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歷史的經驗

第11章 -2

歷史的經驗 南怀瑾 16851 2018-03-18
以明示下者暗。 水太清無魚,人太明無福。故明之者必也明於內,而憨於外,此領導之要也。 例一:鮑叔牙,春秋齊人。管仲病,桓公謂鮑叔牙可以繼之為相,管仲以為不可。易牙往見鮑叔牙,讒之曰:“仲父之相,叔所薦也。今仲病,君往問之,乃言叔不可為政,吾甚不平。”鮑叔牙笑曰:“若吾為政,即汝等何所容身乎?” 例二:谷阝雍,春秋晉人。邵雍遊市井,忽指一人為盜,拘審之,果盜也。苟林父問:何以知之?雍曰:“吾察其眉睫之間,見市物有貪色,見市人有愧色,聞吾之至,而有懼色,是以知之。”時晉年飢多盜,乃使雍司職捕之。大夫羊舌職聞之,曰:“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一人之察,不可盡群盜,谷阝雍死矣!”未及三日,谷阝臃偶行郊外,盜數十人,殺雍而去。

例三:陳平,漢人。孝文帝時,陳平為相。上問天下一歲決獄幾何?錢穀出入幾何?平曰:有主者。問主者誰?曰:“陛下即問決獄,責廷尉。問錢穀,責治粟內史。” 有過不知者蔽。 有過不知之謂蔽,知而不改之謂愎。 例一:劉備,蜀漢主。劉備據川稱帝,急關羽之遇害,乃興兵代吳。吳遣諸葛謹為使求和,曰:“陛下以關羽之親如何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難當先後?”備不省,敗歸。 例二:關羽,蜀漢人。備進漢中王,羽鎮荊州。時孫權擬聯劉拒曹,乃遣使求羽女為媳。羽怒斥之曰:“虎女安嫁犬子乎?”諸葛亮聞之曰:“荊州危矣!” 速而不反者惑。 迷於欲者,欲伐其性。迷於物者,物伐其志。迷於己者,增其過,敗其事。

例一咽間,春秋吳君。闔閭以孫武、伍員為將,既破楚,孫武進曰:兵以義動,方為有名,以楚王無道,故我破之。今宜召太子建之子囗勝,立之為君,使主宗廟,以更昭王之位。楚必相安而懷吳德,世世貢獻不絕。王雖赦楚,擾得楚也。闔閭間貪滅楚之利,不聽。楚申包胥泣秦庭,乞師破吳。 例二:重耳,春秋晉人。周襄王八年,晉亂,公子重耳奔齊。齊王妻之以齊姜,美而賢,重耳迷之,朝夕歡宴,七年安逸,無復遠志。諸從者急,賴齊姜賢,共謀之。姜醉之以酒,連衾席以出重耳,百里始覺。後返晉興國,稱伯諸侯,是為晉文公。 以言取怨者禍。 行在言先,權我禍人。言而未行,權人禍我。況復空言耳。 例一:彭囗,蜀漢人。彭囗為人所謗,劉漳鉗之為徒隸。會劉備入蜀,囗得從,先生禮遇之。囗起徒步,一朝處州人之上,形色囂然,備乃左遷囗為江陽太守。囗不悅,往詣馬超誘之曰:“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超具表囗辭,乃收囗付有司,論斬。

例二:楊儀,蜀漢人。儀從諸葛亮,多有勞績。亮卒,以蔣琬代之,儀不平,語費礻韋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及。礻韋密表其言,廢儀為民。儀复上書,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儀自殺。 令與心乖者廢。 令與心乖違,其事必廢而不果。 例一:武靈王,戰國趙君。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國勢大振。先立長子章為太子,後廢之,復立次子何。武靈王以諸將不可專任,乃傳位於次子何(惠王),自將兵,稱日主父。主父廷見章拜惠帝,不忍,复欲分其國,使二子分治,遂致亂。主父遭兵圍困沙丘官,餓死。 例二:袁紹,漢人。紹發兵迎曹操,田豐說紹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不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川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簡精銳,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左,救左則擊右,使敵疲於奔命,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以為沮眾,系之獄。紹軍既敗,或謂田豐曰:君必見重。豐曰:若軍有利,吾必全。今軍敗,吾必死矣。紹還,謂左右曰:“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遂殺之。

後令謬前者毀。 出爾反爾,其令不行。 例一:楚平王,春秋楚君。楚平王今太子建出鎮城父,以奮揚為城父司馬,諭曰:“事太子如事寡人也。”後又密諭奮揚殺太子,揚先使使私報太子逃。反告平王曰:“太子逃矣。”平王怒曰:“言出餘口,入於爾耳,誰告建耶?”揚曰:“臣實告之,君王有命:事建如事寡人。” 例二:曹操,漢人。操以劉備有英雄之譽,能得眾心,故留之許都,陽示寵敬,陰以羈縻。後遺備出徐州,拒袁木。董昭諫曰:“奮勇而志大,關羽、張飛為之羽翼,恐備之心未可得論也。”操曰:“吾已許之矣。”於是備得脫,後終成鼎足。 怒而無威者犯。 內養不足,則怒而無威。內善既充,不怒而威。 例一:劉法,宋人。童貫屬將劉法,與夏戰於統安城,大敗,法棄軍潛遁。距戰地七十里,四顧無人,乃下馬卸甲,暫圖休息。少頃,數人負擔前來,法向之索食,不允。法(目真)目大怒曰:“不識劉經略乎?”一人進曰:“將軍便是劉經略,小人有食奉獻。”乃向擔中取刀,殺法並取首而去。

