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時寒冰說:經濟大棋局,我們怎麼辦

第10章 第二節中國式救市(下):拉動內需盤活死棋

在國務院公佈4萬億投資計劃後,我當即寫了一篇題為《哪些股票已有中短期投資價值? 》的博文,指出:與投資相關的股票已經具有中短期投資價值,我把水泥列在了第一位,並指出"超跌的資源類股票亦值得關注(如水泥和鋼材的需求量如果增大,可能增加對相應的煤炭的需求量)"。結果,短短的兩三個月時間,很多水泥類股票上漲兩倍多,煤炭股也成為隨後最強勢的板塊之一。 因為,這一切都在政府的計劃中。 實際上,對於中國的股市而言,不僅趨勢由政策決定,連哪個板塊會走強哪個板塊會走弱,也都源自於政策。不懂政策解讀的人,在中國,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投資者。 這些是題外話。 政府要盤活死棋,要激活消費,必須讓民眾先有錢,而通過快速拉升股市的賺錢效應激活消費,儘管是輔助手段,卻是見效最快、成本最低的選擇。作為當今世界最典型的政策市,把握住了政策走向,也就把握住了中國趨勢所指。

我在前面已經談及,中國面臨的是如何盤活投資、出口、消費這"三駕馬車"困局的大難題。在出口下降、投資缺錢、內需不振的情況下,政府最喜歡做的是投資,而投資就需要錢,要有錢就必須激活內需,但激活內需面臨著民窮的掣肘。 這聽起來有點繞口,卻是殘酷的現實。 財政的窘迫狀況到了什麼程度,通過此後的一則通知不難看出。 2009年11月12日,財政部下發了《關於企業加強職工福利費財務管理的通知》,規定企業為職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訊待遇,已經實行貨幣化改革的,按月按標準發放或支付的住房補貼、交通補貼或者車改補貼、通訊補貼,應當納入職工工資總額,不再納入職工福利費管理;尚未實行貨幣化改革的,企業發生的相關支出作為職工福利費管理,但根據國家有關企業住房制度改革政策的統一規定,不得再為職工購建住房。企業給職工發放的節日補助、未統一供餐而按月發放的午餐費補貼,應當納入工資總額管理。

將企業職工的交通、住房、貨幣化的住房補貼等福利納入職工工資總額,就將會導致部分職工多繳個人所得稅。 連這一點小錢也考慮在內,可見,政府對資金的渴求是何等的強烈! 在非常需要錢的大背景下,要激活內需,對政府而言,就必須讓需要花錢的花更多錢,讓本不需要花錢的出於對貨幣貶值的恐懼被動地花錢。這便是"恫嚇式"消費。 大家應該注意到一個細節:中國真正強力拉動內需,是在2008年次貸危機惡化之後,在此前為什麼沒有這樣做? 我們需要從兩個層面來解讀這個問題: 首先,拉動內需這個詞廣泛地存在於社會保障不健全的國家,真正社會保障健全的國家,老百姓甚至不惜舉債消費、過度消費,哪裡還需要"拉動"?這是我在對幾十個國家的相關數據比較後得出的結論。其實,也是根據常識就可以得出的結論:有錢誰不願意去消費?是真的不敢消費,真的有顧慮啊!如果走進老百姓的生活就知道,他們所承擔的壓力是何等之大。

其次,中國在2008年次貸危機惡化以前,儘管多次提到刺激消費,但中國依靠的並不是國內的消費,而是國外的消費!這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頑疾,一個致命缺陷。所有的國家在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的時候,其國民收入分配機制都是向個人和企業傾斜的。只有中國在2003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以後,財富分配機制依然是大幅度地向政府傾斜,由此導致民窮。相對於民窮的現狀,中國生產的產品是過剩的,但是,中國過剩的產品與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過度消費形成了對接,從而延緩了中國發生經濟危機的時間,但這種可能造成經濟危機的隱患一直存在。這同時也是次貸危機後,中國實體經濟受到的衝擊比歐美更嚴重的原因。一旦國外的消費需求下降,中國產能過剩的狀況就會凸顯出來,這種脆弱性是很難在短期內得到糾正的。

