責。但由於戰事緊張,接著便是四平保衛戰失利後主力部隊的大踏步後撤,這一決定暫被擱置下來。直到7月,東北局及東總轉移到哈爾濱後,才下發了“炮字第一號命令”。該命令在充分肯定了砲兵在戰爭中重要性的基礎上,提出:在部隊建設上,應使砲兵成為我軍的一個兵種;在具體作法上,砲兵應以“廣泛普遍的發展與適當的集中整編使用”為方針。在這一正確方針的指導下,11月份,5個基幹砲兵團大體裝備就緒,其中一部並於11月初參加了作戰。

1946年11月中旬,東總以砲兵調整處與砲兵學校一部,組建成立了砲兵司令部,統一東北全軍砲兵的指揮及裝備、訓練事宜。朱瑞任司令員,邱創成任政治委員,匡裕民(兼參謀長)、賈陶任副司令員,劉澄瀛任政治部主任。炮司下轄砲兵學校,校長、政委、副校長均由朱瑞、邱創成、賈陶兼任。 炮司下轄炮一、炮二、炮三、炮四團,戰車大隊,高射砲大隊,迫擊砲教導大隊,砲兵學校及後勤等單位。第四野戰軍特種兵縱隊,便是由炮司所轄的這些部隊發展而來的。 砲兵司令部的成立,標誌著東北砲兵部隊已經開始形成獨立的兵種。由於分散的砲兵部隊得到了炮司統一的行政管理和教育,因而不論是野司直屬的基幹炮團還是各師、旅、縱隊的砲兵部隊,在短期內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截止到1947年3月,南滿砲兵部隊已擁有27個山砲連,北滿部隊則更為可觀,山砲連已達73個(其中包括3個戰車連及2個高砲連),再加上南滿、北滿部隊的60個步迫砲連和步迫炮混合連,總計達160個砲兵連。 北滿砲兵部隊幹1946年11初開始參加戰鬥。砲兵的參戰程度不同地改變了我軍單靠人送炸藥爆破的原始作戰方法。由於砲兵部隊尚處於初創階段,因此難度較大的間接射擊技術還不能熟練掌握。三下江南作戰時,一些部隊的砲兵實施遠距離間接射擊,砲彈落到自己陣地上的事時有發生,有的縱隊司令員直氣得破口大罵:“娘××的,不打敵人打老子,砲兵有特務!” 除此之外,在砲兵使用戰術上,各部隊也有個逐漸摸索的過程。 1947年1月,在一下江南的德惠攻堅戰中,北滿部隊投入了四個砲兵團(30個砲連)參戰。

這是我軍砲兵在黑土地上的第一次大亮相!步兵弟兄們為龐大的砲兵部隊的參戰而歡呼雀躍,砲兵部隊也自豪地認為——光用大砲轟也把德惠城轟平了。 然而實戰中,在兵力部署上卻出現了平均使用兵力的問題。參戰的四個步兵師東西南北各一個,四個砲兵團也不偏不倚每師分一個,各師再把分到手的砲連分到各團、各營,甚至分到尖刀連。結果打起來後,砲兵部隊各自為戰,亂打一氣。等到發起總攻時,砲彈已經打光了。為此,戰後受到了東野參謀長劉亞樓的嚴厲批評:“你們以為這是發衣服,一人一件呀?就是發衣服也不能亂穿一氣呀!”“三下江南”和“四保臨江”作戰結束後,東北野戰軍由戰略防禦開始轉入戰略反攻,東野砲兵建設也步入了第二階段。

1947年3月,砲兵司令部為總結一年來砲兵建軍與作戰,在雙城召開了第一次砲兵會議。會議提出:砲兵部隊的作戰,應以直接射擊及近戰為主,以“快”、“準”、“猛”為準則;砲兵部隊的整訓,軍事上以提高技術為主,政治教育以整頓紀律為主。 東北野戰軍的夏季攻勢開始後,5月22日,朱瑞親率東野砲兵主力南下,配合六縱發起的拉(法)吉(林)戰役。先是在老爺嶺山下殲滅了國民黨第三十八師第一一三團,隨後又渡過松花江,攻取華甸。 6月中、下旬,炮司部隊又參加了第一次四平攻堅戰,共計集中使用了47門野榴砲。這是東野直屬砲兵部隊,繼德惠攻堅後的又一次大規模城垣突破作戰。正是通過這次作戰,東野砲兵部隊初步掌握了步炮協同戰術。