例二:趙爾豐,清人。清末,趙爾豐督四川。這清廷有令,收鐵路為國有,川民不服。趙怒斥請願代表,並欲嚴辦,遂召致民變,全川響應,武昌起義成功,趙被殺。 好直辱人者殃。 辱人必召怨,怨則殃。 例一:齊頃公,春秋齊君。齊頃公嗣立,晉、魯、衛、曹各遣使聘。晉使谷阝克眇一目,魯使季孫行父禿髮,衛使孫良夫跛足,曹使首駝背。散朝,例款私宴。頃公乃預先眇、禿、跛、駝各一人以為御,使宮眷居崇樓窺之,無不大笑。四使反賓館,無不氣憤,乃共謀伐齊,齊亂自此始。 例二:秦昭襄王,戰國秦君。秦昭襄王與趙惠文王會於澠池,置酒為歡。飲至半酣,秦王曰:“寡人竊聞趙王善於音樂,寡人有寶瑟在此,請趙王奏之。”趙正面赤,然不敢辭。秦侍者進瑟,趙王為奏《湘靈》一曲,秦王稱善,顧左右召御史,使載其事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於澠池,令趙王鼓瑟。”趙藺相如進曰:“趙聞秦王善於秦聲,臣謹奉盤擊,請秦王擊之,以相娛樂。”秦王怒,色變不應。相如即取盛酒瓦器,跪請於秦王之前,秦王不肯擊。相如曰:“大王恃秦之強乎,今五步之內,相如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斥相如無禮,欲前執之。相如張目叱之,鬚髮皆張,秦王心憚相如,勉強擊缶一聲。相如召趙御史書簡曰:某年月日,趙王與秦王會於澠池,令秦王擊擊。秦王欲兵劫之。謀報趙設備甚嚴,乃更進獻酬,假意盡歡而罷。

戮辱所任者危。 任而不專,或任而不信,未有不敗覆危亡也。 例一:趙遷,戰國趙君。秦將王翳侵趙,趙王遷任李牧為將拒之。牧將大軍屯灰泉山,翳素憚牧軍威,不敢犯,趙亦倚之為長城。秦乃用反間,趙王不察,令趙蔥代李牧,並斬之。趙遂敗亡。 例二:朱由儉,明帝。袁崇煥,萬曆進士,負膽略,喜談兵。清軍入寧遠,邊防賴崇煥得全,後扼於魏忠賢,乞歸。崇禎初,起兵部尚書,鎮寧遠,清兵不敢犯。尋被誣下獄,磔於市,天下冤之。自是邊事無人,明亡。 慢其所敬者兇。 昔所敬者,而今慢之,乃其意已怠,其誌已墮。 例一:劉戊,漢人。劉交王楚,嘗用名士穆生、白生、申公為中大夫,敬禮不衰。穆生不嗜酒,交與飲時,特為置醴,藉示敬意。交歿,次子郢客嗣封,優敬三人,一如往昔。郢客歿,子戊襲爵,初尚勉繩祖武,繼漸耽酒色,召穆生,不為設醴。穆生退席長歎曰:“醴酒不設,王意已怠。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乃與白生、申公同謝病而去。未幾,吳楚等七國叛,周亞夫平之。

例二:袁紹,漢人。北海鄭玄,漢學泰斗,天下人望。紹慕其名,延徵之而不加扎,趙融聞之曰:“賢人者,君子之望也。不禮賢,是失君子之望也。夫有為之君,不敢失萬民之歡心,況於君子乎?失君子之望,難乎有為矣!”後紹果敗亡。 貌合心離者孤。 貌合而心異,其勢必孤,其力必散,其事必敗。故俗語云:“三人同心,其利斷金。” 例一:袁紹,漢人。漢末,董卓廢帝專權。初平元年,後將軍袁術、翼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亻由、充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奮武將軍曹操等,擁袁紹為盟主,共起兵勤工討卓。繼以諸軍持疑不進,貌合而心離,劉岱橋瑁,交惡相攻,諸將無功,其事遂敗。

例二:袁紹,漢人。漢末,袁紹統青、幽、並、翼四川,兵甲數十萬。顏良、文丑、張郃等屬,俱一時名將。郭圖、審配、逢紀、田豐、許攸、沮授等為謀士,雄視天上。尤以田豐等具精謀遠略,故孫盛有言:觀田豐、沮授之謀,雖良、平何以過之。惜紹不能用,貌合而心離。圖譖授,紹疑而黜之。紀譖豐,紹囚而殺之。自是文武離心,謀臣崩散,官渡一敗,不能複振。 親讒遠忠者亡。 親讒則遠忠,遠讒則近忠,此事理之必然也。故王沖雲:“人主好辯,佞人辭利。人主好文,佞人詞艷。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觀乎此,知所以遠讒斤佞也。 例一:衛軼,戰國衛人。鞅仕於秦,變法圖強,秦孝公嘉其功,封列侯,號商君。鞅志滿,自以功過於五囗大夫,家臣齊媚而賀之。趙良獨諫曰:“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五囗大夫之相穆公也,三置晉君,並國二十。及其自奉,暑不張蓋,勞不坐乘。死之日,百姓如喪考妣。今君相表八載,法令雖行,刑戮大慘。民見威不見利,如利不知義。且太子與君有隙,何不薦賢自代以求全。”鞅斥退趙良,後五月,太子即位,是為惠文公,捕鞅,五牛而分之。

例二:劉禪,蜀漢後主。後主即位五年,諸葛亮率師北征,上表云:“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亮歿,姜維繼其志,才不及亮。後主寵讒遠忠,維危懼,不入成都。晉代蜀,後主降。 近色遠賢者昏。 聖賢事業,非英雄所能為之。故色賢之分際,要知所取捨。是以齊桓晉文,猶為霸主。漢武唐宗,不失明君。清龔定盒雲:“少年已自薄湯武,不薄秦皇與漢皇;設想英雄垂暮日,溫柔不住住何鄉。”其意雖不足取,已道盡千古英雄人物也。 例一:魯定公,春秋魯君。定公任孔子,國大治。齊恐,用黎钅且之計,獻女樂於定公。定公喜而納之,三日不朝,郊祭不禮。孔子行,魯復不振。 例二:衛靈公,春秋衛君。孔子離魯適衛,靈公敬之而不能用。一日,靈公載其夫人南子同車而出,使孔子為陪臣。過市,市人歌曰:“同車者色耶!從車者德耶!”孔子歎曰:“君之好德不如好色。”乃去衛適宋,衛亂。

