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四野檔案

第2章 第一章千軍萬馬闖關東

四野檔案 翟唯佳 13577 2018-03-18
關東軍流水落花,黑土地九鼎無歸。冀東,李運昌部近水樓台先期出關。羅榮桓組建海上輸送指揮部。中共“接收”大員的飛機緊急降落。急電改變了林彪一行的目的地。淮安,黃克誠命部隊“重”裝上路。營口,杜聿明發現被蘇聯元帥給“涮”了。 1945年8月,蘇聯百萬紅軍出兵東北,勢如破竹,一舉殲滅了日軍侵華部隊的精銳——關東軍,摧毀了偽滿政權。 這突如其來的勝利,對重慶的國民黨政府來說,顯得有些猝不及防。 原來,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蔣介石襲用前朝人“以夷制夷”的方略,把光復祖國的希望寄託在美國人的戰略反攻上,準備以美軍的力量驅逐日軍。再加上國民黨軍隊主力大多在西南、西北。搞得蔣介石有些無措。特別是在東北,隨著偽滿政權的垮台,出現了行政權力的空白。當然,按照8月26日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有關條款,蘇聯人在得到若干利益後,答應將東北的行政主權交還給中國國民黨政府。但就眼下而言,自己的400萬大軍,卻窩在西南,鞭長莫及……

這急劇變化的國際國內局勢,使延安的中共也感到突然。但是,八路軍、新四軍在華北、華中、華東都建有敵後抗日根據地,這使中共挺進東北佔有了先機之利。英明睿智的共產黨人,充分抓住了歷史潮流蕩迭起伏所賜予的機會。 8月11日,即蘇聯紅軍出兵東北的第三天,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便向有關部隊發出了進軍東北的命令。其內容如下: 為了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境內作戰,並準備接受日滿偽軍投降,我命令: 一、原東北軍呂正操所部由山西、綏遠現地,向察哈爾、熱河進發。 二、原東北軍張學思所部由河北、察哈爾現地,向熱河、遼寧進發。 三、原東北軍萬毅所部由山東、河北現地,向遼寧進發。 四、現在河北、熱河、遼寧邊境之李運昌所部,即日向遼寧、吉林進發。

在接到進軍東北命令的上述幾支部隊中,八路軍冀熱遼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李運昌及其所屬部隊,駐紮在冀東,毗鄰東北,於是近水樓台先得月,成為抗戰勝利後中共最先出關進入東北的正規武裝。 8月13日,冀熱遼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李運昌,在冀東豐潤縣大王莊召開緊急會議,傳達毛主席、朱總司令和聶榮臻司令員的指示、命令,緊急動員,向東北進軍。會議決定:由李運昌率領冀熱遼軍區八個半團,兩個地區支隊和朝鮮支隊共13000多人,組成東進部隊,分為東、西、中三路,向熱河、遼寧、吉林等省進軍。部隊進軍的具體部署為: 東路,又稱為挺進東北的前梯隊。由冀熱遼軍區十六分區司令員曾克林、副政委唐凱率領,共4000多人,從冀東的撫寧地區出發,沿遼西走廊,向錦州、瀋陽方向進發。

西路,由冀熱遼軍區十四分區司令員舒行、政委李子光率領,共約2000多人,從興隆、圍場地區出發,向承德方向進發,爾後進入東北。 中路,由冀熱遼軍區十五分區司令員趙文進、政委楊文漢率領,共計3000餘人,從喜峰口出發,向熱河的凌源、赤峰、朝陽方向進發。 會議確定冀熱遼部隊挺進東北、熱河的任務是:配合蘇聯紅軍作戰,消滅東北、熱河的日偽武裝及日偽漢奸勢力;接管日偽佔領的城市,建立人民政權;收繳敵偽武器、資財,擴大部隊;為後續部隊和乾部進入東北開闢通道。具體任務區分:東路和隨後出發的軍區第二梯隊,配合蘇軍解放遼寧、吉林;西路和中路,配合蘇軍解放熱河。 8月16日,擔任東路進軍任務的十六分區部隊,在曾克林、唐凱的率領下,自撫寧地區出發,沿北寧鐵路兩側東進。當時,日本政府雖已宣布投降,但據守在冀東北寧鐵路沿線據點裡的日偽軍,沒有主動交出武器的意思,這給部隊的東進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沿途經過的一些重要集鎮,像昌黎、張家莊車站、雙旺鎮等,幾乎無一例外地是用武力攻克的。就這樣,曾克林部且戰且走,一路東行,於8月下旬打下了海陽鎮、柳江和石門寨煤礦,進抵山海關地區。

此刻,山海關城內尚有日偽軍2000餘人,裝備精良,憑險頑抗。曾克林和唐凱研究決定:由於北寧鐵路瀋陽至錦州段已為蘇軍控制,中段也被八路軍切斷,山海關無關大局,因此,東進部隊應迂迴出關,加快進軍東北的步伐。 8月28日晚,部隊冒著傾盆大雨,由山海關西們的九門口出關,踏上了遼西的土地。 前所,是北寧鐵路山海關外的第一個車站。該站駐有偽軍400多人。 29日上午,曾克林部派代表向駐守車站的偽軍送去最後通牒,令其放下武器。 下午5時,前所400多偽軍全部投降。當日晚,曾克林、唐凱接到通知:“蘇軍一個分隊從赤峰方向開來,於明日抵達前所,請注意聯繫。” 為了慶祝兩國軍隊在中國反法西斯戰場上的歷史性會師,曾克林部全體指戰員傾注了極大的熱忱。當晚,決定臨時抽調司號員。組成“軍樂隊”,戰士們把手中的武器也擦得鋥亮。曾克林、唐凱向蘇軍提出聯手攻打山海關的建議。蘇軍上校請示上級後同意配合行動。

