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時寒冰說:經濟大棋局,我們怎麼辦

第9章 第一節中國式救市(上):投資盤活死棋

00經濟的發展趨勢與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連。很多人都想知道未來,以便未雨綢繆,及早調整思路、策略和規劃。 要想預測未來趨勢,必須洞悉過去的種種淵源。因為,趨勢是連貫的,是承上啟下順延的,一些根本性的因素始於過去的某個重要節點。要研究趨勢,必須把這個節點找出來。 研究經濟趨勢是一件富有挑戰的事情。 在中國尤其如此。一方面,受限於各種虛假數據的困擾,另一方面,政策對經濟的影響力巨大,而一些政策帶著明顯的"短線"思維特徵,朝令夕改,難以捉摸。加之各個政府部門、各地政府出台的政策常常互相衝突和排斥,導致很多政策尚未開始執行就胎死腹中。另有一些政策,則被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有選擇性地執行--有利於自身利益的,加倍執行;反之,則陽奉陰違,加以抵制。

這些,都為判斷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造成了相當的難度。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趨勢規律不可尋。恰恰相反,正是因為這些弊端的存在,倘若利用好,反而會成為更清晰地判斷趨勢的依據。如果捋順各個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及實現自身利益的能量,即用"利益分析法"把握其中的規律,很多趨勢就會變得非常明晰。 從寫《中國怎麼辦--當次貸危機改變世界》開始,我就開始嘗試注入前瞻性的趨勢預測的內容,事實上,這本寫於2008年的書,裡面所預言的重要趨勢基本都得到了驗證。我希望我的每一本書,都有這種前瞻性的內容,以使其更有價值。儘管本人能力有限,但用心做研究,用心寫作,努力做好。 要了解中國經濟的未來,必須洞悉過去。因為,趨勢是連貫的。如果不能深刻、清晰地認識過去,就很難理解筆者對未來趨勢所做判斷的邏輯和思路。這一點極其重要,尤其對中國這樣的行政力量主導經濟發展的國家而言,政策的來龍去脈和經濟走向的因果關係更為分明。

我們不妨從次貸危機發生後的救市政策說起,然後,慢慢找到通向未來趨勢的路標…… 時光倒流到2008年那個腥風血雨的時候。 2008年9月,是次貸危機引發的災難最密集爆發的一個月。 9月7日,美國發布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的救市政策。 9月14日,美國銀行與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達成協議,將以約440億美元收購後者。有著94年曆史的美林證券成為過眼煙雲。 9月15日,深陷經營危機的美國證券巨頭雷曼兄弟宣布,由於有關救濟方案的談判宣告破裂,將依據美國聯邦《破產法》第11章申請破產保護。成立於1850年,有著158年曆史的雷曼兄弟的悲慘命運,震驚了世界。 美國、歐洲、亞洲各國股市,哀鴻遍野,慘不忍睹。

外部的慘狀,震驚了中國決策層,中國的政策定位因此做出了重大調整。 2008年9月15日,中國央行決定下調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和中小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這次利率調整,是中國央行近4年來首次下調貸款利率、近9年來首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這種雷厲風行的背後,是中國貨幣當局對次貸危機蔓延的極度擔憂。這種擔憂帶來的緊迫感,直接影響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經濟、貨幣政策。中國尤為突出。 2008年10月17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第四季度經濟工作,將宏觀經濟調控目標由"一保一控"轉為"保字當先";10月21日國務院再開常務會議核准一批建設項目和重大工程,發出"擴大投資、防止經濟滑坡"的信號;11月5日,溫家寶主持召開第三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將"保增長"改為"促增長",明確提出刺激經濟的10條具體措施,計劃投入4萬億元,而且,溫家寶特別強調:"出手要狠、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中國的經濟刺激力度和決心讓整個世界為之震撼。據新華社報導,11月10日,國務院在北京召開省區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部門主要負責同志會議,溫家寶針對其早先提出的擴大內需"出手要狠、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的16字要求,進一步說,"快"就是要迅速出手,爭分奪秒,不可貽誤時機;"重"就是要實施堅決有力的措施,從根本上扭轉經濟增速過快下滑趨勢;"準"就是要抓住關鍵,突出重點,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實"就是要抓好落實。