女謁公門者亂。 《玉鈐篇》“門”作“行”,凡女干政,必亂。 例一:楊玉環,唐人。楊玉環為唐玄宗貴妃,其姊妹俱得上寵,封虢國夫人、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兄楊國忠為相,一門顯赫,宮廷出入無禁。後安祿山反,玄宗奔蜀,唐室大亂。 例二:王氏,宋人。宋徽、欽二帝被擄,高宗即位,致力中興。宰相秦檜下岳飛獄,擬黜其兵權。其妻王氏進曰:“擒虎容易放虎難。”檜乃以“莫須有”殺之,韓世忠亦隱於西湖,宋遂偏安,終至覆國。 私人以官者浮。 原秦始皇時,值蝗災,乃詔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漢文帝增納粟贖罪條款。至明景帝時,復增納監之例。此風至清中葉尤甚。故官位者,國之名器,不可假人。私人以官者,其事必浮,其政必墮。 例一:司馬炎,晉帝。晉武帝南郊祭天,顧左右曰:朕可比漢朝何帝?校尉劉毅應聲曰:可比桓靈。帝曰:朕雖不德,何至以桓靈相比?毅曰: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較之,陛下尚不及桓靈! 例二:嚴嵩,明人。明世宗時,嚴嵩專事,非私不用。楊繼盛劾嵩曰“……郎中徐學詩,給事中厲汝進,俱以劾嵩削籍,內外之臣,中傷者何可勝計,是專黜陟之大權。文武選擬,擔論金錢之多寡,是失天下之人心……。”明室自茲內政日亂,外侮乃生。 凌下取勝者侵。 孟子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故上下之道,上守之以禮,則下盡之以忠。 例一:惠文王,戰國趙君。宦者令繆賢得和氏璧,作寶櫝藏之。惠文王聞之,乃求之於賢,賢不即獻。趙王怒,因出獵之便,突入賢家,搜其室,得寶櫝,收之而去。 例二:昭襄王,戰國秦君。秦王聞趙王得和氏璧,思欲一見。丞相魏冉曰:“王欲見璧,何不以酉陽十五城易之?”秦王訝曰:“十五城,寡人所借,奈何易一璧哉?”冉曰:“趙之畏秦久矣,大王以城易璧,趙不敢不以璧來,來則留之。是易城者名也,得璧者實也,王何患失城乎?”秦王喜,即致書趙玉求璧。 名不勝實者耗。兵,而名不勝質。奢臨終,戒其妻曰:“括若為將,必敗趙兵。”會秦侵趙,趙王用括將兵拒之,趙母諫不聽。長平一役,趙括敗亡,趙降卒四十萬,盡為秦坑殺。自是趙之精壯盡亡,國乃不振。 例二:馬謖,蜀漢人。謖好論軍計,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謾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以為不然,以謖為參軍。建興六年,亮出祁山,拔謖為先鋒。謖引兵街亭,部署不當,為魏將張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乃退軍漢中,謖論斬。 略己而責人者不治。 孔子云: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故領導之術,在其身正。朋友之道,在克己以寬人。 例一:季康子,春秋魯人。季康子執政,君臣競尚奢華,耽於逸樂。國人尚之,故多盜。季康子患之,乃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例二:夷吾,春秋晉君。晉亂,公子夷吾許秦五城以為援,乃得為君,是為晉惠公。惠公既立,背約不與秦城,會連年旱飢,倉廩空虛,民間絕食,秦复輸粟濟之。越明年,秦國年荒,謀救於惠公,惠公不應,更議伐秦。秦穆公大怒曰:“君欲國,寡人納之。君欲粟,寡人給之。今君欲戰,寡人敢拒命平?”乃大破晉師,俘惠公。 自厚而薄人者棄之。 自奉厚而薄人,人必棄之。 例一:懿公,春秋衛君。周惠王九年,衛懿公嗣立,不恤國政。尤好養鶴,俸比大夫,乃厚斂於民,以充鶴糧,民有飢凍,不知撫卹,值狄人來侵,人民棄之,曰:“何不使鶴拒敵?”遂覆亡。 例二:田單,戰國齊人。田單以五里之城,破亡餘卒破萬乘之燕,复齊七十餘城。週赧王卅六年,率師攻狄,三月不能下,魯仲子曰:“今將軍有夜邑之奉,西有囗土之娛,黃金橫帶,而馳乎淄澠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所以不勝者也。”明日,單自立矢石之所,乃援(木包)鼓之,狄乃下。 以過棄功者損群。 忘大功而錄小過,領導之大忌也。 例一:衛青,漢人。李廣自結髮與匈奴七十餘戰,有功,匈奴畏之,號飛將軍。廣為右北平守,匈奴不敢寇邊者數年。後屬衛青伐匈奴,以失道故,無功。青使長吏責廣之幕府對簿,廣乃引刀自到。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 例二:朱祁鎮,明帝。朱祁鎮嗣立,是為英宗,寵宦官王振,兵敗土木堡,為也先所擄。于謙乃迎立祁鈺,是為景帝。謙秦劾宦姦,奮勵士氣,屢敗也先,迎英宗返。景泰七年,英宗復辟,斬于謙。謙死之日,一市為之泣。 下外異者淪亡。 上下離心,內外異志,致群情阻塞,舉措失宜,未有不論亡也。 例一:潘美,宋人。潘美為將拒契丹,王亻先為護軍,楊業為副將。業有威名,號無敵,契丹畏之。時宋已屢敗,業乃議設伏於陳家谷,美、亻先為援軍,自引眾出擊。美、亻先忌功害能,俟業出師,乃引兵退代州。業轉戰無援,於延玉戰死,業自裁,全軍盡覆。至是邊境大震,三州相繼失守。 例二:趙構,宋帝。徽、欽二帝被擄,趙構即位臨安,是稱高宗。初李綱、宗澤主戰,黃潛善、汪伯彥主和。後高宗用秦檜為相,力主和議。而岳飛、韓世忠等,屢破金兵,欲直搗黃龍,以迎二帝,陰為高宗所忌。檜乃矯詔害飛,黜世忠。宋乃無力北伐,苟且偏安。 既用不任者疏。 用而不任,其情必疏。 例一:劉表,漢人。劉備投劉表,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蓋其兵,使屯新野。曹操遣將攻表,表用備拒之,大破曹兵,時荊州豪傑歸備者日眾,表疑其心,陰御之。會操北征烏丸,備說表襲許都,表不能用。 例二:公孫瓚,漢人。公孫瓚與袁紹戰,趙雲從吏兵詣瓚,瓚雖喜得趙雲,然不以重任,雲乃以兄喪辭歸,後投劉備,多立功勳。 行賞吝色者沮。 功不欲歸下,行賞而色吝,則所屬離心。 例一:勾踐,春秋越君。勾踐用范蠡、文種等,滅吳而稱霸。吳既滅,勾踐築台於會稽,會宴群臣,樂師引琴而鼓之,台上群臣大悅,惟勾踐面無喜色。范蠡退而歎曰:“越王不欲歸功臣下,疑忌之端已見矣!”次日,辭越王,乘扁舟出齊女門,涉三江入五湖而去。 例二:劉弗陵,漢帝。武帝時,蘇武率百餘人使西域,為匈奴所回,不為威屈。歷十九年,弗陵嗣立為昭帝,終得返漢,鬚眉盡白,都人士無不嘉歎其節。同返者九人,昭帝或賞或不賞,聞者色沮。 多許少與者怨。 許多與少,或許而不與,此皆結怨尤也。 例一:夷吾,春秋晉君。晉獻公薨,諸公子爭立。