中國不能在2008年以前真正地出台實質性的政策去鼓勵消費,另外一個顧慮是擔心通貨膨脹。 我們知道,中國的貨幣超發現像比較嚴重,這種情況一般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但中國在更多的時候保持著大量超額貨幣供給與低物價水平並存的狀態,這種奇特的現像被美國經濟學家麥金農在1993年稱為"中國之謎"。 其實,中國之謎一點也不難理解,龐大的超發貨幣一部分是被房地產、股市吸納了,一部分是被儲蓄起來了,這種購買力量沒有在現實中釋放出來。 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居民儲蓄餘額佔GDP比例在2005年年末曾接近80%,個人儲蓄率也達到歷史高位。主要發達國家的居民儲蓄餘額佔GDP比例大多在15%~20%之間、個人儲蓄率則在5%以下。亞洲國家居民儲蓄餘額佔GDP比例基本在30%~50%之間、個人儲蓄率在10%~15%之間。

中國以世界首屈一指的高儲蓄率,最終沒有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儲蓄"鎖住"了購買力。 但是,2008年,當政府面臨巨大危機的時候,當外部消費快速下滑的時候,必須激活消費,以彌補這個大缺口。這個時候拉動內需,政府已經不會太擔心通貨膨脹,因為,外部消費的下滑使得外部需求+內需激活的雙重消費拉動力量,不能集中起來爆發! 只有激活內需,才能消化過剩產能,才能為龐大的投資計劃提供資金。 於是,拉動內需成為中國的頭等大事。除了前面提及的房地產拉動,日常消費、汽車消費也都是重要的拉動內需。隨後,人們看到了一種久違了的情景:中國的內需火山般地噴薄而起。 在貨幣貶值預期的壓力下,人們的消費潛力瞬間釋放出來。這是國際經濟學界過去很少關注到的一種全新的拉動消費的模式。

在房地產消費拉動之後,緊隨其後的就是汽車消費拉動: 2009年1月14日,國務院審議並原則通過了《汽車產業和鋼鐵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把汽車、鋼鐵產業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規定從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按5%徵收車輛購置稅。 2009年3月20日,政府又發布了《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細則》,清理取消限購汽車的不合理規定,修改和完善汽車消費信貸制度,開展"汽車下鄉",目標是保證汽車產銷實現穩定增長。 2009年汽車產銷量力爭超過1000萬輛,三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0%。 問題是,中國的汽車產業本身就存在過剩問題。早在2006年3月,國務院就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通知》,首次明確我國汽車業存在產能嚴重過剩現象。該通知發布後,國家開始提高對新建整車企業、跨產品類別投資的門檻。 2006年12月26日,發改委發出《關於汽車工業結構調整意見的通知》,將汽車工業界定為結構性過剩行業,並明確列出6項應對產能過剩、加快結構調整的實施意見。

時間轉到2008年,相較2006年的針對結構性過剩所出台的措施,來了個180度大轉彎。 對汽車發展的鼓勵政策,開出了令世界瞠目結舌的碩果。 2010年1月11日,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正式發布了汽車產銷數據:2009年中國汽車共生產1379.10萬輛,銷售1364.4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30%和46.15%。中國首次正式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車市場。 2011年1月10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了汽車產銷最新數據: 2010年,汽車生產1826.47萬輛,銷售1806.1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2.44%和32.37%。汽車產銷雙雙超過1800萬輛,穩居全球產銷第一。 大力鼓勵汽車消費的政策,實行短短一年後,就因為道路的擁堵不堪而進行調整:從2010年1月1日到12月31日,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按7.5%(原為5%)的稅率徵收車輛購置稅。 2010年12月28日,財政部再次對稅率進行調整,規定自2011年1月1日起,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統一按10%的稅率徵收車輛購置稅。

優惠政策到此結束,因為,汽車業產能過剩的狀況進一步惡化了。 2010年9月4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指出,在地方政府的推動下,國內汽車企業的快速擴張加劇了產能過剩的風險,因此必須採取措施堅決抑制。他說,許多企業紛紛制訂規模龐大的產能擴充計劃,新一輪擴產潮已經開始。據調查,我國主要30家汽車企業(集團)2009年年底形成整車產能1359萬輛,2015年年底規劃產能3124萬輛。 "十二五"末期規劃產能已經遠遠大於市場需求。陳斌指出,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態。出現產能過剩是市場信號失靈,導致投資行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但嚴重的產能過剩會導致市場惡性競爭、企業經濟效益下滑、工廠開工不足等一系列問題,不僅阻礙了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對宏觀經濟發展也必將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①