發改委、央行等各大部委亦緊急部署各項工作。國務院如此密集地針對全國經濟形勢進行部署,為多年來罕見。 那麼,中國的問題到底在哪兒?根源是什麼?中國最高層為何如此急迫?這是我們把握未來趨勢必須要了解的最重要的因素。 研究中國的經濟,既要熟悉西方的重要經濟學經典,更要熟知中國特色的思維、邏輯方式--這一點尤其重要。否則,研究中國經濟如同盲人摸象,永遠看不清楚。 中國的很多經濟學邏輯,西方國家的研究者根本看不懂,遑論中國的普通老百姓?比如,有經濟學家提出:"為了達到改革的目標,必須犧牲一代人,這一代人就是3000萬老工人。8億多農民和下崗工人是中國巨大的財富,沒有他們的辛苦哪有少數人的享樂,他們的存在和維持現在的狀態是很有必要的。中國應該用就業促進就業,因為有一批人就業了,賺了錢他馬上會花掉,另外的人就有了賺錢的機會……中國是否應健全福利與社會保障制度?我建議取消所謂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福利,目的是保持大家的工作熱情和能力。"①再比如,有經濟學家提出:"我把堵車看成是一個城市繁榮的標誌,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如果一個城市沒有堵車,那它的經濟也可能凋零衰敗……(1998年特大)水災刺激了需求,拉動增長,光水毀房屋就幾百萬間,所以水災拉動中國經濟增長1.35%。"②

中國的經濟學家,足以雷倒整個世界。 國內的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的時候,習慣用"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做分析和論證,這與西方的研究習慣不同。就好比"結構性通貨膨脹"的說法,在國內非常流行,耳熟能詳。我託付幾位在國外知名大學讀經濟學博士的朋友,向他們的導師求教,皆回答"沒聽說過這種表述"。所以,很多人聽中國的經濟學家談論經濟問題,感覺他們像首次光臨地球的外星人。 研究中國的經濟趨勢,必須按照中國的邏輯、思維方式去做分析。因為,這是中國在什麼時間出相關政策的思路和邏輯源。 來看看投資、出口、消費這"三駕馬車"。

在投資、出口、消費三者當中,美國是以消費為絕對主導,消費佔GDP的比例基本上都在70%以上(2009年美國消費佔GDP的權重為73%),這與其經濟政策中的民富主導思想相關,民眾是消費的主力,也是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推動力。 而中國,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則比較小。在2007年以前,投資和出口占中國GDP的80%左右,消費僅佔20%左右。這與中國國民收入分配中民眾所佔份額小有關。因此,在中國,政府是"三駕馬車"的主導者。 中國這種經濟格局的形成,是由國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下降而政府收入上升的趨勢所決定的。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召開之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包括國民收入分配等重要課題開展了專題調研工作,參加調研的委員感嘆,收入分配問題要比預想的嚴重。有的委員指出,中國已經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直接參加調研工作的全國人大財經委經濟室主任李命志認為,國民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概括為"兩個比重和一個差距":"兩個比重"是指居民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下降,收入分配向政府傾斜;勞動報酬佔初次分配的比重下降,初次分配向資本傾斜。從20世紀90年代以後,在收入分配的三個要素主體中,居民的收入增長最為緩慢,而政府和企業的增長較快。儘管對於政府收入有著不同計算方法,比如是否納入預算外收入土地出讓金等收入,但參加調研的各方一致認為政府收入在近些年增長較快。 ③

這種分配格局是中國經濟畸形發展的根源之一。不僅過去,今後還會更頻繁地遇到這個棘手的問題。 次貸危機發展到2008年的時候,中國的出口形勢突然下降,甚至可以用一瀉千里來形容。出口占GDP的比重從2007年的37.5%驟然下降到2008年的4.75%。從單月來看,2008年11月,我國出口分別同比下滑2.2%,進口下滑17.9%;2008年12月,我國出口同比下滑2.8%,進口同比下滑21.3%;2009年1月,我國出口下降17.5%,進口同比下降43.1%……④雖然這是4萬億救市計劃出台後的數據,但在此之前,中央已經強烈地預感到了這種下降,而這種擔憂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了接下來的一系列決策當中。

