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歷史的經驗

第10章 素書六章-1

歷史的經驗 南怀瑾 10922 2018-03-18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蓋世風日薄,人心由質而文。故言五者,原始於一體也。儒家主張性善,寓意謀略之用,必須以道德為根基,故首標原始章以開其端。 然時空異易,文字之別,自漢以下丕變。故今簡約言之,以道體為因,以德為用為果,接物以仁,處事以義,待人以禮。此萬古之常經,權略之根本。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 萬物之情識,乃至一切有相,皆不離道之用,然終難明其體。故原文引“百姓日用而不知”以言道之用,又申老子之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以表道之體。 德者,人之所得,被萬物各得其所欲。 《易》言“贊天地之化育”,釋言“慈悲喜餘”,儒言“博施濟眾”,皆標揭人生之目的也。故道之用在成德。德者,得也。使人各有所得,而非佔為己有,方能盡情萬物,使各得所需,各得其位,此為大功德,亦謀略之大用也。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 原文言仁者,必具惻隱之心,能施惠澤及萬物,俾各得其所,以贊遂生化之功。 其內涵引孟子“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所謂道不遠人,故口人之所親。又以人能弘道,故用之,則能為人所親。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承上文言積德行仁,必藉之於事。行之於事,則涉及權責。故統領居位之道,要於賞罰善惡之間,行之允當。乃能立功成事也。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誰能出不由戶”乎?故凡人朝夕之所踐履,言行之所表,皆需動乎禮,應乎道。表裡如一,體用彬稱。如是人倫之人文,遂乃生成。 千古人才難得,智術各有短長。趙蕤之論人也:聰明疏通者,戒於太察。寡聞少見者,戒於擁蔽。勇猛剛強者,戒於太暴。仁愛溫良者,戒於無斷。湛靜安舒者,戒於後時。廣心浩大者,戒於遺忘。

又《人物誌》雲:“厲直剛毅,材在矯正,失在激汗。柔順安恕,美在寬容,失在少決。雄悍桀健,任在膽烈,失在多忌。精良畏慎,善在恭謹,失在多疑。強楷堅勁,用在楨幹,失在專固。論辯理繹,能在釋結,失在流宕。普博周治,崇在裕覆,失在涵濁。清介廉潔,節在儉固,失在拘局。休動磊硌,業在攀躋,失在疏越。沈靜審密,精在無微,失在遲懦。樸露徑盡,質在中誠,失在不微。多智韜情,權在謀略,失在依違。”而本文以俊、豪、傑別之: 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德足以懷遠,才足以鑑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原文言人才之所以稱為俊者,必信、義、德、才、明五者兼備。 信可以統異,賢與不肖,皆能信之,猶季布之一諾也。義可以使眾附,非脅之以力,動之以利也。德可以悅近人,來遠者,非好行小惠之術也。才學可洞古徹今,通達無礙。其聰明足以洞明世事,達練人情,知眾而能容眾。五者兼具,人中之“俊”也。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守約,廉可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原文言人才之所以稱為豪者,必行、智、信、廉四者兼備。 行誼堪為一時之表率。是非利害之際,智可以決之。信可以成約而無悔。重義則輕財,輕財必重義,此事理之必然也。上四者兼備,人中之“毫”也。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 典職能敏於事,孔子所謂三年學,不至於谷也。居義而不反顧,孟子所謂舍生取義也。臨難能挺身以赴,見利而不貪。即曾子之論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上四者兼備,人中之“傑”也。 夫欲為人之本,可無一焉。 立身不可不修道德,應事不可不具權謀。故成人之根本,上章所述之豪俊,不可不備其一也。才德難全,古今如是,故論求人之志。