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四野檔案

第13章 第十二章蛟龍出世便興風

四野檔案 翟唯佳 19156 2018-03-18
七縱:鄧華帶出的主力軍。八縱:黃永勝遼西三戰三捷,深得林彪信任。九縱:詹才芳愈戰愈勇,為遼沈戰役劃句號。十縱:梁興初黑山惡戰“王牌軍”。 1947年春季之後,東北我軍逐漸轉入戰略反攻。夏季攻勢後,為適應大規模作戰的需要,繼組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縱隊之後,東北民主聯軍於8月份又組建了第二批野戰縱隊——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縱隊。 這四個縱隊,後來依次發展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四、第四十五、第四十六、第四十七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四軍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七縱隊。第七縱組建得較晚,是1947年8月,由遼吉軍區地方部隊升編為主力部隊的。司令員鄧華,政治委員陶鑄。 1945年10月下旬,林彪、蕭勁光、江華、鄧華、李天佑等高級黨政領導人,奉中央之命轉赴東北。林彪被任命為東北人民自治軍司令員,鄧華出任遼寧省保安副司令兼瀋陽市衛戍司令。

12月,鄧華、陶鑄帶遼寧保安司令部部分人員組建遼西軍區,鄧、陶分任司令員和政委。然而鄧華出關時並未帶一兵一卒。於是,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人民自治軍指示鄧華:以若干老部隊為基礎,迅速組建保安部隊和衛戍部隊。 鄧華很快就組建起了保安旅第一旅。旅長馬仁興,政治委員鄧東哲。下轄四個團,第一、第二團分別由冀熱遼軍區第十五團和第十六團改編成;第三、第四團則由晉綏軍區直屬第三十二團擴編而成。又將由關內幾個解放區進入遼寧北部和吉林西部等地區的部分部隊,擴編為地方武裝團隊。這些旅、團在西滿軍區領導下,開闢遼北、吉西根據地,建立人民政權。鄧華深知大戰在即,狠抓部隊整訓,隨時準備投入對國民黨軍的作戰。 1946年6月,遼西軍區接受吉江軍區一部分,改稱遼吉軍區,鄧華任司令員。 1947年1月,遼吉軍區地方團隊又組建成立了保安第二旅。隨後,鄧華指揮保一旅、保二旅及騎兵支隊、沈北支隊等部,冒著零下30度的嚴寒,連續進行了四次較大的攻堅戰和阻擊戰。其中開魯攻堅戰,殲敵一個團;通遼攻堅戰,殲敵兩個營。三個月總計殲敵4600餘人。

1947年4月,遼吉軍區保安第一、第二旅和西滿軍區獨立師。依次改稱西滿軍區獨立第一、第二、第三師,統歸鄧華指揮,因此亦稱鄧華縱隊。縱隊政治委員由陶鑄兼任,副政治委員為吳富善,參謀長為高體乾,政治部主任為袁昇平。遼吉縱隊雖然仍屬遼吉軍區建制,但在作戰時隨時聽從東北民主聯軍總部調遣,因此已經具有野戰軍的性質。 5月中旬至6月初,遼吉縱隊三個獨立師在東北夏季攻勢中,先後攻克玻璃山、雙山、榆樹台等地,總計殲敵三個營及一個團直屬隊。 1947年6月中旬,遼吉縱隊奉命參加第一次四平攻堅戰。而在此之前,遼吉縱隊的前身部隊已經先後參加過解放四平、四平保衛戰,此次已是三戰四平了。在這次四平攻堅戰中,遼吉縱隊與第一縱隊的一師、二師從西南實施主要突破,一縱三師從東面作輔助攻擊,六縱十七師則作為預備隊配置在四平東南。

當時,東總估計四平守敵只有不到1.8萬人左右。鄧華雖然只是一支參戰部隊的指揮員,但他對於四平作戰的全局,卻作了認真地考慮。他通過抓俘虜、潛入敵區偵察等手段多方獲取情報,並對其加以分析、綜合和計算後,認為敵守軍在3萬人以上。為此,他自己單獨署名向東野總部提出了,加強攻堅兵力確保攻堅作戰的勝利的建議。 但是東野總部卻未採納,直到戰鬥打成膠著狀態時,才將打援的六縱十六師和十八師調來,接替嚴重減員的一縱第一師和第二師的戰線。之後,東總又將遼吉縱隊的兩個師和六縱十六師南移,以增加打援力量,使得攻城兵力愈顯不足。 四平攻堅戰打得異常殘酷和慘烈。 19日,在戰鬥最激烈時,鄧華不顧第一師師長馬仁興和政委鄧東哲的勸說,親臨該師戰鬥前沿氣象台陣地指揮戰鬥。氣象台位於市內中央公園以西、中正路以北,不遠處就是敵核心守備區——陳明仁第七十一軍軍部大樓。

由於已經連續五六個通宵未能合眼,鄧華此時雙眼通紅,聲音嘶啞,他向馬仁興斬釘截鐵地命令道:“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拿下軍部大樓!” 敵軍部大樓雖被我拿下,最後陳明仁也被我包圍在市東北油化廠,並已準備好了手槍隨時準備自殺,但可惜到最後,由於我軍攻城兵力不足,在國民黨軍十個正規師的增援下,不得不撤出四平。眼看到手的勝利也被迫放棄了。 這就是著名的第一次四平攻堅戰。此役,獨立第一師師長馬仁興也不幸犧牲。我軍總傷亡至少1.3萬餘人。四平攻堅失利,是東北解放戰爭中少有的挫折。但這個挫折並非不可避免的。 80年代,當時的遼吉縱隊參謀長、後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的高體乾,曾撰文專論四平攻堅戰失利的原因。他指出,一是輕敵,二是未能集中兵力,最後寫道:“如果當時按照鄧華同志的意見辦,把第六縱隊調來,用三個縱隊從南面和西北及東面同時攻擊,迅速全面殲滅四平之敵是有把握的。”

1947年8月,遼吉縱隊在吉林雙遼縣奉命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七縱隊,正式上升為主力部隊。鄧華任司令員,陶鑄兼任政治委員,賀晉年任副司令員,吳富善任副政治委員,高體乾任參謀長,袁昇平任政治部主任。第一、第二、第三三個獨立師,依次改稱為該縱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師。全縱隊2.1萬餘人。 9月27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命令鄧華率領七縱,挺進到新民——黑山和巨流河——新立屯一線,擔負破壞北寧鐵路和阻止國民黨新六軍北返的任務。任務是明確的,鄧華堅決執行,但又不是機械地執行。 他在縱隊黨委會上提出:“我們到新民以西去執行破路並截擊新六軍北返任務,必須越過法庫、彰武。如果一旦與敵'五大王牌'之一的新六軍打起來,戰鬥必然是非常激烈的。到時法庫、彰武之敵再從背後打過來,我們就將三面受敵。退一步講,即使這兩處敵人不敢出來,對我們的後方補給線也會構成極大的威脅。所以,為了掌握戰場主動權,我認為應當考慮首先把法庫、彰武拿下來。以徹底解除後顧之憂。”