現在我們逐個分析: 在"三駕馬車"當中,出口下滑,而且是快速下滑,剩餘的兩個就是投資和消費。消費屢拉不動的根源,誰都知道,是中國民窮及社會保障體係不健全所致,短期內難以改變。那麼,能夠指望的,首當其衝理所當然就是政府最鍾愛的投資。但是,投資缺錢: 中央財政自1978年以來,除1985年有25億元的賬面結餘外,其餘年份全部都是赤字。 地方財政在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絕大部分處於赤字狀態,到2007年年底時,中國地方債務餘額約為4萬億元人民幣。 決策者突然發現中國經濟在面臨著一種巨大的威脅:在出口、消費和投資三種元素的佈局中,近乎一盤死棋!出口在下滑、投資缺資金、消費長期低迷。三駕馬車幾乎全部停滯!

那麼,如何將這盤棋盤活? 必須籌到資金,用於投資,把投資盤活--這是中國解決經濟問題的基本思路。 按照西方國家的做法,首先就是大規模的減稅:給企業減稅,可以幫助企業在危機中渡過難關,提高生存能力,保持就業崗位不喪失,為經濟復甦打下基礎。而給居民個人減稅,則可以增加民眾的抗風險能力,減輕其後顧之憂,使民眾的消費能力能夠盡快保持穩定狀態,靜待經濟的複蘇。 而中國走的是相對激進的路線--以政府投資為主導,通過傾注信貸激活房地產,以盤活整個棋局。這裡面的邏輯關係是:一旦信貸傾盆而下,必然引發公眾對貨幣貶值的擔憂,在這種恐慌心理促使下,將有大量資金湧向房地產市場,從而,激活整個樓市。 也就是說,中國的經濟復甦政策,是以房地產為突破口的--這是中國大棋局的開始。

