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浪潮之巔

第94章 第2節著名的投資公司

浪潮之巔 吴军 4318 2018-03-18
在2000年微軟達到頂峰時,沒有人能為它找出一個像樣的競爭對手。當時記者問蓋茨,你認為微軟現在主要的競爭對手是誰時,蓋茨答到,是高盛。微軟和高盛處在不同的工業,根本談不上競爭,因此記者對蓋茨的回答感到很困惑。其實,蓋茨指的是人才的競爭,因為當時,只有高盛可以在吸引人才上和微軟一爭,並妨礙微軟錄用一些優秀人才。 華爾街傳統的大投資銀行有三家,高盛、摩根斯坦利和美林。我個人認為,美林的水平和前兩個差出至少一個數量級。如果把它們和互聯網公司做個對比,大致相當於Google、雅虎和美國在線。而高盛公司在全世界投資銀行中可以說無出其右。 高盛公司創立於1869年,創始人馬克斯·高德曼(Marcus Goldman)是德國裔的猶太人,它最早的生意是替那些實業家賣公司發行的短期債券(Commercialpaper,注意,這裡paper的含義是債券而不是紙張)。你可以想像當年高德曼穿著西裝革履,提著個裝滿類似於國庫卷的債券的密碼箱,在紐約曼哈頓一家一家公司地上門推銷債券的情形。由於推銷債券認識了很多生意人,高德曼公司於1896年進入了紐約證交所替人交易股票,這時他的女婿塞繆爾·薩克斯(Samuel Sachs)加入了他的生意,於是公司改名為高盛,就是他們各自姓氏的組合。順便提一句,薩克斯的女兒,也就是高德曼的外孫女在新中國一成立就一直在中國工作,和李敦白、馬海德和愛潑斯坦等人一樣,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高盛的主要業務是替別人做交易和承包公司的上市(underwriter)。它早年做的大生意包括承包著名的希爾斯百貨店(Sears)上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以後,高盛逐步從做交易(低端金融服務)變成替大公司和富人管理財富和投資,並由此從一般的證券交易商發展成為華爾街主要的投資公司。在此之後,高盛主持過福特汽車公司的上市(1956年),美國鐵路系統破產案。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高盛從美國走向世界,並且主導了八十年代西歐的私有化和九十年代前蘇聯和東歐的私有化。 高盛主要的業務有三部分,事件驅動的業務(Event Driven Business),包括公司的上市,合併和拆分,財產管理(Wealth Management),和各種各樣的基金,包括對沖基金和私募基金。

高盛公司是世界最大的上市承包商,承包了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上市行動中的一半,見下表 1999年,在美國上市成風的高潮年代,作為私營公司長達百年的高盛自己也上市了(歷史證明,當一些根本不需要資金的、長期私有的大公司也通過上市撈一筆錢時,股市就到了幾年頂部)高盛在上市後它的性質有了很大的變化,在此以前,它考慮的首要問題是替它的客戶掙錢,在上市以後,它自己也必須達到並超過華爾街的預期,因此它將自己掙錢放到了首要地位。這些年,它也像華爾街其它投資公司和銀行那樣,搞出了好多五花八門的金融衍生物,給自己和客戶都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但是,高盛靠著它高水平的研究部門,比其它投資銀行更早地嗅到了問題,同時又有嚴格的風險控制,在去年底以10%左右的損失幾乎拋空了全部不良債券,而這些債券今天可能要損失90%左右,高盛因此逃過一劫。當最近美國雷曼、美林和AIG出問題時,高盛可以很自豪地向客戶宣布它不擁有任何這些公司的壞賬。

