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歷史的經驗

第5章 蘇秦的歷史時代-1

歷史的經驗 南怀瑾 10373 2018-03-18
上次討論了張良,現在自《戰國策》上,摘錄有關蘇泰的一段問題來研究。蘇秦與張儀,是中國史上的兩個名人,過去稱他們為說士或說客,所謂遊說之士,意思是說他專門玩嘴巴的。我們今天提出這一篇來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像現在美國的基辛格(美國國務卿,以“穿梭外交”,遊說國際間),我們中國人就稱他為遊說之士,是蘇秦、張儀之流。一個書生用他的嘴巴,憑他的腦筋,擺佈整個世界的局勢,在我們過去的歷史卜,最知名的就有蘇秦、張儀兩同學,這是我們都知道的故事。現在我們迴轉來再研究蘇秦、張儀的傳記資料,對我們這個時代有很深的啟發,許多道理,都可以在這裡看出來。 這裡就牽涉到歷史哲學問題。講歷史哲學,有兩個重要觀點,一個觀點認為人類歷史是重演的;一個觀點認為人類歷史是進化的,不會反復重演的。但這兩個觀點是可以融會貫通的。歷史的現象,事物的變化,並不一定重演。譬如我們現在穿的西裝,同古代衣服的式樣就不同了;但是大原則,人要穿衣服,則是一樣的。我們知道了歷史的原則是一樣的,所以看到蘇秦這一篇,就可以找出很多很多的重點來。

我們如果是作學術的研究,當然,只靠這一篇是不夠的。 《戰國策》是漢代劉向編的,根據歷史的資料,集中起來,編輯成書,名為《戰國策》。古代所指的“策士”就是專講謀略學的人。譬如現在我們因為某一事件,向上面提出一個建議,這建議就是“策”。專門以這種計策起家的,就叫“策士”。另外,像宋代因時勢的需要,改變了考試制度,應考的文章中,必須增加寫一篇策論。這就是看應考人對政治和時事的見解,對國家大事的認識。到清朝末年,提倡廢除“八股”的時候,一度又主張考試策論。我們知道宋代蘇東坡考中科名的那篇著名的文章,《刑賞忠厚之至論》,討論司法上判罪的問題,也即是與政治有關的司法問題。現在我們要看的這篇文章摘自《戰國策》,就是屬於策論這一類的——也可說明《戰國策》一書的完成,是劉向當時把戰國時代的許多謀略問題,集中起來,編為一書。

從前讀書人對於這本書,有兩種主張:一種是限制年輕人,不許讀這本書。古代的觀念,認為讀了這本書,容易學壞。所以要先讀四書、五經,等讀好了以後再讀,由正經而懂得如何權變。但是另一個觀點,每逢時代亂的時候,便有許多人主張應該多讀《戰國策》,因為時代亂的時候,需要有頭腦的人才,所以讀了《戰國策》,對事物的觀點會不同。但是,研究謀略這一類東西,僅僅是讀《戰國策》還是不夠的,譬如研究蘇秦,就得再讀司馬遷所著《史記》中蘇秦等人的傳記。但那樣還是不夠,最好再能了解戰國時候,蘇秦當時所有的歷史情勢。 現在,我們僅就《戰國策》中“蘇秦始將連橫”這一篇來研究。所謂“合縱”等於組織一個聯合國。當時泰國是一個新興起來,有強大力量的國家,蘇秦就把弱小的國家,聯合起來抗秦,用歷史的觀點來看,蘇秦的“合縱”計,也就是這個組織的建議,是很不錯的,應該的。但是有一點,我們看了全篇以後,首先要認識一個人的動機,因為蘇秦當時的用心,並不是為了天下國家,而是為了個人出風頭,這是首先我們必須了解的。

第二點,根據歷史的記載研究,蘇秦當時是一個讀書的年輕人,後世人稱他是鬼穀子的學生。關於鬼穀子,又是一個可以用來作專題研究的題材了。歷史上究竟有沒有鬼穀子這個人,另外待考,如在河南有“鬼谷”這樣一個地方,不過古代又稱“歸谷”,意思是歸隱在這個山谷。據說這是道家的人物,有如張良所遇到的黃石公一樣,是不是確實有這個人;不知道。就是真有這樣一個人,無疑的,學問一定非常好,據說蘇秦便是他的學生。今天講謀略學,所謂撥亂反正的這一套學問,乃至於用在壞的這一方面,搗亂造反的學問,都是出於他——鬼穀子。蘇秦當時出來,拿鬼穀子的這套學問,遊說諸侯晉見每個國家的領袖,希望取得功名富貴,實行他自己的思想。 第三點要注意的,遊說在當時是一種普遍的風氣,那個時候還沒有建立考試制度,知識分子都靠遊說出來做事的。