在所有的能夠增加收入的方式當中,有兩種最直接:其一,賣地;其二,增加企業稅、費。 要賣地,就必須抬高地價,要抬高地價,就必須托起房價。天量傾注的信貸,最終完成了這一使命--當信貸洶湧地投放到市場,幾乎所有的人都開始確信,貨幣的貶值幾乎是必然的,房價的上漲當然也是必然的。在這種強烈、明確甚至帶有恐懼感的預期之下,無論是實際需要住房的,還是炒房的,都瘋狂地湧入了房地產市場當中。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當年房貸的數據: 2008年11月份,新增貸款4769億元。 2008年12月份,新增貸款7718億元。 2009年1月份,新增貸款1.62萬億元。 2009年2月份,新增貸款1.07萬億元。 2009年3月份,新增貸款1.89萬億元。 2009年4月份,新增貸款5918億元。 2009年5月份,新增貸款6645億元。 2009年6月份,新增貸款1.53萬億元。 …… 信貸的擴張是貨幣供給擴大的一種形式。誠如黃達教授所言:"無論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貨幣供給的動態都取決於信貸的擴張和緊縮。"⑤ 在這種情況下,影響房價最大的因素已經不再是供求關係,而是貨幣供應量;這個時候的住房也不再是通常意義上的住房,而成了一種金融產品。中國的房價之所以超過了美國--是絕對房價而不是相對於人均收入折算後的房價超過了美國--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已經超過了美國!即使沒有相關鼓勵措施出台,房地產市場也很容易被激活。天量信貸的投放,成為房價重起的引擎。 在信貸供應量加大的同時,中國在房貸、稅率等方面,出台了大量的優惠政策: 2008年10月下旬,國務院出台了十舉措擴大消費、拉動內需。其中第八條規定:"金融機構對居民首次購買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提供貸款,同時,下調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 2008年10月22日晚上,財政部宣布:除了強調國務院出台的對購房的優惠政策外,地方政府還可製定鼓勵住房消費的收費減免政策。 幾乎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08年10月27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一年期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最低首付款比例調整為20%。絕大部分商業銀行全面放開第二套房貸政策。多家銀行表示,只要客戶之前的貸款已經結清,則無論是二套房貸,還是多套房貸,都可以比照首套房貸的政策執行。 投機性炒房開始氾濫。 久違了的排隊購房的現像開始出現。 房價重新步入上漲軌道。 北京2009年6月商品房住宅成交均價為每平方米13302元,比當年1月份上漲了27%。廣州樓市也在悶聲猛躥。 2009年5月份,廣州市75%的樓盤價格已經回到2007年水平。 官方數據顯示,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金額在2009年5月份已分別達到7000萬平方米與3393億元,雙雙創出歷史新高。 2009年5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均價已達到4847元/平方米,為歷史新高,比2008年房價的最低點上漲了33.79%。 ⑥ 當存量住房飛快地被搶購一空,開發商重新站到了搶地的起跑線上。 為了讓開發商們有更多的資金拿地,政府對開發商的政策迅速放寬: 2009年5月27日,國務院公佈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的調整結果,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普通商品住房項目投資的最低資本金比例從35%調低至20%。這是在2004年以來執行了近5年的35%自有資本金貸款比例首次實現了"鬆綁"--這意味著過去3倍的槓桿加大到了5倍,開發商可以更便利地以小博大,玩空手套白狼的遊戲。 地方上出台的扶持房地產的政策更加激進。比如,2009年3月,廣東省發布的房地產新政第十三條規定:對在2008年簽訂土地出讓合同,確實無法按時繳納土地出讓價款的項目用地,由土地使用者申請並經當地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可適當延長繳納土地出讓價款期限,延長時間原則上不超過2年。 這個規定實際上突破了法律法規的限制。 1999年4月26日國土資源部通過的《閒置土地處置辦法》規定,連續2年未使用的閒置土地,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無償收回土地使用者的土地使用權。 這些做法的效果是明顯的。