於是,中蘇兩國軍隊在山海關攻堅戰中首次聯合作戰。作戰的任務與協同十分簡單:曾克林部擔任主攻,奪取城垣;蘇軍則擔負火力支援。 上午11時許,中蘇雙方派出的代表乘蘇軍吉普車進抵山海關城下。談判在城外的一棟房子裡進行。中蘇兩軍代表令駐山海關的日軍和偽軍於當日下午2時,率部於山海關南火車站無條件投降。 日方代表表示:山海關不歸“滿洲國”管,也不屬蘇聯軍隊作戰範圍,更不是八路的受降區域。他們已奉上級命令,只能向蔣介石的國民黨中央軍投降。 8月30日下午5時,在蘇軍炮火的支援下,曾克林部開始攻擊山海關。冀熱遼十六分區的十二團和十八團分別從兩翼向城關展開攻擊。經過一個多小時戰鬥,十八團首先奪佔了城內製高點,將紅旗插上了“天下第一關”的城樓。隨後,十二團也攻下了火車站,炸開城門,突入城內。黃昏時分,戰鬥結束。

攻占山海關後,冀熱遼軍區十六分區的部隊便成了名副其實的“出關第一軍”。東進部隊也決定乘火車進發。山海關車站的鐵路工人全力支持,很快,一列由客、貨、敞篷等幾十節車廂組成的混合列車準備就緒。 9月4日,曾克林、唐凱率部隊登上東行列車,當日抵達錦州,與已到錦州的蘇軍會師。部隊到錦州後,由十六分區十八團組成了錦州衛戍司令部,接管了偽錦州省、市政府和遼西地區,控制了遼西走廊。主力部隊則繼續東行,向瀋陽挺進。 正當曾克林、唐凱率東路挺進部隊打昌黎、出山海關、進入遼西之際,冀熱遼軍區其他兩支部隊也進入熱河。 8月18日,由舒行司令員、李子光政委率領的西路十四分區部隊,沿興隆、承德、灤平前進,與由多倫南下的蘇軍會師,解放了圍場、隆化等一批縣城。

由第十五分區司令員趙文進率領的中路部隊,8月17日經喜峰口向平泉、凌源、赤峰開進,並於8月20日在平泉與蘇軍會師,解除了當地的偽滿武裝,接管了八座縣城。 9月5日,曾克林、唐凱率領的東路挺進部隊,搭乘火車,一路風塵僕僕,進入東北最大的城市——瀋陽。 一個星期以後,這支部隊又相繼進入了鞍山、遼陽、撫順、本溪。至此,冀熱遼軍區十六分區部隊,在曾克林司令員和唐凱副政委的率領下,搶到了先機。 一個月以後,即1945年10月,這支最先出關的部隊已經發展到6萬多人。 1946年元月,第十六分區擴建的各部隊,與南滿的山東部隊、南滿縱隊合編,建立了遼東軍區(南滿軍區)和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第四縱隊。第十六分區的供給、衛生、軍工部門編入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機關。

1945年8月11日清晨,八路軍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住處聚集著中共山東分局和山東軍區的重要領導人。羅榮桓宣讀了朱德總司令命令各解放區部隊積極進軍的電報,並佈置了晚上召開的高級幹部聯席會議。 當晚,在中共山東分局和山東軍區高級幹部聯席會議上,羅榮桓就執行中央和八路軍總部的指示提出了具體意見。他要求:迅速整編部隊,及時向鐵路線和大城市進擊,以有力的反攻作戰,逼使日偽軍繳械投降。 山東根據地的發展壯大,傾注了羅榮桓的心血。 1938年11月,八路軍一一五師政委羅榮桓與代師長陳光率師機關和第六八六團組成的東進支隊從晉西出發,於1939年3月進入山東,同八路軍山東縱隊會合。隨後,這兩支武裝發展到8萬多人。 1943年3 月,中央軍委決定:羅榮桓為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一一五師政委、代師長。 8月,羅又兼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在六年多的抗日烽火中,山東抗日根據地已擁有27萬武裝和2400萬人口。

在大反攻的日子裡,羅榮桓抱病指揮部隊分五路進軍,迅速進入津浦、膠濟、隴海等鐵路沿線敵占區,收復主權,收繳日偽武裝。與此同時,羅榮桓認真執行了中央關於派部隊進軍東北的指示。他安排了第一批從海路進軍東北的部隊,即由濱海軍區副司令員萬毅率領的“東北挺進縱隊”。該“挺進縱隊”是由濱海支隊和膠東軍區一部分部隊組成,約3500人,萬毅任司令員,周赤萍任政委。 萬毅是原東北軍將領,曾在張學良的東北軍第五十七軍中任團長,出生於遼寧金縣。他15歲來到奉天城(瀋陽),參加了奉軍,在十數年的軍旅生涯中,因作戰英勇,逐次晉升為團長。 1938年,已經隨部隊撤至關內的萬毅,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當年春,萬毅率東北軍五十七軍六二七團血戰連雲港,拒敵登陸,殲日軍百餘人。 1939年初,他率部破襲津浦路,生俘日軍少將原山方雄。同年秋,已升任五十七軍一一一師第三三三旅旅長的萬毅,率部襲擊魯東南大店,一舉殲日軍兩個中隊。在當地,日偽軍據點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怕一萬,就怕萬毅!”