譬如盂子,一天到晚見這個諸侯,見那個諸侯,也是遊說。各個諸侯雖然尊重他的學問,可是卻不用他。同樣的,後來蘇秦第一次出來游說,也是完全失敗了,沒有人聽他的。我們看他遊說的內容對不對?完全講的是正道,但是正道當中有歪道。以現代的觀念來說,蘇泰是偏重在軍國主義的思想,主張富國強兵,他舉出歷史上的實例,只有戰爭才有辦法,才能夠強盛,才能夠安定。可是秦國並沒有接受,這又是什麼原因?這就是我們讀書要注意的地方。當時的秦國,是秦始皇的祖父輩,天天想統一,想消滅其他大國,可是蘇泰主張用兵,又為什麼不聽從他的意見?這同我們今天的情形一樣,為什麼基辛格提倡以和談代替戰爭,大家都明知道是毒藥而還是吃下去?為什麼不肯言戰?我們讀歷史,就要懂得這些。懂得歷史就懂得現在,懂得現代也就懂得古代。歷史並不一定重演,但原則是一樣。

第四點,再講到蘇秦個人,第一個遊說失敗,弄到回家的路費都沒有,穿雙破囗鞋,拿只破箱子,回到家裡來,嫂嫂不給他飯吃,家裡的人都看不起他,那種難受,是到了萬分。因此蘇泰重新發憤讀書。所謂懸樑刺股,把頭髮用繩子捆起來,掛在樑上,身旁放一把錐子,等到夜晚讀書打瞌睡時,頭一低,頭髮一扯,醒了。再不行就自己用錐子刺自己的肉,如此鞭策自己用功。據說讀的是《太公兵法》,把太公兵法讀通了,於是再度出來游說諸侯。這次不再跑到秦國去主張打仗,反而跑到弱小的國家,等於今日世局中,受人侵略、受人宰割的國家,由燕國、趙國開始,組織聯合陣線抗秦,不主張打仗,主要目的在使秦國不敢出兵。他把天下大事、人的心理、政治的心理,戰爭的心理,都摸透了,果然成功了。這一下身佩六國相印,同時當起六個國家的行政院長,印都掛在身上走,隨時拿來蓋就行了。當時這位聯合國的秘書長,還不比現在的聯合國秘書長,他是有實權的,只要他說一句話就行了,國與國局勢就受這樣一個書生的擺佈,安定了二十多年,這又是一個什麼道理?為什麼他後來主張合縱,大家會團結?這是矛盾的團結,利害關係的團結,不是道義的團結。為什麼會這樣,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這和現代的情形又是一樣。

第五點,到了他個人成功以後,就看出這一班人是只講手段的,只求如何達到目的。所以中國文化中講正統文化的,素來對於這些人不大重視,因為他們只以個人為出發點,而孔孟思想是不以個人為出發點。蘇秦成功以後,自己知道這套手法只是玩弄玩弄而已,各國君王的頭腦不一定都是豆腐渣做的,不會一直聽他的擺佈,只不過是所拿出來的辦法,正投合了時代的需要,都只是手段。他也知道這個手段不會長久,他的另外一招就很厲害了。當有一個強大的敵人存在,大家需要團結起來與它抗衡,這時是做得到。但對秦國封鎖了以後,秦國的軍國主義不能擴張了,結果蘇秦的戲就不能唱了。沒有了敵人,怎麼還能夠玩? 於是他利用機會培養和他學問差不多的好同學張儀,他這培養方法就很高明了。他怎樣培養張儀的?他和張儀的感情原來好得很,而且兩人約定在先,誰先有辦法,誰就幫忙另一人站起來。這時蘇秦佩了六國的相印,張儀還窮得很,去找蘇秦,心想求取一個秘書、科長的位置,還會有什麼問題?蘇秦正在辦公室接見各國大使,忙碌得很,知道張儀來了,教他在外面小工友的小房子裡等候,自己威風得很。到了吃飯的時候,也留張儀吃飯,可是隨便打發他在一個角落裡吃,自己卻和各國貴賓周旋。故意使張儀看見,使張儀難受,用種種方法刺激他,最後告訴張儀目前沒有機會,囑到旅館等候,也不送點錢去,使他受盡冷落淒涼之苦,然後教一個人對張儀說:你是找蘇秦的?同學有什麼用?他已經功成名就,不理你了,你的學問也很好,又何必求他呢?用種種方法挑撥,使張儀恨死了蘇秦,決心非打倒蘇秦不可。到秦國去,你蘇秦搞合縱,我就弄一個專門破合縱的計劃。實際上,蘇秦正需要像張儀這樣的人到秦國去,但是他為什麼不告訴張儀合作唱對台戲?因為他知道張儀如果不受這樣大的刺激,就發不起狠來,如果說明了,反而搞不好,必須要培養出他如此怨恨的氣憤,硬是要立志做破壞的計劃,兩人才有戲唱。所以後來張儀連橫的計劃成功了,蘇秦派去挑撥張儀到秦國去,始終“臥底”的人,這時才把真相說出來。實際上張儀到秦國的路費還是蘇秦奉送的,一切都是蘇泰安排的。所以張儀說,我還是沒有跳出這位老同學的手心。並且決定蘇秦還在的一天,秦國就一天不出兵,等蘇秦死了再打。戰國末期,就被這樣兩個書生擺來擺去,擺佈了相當長一個時期。現在我們用人才,除了有才具,有學問,有思想,還非要有道德做基礎不可,沒有真正的道德做基礎,則好頭腦是很可怕的。這是第五個重點。

