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戰爭軍事 燃燒的土地·抗日著名戰役錄

第8章 第六章徐州會戰和台兒莊大捷

日軍攻占南京後,在南北戰場取得暫時勝利的基礎上,重新制定了對華政略、戰略,決定進一步加強軍事力量和扶植傀儡政權,企圖軍、政兩手並用,迫使國民政府屈服。 1938年1月16日,日本近衛內閣公開發表《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政府聲明》,並建立對華長期戰爭體制。但“當時日軍的武器、彈藥,器材等嚴重短缺,只有在增設兵團、休整部隊、嚴肅軍紀後,才能進行大規模的作戰”。為此,日本政府採取一系列政略、戰備措施,實行總體戰體制,“傾國家全力遂行戰爭”。進一步擴大軍事力量,大本營決定在1938年“上半年新成約11個師團”,並儲備50個師團基數的武器、彈藥、器材,將軍工生產提高到120個師團基數和3500架飛機,到1940年建成60個正規師團、30個暫編師團、250個飛行中隊。制定1938年的戰略方針,在完成“實質性的準備”以前,“採取純消極持久戰方式,把國力特別是軍力的消耗,減少到最低限度”。同時,在佔領區加速建立傀儡政權。在北平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維新政府”,企圖以此“促使蔣介石政權實質性的崩潰”。

1938年2月14日,日本大本營下令撤銷華中方面軍、上海派遣軍和第110軍的3個司令部,建立華中派遣司令部,統一指揮華中日軍。由於華北方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爭不斷發展,“後方地區治安不穩”,為加強華北兵力,先後將第5師團的第9旅團、第16師團、第114師團調至華北。 南京失守後,國際形勢發生變化: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中日和談調停失敗,一向與國民政府關係密切的德國,清洗了較為傾向與中國友好的國防部長勃洛姆堡元帥、外交部長牛頓特男爵和經濟部長沙赫特博士等,任命一貫主張與日本結盟的里賓特洛甫為外文部長,於1938年2月正式承認“滿洲國”。英、美、法等國人民群眾雖然同情、支持中國抗戰,但其政府不肯為中國得罪日本,均持觀望態度。美國總統羅斯福雖然曾在芝加哥發表了“隔離”演說,不指名地警告日本,但中心要點是警告日本不得違背九國公約規定的各國在華“機會均等”及“中國門戶開放原則”,而不是譴責日本對華侵略。在國際上,只有蘇聯的斯大林為了利用中國“來對付日本人”,“緊緊束縛住日本的手腳”,以便“在德國一旦進攻蘇聯時,能避免兩面作戰”,積極援助中國政府抗戰。至1938年2月,賣給中國飛機約200架和裝備20個師的武器、彈藥,並派遣志願飛行員及軍事顧問、教員等。

面對上述情況,國民政府在政略、戰略上採取一系列措施,重新組織抗戰:接受中國共產黨的一部分意見,制定《抗戰建國綱領》,實行全面抗戰;開始執行“持久消耗戰”的戰略方針。此方針雖然早已製定,但從七七事變至南京失守,國民政府軍隊實際執行的是以陣地消耗敵人,在戰役上爭取持久的方針,戰略上仍幻想迅速結束戰爭。經過半年的抗戰,最高軍事當局既認識到國際干涉和和平談判短期內不能買現,中日戰爭確已形成持久之勢,又接受了華北、滬京作戰的沉痛教訓,開始轉變戰爭指導,由單純固守陣地、據點進行死拼的戰役持久,改為不強調“一城一地之能否據守”,“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持久。白崇禧說過:在南京失守後,“我們戰略之應用,確已改變方針,不復與敵人在一點一線上爭奪”。雖然實踐證明,這一戰略方針仍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消極性,但與前一段所執行的方針相比,已大大前進了一步。