1940年9月,萬毅和其所在師師長常恩多發動了一次鋤奸運動,驅逐了與日軍勾結的軍長繆澂流。 1941年2月,國民黨清理東北軍中的中共地下黨員和進步分子,萬毅遭到關押。 1942年3月,蔣介石電令國民黨魯甦戰區總司令於學忠“就地秘密槍決”萬毅。於學忠採取拖延態度。 7月,蔣介石再次電令於學忠除去萬毅,所幸萬毅已逃至八路軍駐地。隨後,常恩多率一一一師脫離國民黨,進入濱海抗日根據地。 1942年8月,常恩多病逝,萬毅接任師長。 1944年10月,萬毅率領的東北軍第一一一師正式改編為八路軍山東軍區濱海支隊,萬毅兼任山東軍區濱海軍區副司令員。在中國共產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上,萬毅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羅榮桓、萬毅等人仔細研究了部隊行動的細節,包括部隊的航渡路線、登陸地點、海上可能遇到的情況、到東北後的工作方針等。之後,羅榮桓送走了山東赴東北的第一批部隊。 9月11日,羅榮桓收到了中央來電,電文說:“據膠東區黨委派人在大連偵察,我黨我軍目前在東北極好發展。為利用目前國民黨及其軍隊尚未到達東北以前的時機,迅速發展我之力量,爭取我在東北鞏固地位,決定從山東抽調4個師12個團共2.5萬至3萬人,分散從海路進入東北,並派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蕭華前去統一指揮。” 這是中共中央在一個月內,第二次調山東軍區所屬部隊到東北,並且是主力部隊。 羅榮桓立即電召在博山指揮作戰的蕭華,命他火速回軍區接受任務。 蕭華長期以來,一直在羅榮桓的領導下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羅榮桓任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蕭華任副主任。 1938年,蕭華奉命率部隊挺進冀魯邊。以後,羅榮桓任一一五師政委,也到了山東。 1940年5月,蕭華任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 接到電報後,蕭華輕騎簡從,日夜兼程,趕回軍區。 羅榮桓在病榻上向蕭華交待了任務:“中央指派你立即去東北。你先看看這幾份電報。” 電報有三份:第一份是8月29日《中央關於迅速進入東北控制廣大鄉村的指示》;第二份是9月11日中央轉髮膠東區委報告大連情況並命令蕭華率部進入東北的指示:第三份是9月15日中央關於成立東北局全權領導東北一切工作的決定。蕭華感到責任重大,請示羅榮桓:“什麼時候出發?” 羅榮桓答道:“立刻。分局討論決定:由你先期率領司、政、供、衛機關一部分乾部去膠東,從海路挺進東北。調去東北的四個師的部隊,由我來安排。……”“過海要注意美國軍艦搗亂。要改穿便衣,晚上偷渡。沿途的島嶼要控制起來,設立兵站。” 為了保障主力部隊渡海,山東軍區成立了由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組成的海運指揮部,擔負保障任務。許世友徵集了膠東沿海30餘隻海船,140餘隻帆船,把幾萬部隊運過了渤海海峽,創造了海上輸送史上的奇蹟。 為了打通海路,膠東軍區部隊消滅和驅逐了煙台附近崆峒島和蓬萊以北長山列島的偽軍。佔領了瀕臨遼東半島的外長山列島,並在沿途砣磯等島嶼設立了兵站,聚草存糧,保障了海運暢通與軍需供應。 位於膠東半島黃縣的龍口和蓬萊縣的欒家口是八路軍的登船地點,歷來山東人闖關東也都是從這裡起航。 9月19日,正當山東部隊全力跨海東渡的時候,中央作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決策,並指派原欲回延安治病的羅榮桓赴東北工作。 10月13日,羅榮桓接到中央來電:決定第三期再向東北出兵5萬人,主要從山東部隊中抽調。接著,中央催促羅榮桓“率輕便指揮機關,日內去東北。” 10月24日,羅榮桓抱病由臨沂前往膠東,準備東渡。 31日,中央決定成立東北人民自治軍,任命羅榮桓為第二政委。 11月初,羅榮桓一行乘六艘汽船自龍口港駛向遼東半島。按計劃,作戰科長尹健率機關人員及特務團一個營乘五艘汽船,在莊河登陸,然後在遼陽與羅會合。羅則帶少數警衛人員與參謀處長李作鵬、情報處長蘇靜等直駛大連,再乘火車赴瀋陽。途中羅榮桓一行在旅順口附近海面遇到蘇軍阻攔,於是改道向瀕臨黃海的貔子窩駛去。 貔子窩是遼東半島東側黃海岸邊的一個漁港,座落在中長鐵路南端的一條支線上。 