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四野檔案

第5章 第四章是使用力量的時候了

四野檔案 翟唯佳 16959 2018-03-18
杜聿明五指張開,鄭洞國赴寧求兵。戰略反攻的號令。陳明仁死守,“東總”三戰四平,功虧一簣。陳誠新官上任三把火,“六個月恢復優勢”牛皮吹破。林羅整軍經武,東北野戰軍兵強馬壯。 兵法雲:“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猛獸將搏,弭耳俯伏”,旨在講軍事鬥爭中力量的積蓄與迸發的辯證關係。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東北民主聯軍鞏固了後方,壯大了隊伍,積蓄了力量,踏上了通往勝利的坦途。 1947年5月,東北民主聯軍大舉出擊的槍砲聲,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帷幕。 從1946年7月到1947年6月,在經過激烈較量和付出沉重代價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全國各個戰場上殲敵112萬,開始轉入了戰略反攻。 國民黨軍的總兵力則由430萬人減至370萬人,其正規軍則由200萬人減少為150萬人。雖然還保持著248個旅的番號,但能夠用於全國內戰戰場的機動兵力僅為40個旅。

國民黨軍隊這種敗象首先來自關東這塊黑土地。 戰爭之初,國民黨政府在東北聚集了第一軍、第六軍、第七軍、第十三軍和第七十一軍等等。它們中有的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印緬作戰,有“遠征軍”、“常勝軍”的稱號;有的為美械、半美械裝備,武器精良,訓練有素,曾一度由山海關打到了松花江北。東北這一年多的戰績,杜聿明雖然控制了松花江南岸的大片土地、城市和鐵路,卻付出了相當沉重的代價:在同東北民主聯軍的作戰中損失部隊25.5萬人;被迫放棄了“先南後北”的戰略進攻計劃;因機動兵力嚴重不足而轉入全線戰略防禦。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東北民主聯軍則在這一時期,在東滿、西滿、北滿站穩了腳跟,渡過了最困難的時期。

到1947年5月,東北民主聯軍已發展成擁有5個縱隊,11個獨立師,4個旅,12個騎兵團,4個砲兵團,共24萬人的部隊,加上地方武裝22萬人,武裝力量達到46萬人。 種種情況表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已經擺脫了自山海關、錦州、四平失守以來的尷尬局面,由被動開始轉變為主動,實行戰略反攻的條件已見成熟。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結束的一個月後,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委林彪在雙城召開的高級幹部會議上鄭重地向師以上軍政指揮官們宣布:“準備戰爭的過程已經基本結束,現在是使用力量的時候了。過去,我們提出的作戰方針是'等、忍、狠';現在是'狠'的時候了,要狼狠地消滅敵人,恢復與擴大解放區。這個'狠',是在去年冬季以後開始的,而且由於去年冬季以後的勝利,使它的基礎更加擴大了。……現在,東北已進入可以集中兵力大打的時期了,我們已初步地打了些規模較大的仗,今後的規模特更大。”

5月5日,東北局作出了《關於東北目前形勢與任務》的決議。這一決議,以共產黨文件的方式昭告天下,並宣布: 目前,東北黨正處在一個新形勢的前面,即是在軍事上敵人不得不從進攻轉入防禦,而我軍則從防禦逐漸轉入反攻。因此,在新形勢下,全黨的任務就是:積極組織力量,全力準備大反攻,大量殲滅敵人,大量收復失地,鞏固和擴大解放區。 初步掌握戰爭主動權的民主聯軍在黑土地上率先轉入了對國民黨軍隊的戰略性反攻。 由於進攻南滿屢戰屢敗,杜聿明損失了4.3萬人,在民主聯軍的進攻面前,防線上的漏洞頓時顯現出來。此時,他估計到,如果北滿的民主聯軍再度南下,他將沒有足夠的兵力去應付戰局。經過反复考慮,他決定向“老頭子”請調兩個軍,並派鄭洞國前往南京遊說。

4月下旬,鄭洞國飛往南京,請求增兵,結果無功而返。杜聿明為了挽回不利局勢,煞費苦心地炮製出一個“內線作戰,機動防禦”的戰略方針。 這個方針的主旨,是企圖以現有兵力憑藉優勢裝備,控制東北的大中小城市及其主要交通線,繼續分割共產黨在東北的各個解放區,並伺機集中兵力向某些地區發動進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開始實行強制性徵兵徵糧,同時也對所屬正規部隊八個軍進行了調整:以新一軍守備吉林、長春及其外圍地區,憑藉松花江阻北滿民主聯軍南下;以七十一軍及十三軍一部守備四平、公主嶺、鄭家屯,控制中長路長春至瀋陽段;以十五軍、九十二軍控制熱河與北寧路關內外通道;以新六軍、五十二軍、六十軍及其它部隊守備瀋陽和南滿地區。然而,東北國民黨軍隊的命運,已無法由他們自己把握了。

1947年5月上旬,民主聯軍大舉出擊的槍砲聲,打破了松花江南岸初夏的沉寂,驟然拉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東北民主聯軍把攻勢重點指向瀋陽、長春之間的國民黨軍心臟地帶。首先切斷瀋陽與長春的戰略聯繫,孤立長春之敵,同時,在國民黨軍防線的廣闊縱深內,逐個殲滅分散孤立之敵,打通北滿同南滿的聯繫,使兩大根據地聯成一片。 5月8日,北滿民主聯軍一、二縱隊和獨立第一、二師由吉林省的扶餘、大賚地區出發,向長春、四平兩側展開遠距離奔襲作戰。其中,第二縱隊沿長春西側南進,一路如摧枯拉朽,首戰伏龍泉,二戰三盛玉,三戰雙城堡,守敵大多不堪一擊。正當二縱司令員劉震感覺不過癮時,獲悉懷德有新一軍布防。於是向林彪發報,建議以二縱主力遠距離奔襲懷德,敲孫立人一下。