夷吾賄秦五城以為外援,內許里克汾陽之四百萬,許鄭父負葵之田七十萬,書契緘之,使為助,乃得立,是為惠公。惠公既立,卻秦五城之許,里克、鄭父之田亦不與,至是內外嗟怨。 例二:趙匡胤,宋帝。太祖使曹彬伐江南,曰:“俟克李煜,當用卿為相。”潘美聞之,乃賀彬,彬笑曰:“尚有太原未下。”及彬俘煜返汁,太祖謂曰:“本欲授卿使相,親劉繼元未平,客當少侍。” 既迎而拒者乖。 既迎忽拒,是棄舊情而結新怨也。 例一:龐涓,戰國魏人。龐涓、孫臏,同學兵法於鬼谷。龐先仕魏,得惠玉寵任,付以兵權。龐既得志,乃薦孫臏於惠王。臏既至,龐复忌其能而讒之,並刖臏。臏乃佯狂脫身奔齊。後龐率師侵韓,齊王用臏,率眾直襲魏都。龐回師,遇伏敗亡。 例二:劉璋,漢人。漢末,璋鎮益州,建安十六年,張魯犯境,璋用法正之謀,迎劉備入川以討張魯。備入川,璋复疑而拒之,備乃攻璋,圍成都,璋降,備並益州。 薄施厚望者不報。 漢人崔暖《座右銘》雲:“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此立身之道也,故薄施而求厚報,未有是理也。 例一:齊威王,戰國齊君,齊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齎金百金,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傍有攘田者,操一豚蹄,酒一孟,而祝曰:'甄簍滿篝,汗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於是齊威王乃益齎黃金千鎰、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例二:豫讓,戰國晉人。周貞定王十六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氏分晉。智氏臣豫讓,漆身吞炭,變其聲容,為智伯報仇。三次刺趙無血卩不中,無血卩命斬之,讓呼天而號,淚與血下。左右曰:“子畏死耶?”讓曰:“某非畏死,痛某死之後,別無報仇之人耳!”無血卩乃問曰:“子先事范氏,智伯滅範,於忍恥偷生,反事智伯,不為范氏報仇。今智伯之死,子獨報之甚切,何也?”讓曰:“某事范氏,以眾人相待,吾亦以眾人報之。及事智伯,以國士相待,吾當以國士報之,豈可一例而觀耶?” 貴而忘賤者不久。 貴而忘賤,安而忘危。此皆驕淫佚崩,不可久享也。 例一:劉賀,漢人。漢昭帝崩,無子,乃立武帝孫昌邑王賀為帝。賀初奉詔,手舞足蹈,歡喜失態。既為帝,居表不哀,荒淫遊佚,夫帝王之禮幾千一百甘七事。故即位僅號七日,霍光等奏太后廢之。 例二:洪秀全,清人。咸豐年間,外侮日逼,民不聊生,洪秀全糾眾於廣西,下武昌,於咸豐三年四月,攻克南京,建太平天國,自號天王,是時洪擁眾百萬,中外震動。乃不思進取,上下貪圖逸樂,荒淫無道,致失民心。楊秀清、韋昌輝等,复爭權自殘。於是錢江遁隱,右達開遠奔,遂為曾國藩等破滅。 念舊惡而棄新功者兇。 漢高祖不以怨兩封雍齒,史稱其大度。唐太宗不以仇而相魏徵,故為明主。欲成非常之事功,必具非常之器度也。 例一:燕惠王,戰國燕人。燕昭王即位,日夜以報齊雪恥為事,乃尊賢禮士,四方豪傑歸之。週赧王卅一年,昭王用樂毅為將,六月之內,下齊七十餘城,惟首與即墨未下。樂毅乃解圍退軍九里,欲使感恩悅附。燕太子樂資譖毅於昭王,昭王笞之二十。昭王薨,樂資嗣立為惠王,惡被笞之恨,使騎劫代樂毅,毅恐見誅,棄家奔趙。齊田單破燕,殺騎劫,盡复齊城。 例二:辛興宗,宋人。糙和二年,睦州方臘作亂,陷六州五十二縣,勢甚振。會張叔夜招降梁山宋江,使屬熙河前軍統領辛興宗,辛予千人,令江攻杭州。杭州賊將方七佛,有眾六萬,宋江用計攻破,擒七佛,舊屬百餘人亦傷亡過半。中軍統製表江等之功,辛興宗曰:“宋江等原系大盜,雖破城有功,不過抵贖前罪。”統制王禀不敢爭。宋江等即日告退,通隱終身。 用人不正者殆。 用人不正。其事必危,故孔子有言:為政在人。 例一:趙佶、宋帝。宋徽宗任蔡京為相,童貫為太傅。蔡、童乃議圖遼,遣武義大夫馬政使金,與約夾攻,安堯臣等諫之不從。後遼覆金興,侵宋甚遼,徽、欽被擄,北宋亡。 例二:載湉,清帝。載湉嗣立,是為光緒,思變法圖強。以受制於西太后,不遂其志,乃任袁世凱,欲以兵脅太后。袁世凱告變,光緒被囚,六君子齊市。後國民革命起,清廷復用袁,袁坐觀把持,以這私利。於是清亡,民國亦亂者二十年。 強用人者不畜。 用人適志,強之者不可久。 例一:曹操,漢人。操攻劉備於徐州,備求援袁紹不果,敗逃。備將關羽守下邳,以備眷屬居城中,不得突圍,乃降漢。操素仰羽風義人才,以恩百計羈羽,羽不為所動。袁紹攻操,進兵白馬,羽從操往拒,破紹有功,乃走歸劉備。 例二:曹操,漢人。操破袁紹,擒其監軍沮授。授本操舊識,愛其才智,乃自釋其縛。授大呼曰:“吾不降也,願早賜死。”操厚待之,使留帳下。授复盜馬,欲亡歸袁氏,操斬之。 (雖云強用人者不畜,亦可見曹操之愛才若渴。故三國人才之盛,以魏為最。) 為人擇官者亂。 歷代之亂,日宦官,日外戚,日藩鎮,日外患。雖云四,其實一,皆任官不當也。故國之設官,所以理事也,官不稱職,其政必亂。 例一:劉徹,漢帝。武帝寵李夫人,用其弟李廣利為將,徵大宛。廣利本非將才,徒以外戚故。勞師十餘萬,費時四年,大宛降。李歸,眾不足二萬,俘獻良馬數十匹,武帝喜,封廣利為海百侯。 例二:清入關曆三朝全盛,驕淫佚逸,八旗已不足恃,滿官多不學昏庸。咸豐以來,迭道外侮,光緒間,二滿員上書言事;某御史奏請起用檀道濟為將。 (檀乃劉宋時人,已死千餘年。)某京堂奏稱日本東北,有緬甸、交趾,日畏之如虎,請遣使結約,夾攻日本。 (清之官吏如此,即無武昌起義,清亦不可久也。) 失其所強者弱。 夫強弱無定型,形勢相用也。 例一:孫胺,戰國齊人。齊威王與日忌馳射賭勝,忌馬力不及,屢北失金。孫臏謂忌曰:“齊之良馬,聚於王厩,而君欲與次第角勝,難矣!誠以君之下駟,當彼上駟。而取君上駟,與彼中駟角,取君之中駟,與彼下駟角,君雖一敗,必有二勝。”忌從之,如其言。 例二:韓信,漢人。