1947年夏季攻勢後,東野砲兵基本走上了正規。冬季攻勢開始後,步兵部隊一改過去“砲兵幫倒忙”的看法,見到自己的砲隊開過來,遠遠地就歡呼起來。行軍中遇到交通堵塞,無論自己的任務多急,也都趕緊給砲兵讓路。歷來靠血肉之軀冒死爆破的我軍步兵,恐怕是世界上對砲兵重要性體會最深的部隊了。 朱瑞非常重視實戰經驗的總結,每仗之後都要組織部隊展開“戰評”及“想辦法”運動,從而使得砲兵部隊的技術、戰術水平,仗仗都有提高。繼參加彰武、新立屯等一系列作戰後,直屬砲兵部隊又先後通過參加公主屯、遼陽、鞍山、四平等戰役,對於攻堅作戰已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並初步掌握了“快”、“準”、“猛”的要訣。由於砲兵在上述攻堅作戰中的突出表現,博得了步兵的讚揚和受到了東總的嘉獎。

1948年4月,砲兵司令部又在哈爾濱召開了第二次砲兵會議。會議主要總結了一年來的作戰,研究了步炮協同與砲兵使用等問題。 據這次會議上的詳細統計,整個東北野戰軍共擁有143個重型山砲連,12個步砲連,7個戰防砲連,43個混合砲連,70個迫擊砲連,總計275個連。全軍山、野、重砲572門(其中包括100 毫米以上的榴彈砲和加農炮79門),步、迫、戰防砲863門,小砲擲彈筒3083門,總計4518門。炮司炮工處亦通過艱苦創業,白手起家建起了三個炮械修理廠,工人已達近千人,先後裝修火砲600餘門,生產砲彈10萬餘發。 1948年8月15日,東北人民解放軍砲兵縱隊成立,隸屬砲兵司令部。蘇靜兼任司令員,邱創成兼任政委,匡裕民兼任副司令員及參謀長,劉澄瀛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下轄三個騾馬化野榴砲團、二個摩托化重砲團、二個摩托化高射砲團、一個重迫擊砲團、一個戰車團、一個工兵營。除此之外,東野的12個野戰軍中,軍有炮團,師有砲營。 1948年9月,東北戰略大決戰——遼沈戰役的序幕拉開了。正當砲兵部隊滿懷豪情地投入大決戰之時,第四野戰軍砲兵部隊的創始人朱瑞司令員,卻不幸於1948年10月5日,犧牲在義縣城垣下。 1948年10月1日,為先掃清錦州外圍,發起了義縣攻堅戰。作為砲兵司令員的朱瑞,對這次攻堅作戰極為重視。並且親臨前線指揮。 當時,炮縱為更好地配合步兵部隊攻堅作戰,採用了一種新戰術——抵近射擊。即把大砲抵進到盡可能靠近城牆和敵工事的前方,直接平射,轟擊敵目標。實踐證明,這個“大砲上刺刀”的辦法,對於從敵人堅固防線上迅速、準確地打開缺口效果頗佳。朱瑞及時總結了來自下層的經驗,並在攻打義縣的戰鬥中,指揮砲兵部隊第一次比較集中地採用了這種戰術。 朱瑞是把義縣攻城作戰看作是錦州攻堅戰的預演。義縣城垣剛剛突破,縱深戰鬥還在進行,他便冒著殘敵稀落的槍砲射擊,親自趕到突破口去觀察“抵近射擊”的效果,以便為攻錦作戰收集更精確的射擊參數。但他卻不幸踏上殘留的地雷,壯烈犧牲。攻打義縣只是攻克錦州的外圍作戰,東北野戰軍在大戰之初便折了一員大將。朱瑞是整個解放戰爭期間,第四野戰軍犧牲的唯一高級將領。 10月3日,中央軍委決定將東野砲兵學校命名為“朱瑞炮校”(即今瀋陽砲兵學院前身),以紀念這位對人民解放軍砲兵建設作出了傑出貢獻的將領。 朱瑞雖然犧牲了,砲兵之魂卻存。 1948年10月中旬,東野炮縱幾乎全部投入了錦州攻堅作戰。 14日上午10時10分總攻打響,數百門大砲齊聲怒吼,呼嘯的砲彈如同雨點般砸向錦州城垣,射向敵守備要點。在砲縱的有力支援下,攻錦部隊僅用了32個小時,就將敵軍號稱“固若金湯”的錦州城,全部解放。 1948年11月2日,遼沈戰役結束,東北全境解放。通過錦州、遼西大捷和長春、瀋陽的解放,國民黨軍東北精銳遭到全殲(其中包括全部美械裝備的“五大王牌”中的新一軍、新六軍),第四野戰軍共繳獲各種火砲171門,其中包括150毫米重榴砲36門,100毫米重榴砲34門,各種高射砲69門,坦克47輛,裝甲車131輛。第四野戰軍的特種兵部隊從此得到了空前的壯大。 砲兵司令部利用繳獲的裝備和解放戰士迅速擴充部隊,人員在短短的一個多月中擴大了一倍多,機械化部隊亦大大增多。