參謀長高體乾和政治部主任袁昇平完全同意鄧華的意見。但縱隊副司令員賀晉年和副政委吳富善卻有顧慮:一是擔心法庫能否確保拿下;二是總部沒有下達攻占法庫、彰武的任務,若一旦因打此二敵延誤了阻擊新六軍的任務,豈不要犯下拒不執行命令的錯誤。 鄧華卻非常自信地解釋道:“林總我知道,只要打了勝仗就行了。再執行命令,打不了勝仗也不行。” 統一認識後,鄧華決定對法庫採取奔襲的辦法,以奇制勝。第二十一師在第三軍分區獨立團的配屬下,一晝夜強行軍180裡,於10月1日拂曉前突然包圍了法庫。尚未起床的守軍猝不及防,戰鬥不到一個小時便告結束。法庫守軍第一七七師全部被殲,敵我傷亡比例還不到11比1。果然,林彪不僅沒批評,反而當即簽發了嘉獎令,表彰七縱機動靈活,迅速奪取法庫,全殲守敵的勝利。

打下法庫後,鄧華髮現新六軍仍毫無沿北寧線北返跡象,遂又當即決定以第十九、第二十一師進一步擴大戰果,同時作好一旦發現新六軍北返予以阻擊的準備。 10月7日,第十九師又攻下彰武,殲滅敵暫編第五十七師第一九六團千餘人。緊接著,第二十一師在第十九師一個團的配屬下,又採取強行軍奔襲手法,於10月10日再下新立屯,全殲守敵暫編第五十七師師部及兩個團,共計3500餘人,與此同時,執行破路任務的第二十師,也於10月10日解放了黑山。 自10月1日至10日,七縱在鄧華的指揮下,長驅六七百里,橫掃大半個遼西,攻占四城,殲敵近8000人。而敵我傷亡比例僅為20比1。仗打得主動,也打得漂亮!林彪再次簽署嘉獎令,表彰了第七縱隊積極求戰、主動出擊的果敢精神。

此刻,鄧華只盼著能夠再與號稱國民黨“王牌軍”的新六軍交交手,通過硬仗惡仗鍛煉部隊,打出七縱的威名。但新六軍卻始終沒有出動。於是,等得不耐煩的鄧華再次揮出了兩支利劍,直取著名煤城——阜新市。 10月17日,第十九師一舉攻克阜新,並殲敵暫編第五十一師1300餘人;第二十一師則於同日拿下阜新東北的新丘,殲敵暫編第五十一師師部和一個團全部。 17天連打六仗,而且都是命令以外的“順手牽羊”,但仗仗皆勝,收復六座城池,殲敵三個暫編師! 鄧華的作風,七縱的戰鬥力,由此可見一斑。 1948年1月,七縱改稱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七縱隊。 3月中旬,解放四平戰役打響。七縱再次參戰並取得重大勝利,終報前次血戰四平、無功而返之仇。當年12月至1949年3月,七縱參加東北冬季攻勢。 4月至8月,在四平地區開展新式整軍運動和軍事練兵。

9 月12日,震驚全國的遼沈戰役打響。 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東野主力雲集戰略要地錦州地區,其中以五個縱隊另一個師攻打錦州,其餘部隊分別擔任阻援任務。攻打錦州的具體部署是:以第二縱隊、第三縱隊並配屬六縱第十七師、炮縱主力及坦克15輛,由城北向南擔任主攻;以第七縱隊、第九縱隊配屬炮縱一部,由南向北擔任輔助突擊,七縱、九縱統由鄧華指揮;第八縱隊由東向西擔任助攻。攻擊發起後,五個縱隊將如同五把尖刀,同時插進城內,分割圍殲敵守軍。最終目標是敵核心守備陣地。 七縱的主攻任務將由第二十一師擔任。二十一師又把第六十一團放在最前面,擔當開路先鋒。 10月14日上午10時正,我攻錦砲兵開始炮火準備。

10時25分,七縱第六十一團突擊連的尖兵班,率先登上突破口處的城牆。隨著一顆紅色信號彈的升起,該團後續部隊便朝著錦州城垣上第一面飄揚的紅旗,潮水般地向城內湧去。 10時35分,又一顆信號彈高高升起,表明七縱突擊團已全部通過突破口,進入城內參戰。隨後該團即按照預定部署,沿著小凌河街、女兒街,向北猛烈穿插,直指城中范漢傑、盧浚泉的指揮中心——中央銀行、郵政局、錦州電影院等核心陣地。 10時49分,七縱二十師之五十九團亦突入城內。 11時正,七縱十九師進占西關,並從第二十師之突破口進入城區。 與此同時,受鄧華指揮的第九縱隊,以及北面擔任主攻的二縱、三縱,東面輔攻的八縱,也相繼突入城內。 作為輔助攻擊部隊能夠率先突破城垣,確實令人高興。但鄧華要的是更大的勝利。他通過向城內不斷延伸的電話線,向各師指揮員發出了堅決的命令:“不惜一切代價,堅決爆破前進!” “爆破前進法”是七縱在攻打彰武戰鬥中,總結出來的新經驗。即針對固守之敵利用街壘碉堡的交叉火力,予我攻擊部隊以大量殺傷並阻止我向前推進的特點,確定:在遇到敵街壘碉堡一時難摧毀時,為了不影響尖刀部隊直插敵指揮中心的速度,改為不沿街道前進,而是通過連續爆破街房牆壁,炸出一條新通道。從而保證突擊部隊能夠一往無前的推進!穿插! 這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實際上是將運動戰中的迂迴戰術,巧妙地運用到攻堅作戰中的創造。由於攻擊部隊從正面死衝改為側翼迂迴,不僅使敵預設防禦體系失去了應有效力,減少了部隊傷亡,而且大大加快了向敵核心陣地推進的速度。 12時45分,七縱二十一師第六十一團,又是第一打進了敵人核心陣地! 七縱在攻打錦州電影院時,第一次使用150公斤炸藥,只炸開一個小缺口。指揮員說:炸藥有的是,再加它十倍,不信炸不開!於是,1000多公斤炸藥被裝上了板車上,突擊隊的勇士們頭頂著幾層濕棉被,冒著紛飛的彈雨,將炸藥車推了上去。轟然一聲巨響,300多守軍全部被炸死、震昏。 敵軍算是被共軍的“大砲”懾服了。 拿下電影院之後,七縱部隊又先後佔領了范漢傑的指揮中心中央銀行、陸軍醫院等核心陣地。下午2時30分左右,五路攻城大軍終於在中央銀行、白雲公園一帶勝利會師。敵酋范漢傑、盧浚泉雖然潛逃出城,但最後還是被我城外部隊活捉。 在錦州攻堅戰中,七縱在鄧華的指揮下,總攻開始後不到15分鐘即首先登上城垣,可謂突破神速!總攻開始後又不到兩小時,即又首先突入到敵核心陣地,可謂穿插勇猛! 按照原計劃,我軍的主攻方向在城北,范漢傑的守備重點也在城北。但是擔任輔攻的七縱部隊,卻以其勇猛地作戰動作,出敵意料地首先突破,並直搗敵核心地,打爛了敵指揮中心。從而對加速敵軍的總崩潰及奪取攻錦作戰的最後勝利,起到了重大作用。 在整個攻錦作戰中,七縱共殲敵3萬餘人,其中俘敵近2.7萬人。