不僅退地的開發商消失得無影無踪,"地王"重新出現,而且,"地王"中又出現了許多新面孔:央企--關於它在特殊時刻的閃亮登場,我們在接下來會深入分析,打開一個被很多人所忽略的世界。 人們所能知道的是,"地王"又回來了。 僅以2009年6月的數據為例:2009年6月,全國住宅用地成交總價8次被刷新,成為不折不扣的"地王月"。其中,6月26日,中國電子下屬的成都中澤置業以19.6億元的價格擊敗万科、華潤、中信、住總、金融街、北辰等對手,拿下了北京奧運村鄉地塊,使得樓面價高達15216元/平方米,成為北京總價和均價雙料新地王。 6月30日,中化方興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40.6億元拍得北京廣渠路15號地,北京新"地王"就此被快速刷新。兩大地王皆為央企背景。除北京外,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也是"地王"迭出,央企、國企充當了新"地王"的主力軍。 這實在是一個微妙的時刻。央企充當"地王",客觀上抬高了地價,把民營房產商推到了尷尬的前台:要么兩手空空,要么加價拿地。 這種妙不可言的細節,把央企充當地王的意義,展露殆盡。 2009年7月9日,國資委企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公開表示,目前有關企業的競拍行為都不算是突破主業限制。而且那些有所斬獲的企業,基本上都是央企下轄的二級或三級企業。 "對它們,有些難以納入國資委的監管範圍。"事實上,對央企資金的使用和流向,國資委也有明確規定。在2007年8月國資委發布的《關於進一步規範中央企業投資管理的通知》中,明確規定中央企業投資非主業性質的房地產、金融、證券和保險業等,須報國資委批准。 ⑦ 國資委的態度值得玩味。 但是,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當"地王"一個接一個地出現,最歡天喜地的是各級政府,他們在短時間內迅速積累了大量用於投資的資金。特殊角色的"地王",悄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與此同時,稅務部門加大了稅收徵管力度,先是通過查賬的方式,讓企業補繳稅款,後來一些地方的稅收部門乾脆直接與企業"商量",報個數讓企業拿錢,或者讓企業預付第二年的稅款,以便完成任務。 這對企業負擔的增加是顯而易見的。 政策思路非常明晰:先通過拉動房地產和稅收部門的努力"籌集"足夠的資金,支持龐大的投資計劃,把投資激活,然後,通過投資和出台鼓勵消費的政策,把內需激活。有了這兩個前提,就可以靜待國際經濟形勢好轉,拯救中國的出口。 大規模投資鋪開不能不說,這種思路非常有魄力,但其實也是極其冒險的。 因為它是以消耗存量財富為核心的,在社會保障缺位的情況下,一旦失敗,民眾的抗風險、抗危機能力將變得更弱。 不僅如此。在樓市泡沫連續十多年快速累積,民眾難以承受高房價的情況下,聽任房價下跌,擠壓泡沫,使房價下跌到與民眾購買力相對接的地步,重新激活成交量,就能促使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房地產對60餘個行業的拉動作用,也能重新發揮出來。並且,買房者資金的節省,可以促進其在其他領域的消費,激活內需。同時,也可以減弱廣大民眾對未來高房價預期的擔憂,這同樣有利於激活內需。 但是,通過放鬆信貸,吸引大批寶貴資金重新湧入樓市,繼續將高房價維持在高位的情況下,將徹底扭轉房屋的需求者對未來房價可能下跌的預期,使他們不得不在高位買房,接受既得利益者的盤剝。這種做法雖然暫時激活了成交量,但後患無窮。 其一,在房價處於高位的情況下,放鬆信貸,強化銀行資金對房地產的支持作用,容易為假按揭創造條件,加大金融領域的系統性風險。實際上,次貸危機就是由於金融機構在房價處於高位的情況下過度介入其中有關。在全世界都對由此導致的危機和災難後果心有餘悸的情況下,中國對高房價的支持行為違逆了基本的經濟規律,也失去了一次寶貴的自我擠壓泡沫、釋放風險的機會。 其二,在房價仍處於高位的情況下,消費者不得不為買房付出更高的成本,手中應對不確定性風險的資金減少,這容易加大高房價對消費的吞噬作用,即在房屋成交量重新被激活的同時,其他領域的消費被壓縮。 由於中國的房地產領域是一個高度壟斷的市場,開發商對房屋具有強大的定價權,他們可以隨意操縱市場、控制價格。由於沒有自建房等供應渠道對開發商的壟斷地位發出挑戰,民眾的住房需求絕大部分都不得不通過商品房市場來滿足,這種無奈的現狀導致中國的房價和住房供應長期被既得利益集團操縱,導致國民長期痛苦地承受既得利益集團的掠奪,淪為房奴。 在這裡,還有必要提及一點:一些部委及地方政府官員有動力推高房價的另一個原因是福利房。 2010年4月,《經濟觀察報》等多家媒體公開報導了這樣一件事:在部委大院集中的北京海淀區四道口,近兩年蓋起了不少新樓,有的剛剛竣工,有的正在裝修,有的已裝修完畢。這些新房"職工是以4500元/平方米左右的價格"購買,而旁邊的商品房小區每平方米的價格高達4萬元。 ⑧ 福利房的價格,比商品房便宜88.75%!換句話說,商品房的價格是福利房的8.89倍! 