要知鯤化而後鵬飛,道德互為因果。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此士君子之所以不苟出處也。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里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 原文之“賢人君子”,乃言道德有成之人。此人應世之先,需洞徹歷史之演變,而推未來之趨向,乃能明乎成敗機微之算數。再盱衡當前主客之形,交變之勢,於是用舍由心,行藏在手。雖如此,尚需契其時機,孟子云:“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磁基,不如待時。”故聖人不能違時,智謀不如當時,蓋人不可與天爭也。苟會心於此,自必澤及當代,名垂後世。 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承上文,如時勢不得其機,要能甘於寂寞。故姜尚鉤閒於渭水,諸葛抱膝於隆中,此待時也。時有至有不至,運有窮通。故希夷高臥華山,王通講學河汾,皆談泊以俟河清也。餘如巢父、許由、嚴光、週黨,皆惜身以自潔者也。故其道愈高,其見愈遠,其行愈清,是以其名則愈為後世所重。

總簡本章之旨,言君子之出而應世也,須才、德、學三者俱備。胸襟、氣度缺一不可,析之於下: 功名成於德業,事功應乎初心。 《易》雲:“舉而措之天下謂之事業。”此聖賢之業也。然“浮名浮利濃於酒,幾人肯向死前體”?救世救民乎?利己利家乎?是故存心不可不察,德行豈可不修。且老子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張良欲從赤松,李斯空懷黃犬。處世但求心安,成功何必在我?具如此德行,如此識度,始可言事功,蓋論人以德為本。 才德難全,古今如是。才高者可與進取,流於宕逸。德厚者可使守成,偏於儒順。故論人以才為用。然才德既是難全,故需以學和之,毋使偏頗。非學無以廣知,無才不足寄命。既須鑑古達今,見微知漸。复須千手千眼,手段通天。故才學不可不具。三者既備,進可成事立功,匡時濟世。退可安身立命,超凡人塵。用舍無尤,行藏合道。孔子云:“可謂成人也矣。”

絕嗜禁慾,所以除累。 嗜欲者,傷身、敗德、破家、覆國之本。能絕嗜寡欲則反是。所以“人到無求品自高”,此修身之根本,富強之至道也。 例一:孝文帝,漢君。孝文繼高祖為帝,臨位二十三年, 宮室苑囿狗馬服禦,無所增益。嘗欲作露台,以需費百金而罷。常衣銻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治霸陵皆以瓦器。減刑罰,出美人。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越代而武帝繼統,乃得開疆以威四夷。 例二:劉秉忠,元人。劉秉忠性淡泊,年十七服官,尋棄去,隱武安山中為僧。後世祖召之,每以天地好生力贊於帝,所至全活不可勝計。後官至太保,參領中書省事,猶袖衣疏食,以天下為己任。 抑非捐惡,所以讓過。 抑非捐惡,要在內訟以修德,所以無過。其外用必遷之於無形,所以遠尤。

例一:曾參,戰國魯人。曾子日三省其身,抑非捐心傳孔子道統。 餘如宋、明諸大儒,莫不內守誠敬,外棄惡非。用明明德,以光教化。 例二:張飛,蜀漢人。劉備愛馬超之才,以為平西將軍,封都亭侯。超見先主待之厚闊,略無上下禮,與先主言,常呼字。關羽怒,欲殺之,先主不從。張飛曰:“如是當示之以禮。”明日大會諸將,羽、飛挾刃直立,超入顧坐席,不見羽、飛座,見其立也,乃大驚。自後乃尊事先主,不復僭越。 例三:王陽明,明人。王陽明既平寧藩之亂,正德帝忽复巡遊,群奸意叵測,陽明甚憂之。適二中貴至浙省。陽明張燕子鎮海樓。酒半,屏人去棉,出書簡一筐示之,皆此輩交通寧藩之跡也,盡數與之,二中貴感謝不已。陽明之終免於禍,多得二中貴從中維護之力。脫此時扶此以製,則仇隙深,而禍未已也。

貶酒闕色,所以無污。 酒以亂性誤事,色足敗德傷身。此嗜欲之最也。 例一:公子側,春秋楚人。晉楚之戰,側為楚中軍元帥,楚王知其好飲,每出軍,必戒使絕飲。側有小豎知主人好飲,乃以美酒稱椒湯以進,側喜,大醉。旋楚王召之議戰,連呼不應,乃率師夜遁。行五十里,側醒,大悔,自裁。 例二:許允,晉人。允妻阮女,交禮竟,見婦色陋,即欲出。婦止之,並問所以?謂曰:“婦有四德,卿有幾德?”應曰:“新婦所乏者容耳。士有百行,君有幾行?”許曰:“皆備。”婦曰:“百行以德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謂皆備?”允有慚色,遂相敬重。 例三:曹鼎,明人。鼐以孝聞,仁官有德政。嘗夜駐驛亭,有豔女就之。公曰:“不可欺也。”乃取紙書“曹鼐不可”四字火之,終夜不輟。天明,召其母領去。