新八軍參謀長李文昭、第一八四師副師長舒秉權、暫編第五十四師副師長雲茂奎、東北行政委員會上將副主任張作相等眾多國民黨高級將領,也都為七縱所俘虜。 攻錦戰役結束後,接下來就是圍殲廖耀湘兵團的遼西大會戰。 東野總部的部署是:擔任塔山阻擊華北東進兵團的四縱、十一縱及三個獨立師,仍擔任該方向防禦任務,其餘九個縱隊全力圍殲廖耀湘兵團——十縱在黑山一帶堵頭;五縱、六縱截尾(切斷敵逃回瀋陽之後路);一縱、三縱、八縱為第一梯隊,二縱、七縱、九縱為第二梯隊跟進,對廖兵團發起猛攻。 於是,七縱全體指戰員不顧大戰後的疲勞,又立即投入到了圍殲廖耀湘兵團的遼西大會戰之中。只可惜在此次大會戰中。七縱未能領受先鋒之命。 但作為後續的二梯隊,七縱還是取得了重大勝利。新六軍之主力第二十二師號稱“虎師”,曾參加過1941年入緬作戰(廖耀湘任師長)。而這支“虎師”的大部,卻在遼西平原折師在七縱手下。 遼西會戰,七縱再殲敵1萬餘人,並生俘第四十九軍軍長鄭庭笈等國民黨高級將領多人。 1948年11月,遵照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第七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四軍。鄧華任軍長,吳富善任政治委員,曾克林任副軍長,譚甫仁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高體乾任參謀長。原轄第十九師改稱第一三零師,師長徐紹華,政治委員鄧東哲;第二十師改稱第一三一師,師長劉永源,政治委員羅友榮;第二十一師改稱第一三二師,師長李化民,政治委員朱民親;東北野戰軍獨立第十二師調歸該軍建制,改稱第一五七師,曾敬煩任師長,邢程任政治委員,全軍4.8萬人,隸屬東北野戰軍。 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七縱參加了天津攻堅戰役。天津攻堅戰共投入了五個軍,西突擊集團由第三十八、第三十九軍組成,配屬特種兵縱隊三分之二的砲兵及坦克20輛,由三十八軍軍長李天佑、政治委員梁必業統一指揮,由西向東實施主要突擊;東突擊集團由第四十四、第四十五軍組成,配屬特種兵三分之一的砲兵和坦克10輛,由東向西突擊,並統由四十四軍軍長鄧華和政治委員吳富善指揮。兩大攻城集團承擔以金湯橋(今解放橋)為會合點,攔腰斬斷敵城防的任務。此外,並以第九縱隊和第十二縱隊的一個師,從南向北實施助攻。 顯然,由於七縱在四平和錦州攻堅戰中的上乘表現,已作為一支善於攻堅的主力部隊,引起了東野總部的重視。因此,不僅四十四軍參加了攻城作戰,而且鄧華也被任命為東面突擊集團的總指揮。天津攻堅戰,四十四軍再建新功。 1949年4月,四十四軍編入第四野戰軍第十五兵團建制,由天津向華中南進軍。 6月,該軍第一五七師調歸江西軍區建制。 7月,四十四軍在九江渡長江參加湘贛戰役。 10至11月,參加廣東戰役,爾後擔負廣州警備和粵中、粵東地區剿匪任務。 1950年5月至8月,四十四軍第一三一師在廣東軍區江防部隊和砲兵配合下,解放了萬山群島。 9月,解除廣州警備任務,轉至廣州北郊至陽山、翁源地區剿匪。 1952年10月,第四十四軍番號撤銷,軍機關併入中南軍區海軍機關;第一三零師和第四十五軍合編為第五十四軍;第一三一師調歸海軍青島基地;第一三二師調歸第四十三軍建制。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五軍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八縱隊,該縱隊的前身是抗日戰爭時期冀熱遼軍區和陝甘寧邊區進軍東北的部分部隊。 1938年7月,中共冀熱遼特委和京東特委在八路軍第四縱隊的配合下,舉行20萬人的抗日武裝大起義。此後逐步建立了冀東抗日根據地,成立了冀東軍分區。 1942年2月,冀東軍分區改為第十三軍分區。 1944年9月19日,冀東(第十三)軍分區改為冀熱遼軍區,李運昌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45年6月,冀熱遼部隊向熱河中部和遼西地區挺進。 1945年10月至11月,遵照中共中央關於向東北發展,並爭取控制東北的戰略部署,八路軍陝甘寧邊區留守兵團警備第一旅(欠第三團)、陝甘寧邊區教導第三旅第一團、冀中軍區第三十一團等,奉命進至遼寧錦州、朝陽等地區擴編,歸東北人民自治軍領導。 1946年,以上述部隊為基礎改編為冀熱遼軍區獨立第十三、第十六、第二十七旅(後改稱獨立第十八旅)。 1947年5月,從冀熱遼軍區抽調幹部組成冀熱遼軍區前方指揮所。 東北民主聯軍1947年夏季攻勢結束後,為適應戰略反攻的需要,8月1日,冀熱遼軍區前方指揮所及獨立第十三旅、第十六旅、第十八旅,奉命在赤峰(今屬內蒙古自治區)地區,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八縱隊,黃水勝任縱隊司令員,劉道生任政治委員,邱會作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黃鵠顯任參謀長。獨立第十三旅改編為第二十二師,師長吳烈,政治委員陳仁麒;獨立第十六旅改編為第二十三師,師長張德發,代政治委員曹德連;獨立第十八旅改編為第二十四師,師長丁盛,政治委員韋祖珍。全縱隊共3.5萬餘人。八縱成立後,立即投入了東北秋季攻勢。在兩個多月的作戰中,八縱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取得了首戰梨樹溝門、兩戰楊杖子、九門台戰鬥四戰四捷的重大勝利,隨後又奉命對北寧路、錦承路進行了四次破襲。在整個秋季攻勢中,八縱共殲敵2.8萬餘人,其中俘敵二十一師少將師長郭惠蒼、暫編第二十二師少將副師長蘇景泰以下1萬餘人。 八縱司令員黃永勝驍勇善戰,多有戰功。早在中央蘇區林彪當紅一軍團長時,黃永勝就在林彪手下任團長了。紅一、三軍團長征到達陝北後,合編為第一軍團,林彪任軍團長,黃永勝任四師副師長。但黃永勝這個人,打起仗來是員虎將,平時卻稀鬆得很,打牌、跳舞甚至玩女人,無一不精。當時八縱、九縱從冀熱遼軍區調歸東北軍區後,統受東北民主聯軍第二前線指揮所(相當於後來的兵團)指揮。 “二指”司令員程子華對黃永勝的作風問題很有意見,曾三次找林彪提出換將,力主啟用老成持重、頗有廉頗之風的老將軍段蘇權,取代黃永勝出任八縱司令員。 但前兩次林彪卻予以回絕:“遼西三戰三捷,永勝同志兵不過兩萬五,半月殲敵一萬六,功勞不小。” 