1904年日俄戰爭時,日軍久攻旅順口不下,曾派兵在此登陸,迂迴到沙俄守軍側後,大敗俄軍。 羅榮桓一行到達貔子窩時正遇落潮,船停在離海岸一里遠的海面,時值初冬,羅一行蹚過冰冷的海水,踏上了東北的土地。在向東北的進軍中,從8月中旬到10月底,八路軍山東軍區共輸送了三批部隊。這些挺進東北的部隊,大部分走海路,一部分走陸路,還有一部分海陸兼行,分別在10月、11月、最遲也在12月上旬,到達東北的指定地區。這些部隊是:由濱海支隊和膠東軍區一部組成的東北挺進縱隊,共3500人,在司令員萬毅和政委周赤萍的率領下,從海路抵達遼東半島,10月到達磐石、海龍、東豐、西豐地區。 由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蕭華率領的軍區機關及直屬部隊約1000人,從海路抵達大連老虎灘登陸,10月初進至安東。山東軍區第五師和第六師各兩個團約1 萬人,在第五師師長吳克華、政委彭嘉慶的率領下,走海路,10月24日進駐營口地區。山東軍區第七師在師長兼渤海軍區司令員楊國夫的率領下,經陸路假道冀東,於10月下旬進抵山海關地區。 渤海軍區副政委劉其人率渤海軍區三個團,經古北口從陸路抵達東北。 以上楊國夫,劉其人部共計六個團,1.2萬人。山東軍區第二師7500餘人,在師長羅華生、政委劉興元的率領下,走海路,11月上旬抵達瀋陽以南的莊河與鞍山地區。山東軍區第一師7500餘人,在師長梁興初、政委梁必業的率領下,於11月中旬經由陸路抵達遼西錦州地區。 山東軍區第三師8300餘人,魯中警備第三旅4000人,分別在魯中軍區政委羅舜初、警備第三旅旅長胡奇才率領下,走海路,於12月上旬到達遼陽、鞍山地區。 膠東軍區海軍支隊1000餘人,在支隊長田松率領下,走海路,11月中旬轉赴牡丹江地區。 此外,先後進入東北的還有山東軍區直屬部隊與機關人員4000人及地方武裝一部,分別進駐安東和瀋陽地區。 截止到1946年初,八路軍山東軍區奉命開赴東北的部隊共有八個師(旅),三個支隊,合計6萬餘人,日後成為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民主聯軍主力部隊的重要組成部分。 1945年9月17日上午,延安東關機場一架蘇軍後貝加爾方面軍前線航空兵的雙引擎道格拉斯式運輸機,向瀋陽方向飛去。剛被任命的東北局書記以及日後成為東北人民自治軍政委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彭真,剛被任命的東北局委員以及日後成為東北人民自治軍副政委的中央政治局委員陳雲,此外,還有日後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重要領導職務的葉季壯、伍修權、曾克林等人此時正在飛機上。 彭真等人飛離延安,是中共根據先期進入東北的曾克林反映的情況而所採取的部署。 9月5日,曾克林率部乘火車抵達瀋陽。駐紮在瀋陽的蘇軍不准曾部下車,曾只好帶著參謀到蘇軍司令部交涉。蘇軍衛戍司令卡夫東態度冷淡。曾克林強忍解釋。卡夫東道:“根據雅爾塔協定和中蘇條約,最高統帥部是不會同意你們進瀋陽的。”曾克林據理力爭:“你們有最高統帥部,我們也有最高統帥部。我們的最高統帥部是毛澤東、朱德。我們是奉他們的命令來瀋陽的。要我們離開瀋陽,需要有延安總部的命令。”經再三交涉,蘇軍駐瀋陽衛戍司令卡夫東終於同意曾克林部下車,但部隊必須住到瀋陽市外30裡的蘇家屯。曾部2000餘人抵達瀋陽的消息不脛而走。當地群眾湧上街頭熱烈歡迎的場面出乎蘇軍預料,於是又通知曾克林部駐紮在市區故宮東面的小河沿。 9月6日,曾克林、唐凱率第十六軍分區司令部進駐原偽滿市政府大樓。 9月7日,蘇軍駐瀋陽最高軍事機構——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邀請曾、唐。 在近衛坦克第六集團軍司令部,克拉夫欽科上將、杜曼寧中將率蘇軍駐瀋陽各軍兵種負責人、軍長、軍事委員會見了他們。席間克拉夫欽科表示了歉意。 隨後雙方就如何相互配合作戰,肅清日偽武裝勢力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磋商,此次會談對我軍後續部隊進入東北,開創東北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冀熱遼軍區第十六分區部隊進入瀋陽後,一度接管了日關東軍的軍火庫,得到大量武器彈藥,部隊裝備大力改善。中旬,又開赴南滿,接管了鞍山、遼陽、營口、撫順、本溪等城市。消滅了這些地區的偽滿勢力。然而,國民黨勢力也在東北急劇膨脹,國共的較量日趨激烈,蘇方又不便公開支持中共,今後的局勢難以預料。