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時寒冰說:經濟大棋局,我們怎麼辦

第3章 第二節吸納超發貨幣的海綿

如果不明白貨幣的超發和吸納問題,就不可能真正弄懂中國樓市和股市的趨勢。可以說,兩者的大趨勢無不與貨幣緊密聯繫在一起。 如果貨幣是水,那麼,海綿就好比是貨幣的歸屬地。超發貨幣必須有合適的歸屬地吸納它,以尋求某種平衡,否則,就可能在某些方面氾濫成災。最直觀的一個現像是:當海綿無法吸納多餘的水流時,就會溢出來,貨幣也就會進入貶值的軌道。 這一點,不因地域或國家的不同而有太大區別。 00洶湧的貨幣尋找"海綿" 從1997年以來,全球基礎貨幣(全球流動性)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全球的生產增長速度。 2002年以後,全球貨幣增長率持續上漲,持續高於10%,甚至達到近25%,但世界GDP的增長率一直在2%~5%之間,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巨額的貨幣資金必然要在全世界各個角落獵取利潤對象。從已經破滅的美國新經濟泡沫、網絡泡沫、股市泡沫,到房地產泡沫,從投機世界石油到投機世界黃金、貴金屬甚至森林資源,全球過剩資金一刻不停地在世界各地尋找機會,導致各個被投機的商品出現了歷史上從未出現的價格走勢怪現象。

而且,這種狀況無法從根本加以解決。 英國學者希勒爾·蒂克延認為:今天有大量過剩資本找不到有利可圖的投資場所,這導致資產價格膨脹和各種金融泡沫。資本主義制度已經危機重重,因此,它需要一種新的策略克服危機,但仍然未找到。 全世界凡是貨幣超發的國家,都在拼命為貨幣找出路--只有吸納掉這些貨幣,才能避免通脹之火熊熊燃燒,點燃起民眾難以遏制的憤怒。美國對強勢美元地位的確立,貨幣化、證券化、債券化道路,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場的擴張,為美元找到了充足的海綿。否則,美國多年低通脹的狀況早就被惡性通脹所取代。 貨幣超發之後,就是如何吸納的問題--這種思路貫穿了貨幣趨勢的完整過程。當朝韓之間磨刀霍霍的時候,我再三發文強調,真正的目標點不是朝韓而在中東,依據之一,便是在"石油美元"體系下,油價交易對美元的吸納問題。

當然,等貨幣超發到一定程度,市場無力吸納時,就會引爆危機,使得大量貨幣在危機中伴隨著財富的縮水而蒸發。如果知道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次貸危機的爆發,也不難理解2005年到2007年10月的中國股市大漲和此後從6100多點跌到1600多點的走勢的根源。 說得詳細點,如果沒有次貸危機對金融衍生品放大的泡沫的蒸發,美國如何化解危機?虛擬經濟中盤踞的這些巨大資金一旦湧入實體經濟,任何實體經濟都會被通貨膨脹給燒毀!因此,次貸危機對美國並非沒有益處,更何況還幫助美國累積了大量住房。這些住房同樣是巨大的財富,它們是用全世界的錢建造起來的,但與購買次級債券的出資人沒有任何關係,因為次級債券對應的不是房產。

理解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次貸危機的始作俑者--華爾街的投機家們何以鮮有人鋃鐺入獄的原因了。 再進一步,如果沒有次貸危機對寄生在金融衍生品中的大量資金的蒸發,就不會有美聯儲連續的定量寬鬆貨幣政策;如果沒有始於2007年年底的中國股市的慘烈下跌和房地產的調整,也就不會有中國龐大的救市計劃出台。 理解了這個秘密,很多東西,就都懂了。 從貨幣的超發,到吸納再到蒸發,這個被忽略的路線,主導著很多國家的資本市場趨勢和經濟大趨勢。 中國亦不例外。 2009年12月起,中國對房地產進行調控,而幾乎在同時,食品類價格開始快速上漲,個別品種如綠豆、大蒜等,在很短的時間內,漲幅就超過了一倍。 這輪農產品漲價除了供求關係的變化,更是貨幣流向"作怪"使然。因為貨幣終歸要找到一個去處,當房地產調控時,貨幣出於避險考慮不再大量湧入房地產,就必須流向其他領域--流到哪裡,哪裡就價格飛漲。

事實上,除了農產品,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領域,也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 新華社在2011年1月4日,總結出了"2010年國內十大文化新聞",其中位居第二的是《中國書畫拍賣連創天價》:2010年,中國藝術品投資市場空前繁榮,中國書畫拍賣連創天價。 2010年6月3日,中國藝術品拍賣價世界紀錄首次在國內誕生--北宋黃庭堅書法《砥柱銘》以4.368億元總價格在保利春拍會上成交。近現代的書畫傑作拍賣也連創紀錄,其中張大千的《愛痕湖》、李可染的《長征》、徐悲鴻的《巴人汲水圖》成交價分別達到1.008億元、1.075億元和1.71億元。輿論指出,中國書畫藝術品投資已經進入"億元時代"。