程子華聽得直皺眉頭,說“他是擊鼓衝鋒,鳴金玩女人。說到底咱們還是共產黨的軍隊呀,這個樣子下去怎麼能行?” 林彪倒顯得很有耐心,慢聲慢氣地向程子華大談起了劉邦禦將、韓信禦兵之道,最後起身送客:“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就這樣吧。” 從那以後,冀熱遼來的干部(程子華、李運昌、段蘇權等)背地裡都開始把林彪叫“韓信”。每當黃永勝丟下部隊進城跳舞去時,大家雖有意見,卻又無奈,只能私下發發牢騷:“人家可是'韓信'看中的干部。”“在井岡山他就跟著'韓信'當團長了……” 1947年11月至1948年3月,八縱參加冬季攻勢作戰。其間,於1948年1月,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八縱隊,屬東北野戰軍領導。此時縱隊司令員為段蘇權,政治委員劉道生,副司令員張天雲,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邱會作,參謀長黃鵠顯。 1948年1月24日,八縱與一縱在前線總指揮程子華的指揮下,向新立屯守敵發起進攻。激戰至26日上午,全殲國民黨第四十九軍第二十六師。在整個冬季攻勢中,八縱共殲敵5610人。 1948年9月,遼沈戰役開始後,八縱與兄弟部隊一起,參加了錦州攻堅戰。在圍殲廖耀湘兵團的遼西會戰中,八縱先是在大虎山南翼阻擊國民黨“王牌”新六軍一部,粉碎了廖耀湘兵團妄圖從大虎山南翼迂迴逃跑的企圖;後縱隊主力又奉命插向六間房一帶,死死地堵住了廖耀湘兵團主力南撤營口的去路;當廖耀湘兵團轉逃瀋陽時,又奉命向西北迂迴穿插,堵截廖兵團東逃退路。由於八縱截斷了廖耀湘兵團南撤營口和東逃瀋陽的退路,為遼西會戰的全勝創造了條件。在整個遼西會戰中,八縱殲蔣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新六軍的精銳新二十二師一部,及國民黨第一零五師、第一九五師等部近萬人。 遼沈戰役是我軍戰略決戰階段三大戰役中的第一個,特別是遼西會戰,一舉殲滅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精銳十萬餘人,使得第四野戰軍聲威大震。林彪麾下不少戰將曾拿遼西會戰與歷史上的該下一戰相比,說林彪這一仗打得不亞於韓信當年的“十面埋伏”。黃永勝則更是豪氣十足地說:“單是我們'四野'也能跟蔣介石一爭天下了!” 1948年11月13日,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八縱隊在遼寧遼陽、海城等地區,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五軍。黃永勝任軍長,邱會作任政治委員,張天雲任副軍長,黃鵠顯任參謀長,段德彰任政治部主任。第二十二師改稱第一三三師,吳烈任師長,謝明任政治委員;第二十三師改稱第一三四師,鐘明彪任師長,謝家祥任政治委員;第二十四師改稱第一三五師,丁盛任師長,韋祖珍任政治委員;由新調入的冀熱遼獨立第四師改稱第一五八師,李道之任師長,王曉生任政治委員。全軍共5.6萬餘人。 在整個東北解放戰爭期間,八縱(第四十五軍)共殲滅國民黨軍5.8萬餘人,犧牲團以下指戰員5000餘人。 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四十五軍入關後參加了平津戰役。在天津攻堅戰中,四十五軍與四十四軍共同擔負由天津東側民權門向西突擊任務。 其中四十五軍第一三五師表現尤其突出,攻擊發起後迅速突破國民黨軍防禦工事,攻占金湯橋(今解放橋)。為此,該師受到了東野總部首長的通令嘉獎: 1949年3月,第四十五軍編入第四野戰軍第十二兵團建制。 4月,由天津向華中、華南進軍。 7月,進入江西省參加圍殲贛西的國民黨軍。 在9、10月的衡寶戰役中,四十五軍擔負中路軍正面進攻任務。第一三五師楔入衡寶公路以南白崇禧集團防禦縱深,頑強阻擊國民黨軍南逃,為整個戰役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第一三四師在這次戰役中行動積極,追擊戰中以同等兵力,自10月7 日至11日,連續五晝夜攻擊作戰,殲敵第一七五師,生俘敵少將師長李祖霖、少將副師長劉克威以下4354人。為此,兩個師得到了四野總部首長的特電錶揚。 為徹底消滅蔣介石、白崇禧殘餘勢力,加快祖國西南地區的解放,第四野戰軍命令包括四十五軍在內的五個軍,於1949年11至12月,發起了廣西戰役。此間,四十五軍主要領導人為:軍長陳伯鈞(兼),政治委員邱會作,副軍長張天雲,政治部代主任李改。為迅速投入廣西戰役,四十五軍部隊20天長驅近2000裡,追殲國民黨軍1.6萬人,俘虜國民黨第三兵團中將副司令官兼桂中軍區司令王景宋、湘桂黔護路軍中將司令莫德洪等將級軍官15名,並繳獲大量作戰物資。 12月下旬,該軍進至桂西南十萬大山、桂南六萬大山和大容山等地區剿匪。 1950年2月,四十五軍第一三四師在平而關地區,全殲逃出國境後回竄於中越邊境的國民黨第十七兵團部、第一零零軍軍部第十九、第一九七師,共計6700餘人,俘兵團中將司令官劉嘉樹等將級軍官9名。 1950年4月,第一五八師調歸廣州市公安司令部建制。至1951年2月,四十五軍基本上肅清了桂西南、桂東南的匪患。 3月,四十五軍移駐廣東,擔負守衛珠江口和機動作戰任務。 7 月,該軍第一三四師調至湛江、海康等地區,執行保衛海防任務。 1952年8月,奉中南軍區命令,第一三三師調歸第四十六軍建制。 10月第四十五軍軍部及第一三四師(欠一個團)、第一三五師,與第四十四軍第一三零師另一個團,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四軍,歸中南軍區領導。 解放戰爭時期,第四十五軍轉戰東北、華北、華中、華南戰場,湧現出李慶春、劉瑞林、宋生、陳煥柱、李廣正等一批英模人物和“猛虎撲羊團”、“勇猛頑強營”等許多英模單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六軍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的第九縱隊。該縱隊是在抗日戰爭初期,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冀東暴動中保留下來的部分武裝力量為基礎組建的。 