漢高祖遣韓信略趙,信背水為陣,殺陳餘,破趙軍二十萬。初,諸將以背水結陣,乃兵法之大忌,皆驚疑,乃問曰:兵法有言,“右背山林,前左山澤”。今將軍背水勝敵,何也?信曰:“諸君雖讀兵書,未得奧旨。豈不聞兵法有言:陷之死地然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 決策於不仁者險。 不仁者,不可以長處約,不可以愛人。其行事也,圖險以僥倖。 例一:張溫,漢人。漢中平三年,中郎將董卓討賊無功,朝遣司空張溫行車騎將軍,董卓受其節制。溫以詔書召卓,卓傲不為禮,應對失順。參軍孫堅請新之,曰:“卓輕上無禮,一罪也。章、遂跋扈經年,卓不往討,沮軍疑眾,二罪也。卓受行無功,應召稽留,軒昂自高,三罪也。”溫不從。 (溫若斬卓,曹、袁不得起,漢事尚不可知也。) 例二:王振,明人。明英宗寵宦官王振,振乃攬兵權。其出兵麓川,勞師數十萬,轉餉半天下,費時十年,得不償失。東南暫安,復請英宗親征也先。兵部尚書鄧禁、侍郎于謙、尚書王直等諫不從。兵出土木堡,敗潰,英宗為也先所擄。陰計外洩者敗。 陰計者,皆出其不意。其計既洩,則明暗易形,強弱易勢,未有不敗者也。 例一:秦穆公,春秋秦君。穆公使孟明襲鄭,車主延津,為鄭賈弦高所悉。高偽為鄭使,持牛酒迎秦軍,曰:“寡君聞將軍將行師於敞邑,不腆之賦,敬使下臣高遠犒從者。”孟明乃駐軍不前,諸將不解,明曰:“吾千里遠涉,出鄭人之不意,必可得志,今計已洩,其為備也久矣。攻之則城固難克,圍之則兵少難繼。”乃襲滑而返。 例二:李建成,唐人。唐高祖李淵定天下,長子建成為太子,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太子以秦王功蓋天下,不自安,乃結元吉謀秦王。事泄,世民即日伏兵玄武門,於早朝時殺建成、元吉,即位為唐太宗。 厚斂薄施者凋。 厚斂則民窮,民窮則國凋,故曰“窮天下者,天下仇之;危天下者,天之災之。” 秦之世,築長城,建阿房。窮天下之財力,自棄於民。陳、吳一呼,劉、項繼起,三載而秦亡。故杜牧論曰:“亡秦者秦也。”明、清末季,任用非人,官吏皆斂聚奢淫,民窮而財盡。於是寇自內生,侮由外至。此皆厚斂凋民,所以失天下也。 戰士貧遊士富者衰。 孔子云:“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故立國未有不備戰者也。戰在練兵,練兵在籌餉,糧餉足,兵乃樂為之用。咸豐之初,賊盛兵衰,糧餉不繼也,反之,此曾、李之所以收太平之全功也。 戰國二百年,諸侯攻戰相伐。遊士揣人主之心,棄仁絕義,動之以利害,故有朝為布衣,暮為卿相,而攻戰之士,終年暴露。故秦用張儀連橫之謀並天下,此乃六國之民,厭棄爭戰,而諸侯之心,苟其暫安也。 貨賂公行者昧。 貨賂公行,則屑小諂進,其政必失也。 例一:田因齊,戰國齊君。周安王甘三年,因齊嗣立為齊威王,用騶忌為相。時朝臣多稱阿(地名)大夫之賢,而貶即墨大夫,忌乃述之威王,威王詢左右,亦如是對。威王陰使人往察二邑治狀,並召二守入朝,大集群臣,欲行賞罰,群臣皆以阿大夫必有重賞,而即墨大夫危矣喊王先召即墨大夫曰:“自子之官即墨,毀言日至。吾使人察之,田野開闢,人民富饒,官無留事。子專意治邑,不肯媚吾左右,故遭毀耳籲誠賢令也。”乃厚賞之。復召阿大夫曰:“自子守阿,譽言日至。吾使人視阿,田荒民凍,但賄吾左右,結交廷臣,以求美譽。守之不肖,無過於汝。”乃烹之於鼎,復召左右親信十餘人,皆毀即墨大夫者,亦次第烹之。於是貨賂之路絕,而齊大治。 例二:劉志,漢帝。漢桓帝在位,劈婦寺,寵外戚。朝政日非,貨賂公行,宦者侯覽獻縑五千匹,得封關內侯。白馬令李雲上書……“帝者諦也”。今宮位錯亂,小人諂進,財貨公行,政化日損,尺一(詔書)拜用,不經禦省。是帝慾不諦乎?桓帝昏昧不悟,殺李雲。 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 齊桓相管仲,魏武用張繡,皆重才釋過,此所以霸也。田豐諫袁紹不從,紹囚之,既敗,斬田豐。劉敬諫高祖不從,高祖國之,既困於白登,返,釋敬謝過而厚賞之。觀古之所以成,所以敗,豈日無端耶! 例一:王允,漢人。漢獻帝時,董卓不臣,王允結呂布等殺卓。時蔡邕在王允坐,聞之驚嘆,允叱之曰:“董卓國之大敗,幾亡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疾,而懷其私遇,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適哉。”即收付廷尉。邕謝罪,願黥首刖足繼成漢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可得。太尉馬日囗謂允曰:“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績成後史,為一代大典。而所坐甚微,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允終誅邕。日囗退曰:“王公其無後乎?” 例二:李廣,漢人。廣飲田間夜歸,霸陵尉呵止之。廣從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寇邊,武帝召廣為右北平守,廣請尉與俱,至軍而斬之。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 孔於雲:“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夫才德難全,故可任(才)者未必可信(德),可信者未必可任。如陸秀夫、張世傑等,忠義流芳,然非治軍之才,是亦不可諱也。故宋襄稱伯,遺笑於人。曹操徵賢,唯才是視,是兩者皆偏,要在任之得所,御之有方也。孔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例一:蘇秦,戰國周人。人惡蘇秦於燕王,言其反复無信也。