林彪正為進攻開始後的沉寂而不安,二縱要求打懷德的建議當即獲得批准。 懷德,位於長沈鐵路西側,是長春、四平鐵路的西側屏障,有公路通往長春、長嶺、公主嶺。在此處動手,無疑是在杜聿明的內院撞了一個窟窿。 5月14日拂曉前,二縱第四和第六師長途奔襲120裡,將懷德城圍了個水洩不通。天剛亮,四師的偵察捕俘分隊便滲入城內,搞清了守敵的情況。 原來,駐守城內的是新一軍三十九師第九十團,另有保安十七團和騎兵第二師的部分部隊,總兵力約5000人。新一軍是國民黨王牌主力之一,為蔣介石嫡系中之嫡系。該軍全部美式裝備,軍官一律為黃埔生,以能征善打著稱。 15日,林彪、羅榮桓來電:“抓到新一軍很好,目前敵人四處挨打,不可能有大兵北調,你們放開手腳打。”還特別強調“攻擊懷德,一定要作好準備,這是夏季攻勢的第一仗,首戰一定要打好。”劉震和吳信泉副司令員親率第四和第六師指揮員勘察了地形,研究了作戰部署。

懷德城地勢較高,四周平坦開闊,其地形易守難攻。國民黨守軍沿城四周構築了大量的防禦工事,加大了攻城的難度。只有城西南角有道天然溝,從城下一直延伸到二縱陣地前沿。於是,劉震便將此處選為主要突擊方向。 16日晨,二縱各路人馬按部署進入陣地:第四和第六師,進入懷德城西南攻擊出發陣地,準備擔負攻城任務;第五師進至懷德城西南二十里舖一線,準備阻擊四平方向的援軍。 下午,攻城部隊還未動作,二十里鋪方向卻響起了激烈的槍砲聲。 二縱五師報告:敵七十一軍八十八師先頭部隊為解懷德之圍,已闖至大黑林子以北,與阻擊部隊展開了激戰…… 敵軍馳援,本在意料之中,但此時對懷德總攻尚未發起,援軍已進至二十里舖一線,距城不過20裡,是否按原計劃行動呢?萬一攻城不克,敵援軍又擋不住,豈不是陷入被動?指揮所裡,各種顧慮和擔憂都不約而同地出現在二縱指揮員的腦子裡……

“他媽的,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劉震一拳打在桌子上,果斷地下達命令:“按時發起總攻!” 傍晚,夕陽西下,天邊一抹血紅,寧靜的懷德,彷彿睡過去一般。 霎時,大地猛然一震,二縱攻城的砲火打響了。 45分鐘的砲火轟擊,在四師突擊方向的城牆上打開了兩個突破口。如此猛烈的砲擊令新一軍九十團的官兵們始料未及,頓時鬥誌全無。砲擊一停止,二縱攻城一梯隊便進入突破口,突入城內。隨後,二梯隊投入交戰。乘著夜黑,東北民主聯軍的戰士們以分隊、小組實施攻擊,展開巷戰。相比之下,新一軍的美械裝備發揮不了什麼優勢,17日,懷德攻堅戰結束。東北民主聯軍第二縱隊全殲守軍5000人,擊斃新一軍九十團團長以下1500餘人,俘虜3500人。東北民主聯軍以長途奔襲懷德為標誌,夏季攻勢在各條戰線上展開。

在南滿,剛剛結束了四保臨江作戰的第三、四縱隊,征塵未洗,又投入了戰略進攻。 5月中旬,其主力首先對瀋陽至吉林鐵路中段的北山城子和草市發起攻擊,殲滅了再次新組建的國民黨軍一八四師和暫二十師一部,並擊退了新編二十二師的增援部隊。隨後,第三縱隊沿四平至梅河口鐵路向西攻擊,連克東豐、西安、西豐,與北滿主力部隊會師;接著,第四縱隊主力經五天四夜激戰,奪佔了東北國民黨軍五大戰略據點之一的梅河口,殲敵一八四師7000餘人:遼南獨立師攻克大石橋,而四縱一部則解放通化、安東、本溪。 至此,南滿民主聯軍控制了瀋陽至吉林鐵路中段及其兩側的廣大地區,打通了兩大根據地之間的聯繫,與北滿部隊勝利會師於四平以南。 位於東滿的第六縱隊亦不示弱。 5月13日,六縱率主力及獨立第三、四師向吉林、長春以南、四平以東之國民黨守軍進攻,橫掃拉法至吉林鐵路沿線,攻克尤家屯、天崗等鎮,又遠距離奔襲海龍、樺甸,將國民黨暫編二師追殲,乘勝打通了東滿與南滿根據地的聯繫。

哈爾濱以南40里處的雙城“東總”作戰室中,各路勁旅反攻得手的消息不斷傳來…… 西滿戰線,部隊激戰數日,攻克玻璃山、雙山。 熱河戰場,部隊攻占圍場,圍攻隆化,包圍承德。 經過20多天的作戰,民主聯軍消滅了大量分散守備於小城鎮和孤立據點之內的敵軍,解放了廣大地區。國民黨軍被迫龜縮於少數大中城市內,轉入重點守備,力求鞏固中長路和北寧路沿線較大的戰略要點,以待援兵。 此時,四平已完全陷入孤立,“東總”決定將兵鋒指向四平,奪取這一戰略要地,切斷長春與瀋陽之敵的聯繫。 在四平這一兵家必爭之地上,一年多來,國共兩軍是第三次交鋒了。 1946年3月,國民黨遼北省主席劉翰東率匪偽武裝乘蘇軍撤退佔據四平。 3月18日,東北民主聯軍華中三師和七縱等部隊6000餘人一舉攻克四平,殲敵4000人。是為“一戰四平”。 1946年4月18日至5月18日,東北民主聯軍集結主力於該地區,同杜聿明指揮的十萬餘眾展開了一場血戰。戰鬥持續了一個月,最後,寡不敵眾,撤出了戰鬥。是為“二戰四平”。 眼下,東北民主聯軍兵臨城下,準備三戰四平。 6月8日,奉“東總”命令,東北民主聯軍一縱由開源北上,擔負圍殲四平守敵的主攻任務。 同日,“東總”下達作戰命令:令一縱、七縱及六縱之十七師,並加強五個砲兵營,組成四平攻城部隊,統一由一縱司令員李天佑、政治委員萬毅指揮。另以四個縱隊及獨立師、騎兵師共17個師的兵力,於四平以南和東南地區機動,以阻擊瀋陽北援及長春南下之敵。 四平也是東北民主聯軍轉人進攻以來所遇到的最大的一個有堅固防禦的城市,是國民黨軍重點設防的戰略支撐點之一。在雙城民主聯軍總部,一縱司令員李天佑、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李作鵬等人極力請戰。