例四:唐皋,明人。皋少時,讀書燈下,有女調之,屢將紙窗舔破。公補訖,因題於上雲:“舔破紙窗容易補,損人陰德最難修。” 避嫌遠疑,所以無誤。 避嫌疑,所以竟事而遠禍也。 例一:公儀休,春秋魯人。公儀相魯,而嗜魚,一國爭買魚獻之,公儀不受。弟詰曰:“夫子嗜魚而不受,何也?”對曰:“夫惟嗜魚,故不受也。夫既受之,必有下人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相可免,雖嗜魚,其誰給之?無受魚而不免於相,雖不受,能長自給也。” 例二:郭子儀,唐人。郭令公每見客,姬侍滿前。及聞盧杞至,悉屏去。諸子不解,公曰:“杞貌陋,婦女見之,未必不笑。他日杞得志,我屬無喉類矣!”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宋太祖以宰相需用讀書人,推世間事,莫不如此。尤以今日知識爆炸時代,非博學廣知,無以立也。

例一:孔丘,春秋魯人。孔子知禮好學,入太廟每事問。以能問於不能,嘗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其好學切問,故能開儒門道統,成千秋師表,為百世聖人。 例二:司馬遷,漢人。遷讀古今萬卷之書。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酒。講業齊魯。徵巴蜀。略昆明。於是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以成《史記》。 高言危行,所以修身。 孔於雲:“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亂世尤忌才高德薄,慎之!慎之。 例一:管寧,魏人。寧與華歆、邴原交善,並有令名,時號一條龍。嘗與歆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歆廢書觀之,寧乃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會黃巾之亂,寧走遼東,往見太守公孫度,語惟經典,不及世事。乃國山為廬,鑿坯為室,越海避難者,皆來就之,旬月而成邑。遂講詩書,陳俎豆,飾成儀,明禮讓,非學者無由見。由是度安其賢,民化其德。 例二:王通,唐人。通於隋仁壽間,百遊長安,上太平十二策,知謀不用。乃退居河汾教授,受業千數,仿《春秋》作《元經》,又為《中說》以擬。初唐薛收、李靖、房玄齡、魏徵等,皆曾北面受王佐之道,卒開初唐之盛。清顏古翁有句:們羅相府文中子。 ”蓋指此也。 恭儉謙讓,所以自守。 儉為立身之本,謙為眾德之基。仁者必世而後興,所以恭儉謙讓,積其德也。 例一:周文王,商人。文王積善累德,諸侯響之。其治周也,近悅遠來。入其界,耕者讓畦,俗皆讓長,由是歸之者四十餘國。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後其子武王滅紂,有天下八百年。 例二:羊祜,晉人。祜督荊州拒陸抗,度不能以兵勝,乃綏懷遠近,甚得江漢人心。軍居輕裘緩帶,身不披甲,恭儉謙讓,修德以來吳人。卒時,南州號慟,吳守邊將士亦為泣下。祜先舉杜預以繼,用其謀,吳滅。 謀深計遠,所以不窮。 謀深計遠,所以久安而無窮也。 例一:姜尚,週人。太公望封於齊,齊有華士者,義不臣天子,不友諸侯,人稱賢。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誅之。周公曰:“此人齊之高士,奈何誅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諸侯,猶望得臣而友之乎?不得巨而友之,是棄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為教首,使一國效之,望誰與為君子?” (後齊終無惰氏,不為弱國。太公之遠謀也。) 例二:蕭何,漢人。何佐高祖,兵下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後楚漢之爭,沛公具知天下阻塞、戶口、強弱、民所疾苦者,皆出蕭何之計遠也。 親仁友直,所以扶顛。 友者,五倫之一。孔子論友,益者三,損者三,以其關係一生,不可忽也。 例一:魏無忌,戰國魏人。