秦謂燕王曰:“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參,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秦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孝如曾參,義不離其親。廉如伯夷,污武王而不臣,辭孤竹之君。信如尾生,何肯揚燕齊之威於秦,而取大功乎?如此者,又何能為足下所用哉?” 例二:畏寧,清帝。清宣宗道光帝,在位三十年,頗思振奮求治。然濁於滿、漢之見、林則徐、鄧廷楨、楊芳等能員,或疑或黜。所信琦善、奕山、奕經等,皆庸昏愚昧,不足任事。故終無成。 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 文王以德,百里而興。武王伐紂,諸侯從之者八百。秦有天下,陳涉一呼而崩解。孔子云:“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例一:田榮,漢人。齊王田榮,素無思德於民,為項羽攻破,率殘眾走平原,刑索於民,民糾眾殺之。榮弟四橫,能得民心,時項羽立田假為齊王,眾乃逐假擁橫。快高祖統天下,橫率眾五百,匿居海島。高祖召之,橫勢不能拒,又恥居下位,距洛陽卅裡,自到,以首付使回報。高祖復遣使馳海島,召其眾至洛陽。眾至,聞橫死,乃臨其墓哭,繼以身殉,五百眾無一生還。 例二:張綱,漢人。漢順帝漢安元年,遣光祿大夫張綱等八人巡行州郡,以察賢姦,二千石以下,準便宜行事。綱出都里許,慨然歎曰:“豺狼當道,安問狐狸?”即日毀車返都,劾內戚大將軍梁翼十五大罪。翼憾之,值廣陵賊張嬰,殺守聚眾數万,乃舉綱為廣陵太守。陵單車赴任,直起嬰壘,曉諭大義,嬰降,散其眾。綱治廣陵,道之以德,民皆安服。期年,綱病故,一城纟衰哭泣。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 秦赦孟明而襄公懼,楚殺子玉而文公喜。觀乎此,知賞罰之道也。 例一:曹操,漢人。操徵張繡於南陽,繡降。操私繡嬸,繡恨攻操,操傷,幾不能免,長子昂、侄安民均遇害。袁、曹之爭,賈詡諫繡降操,曰:“夫有霸王之志者,團將釋私怨,以明道於四海。”繡從之,操待之寬厚,後多立戰功,封侯。 例二:李世民,唐帝。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親征高麗。安市之戰,太宗見一白袍將,當先突陣,銳厲無前,乃召詢之,即小校薛仁貴。太宗即予獎勵,百授游擊將軍,並賜金帛駿馬。仁貴感奮,多立大功,高宗時,回匕寇邊,仁貴往平之。 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 刑賞不中,則政令不行。政令不行,亂乃茲生。 例一:楚平王,春秋楚君。楚平王信無極之讒,殺功臣伍奢及其長子伍尚。奢次子伍員以父兄無罪見誅,誓欲報之,乃奔吳。十九年後,伍員率兵破楚,時平王已歿,出其屍而鞭之。 例二:朱厚照,明帝。明武宗性好嬉遊,寵任宵小。錢寧、江彬等,身無寸功,但事連佞,導帝微遊,皆封高位。朝廷大臣,武宗任情侮辱,或罰廷跪,或加廷杖,杖斃者十餘人,复鬧王守仁於貴州。至是言路斷絕,國事日非,河北盜起,安化王囗囗,寧王宸濠,先後皆叛。 聽讒而美,聞諫而優者亡。 夫人主(領導者)之通病有三,曰諛、好貨、好色。尤以好諛,明主不免。故重祿不諫,畏罪不言,此亡國之風也。 例一:紂王,商君。紂王酒色荒淫,箕子諫而被囚,比干諫而見殺,忠良盡退,佞諛滿朝。武王起兵,諸侯響應,紂王自焚而死,商亡。 例二:劉欣,漢帝。漢哀帝劉欣,昏淫荒亂。尚書僕射鄭崇,正直敢言,進見必著革履,橐橐有聲,故哀帝聞聲而知那至,心甚厭之。尚書令趙昌,專務諂媚,乃潛鄭交通宗族,必有陰謀。哀帝召鄭責曰:“君門如市,奈何欲禁遏主上?”鄭曰:“臣門如市,臣心如水。”哀帝恨鄭答不言遜,國之,鄭死獄中。 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動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可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故恩蓋天下,然後能保天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 例一:劉恆,漢帝。漢文帝劉恆,一生儉約,治陵寢用瓦具。歷代兵亂,漢陵多道挖掘,獨文帝陵得安。 例二:孟昶,五代蜀人。宋太祖使曹彬伐蜀,蜀主孟昶降,太祖羈之汁京。昶歿,宅內供帳等,悉收大內,衛卒見其溺器,用七寶裝成,精緻異常,亦收陳宮中。太祖見之,曰:“溺器以七寶裝成,試問以何器貯食?奢靡至此,不亡何待?”乃碎之。 例三:慈禧後,清人。清末,中法之役,馬江敗績,閻海艦隊喪亡殆盡。清廷以海氛日惡,決議大興海軍,乃籌集巨資。光緒十二年,慈禧後拉那氏,耽於遊樂,乃撥是項經費三千萬金,修繕頤和園。未及二年,甲午中日之戰,清海軍不堪一擊。乃割地賠款,國勢日弱,終至覆亡。 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司馬遷之論禮:“洋洋乎美德乎,宰制萬物,役使群眾,豈人力也哉!”故天以禮則四時分,地以禮則萬物序,人以禮則五倫別。此《素書》六章,所以殿之以禮也。 《易》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又諺云:“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孔子亦云:“君子之澤,三世而斬。”此皆言善惡之積,應之於事也。故文王以屢世之德,有天下八百年。秦、元之得天下,興之也霸,潰之也速。宋得之於小兒,失之於小兒。清以孤寡人主,復以孤寡遜位。此善惡禍福之大者也。蓋天地之道,日中必移,月滿必虧,澤滿則溢。人之道,泰則驕,逸則奢,驕奢既起,惡則隨之,此所以召禍也。