從書畫的趨勢與貨幣供應量的關係來看,每當貨幣發行過快之時也是書畫拍賣屢創新高之時,書畫的"億元時代"是對通貨膨脹的另一個註解。 但這些領域對貨幣流動性的吸納實在太有限。 2010年5月,新華社記者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彭森進行了專訪。彭森的回答對貨幣的吸納和流向問題做了解釋。 彭森說:"大家都知道,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各國投放了大量貨幣,我國2009年銀行貸款投放了9萬多億元。資金流動性充裕後要尋找出路,為什麼2009年沒出現類似問題,而在今年(指2010年,下同)出現了呢?當時房價節節攀升,股市表現也很好,大量資金被房地產、股市等資本市場吸收。今年以來,國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遏制房價過快上漲,股市也在下行。樓市降溫,股市低迷,在這種情況下,大量資金退出股市和樓市後,就開始選新的目標。分析一下價格明顯上漲的品種,雖然都是必需品,但除了粳米和蔬菜外,都是小的農副產品品種。這些產品都是季節性生產、常年消費,供應量、需求量都是一定的,都不是特別大,便於儲存,游資更容易炒作……"

房地產和股市--中國的兩大"海綿" 大量投放的貨幣,在中國,主要是通過房地產和股市兩大領域吸納,這兩大領域的吸納能力一旦受到限制,就必然促使貨幣流向農產品等領域。因此,國家為了避免民眾對農產品價格上漲反應過於強烈,會小心翼翼地尋求某種平衡。比如,當農產品價格上漲,CPI漲速較快時,對房地產的調控就會放鬆。而當農產品價格上漲勢頭趨緩時,調控政策就容易變得比較嚴厲。同時,房地產的調控與股市的打壓,在貨幣超發的今天,一般也很難再同步進行--政府必須小心地為貨幣流向找尋出口。 物價上漲是紙幣超發的結果,是貨幣貶值的信號,也因此,當CPI持續上漲且漲速加快時,很多人出於對財富縮水的恐懼心理,會積極買房,把紙幣換成資產。在這種情況下的購房行為,實際上相當於被動的投機,這時候的房屋其實已經變成了存款的一種存在形式,確切地說,就是一種金融產品。

當越來越多的人出於避險、增值的需求把資金投入到房地產時,住宅的金融屬性便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醒目、越來越突出。當房地產的金融屬性取代商品屬性,其功能由相應的居住為主導變成以財富的另一種存在形式為主導。在這種情況下,決定房價的根本性力量,就不再是實際的供求關係,嚴格地說,不僅僅局限於實際供求關係,而是取決於貨幣政策的寬鬆程度。貨幣政策越寬鬆,流動性越充足,簡而言之,貨幣供應量越大,房價的上漲速度越快、幅度越大。 我在研讀相關專著時,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凡是房屋交易頻繁(包括換房)、投機盛行的國家,房屋的金融屬性都會體現得更為分明。但是,這一點與中國截然不同。中國交易頻繁與房屋質量差(不得不多次升級)、投機盛行有關,而國外則因為房屋質量都更有保障,能多次交易,也才具有金融屬性。

大前研一在《心理經濟學》中有這樣一段話:美國人一生平均要換四次房子。與一生只有一套房子,房屋貸款要35年才能還清的日本人相比,美國人的住宅更像是金融產品。我曾在雜誌一類的刊物上發表過文章,把美國住宅的這種現象稱為"不動產的動產化"。美國住宅壽命高達100年,只要位置恰當,住宅就能類似金融產品那樣升值,而且,獲利空間很大。只要利用住宅上漲賺取的利潤,美國人就能一間一間地換房子,而且,越換越快,最後就能在高檔住宅區買下一棟大房子。 通過大量數據的對比,我發現,凡是房屋的金融屬性突出的國家,很容易引發系統性的問題,而且,最終都會拖累金融業,引爆危機。次貸危機後的美國,即為一個典型的例子。