第六個重點,附帶談到有名的故事,當蘇秦第一度遊說失敗,窮了回家的時候,嫂嫂都不給他吃飯,冷飯都不剩一點,父母兄弟都看不起他。到後來身佩六國相印,要到楚國去的時候,經過自己家鄉,他的嫂嫂以及全家人都跪下來迎接,那種恭維真是不得了的,這時蘇秦問他的嫂嫂:“何前倔而後卑也?”這個話也只有蘇秦才說得出口。老實說,在中國講究道德修養的人,不會講這樣的話,他卻會爽直痛快當面問他嫂嫂。人性本來也就是這樣,可說他問得很直爽,還不算頂壞的,還沒有故意整她。而嫂嫂答复的話也很簡單明了,她說:“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也。”這是人情之常。古今中外,人類社會,就是這麼一回事。那個時代,哪個時代不講現實?從這裡又可認識人情世故。

第七點,蘇泰是怎樣死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不得好死,最後到了齊國的時候,有人行刺,把他殺死了。他所以到齊國去,是因為在燕國出了私生活方面的緋色故事,和燕王的皇太后發生了關係,被燕王知道了,蘇秦知道靠不住了,很危險。於是說動燕王,要到齊國去才對燕國有利,燕王明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但也只有這個辦法送他走最妥當,就讓他去了。結果,齊國的大臣找人行刺他,蘇秦身負重傷,沒有立即死去。而齊王賞識他,大為震怒,下令全國抓兇手,可是抓不到。蘇秦在臨死以前,告訴齊王,只要宣布一下蘇秦是個壞蛋,是為燕國來做間諜的,被殺死以後,齊國可以安定,這樣宣布就可抓到兇手。蘇泰說完這些話就死了。齊王果然照蘇秦的話宣布,而行刺的兇手出來了,於是齊王把兇手抓來殺了。蘇泰臨死了,還會動腦筋,借人家的手替自己報仇,這就是搞謀略的人頭腦的厲害。

這是隨便舉出來的七個重點,事實上我們要看的第一篇當中,並不止這七點,還有很多重點,仔細去研究起來,對於古代戰爭地理的觀念、社會發展的觀念、經濟問題的觀念、軍事問題的觀念等等,都足以發人深省。這就是讀書不要被書騙去了,僅了解文字,就不是真讀書,我們讀書是要吸收歷史所告訴我們的經驗,由這經驗了解很多很多的事,尤其對於今日我們國家所處的這個世界局面,會有更深人的了解。所以我上幾次都建議大家,多讀《戰國策》、《國語》,不要以為這些是老東西沒有用,實際上這些書非常有用。 遠見抵不住現實的短視 下面就原文文字,作一下重點解說: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三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蘇秦說秦惠王,一開始,就指出秦國西、北、南、東四邊的疆界,邊防的形勢。不要以為這是古代的地理,大家還是要注意。雖然交通情形古今不同,但地理形勢是不會變的。他繼續又說到地理與經濟的關係,一直到“天下之雄國也”。這是說明當時秦國的首都,在現代的陝西西安一帶。我們要注意,那時的陝西又不比現代,經濟的條件、地理的條件、政治的條件,都非常重要。最奇怪的是,我們研究中國戰史,歷史上的大戰爭,幾乎每次都是從秦晉這邊向東南打下來的,所謂建領而下,中國的地勢就是這樣,如同屋頂上倒水,一直傾下來,幾乎任何一次大的戰爭都是如此,如果從這一方面去研究,牽涉到的戰史就太多了。比較特殊一點的,只有元朝稍稍有所不同,蒙古也是由西北高原,但不一直東下,先進康藏的邊境,囊括巴蜀、漢中,另由康、藏,席捲雲南,而經嶺南、兩廣,北上會師湖南、湖北。同時再另由北方出兵,兩邊向中原一抱,鉗形的夾持,就把中原抱去了。只有這一次用的戰略,與歷代的戰略不同。這是一大重點。