林彪思考再三,點頭應允。 6月9日,在四平外圍的一縱指揮所裡,李天佑向部屬宣布縱隊黨委決定:“誰先突破主要陣地,誰先佔領敵軍指揮所,授予'四平部隊'光榮稱號;誰作戰協同好、紀律嚴明,授'模範連隊'稱號。” 一縱、七縱開始積極部署兵力、確定攻城方案;各阻援部隊也分別向瀋陽和長春方向開進,並佔領了阻援陣地。攻打四平,萬事俱備。 然而,東北民主聯軍卻有一事未妥,即從時間上看,錯過了攻打四平的有利時機。 其實,當二縱打下懷德後,東北民主聯軍乘勝進擊,那麼,四平可垂手而得。因為,二縱圍殲懷德時,守備四平的國民黨七十一軍傾巢出動,企圖解救懷德,於懷德附近的黑樹林子遭到民主聯軍阻擊,該軍的參謀長馮宗毅和八十八師師長韓增棟被擊斃。此時,四平城內兵力空虛,僅有少數保安部隊守衛。如果民主聯軍大膽追擊,長驅直入,那麼,取四平尤如囊中取物。 在懷德失守的一個月後,杜聿明加強了四平的守備兵力。 這時,守備四平的兵力,除了原七十一軍的兩個師外,又增加了十三軍的五十四師和五十二軍的榴彈砲營,加上憲兵、警察、保安大隊等地方部隊,其總兵力達3.4萬餘人。由國民黨七十一軍軍長陳明仁統一指揮。 陳明仁,在國民黨軍將領中,可算是出類拔萃的人才之一。他與杜聿明同為黃埔一期畢業生。由於作戰勇敢,深得蔣介石賞識。在抗日戰爭中,為配合盟軍在緬北作戰,陳明仁率部反攻滇西,名震中外,被當時的輿論視為“傑出的中國名將”。 1949年夏,身為國民黨軍第一兵團司令官的陳明仁在長沙通電起義,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行列,並與此次攻打四平的東北民主聯軍總指揮李天佑,同被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當然,這是後話。 此刻,憑藉著3萬多兵力和堅固的防禦工事,陳明仁作了死守四平的部署。他將部隊全部配置在從城郊到市區的防禦工事之內,分區固守,不准超越各自的守備區一步,並將各工事內守軍官兵的名字一律貼在牆上,明令規定:凡後退者格殺勿論。 6月14日20時,在重重雨幕中,三顆紅色信號彈拔地而起,於蒼茫暮色中拉出三條耀眼的弧線,宣告了東北民主聯軍總攻四平戰鬥的開始。 霎時,火砲齊鳴,槍聲大作。按照事先確定的作戰計劃,由一縱的一師、二師在四平西南擔任主攻,六縱十七師為預備隊;七縱擔任從四平西北角方向助攻任務;而一縱三師則擔負東郊的佯攻作戰。主攻部隊首先從四平市區西部突破,以敵七十一軍指揮部為攻擊目標,首先殲滅城西之敵,然後再向東部發展。 戰鬥打響後,率先突入四平的,是一縱二師四團一營。總攻發起後,二師在師長賀東生、政委劉興元的指揮下,一舉突破敵城郊防禦。緊接著,四團二營亦進入突破口。 15日凌晨2時30分,一縱一師在師長梁興初、政委梁必業的指揮下,也自海豐屯方向突破敵人防線,與二師一道突入市區,同國民黨守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 由於其它方向尚未突破,陳明仁集中了一切可能集中的步兵、砲兵,加之空軍的配合,向一縱第一、二師展開了猛烈的反擊,企圖乘一縱突入部隊立足未穩,將其攆出城去。 戰鬥呈白熱化,僅二師五團三連一晝夜即打退國民黨軍15次反擊,槍管打紅了,刺刀拼彎了,死傷的人員遍布大街小巷,然而,雙方都沒有一點罷休的意思。 東北的夏季,白天特別長,從早晨4點到晚上8時,皆有很好的能見度。 那些塗著“青天白日”徽記的國民黨軍飛機,盤旋穿梭,俯衝轟炸。而且,國民黨軍的空地聯絡搞得挺及時,一縱部隊每擴大一塊陣地,空中的飛機便擴大一片轟炸目標。 藉著空軍的威力,七十一軍部隊的反攻一波接一波,雙方在大街小巷展開巷戰。 面對著國民黨軍隊的瘋狂反撲,一縱二師四團大膽插入敵人縱深,在數天水米不沾的艱難條件下,頂住了敵人的反撲,持續向縱深發展。 6月17日,七縱亦從四平西北角突入城內,開闢了第二條戰線。 6月19日,林彪電示李天佑,要求“乘勝堅決擴張戰果,不惜重大傷亡和疲勞”,準備以傷亡1萬人的代價,堅決拿下四平。 20日晚,民主聯軍攻城部隊在付出沉重代價之後,包圍了位於西區的敵人七十一軍軍部核心工事。在震天動地的連續爆炸聲中,七十一軍軍指揮部核心工事的三座大樓土崩瓦解,守軍與樓俱毀。攻城部隊全殲敵七十一軍特務團及軍屬機關,活捉了從廢墟中爬出來的特務團團長陳明仁之弟陳明信。 陳明仁算是幸運,在親弟弟的掩護下先撤一步,逃往路東地區負隅頑抗。 21日,東北民主聯軍從西南、西北兩個方向向路東國民黨守、軍發起進攻。 四平告急,蔣介石親派蔣經國坐專機前往瀋陽,並向四平困守孤城的陳明仁空投了蔣介石的手諭:“四平一仗,關係到黨國命運。這正是汝等效忠黨國的好時機……” 在四平東區臨時指揮所裡的陳明仁,知道自己是注定要與四平共存亡了。 他責令下屬拼命死守。當部下和國民黨偽遼北省長提出突圍建議時,陳明仁拔出手槍往桌上一拍,臉色鐵青地警告:“如有再敢言突圍者,以擾亂軍心論處,格殺勿論!” 在陳明仁的威迫之下,退縮於四平城東的國民黨守軍殘部,作困獸之鬥,戰鬥慘烈異常。 由於國民黨守軍全部龜縮於東區,陣地縮小,兵力集中,進攻更為困難。 此時,攻城的東北民主聯軍才察明,防守四平的敵軍,並不是原來估計的1萬餘人,而是34000餘人,且有空中支援,彈藥充足。東北民主聯軍攻城部隊傷亡很大,一縱的第一、二師已撤出戰鬥,由六縱部隊接替。 6月下旬,正當四平攻堅戰進入最艱苦階段時,杜聿明調動了十個師的援軍,由瀋陽和長春兩個方向向四平急進。其中,威脅最大的瀋陽方向的八個師,兵分三路,於6月24日進至昌圖、馬堡附近。東北民主聯軍總部遂決定撤出戰鬥。 三戰四平,東北民主聯軍與國民黨守軍血戰十余天,終於功虧一簣,飲恨北去。 