當然,當住房的金融屬性體現得比較充分時,它對貨幣的吸納能力也會大大增強。 2010年8月,CPI同比上漲3.5%,漲幅創下年內新高,與此同時,房屋銷售量也突然快速上升。民眾出於對貨幣貶值的恐懼,再次蜂擁入市,推動原本已經畸高的房價繼續上行。其實,中國的房價一直都是在這種恐懼心理下推動的,它已經完全脫離了傳統意義上的供需理論。 需要強調的是,如果不控制貨幣發行量,不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僅僅靠貨幣政策"回收"是無濟於事的。 如果死老鼠成為貨幣,您愛它嗎? 貨幣氾濫必然引發人們對資源的信任。 貨幣是財富的符號。在實物貨幣時代,貨幣本身就是資源。當然,一些另類貨幣除外,比如,托馬斯·梅耶等人合寫的《貨幣、銀行與經濟》中說,死老鼠在某些地方也曾被作為貨幣。我對此頗感興趣,但沒有找到進一步的相關解釋,猜想這可能是利於滅鼠的需要,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死老鼠)的增多,意味著活老鼠的減少,意味著人類的生活環境得以改善,而且,死老鼠也會越來越難獲取--只當這是一個玩笑吧。

問題是,如果死老鼠突然被政府宣布成為貨幣,您會愛它嗎?這個結果暫且不論,老鼠這個物種一定會遭囤積居奇,並最終被有關部門以保護瀕危動物為名,珍藏起來--多產的老鼠可是最天然的印鈔機啊!抓獲的腐敗分子,也一定都與死老鼠相關,成為名副其實的"碩鼠"。 在紙幣時代,紙幣本身沒有價值,僅僅是一種符號,紙幣的價值必須通過它所代表的資源表現出來。因此,筆者多次在文章和演講中提及的加元和澳元,在資源為王的周期內,走勢強勁。它們背後所依託的資源非常豐富,而且,都是製度優越、科技創新能力強的國家。資源的走勢與其貨幣的走勢相關性很高。 當貨幣所對應的資源大幅削減或消失的時候,貨幣必然快速貶值。 近年來,人類累積發行的紙幣及金融衍生品的槓桿效應,使得存量貨幣越來越大,另一方面,這些貨幣所對應的財富卻在變小--這是我反復強調的核心觀點。 美國人斯蒂芬·李柏在《即將來臨的能源崩潰》一書中寫道:到2040年,全球地底石油將全部耗竭;25年內,將有16種金屬礦物從地球上消失;哪怕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淡水,每年全世界在其設備上的投入都高達5000億元;目前太陽能僅佔全球總能耗的1%,其發展的高成本讓人望而卻步……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表明,在查明的我國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儲量中,可供經濟利用的儲量佔總資源儲量的比例不到30%。截止到1999年年底,銅礦儲量為1941.9萬噸、鋁土礦3.7億噸,鉛771.4萬噸、鋅2249.1萬噸、鎢143.3萬噸、錫97.2萬噸、銻58.1萬噸、鉬132.9萬噸,稀土礦2213.6萬噸、鎳275萬噸。按照1999年我國有色金屬礦石產量和資源利用水平預測,有色金屬的靜態保證年限,銅16.9年、鉛6.7年、鋅9.4年、錫6.7年、銻4.8年、鉬16.5年。鋁土礦如按實際利用水平,保證年限只有5.7年。如果考慮經濟高速發展對有色金屬礦產品需求的增長因素,並扣除因亂採濫挖對資源的破壞,其保證年限更低。礦山的產能和資源狀態,是直接製約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目前我國多數有色金屬礦山的處境十分困難,可採儲量不足,產能下降,效益低下,關閉加速,礦產原料自給率下滑,進口依賴程度加劇。 一方面是亂採濫挖,一方面是粗加工,未對資源價值進行提升……在這些能源逐漸耗竭的過程中,紙幣仍在源源不斷地從造幣廠釋放出來,紙幣的過剩已是大勢所趨。這是我們今天必須清醒認識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大問題、關鍵問題。 我們都知道,美元作為世界第一大貨幣,一直在源源不斷地湧向全球。但是,近年來,美國的通貨膨脹並不嚴重,除了大約70%的美元在美國以外的國家流通外(比如,中國購買的金額巨大的美國債券,也是間接對美國超發貨幣的吸納),與美國的高科技領域對貨幣的吸納作用也密切相關。新技術為企業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和活力,加大了對貨幣的需求和吸納。世界級創新領域的專家約翰·高乾脆直接認為"創新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貨幣"。 美國是一個擁有巨量資源和優良制度的國家。 美國匯聚了世界上最多、最優秀的科技人才。截至2009年,全球40%的諾貝爾獎得主來自美國。 美國在科技研發方面的支出佔全球總量的40%,工業化國家所有專利發明的38%。在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2009~2010》中,美國保持著國際競爭力的領導者地位,是全球創新能力最強的國家。美國在全球科技進步中的主導地位,還體現在論文及專利的高產出上--三大國際檢索系統收錄的美國作者論文量均居世界首位。美國的專利產出數量多年來一直穩居世界首位,遙遙領先於排名第二的日本和排名第三的德國。 美國是世界技術創新的引領者,它在技術方面一直孜孜追求並不斷取得突破。