出於作戰指揮的需要,特司曾設立了三個臨時指揮所:由熱河砲兵旅部改編為第一指揮所,指揮三個騾馬砲兵團;以遼北軍區司政後大部人員成立第二指揮所,指揮三摩托化炮團;以鬆江前線機關一部成立戰車指揮所,指揮坦克、裝甲車部隊。 11月29日,根據中央軍委關於野戰軍可編特種兵縱隊,統率全軍的砲兵、坦克兵、工兵等部隊的命令,東北野戰砲兵司令部改為特種兵司令部,蕭華任司令員(不久由萬毅繼任),鐘赤兵任政治委員,蘇靜、賈陶、匡裕民(兼參謀長)任副司令員,邱創成任副政治委員,唐凱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由臨時指揮所及其所轄部隊組編的三個砲兵師和一個騎兵師:炮一師(騾馬師)師長彭景文,政治委員劉澄瀛,炮二師(重砲師)師長沙克,政治委員王楓梧,炮三師(戰車師)師長曾克林,政治委員楊永松,騎兵師師長何能彬,政治委員林茂元。 1948年12月,特種兵縱隊特司除少數留沈外,大部隨四野主力入關參加平津戰役。天津攻堅戰特種兵縱隊再顯神威。主攻部隊在特縱炮火和坦克的掩護下,只用了29小時,便將敵自稱堅守一個月不成問題的天津城全部拿下,從而極大地震撼了傅作義,提前實現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平津戰役結束後,特縱又接收了傅作義第九十四軍軍部、戰車第三團、空軍高炮第三團、工兵第二十團。其餘裝備及人員則補入各野戰軍。補充後的四野特種兵縱隊編制為:二個砲兵師(共七個重砲團),一個戰車師(轄一個戰車團、一個裝甲車團、一個戰車教導團),一個高射砲指揮所(轄三個高炮團),一個工兵指揮所(轄二個工兵團),成為了五大野戰軍中最為強大的特種兵縱隊。 三大戰役結束後,特種兵縱隊一部隨四野向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進軍,一部留駐華北。 1949年4月18日,四野的兩個砲兵師,按照中央軍委頒布的《全軍特種兵部隊番號的規定》,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砲兵第一師、第二師;七個砲兵團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砲兵第二十五團至第三十一團;三個高炮團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高射砲團第一團、第二團、第三團;三個戰車團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戰車第四團,第五團、第六團。 解放戰爭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雖有五大野戰軍,但是唯獨東北野戰軍擁有一個鐵道縱隊。原因就在於東野佔有了“地利”之先。舊中國的鐵路建設事業普遍落後。但重工業最為發達的東北地區,其鐵路運輸網相對而言也就成了最為發達地區。解放戰爭期間,東北敵我雙方出於軍事運輸及作戰考慮,對於鐵路線的控制都極為重視。 自1945年8月我軍陸續進入東北後,就非常重視東北鐵路事業的恢復與發展,並迅速派出人員接收日偽鐵路管理機構。當時除加強鐵路系統的領導外,東北各軍區還為確保鐵路交通的安全,相繼成立了護路部隊。 到1946年初,東北護路部隊已發展到3400餘人。東滿各線有何德全領導的護路大隊約1400餘人;西滿各線有郭維城領導的護路大隊800餘人,彭敏、閻九祥在綏佳、綏濱、中長等鐵路線上的護路部隊也相繼成立。 1946年6月,為加強對各軍區護路軍的總體領導,東北民主聯軍組建了統一的領導機構——鐵道司令部。總部設在哈爾濱。