四平作戰失利後,林彪與羅榮桓為此承擔了主要領導責任。 7月2日,在兩人會籤的關於《夏季攻勢的基本教訓》的電報中,分析了沒有打好仗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沒有完全弄清敵情,指揮上存在輕敵急躁情緒,攻城兵力沒有高度集中使用等等。除情況不清、輕敵和兵力不夠集中之外,喪失了最為有利的作戰時機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四平攻堅戰,是東北民主聯軍發展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城市攻堅戰。這次作戰,雖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搗毀了國民黨數以百計的集團工事,佔領了市區的五分之四,以傷亡1.3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1.7萬人,給杜聿明的重點防禦以沉重打擊,動搖了東北國民黨軍固守大城市的信心。 東北民主聯軍發動的夏季攻勢,歷時50天,橫掃中長鐵路瀋陽至長春段兩側,攻克城鎮40餘座,殲滅國民黨軍8萬人,使東北的戰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 此時,國民黨在東北所控制的區域已經縮小到不足10萬平方公里,而且,維繫統治區的兩條大動脈嚴重梗阻:聯接瀋陽、四平、長春三大據點的中長鐵路線已基本被切斷;聯接東北與華北的北寧線也時通時斷,毫無保障。 7月8日,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因病卸任。東北的戰局岌岌可危,關內的形勢也使國民黨當局寢食不安。 7月初,共產黨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和政委鄧小平率領的中原野戰軍南渡黃河,挺進大別山,在蔣家王朝的心臟地區插上了一把利劍,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 稍後,共產黨晉冀魯豫軍區的太岳兵團和華東野戰軍又一左一右,分別挺進豫西和豫皖蘇,與劉鄧大軍相呼應。蔣介石為了平息軍隊高級將領對參謀總長陳誠指揮無方的怨氣,8月初,借東北指揮官空缺的機會,將陳誠派往東北。在國民黨軍數以百計的高級將領中,像陳誠這樣戰績不佳卻官運亨通的人物並不多見。 陳誠,出身於浙江青田縣的一個農民家庭,20歲當兵,30歲被提升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師師長,34歲升為軍長。 1945年以後,又出任參謀總長、東北行轅主任、台灣省政府主席,最後“榮任”台灣偽政府“副總統”。 8月上旬,陳誠飛抵瀋陽,正式就任東北行轅主任。為了整肅軍紀,加強對部隊的控制,陳誠撤銷了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由東北行轅直接控制部隊,將東北國民黨軍編組為第一、第六、第八、第九四個兵團;並將原有的11個保安支隊和交通警察總隊等遊雜武裝擴編為四個軍,使國民黨軍在東北的總兵力擴張至14個軍50萬人之多。 陳誠還以整編的名義,撤換了原東北各保安支隊的司令,將自己的親信全部安插在重要位置。 七十一軍軍長陳明仁,因死守四平有功,被授於青天白日勳章。陳誠上任後,以放縱部下貪污為理由,撤了陳明仁七十一軍軍長職務。陳明仁胸前掛勳章,手中拿撤職令,一時成了國民黨軍中廣為流傳的笑話。 此外,遭到罷官厄運的還有國民黨遼寧省主席徐箴,第五十二軍軍長梁愷等等…… 陳誠的剛愎自用、任人唯親,加速了國民黨內部離心離德傾向。其後,在1948年3月間於南京召開的“國代”會上,東北“代表”對陳誠的積怨爆發,臨時動議“追究陳誠作戰失敗責任案”主張“殺陳誠以謝國人!” 8月底,陳誠才把精力轉到對付東北民主聯軍上來。為挽回東北的敗局,陳誠提出在六個月內“恢復東北優勢”、“恢復滿洲一切失地”的口號。精心策劃出一個“確保北寧,打通錦承,維護中長,保護海口”的戰略計劃,並採取“倚托重點,向外擴張”的機動防禦方針。企圖在東北戰場上爭取局部主動,以待關內更多的援軍到達之後相機發動攻勢。然而,陳誠的這個“倚托重點,向外擴張”的機動防禦計劃,比杜聿明輸得更快、更慘。 9月中旬,陳誠的“向外擴張”計劃還未來得及登台,東北民主聯軍的大規模秋季作戰便展開了。 針對陳誠“倚托重點”的兵力部署,東北民主聯軍首先向國民黨軍隊的南線,即北寧鐵路錦州至山海關段及新民、阜新、義縣、鞍山等地發起進攻,攻殲該地區之分散守敵,調動中長鐵路北段之敵南下,造成北線主力進攻和殲敵的有利機會。 這是一次實力大較量。 秋季攻勢開始前的一個月,東北民主聯軍在劉亞樓參謀長的組織下,又擴建四個縱隊並組建了砲兵司令部。其中:以原西滿獨立師為基礎,組成東北民主聯軍第七縱隊,鄧華任司令員,陶鑄任政治委員:以原冀熱遼獨立第十三、十六、十八旅組成第八縱隊,黃永勝任司令員,劉道生任政治委員;以原冀東部隊為基礎,組成第九縱隊,詹才芳任司令員,李中權任政治委員;以原獨立第一、二師及東滿獨立師,組成第十縱隊,梁興初任司令員,周赤萍任政治委員;以原砲兵旅為基礎,組建了砲兵司令部,朱瑞任司令員,邱創成任政治委員;還組建了民主聯軍後勤司令部,黃克誠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這樣,加上原來的第一、二、三、四、六縱隊,東北民主聯軍的機動作戰兵力已達9個縱隊27個師,再加上10個獨立師與其它地方武裝,其總兵力已達51萬餘人,與在東北的國民黨軍隊在人數上旗鼓相當。 