如果說住房、汽車是城市拉動內需的主力,那麼,汽車下鄉、家電下鄉則是拉動農村消費市場的主要措施。 龐大的農村市場一直被視為中國尚未充分挖掘的有著巨大潛力的領域。 很多專家認為,中國最大的消費市場在農村。對於近7億多的農村人口所組成的2.5億個家庭來說,任何商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增加200萬台以上的需求量。據測算,我國農村居民每實現1000億元最終消費,將對整個國民經濟產生2356億元的消費需求,從而擴大工業部門的中間投入1253億元,農業部門620億元,第三產業478億元。另據有關專家測算,農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費支出,將對整個國民經濟帶來2元的消費需求。 農村的這個市場的確很誘人。

但是,農村的市場並不是輕易能夠拉動的。農村的人均收入不到城鎮居民的1/3,但根據國家統計局近年來公佈的CPI數據來看,農村的物價漲幅超過城鎮。 而且,農村的公共投入遠遠少於城市。 2011年兩會時,全國人大代表、國務院參事、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專委會委員馬力介紹說,根據測算,中國農村和城市福利待遇人均相差33萬元。一般來講大城市是50萬以上,中小城市是十幾萬。 人均收入、公共投入和福利待遇這三大因素制約了農民的消費能力。 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9.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153元,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8.5%。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當於城鎮人均收入的30%。 2010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7.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10.9%。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當於城鎮人均收入的30.9%。 我們不妨看一下,一個農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只有5919元,平均每個月493.25元,除去日常的基本開支,能夠支配的資金其實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家裡有重病人,或者有孩子上學,其消費能力更是將被吞噬殆盡。如果他們有錢,還需要鼓勵他們消費嗎?還需要"拉"嗎? 在拉內需背後,是一種悲涼的現實,是中國必須正視的民生問題。 農村居民在改革開放後,只在最初的幾年享受到了發展的成果。後來,在農業補貼工業路線及拆遷的利益轉移過程中,農民在財富分配中明顯處於劣勢。雖然中國不再對農民開征農業稅,但僅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這一條,就足以把減稅的好處給稀釋掉。 在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時候,我更相信,真實調查的數據,比任何機構公佈的數據都更有說服力。 儘管如此,在2008年次貸危機惡化的情況下,必須讓農民拿出辛辛苦苦積攢的血汗錢消費,以盤活整個棋局。 汽車下鄉、家電下鄉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全面展開。 汽車下鄉:國務院在2009年1月14日公佈的《汽車行業調整振興規劃》中提出,從2009年3月1日到12月31日,國家將安排50億元,對農民報廢三輪汽車、換購輕型載貨車及購買1.3升以下排量的微型客車等,給予一次性財政補貼。 家電下鄉:2007年,財政部、商務部提出了財政補貼促進家電下鄉的政策思路。自2007年12月起在山東、河南、四川、青島三省一市進行了家電下鄉試點。 隨著次貸危機的惡化,為了盡快拉動內需,消化庫存,盤活大棋局,財政部、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關於全國推廣家電下鄉工作的通知》,規定從2009年2月1日起,家電下鄉在原來14個省市的基礎上,開始向全國推廣,產品也從過去的4個增到8個,除了之前推出的"彩電、冰箱、手機、洗衣機"之外,又新增了摩托車、電腦、熱水器和空調。它們和彩電等產品同樣享受國家13%的補貼。各個省市可以根據各地區不同的需求在這四個產品中選擇兩個進行推廣。 家電下鄉的目的並不僅限於讓農民百姓用上電器那麼簡單!如果他們手中有錢,到縣城的路費也花不了幾個錢,更何況,鄉鎮商店都可以買到。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家電下鄉的目的在於消化積壓的庫存產品,化解產品過剩壓力。 