信陵君奪兵救趙,留趙。聞處士毛公、薛公藏於市井,乃間步往訪,遊甚歡。後秦代魏,魏遣使求救於公子,公子感奪符救趙事,言敢為魏使通者死,賓客莫敢勸。毛公、薛公往見,曰:“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樑,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語未竟,公子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合五國之兵破秦。 例二:周昌,漢人。昌嘗燕時入秦事,高祖方擁戚姬,昌還走。高祖還得,騎其項問:我如何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紂之王也。”於是上大笑,然尤憚昌。及帝欲廢太子,而昌廷爭之強,上問其說。昌口吃而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笑。後太子用留侯策,遂安。 近恕罵行,所以接人。 恕篤之道,所以接人息怨,孔門“仁”之外用也。 例一:光武帝,漢君。光武誅王印,收文書,得吏人與印交關謗毀者數千章。光武會諸將燒之,曰:“令反側子自安。” (曹操破袁紹後,師此故事。) 例二:文宗,唐君。文宗將有事南郊,祀前,本司進相撲人。上曰:“我方清齋,豈合觀此事!”左右曰:“依舊例,已在門外祗候。”上曰:“此應是要賞物,可向外相撲了,即與賞物令去。”又偶觀鬥雞,優人稱讚大好雞。上曰:“雞即好,便賜汝。” (不揚前人之過,不開奸佞之端。仁恕慎篤,革弊於無形。) 任材使能,所以濟務。 任材能使,所以人盡其才,各安其位也。 例一:韓氵晃,唐人。氵晃節制三吳,所闢賓左,隨其才器,用之悉當。有故人子投之,更無他長,嘗召之與宴,畢席端坐,不與比座交言。公署以隨軍令,監庫門。此人每早入帷,端坐至夕,吏車無敢濫出入者。 例二:錢鏐,五代人。鏐為吳越王,嘗遊府園,見園卒陸仁章樹藝有智,而誌之。及淮南園蘇州,使仁章通言人城,果得報而返。鏐以諸孫畜之。 癉惡斥讒,所以止亂。 讒為亂源,孔子所謂浸潤之譖,膚受之囗也。 例一:孔子,週人。孔子與少正卯同時,孔子之門人三盈三虛。孔子為大司寇,戮之於兩觀之下。子貢進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夫子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日心達而險,二日行闢而堅,三日言偽而辨,四日記醜而博,五日順非而澤。此五者犯其一,則不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誅。” 例二:牛弘,隋人。弘有弟好酒而酗,嘗醉射殺弘駕車牛。弘還,其妻迎謂曰:“叔射殺牛!”弘直答曰:“可作脯。”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 譬夫五經,載前賢之經歷也。告諸往而知來者,是以不惑。 例一:張良,漢人。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子榮陽。漢王恐憂,用酈食其計,擬复六國之後以撓楚權。良聞之,推古今之同異,反復以八事譬陳,漢王乃罷前議。越三年,漢一統天下。 例二:曹操,漢人。何進謀誅宦官,何太后不聽。進乃召董卓,欲以兵脅之。操聞之,乃笑曰:“閉堅之官,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如此。既昭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啊必紛紛召外將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 (卓未至,進被殺。卓至,漢大亂。) 先揆後度,所以應卒。 揆度以行,事必成。謀而後動,功必竟。 例一:郭嘉,魏人。曹操將徵袁尚及三郡烏丸,諸下多懼劉表使劉備襲許昌根本。嘉曰:“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輕騎一舉可破也。劉表坐談之客,自知才不足禦備,重任之則恐不能製,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操用其言,卒應全功。 例二:萬二,明人。嘉定安亭萬二,富甲一方。有人自京回,萬問其見聞。