蘇進任司令員,王光文任副司令員,張進任參謀長(兼軍法處長),郭德林任政治部副主任,鄭思索任供給部長。 12月,鐵道司令部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護路軍。下轄東滿護路軍(司令員何德全,副司令員吉合,參謀長師軍)、西滿護路軍(司令員郭維城,參謀長彭傳清)、南滿護路軍(代司令員閻九祥,副政治委員郭延林)、中部護路軍(司令員張鶴鳴,政治委員劉居英,副司令員曹志學,參謀長徐斌)。 在護路軍司令部的統一領導下,鐵道護路部隊迅速發展,截止到1947年秋,東野護路軍已發展到8000餘人,並被編成七個步兵團,第一、第二、第三團由護路軍總部直接指揮,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團則分別隸屬各軍區領導。護路軍配合後方剿匪與前方作戰,擔負著北滿解放區的5000多公里鐵路線的護路任務。 自1947年5月中旬開始,東北民主聯軍連續發動夏季、秋季、冬季三次強大攻勢,並取得巨大勝利後,我軍控制的鐵路線也大大增加。但新獲鐵路沿線橋樑線路多遭破壞,前沿鐵路運輸不通。為加快搶修使之迅速投入作戰運輸,1948年2月,護路軍司令部將所轄的第六、第七步兵團合併組成為鐵道第一團;將第四、第五步兵團合併組成鐵道第二團。每團下設三個大隊:第一大隊擔負線路、橋樑和通信設施的搶修;第二大隊擔負機務、檢車、給水、站務等運輸任務;第三大隊則擔負鐵路沿線和搶修現場武裝防護。從此,護路軍的性質也就由原來單純的護路作戰,開始向一支嶄新的鐵道技術部隊的轉變。 鐵道團組成後,根據各鐵路線的破壞情況和東北人民解放軍總部的作戰意圖,配合鐵路職工立即投入了吉長、哈長和大鄭線的緊張搶修。 鐵一團配合齊齊哈爾鐵路管理局第一工程處,從3月上旬開始,先後搶修了通遼至彰武、彰武至新立屯、新立屯至阜新間的鐵路線,並於8月中旬,恢復了鄭家屯至阜新間的鐵路運輸。 鐵二團從4月20日開始,投入吉長線的搶修工程,先是完成了孤甸子至興隆山間線路修復和通信架設工程,後又在吉林鐵路辦事處的協同下,修復了飲馬河大橋,使鐵路從吉林一直延伸到國民黨軍北滿大本營——長春。 步兵第一、第二團也各抽出一個連,組成兩個臨時搶脩大隊,配合哈爾濱鐵道管理局職工,參加哈長線雙城至陶賴昭間的鐵路搶修工程,並於6月3日峻工。 上述各線的通車,不僅溝通了新老解放區的經濟聯繫,而且為加強我秋季攻勢的戰備工作,支援我軍解放錦州和圍攻長春的作戰,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1948年秋,東北人民解放軍進入戰略大反攻的前夜,為適應大兵團作戰需要,經東北局決定和中央軍委批准,7月,以護路軍屬部隊為基礎,吸收鐵路員工和技術骨幹1200名,另補入二線兵團8500人,整編成東北野戰軍鐵道縱隊。整編工作自7月下旬開始,至8月下旬基本結束,全縱隊共計1.7萬餘人。 鐵道縱隊領導機關,由護路軍領導機關與牡丹江軍區領導機關一部合併組成,隸屬鐵路修復局直接指揮。縱隊司令員由鐵路修復局局長黃逸峰兼任,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蘇進(後由鐵路修復局第一副局長李壽軒兼參謀長),副政治委員由何偉兼任,供給部長鄭思索。縱隊下轄四個支隊: 第一支隊由鐵一團、嫩江軍區獨立第三團及補入隨軍的鐵路員工226人組成,共計4309人。支隊長於磊,政治委員杜國平,副支隊長錢潛,參謀長張進,政治部主任楊培君。 第二支隊以鐵二團、吉林軍區獨立第六團及補入隨軍的鐵路員工221人組成,共計3407人。支隊長劉震寰,副支隊長蕭春光,參謀長張峰銘,政治部主任李子華。 第三支隊以護路軍步兵第三團五個連、遼吉獨立第三團兩個營、牡丹江軍區一個營及補入隨軍的鐵路員工241人組成,共計3611人。