為適應持久抗戰的需要,1938年1月17日,國民政府改組軍事委員會,撤銷大本營,重新任命委員。同時還整飭軍紀,懲治了一批臨陣脫逃的高級將領。抗戰以來,“所有前線的軍隊,不論陸軍、空軍和地方部隊,都進行了英勇的抗戰,表示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但也有少數高級將領,或因膽小怕死,或為保存實力,對敵望風而逃。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第3集團軍總司令韓復榘,表現尤為惡劣,防守津浦鐵路北段,手握重兵,未戰先退,致日軍輕易地渡過黃河,佔領大半個山東。 1938年1月11日,蔣介石在開封召開第一、第五戰區高級將領會議,將韓免職查辦,送至武漢,以擅自撤退罪處以死刑。 1月20日,軍委會明令嘉獎抗戰犧牲的郝夢齡軍長、佟麟閣副軍長等5人,並撤職查辦和槍決了41名作戰不力的旅長以上將領,“給保存實力,怠於作戰的軍官以極大震懾,前方士氣,為之一振”。

蔣介石將韓復榘免職後,令第12軍軍長孫桐董代理第3集團平總司令。 17日會議上,向第一、第五戰區高級將領闡述了他以武漢為防禦核心的現階段戰略方針。他說:“我的戰略是什麼?簡單明了他講起來,就是東面要保持津浦路,北面要保持道清路,來鞏固武漢核心的基礎。”軍委會據此制定了作戰指導方案:“國軍主力控制武漢外圍及豫皖邊區,積極整補,由華北及江南抽調出有力一部,加強魯中及淮南,積極襲擾,誘敵主力於津浦鐵路方向,以遲滯敵人之過江西進;並廣泛發動華北游擊戰,牽制消耗敵人、妨害其南渡黃河,直衝武漢。”為貫徹這一方案以加強津浦路防守力量,從第一、第三戰區增調第22、第24集團軍等部隊至第五戰區。此時,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為李宗仁,所屬部隊有第3集團軍(孫桐萱,轄第12、第55軍),第22集團軍(孫震,轄第41、第45軍)、第24集團軍(韓德勤,轄第57、第89軍)、第11集團軍(李品仙,轄第31軍)、第27集團軍(楊森,轄第20軍)、第3軍團(龐炳勳,轄第40軍第39師)、第51軍(於學忠)及海軍第3艦隊、地方武裝等。

日軍參謀本部雖然制定了“對華消極持久作戰”的戰略方針,準備在整頓、補充及擴大兵力後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並規定佔領區的限制:“華北方面,黃河以北及山東大部;華中方面,蕪湖、杭州以東江南”,“嚴禁擴大”。但日本政府的要員們,“不僅對戰爭的嚴重性認識不足”,“而且對勝利存有盲目的驕傲情緒”;特別是侵華日軍的高級將領,因迅速攻占南京和不戰而佔領山東的暫時勝利,以為以現有兵力即可戰敗中國,迫使國民政府屈服,因而不滿大本營的決定。如華中方面軍在攻占南京後,渡江佔領了滁縣、來安、六合、揚州等地,並企圖以2個師團沿津浦路北進,以配合華北日軍在山東的作戰,日本大本營認為準備不夠充分,兵力本已不足,若再擴大戰場,則兵力更為分散,對以後作戰不利,故未予批准。可是侵華日軍置大本營的指令於不顧,上海派遣軍命第13師團向鳳陽、蚌埠進攻,華北方面軍自1937年底以來,多次提出進行徐州作戰,以使華北與華中連結起來的要求。大本營怕“戰局擴大,兵力被牽制”,不予批准。但第2軍仍然下達了向大運河進攻的命令,企圖以既成事實迫使大本營承認他們的行動。至1938年2月上旬,南線日軍攻占巢縣、蚌埠,企圖北渡淮河;北線日軍攻占青島、鄒縣,在諸城,兩下店附近,與中國軍隊激戰。