為得到中共中央的及時指示,蘇軍駐長春總司令馬利諾夫斯基元帥為了與中共中央聯繫,於是,曾克林同蘇軍代表衛斯別夫及翻譯謝德林乘飛機抵達延安。 9月14日當日,劉少奇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聽取曾克林關於冀熱遼部隊挺進東北配合蘇軍作戰及進入瀋陽地區後工作情況的詳細匯報,並作出決定:成立以彭真、陳雲、程子華、伍修權、林楓為委員,以彭真為書記的東北局,立即赴東北開展工作。 眼下,搭乘這架道格拉斯軍用運輸機的便是幾位中共“接收”大員…… 飛機準備直飛瀋陽。因天氣惡劣及飛機故障,飛機在山海關迫降。著陸時飛機衝出跑道,一頭扎進田裡,翹起了尾巴。陳雲被巨大的衝擊力推進了駕駛倉,但只嚇了一跳,彭真受了輕微的腦震盪,葉季壯的腿被翻倒的油桶和通訊器材壓傷,其餘的人也都受了輕傷。 9月18日,彭真、陳雲等東北局主要領導,在瀋陽原張作霖大帥府西樓召開了東北局第一次擴大會議,彭真、陳雲傳達了中央的戰略方針並提出了東北局的當前任務,這些任務包括:收繳敵偽武器,加緊剿匪工作,鎮壓漢奸和敵特分子;安定社會秩序,恢復生產;發動群眾,擴大人民武裝,準備回擊國民黨發動的內戰;在接含的城市中摧毀偽政權,建立各級民主政府;在農村組織群眾開展反姦反霸、減租減息鬥爭;大力宣傳我黨的方針政策等等。東北局第一次擴大會議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對東北戰略區實施統一領導的開始。 中共中央東北局展開工作後,很快便與東北抗日聯軍中的黨組織——中共東北黨委員會接上了關係。 東北抗日聯軍,是日本佔領時期中共在東北地區堅持對日鬥爭的武裝。 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人民組成了多股游擊隊。然而,由於各抗日游擊隊之間和隊伍內部存在矛盾,加上日軍的反復清剿,到1933年,各游擊隊總數減至數万人。與此同時,中共黨員李紅光、楊靖宇領導的游擊隊則發展到2000人。 1934年秋中共滿洲省委著手建立抗日聯軍,共編成七個軍,並於1935年發表了《抗日聯軍統一建制宣言》。 1936年冬東北抗日聯軍又編組了四個軍。 1937年對這11個軍進行了整編,編為:第一路軍,總指揮楊靖宇;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第三路軍,總指揮趙尚志(後為李兆鱗)。其總人數有4.5萬人。 1938年以後,日軍加緊了對抗日聯軍的“掃蕩”,使抗聯又一次遭受嚴重挫折。 1940年1月楊靖字犧牲。到1942年底,抗聯已不足千人。鑑於形勢險惡,中共東北黨委會(原滿洲省委)決定將抗聯的基干人員轉移到蘇聯境內。於是周保中等撤到了蘇聯的西伯利亞地區。 在1945年8月的蘇軍遠東戰役中,抗聯部隊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潛入東北繪製日軍防禦工事圖,刺探日軍兵力部署。在蘇聯的三個方面軍中組織了先遣作戰分隊,還有一些人被空投到戰略目標擔任偵察和嚮導工作。也可說他們是最先進入東北的中共武裝。 1945年9月初東北抗聯骨幹分四批乘飛機進入東北,這些抗聯部隊分別是:第一批,1945年9月6日,由李兆麟、王效明率領,共170餘人,自蘇聯遠東到達哈爾濱、吉林、延吉地區。第二批,於9月7 日由彭施魯帶領,自伯力飛抵佳木斯地區。第三批,由周保中率領,分乘四架飛機,於9月8日分別到達長春,瀋陽。第四批,分別由王明貴、范德林、董崇彬帶領,於9月9日飛抵齊齊哈爾和大連。 就在彭真、陳雲一行飛往東北的當天,劉少奇致電在重慶談判的毛澤東,提出了當前的工作方針:“向北推進,向南防禦”,具體內容是:為實現力爭東北、完全控制熱察兩省的計劃,將新四軍江南主力部隊立即轉移到江北;調華東新四軍主力10萬人到冀東,或調新四軍主力到山東,再從山東、冀魯豫抽調10萬人至15萬人到冀東、熱河一帶;留下一部分力量堅持和發展華東根據地。毛澤東表示贊同。 在頒發給各中央局的《關於目前任務和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和部署的指示》中說:“目前我全黨全軍的主要任務,是繼續打擊敵偽,完全控制熱、察兩省,發展東北,以便依靠東北和熱、察兩省,加強全國各解放區及國民黨地區人民的鬥爭,爭取和平民主及國共談判的有利地位。” 中共中央此時還調派了大批幹部赴東北,以加強東北黨和軍隊的領導力量。 繼彭真、陳雲到達東北後,中央又派出了政治局委員高崗、張聞天。