自“以大王之賢”到“願大王少留意”這一段,要注意的是,戰國時的秦國,想併吞各國,統一天下,並不是秦始皇開始的,秦始皇的祖先早就有這個企圖,尤其是蘇秦對秦惠王說的這段話,就是要他統一天下,並且把泰國的地理條件、經濟條件、人才、軍備等等優越的地方都說出來了。 我們現在註意秦惠王答復甦秦: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巨。今先生伊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願以異日!” 他沒有接受蘇秦的意見。但不接受有他的幾點理由:一、如同鳥一樣,羽毛還沒有長豐滿,是不可以學飛的。個人作人如此,國家大事也如此,沒有準備好,飛不起來的。二、“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這個“文章”不是現代在報紙、刊物上寫的文章,這裡的意思是政治文明,包括社會的安定,政治的清明,在古人說是“大文章”。用現代話說,是政治文化的基礎還沒有穩固,不能隨便誅代別人,征伐別人。三、“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秦惠王所講的這個“道德”,並不是四書五經上所講的道德。在古代,道德是一個政治名稱,意思是聲望、威望。國家在一般人民,還不能信服的時候,就無法指揮人。四、“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內政還沒有做到很平順、很安定時,就不可以因出兵而勞煩大臣,勞煩國家的重要幹部。 秦惠王舉出了這四點。以現代的觀念看,他是說,據我所知,準備不夠,不能輕舉妄動。自己在國際政治上的聲望不夠,無法去征伐別個國家。國內的威望不夠,就不能支使老百姓。內政上還沒有達到最高的修明境界,也不能加重大臣們的職責。所以秦惠王對蘇泰很客氣地說,承蒙你看得起我,那麼遠跑來看我,而“庭教之”。 (蘇秦不是秦國人,他是當時中央政府所在地的東周洛陽人,因此說“庭教之”——到我這裡來指導我,假如有朋友來家裡看自己,我們寫信也可寫“蒙枉顧而庭教之”。)接著說:“願以異日”,以後再講,輕輕四個字,把蘇秦趕跑了。 藥不對症的言論 可是蘇秦並不死心,還是提出他的見解來,這是他最初的思想,然這時的蘇秦還不成熟,可是已經很會說話。 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代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代囗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代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代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 他一開始就說“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我早想到你不會採用我的意思。他被拒了,還賴在那裡,接著他就舉出歷史上許多的故事來。為了充實自己理論的內容,他引用了許多上佔史,而這些歷史,都證明天下是打來的。由黃帝開始,一次戰爭勝利,就成功了,乃至最後由王道談到霸道,例引“齊桓公任戰而伯天下”,靠戰爭稱霸,領導了天下。然後說,有歷史的證據在這裡,沒有一個國家不是靠戰爭而統一天下的,這就是蘇秦的主張,以現代的另一角度來看,這就是黷武精神、侵略主義或好戰思想,沒有實力的強權就不會成功的。