通過媒體的報導我們知道,這種內幕購買福利房的情況就國家部委而言,頗值得玩味--他們不僅對房價上漲沒有絲毫痛感,還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房價上漲,這些既得利益者不僅不會感受到壓力,還會分享商品房與福利房之間更高的價差--這個價差越大,其賣出福利房後獲得的利潤越高。 這等於陷入了一個悖論當中:所有的房地產調控政策都由相關部委與地方政府執行,而他們恰恰是房價快速上漲的最大受益者:於私,他們的福利房可以賣高價,外加房地產擴張中的種種暗箱交易;於公,地價拉高財政收入提高,提升GDP,獲得更多升遷機會。 房地產調控政策屢屢被化解,與此有直接關係。 我們知道,福利房是計劃經濟制度的產物,它是以單位福利的形式分配給個人的房,一般是以成本價賣給職工的。換句話說,福利房的價格是剔除暴利因素後最真實的價格! 1998年的國發23號文中規定:"在一定時期內,國管局、中直管理局可統一組織建設經濟適用住房,按建造成本價向在京中央和國家機關職工出售。"由此,成本價便成為福利分房的潛規則。當福利房與商品房的價格相差高達8.89倍的時候,它徹底地揭開了所謂中國房價不存在暴利的謊言,直觀地襯托出房價泡沫的嚴重程度! 福利房嚴重扭曲了中國的住房保障機制。在許多低收入者還得不到最基本的住房保障的情況下,公務員得到的超福利待遇進一步擠占了公共福利的資源。 部委建造福利房的資金來源於財政收入,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截至2010年4月11日,共有35家中央部委公佈了當年的部門預算,預算總額近2848.34億元,而其中用於住房保障的支出就高達58.53億元。其中,農業部用於住房保障的支出最高,達到13.5億元,其次為工業和信息化部,7.59億元,第三名是中國氣象局,7.53億元⑨。這裡所講的住房保障支出,就是用於部委機關及部屬單位按照國家政策規定為職工發放的住房公積金、提租補貼、購房補貼等支出,而非用到低收入者的保障性住房支出。 一方面是部委住房福利的過度保障,另一方面,是社會低收入者的保障嚴重不足。 2010年,全國人大報告指出,保障性住房建設進度緩慢,截至2009年8月底僅完成投資394.9億元,完成率為23.6%!值得強調的是,即使這一數字也有很大水分,比如,上述部委為自己建造的福利房,一般也被列入到所謂的經濟適用房當中了。這實際上意味著,作為為人民服務的公務員近水樓台先得月,使原本應該享受住房保障的低收入者的住房夢變得更加遙遠。 而1999年,國務院專門針對公務員人群下發了《在京中央和國家機關進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規定"從1998年底起,在京中央機關和國家機關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 遺憾的是,這些規定未得到遵守。 一方面,是調控房價的政策得不到執行,另一方面,是國家明令禁止的福利房政策被變本加厲地執行,其中暴露出的深層次問題,是權力監督和製約機制的缺位。即使關注此事的人大代表也僅僅表達一下"住房保障支出過大會讓老百姓不高興"的擔憂,便再無下文。 現在重回我們要談的主題。 2008年年底到2009年上半年,中國對房地產的拯救措施,是整個大棋局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從經濟安全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救市計劃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甚至不能有任何失誤,必須一步成功。幸運的是,這次中國度過了最恐懼的困境--至少中國自己是這樣認為的。 2008年10月初,央行前副行長、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吳曉靈表示,中國房地產市場存在風險,政府不應人為阻止房價下跌,"如果政府人為阻止房地產價格的下跌,那麼美國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 吳曉靈這句話言猶在耳,重新回過頭來,我們今天面對的房地產現狀,在告訴我們什麼?未來的房地產趨勢,又將告訴我們什麼? 有一點是確切的,我相信這句清醒而理智的警告,在未來,將會被重新記起。 註釋: ①厲以寧:建議中國取消養老保險等福利.新周刊.2007-10-13 ②經濟學家牛人牛語大清算30條駭人語錄全集結.新快報.2009-1-8 ③收入分配改革臨考貧富差距遠超預期.財經,2011-2-20 ④彭敏,呂豐澤.中國內外需困境分析.中國企業報,2009-9-8 ⑤黃達.金融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⑥地王現身泡沫顯現.南方都市報,2009-7-8 ⑦7成央企涉及房地產國資委擱淺央企房產重組.華夏時報,2009-8-9 ⑧陳文雅.京部分公務員買房內部價曝光每平米4500元.經濟觀察報,2010-4-10 ⑨韋承武,孫琦子.35中央部委預算近3000億住房保障支出近60億.經濟觀察報,2010-4-13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