其人曰:皇帝(明太祖)近有詩:“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文五猶擁被。”萬歎曰:“兆已萌矣2”即買巨航載妻子,泛遊湖湘而去。不二年,江南大族以此籍沒。萬二卒獲令終。 設變制權,所以解結。 設權變以解結避怨,所以善其後也。 例一:楚莊王,春秋楚君。莊王宴群臣,日暮繼燭,命美人行酒,會燭滅,有引美人衣者。美人絕其纓,告王趣火察之。王曰:“奈何顯婦人之節而辱士乎?”命曰:“今日之飲,不絕纓者不歡。”群臣盡絕纓而後火,極歡而散。及楚鄭交兵,楚不利,一將奮力衝突,五獲敵首,卒勝鄭。莊王詢之,則夜宴絕纓者也。 例二:秦檜,宋人。檜為相,有士人某,假其書謁揚州守,守黨其偽,乃並人書押回。檜見之,假之官資。或問其故。曰:“膽敢假檜書,必非常人也。若不以一官束之,則北走胡,南走越矣。” 括囊順會,所以無咎。 順其勢利,當取則取。 例一:孔融,漢人。漢末,徐州牧陶謙病篤,謂別駕糜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謙死,竺率眾迎備,多方勸行,備遜辭。孔融曰:“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備遂領徐州。 例二:王某,宋人。王某任浙西一監,初蒞任日,吏民獻錢物甚豐,曰下馬常例。王會見之,以為污己,便欲作狀,並物申解上司。吏輩祈請再四,乃令取一櫃,以錢物悉納其中,對眾封緘,置於廳治。戒曰:有一小犯,即發。由是吏民驚懼,課息俱備。比終任榮歸,登舟之次,吏白廳櫃。公曰:“尋常既有此例,須有文牘可證。”吏齎案至,俾舁櫃於舟,放流而去。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橛梗如楷,其介如石,不隨流俗,乃得成事立功。 例一:馮異,漢人。異好讀書,通兵法。從光武,進止有表識。諸將從光武戰,每並坐論功,聲喧內外。異乃獨屏樹下。一軍敬之,號之“大樹將軍”。 例二:呂文靖,宋人。仁宗時,大內災,宮寶略盡。比曉,朝者盡至,日晏,宮門不啟,不得問上起居。兩府請入對,不報。久之,上御拱宸門樓,有司贊謁,百官盡拜樓下,呂獨立不動。上使人問其意。對曰:“官廷有變,群臣願一望天顏。”上為舉簾俯檻,見之乃拜。 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創業維艱,令終尤不易,故須勤勉惕勵以保之。 例一:曹參,漢人。參曾住高祖,後繼蕭何為相。舉事無所變更,一遵何約束,無所事事。惠帝讓參,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聖武孰與高帝?”曰:“朕安敢望高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曰:“君似不及也。”參與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稱善。 例二:諸葛亮,蜀漢人。亮佐劉備於顛困,孜孜淑淑,一生慎重。其治蜀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佈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故三國鼎峙,並以偏弱,猶能用武南北,諸葛亮之功也。 夫志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 本書言“原始”以標宗旨,繼“求人之志”概論人才,“正道”以示道本為正。本章言“本德宗道”,後章結之以“義”、“禮”,蓋長短之術,實基於道德也。 故君子動必有因,出人不苟。藉名位以為用,設權變以行仁。先高其志,慎篤其行,修道德,廣識見,通古今,衡權變。如是必能長於謀,成於事也。 例一:蘇泰,戰國周人。秦長於謀辯,挾術以於秦惠王,不中。裘敝金盡,色槁形枯。乃賦歸苦讀,究太公《陰符》,倦欲眠,輒引錐自刺其股。期年揣摩有成,以說趙王,倡縱抗秦,佩六國相印,名重諸侯。六國用其謀,秦兵不敢出關者十五年。 例二:張良,漢人。良祖、父相韓五世,滅於秦。良誓報之,乃散金結客刺始皇,不果。亡命下邳,逢圯上老人受教,讀書養氣十年。後佐高祖,言必從,謀必果,高祖既定天下,論功曰:運籌策幃帳中,決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安莫安於忍辱。 莫大之禍,起於須臾之不忍,故諺云: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殃。 