此時,中國軍隊第21集團軍也由江南轉移至合肥地區,加入第五戰區戰鬥序列。第五戰區依照軍委會南守北攻的指示,於2月3日下達作戰命令。主要內容為:決心將津浦路南段之敵,拒止於淮河以南,由側方連續予以打擊;同時鞏固魯南山地。對津浦路北段及隴海路東段之敵,實施側擊,牽制其南下或西上,以拱衛徐州。令於學忠指揮第51、第31軍力第2野戰兵團,於淮河北岸布防,阻敵北進;令第11集團軍為第1野戰兵團,位於定遠西方三十里鋪至淮河南岸之間,向臨淮、蚌埠之敵側背威脅,牽制其渡河;令第21集團軍為第4野戰兵團,在合肥、張橋鎮一帶集結後,向含山、全椒前進,側擊津浦路南段之敵;令第27集團軍及安徽保安3、4團為第3野戰兵團,由楊森指揮,位於安慶以東,任江面守備,並在安慶、廬江、無錫間地區游擊,1月6日,又下達補充命令,令第3集團軍以主力向濟寧攻擊,以一部迂迴攻擊汶上;令第22軍集團軍以主力向鄒縣,一部迂迴曲阜鄒縣間攻擊,另一部控置於臨城、韓莊間;令第3軍團在臨沂附近,配合地方部隊,奪取蒙陰、泗水,爾後向泰安、大汶口間及南驛,曲阜間威脅。對日照、呂縣、沂水北方要點,派一部與海軍陸戰隊聯合扼守。

日軍第13師團於2月3日占領蚌埠後,不斷實施強渡,企圖渡過淮河,均被剛剛到達的第51軍擊退。 2月8日,蚌埠日軍約1000餘人,在航空兵及砲兵進行火力急襲後,再次強渡淮河,守軍英勇抗擊,兩次擊退日軍渡河部隊。當晚23時,日軍又進行夜間強渡,攻占北岸小蚌埠。第113師派部反擊,激戰至9日1時,恢復了陣地。 10日拂曉,日軍又一次發動強渡進攻,10時前後攻占小蚌埠。第113師全力反擊。雙方多次反复爭奪,終於為日軍佔領。蚌埠日軍發起進攻的同時,臨淮關日軍也發動強渡進攻,突破北岸守軍第114師的陣地。激戰至11日,第114師傷亡2000餘人,被迫撤至沫河口、年家廟之線。沿岸陣地多處被日軍突破,許多部隊因軍官陣亡失去指揮,為集中力量、整頓部隊,於學忠於11日夜令全軍向淝河附近之何集、新馬橋之線轉移,2月13日,李宗仁將剛剛轉隸第五戰區的張自忠之第59軍調至固鎮,接替第51軍防務。第51軍撤至西寺坡車站附近休整。

此時,日軍第13師團主力已大部進至淮河以北。李宗仁第31軍由淮南鐵路向鳳陽,第21集團軍向明光、定遠,實施側擊。日軍被迫將淮河以北的主力撤回淮河以南。張自忠乘勢於15日向小蚌埠日軍發起進攻,收復小蚌埠,淮河以北日軍全部撤至淮河以南。 2月17日後,津浦路北段形勢趨緊。李宗仁調張自忠軍去臨城,津浦路南段正面仍由第51軍防守,與日軍第13師團隔河對峙。 當第51軍與日軍第13師在淮河激戰時,第3集團軍遵照第五戰區的命令,於12日開始向濟寧、汶上日軍進攻。孫桐萱令第55軍由金鄉向濟寧南關日軍進攻,第12軍第22師由定陶迂迴向濟寧北城門進攻,第81師由曹縣向汶上進攻。第55軍軍長曹福林僅派出第171、第439團各一部渡運河向濟寧火車站及西關進行襲擾,並未以主力實施攻擊,不久即為日軍擊退。谷良民之第22師第64旅於12日22時在2門山炮支援下,強攻濟寧北城牆。由於炮火未能摧毀北門城樓日軍火力點,攀城部隊傷亡甚眾。後在西北城角轟坍一段城牆,由缺口突入約4個連。南關日軍第10師團第8旅團第39聯隊主力未遭有力攻擊,得以調入城中增援。先以反沖擊控制了城西北角缺口,切斷城內、外中國軍隊之聯繫,爾後,向突入城中的部隊發起圍攻。雙方展開激烈的肉搏戰。突入部隊孤軍奮戰,彈藥、人員均得不到補充,血戰一晝夜,到14日拂曉,全部壯烈犧牲。城北第64旅殘部退至運河西岸。展書堂之第81師曾一度攻人汶上北關,第64旅撤退後,亦主動撤至開河鎮,沿運河防守。第3集團軍進攻濟寧時,第22集團軍孫震亦令第125師第737旅由界河進攻兩下店,令第127師第575團挺進至鄒縣、曲阜向進行敵後游擊。 2月14日、16日,第737旅兩次襲擊兩下店均被擊退,在日軍反擊下,17日退至香城、普陽山一線。第575團在曲阜南小雪村一蒂,於14日伏擊日軍汽車4輛,擊死日軍第10師團少將軍官1名。

第3軍團到達臨沂時,日軍第5師團已佔領蒙陰、沂水、濰縣、青島。 2月17日,其第21旅團(坂本支隊)由濰縣進攻莒縣。龐炳勳派第115旅支援,莒縣已失,在日軍進攻下,退至白塔,與占領湯頭之日軍暫時形成對峙。 侵華日軍雖在南北兩線的淮河及魯南等地遭到中國軍隊的堅強阻擊與反擊,受到一些挫折,但仍迷信於上海的勝利和山東,南京的輕易占領,錯誤地判斷戰爭的發展趨勢,認為在國際上,“由於德國承認滿洲國”,英國“修訂了對外政策,在歐洲接近德、意而自求安定,在遠東緩和支持中國政權的態度,採取保持本國權益第一主義”,“國際形勢大同正朝著我有利的方向發展”,特別足低估了中華民族的抗戰決心。