2008年11月,商務部副部長傅自應指出,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家電生產國和出口國,彩電、冰箱、洗衣機、手機產量均居世界第一。 2007年這四類產品累計出口579億美元,出口依存度約50%,產能過剩嚴重。特別是2008年以來,隨著生產成本上升、人民幣匯率升值、能源原材料漲價等因素影響,家電出口受到了很大製約,不少企業已經出現利潤下降甚至虧損……國內城市市場接近飽和,這就亟須通過啟動農村市場消化過剩產能。 "家電下鄉"政策把對出口的調控政策轉向啟動農村市場,不僅為企業調整產品結構、提高品牌影響力拓展了空間,還有利於消化家電行業過剩產能,扭轉企業效益普遍下滑的勢頭……初步測算,連續四年在全國農村對彩電、冰箱、洗衣機、手機四類農民需求量大的產品實施"家電下鄉",平均每年可拉動農村家電銷售超過1500億元,帶動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約2.5個百分點,相當於20%左右的出口能力,可以基本消化這些產品的過剩產能。 "可以基本消化這些產品的過剩產能"顯然是達到了有關部門預期中的效果。 但是,這種拉動同樣是消耗性的,在農村原本社會保障機制都不健全,公共設施又嚴重滯後於城市的情況下(比如,在我的出生地,由於道路泥濘,每家須拿出3000多元錢把路修好--這相當於一個家庭半年多的收入,我們家鄉很窮。這種情況在城市則是完全由政府解決的),中國的這種拉動政策只能成功而不能失敗--沒有任何承受失敗的能力,因為一旦失敗,原本脆弱的農村保障體係就會因消耗農民僅有的存量財富導致的自保能力下降而變得更加脆弱,農民的抗風險能力會進一步降低。 風險恰恰隱藏於此。 很多人不了解,在中國拯救經濟,使經濟取得"率先復甦"的成績背後,是一種怎樣的冒險。對於這種危險性,只有對農民的疾苦有著深刻了解的人才能感悟得到。 農村這個市場總是被迫承擔著一些特殊的使命。汽車下鄉、家電下鄉,承擔著消化庫存、拉動內需的重任,而新農村建設實施後,很多地方政府禁止農民自建住房,而是購買政府統一建造的房屋。這實際上讓農民承擔了吸納超發貨幣的使命,或者說,住房貨幣化向農村延伸了。 現在,重回家電下鄉這個話題。 家電下鄉消耗掉的不僅僅是農民原本脆弱的購買力,同時,也有商家和有關部門的信譽。在家電下鄉過程中,一些不良商家乘機把積壓商品、過時淘汰的商品甚至翻新的商品或者"山寨"產品賣給農民,有的商家則提高售價,農民買到的補貼價格遠高於城市。 不妨看一則《廣州日報》刊發的報導:2009年12月初,中國消費者協會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家電下鄉產品維修比例高達12.6%,相當於每8件家電下鄉產品中就有1件出現過維修。"這意味著什麼呢?美的集團副總裁黃曉明向媒體透露,行業內的維修率,空調產品大概是0.75%,冰箱1.08%,洗衣機0.59%,如果家電下鄉的產品維修率達到12.6%,"那就反映出家電下鄉的產品質量是有問題的,是非常不合理的"。該報還舉了一個具體例子:秦小姐8月份購買了一台家電下鄉的冰箱,"但使用不到兩個月,就出現冷藏室結冰的現象"。令秦小姐更為氣憤的是,維修人員兩次上門維修都是匆忙走過場,"根本無心幫你修","最後投訴到監管部門才真正修好"。 中國的絕大部分農民是非常艱辛、非常淳樸的,一些不良商家的不誠信做法,給他們造成的傷害是令他們刻骨銘心的,畢竟,農民尤其貧困地區的農民掙點錢實在太難了! 欺騙的結果是農民用腳投票。陝西省商務廳的數據顯示,2008年12月16日至1月4日20天時間內,陝西省"家電下鄉"共賣出370台家電,平均一天只能賣掉不到20台家電產品。別說陝西全省,即便是按照西安市的設想,幾百台的起點都太低了。 我們必須認識到,人骨子裡都有消費的慾望和動力,消費從來都是不需要外力去拉的。很多人之所以不敢消費,根源在於他必須用儲蓄來應對社會保障缺位的風險! 中國要想真正拉動內需,必須改變目前的財富分配格局,走民富路線,增加民眾的收入、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機制。對於龐大的農村市場而言,要啟動這個潛力無窮的市場,也必須以增加農民的收入,建立起系統的社會保障機制為前提。 同時,也必須讓農民有利益訴求渠道,擁有更暢通的發言權。 中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當今各種強勢利益集團崛起,弱者的話語權被削弱。甚至,在他們利益受損的情況下,也很難通過高成本的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更多的是走上充滿艱辛的上訪之路,期待上級給予解決。 我們不妨看一組數據: 1978年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是2.57∶1,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這一比例逐步降低,到1983年降到最低點1.82∶1,此后城鄉收入差距又有所擴大。 