其他相繼派遣到東北工作的中央委員、候補中央委員有林彪、李富春、李立三、羅榮桓、林楓、蔡暢、王稼祥、黃克誠、王首道、譚政、程子華、萬毅、古大存、陳郁、呂正操、蕭勁光等。這些中央領導人中,絕大部分擔任和兼任了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民主聯軍及其各軍區的領導人,為這支人民軍隊的成長、壯大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5年10月31日,中央決定成立東北人民自治軍,任命林彪為總司令,彭真、羅榮桓為第一、第二政委。 林彪8月24日離開延安,同行的有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劉伯承、鄧小平和新四軍的陳毅等人。林彪的目的地是山東,接替羅榮桓任山東軍區司令員。 當到達河南的濮陽時,一行人接到了中央“萬萬火急”的電報,要林彪、蕭勁光、江華、鄧華、李天佑、聶鶴亭等原定去山東的同志,立即轉道去東北。 林彪是黃埔四期學員,湖北黃岡人。經歷過南昌起義、湘南起義、中央蘇區反“圍剿”鬥爭,沿營長、團長、縱隊司令、軍長和軍團長的職務拾級而上。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 此刻,再一次被委以重任並晝夜兼程趕赴東北的林彪,正緊張的思索著。 不苟言笑,陰沉著臉,似睡非睡,這是林彪思考問題的外部特徵。一路上,這位還未正式就位的總司令,邊走邊思考,已經進入了情況。 9月22日和24日,在往東北的路上,林彪向中央軍委和山東的羅榮桓發去了兩份電報。電文說:“為掌握冀熱遼戰略樞紐,準備一切力量,爭取粉碎國民黨與我們爭奪華北、東北的進攻,以保東北的順利爭取,因此,我們為堅決執行軍委這一意圖和任務,擬由此間經冀中、直到冀東,佈置冀熱遼一帶地方工作,發動群眾,組織武裝,並準備和訓練部隊,建設砲兵,以及進行佈置戰場等工作。” 考慮到爭奪東北的需要,林彪特別囑咐山東部隊做好“津浦路之破壞工作”,“除破壞鐵軌外,必須挖壞路基”,以阻滯國民黨軍隊沿津浦路北犯。 就這樣,冒著綿綿秋雨,邊行軍走路邊考慮問題邊指揮部隊,林彪一行於10月上旬到達了山海關。東北局的人已經在此恭候多時了。從山海關東行,免去了行走與鞍馬的辛苦,乘火車順利地到達瀋陽。 11月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在瀋陽正式成立。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二政治委員,呂正操任第一副令員,李運昌任第二副司令員,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員,蕭勁光任第四副司令員兼第一參謀長,程子華任副政治委員,伍修權任第二參謀長,陳正人任政治部主任。 11月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在瀋陽正式成立。 正當中國共產黨調兵遣將派主力部隊和大批黨政幹部進入東北之際,蔣介石也在利用國民黨政府的那些優勢,利用中蘇條約,打著“接收主權”的幌子,企圖在美國的幫助下,從海、陸、空強佔東北。 8月31日,蔣介石任命熊式輝為東北行營主任,以國民政府名義將東北劃分為九個省,9月5日,公佈了東北九省二市主席、市長的名單。 10月12日,熊式輝抵達長春,原偽滿冀東討伐隊姜鵬飛部任保衛。因蘇聯軍方拒絕合作,重慶國防部企圖利用美國飛機大批運兵東北的計劃未能實施。 空運的路被堵死,在重慶的督令下,熊式輝再次派代表與駐東北蘇軍當局晤談,希望蘇軍能夠網開一面,在撤軍之前,允許國民黨軍在大連和營口登陸。 由於大連是商港,為蘇聯控制的地區,蘇聯人一口回絕,根本沒有商量的餘地,天上海上都走不通,蔣介石只好依靠地面部隊,沿平漢、津浦路北上,向東北調兵。 10月中旬,國民黨傅作義部5萬人搶占綏東地區,企圖佔領熱河和察哈爾兩省。同時,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馬法五、高樹勳率4.5萬人,從新鄉沿平漢路進抵石家莊,與胡宗南部成犄角勢,以切斷東北解放區與華北解放區的聯繫。 10月下旬,國民黨17個軍約40萬人,在日偽殘餘的策應下,分批向華北、東北推進。 針對蔣介石的軍事部署,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指示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和山東等部隊,從10月中旬到12月中旬,先後組織實施了察綏戰役、邯鄲戰役、津浦路戰役,殲滅國民黨軍7萬多人,大大遲滯了蔣介石的北進戰略。 