認為“中國的一般政局是逐漸喪失長期抗戰的自信,外則失去各國的支持,內則出現各種內政問題,現正踏上崩潰之途”;對於中國軍隊,偏面、盲目地認為,“在此次事變中,中國軍隊受到的損失,僅在華中方面就有40餘萬,連同華北方面合計約為80萬左右;蔣介石多年苦心訓練的佔中央軍大部約六七個師,在華中方面受到徹底打擊,大部已喪失戰鬥能力”。因而,不同意日本大本營暫時“不擴大”方針,尤其是“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對中央意圖不滿”,堅持他“使華北、華中聯接起來,進行徐州作戰”的主張,積極支持其第2軍向南入侵的企圖。大本營中主張立即擴大侵略戰爭的要員,也開始佔居主尋地位。 3月13日下達正式命令、命“第10師團擊滅大運河以北之敵,第5師團以一部佔領沂州(臨沂)後,進入峰縣附近,配合第10師團作戰”。

3月14日拂曉,日軍第10師團之瀨谷支隊(第33旅團為基於,轄2個步兵聯隊,約3個砲兵聯隊及輕戰車2個中隊等)由兩下店向中國軍隊的陣地進攻,很快突破前哨陣地,被阻於深井、界河、普陽山及龍山等主陣地帶以北之線。孫震接到第五戰區“滕縣為津浦路北段要點,關係全局,應竭力死守”的電令後,命第41軍前方總指揮、第122師師長王銘章加強滕縣城防。 15日黃昏,界河陣地被日軍突破。瀨谷支隊以主力進攻滕縣,以一部兵力迂迴至滕縣以南,切斷滕縣守軍的退路,並向臨城攻擊前進。此時,滕縣城關雖然番號很多,但實際戰鬥部隊只有11個步兵連、1個迫擊砲連,約2000人,另外還有4個特務連約500人、地方武裝約500人,總計3000餘人。 16日8時,日軍開始攻擊,一度由炮火擊毀之缺口突入東關,被守軍以密集的手榴彈擊退。從10時至16時,日軍對東關發起5次沖擊,均被擊退。但守軍傷亡太多,3次從城中調預備隊補充。當日17時,日軍發起第6次沖擊,突擊部隊改為三梯隊波恨式衝擊,同時,延伸火力向東門及城內實施攔阻射擊,以阻止城內增援。經激烈肉搏,黃昏時,日軍衝入東關。當夜,守軍反擊,將突人日軍大部殲滅,收復東關。 17日,日軍在飛機、砲兵掩護下,再度向東關進攻,仍無進展。下午,將主突方向改在南城。先以砲兵火力集中轟擊城牆,致城上守軍大部犧牲。戰至15時,日軍由坍塌處突入城內。王銘章在城中指揮巷戰,激戰至夜,守軍已各自為戰,失去指揮。王銘章企圖至西關車站組織該處殘部繼續防守,在縋城轉移中中彈犧牲。城中守軍殘部,仍人自為戰,逐屋抗擊。直至18日中午,日軍才完全佔領滕縣城。 日軍第5師團坂本支隊,為配合津浦路正面第10師團的作戰,3月9日,由湯頭向臨沂東北地區之第40軍發起進攻。守軍雖拼命抵抗,但陣地仍不斷被突破,第40軍被壓迫至臨沂城關地區。 3月12日,張自忠率第59軍由嶧縣以急行軍到達臨沂城西。當晚議定:第59軍於沂河西岸船流至大小姜莊間渡河,側擊相公莊、亭子頭一帶日軍;第40軍在沂河東岸,正面反攻,與第59軍呼應,包圍當面日軍。 14日4時,第59軍各部強渡沂河,開始進攻,第40軍第39師亦開始反攻,激戰至15日,先後攻占亭子頭、徐太平、大太平等六七個村莊。日軍被迫南退。 16日拂曉,日援軍到達,轉為反擊,由沙嶺子渡沂河向第59軍第38師後方猛攻,佔領船流、劉家湖。張自忠急令進至河東的部隊全部撤回河西,阻擊突至河西日軍。雙方在劉家湖展開激烈的肉搏爭奪戰,“劉家湖失而復得者4次,崖頭失而復得者3次,茶葉山一度被敵佔領,旋即奪回”。至17日上午,第59軍已傷亡6000餘人,第一線的營長傷亡三分之一,連排長全部易人。此時,日軍困傷亡甚眾已無力進攻。張自忠掌握戰機,集中全力組織反擊,於當日黃昏發動進攻,激戰竟夜,以逐室爭奪之肉搏戰,終將河西日軍大部擊殲。日軍第11聯隊長野佑一郎以下傷亡3000寺人。日軍退至莒縣、湯頭。 18日24時,龐炳勳報告臨沂戰況,說日軍“傷五千餘,亡三千餘”。李宗仁據之判斷、日軍暫時無力組織進攻,而19日嶧縣失守,津浦路正面緊張,遂於20日電令第59軍留1個旅,協同第40軍守臨沂,主力乘虛向滕縣前進,截擊日軍,日軍板本支隊在湯頭稍事整頓,21日又轉為攻勢。