9月14日,剛剛成立的第八縱隊於長途奔襲中,在遼西的梨樹溝門附近與國民黨軍暫編五十師遭遇,乘敵立足未穩,八縱即迅速將其合圍,經一天激戰,將該敵大部殲滅。 次日,得知暫編五十師被殲,後續的國民黨軍暫編二十二師撒腿便跑。 八縱第二十二師窮追不捨,於黃昏將其圍困在楊家杖子。 16日,八縱主力趕來參戰,將暫偏二十二師大部就地解決。 19日,國民黨四十九軍主力進至楊家杖子。八縱根據偵察,一開始以為是兩個團。 縱隊司令黃永勝毫不猶豫地下達了命令。然而,部隊一打,發現情況不對。抓了個俘虜一問,才知道對手是四十九軍的兩個主力師。 此時,位於楊家杖子西北十餘里的八縱指揮所裡,人們開始有所顧慮。 一口吞下美械裝備的兩個主力師,這對於長期從事游擊戰的八縱部隊來說,是有困難的。 情況緊急,副政委邱會作、參謀長黃鵠顯,以及作戰科長、參謀等一千人,將目光落在了縱隊司令黃永勝的臉上。 黃永勝不緊不慢地說:“滾燙的年糕已經進口了,是燙也得吞。不燙也得吞。幹吧!”就這樣,八縱在迅速趕來支援的九縱協助下,硬是吞下了四十九軍兩個主力師這塊“燙年糕”。 秋季攻勢南線告捷,八縱、九縱兩戰楊家杖子,消滅了國民黨軍的四個師。八縱,經過這兩次作戰,兵員和武器都得到大量補充,由2.5 萬人增加到4萬人。 戰報傳到雙城,林彪聽完機要秘書所讀八縱戰果後,點點頭,說:“這個八縱,還真有點主力的樣子!” 民主聯軍在南線作戰的勝利和破襲北寧路的行動,造成遼西地區和北寧鐵路沿線的空前緊張形勢,令陳誠坐臥不安。陳誠慌忙將其機動部隊——號稱國民黨軍“五大金剛”之一的新六軍主力——由鐵嶺增援錦州,從而造成了瀋陽、四平間兵力不足、守備薄弱的局面。 乘此機會,東北民主聯軍沿北寧線發起進攻,將秋季攻勢推向第二階段。 東北民主聯軍第一、三縱隊由西安、東豐地區出動,第四縱隊從清源出動,奔襲昌圖、開原之國民黨第五十三軍;第二縱隊則從雙山出發,奔襲梨樹、三江口等地之國民黨七十一軍;第十縱隊由蛟河地區北上,掃蕩江密峰、大南屯之敵。 共產黨軍隊在東北的巨大攻勢,搞得國民黨東北行轅主任陳誠手足無措,老蔣決定御駕親征。 10月8日,蔣介石帶著協助指揮作戰的幕僚,乘飛機抵達瀋陽,同陳誠研究對策。經過一番策劃,陳誠按照老蔣欽定的御案,重新調整了部署。 按照蔣介石的方案,陳誠採取了“鞏固瀋陽及其關內交通聯繫,加強沈北各據點的守備力量,以求確保”的作戰方針,將新一軍主力再次調回長春,令新六軍主力重返鐵嶺,以鞏固北部防線。 10月16日,北線的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第十縱隊,乘瀋陽國民黨軍無力北顧之機,一舉攻克樺皮廠、九站、口前、烏拉街、九台,直逼吉林城下。 奔襲口前鎮的是民主聯軍第六縱隊。戰前,縱隊司令洪學智規定:此次奔襲作戰,戰術指導原則是:“一把抓住,按倒就打”。因為,當時駐守長春、吉林外圍的國民黨部隊,在民主聯軍打擊下,已成驚弓之鳥,一有風吹草動,便往附近的中心城市龜縮。所以,必須要一把抓住。 17日晨,六縱先頭部隊經一夜急行,突然出現在口前車站時,兩名站崗的哨兵稀里糊塗便當了俘虜。 經審問,駐防口前的為國民黨六十軍的三個營共1700餘人,沒有統一指揮。更為重要的是,六十軍系雲南部隊,在國民黨軍中被當作二等部隊,政治上受歧視,軍餉常常得不到保證,因此,絕大部分官兵不願為蔣介石賣命。 一年前,該軍的一八零師於遼寧營口起義,師長潘朔端被任命為民主聯軍副參謀長,此舉對六十軍官兵震動很大。 六縱先頭部隊摸清情況後,便大膽插入鎮內。 此時,天還未完全放亮,剛起床的六十軍官兵正在出操。等到一八二師五十五團一營營長發覺在鐵路上川流而過的大隊人馬是共軍時,方如大夢初醒,猛喊一聲:“不好,有共軍。” 他這一喊,整個鎮內頓時炸了窩。六縱部隊向奪路而逃的敵兵打了一梭子彈後,這千把人便不約而同的舉起了手。 口前、九台、樺皮廠、烏拉街等城鎮的解放,使吉林外圍得到掃清,六十軍防守的吉林市成為孤城一座。 11月5日,秋季攻勢結束。 林彪與陳誠的這次較量,歷時50天,大獲全勝,消滅國民黨軍7萬,攻克城市17座,解放了3.8萬平方公里的地區,牢牢地掌握了整個戰爭的主動權,造成了東北國民黨軍空前嚴重的困境和更加被動的局面。 東北民主聯軍秋季作戰的塵埃甫定,冬季攻勢的狂飚又接踵而來。 1947年11月9日,即秋季攻勢結束後的第四天,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發出的《冬季攻勢號令》和《冬季攻勢作戰指示》便下達了。 “東總”精心選擇的作戰方向是:應爭取將瀋陽到錦州線上及兩旁的一切城市的敵人殲滅和消滅援軍,並準備殲滅遼陽、鞍山、撫順、鐵嶺、營口等地的敵人和相機攻占錦州。 一位著名的軍事家曾經說過,天氣,是朋友,有時也是敵人。當1946年冬季民主聯軍南滿部隊四保臨江作戰時,奇冷的天氣,的確成為國民黨軍隊的幫兇。零下30—40度的低溫,凍得人走不動路,槍拉不開栓。在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作戰中,民主聯軍因凍致傷的人數不低於作戰負傷的人數。 一年後的今天,冬季卻幫了民主聯軍的忙。 12月15日,東北民主聯軍主力分數路分別向錦州、新民、昌圖、遼陽等方向開進,拉開了冬季攻勢的帷幕。 陳誠為了挽救危局,極力網羅土匪、地方反動武裝,抓丁捕兵,並將殘存的主力部隊拆散作為骨幹,拼湊組成新的正規軍。到東北民主聯軍發起冬季攻勢之前,陳誠的擴軍方案已經大見成效。新組建了新編第三、第五、第七等三個軍另三個師,加上原有之部隊,總兵力有58萬人之多。秋季攻勢前, 陳誠手中總兵力為50萬。在秋季作戰中,被殲7萬人。