1938年7月,中國共產黨冀熱邊特委在八路軍第四縱隊的配合下,發動和領導了冀東20萬工農抗日武裝暴動,建立了抗日武裝。之後,中國共產黨又陸續派遣許多紅軍幹部到這支抗日武裝力量中擔任各級領導。 10月,主力撤到平西抗日根據地整訓,冀東只留下三支游擊隊堅持鬥爭並得到迅速發展,1940年7月,這支武裝力量編為晉察冀軍區第十二軍分區,李運昌任司令員,李楚離任政治委員,轄第十二、第十三團,曾配合主力部隊參加百團大戰。 1942年11月,第十三軍分區抽調部分部隊在長城內外日軍製造的“無人區”,堅持艱苦的抗日游擊戰爭,並在斗爭中逐步發展壯大。 1945年1月,奉晉察冀軍區的命令,第十三軍分區改為冀熱遼軍區,轄第十四至第十八軍分區,隸屬晉察冀軍區。冀熱遼軍區組成後,立即投入抗日戰爭的攻勢作戰和戰略反攻,北出長城,進軍熱(河)南、遼(寧)西。 1945年戰略反攻後,冀熱遼軍區主力部隊編為冀東縱隊(又稱詹才芳縱隊)和熱遼縱隊(又稱黃永勝縱隊)。同年10月,冀熱遼軍區劃歸東北,11月又調回晉察冀軍區。同時,根據晉察冀軍區統一整編部隊的命令,冀熱遼軍區改編為冀東軍區,並將其所轄的部分部隊改編為四個野戰旅:第十一旅(旅長曾雍雅)、第十二旅(旅長劉永源,政治委員林茂源)、第十三旅(旅長蕭全夫,政治委員李振聲,副政治委員向仲華)、第十四旅(旅長何能彬,政治委員徐光華,副旅長兼參謀長袁淵,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黃志勇)。 野戰旅的編成,標誌著冀東武裝已走上了一個新的階段。其中第十二旅、第十三旅部隊,後來分別發展成為第四十六軍之一三六師和一三七師。 自衛戰爭開始後,這支部隊在冀東軍區司令員詹才芳的率領下,立即投入了粉碎國民黨軍隊進犯解放區的鬥爭,接連進行了承德保衛戰、香河保衛戰、打退美軍直接進犯的安平作戰等戰鬥戰役,保衛了冀東解放區。通過上述作戰,使得這支新成立的野戰部隊在戰術思想、戰鬥組織和作戰指揮方面,均取得明顯進步,並培養起部隊連續作戰、吃苦耐勞的戰鬥作風和近戰夜戰的能力。 1946年6月至8月,冀東軍區野戰部隊進行整編,先被編為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旅,不久又合編為獨立第十、第十一旅。 1947年5月,冀東軍區改歸東北民主聯軍建制。 7月,又以各軍分區警備團為主又組成冀東軍區獨立第九旅。 1947年8月,上述第十、第十一、第九旅,在河北遵化地區編成東北民主聯軍第九縱隊,司令員詹才芳,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中權,參謀長袁淵,政治部副主任徐光華。第十旅改稱第二十五師,師長曾雍雅,政治委員艾平;第十一旅改稱第二十六師,師長蕭全夫(曾用名蕭全福),政治委員李振聲;第九旅改稱第二十七師,師長任昌輝,政治委員王文。全縱隊2.3萬餘人。不久,部隊先後進入東北地區,參加了秋季攻勢和冬季攻勢作戰。 九縱出關後的第一仗,就是在秋季攻勢中配合八縱,在楊家仗子圍殲國民黨第四十九軍。此時,第二十七師尚留在關內進行整頓。第二十六師進至五嶺山,擔任阻援任務;第二十五師則進占郭家屯一線,準備截殲潰逃之敵。 第二十六師在五嶺山頑強堅守兩天一夜,擋住了敵人七個團的進攻,勝利地完成了阻擊任務,為圍殲第四十九軍爭取了時間,並殲敵1000餘人。而當敵第四十九軍在八縱的勇猛攻擊下向南潰逃時,又突遭早已守候多時的第二十五師的截擊。該師部隊英勇作戰,連炊事員、司號員都抄起扁擔投入戰鬥。最後,除敵軍長王鐵漢等百餘人逃脫外,4000餘名逃竄之敵全部被殲。 九縱出關作戰,第一仗就取得殲敵5000餘人的大勝,不僅鼓舞了部隊的鬥志,鍛煉了縱隊大兵團作戰能力,而且用繳獲敵人的武器改善了自己的裝備。為此與八縱一起受到東總的嘉獎。 隨後,九縱又進行了朝陽攻堅戰、義西圍殲國民黨第九十二軍等戰役。 在整個秋季攻勢作戰中,九縱在歷時50多天的連續作戰中,五戰五捷,戰鬥類型既有山地防禦戰、山地進攻戰,又有城市攻堅戰、夜襲破襲戰,總計殲敵1.1萬餘。在之後的冬季攻勢中,九縱千里轉戰,先後進行了四次較大的戰鬥和戰役,共殲敵1900餘人。 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 3月,又改稱東北野戰軍,第九縱隊番號不變。 遼沈戰役開始後,為保證三縱攻打義縣,九縱在司令員詹才芳的率領下,發揚“虎口拔牙”的大無畏精神,以突然的奔襲動作,直插錦州、義縣之間敵縱深陣地,連續五晝夜抗擊了敵人的瘋狂進攻,徹底切斷了敵錦州、義縣之間的聯繫。這便是四十六軍軍史上著名的錦北滲透戰。 最激烈的戰鬥,發生在位於錦州北部兩條公路交叉點上的白老虎屯。 9月24日夜,九縱二十五師七十三團一連穿過敵30多公里防禦縱深,神不知,鬼不覺地插到這裡。當清晨敵人吹響起床號時,一連官兵已構築完工事。 范漢傑發現位於縱深的白老虎屯居然被共軍佔領,惱羞成怒。在25日的一天裡,在六架野馬飛機、六輛坦克的掩護下,敵人向一連陣地發起了15次猛攻。幾十門大砲的砲彈一排排傾洩到這塊彈丸之地;衝擊兵力也由一個連到一個營,最後是一個團。潮水般一波又一波,衝上去又被打下來。 打到天黑,敵人一個團傷亡近半,一連也只剩下37人。但敵到底沒能拔掉只有二門60炮的一連這顆釘子。 在錦北滲透戰中,九縱二十五師表現尤為突出,一個師就殲敵近3000人,繳獲各種火砲450門。戰後,第七十四團的一連、二連,分別被授予“白老虎連”和“守如泰山連”的光榮稱號。其中一連連長陳學良、指導員田廣文各榮記大功三次,並被授予毛澤東獎章一枚。 隨後九縱乘勝擴大戰果,清掃錦州外圍之敵,一舉攻占了錦州外圍制高點帽兒山,並用砲火直接封鎖了錦州飛機場,為攻克錦州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錦州攻堅戰中,九縱又與七縱並肩擔任城南突破任務。總攻發起後,第二十五、二十六師迅速打開突破口,隨即向縱深發展。九縱與二縱、三縱、七縱、八縱一起,僅用31小時即全殲了號稱“機械化兵團”的10萬守敵。 其中九縱計殲敵1.5萬餘人,並活捉東北“剿總”上將副司令范漢傑、兵團中將司令盧浚泉。為此受到了東野總部首長的表揚,得到“全縱隊奮發努力,進步甚快”的評價。攻錦戰役結束後,九縱又迅速趕往大虎山地區,投入了圍殲廖耀湘兵團的遼西大會戰。當廖耀湘兵團發覺將被我軍包圍後,企圖撤向營口從海路退逃。 