第40軍兵力單薄,又未得到補充,節節後退,至22日,撤至臨沂東郊陣地。 23日,蔣介石電令張自忠不必去滕縣,全軍仍協助第40軍防守臨沂。 24日,第59軍返回臨沂。 25日,第40軍桃園、三官廟陣地被突破,第59軍第38師3個團渡沂河,夜襲桃園日軍。 26日,沂河兩岸激戰終日,第38師受挫,退回河西;第59軍縮短戰線,退至十里鋪、前後崗頭之線,臨沂形勢危急。李宗仁急令第57軍第111師第333旅及第29軍團騎兵團馳援。 27日拂曉,日軍將主攻方向指向第59軍。至28日夜,第59軍已傷亡8000餘人。 29日,援軍到達。此時,日軍第2軍因瀨谷支隊在台兒莊方面戰況危急,令第5師團派部救援,板本支隊中止進攻,留2個大隊在臨沂附近,主力向南轉進。臨沂形勢暫時緩和。臨沂地區1個多月的戰鬥,第59軍及第40軍共傷亡萬餘人。日軍第5師團傷亡3000餘人,未能攻占臨沂。這是該師團入侵中國以來,繼平型關後的第二次受挫。 日瀨谷支隊佔領臨城、滕縣後,19日擊退剛剛調至沙溝布防之第20軍團第85軍第2師一部,進占韓莊、嶧縣。因臨沂方面坂本支隊受挫,瀨谷支隊受命派一部兵力向臨沂前進,以一部兵力向台兒莊前進,主力集結於嶧縣臨城附近。 3月22日,軍委會增調至第五戰區的第2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轄第30軍第30、第31師,第42軍第27師及獨立44旅),先後到達徐州、台兒莊地區,第20軍團(軍團長湯恩伯,轄第52軍第2、第25師,第85軍第4、第89師,第13軍第110師及獨立騎兵團)正向蘭陵鎮集結和向青山、雲谷山迂迴,準備側擊嶧縣、棗莊日軍。命其於24日拂曉開始進攻。 23日,第31師師長池峰城派乜子彬旅長率1個團向嶧縣攻擊前進,日軍進攻台兒莊的派遣隊也由嶧縣向台兒莊攻擊前進。雙方在獐山遭遇。第31師被迫後退,日軍當晚佔領嵫洛。 24日,中國空軍為支援第20軍團進攻,拂曉後以轟炸機14架襲擊韓莊、臨城及棗莊日軍。但第20軍團並未按命令開始進攻。直至當晚,第85軍進至棗莊以北雲谷山、神山地區,第52軍在洪山鎮、蘭陵鎮地區。當日,蔣介石至徐州視察、將隨行的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及軍令部次長林蔚等留第五戰區,協助李宗仁策劃作戰。同時,令第31師防守台兒莊。 25日,進入郭裡集第52軍25師75旅一部,發現日軍東進臨沂大隊的先遣中隊正在村東北角大碉堡內,遂將其包圍進行攻擊,經戰,擊退棗莊來援日軍,將該中隊日軍大部擊殲,僅10餘人突圍逃回棗莊。第52軍第2師曾向棗莊進攻,但被擊退。湯恩伯率第85軍仍在抱犢崮山區,僅派出1個旅協同第52軍作戰,而該旅又僅派出1個團,團又僅派出幾個排的兵力,在棗莊外圍進行襲擾。第2師退走時,該旅亦退回抱犢崮。 進攻台兒莊之日軍於24日黃昏進至台兒莊附近。台兒莊南靠運河北岸,四周有長約4公里的磚砌城牆,建有大小碉堡多座,共有6個城門,城西南文昌閣為全城制高點。日軍以猛烈炮火摧毀了東北城牆,一度突入城內,被第31師擊退,遂在北郊構築工事待援。 25日,懶谷啟支隊長派2個中隊增援進攻台兒莊的部隊,黃昏前後到達台兒莊,立即遭到第31師的反擊。 26日凌晨再向瀨谷啟求援。瀨谷啟再派第63聯隊長福榮真平率第3大隊赴台兒莊。 27日,日軍向台兒莊發起2次猛攻,佔領城牆東北角,一部突入城內,與第31師反擊部隊展開激烈巷戰。突人日軍被壓迫於城內大廟附近。但第31師損失極大,4天激戰,傷亡2800餘人。為利於戰鬥,池峰城將全師縮編為7個戰鬥營。當晚17時許,福榮真平率日援軍到達台兒莊附近,台兒莊形勢更趨嚴峻。 李宗仁根據台兒莊戰情緊急而第20軍團主力仍未進攻棗、嶧的情況,令湯恩伯“放棄攻擊嶧縣、棗莊之計劃,速以一部監視當面之敵,以主力向南轉進,先殲滅台兒莊之敵”。孫連仲也直接致電湯恩伯,請其“全力攻擊敵之側背,支援台兒莊戰鬥”。湯恩伯即令第52軍星夜南下,夾擊日軍。 28日,日軍集中兵力,在30餘輛戰車引導下,與前日突入城中之日軍協同,對台兒莊發動猛攻。