例一:勾踐,春秋越君。周敬王二十六年,吳破越。勾踐夫婦羈吳,服犢鼻,著樵頭,斫叢坐刂養馬,除糞灑掃。如是三年,謙退忍辱,乃得返越。返後,衣不重採,食不加肉,與民同苦,經十年生聚教訓,文種獻七策,用其三而吳滅。 例二:韓信,漢人。信始為布衣,貧無行,常從人寄飲食。偶經市,無賴子辱之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皆笑以為怯。 先莫先於修德。 蓋世功勳,植基於德。故《易》有言:“無其實而喜其名者削,無其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屏。” 例一:秦惠王,戰國秦君。蘇秦始以連橫說之,請並六國。惠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秦自是修德圖治,至始皇帝而一統天下。 例二:楚昭王,春秋楚君。周敬王十年,吳聯唐蔡破楚,昭王亡奔。異年返國,告宗廟,撫百官,曰:“失國者,寡人之罪。復國者,卿等之功也。”自是修德安民,練軍經武。越十年,其國乃興,其時唐已覆亡,更滅頓、胡、蔡。 例三:馮諼,戰國齊人。諼貧乏不能自存,香食孟嘗君門下,嘗使之收債於薛,諼至薛,使吏備牛酒,召諸民當債者,悉來合券。券偏合,起矯命以債賜諸民,因燒其券。即日馳車返報孟嘗君,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其子民,因而利賈之。臣竊矯君命,以債賜諸民,悉燒其券也。”孟嘗君稱善而心不悅。後期年,齊王罷孟嘗君相,因就國於薛。薛民感其德,扶攜老幼,迎之於百里外。孟嘗君始重諼,復用其謀,再相齊。數十年無纖介之禍。 樂莫樂於好善。 修百善自能過百福,竭千慮自必致千祥。故諺有云:“為善最樂。” 例一:晏平仲,春秋齊人。平件相齊,敝裘羸馬,出使四方,田桓子以為隱君之賜而諷之。晏子曰:“自臣之貴,父族無不乘車者,母族無不足衣食者,妻族無凍餒者。齊國之士,待臣舉火者三百餘人。此為隱君之賜乎?彰君之賜乎?” 例二:范仲淹,宋人。範文仲嘗購一宅基,堪輿家謂曰:“此當世出卿相。”公曰:“誠有之,不敢以私一氛”即捐其地建學,世所傳蘇州府學是也。 神莫神於至誠。 誠能通神,誠能感物。宋、明諸大儒,多終生究此一字。子思著《中庸》更以“誠”可以與天地參。 例一:諸葛亮,蜀漢人。亮佐備統兩川,稱帝。尋備崩殂,亮矢誌中原,以引眾此徵,必先定南方。故率師向南,深入不毛,七擒其首孟獲而七縱之。雖云智術,亦至誠也。故歷千載,南人感德。 例二:王祥,晉人。王祥性至孝,國繼母故,失愛於父。及父母有疾,祥衣不解帶,湯藥必躬嘗。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封,祥解衣剖冰,將入水求之,忽雙鯉躍出。母又思黃雀炙,復有黃雀數十,飛入其幕。鄉里驚疑,以為誠之所感。 明英明於體物。 能體物,則能察其微,而後通人情,明事故也。 例一:孫亮,三國吳主。亮出西苑,方食生梅,使黃門取蜜,蜜中有鼠矢。亮詢主藏吏曰:“黃門從汝求蜜耶?”曰:“向求之,實不敢與。”黃門不服,左右請付獄推之。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內燥。亮曰:“若久在蜜中,當濕透,今裡燥,必黃門欲陷藏吏也。”黃門首服。 例二:李若谷,宋人。李若谷守并州,民有訟叔不認其為侄者,蓋欲擅其產。累鞠不實,李乃令民返家毆其叔。叔果訟侄忤逆。因而正其罪,分其財。 苦莫苦於多願。 人心不足,慾海難填。故釋氏以有求皆苦,儒門謂無欲則剛。 例一:囊瓦,春秋楚人。囊瓦佐楚昭王,陳、蔡來朝。瓦聞蔡侯有羊脂白玉佩,銀貂鼠裘,又聞唐侯有肅霜之馬。瓦求之,不許。因國二候三年,得之。唐、蔡返,聯吳破楚,殺囊瓦,物歸原主。 例二:郭開,戰國趙人。郭開相趙王遷,貪秦之厚賂,乃賣趙。因之讒廉頗,殺李牧,趙亡。開以藏金多而埋於地,後掘金赴秦,以金多馳緩,為盜所殺。 吉莫吉於知足。 大廈千間,夜眠七尺,珍饈百味,不過一飽。故曰:知止不殆,知足常樂。 例一:公子荊,春秋衛人。荊善居室,始有,曰:“有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孔子稱之。 例二:趙簡子,春秋趙人。趙簡子敝車贏馬,衣羊裘。其宰曰:“車新則安,馬肥則疾,狐白之裘溫且輕。”簡子曰:“吾聞之,'君子服善則益恭,小人服善則益倔。'吾以自勵,恐有細人之心也。” 例三:孫叔敖,春秋楚人。叔敖仕楚有功,為令尹,臨終囑其子曰:“楚王若封汝官爵,不可受。汝碌碌庸才,非經濟之具,不可濫廁冠裳也。