然而,在短短的時間內,他不僅能補上被殲數額,還能使總兵力膨脹至58萬,足見其擴軍能力不凡。 陳誠採取更加集中兵力的部署,實行“固點”、“聯線”、“擴面”的防禦方針。企圖固守瀋陽、長春、四平、本溪、錦州等大中城市,保障關外與關內陸上通道“遼西走廊”的安全。 12月下旬,東北民主聯軍把攻擊目標指向彰武。 彰武,位於瀋陽西北方向新立屯與通遼鐵路線之間,是拱衛瀋陽外圍的一個重要據點,由國民黨四十九軍的七十九師防守。該師全為美械裝備,參加過印緬作戰,戰鬥力較強。 12月22日,民主聯軍第六、第七縱隊在劉震、鄧華兩位司令員的率領下,以突然的動作包圍了彰武,並展開攻堅準備。這是冬季作戰以來,民主聯軍首次遇到的堅固城池。彰武守軍憑藉城牆構築了多重障礙,城牆上碉堡林立,城牆外則是由鹿砦、鐵絲網、護城溝組成的三道防禦體系。城內,各重要路口和高大建築都構築了防禦工事,組成了一個個綿密的火力殺傷區。 從23日到27日,東北民主聯軍付出了較大的代價掃清了外圍據點,逼近城垣。 28日7時30分,總攻彰武的戰鬥打響。攻城的戰鬥,得到了民主聯軍直屬砲兵的火力支援。總攻發起的瞬間,60餘門野炮,榴彈砲一起開火,成千發砲彈向彰武城東南角飛去。 這是東北民主聯軍砲兵司令部成立以來,首次組織的大規模步兵、砲兵協同作戰。 15分鐘的砲火射擊,突破口附近的城牆和障礙物悉數被摧毀。 隨著炮火的延伸,二縱五師突擊隊沖進城內,後續部隊也像潮水般湧入。 僅用了五個多小時,二縱和七縱便拿下了敵重兵防守的彰武縣城,殲敵9000餘人。 民主聯軍乘勝擴大戰果,第一、八、九縱隊主力南下,向北寧線推進。 12月30日,八縱主力襲佔黑山縣城;與此同時,自彰武南下的九縱,於12月31日進占大虎山地區,並乘勝收復台安。 東北民主聯軍的這一部署,迷惑了陳誠。 陳誠看到民主聯軍主力分散行動,又“獲悉”二縱、七縱在彰武原地未動,便以為民主聯軍在彰武之戰中傷了元氣,難以再戰。遂於1948年1月1日從瀋陽、新民、鐵嶺地區調集十多個師,在近100公里寬的正面上,沿遼河兩岸分左、中、右三路向瀋陽西北推進,企圖尋殲在該地區的第三、六、十縱隊,解除對瀋陽附近諸據點的威脅。 陳誠的“進剿”部隊開拔之日,恰逢1948年元旦。這位國民黨在東北的最高官員稱:“目前'國軍'已完成作戰準備,危險期已過。” 敵軍的大規模出動,為東北民主聯軍運動殲敵創造了有利條件。 1月3日,“東總”決定,首先殲滅三路中兵力薄弱的左路之敵——新五軍,並命令:六縱以運動防禦、節節抗擊,將敵誘至有利戰區;二縱、七縱分別向公主屯兩側前進;三縱則迂迴到公主屯以南,斷敵退路。 1月5日晨,民主聯軍第二、三、六、七四個縱隊12個師,於公主屯地區將新五軍團團圍住。 6日凌晨,東北民主聯軍對新五軍展開猛烈攻擊。經一天戰鬥,二縱、七縱將敵一九五師大部殲滅,三縱、六縱正與被圍的新五軍軍部和一九五師殘部激戰,六縱則將敵四十三師消滅。 新五軍軍長陳林達,從1946年以來,便多次積極進攻民主聯軍部隊,眼下卻成了甕中之鱉,“活捉陳林達”的口號聲震天動地…… 陳林達困獸猶鬥,竟然命令將部下的屍體、甚至將沒有斷氣的重傷員都作為“修築”工事的“材料”,抬到陣地前沿,築起一道肉牆來抵擋。 7日,防線終於被突破。陳林達換上下級軍官的服裝,從死人腳下扒下一雙破皮鞋,混在俘虜群中。不到一天,這位偽裝的“書記官”便現了形。隨陳林達一同被俘的,有一九五師少將師長謝代蒸,四十三師少將師長留光天。 當得知新五軍被圍後,陳誠已經亂了方寸。雖然最終採納了副參謀長趙家驟退守遼河的方案,可已經錯過了撤退時機,導致新五軍被殲。 陳誠星夜電告蔣介石,並將失敗原因歸罪於部下將領不服從命令,要求懲辦第九兵團司令官廖耀湘和新六軍軍長李濤。 1月10日,蔣介石親自飛往瀋陽。 當日,在瀋陽召開的師長以上軍官會議上,蔣介石追究作戰失敗原因,痛罵廖耀湘、李濤不服從命令。廖耀湘、李濤不服,挺身出來為自己辨護,一口咬死自己並未接到援救新五軍的命令。會前,蔣、陳二人曾密謀:借懲辦廖、李,整肅軍紀。沒曾想到,在會上二人當面與老蔣爭辯。陳誠在無可奈何中站起說:“新編第五軍的被殲,完全是我自己指揮無方,不怪各位將領,請'總裁'按黨紀國法懲辦我,以肅軍紀。” 蔣介石離席後,陳誠為了表示自己對黨國的忠貞,將隨身佩帶的手槍拔出,放在桌上,正色對各位將領說:“我陳誠決心保衛瀋陽,如果共軍打到瀋陽,我將與瀋陽共存亡,最後以手槍自殺!”然而不久之後,1948年1月22日,蔣介石派衛立煌到東北,出任東北行轅副主任兼東北“剿總”總司令,全權指揮東北軍事,陳誠雖然仍頂著東北行轅主任的名,但卻以治病為由,溜回了南京,稱病不出。 1月末,東北民主聯軍在完成對北寧路兩側之國民黨軍的殲擊任務後,揮師南下,轉入冬季攻勢的第二階段,向敵人防守薄弱的遼南進擊。 1月31日,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第六縱隊完成了對遼陽之敵的包圍,並於2月4日掃清了外圍據點。 6日,四縱、六縱發起總攻,激戰八個小時,將國民黨軍暫編五十四師及一個運輸團等1萬餘人殲滅,解放了遼南重鎮遼陽。 在四、六縱進攻遼陽期間,新上任的東北“剿總”司令衛立煌在瀋陽地區雖握有20萬重兵,但因有新五軍的前車之鑑,懼怕出援遭殲,故躊躇徘徊,未敢輕動。於是,民主聯軍乘勢擴大戰果,2月20日攻克鞍山、營口等城。 面臨著東北民主聯軍的凌厲攻勢,衛立煌不得不進一步收縮兵力,固守長春、四平、瀋陽、錦州等要點城市,坐等關內援兵。針對國民黨軍最高統帥部的這一游移不定的戰略部署,東北民主聯軍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決心利用冰雪尚未解凍,便於機動作戰的有利時機,輕裝北上,奪取戰略要地四平,徹底切斷長春與瀋陽兩大據點國民黨軍隊之間的聯繫,進一步孤立長春、吉林,為全部殲滅東北敵軍創造條件。 