鑑於高盛公司長期良好的投資記錄,全世界很多投資者都唯高盛馬首是瞻,這使得它在金融領域可以呼風喚雨。雖然高盛公司的市值到2008年十月只有四百億美元,相當於微軟或者IBM的零頭,但是它卻擁有五千億可以自由支配的現金,加上它大量的追隨者,即使是在科技領域,它的作用也遠非微軟、IBM和Google可比。我們不妨看兩個例子,來了解一下它的作用。 今年初,當原油價格還只有每桶一百美元時,高盛宣稱原油價格將達到每桶二百美元,人為製造危機。雖然當時世界市場上原油供過於求,原油價錢還是在一個多月裡上升到一百五十美元。一些國家開始恐慌,在一百四十美元左右大量購入戰備儲備。這時高盛又將油價向下打壓,原油價格急轉直下,很多炒作石油的對沖基金破產。俄羅斯作為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之一,是油價上漲的受益者,在油價下跌時,它為了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在格魯吉亞製造緊張局勢,威脅到石油管道的運輸,同時石油輸出國家組織(歐佩克)試圖通過減產來穩定油價,但是都無濟於事。即使IKE颶風毀壞了美國得克薩斯大量的煉油設備,油價還是長不起來,原因只有一個,以高盛為首的投資公司要打壓油價。原油價格從每桶一百美元到一百五十的高點,再回到一百,只用了三個月時間,而現在的油價已經比最高點少了一大半。高盛在油價漲到最高點時,和中國的一家公司達成了賭油價的協議。根據協議,到2010年底,如果油價每月收在每桶63.5美元以上,高盛付給這家中國公司1.5美元/桶×20萬桶的錢,如果收在62到63.5之間,高盛則付給這家公司(收盤價-62)×20萬桶的錢,如果收在62美元以下,這家公司則要付給高盛(62-收盤價)×40萬桶的錢。假定原油價格一直維持在62美元以上,高盛是在賠錢,反之則掙錢。假如原油價格降到$50,高盛每個月則從這家公司獲得四百八十萬美元,到2010年底則是一個多億美元。從這里大家可以看出現在是誰在希望油價下跌。在這個合同中另一點不公平的是,即使油價上升到天價,高盛不過每月輸掉三十萬美元而已。

炒完石油,高盛接下來發表研究報告,唱空雷曼。雖然雷曼的問題大家早已經知道,但是高盛的報告一出來,雷曼的股票還是狂跌,這樣就逼著後者不得不尋求買家。其實華爾街大部分公司心知肚明,高盛想要雷曼死,雷曼活不成,因此美國這麼多家銀行包括政府對雷曼見死不救。境況不佳的美林明白得快,匆匆將自己賣給美洲銀行,算是攀上了高枝暫時逃過一劫。當九月十四日星期天解決了雷曼和美林後,九月十八日星期四,七千億美元救助銀行業的計劃便由財政部長,高盛上一任CEO保爾森交到了國會。據保爾森自己講,這個計劃已經在他的口袋裡裝了很久,因為“怕”通不過,才沒有拿出來。在美國總統大選正進入白熱化的今天,兩黨的議員們最後都不得不支持這項計劃,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這兩個華爾街僅存的碩果無疑是這個計劃最大的受益者。有人覺得雷曼和美林只要再堅持五天就可以逃過一劫,其實,只要它們兩家公司一天不死,這個計劃就不會從保爾森的口袋裡拿出來。

在科技公司中,大家最害怕的莫過於微軟。而微軟至今也不過擠垮了一家幾千人的網景公司,打壓了太陽公司和蘋果公司。高盛在最近的半年裡,先在石油上整垮了一批石油大鱷,繼而連俄羅斯這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都打壓下去了,接著又在這個月的金融危機中整垮了它一百年來的兩個的競爭對手雷曼和美林。 (所以,當我向高盛的經理們討教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問題時,他們覺得這個管理著幾十億美元只有區區一億美元利潤的明日黃花,根本不能和他們這個操縱著世界金融秩序的投資銀行相比。) 世界上唯一能和高盛有一比的就是摩根斯坦利。早在十幾年前摩根斯坦利的規模和影響力還遠在高盛之上,只是在這幾年被高盛超過。 摩根斯坦利和美國的大銀行J·P·摩根原來是一家,都是由美國二十世紀的大金融家J·P·摩根創立。 1929-1933年經濟危機後,美國政府禁止銀行買賣股票搞投資,這樣J·P·摩根銀行的投資部門就必須分出去。 1935年,J·P·摩根的兒子亨利·摩根和高管哈羅德·斯坦利(Harold Stanley),帶領一部分的J·P·摩根銀行的人,成立的摩根斯坦利公司。