福則反是,所以積善得長享也。故善福禍惡,本章之綱宗,應世之先訣也。 怨在不捨小過,患在不預定謀。飢在賤農,寒在惰織。 情不順則怨,事無謀則變。故舍小過所以順人情,徹上下。決計預謀以理事,變未生而彌之,勢未成以導之,此所以無為而冶天下也。賤農則民飢,惰織則民寒,理有必然,事有必至者也。故衣與食,民之命脈也。通人情,明世故,理事之根本也。 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孔子論政,日舉賢才,又日既富矣,則教之。管仲以衣食足而伯齊,商鞅以富國而強秦。周用姜尚,漢任張良,此得人也。項羽黜范增,劉宋斬檀道濟,此失士也。故得人則政通,政通則人和,所以來遠者,富國家。國富而治,既治則教,禮樂行矣。此理國之大經也。 上無常操,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人無親。近臣不不重,遠臣輕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直友,曲上無直下。危國無賢人,敵政無善人。 本節論君道之大略,言統領之精要也。 《左傳》雲:“國將亡,必多製。”夫政如是,人亦如是,故居上者無常守,則居下者無所從,此致疑生亂之源也。上下之道,以禮則忠,以眾則慢,此豫讓論眾人國士也。先主三顧茅廬,諸葛鞠躬盡瘁。太宗深得此道,天下英雄盡人毅中,此禮賢之得人也。以武帝之剛,不正衣冠,不近汲黯,此所以不敢侮下,不敢輕土也。 夫禦下之道,日恩日禮,日信日任。齊桓任管仲,景公任晏嬰,皆信之任之,尊之禮之,故其國治也。 夫枉士無直友,曲上無直下,物以類聚也。故上好諛則諂佞進,上好武則賁育來,犬馬則韓盧屈乘具,美色則胭脂金粉陳。故日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非無善賢也,佞幸陷之,人主殺之,善賢不安於位也。昔張良、陳平、韓信,均曾事項羽,而終奔沛公。孔子云:“危邦不人,亂邦不居。” 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 殷有三仁,周有八士,漢得三傑而稱帝,蜀因諸葛而三分,本節再引斯旨,成事以人也。故古之欲申大義於天下者,皆以求才為尚,故周公躬吐握,劉備顧茅廬,燕王聚黃金之台,光武下求賢之詔。得賢則治,昔子產治鄭,遺頌甘棠。西門治鄴,民懷其德。故古之明主,不愛尺璧寸珠,而以賢才為國之寶也。 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 昔齊桓用管仲,甯戚幹進。秦穆公欲霸諸侯,繇餘來於戎,百里奚來於宛,蹇叔、公孫枝來自宋。商之衰也,微子去。漢將亂也,管寧避,故孔子有言:“賢者闢世,其次闢地,其次闢色,其次闢言。”此亦所以自全於亂世也。 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遊,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善大居。 本節引申前文,喻領導者之才德不具,器度不宏,則士不為用也。故地氣薄者,不產甘美之物。一隅淺水,大魚難安。無枝之樹,鳴禽不依。稀疏之林,難藏大獸。蓋其養不厚,不足以自存也。是以馬援歸漢,商鞅去衛,皆類此也。 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本節言自然之理,山峭則崩,基易勢也。澤滿者溢,形器小也,戒驕逸自滿也。蓋人之性,處艱困之中,莫不惕勵恐慎。既得志也,則放逸縱情。故今古豪雄,善始者繁,克終者寡。霸吳者夫差,亡吳者亦夫差也。文種之智,強弱越而並強吳,不能全身,蘇秦之謀,使六國而小霸秦,死於非命。此無他,峭則崩,滿則溢也。故《易》以謙為尚。老子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棄玉抱石者盲。羊質虎皮者飾。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 本節前論人才,後言理事。懷王之黜屈平而任靳尚,高宗之罷李綱而相秦檜,此皆有眼如盲,棄美玉而抱頑石者也。文質不稱,終歸覆滅,此魏武之論英雄也。故袁本初勤漢,終成畫餅。徐敬業興唐,總是無功。陳、駱之文筆雖佳,其奈袁、徐之武略不濟耶!此羊質虎皮者也。 下言理事之原則,衣舉領則整,走視地則安。故孔子任魯,斬聞人而諂辯之風止。鎮直將齊,戮賈莊而軍威振。管仲相齊,開鹽田以求富。商鞅用秦,立市木而昭信。高祖入關,寬其法而民心安。諸葛治蜀,嚴其刑而衰弱起。此皆於千頭萬緒之中,舉一而全賅者也。馮援為孟嘗營三窟,武侯欲北進而先向南。所以計出萬全,前呼則後應,左顧則右盼,此決事定謀之先要也。 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 本節總結上文,言人才於國之安危,不可忽也。昔衛靈公無道,而諸侯不敢加兵,何以故?孔子論曰:“仲叔圍治賓客,祝蛇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故管仲霸齊,仲死而齊亂。伍員強吳,員死而吳亡。是皆輔者強而國安,輔者弱而國傾也。猶屋之樑柱已朽,屋豈可得以全乎? 足寒傷心,人怨傷國。 道家言人之生理狀況,曰:“至人之息以踵。”蓋陽氣達乎四肢,則人安體泰。中氣不充,則足易受寒,以人貴頭面而輕手足,猶國之重君而輕民也。 是故足為人之根,人為國之本,人無足不立,國無民不成。所以孟子以民為重,君為輕也。昔魏微之諫太宗:“怨不在天,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猶此理也。故秦之亡,民怨所積也。新莽之潰,民心思漢也。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此治亂之根本也,故生天下者,天下德之。 