為實現這一作戰目的,“東總”進行了周密的作戰部署。決定以第一、三、七縱和獨立第二師及砲兵司令部的八個主力砲兵營,由第一縱隊司令員李天佑統一指揮,攻打四平。 這是東北民主聯軍“四戰四平”。 3月12日晨,東北民主聯軍總攻四平開始。 200餘門大砲的轟鳴聲,打破了黎明的沉寂。 8時整,隨著炮火的前推,各縱隊分別從數個方向發起攻擊,迅速突破了敵人的防禦,插入縱深…… 11時30分,第七縱隊和第一縱隊南北對進、實施向心突擊,勝利會師於中山大街,爾後又攻克了天橋和車站。 14時,鐵道以西的守敵已告肅清。 隨即,一縱、七縱揮戈東向,轉入圍殲鐵路以東守敵的戰鬥。 與此同時,突入鐵道以東的三縱與一縱一師實施猛烈穿插,各有進展。 三縱殲滅了女子中學、天主教堂、玉皇廟等處之敵;一縱一師攻克了煉油廠、發電所等重要據點。 13日拂曉,第一、七縱隊主力對殘敵發起最後攻擊,全殲四平國民黨守軍。 四戰四平,東北民主聯軍集中了絕對優勢的兵力和強大的砲火,慎重籌劃、緊密協同,僅用了23個小時便攻克了這個國民黨軍苦心經營的戰略據點,全殲守敵1.9萬餘人。 攻打四平期間,東北民主聯軍總部組織了強大的阻援部隊,部署在四平與長春、瀋陽之間,使衛立煌坐視四平易手而始終未敢出援。 四平攻堅之前,駐守吉林的國民黨六十軍深恐遭到圍殲,於3月9日放棄吉林,一路狂奔撤往長春。東北民主聯軍兵不血刃,解放吉林。 歷時三個月的冬季作戰,東北民主聯軍克服了冰雪嚴寒的困難,連續作戰,共殲滅國民黨軍15.6萬人,攻克城市17座,解放了10.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切斷了北寧、中長鐵路,將國民黨軍壓縮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個孤立地區內,圓滿地完成了預定作戰的任務。 1948年1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分為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原東北民主聯軍各總部,改稱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東北軍區,下屬原東滿、西滿、南滿和北滿各軍區及所轄部隊;東北野戰軍,則是由原民主聯軍九個步兵縱隊、一個砲兵司令部和十餘個獨立師組成的機動作戰部隊。 新改稱的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由林彪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員,高崗、呂正操、周保中、蕭勁光任副司令員,陳雲、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員,劉亞樓、武修權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 這絕不僅僅是一個部隊稱謂的改變,它標誌著這支戰略武裝力量,經歷了兩年多的浴血奮戰,踏上了光明與勝利的坦途。然而,在即將展開的與東北國民黨軍事集團作最後決戰之前,這支力量還面臨著許多陌生的問題。為此,東北野戰軍的主要領導人,在冬季作戰結束後,將主要精力放在了部隊的鞏固與建設上。 1948年3月下旬,東北野戰軍總部在哈爾濱召開了一系列會議:師以上乾部會議、野戰軍參謀工作會議、野戰軍後勤工作會議和先期召開的野戰軍政治工作會議等,對野戰軍的鞏固、發展及任務作了部署與研究。 4月11日,在東北野戰軍軍事工作會議上,林彪正式提出了部隊建設的“大兵團、正規化、攻堅戰”方針。指出:我們所處的形勢已經轉變了,從被動轉到主動,從防禦轉到進攻,從分散轉到打成一片。我們的任務從前是怎樣把根據地搞起來站住腳,現在則是怎樣解放全東北。這種客觀形勢和任務的變化,就應引起我們各方面的變化。 ……軍隊的轉變,由分散的作戰到集中的作戰,由不正規轉到正規作戰,並且由運動戰轉到攻堅戰。大兵團、正規化、攻堅戰將成為今後的鬥爭形式。 會議上,羅榮桓作了關於軍隊正規化建設的專題報告。羅榮桓與林彪,從紅軍時代的一軍團到抗戰時期的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一直是搭檔,彼此在各方面都比較了解與信任。他們各有自己的風格、特點與魅力,但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林彪專務作戰。其餘事情一概不管。在雙城,倒坐木椅,雙肘伏在椅背上,面對滿壁的軍用地圖,一坐半天,是他每日的功課。林彪在作戰上算度很精,而對別的事,卻很少過問,甚至身邊的警衛擦槍走了火,子彈射向屋頂,這位總司令仍是一副無動於衷的樣子。 羅榮桓深知林彪的這一特點,並稱之為“林總的重點主義”給予充分的諒解,主動承擔了政治工作,訓練、動員、後勤等領導工作。特別是當彭真離開東北局後,羅榮桓還擔當起了黨的領導工作。在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民主聯軍和東北野戰軍成長壯大,逐步走向正規化的路途中,羅榮桓付出了極大心血。 在羅榮桓的領導和組織下,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發出了關於在部隊政治教育中普遍開展訴苦運動的訓令,並於1947年8月6日《東北日報》發表了《部隊教育的方向》的社論,進一步闡明了這一工作的重大意義:訴苦運動是部隊教育工作一個具有極其重大意義的創造。