若封汝以大邑,汝當因辭,辭之不得,則可以寢邱為請。此地瘠薄,非人所欲,庶幾可延後世之祿耳。” 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 人之精氣,保盈則泰。淫之則散,散則病,病可死。持盈之要,首在四肢九竅,故《老子》雲:“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又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觀於此,可以養生,可以立身。 幽莫幽於貪鄙。 貪心一起,智便幽昏,見利苟得,未有不殉於物者也。 例一:虞公,春秋虞君。虞虢二國,同姓比鄰,以為唇齒,其地皆連晉界。晉獻公欲伐虢,慮虞為之助。因備垂棘之璧,屈產之乘以誘虞公。虞公貪得,許晉假道,晉因之而滅虢。回師並滅虞,璧、馬仍歸晉。 例二:公子建,春秋楚人。楚平王以讒,欲殺其世子建,建奔鄭。鄭定公待之厚,以國弱不能助。時晉思代鄭,乃賂建為內應,許滅鄭後立之。建應許,謀未動,事泄,定公乃斬建。 孤莫孤於自恃。 自滿者敗,自恃者孤。故情人句云:“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 例一:養由基,春秋楚人。養由基嘗與潘黨較射,由基技穿百步楊葉,力透重甲七層,乃恃技自喜。楚共王斥之曰:將以謀勝,汝生性如此,異日必死於藝。後由基果死於箭。 例二:項羽,楚人。秦失其政,羽起隴畝之中,三年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羽拔山舉鼎,氣蓋天下,凡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然自恃勇力,致輔佐崩離,五年終覆於漢。 危莫危於任疑。 無報人之心,則疑則愚。有報人之心,見疑則危。反之亦是,任則不疑,疑即不任。 例一:王翦,秦人。翦將兵六十萬代楚,始皇送之灞上,翦請良田美室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翦曰:“臣及時請之,以為子孫業也。”始皇大笑。翦行至關,使使還請者五。或曰:“將軍乞貸,亦已甚矣!”翦曰:“不然,秦王性忌而忍,今虛國委我,不如此,不足以解其疑也。” 例二:關羽,蜀漢人。劉備據兩川,為漢中王,乃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羽素輕屬將糜芳、傅士仁。因使留守荊州,供軍需。自率眾圍樊城,下襄陽。一鼓擒於禁,斬龐德,許都震動。操懼,乃遣使結孫權。權陰誘仁、芳,乃降,襲羽之後,羽卒傾覆。 敗莫敗於多私。 無取於民者,取民者也。無取於國者,取國者也。無取於天下,取天下者也。故老子云:“夫推不私,故能成其私。”是故以私而動必敗。 例一:齊恆公,春秋齊君。齊桓公貪聲色腹欲,寵易牙、豎刁、開方,而有志伯天下,故其政悉委管仲。仲死,鮑叔牙繼之,自知才不及仲,諫桓公遠小人。桓公乃逐刁等,而食不甘味,寢不安枕,口無謔言,面無笑容。仍復召之,刁等送專事,齊大亂。 例二:楊玄感,隋人。隋場帝親征高麗,楚國公楊玄感據黎陽反。李密說之曰:“天子遠征遼左,去幽州,隔千里。今公權兵趨蒯,扼其喉。南有巨海,北有胡戎,前有高麗,退無歸路,不過旬月,齎糧必盡,舉麾一召,其眾自降,不戰而克,計之上也。”楊玄感不聽,蓋利洛陽寶貨,遂圍之,失利遭斬。 短莫短於苟得。 《易》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昔孔子亦以富貴無常而誡王公、勉百姓。是故苟其現實,安於目前者,未有不敗亡者也。 例一:英布,漢人。漢高祖時,淮南王英布反。上召薛公問之。對曰:“布反,不足怪也。若布東取吳,西取楚,傳檄燕、趙,固守其所,則山東非漢之所有也,是為上計。若取吳、楚,並韓、魏,據廒倉,塞成皋。則勝敗未可知也,是為中計。若取吳下蔡而歸越,此為下計,陛下可安枕而臥矣。”高祖詢布軍行狀,如下計。乃問曰:“何以廢上而出下計?”曰:“布故酈山之徒,此皆為身不顧後,豈有慮遠之志哉?”尋果敗亡。 例二:劉表,漢人。漢末天下大亂,各稱雄據一方,錶帶甲數十萬,領荊州。時曹操破表紹,舉國征烏丸。劉備說表曰:“今曹操遠征,許都空虛,襲之可得,天下可傳檄而定也。”表曰:“吾坐鎮荊襄已足。”尋操自柳城返,表悔不用各言。操既返,復引軍徵表,軍未至,表病死,其子降,荊襄易主。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