蘇秦繼續又說: “古者使車毅擊馳,言語相結,天下為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文士並飭,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科條既備,民多偽態,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戰攻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舌弊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於是乃康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效勝與戰場。” 這一段文字,四個字一句,後來就演變成中國一種文體——驕體文——四六句,幾千年來一直都用這種文體,簡單明了,而包括的內容又很多。每句裡都有很多的東西。試從這段中隨便抽出一句來看,例如“舌弊耳聾,不見成功。”這八個字,就是今天美國基辛格這一套的政策,嘴裡叫和平,你基辛格叫死了都沒得用。所以我們多看自己的歷史,現代的這些事情在過去的歷史都有過了,道理很清楚,所以蘇泰說,到了後來“廢文任武”,光靠文化的政治,在國際間做不到,沒有辦法,只好靠戰爭來解決問題,於是“厚養死士”,培養敢死的人。 接著這幾句話要注意。 “夫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王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我相撞,然後可建大功。是故兵勝於外,義強於內,威立於上,民事於下。” 他說只是講理論沒得用,非戰爭不可,為什麼?任何人都想坐在家裡利益就來了,不打仗而領土越來越擴充,乃至古代的三皇、五帝、五伯以及所有的明主賢君,都希望能夠做到這樣,不經打仗,只要內政修明,就有人來投降。但這只是理想,用道德的政治來感化人,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後不得已,都是用戰爭。 下面是蘇秦所提的重點。這個重點對不對呢?說句老實話,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歷史,都是如此,只是表面上不講出兵而已。任何一個和平,沒有一個堅強的武力在後面支持,都站不住的。所以講軍事哲學思想,蘇秦的話就是:和平只有在強有力的情形下才能談的,否則談不到。這就是他的“寬則兩軍相攻”到“民服於下”一段話中的“兵勝於外,義強於內”八個字。一個國家,對外有強有力的武力支持,對內再講求內政的修明,這時你講道德,人家就都聽你的了;如果對外的兵力不強,再講道德也沒有用。 “今欲並天不,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忄昏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惑於語,沈於辯,溺於辭,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 最後,蘇泰在這裡刺激秦惠王,等於在罵他。蘇秦說,根據這些歷史的經驗,任何國家,想統一天下都非兵不可。蘇秦當然不好意思直接罵秦惠王,他說現在一般國家的嗣主們,都不懂這些大道理,都在那裡忄昏、亂、迷、惑,沉溺在言語辯論上,空談理論,所以推論起來,我看你秦惠王也是做不到的。意思說是說秦惠王也和他們一樣的草包。 蘇秦開始出來,遊說秦惠王十次,罵也好,捧也好,終歸此路不通。結果都失敗了,老實說,這個時候蘇秦的主張對不對?沒有一點是錯的,但是高明不高明?很笨!因為秦惠王智覆他的話已經講到底了。意思是說,你這些道理我秦惠王全知道,但時機還沒有成熟,還不到時候就不能打。所以蘇秦這時到底還是一個書生。從這裡我們又想到漢文帝時候的賈誼,他的一篇文章《過秦論》,大家應該都念過的,內容是講漢初中國的地理環境,與政治、軍事都有關係。