第2集團軍除以第31師據守台兒莊陣地抗擊外,令第27、第30師及獨立44旅從東、西向日軍側翼及後方反擊。空軍也首次以9架戰鬥機直接支援守軍戰鬥,對士氣鼓舞很大。進攻日軍佔領西北角後即被阻,但突入城中的日軍卻乘機擴大戰果。第31師將所有能夠戰鬥的勤雜人員全部組織起來投入戰鬥,展開肉搏拉鋸戰,隔牆相擊,逐屋爭奪,陣地成犬牙交錯狀態。 29日,日軍第2軍司令官西尾壽造見第63聯隊攻擊受阻,而中國軍隊第20軍團正向南進,第63聯隊有被圍殲危險,遂令第5師團坂本支隊暫停攻擊臨沂,急向台兒莊方面增援。同時,令第10師團瀨谷支隊主力增援台兒莊前線。 李宗仁見第20軍團遲遲未至,28、29兩日,連續下令催其“迅速南下夾擊”。 30日晨,瀨谷啟率第10聯隊及戰車隊從嶧縣南下,21時到達台兒以西、以北。李宗仁再次電令湯恩伯,“限31日拂曉到達”。台兒莊內日軍得知瀨谷支隊主力來援,全力向外擴張,推進至城南運河北岸。孫連仲派第30師第176團入城增援,與第31師協同,據守西半城陣地,拼死血戰,遏止了日軍的擴張勢頭。 31日,日軍雖極力攻擊,仍無進展。第10師團長磯谷廉介又調該師團駐濟寧的第39聯隊1個大隊配屬第10聯隊,加強其攻擊能力。 30日夜,第20軍團先頭部隊到達甘露寺附近。 31日,向獐城以東日軍進攻,佔領蘭成店三佛樓等地,中午前後,擔任側背警戒的騎兵團與由臨沂西進的坂本支隊發生戰鬥。第85軍第89師前往應援,在邵家莊附近被擊退。湯恩伯急調第4師至向城阻擊,力避免被日軍東西夾擊,決心把所有兵力“一律由內線轉為外線”,放棄對獐山的攻擊,“乘夜與敵脫離”,撤至洪山鎮以東地區。 4月1日,第52軍與板本支隊激戰於蘭陵鎮以北。 孫連仲為殲滅台兒莊內日軍,決定由城外向日軍佔領的街區夜襲。令第27師挑選250人為奮勇隊,另以1個營為後繼,同時令第31師配合第27師夜襲部隊向佔領城西北角之敵進攻。 4月1日夜,第27師奮勇隊及第157團第2營由台兒莊東北角突入城中,攻占東北隅及東南門,與日軍巷戰,第30師第175團第3營向西北城角日軍進攻,經激烈肉搏,將其擊退,並殲其一部。 4月2日,因第20軍團放棄對獐山的進攻,日軍第10聯隊遂南進至台兒莊以東地區,10時30分向第27師彭村,陶溝橋等處陣地進攻,戰鬥至19時,第27師後撤至邊莊、火石埠之線。日坂本支隊此時亦進至陳瓦房、耿莊一帶,與第10聯隊取得聯繫,其留置後方擔任掩護的部隊,被第52軍第25師殲滅於劉莊。 由於日軍第10聯隊及坂本支隊均向台兒莊以東前進,李宗仁急將剛至碾莊一帶之第75軍轉至岔河鎮地區,將由臨沂調來之第57軍第111師第333旅,進至魯坊,均歸第20軍團長湯恩伯指揮,決心集中兵力,將台兒莊附近日軍圍殲於鄒縣、台兒莊之間。 4月3日,台兒莊城內和城外日軍,繼續與第31師及第27師部隊血戰。 日軍雖在火力上佔絕對優勢,但在第2集團軍等的英勇抗擊下,進展極微。日軍對中國軍隊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極為驚佩。日軍第10聯隊4月2日的戰鬥詳報說:“對中國軍隊第27師第80旅昨日以來的戰鬥加以檢討……他們據守散兵壕,全部頑強抵抗直至最後。他們在狹窄的散兵壕內,重疊相枕,力戰而死之狀,雖為敵人,觀其壯烈之態,亦為之感嘆。戰鬥中曾使翻譯勸其投降,但無一應者。戰至屍山血海的精神,並非獨為我軍所特有。無視他人,自我陶醉,為我軍計,對此應有所懼戒。” 4月4日,瀨谷啟發現中國軍隊有向其翼側及後方包圍的徵候,急令第10聯隊主力向台兒莊以北集結,留約1個中隊與台兒莊城內日軍呼應。日坂本支隊,進攻受挫,被第75不及第85軍包圍於大顧珊、火石埠一帶。 4月5日,坂本支隊與後方的聯繫已全為第20軍團切斷,彈藥、糧秣暫由瀨谷支隊補給,戰鬥已陷於困境。當晚19時川分,致電瀨谷啟,告知準備於6日開始退回臨沂。此時,瀨谷支隊對台兒莊的攻擊亦處於被動地位,留置黃林莊的1個中隊已被第27師擊退。 