它擁有像微軟、Google等許多偉大的公司,也擁有像Facebook這樣新興的充滿朝氣與活力的公司。 2007年,當Google高調宣布其準備進入手機市場的計劃,將推出手機操作平台Android時,其針對的不僅僅是剛剛推出iPhone的蘋果公司,更是瞄準了手機操作系統領域的諾基亞、微軟等巨頭。很多人都在懷疑,Google能行嗎?結果,短短的三年時間,Android在業內的強勢地位已經確立。 2010年第二季度,美國新增的智能手機用戶中,Google Android首度擊敗了蘋果手機操作系統。從整個上半年的銷售來看,Android手機也已經超過了iPhone。 美國在技術創新方面的領軍作用,幾乎是無可取代的。但是,如果把創新也作為美元賴以存在的一個基礎,那麼,這一基礎也不再堅如磐石。 2010年9月15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世界知識產權指標報告(2010)》指出,2008年,全球專利申請量為191萬件,比2007年增加了2.6%,這是自本世紀初互聯網公司泡沫破滅以來專利申請增長速度最緩慢的一年。 甚至,有研究者認為,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就與技術創新速度放緩有關。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美國技術創新的增長速度落後於全球金融資本增長的速度,而華爾街仍然被當做是財富增值的最佳處所。因而,大量資金在缺乏有效投資目標的情況下,購買了人為製造的高風險金融衍生產品,產生了過高的泡沫,最終導致了金融危機。在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美國公司依靠的創新優勢受到削弱,而以資源優勢(俄羅斯、巴西)和人力優勢(中國、印度)等傳統生產要素參與國際競爭的"金磚四國"的競爭力卻有所增強。 無論是就美國還是就全球而言,創新的步伐都在放緩,對貨幣的吸納能力都在下降。從這一點上來看,紙幣的明天是暗淡的,或者說,紙幣的大趨勢是貶值。 各種不同的資產一般歸於兩大類別:實物資產和金融資產,而金融資產的大部分都是對實物資產所有權的間接要求權。兩者是互相連通的。 次貸危機爆發後,為什麼在實際需求並沒有真正上來的情況下,一些大宗商品的價格反而持續上漲?道理很簡單,被虛擬經濟吸納的部分貨幣因為泡沫的破滅被釋放到了實體經濟中來,加入到了實物資產當中,參與對大宗商品的角逐。 近年來,毫無節制的金融創新,導致全球衍生品市場規模急劇膨脹。 2008年以前,全球包括次級債券在內的各種金融衍生品的規模,就已高達531萬億美元,金融衍生品市場客觀上吸納了相當一部分超發的貨幣。次貸危機後,部分資金出於避險考慮,開始退出,湧入實體經濟,推動相關商品價格上漲。 美國熱衷於發展金融衍生品,某種程度上來講,與金融衍生品市場對美元的吸納功能有著密切的關係。一方面,金融衍生品大多以美元進行交易,金融衍生品的發展可以加大對美元的需求,為美元的持續投放提供不竭的動力。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品市場對美元的吸納,減少了流入實體經濟的貨幣量,確保了在美元濫發的情況下,美國的物價依然能夠保持相對的穩定。 因此,無論何時,美國都不可能抑制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這一切,說到底,還是貨幣超發問題。全球"過高的泡沫"從根源上講,源於貨幣的濫發,金融衍生品只不過是進一步放大了貨幣超發的後果並加速問題的爆發而已。 現在及以後,人類都不得不為持續超發的貨幣付出代價。當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風險的真正含義時,財富快速縮水的風險正在以比氣候變暖更快的速度到來。相關知識的欠缺使人們忽略了這些風險,當然,全球所有政府及相關機構,都在遮掩貨幣超發的事實,在渾然不覺中,攫取著民眾辛苦創造的財富。 有關貨幣消亡問題,曾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引起巨大關注。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提出了明確而係統的貨幣消亡理論,我們對這一理論的價值暫且不予評論,但至少,在局部地區,當紙幣氾濫到一定程度時,人們會重新通過物物交換來實現商品的流通。事實上,每次大的惡性通貨膨脹到來時,都會出現這種現象,只是不那麼普遍而已。 也許,談論這一點有些為時過早。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隨著紙幣的氾濫,人們的財富將越來越快地被扼殺,淹沒在洶湧而出的貨幣洪流中。在新周期中,即使您守候著財富寸步不離,也無濟於事,因為,財富的縮水與您個人的行為無關。超發的貨幣如泥石流般從天而降,摧毀一切,席捲一切,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它。有危機感、有智慧的人,唯有提前規劃,採取應對措施規避紙幣洪流吞沒財富的風險,而渾然不覺,或漠然置之、無動於衷的人,則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財富莫名其妙地流逝而無可奈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