他為什麼寫這篇文章,那時正是漢文帝時代政治最安定的時候,賈誼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學問很好,很有眼光,他已經看到天下將要亂了,漢文帝擬的幾個政策有問題。他的看法並沒有錯,很對的,所以他向漢文帝提出這個建議,漢文帝也很服他。但後來賈誼還是不得志,死於湖南的長沙,所以後人又稱他為賈長沙。歷代的文人知識分子不得意,都用賈誼來比擬,尤其李商隱詠他的詩:“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是賈誼提出建議以後,文帝夜半起來忽然想到賈誼,就召見他,還特別在前面擺好一個位置等他來,表示看重他。可是當兩人面對面談話時,漢文帝卻只問他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靈魂的問題,所以後來歷代的文人都為賈誼叫屈,這首詩最後兩名就是對漢文帝不滿的,對一個這樣大的才人,“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半夜裡把他找來,這樣尊重他,卻不問天下國家大事,反而討論宗教哲學的問題了。多可憐!其實這首詩也是書呆子的話,漢文帝不跟他談鬼神又能談什麼?賈誼的這些意見漢文帝早就知道了。漢文帝的心裡是認為你這個年輕的書生,意見完全對,可是時機還沒有到!賈誼的智慧到底不行,眼光還不夠。所以李商隱替他抱冤屈,還是書生之見。我的看法,漢文帝對他不問鬼神又能問什麼?漢文帝不能對他說時機還沒有成熟啊! 人情千古重多金 上面所提出來當時的時代趨勢,有許多大原則,是和今日的國際局勢差不多,甚至可以說完全相同。只是社會的形態、政治的型態,以及其結構不同而已。現在說到蘇秦本人。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滕履囗,負書擔囊,形容枯搞,面目革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纟壬,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歎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 在“書十上而說不行”,路子走不通的時候,就很可憐了,原來特製的最名貴黑貂皮的衣服穿破了,錢也用光了,行李袋子破了,鞋子也買不起,只好穿草鞋,自己挑了擔子,臉色臉看得很,又黑又瘦,營養不良所致,只好回家了。回到家裡的時候,太太看見他這副樣子,不理他,正在織布做工,也不放下來,照樣做她的工,嫂嫂不給他做飯,父母也不和他講話。這裡就看到了人情。由這裡我們也看到千古以來一般人情,蘇秦遭遇到這種情形,只有感嘆自己錯了。 於是這一下發憤讀書,漏夜把所有的書拿出來。 “陳筐數十”,他的藏書還是很多的,不比現代,古代還有那麼多書,可見平常很用功。那時的書是很難得到的,“篋”就是書箱,古代的書裝在竹製的箱子裡,就叫書筐。他在很多的書裡,找到“太公陰符之謀”,就是古代的《陰符經》,是不是現代的這本《陰符經》,或另有原本,就很難說,據說他讀的是陰符兵法。他“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這兩句話是重點,這個“伏”並不是說他跪下來讀,是呆在家裡不出去,正如上海話“孵豆芽”的意思,就是躲在家裡,連人都不敢見,專門研究學問。 “簡練”二字,“簡”就是選,選書中的重點,“練”是熟練,再把選出來的重點搞熟。 “揣摩”就是思想、研究等等的綜合,揣是用手比算,摩是摸摸看。思想上的揣摩就是研究人家的心理,研究當時各國間的形勢,研究每一國領導人心理上需要的是什麼。他在這段用功的期間,連睡都沒有好好睡,打瞌睡的時候,用錐子刺痛自己,刺到血都流出來,一直由大腿流到腳上。他這樣足足用了一年的功,自己有了信心以後,於是他說:“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這兩句話是很重要的一個重點,我們要特別注意,他有了信心了,並沒有為國家、天下、人類、社會著想,只求他個人的成功。