10月26日,東北野戰軍總部命令九縱從大虎山地區南下,經台安於海青灣東渡遼河,切斷敵南逃之路,並抓住逃向營口的第五十二軍,待七縱、八縱趕到後再行圍殲。這時,九縱已經連續急行軍六晝夜,部隊體力十分疲憊。但為了抓住廖耀湘兵團,奪取遼西會戰的全勝,全縱隊指戰員不顧飢餓和疲勞,又急行軍五天,最後一晝夜一氣追擊230裡,終於在10月31日趕到營口附近,抓住了正企圖由海路逃跑的國民黨第五十二軍。 詹才芳當即命令部隊不顧疲勞投入戰鬥,對營口之敵實施弧形包圍,並以一個營掩護重砲團,進至營口以北,以火力封鎖出海口。 11月2日晨,詹才芳發現敵有登船逃跑跡像後,遂決定不待七縱、八縱趕到,九縱即單獨向營口之敵發起進攻。二十七師七十九團以果斷的行動,攻占了營口以西的西海口小高地,控制了西海口砲台工事。師主力於五台子突破防線,擊潰守敵一個營。二十五師在邵家屯突破敵人防線突入市區,第七十五團一營經激戰後佔領海關碼頭,七十四團攻占營口車站。 突入市內的兩個師很快將敵攔腰斬為數段,敵五十二軍第二師、第二十五師已呈現混亂狀態。九縱部隊大膽穿插,分塊圍殲。經數小時戰鬥,守敵大部被殲。登船逃跑的敵人,也遭到我砲兵射擊,一艘運兵船和22只帆船被炸起火,3000餘敵人全部被燒死、淹死。 由於九縱不畏疲勞的勇猛追擊和當機立斷的果斷進攻,不僅解放了營口,而且阻絕廖耀湘兵團從海上逃跑之路,迫使廖兵團又改逃瀋陽,並最終彼東北野戰軍主力全殲於遼西平原,東北最大的城市瀋陽也隨之解放。 營口戰鬥,九縱共計殲敵1.4萬餘人。營口的解放,標誌著遼沈戰役的勝利結束。九縱為歷時52天的遼沈戰役,劃上了句號。九縱在出關後的一年零兩個月作戰中,共計殲敵4.4萬,繳獲飛機4架,坦克4輛,各種火砲477門,各種槍1.6萬餘支。 1948年11月,根據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第九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六軍,仍歸東北野戰軍建制。詹才芳任軍長,李中權任政治委員,楊梅生任副軍長,段德彰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袁淵任參謀長。第二十五師改稱第一三六師,曾雍雅任師長,徐光華任政治委員;第二十六師改稱第一三七師,蕭全夫任師長,李振聲任政治委員;第二十七師改稱第一三八師,任昌輝任師長,王文任政治委員;冀熱遼軍區獨立第七師調歸該軍建制,改稱第一五九師,陳宗坤任師長,曾凡有任副政治委員。改編後,全軍共4.7 萬餘人。 1948年11月22日,東北人民解放軍分三路,以排山倒海之勢浩浩蕩盪向華北開進。九縱為左路兵團的先頭部隊,經16天連續行軍,行程達1400餘里,12月7日進入冀東。後為執行毛主席關於“取捷徑以最快速度行進,突然包圍唐山、塘沽、天津三處敵人,不使敵逃跑”和“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敵人從海上逃跑”的指示,九縱又奉命分兩路晝夜不停,輕裝急進,於12月18日插入天津軍糧城,切斷了天津之敵向塘沽從海上逃跑退路,隨後又同兄弟部隊一起,完成對天津國民黨軍的戰役合圍。 天津守敵共有13萬餘人,並且擁有自1947年秋即開始修建的堅固工事,即敵所謂的“大天津堡壘化”,自詡堅守一個月不成問題。 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被任命為天津前線指揮部司令員。攻城具體部署為:以第三十八、第三十九軍組成西突擊集團,以第四十四軍、四十五軍組成東突擊集團,兩大集團東西對進。第四十六軍並指揮四十九軍第一四五師,則由天津城南向北實施輔助突擊。 1月14日上午10時天津總攻開始。四十六軍在突破階段受阻,傷亡相當大。但當天深夜師指揮員進到突破口後,及時調整部署,利用夜晚向敵縱深發展進攻,並取得迅速進展。 15日11時即突進到躍華中學,與三十八軍會師。四十六軍共計殲敵2.6萬餘,活捉偽北寧路護路軍司令兼天津市市長、蔣介石侍從室高級參謀、國民政府中將參謀杜建時,繳獲各種炮314門,輕重機槍709挺,長短槍1.2萬餘支。 戰後,劉亞樓對四十六軍的輔攻十分滿意。他說:“原來我們的意圖是你們只要能在南面頂住,不讓敵人溜掉,就算完成了任務,沒料到你們突破了南邊這樣堅固的工事,也參加了縱深戰鬥,這就太好了。” 天津戰役結束後,四十六軍第一三八師、第一五九師又配合四十九軍解放了塘沽。爾後轉進河北霸縣一帶休整。 1月21日,北平和平解放。傅作義部隊接受和平改編。平津前線司令部確定由四十六軍改編傅部第一二一師和二七三師。在接受改編的傅作義部隊中,有許多特務分子與原政工人員已化裝為文書、司務長、上士等潛伏下來。 這些傢伙受軍統之命大肆進行秘密的特務活動,製造謠言,欺騙士兵,煽動其部屬阻撓改編工作的進行。但傅部師團級軍官已認清大勢。而且軍官們對部隊直接負責,怕出大亂子,擔不起這個責任。 於是,軍部決定利用敵人內部這一矛盾,讓軍官發號施令,維護秩序,遏制叛亂。同時,我派去的干部則深入基層,接近士兵進行工作,並逐漸將其尉以上軍官,按先頑固後一般,先政工後其他人員的辦法,分批調出部隊,上送四野楊村教導團處理。後又經過訴苦教育培養積極分子,並通過他們的揭發,徹底地肅清了潛伏的特務分子。在一系列的教育後,絕大多數士兵提高了階級覺悟,並自願參加人民解放軍。四十六軍將其中3666人編入本軍各部隊,將3656人調撥給第一野戰軍。 1949年4月初,四十六軍編入第四野戰軍第十二兵團建制,向華中、華南進軍。 7月上旬,渡過長江,直逼長沙城下,促進了長沙的和平解放。該軍第一五九師調歸湖南軍區建制;第一三八師擔任長沙警備任務;第一三六、第一三七師參加衡(陽)寶(慶)戰役。之後,四十六軍部隊又先後完成了湖南、湘西剿匪任務。 1950年12月初,詹才芳調中南軍區工作,楊梅生任軍長,蕭全夫任第一副軍長兼參謀長,曾雍雅任第二副軍長兼第一三六師師長。 1951年1月,第四十六軍奉命進駐粵東,執行保衛粵東海防的任務。 1952年9月17日,四十六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接替第四十二軍西海岸防禦任務。此時軍長蕭全夫,政治委員吳保山。在此之前,第一三三師調入,原轄之第一三八師調出。在朝鮮戰場,第四十六軍先後參加三次攻打馬踏裡戰鬥,以後又擔任西海岸守備任務和“三八”線臨津江北岸的防禦任務。 1955年10月,從朝鮮回國。 