1990年城鄉收入比為2.2∶1,1995年為2.71∶1。到2010年,兩者的差距為3.23∶1。 1993年後,為何會突然成為一個影響農民收入變化的分水嶺? 僅從利益訴求渠道這個因素來說,是因為這一年之後,農民的話語權被弱化了。以農民在全國人大代表中的比例為例:在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農民佔代表比例為29.4%,第七屆時還佔23%,到第八屆(從1993年起)時降為9.4%,第九屆降到8%,第十屆為8.4%。我國農民的收入變化與其在人大代表中所佔比例竟然有著如此驚人的趨同性! 農民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降低,使得農民的話語權呈現出明顯的弱勢。尤其是在我國民主政治向前發展的過程中,強勢的聲音更容易對相關政策產生直接影響。 數據表明,恰恰是從1993年以後,我國農用生產資料價格快速上漲。僅1995年一年國產尿素價格就比上年上漲50%,農藥上漲18%,農膜上漲31%,而農業產品價格上漲的比例卻非常之低。農工產品的"剪刀差"迅速擴大,到1994年時,已經達到670億元,如果算上農業和鄉鎮企業上繳的稅收,數額更大。 從表面上來看,農民只是生產資料漲價的承受者,而從實質上來看,則是農民為城市工業的發展承擔成本,即通過損耗農民的利益來維持城市工業的快速發展。倘若農民在相關政策討論的過程中,能有足夠的利益訴求渠道,由於政策傾向性導致的"剪刀差"問題還能存在那麼多年嗎?有人認為,取消農業稅後,我國農村的發展會有一個新的歷史機遇。但是,取消農業稅給農民帶來的好處,很快被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快速上漲所吞噬。而且,同樣由於農民話語權太弱的緣故,這些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 農民話語權的削弱,也影響到了農村公共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相關數據表明,城鄉之間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差距平均至少在15年以上。由於公共投入不足,農村居民要付出更大的負擔。比如教育,財政對農村教育的投資不足全國教育投入的1/4,導致農村不少貧困家庭子女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醫療方面的差異更為明顯。儘管我國農村人口遠遠多於城市人口,但是,對農村醫療衛生投入一度不足城市的1/6,因病陷於貧困或生病無錢治療的狀況在經濟落後地區非常普遍。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築。政治對經濟發展所起的決定性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新農村建設,如果沒有農民參政能力的提升是很難達到預期目的的。 當然,人大的作用對財富分配格局的影響,並沒有如此重大。我寫出這一點只是希望拋磚引玉,希望人們從各自的角度,關注"三農"問題,為弱勢者呼籲。從古到今,這何嘗不是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應盡的義務和應遵守的本分呢? 當恫嚇式消費拉起內需,更重要的是,龐大的信貸投放、政府高價賣地和徵收稅費取得的收入,讓政府手中積累起了用於大規模投資的資本。 中國由此解開了一個死局,但因此種下的隱患並不比之前少。誠如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許小年所言,由結構失衡引起的經濟危機遠未結束,由政府花錢、銀行放貸支撐起來的強勁復甦恐怕很難持續,因為政府不可能這樣持續花錢,銀行也不可能永遠這樣放貸。國民經濟最重要的部分--居民消費長期被忽視,如果不能有效促進居民消費,中國經濟中長期復蘇也無法實現。 但是,人往往更容易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而忘記其他所有的一切--哪怕面對的只是感覺中的勝利,而非實質性的或長久性的勝利。 政府投資擴大最大的一個問題是政府負債大幅增加,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債務由於不透明,游離於監管和公眾視野之外,構成一個巨大的無底洞,這種隱患是當下很多人所難以理解的。當中國的債務與美國的龐大債務在節點上形成某種聯繫,就意味著狙擊點的形成。中國將為此付出代價。 那麼,美國是如何救市的呢?如果對這種區別非常了解,那麼,未來趨勢的發展,在您心目中,就會變得漸漸明了。 註釋: ①發展改革委:中國汽車市場進入多元化競爭時代.新華社,2010-9-4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