山將崩者土先隳,國將衰者人先斃。根枯枝朽,人困國殘。 本節承上文,再申“民為國本”之義。夫芽之未萌,其土欲綻。形之欲現,其兆光窺。故山之將崩也,其基必先裂隳。國之將傾也,其民必先凋疲。枝之朽也,乃因根枯。國之破也,緣於民困。故始皇之營阿房、築長城。隋煬之廣離宮、開運河。此皆盡天下之力,竭天下之財,民不堪其困。未有不傾破者也。 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轍者滅。見已失者慎將失,惡其蹟者預避之。 本節言歷史經驗,所以證古知今,通情達故,以趨吉避凶也。 昔桀紂以女亡國,幽王亦寵褒姒而滅。武穆迎二聖而見嫌於高宗,于謙立景帝而被疑於英宗。此皆同軌者傾,同轍者滅也。智者以史實為經,以成事為驗。袁紹、劉表,皆以廢長致亂。曹操幼子植,文才贍敏,獨得操寵,欲立為嗣。詢之賈詡,詡不答,再三詰之,詡曰:“適有所思,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耶。”操乃大笑而罷。明太祖立碑禁宦官幹權,清世祖立制防婦後預政。故見已失之例必慎之,惡與同敗而預避也。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兇。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 本節總結上文,論禍福存亡之道也。始皇一統天下,鑑週因分封而亂,乃集權中央,意圖永保。不意高祖起布衣,提三尺劍而滅之。西漢以秦孤立面亡,乃非劉不王,而七國亂之,外戚篡之。東漢因之而抑後黨,而宦官傾之。宋之鑑唐亡於藩鎮,杯酒釋兵權,而遼金寇之。以唐太宗之明,猶遺武后之失。明太祖之慎,終不免燕王之亦。禍福同源,吉凶相依。惟居高思危,處逸思勞,滿思溢,盈思虧,常自惕勵,所以轉禍為福,常安而久存也。 故行合乎道,履安乎禮,此百福之所眷顧,吉祥長相隨也。反之則百禍所攻,百凶相應。此中無主宰,非神非聖,乃自然之理數因果,是故成敗在謀,安危在德,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 本節承上文,論立身處事之大端,回應禍福存亡之理也。 孔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故古之明君賢臣,惟善為務。文王之澤,漢文之儉,光武之度,唐宗之仁,陶侃之勤,諸葛之慎,師德之謙,文山之忠,或舉而不伐,或任不避嫌。此皆惟善為親,乃立身之根本也。 戰國七雄爭霸,以齊楚之勢,非不及秦也,而六國終為所並。漢之末,擁眾據城者數十,二袁之眾,倍於曹操,而悉為操所平。此苟安一時,無復遠慮者也。故謀深計遠,乃應事之常經也。 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智相謀,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責相害,同利相忌,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窺,同巧相勝。止匕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本節泛論人群利害分合之勢,總君臣之道,不可不知也。 顏淵之師孔於,同遊於道也;張良之投沛公,共志傾秦也。其交以道。故日同志則相得也。 武王師姜尚,劉備禮諸葛,君臣抱憂天下之心,其交以義合。故日同仁相憂也。 智術相敵,勢必為謀,如曹操之謀劉備,李斯之謀韓非。故日同智則相謀。 漢末之十常侍,結黨聚斂;万俟囗附秦檜,此皆遂私心而結黨。故日同惡相黨。 秦武王有力,任鄙、孟賁依之;始皇好仙,盧生、徐市干進。故日同愛則相求也。 楊貴妃以色而妒江采蘋,趙高爭寵而忌李斯。故日同美則相妒也。 董卓伏誅;李、郭交惡;太平軍據南京,韋、楊相謀。此皆勢相軋,而不能容。故日同貴則相害也。 鐘會之圖鄧艾,廉頗之屏相如,皆因其利而忌其功。故日同利則相忌。 鍾子期死,伯牙碎琴;陳勝一呼,劉項響應。此皆所謂同聲相應,同氣則相感也。 秦之強,六國合而拒之;魏之盛,吳蜀連而抗之;智氏之霸,韓趙魏比而分之。此中徒以利害分合。故日同類則相依,同義則相親,同難則互濟也。 公孫杵、程嬰之全趙氏;三傑之輔漢。其才不一,其用不同,然相輔相成。故日同道相成也。 后羿善射,逢蒙盡其技而弒之;自古文人相輕,武夫相薄。故日同藝則相窺也。 晉武帝時,上下競尚奢侈。王他用館沃釜,石崇以蠟代薪。王以椒塗屋,崇則以赤石脂相代。夫百工行業,莫不以巧爭新。故日同巧則相勝也。 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以上所揭,非人力為之,乃理數之所因,形勢之所趨也。故聰明睿智者,順則因其理,隨其形。逆則導其勢,變其數,運乎一心,斯用無窮矣。 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本節總結全文,與原始章第一論道德相呼應,以謀略之用,始終不離道德也。 故凡居上位者,宜嚴己而寬人,正己以化人。身正則不令而行,身不正雖令不從,以德懷人則順,以力取人則逆。順其勢則行,逆其理則衝;行則理,衝則亂。故孔子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此為政領之大要也。 如此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蓋天地之道,日易日簡。易者易知,簡者易從。夫修齊治平,術則千端,其理則一。惟人情性,至難測也;或惑於智慮,或陋於識見,或困於物慾,或泥於身執,或迷於虛名,或貪於權祿。是以塞其聰明,蔽其心智,隨境流轉,委諸天命,其愚也甚矣!此六章所述,修齊治平之道,靡不悉備。藏則隨處逍遙,用則可運天下於掌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