支隊長彭敏,政治委員徐斌,副支隊長汪祖美、張雲山,參謀長何海如。 第四支隊以護路軍步兵第一團三個連、遼吉獨立第三團一個營、吉林獨立第六團五個連、護路軍梅河口兩個大隊及補入隨軍的鐵路員工145 人組成,共計3996人。支隊長郭延林,副支隊長王景利,政治部主任劉益。 鐵道縱隊自成立之日起,便擔負著直接為前方作戰服務和與各地鐵道員工密切配合,恢復新中國鐵路事業的雙重任務。東野總部對鐵道縱隊極為重視,羅榮桓政委曾親臨鐵縱機關講話,以多羅寧將軍為首的蘇聯專家也具體參與了鐵道縱隊的整編工作。 當時東野正醞釀著遼沈戰役,並將首戰目標指向了東北敵軍的主要補給地與戰略要地錦州。在這樣空前規模的戰略大決戰中,部隊的調動、糧食彈藥的供應,尤其是特種兵部隊的運送,必須主要依靠鐵路交通來完成。但當時靠近敵占區的鐵路,多數己被我軍出於當時的戰略目的而破壞。於是鐵道縱隊成立後,立即投入了通往錦州、長春、瀋陽鐵路的搶修工程。 縱隊命令第一支隊繼續完成原屬鐵一團的任務,沿新義線向義縣搶修,以支援錦州作戰;第二支隊繼原屬鐵二團的任務沿長吉線向長春搶修,以支援我軍圍殲長春之守敵;第四支隊則待命於梅河口一帶,暫時協助路局補修鐵路;各支隊並準備根據戰役的發展繼續前進搶修,以保證遼沈戰役結束後,迅速溝通東北各主要鐵路幹線的運輸聯繫。 各支隊接到命令後,立即以高昂的鬥志投入到搶修工程中去。由於鐵道縱隊全體指戰員們的共同努力,東北鐵路主要幹線得以迅速通車。這不僅直接援助了遼沈戰役和圍殲長春守敵的作戰,而且對恢復和發展東北生產,以及保證東野部隊順利入關參戰,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8年11月初,遼沈戰役結束後,為保障東北野戰軍即將向關內的進軍,鐵路急待南伸。第一支隊遂於11月20日,沿北寧線繼續向山海關挺進。當時為阻止華北侯鏡如兵團援錦,此段鐵路為我軍破壞較嚴重。許多地段的鋼軌翻倒在路基下面,枕木也不知去向。但好在橋樑破壞甚微,而且又是複線,於是第一支隊得以就地取材,拆一條補齊另一條。 一支隊為加快進度,黑夜派人前出調查,白天跟進搶修。當時東野入關先遣部隊尚未出發,山海關仍被殘敵盤踞著。當支隊前抵山海關時,不得不派出兩個連前往萬家屯監視敵人。但沒想到山海關之敵將他們當成了我入關部隊的尖兵,竟聞風棄城而逃。在鐵道縱隊的日夜奮戰下,至12月初,瀋陽、錦州、長春、吉林、哈爾濱等東北主要大城市鐵路均已連成一片,並可通向關內。從而為11月底至12月初入關的東北百萬大軍和軍用物資的運輸,鋪平了一條大道。 12月上旬,鐵道縱隊司令部在秦皇島召開會議,明確了東野鐵道縱隊今後的任務,就是修復全國的鐵路。會議還提出了響亮的口號:“野戰軍打到哪裡,鐵路就修到哪裡!”從此,東野鐵道縱隊的戰鬥空間,便由一個東北戰略區擴大到全國范圍。 淮海、平津戰役結束後,鐵道縱隊又投入了修復津浦鐵路和平漢鐵路的新任務,並於7月,將這兩條南北大動脈修通至長江北岸。從而為我各路大軍的勝利渡江以及進軍江南的作戰,提供了強有力的運輸保證。 1949年4月,中央軍委決定,第四野戰軍鐵道縱隊改歸軍委鐵道部領導,並撤銷縱隊領導機關,各支隊均由鐵道部直接指揮。 5月,中央軍委又採納蘇聯顧問的建議,鐵道縱隊改稱鐵道兵團,恢復兵團機關。軍委鐵道部部長滕代遠任兵團司令員,副部長呂正操任兵團副司令員,原鐵縱參謀長李壽軒任兵團參謀長。 第四野戰軍的鐵道縱隊,不僅為東北乃至全國的解放戰爭作出了自己巨大的貢獻,而且也正是在這支隊伍的基礎上,誕生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鐵道兵這一嶄新的兵種。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