利用有利時機,東北人民自治軍對東北的部隊進行了整編,共組建了十個軍區。這些軍區是: 錦熱軍區,司令員李運昌,下轄第二十七旅,第三十旅,第三十二旅及砲兵旅,約3萬人。不久,該軍區調歸晉察冀軍區之冀熱遼軍區建制。 遼東軍區,蕭華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轄第一縱隊,第三縱隊,直屬第一、二、三支隊和寬甸警備司令部,共3.6萬人。 1946年1月,遼東軍區改為南滿軍區,部隊也作了相應調整,將第二、第三縱隊合編為第四縱隊;原山東軍區第三師、魯中警備第三旅與第十六軍分區第二十一、第二十三旅合編為第三縱隊。 遼寧軍區,1945年11月底由瀋陽保安司令部一部在本溪組建。張學思任司令員,白堅任政治委員。下轄保安第三旅,第一、第二、第三軍分區,1.6萬人。 遼西軍區,1945年12月由瀋陽撤出之原遼寧保安司令部一部與公安大隊等組建而成。鄧華任司令員,陶鑄任政治委員,下轄保安第一旅,工人縱隊及第一、第二、第五軍分區,1萬餘人。 遼北軍區,1945年11月,以梨樹地區為中心組建而成。倪志亮任司令員,郭述申任政治委員,下轄第一四六團及西安、西豐、海龍、梨樹四個縣大隊,1萬餘人。 吉林軍區,1945年11月組建於長春地區。由周保中任司令員,林楓任政治委員,下轄東北挺進縱隊第一、第二支隊,吉林、吉東地區保安團23個,3.8萬人。 松江軍區,1945年11月組建於哈爾濱市。由盧東生任司令員,盧犧牲後,由聶鶴亭任司令員,張秀山任政治委員,下轄哈東、哈南、哈西、哈北和牡丹江等五個軍分區,1.4萬人。 嫩江軍區,1945年11月組建於齊齊哈爾。由王明貴任司令員,劉錫五任政治委員,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軍分區,8500餘人。 北安軍區,1945年11月組建於黑龍江的北安,葉長庚任司令員,下轄第一、第二、第三支隊,8000餘人。 三江軍區,1945年12月由原冀中軍區部隊為主在佳木斯組建。孫景宇任司令員,李范五任政治委員,下轄二個團,2000餘人。 東北人民自治軍,除設立上述軍區以外,直屬總部的部隊還有:原山東軍區第一師、第二師、第三師、第七師、魯中警備第三旅;由原冀魯豫軍區第二十一團於瀋陽以西地區擴編而成的第二十五旅;由原陝甘寧邊區第三五九旅一部於本溪、撫順地區擴編而成的第三五九旅;原新四軍第三師,下轄第七旅、第八旅、第十旅、獨立旅。這些來自冀中平原、膠東半島、延河之濱和淮水兩岸的八路軍、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爭奪黑土地的最基本力量。在向東北進軍的幾路主力部隊中,最艱苦、行軍最遠的,大概要數黃克誠的新四軍第三師。 9月下旬,新四軍第三師所轄四個旅和三個團,分兩路,陸續從江甦的鹽阜、淮海地區出發,經江蘇、山東、河北、熱河,歷時60多天,行程3000多里,抵達遼西錦州地區。 1945年8月中旬,黃克誠奉命率新四軍第三師主力一部,進抵淮南津浦路以西,協同新四軍第二師阻止國民黨桂係部隊東進。當黃克誠得悉蘇軍發動遠東戰役之後,一向深謀遠慮的他向華中局書記饒漱石提議,立即給中央發報,建議中央及軍委迅速派大部隊到東北去,不要管蘇聯同意與否,不可錯過時機。然而,饒漱石卻不同意,黃克誠即以自己的名義起草了一份電報。 在這份《我對目前局勢和我軍軍事方針的意見和建議》的電報中,黃克誠主張“有決心地、主動地放棄一些地區,集中主力進行決戰,創造聯繫一片的大戰略根據地,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游擊戰爭,逼迫蔣介石向我讓步,取得和平”。在軍事部署上,黃克誠向中央建議: “1、東北既能派隊伍進去,應盡量多派,至少應有5萬人,能去10萬人為最好。並派有威望的軍隊領導人去主持工作,迅速創造根據地,支援關內鬥爭。 “2、以晉、綏、察三地為關內第一戰略根據地,應集中10萬主力,進行消滅傅作義、閻錫山、胡宗南之決戰,達到控制整個察、綏與西北部和太行山全部。 “3、以山東為關內第二戰略根據地,應集中15萬主力,待敵人繳槍之後,在濟、徐、膠、海鐵路線進行決戰,達到控制整個山東。 “4、其他各地區,則成為二大戰略根據地之衛星,力求爭取局部決戰之勝利,若不可能時,即以游擊戰爭長期周旋。” 電報發出的第九天,在剛剛收復的淮安城中,黃克誠接到了命令,要他率新四軍第三師主力開赴東北。 當時李運昌部已在東北接管了蘇軍繳獲的幾座軍火庫,很多人主張留下裝備輕裝前進。