四十六軍在三年半的抗美援朝作戰中,戰績輝煌。僅在後半年的防禦作戰中,就殲敵1.4萬(其中美陸一師6639名,英聯一師2720名,土耳其旅893名),擊落敵機193架,擊傷敵機155 架,擊毀敵坦克51輛。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六軍,在長期革命戰爭中和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光榮崗位上,經受了各種鍛煉和考驗,出色地完成了各項戰鬥任務。湧現出全國著名戰鬥英雄田廣文、紀士信等11人;湧現出“白老虎連”等一些著名英雄連隊;湧現出二級戰鬥英雄馬玉臣、栗學福等英模人物近萬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七軍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十縱隊。第四十七軍所屬各師,在編入該軍建制之前,各有不同的戰鬥經歷。 該軍第一三九師的前身,是1930年在湘贛邊根據地成立的紅軍獨立第一師。 1932年10月,該師編入紅八軍並改稱第二十二師。 1933年6月,該師編入紅六軍團,改稱第十七師,師長由紅六軍團長蕭克兼任,蔡會文任政治委員。十七師先後參加了保衛湘贛蘇區、紅軍突圍西征、回師東進、轉戰湘黔以及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該師改編為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九旅。 1937年9月,隨第一二零師開赴抗日前線(第七一八團和師直留守陝甘寧邊區),先後參加了收復晉西北七城戰役,靈邱、廣靈阻擊戰、邵家莊伏擊戰和上、下腰澗等戰役戰鬥;配合一二零師主力粉碎了日軍多路圍攻。 1939年9月,奉命返回陝西綏德地區,擔負保衛陝甘寧邊區的任務。 1940年底,為打破國民黨軍對陝甘寧邊區的經濟封鎖,進至南泥灣開展舉世聞名的大生產運動。 1944年11月,第三五九旅先後分兩批組成南下支隊,向華南敵後挺進。 1945年8月,南下第二支隊(劉轉連任司令員,晏福生任政治委員)奉命北上河南孟縣地區。 10月,進至遼寧遼陽地區,擴編後恢復第三五九旅番號,直屬東北民主聯軍總部。解放戰爭時期,參加了撫順及北滿剿匪、三下江南、夏季攻勢等戰役戰鬥。 1947年1月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一師。 1947年9月10日,編入東北民主聯軍第十縱隊建制,改稱第二十八師(師長賀慶積,政治委員晏福生)。 該軍第一四零師的前身,是1945年8月以曹裡懷等率領的冀魯豫軍區、第三五九旅先遣隊和太行區的部分乾部為骨幹擴編成立的長春公安總隊,曹裡懷任總隊司令員,劉居英任政治委員。總隊成立後,主要戰斗在長春、吉林附近地區。曾先後參加了北滿和西滿剿匪及解放長春、三下江南、夏季攻勢等戰役戰鬥,共殲敵近萬人。 1947年9月10日,編入東北民主聯軍第十縱隊建制,改稱第二十九師(師長劉轉連,政治委員卓雄)。 該軍第一四一師的前身,是1947年2月1日在吉林省樺甸縣樺樹林子組建的東北民主聯軍東滿獨立第一師,賴傳珠任師長,唐天際任政治委員。該師成立後,歸東滿軍區指揮,主要活動於東滿地區。曾先後參加了吉林以東地區多次戰鬥、東北夏季攻勢和吉林、長春以南地區等戰役戰鬥。 1947年9月10日,編入東北民主聯軍第十縱隊建制,改稱第三十師(師長方強,政治委員孔石泉)。 1947年9月10日,東北民主聯軍第十縱隊(梁興初任司令員,周赤萍任政治委員)成立後,立即參加了東北民主聯軍向國民黨軍發動的秋季攻勢。參加大小戰鬥19次,攻克了北吉林、德惠、中固等敵據點。 1947年底至1948年初,第十縱隊參加了冬季攻勢,攻克了開原等城鎮。 1948年9月,東北野戰軍發動遼沈戰役,第一刀就插向了敵人的致命處——東北的門戶錦州。蔣介石急令華北侯鏡如兵團東進,瀋陽廖耀湘兵團西進,企圖東西對進以解錦州之圍。能否拿下錦州,關閉東北大門,關鍵在於能否阻住這兩路援軍了。在塔山一帶阻擊華北東進兵團的任務,由四縱、十一縱等部隊承擔,而阻擊廖耀湘西進兵團的重任就落到了十縱的肩上。 在東野主力攻錦前後,十縱奉命從開原昌圖地區出發,並指揮一縱第三師、遼南獨立第二師和蒙古騎兵師,進至新立屯以南地區,組織運動防禦。 總部命令十縱不惜一切代價,務必截擊住廖耀湘西進兵團。 10月12日,廖耀湘兵團進至彰武、新立屯一線,十縱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頑強地與敵扭打糾纏,成功地遲滯了該兵團的西進;有效地保障了我攻錦部隊的側後安全。 10月15日我軍攻克錦州後,蔣介石再次強令廖耀湘兵團全力西進,與侯鏡如兵團東西夾擊,重新奪取錦州,以將東北兵力回撤關內戰場。而東野總部的目光也盯上了廖耀湘兵團,決心發起規模空前的遼西會戰,將這股東北國民黨軍的精銳,聚殲於遼西平原。 黑山、大虎山乃遼西走廊之咽喉,是瀋陽通往錦州的唯一通道。切斷廖耀湘兵團逃路的任務,再一次落到了十縱的肩上。然而十縱所要對付的,是包括國民黨軍“五大王牌”新一軍、新六軍在內的10餘萬強敵(共計6個軍11個師另3個騎兵旅)。雖然有兄弟部隊三個師配合作戰,但敵我兵力仍有五倍之差,更不要說該敵為東北國民黨軍之精銳,武器精良,火力強於我十倍了。此外,黑山、大虎山均為小丘陵地形,大虎山最高,也不過180公尺。 在這種情況下進行防禦作戰,戰鬥之激烈和殘酷程度可想而知。但是鐵匠出身的梁興初,卻偏偏不信這邪。他曾先後在東野主力一縱任過師長、副司令員,堅信千錘百煉才能煅出好鋼,部隊的戰鬥作風也是靠硬仗惡仗打出來的,決心率領十縱這支年輕的隊伍,在這次阻擊戰中打出軍威。 10月23日,廖耀湘兵團以12個師的兵力,在地面炮火和飛機的掩護下,向我大虎山、黑山陣地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十縱將士依靠簡陋的工事,與敵展開了頑強的激戰,經過反复地爭奪,粉碎了敵人多次沖擊。敵軍在我陣地前棄屍遍野,黃昏時被迫後撤。 當夜,東總給十縱發來一道命令:“……務使敵在我陣地前屍橫遍野而不得前進。只要你們堅守三天,西逃之敵必遭全殲。”東總的命令立刻傳達到各個陣地。十縱全體指戰員深感責任重大:如果因為防禦失利放跑了敵人,我們將犯下歷史性的錯誤。一日縱敵,數載為患;千秋功罪,在此一戰! 