軍委會因第20軍團迄今未按命令對進攻台兒莊的日軍進行側擊,致台兒莊形勢日趨危急,蔣介石於4月5日12時致電湯恩伯;“台兒莊附近會戰,我以10師之眾對師半之敵,歷時旬餘未獲戰果,該軍團居敵側背,態勢尤為有利,攻擊竟不奏效,其將何以自解?急應嚴督所部於六、七兩日奮勉圖功,殲滅此敵,勿負厚望。”湯恩伯接電後,積極部署進攻。 4月6日晨,第20軍團第52軍逼近日瀨谷支隊部所在之楊廟附近,第58軍及第75軍將板本支隊包圍於邢家樓、大顧珊。瀨谷啟決定退卻。在究州的磯谷廉介電令瀨谷啟,不准其後退。但瀨谷啟怕被全殲,抗命撤退。由於退逃倉促,又在中國軍隊進攻之下,所以,彈藥,被服、糧秣及戰死者的屍體,均不及帶走,全部放火焚毀,有些重型機械化武器,也因彈盡油竭,被迫破壞遺棄,僅台兒莊附近,即有155重砲2門及履帶牽引車4輛,坦克8輛遺棄於戰場。 台兒莊城內日軍與第31師隔牆相接,鄰屋而戰,當然不可能安全撤走,在密集手榴彈封鎖下,相當一部分在最後一刻被殲。 7日凌晨,台兒莊城內日軍全被肅清,瀨谷支隊退至官莊。板本支隊得知瀨谷支隊北逃,亦於當夜在火力追擊下撤逃。本欲返回臨沂,因第20軍團主力均在東北方向,無力突圍,遂改向西北敗逃,向第10師團靠攏。 李宗仁於7日13時下令追擊,日瀨谷,坂本兩支隊於8日退至嶧縣、棗莊南一帶,佔領陣地,改為防禦。第20軍團及第2集團軍進攻至11日,仍無進展,形成暫時對峙,參加台兒莊戰鬥的中國軍隊。總計傷亡19500餘人,日軍傷亡11984人。 李宗仁、白崇禧欲殲滅嶧、棗日軍,感到兵力不足。恰於此時,得到來自天津的失實情報,認為“台兒莊勝利己激起日反戰運動,致預定由國內增加8師團,及早解決華北戰局之計劃打消……我如能把握台兒莊勝利之果而早日解決峰具之敵,則可擴大敵之反戰運動,慫動國際之觀聽。確定勝利之基礎,在此一舉”。因而請求蔣介石“集中所有力量爭此一著”。軍委會同意,開始向第五戰區增兵。至5月間,第五戰區的部隊已達到64個師及3個旅,約45萬人。 日本大本營“看到台兒莊方面有大量中國軍隊,特別是湯恩伯軍團的出現,認為給蔣介石的主力一次大的打擊,是挫傷敵人抗戰意志的大好機會,因此決定進行徐州作戰”,以大約6個師團的兵力(第10、第5、第16、第114師團,獨立混成第5旅團,混成第3、第13旅團及臨時航空兵團),由徐州以北,以大約3個半帥團的兵力(第9、第3、第13師團,第101、第6師團各1部及第3飛行團)由徐州以南,分路向徐州合擊。因進攻台兒莊的第2軍部隊被中國軍隊擊敗而退逃,認為“有損於陸軍的傳統”,4月30日下令,免去西尾壽一第2軍司令官的職務,任命東久邇宮為第2軍司令官(徐州會戰一結束,第10師團長磯谷廉介亦被免職並編入預備役)。 5月上旬,東久邇宮到任,日軍開始對徐州發動全面進攻。蔣介石發現日軍對徐州採取包圍行動,企圖乘日軍兵力分散且離開據點的大好機會,令第五戰區採取攻勢、各個擊破敵人,先集中兵力消滅淮北的日軍。但部隊尚未調整、集結完畢,形勢發生極大變化,日軍進展迅速,向徐州作向心攻擊的7路日軍,至5月15日已基本接近完成對徐州的包圍,即將切斷隴海路。李宗仁為避免在不利形勢下進行決戰,決定放棄徐州,作戰略轉移。 5月17日.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撤離徐州,由宿縣向西轉移,其他各部隊均按第五戰區的命令分頭突圍。 5月19日,日軍佔領徐州。徐州會戰結束。 七七事變以來,日軍雖然在忻口、淞滬會戰中遭到中國軍隊的堅強抗擊,但從未實施過戰役範圍的退卻行動,更未承認過戰鬥失敗,一直以“戰無不勝”的“皇軍”自居。台兒莊的作戰,卻使其第10、第5兩個精銳師團的部隊,在中國軍隊包圍下倉皇退逃,連大批重型武器、彈藥等都不得不遺棄戰場。儘管日本大本營僅說是“有損於陸軍的傳統”。但卻無法掩蓋戰敗的事實。親身經歷台兒莊作戰的日本士兵感受比較真實。如日軍第10師團第63聯隊第2大隊的澀谷,在日記中寫道;“我方死傷益見慘重,全員不分晝夜嚴加防守,各中隊人數僅剩六、七十人”,“大隊部無法支持……犧牲數百人生命佔領的場所被敵方奪去,我隊含著眼淚隨大隊部後撤,退卻時向戰死者暫時告別”。 