在動員會上黃克誠力排眾議,給部隊下達了兩條命令:一是要部隊帶上棉衣,二是要全副武裝。多餘的武器可以留下,交給地方使用。 9月28日,黃克誠與副師長兼參謀長洪學智一起,率全師3.5萬人從淮陰啟程,向山東進發。 離開蘇北之前,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曾指示第三師到達山東後停留一個時期休整部隊,補充給養。黃克誠再三斟酌,於10月4日向中央軍委發報,主張兵貴神速,捷足先登,若滯留魯地,貽誤戰機,建議到山東後稍事休整立即北進。 10月6日,中央軍委回電:“為迅速達成戰略任務,三師部隊在到達山東後,應兼程北進,不在山東擔負戰鬥任務。”黃率部在山東臨沂休整兩天后,即向河北進發。 第三師蘇北出發時部隊動員口號為:到隴海線作戰。 跨過隴海路後是到平津之間去作戰。到達冀東地區,從楊村過了平津鐵路,進抵三河、玉田一線後,各部隊才正式開始了進軍東北的動員。 11月中旬,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第三師經豐潤、遷安,由冷口出關。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第三師一直把給養供給作為“先行官”。在江蘇、山東、河北時一切順利,但出關後給養髮生嚴重困難。黃克誠為此兩次致電中央軍委,請求援助。然而,相繼出關的部隊太多,沿途實在不堪重負。第三師憑著頑強的精神於10月下旬經青龍、建昌到達錦州附近的江家屯,結束了這次歷時兩個月、跨越五個省的長途進軍。長途行軍,部隊減員3000多人。 新四軍第三師到達東北時的戰鬥序列為: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副師長劉震,副師長兼參謀長洪學智,政治部主任吳法憲。 第七旅,旅長彭明治,政委郭成柱,5900餘人;第八旅,旅長張天雲,政委李雪三,6000餘人;第十旅,旅長鍾偉,政委王鳳梧,7000餘人;獨立旅,旅長兼政委吳信泉,6000餘人;師屬特務第一、第二、第三團,7000餘人。 在挺進東北的千軍萬馬中,黃克誠所率新四軍第三師部隊在數量上僅次於山東軍區八路軍,成為日後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和東北民主聯軍的骨幹力量。 1945年8月31日,蔣介石任命熊式輝為東北行營主任,總攬重慶政府在關外的事務。但是,一個多月過去了,這位封疆大吏仍然在重慶。當10月12日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帶著他屬下的九省二市省主席和市長們飛抵長春時,才發覺這裡的“情況”不對頭。熊式輝派外交部駐東北特派員蔣經國前往蘇軍駐東北總部接洽,結果無功而返。不久,接收大員們連長春都不敢呆了。原來,在大員們駐地擔負警衛和治安的警察,竟是萬毅率領的“東北挺進縱隊”的八路軍。 10月18日,重慶國民黨政府宣布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列入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戰鬥序列的部隊有十三軍、三十軍、三十二軍、五十二軍、九十二軍和九十四軍。但是,這些部隊還遠在中國東南地區和越南的河內、海防。 10月22日,蔣介石在官邸召見了杜聿明。 10月下旬,杜聿明銜命飛往上海,會見駐上海的美國第七艦隊司令金開德上將。金開德承諾運輸兵員任務後,杜聿明又直飛東北。拜會馬林諾夫斯基元帥。雙方經過協商,馬林諾夫斯基同意國民黨軍在營口登陸,並將一張標好的營口蘇軍位置圖交給杜聿明,上面還標明了營口蘇軍掩護國民黨軍登陸地點。 然而杜聿明11月3日在秦皇島與美海軍第七艦隊代理司令巴貝中將乘“脫羅爾號”前往營口時,發現蘇軍已撤離,中共武裝佔領了碼頭。杜聿明返回重慶向蔣介石匯報經過,並提出武力“接收”東北三點計劃: 第一,請蔣迅速抽調10個軍,以美國艦隊掩護,在營口或葫蘆島強行登陸;先肅清東北,再回師關內作戰。 第二,請批准建立東北地方武裝,按九省二市收編偽滿11個保安隊,準備整訓後接替國民黨軍防務。 第三,委派九省二市11個軍事特派員,深入各省市,開展“敵”後活動。 蔣介石表示,第二、第三點計劃,交熊式輝和軍令部核辦:將天津以東劃歸東北行營作戰區,命杜指揮第十三軍、第五十二軍及第九十四軍先佔領山海關。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