十縱全軍上下的共同口號是:死守!死守!人在陣地在,誓與陣地共存亡! 24日9時許,敵人又在五個砲兵團的火力和十餘架飛機輪番轟炸下,投入了四個師的兵力,再次向十縱據守的陣地發起了瘋狂地進攻。敵機反復飛掠大虎山上空,炸彈成串地在我軍陣地上爆炸,敵重砲群也以密集的砲火向我陣地猛轟,接下來便是成群結隊的集團衝鋒。十縱指戰員們從被炸塌的工事裡爬出來,不顧煙熏火燎,重傷員不叫苦,輕傷員稍加包紮便立即投入了戰鬥,以密集的火力射向敵群。 24日這一天,十縱前線部隊共擊退敵軍連續六次進攻。 25日早晨,敵人又投入了更多的兵力,出動五個師、十餘架飛機、百餘門大砲,向十縱全線陣地發起了更加瘋狂的進攻。戰鬥打得異常激烈。堅守92與90高地的第八十二團五連,與敵展開了激烈的反复爭奪戰。敵先後投入了四個營的兵力,在砲火掩護下以密集隊形連續衝擊。該連在連續打退敵四次沖鋒後,僅剩十餘人了。戰到中午,敵兩個營又衝上來,五連官兵與敵展開白刃格鬥,最後全部壯烈犧牲。 隨後敵又將“王牌”新六軍投入戰鬥,將主攻方向直指101高地。其第一六九師先後兩次以兩個營向我陣地進行輪番衝擊,均被我擊退。後又以“金圓券”收買300多人組成敢死隊發起衝鋒,但也被我擊退。下午,該師又以國民黨徒、尉級軍官組成“效忠黨國先鋒隊”,再次向我101高地猛衝,並同時以兩個營的兵力從三麵包圍了高地。我守備部隊終因彈盡人亡,16時,陣地失守。敵軍直指高家屯一線。 101高地失守後,縱隊急令第八十九團二營由大邊壕向高家屯增援;同時組織第八十二團全部及第八十四團一部,死守高家屯。敵所謂的“王牌”新六軍的第一六九師及二零七師第三旅,在高家屯棄屍遍野,卻再也未能越過十縱防線一步。 26日凌晨3時,十縱接到東野總部電令:“東進我主力已到達指定位置,敵已向東潰退。望即協同主力行動,從黑山、大虎山正面投入追擊”。 二十八師師長賀慶積回憶說:“這封電報對於我們來說,真是一字千金啊!它的全部份量就在於宣布我們已經完成了艱苦的阻擊任務。師領導傳閱著這份急電,一個個如釋重擔,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 梁興初當即命令三個師從左、中、右三路,同時向正面之敵發起攻擊,配合東野主力截殲南逃之敵。 廖耀湘兵團在我軍強大壓力下,很快陷入混亂,開始全線潰退。剛剛經歷了殘酷的陣地防禦作戰的十縱指戰員們,不顧寒冷、疲勞、傷痛和飢餓,趁敵混亂之際,迅即轉入追擊作戰。各師團對逃敵果敢實施穿插、分割和圍殲,遼西平原上呈現出一派波瀾壯闊的戰斗場面,到處都是衝鋒號聲和喊殺聲。 十萬餘敵軍在我強大兵團的圍殲下,潰不成軍。我軍指戰員也果斷地轉入主動求戰,哪裡有槍聲就沖向哪裡,哪裡有敵人就在哪裡戰鬥。經過36小時激烈緊張的戰鬥,終於將廖耀湘兵團的六個軍全部殲滅。十縱在遼西會戰中共計殲敵1.4萬餘人,其中俘虜了敵新六軍軍長李濤、第七十一軍軍長向風武以下萬餘人,並繳獲了大量武器裝備。 十縱先後在阻擊作戰和追擊作戰中重創敵新一軍、新六軍、第七十一軍等部,圓滿完成上級交給的作戰任務,為遼沈戰役的勝利和東北全境的解放作出了貢獻。為此,四野在東北三年解放作戰總結中,給予了高度評價:“我第十縱隊(軍)奉命以黑山、大虎山構築陣地堅守,阻攔了敵人的先頭。他們在修了兩天的陣地上孤軍奮戰,抗擊了五倍於我的敵軍精銳部隊,使敵人三天的進攻未獲寸進,爭取了時間,打亂了東北敵'剿總'總司令衛立煌的作戰計劃,迫使敵人不得不放棄其'西進企圖',為我軍造成了遼沈平原上集中主力聚殲敵人的先決條件。” 11月4日,十縱的部分指戰員再次登上101高地,東總電影團為他們拍攝了黑山阻擊戰的影片。 1948年11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第十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七軍。梁興初任軍長,周赤萍任政治委員,方強任副軍長,劉西元任副政治委員,黃煒華任參謀長,孔石泉任政治部主任。第二十八師改稱第一四零師,劉轉連任師長,陳發洪任政治委員;第三十師改稱第一四一師,葉建民任代師長,張百春任政治委員;東北軍區獨立第八師調歸該軍建制,改稱步兵第一六零師,王明貴任師長,鄒衍任政治委員。全軍共5.6萬餘人。 1948年11月,四十七軍奉命入關,參加平津戰役。北平和平解放後,四十七軍擔任改編傅作義部第二六二、第二六七師的任務。第一六零師調歸平津衛戍司令部,改稱第二零七師;東北軍區直屬整訓第一師改稱第一六零師,調歸第四十七軍建制。 1949年4月,四十七軍編入第四野戰軍第十三兵團建制,向江南進軍。 7月,參加宜沙戰役。 9月,為配合第四野戰軍主力進軍兩廣,在湘西大庸殲敵第一二二軍一部,生俘敵軍長張紹勳以下5000餘人。 8月,第一六零師調歸第十二兵團(湖南軍區)建制。 10月底,四十七軍軍部和第一三九、第一四一師奉命配合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參加向川黔進軍作戰。和兄弟部隊一道解放重慶、涪陵、廣安、鄰水等地,俘川湘鄂綏靖公署副主任兼第十四兵團中將司令官鐘彬和江陽艦隊中將司令官葉裕如等;第一四零師留湘西執行剿匪與維護交通線任務。 1950年1月,第四十七軍奉命返回湘西,執行剿匪建政任務。經連續作戰一年多,消除了湘西匪患。 1951年2月,四十七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軍長曹裡懷,政治委員李人林,副軍長劉賢權。 6月17日,該軍奉命率第一四零、第一四一師進至臨津江東,接替志願軍第六十五軍防務。第一三九師進至開城,擔負保衛開城談判任務。 12月,四十七軍奉命將臨津江東岸防務移交第三十九軍,撤至龍化、成川地區整訓。在整訓期間,湧現出捨身救兒童的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 1952年11月,四十七軍奉命第二次開赴臨津江東西兩岸,接替志願軍第三十九軍防務。湧現出郝志新、閻成恩、馬一鉤、李太林、陳啟瑤等許多戰鬥英雄和英雄集體。 1953年4月,四十七軍奉命將臨津江防務移交志願軍第一軍後,撤至谷山、松田洞地區擔任機動作戰任務。 6月,奉命進至安州、肅川、漢川地區,接替志願軍第三十八軍西海岸防務。 1954年9月16日,四十七軍離朝回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