作為第三方的美國人則毫不客氣他說,台兒莊戰鬥“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當然,台兒莊的勝利,僅僅是一次局部性的勝利,戰役本身對中日戰爭全局不起決定性作用,但它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以實際戰例證明日軍並非不可戰勝,從而鼓舞了國民政府及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增強了抗戰必勝的信心,消除了一些人的恐日心理,另外,台兒莊的勝利,使日軍重新估計中國的抗戰力量,同時也改變了國際上對中日戰爭的看法。當時,英、美、法、蘇等許多國家的報紙,都以大字標題刊登了中國台兒莊勝利的消息,並紛紛發表評論。 1938年4月9日倫敦路透社電訊說:“英軍事當局,對於中國津浦線之戰局極為註意。最初中國軍獲勝的消息傳出,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現已證明日軍潰敗之訊確為事實”,“英人心理漸漸轉變,都認為最後勝利當屬於中國”。德國柏林哥隆新聞也說:“徐州方面中國抵抗力之強,殊出人意外”,“最慎重的觀察者亦不能不承認日本必遭失敗”。這些社會輿論雖然並不等於其政府觀點,但它對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爭取外國政府的支援,有一定的積極導向作用。 日軍在國家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為湊集必要的兵力實施徐州會戰,從華北、華東15個師團中調用10個師團投入徐州戰場,仍不足以完成圍殲徐州地區數十萬中國軍隊的戰略,戰役任務,留置後方的兵力,更為捉襟見時。連守備幾條鐵路要點都不夠用。如第1軍因抽調平漢路上的第16、第14師團去徐州作戰,致冀南、晉南守備空虛,不僅被迫放棄了長治地區,而且導致已佔領晉南黃河北岸的第20師團遭中國第二戰區部隊的攻擊(這些部隊大多是日軍進攻時退至黃河以南,徐州會戰開始後乘虛返回的),不得不放棄蒲州、芮城,平陸等地,退縮至曲沃、侯馬、新絳地區,並被切斷與後方的聯繫,靠空投補給,陷於困境。整個華北日軍佔領區,均感兵力不足,形勢不穩,為第18集團軍深入敵後、開闢敵後戰場、建立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 毛澤東同誌曾說過:日軍“將華北兵力集中於徐州,華北佔領地就出了大空隙,給予游擊戰爭以放手發展的機會”。敵後戰場的開闢及游擊戰的發展,反過來又牽制大量日軍,對正面戰場起到相互支援和相互配合的作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陳誠在回答記者問,分析台兒莊戰勝的原因時曾說:“山西境內我方有20萬之游擊隊,遂使5師團之眾,只能據守同蒲路沿線,不敢遠離鐵道一步……故台兒莊之戰勝,在戰略上觀察,乃各戰場我軍努力之總和,不可視為一戰區之勝利”。從整個中日戰爭來說,在戰略上也是如此,正是由於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正規戰與游擊戰兩種戰法的緊密配合、相互支援,才更有利於中國的持久抗戰。 從作戰指導上看,改變單純的陣地防禦,實施“攻勢防禦”,是台兒莊獲得勝利的主要原因;而部分高級將領缺乏全局觀念,各兵團間戰役協同不密,如第2集團軍在陣地戰中確已吸引並抵住了進攻,而第20軍團在運動戰中,卻未能及時向敵側背實施有力的攻擊,則是台兒莊戰鬥雖然取得勝利卻不能殲滅敵人的重要原因。同時,戰役指導違背戰略方針,高級統帥心理上誇大台兒莊勝利的作用,大量增兵,企圖乘勝進行一場確定勝利基礎的戰略性戰役決戰,既不符合實際,又違背了持久消耗戰略原則。則是造成數十萬大軍尚未調集完畢即倉促突圍轉移的基本原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