這種群眾性的訴苦證明,罪惡決不是單個地或偶然地發生的。大家來自山南海北,都受到同樣的痛苦,都同樣受凍受餓受辱挨打,這證明普天之下都存在著兩種人,一種是壓迫人的人,一種是受人壓迫的人。 前一種人經過各種線索的追尋,都歸到蔣介石那裡,蔣介石就是他們的頭子。後一種人經過各種事實證明,都歸到共產黨這裡,共產黨為人民辦事,是被壓迫的勞動人民的領袖。 要報仇雪恨,只有和共產黨一起,大家聯合起來打倒蔣介石。 經過推廣和引導,訴苦運動在東北人民解放軍各部隊中大規模開展起來。 同年9月28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親自修改並向全軍批轉了這一政治工作經驗,於是,一場以“訴苦三查”(訴舊社會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派給予勞動人民之苦、查階級、查工作、查鬥志)為核心的新式整軍運動,在全國各戰場的解放軍部隊中展開。 1948年3月7日,毛澤東在《評西北大捷兼論解放軍的新式整軍運動》一文中指出:人民解放軍用訴苦和三查方法進行了新式整軍運動,將使自己無敵於天下。 的確,在黑土地上,東北人民解放軍已經敢於稱“無敵”了。因為,在強大有力政治工作鼓舞之下,東北野戰軍不僅越戰越勇,而且是愈打愈大。 到1948年7月,在羅榮桓的親自組織下,東北人民解放軍先後編組了二線兵團37萬人,有力地保障了野戰部隊的兵員。 為了適應大兵團、正規化、攻堅戰的需要,林彪親自主持了東北野戰軍的師以上乾部軍事會議,深入總結兩年多來的作戰經驗,系統地提出若干軍事原則。他認為:“勝利不僅是靠一時的指揮,而且靠事前事後的準備和建設。”運用戰例,“特別注意用經驗來教育的辦法,戰後檢討、戰前討論、想辦法、好的壞的戰例都要讓大家知道。從經驗中學習,是我們學習的根本方向”。 這些戰爭實踐,經過林彪羅榮桓等指揮員的理論思維而形成的軍事原則是什麼呢!林彪、羅榮桓及其他將領們在以往的作戰中也多次強調過,主要是:“一點兩面”的作戰原則。這是在阻止國民黨軍長驅直入的過程中,林彪總結了“沙嶺戰鬥”、“秀水河子戰鬥”正反兩個戰例的經驗教訓之後首先提出的。這點前面已有敘述。 “三種情況三種打法”,這是根據不同敵人的不同情況採取不同戰法的原則。一種是敵人守,一種是敵人要退不退,一種是敵退,這是三種基本不同的情況。如果敵人守,就應經過正式的準備,完成一切準備工作後再攻擊;如果敵人要退不退,而我方准備好了再打敵人則會跑掉,而不准備就打又沒有把握時,則應該將敵人圍起來,等待我方准備好了再打;如果遇到敵人撤退,則要猛追,不要等待命令、不要怕部隊少,也不要怕情況不清,追上了便是勝利。 “三種情況三種打法”的原則,糾正了不少指揮員“打莽撞仗”的陋習,使情況的判斷、處理和指揮決策更具科學性。 “四組一隊”的原則。隨著戰略進攻的展開,大規模的攻堅戰頻繁發生,於是,針對攻堅、“啃骨頭”的作戰原則便在戰鬥中應運而生。 所謂四組,即火力組、突擊組、爆破組、支援組等。組織四組一隊,其核心是強調攻堅作戰的分工合作,是對戰鬥的科學組織。此外,還有諸如“三三製”、“四快一慢”、“三猛戰術”等等,這些產生於黑土地而又用之於黑土地的軍事作戰原則,使共產黨的武裝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由“土八路”轉變為正規兵團,越打越精,越戰越強。 為實現大兵團、正規化建設的需要,必須加強指揮機關的建設和改進,東北野戰軍分別召開了參謀工作會議、政治工作會議、後勤工作會議,提高領率機關的科學工作效率。 從春末到夏末,東北野戰軍展開了聲勢浩大的練兵運動。 針對下一步攻勢作戰的目標,東北野戰軍指揮機關提出“練好兵,打長春”的口號。長春,是國民黨軍在東北的戰略據點之一,敵人在此設置重兵,以牽制東北野戰軍的作戰力量。因此,東北野戰軍決心拔掉這顆釘子。 這是一次空前規模的攻堅戰戰前練兵。陣地和工事,都是按長春布防情況設置的,部隊按“四組一隊”編配。白天,練射擊、刺殺、投彈、衝鋒、翻院牆、爬城;晚上,練夜行軍和村落、街道攻防戰鬥。村頭地尾,到處都挖掩體、交通壕,人人練捆炸藥包、安雷管,接導火索。坡土地廟、爛房子、破與坎都成了“地堡”,爆炸的響聲此起彼伏。怎樣穿牆打洞、土牆怎麼炸、石牆怎樣掏,反复研究、演練。一些剛剛從地方部隊升級上來的部隊,得從頭練起;一些打過硬仗卻戰績不佳的部隊,則重新補課,加緊練習。 林彪說:“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 羅榮桓說:“加強訓練就是戰鬥力!” 在大練兵的高潮中,東北野戰軍又組建了第五、第十一和第十二三個步兵縱隊及砲兵縱隊、鐵道縱隊。 砲兵,是現代大兵團作戰的主要火力骨乾和殲敵手段。 1947年夏季攻勢之前,東北民主聯軍的砲兵部隊就已經具備了一定規模。轉入戰略進攻後,砲兵建設進入全面發展和提高階段。在秋季和冬季攻勢中,民主聯軍的砲兵邊打邊練,以戰爭為課堂,使自己迅速成長,進一步提高了火力突擊的準確性和步炮協作水平。 1948年8月,為了適應大兵團、正規化、攻堅作戰的需要,東北野戰軍在砲兵司令部之下,成立了砲兵縱隊。此時的東北野戰軍砲兵縱隊,已經擁有:三個榴彈砲團、二個摩托化重砲團、一個重迫擊砲團、二個摩托化高炮團等八個團的實力,成為一支令國民黨軍為之膽寒的打擊力量。 到舉世聞名的遼沈決戰之前,東北野戰軍已經擁有了12個步兵縱隊、1個砲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共70餘萬人的實力,沿著大兵團、正規化的道路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