他說只要找到一個老闆,一定可以把這老闆口袋裡的寶貝、黃金、美鈔都裝到自己的口袋裡來,不但可以拿到錢,還有當宰相的絕對把握。他自認為一定可以做當政的人,成為政治上的權要,所以他又出門了。 期年,揣摩成,曰:“止匕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於是,乃摩燕鳥集闕,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錦鏽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鎰,以隨其後,約從散橫,以抑強秦,故蘇秦相於趙而關不通。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蘇秦之策。不費鬥糧,來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於兄弟。 這次蘇秦不再到秦國去了,而先到北方,這些都是弱小的國家。他先到燕國,說動了燕國的諸侯,認為他的辦法好,給了他資本,要他去組織“聯合國”。他就來到趙國了,在趙王建築得非常漂亮的大辦公室裡,和趙玉拉著手講悄悄話,講的一些什麼內容,須看《戰國策》的《趙策》,不過讀中國古書要了解,他所講的雖然記載下來給後人學習,也不一定是光明正大的好主意,都是講利害關係,屬於當時的陰謀,所以悄悄的。趙王聽了以後,大為高興,馬上封他為武安君,等於現在的上將軍、特任官。這個時候,他一下子闊起來了。受了相印,後面帶著從人,等於一個特別辦公室的機構,“聯合國”的秘書長還沒有當上,派頭先有了。他出去時,後面跟著的車於有一百輛。至於錦繡千純,並不是穿的衣服,在那個時代,布匹和錢幣同樣是錢,都當作貨幣用。他後面帶了很多錢,還有白璧百雙和黃金萬鎰,都跟在他的後面。這時他有了政治資本,才開始組織“聯合國”,提倡抗秦。 下面“蘇秦相於趙”到“賢於兄弟”一段:就是說蘇秦這時做到趙國的首相而兼辦外交,就馬上與秦國斷絕了外交關係,和那麼強的秦國,不但外交上斷絕關係,經濟上工商業都不通往來了。這是他與趙王“抵掌而談”時,不曉得出了些什麼主意,後世的人無法知道。後來他的“聯合國”一組成,蘇秦威風之大,大到除了秦國之外,六國諸侯所轄那麼大的天下,那麼多的群眾,每個國家的諸侯,以及“參謀長”、“秘書長”什麼文官武將等謀臣勇士,全部都聽命於他一個人,靠他一句話作決定。那種權勢,威風之大,不可想像,如拿今天的基辛格來比,基辛格還不及他萬分之一呢!而且這個時候,國際上沒有辦法停止戰爭,可是蘇秦做到了連一根箭都沒有用過,而國際上諸侯之間,就能互相合作,賢於兄弟,大家互相團結,這是蘇泰的成功。 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故曰:“式於政,不式於勇;式於廊廟之內,不式於四境之外。”當秦之隆,黃金萬鎰為用,轉轂連騎,炫(火黃)於道,山東之國,從風而服,使趙大重。 於是寫這篇文章的人結論說,由這一段歷史,就看出人才的重要,有才幹的賢者得其位,天下就服了。只要這一人施展所長,天下的人不問思想、觀念各方面,都跟他走,所以古話說:“式於政,不式於勇,式於廊廟之內,不式於四境之外。”這個“式”就是標準,也就是中心。一個中心在於政治——包括內政、外交、經濟、軍事、社會、教育等廣義的政治。光靠武力沒有用,要好的政治策略,“式於廊廟之內”——廊廟過去指君主上朝的朝廷,比之現代,是中央最高決策的所在。只要有好的政策、好的人才,就能轉危為安,就像蘇秦威風的時候,六國的經濟都由他支配,各國之間的關係如此密切,不但外交上如此,還有工商上的往來,在秦晉山脈以東的各個國家的諸侯,聽到消息就跟著來歸服了,使趙國在當時國際上,立即變成最有聲望,最有地位的盟主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