摩根斯坦利脫胎於美國最大的銀行J·P·摩根,因此它起點比高盛高,從剛成立開始,就非常成功。即使在美國經濟低迷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它一直健康快速地發展。它成立的當年,就拿下24%的股票承包發行(publi coffer)的市場。在二戰後,它更是在大宗上市、收購和破產交易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承包了IBM股票的上市、AT&T和通用汽車公司債券的發行,甚至聯合國債券的發行。 從二戰後到二十世紀末的整整半個世紀是摩根斯坦利的黃金時代。在這五十多年裡,整個華爾街的金融公司無出其右。六十年代,它將生意擴展到歐洲。七十年代,它強化了它運作公司收購和合併的部門。這時的摩根斯坦利涉足的商業領域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公司的併購、拆分和上市,機構和個人財產的管理,以及諸如股票、債捲和私募資金等資產管理。

公司的上市,收購和拆分生意是摩根斯坦利的特長。摩根斯坦利是世界上最大的上市承包商之一。從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到,它承包了很多大型的上市行動,包括很轟動的Google上市和去年最大的黑石公司上市。此外它還是蘋果公司的上市承包商。這個部門是摩根斯坦利最賺錢的部門,也是最有價值的部門。為了賺錢,摩根斯坦利自然希望科技公司上市的越多越好,互相兼併,分家越頻繁越好。 為機構和個人理財,是摩根斯坦利較新的業務。在七十年代以前,股票的交易費非常高,證券公司主要靠收取交易費掙錢。但是隨著計算機網絡的發展,交易成本大幅下降,誕生了很多低價交易商(Broker),比如Scottrade,E-trade等等。摩根斯坦利這樣的公司當然不會和這些廉價交易商拼價格,因此轉而為機構和個人打理財務。

第三個部門業務非常廣,它為全球很多機構甚至政府部門提供股票,債券,私募基金等服務,有些是它們自己的產品(比如它們代售的債券),有些是代理其它公司的產品,而摩根斯坦利只是做一個橋樑的作用。一些機構甚至政府部門也將退休金和捐贈交給摩根斯坦利去管理。由於在金融危機前,摩根斯坦利在資金管理上過於大膽,這個部門虧損嚴重,成為了摩根斯坦利的一個包袱。 值得一提的是,摩根斯坦利是銀行業中計算機化的先驅。早在1962年,它就通過計算機來分析股市並且建立了很多用於金融的數學模型(Quantitative Financial Analysis Model),並且獲得了很大的成功。由於摩根斯坦利在金融界的影響力,其它金融公司也紛紛效仿,從此開創了一種用數學模型分析市場的新領域。這對八十年代後對沖基金的興起起了先導作用。

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前,摩根斯坦利一直扮演者投行老大的角色。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後期,美國經濟高速發展,很多大公司都迅速擴大規模,摩根斯坦利也不例外,先后買下了兩家投資銀行和信用卡公司Discover。由於過度擴張,新併購的公司使摩根斯坦利這塊金字招牌開始貶值,它的總體服務質量也大打折扣。 2007年,它不得不將Discover信用卡業務分出去,重新專注於它傳統的投資業務。 儘管摩根斯坦利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到重創,它仍然是全世界最有資產管理經驗和水平的投資銀行,因此美國財政部特別聘用了摩根斯坦利為顧問,解決房地美和房利美的房屋貸款問題。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