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浪潮之巔

第91章 第4節創業的孵化器

浪潮之巔 吴军 4990 2018-03-18
矽谷為斯坦福人提供了經費和實實在在的課題,讓學生們容易找到合適的創業題目,加上寬鬆的環境為教授和學生的創業行動大開綠燈,良好的教育使得很年輕的學生也可以應付未來的各種挑戰。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這東風就是學校最後扶植一把。我看過一則關於肯尼迪總統和美國導彈之父馮·卡門(錢學森的導師)的故事。六十年代初,馮卡門被授予美國總統獎,這是在美國人心目中比諾貝爾獎更高的榮譽。當馮卡門在肯尼迪總統的陪同下走下白宮的樓梯時,這位年邁的科學家一個趔趄差點摔倒,肯尼迪總統馬上上前去攙扶。這時,馮·卡門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年輕人,當一個人往下走的時候是不需要扶的,當他往上走時恰恰需要你扶他一把。” 斯坦福大學無疑在扶植學生創業方面做得非常好。它對創業的教授和學生直接的幫助就是建立他們和工業界之間的橋樑。斯坦福專門有一個辦公室幫助想創業的在校學生和在矽谷成功的校友或者和斯坦福有來往的企業家、投資家聯繫,尋找投資。

Google的佩奇和布林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找到第一筆投資的。 1998年,在開發Google搜索引擎不多久,這兩個創始人很快就用光了自己口袋裡不多的錢和信用卡能藉到的全部的錢。他們自己也曾經努力尋找過天使投資,但是由於他們當時只是兩名普普通通的博士生,在當時矽谷多如牛毛的創業者中並不引人注意,開始找錢並不順利。這時他們通過學校的這個幫助學生創業的辦公室,聯繫上了太陽公司的創始人安迪·貝克托森。貝克托森雖然是計算機技術出身,但是對搜索引擎技術並不熟悉,以前也沒有用過Google的搜索。但是因為是母校介紹來的人,安迪還是在百忙中約見了這兩個只有二十五六歲的小伙子。據佩奇講,安迪很忙,因此把他們約到了上班前在公司見面,他和布林帶著自己的服務器到了安迪的辦公室,安迪當場搜索了一些東西,非常滿意,當即寫下了十萬美元的支票給了他們。這就是Google作為一個公司的開始。雖然這筆錢沒多久就用完了,但是這筆錢的廣告效應遠遠不止這十萬美元。以後有些投資者聽說太陽公司的創始人、工業界的領袖投資給Google了,也就相信了Google的水平。在Google最早的投資人中,包括籃球明星奧尼爾、電影明星後來加州州長施瓦辛格等根本不懂技術的天使投資人。這些人是通過一個天使投資團,隨著貝克托森糊里糊塗地發了一筆財。

可以想像如果佩奇和布林不是斯坦福的研究生而是什麼其它學校的,他們很難有機會直接向一位工業界領袖推銷自己的發明。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在中國,一位普通的清華大學或者北京大學的研究生有沒有可能通過學校直接見到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斯坦福能做到這件事是它了不起的地方。 雖然全世界所有的大學都有一個官方的聯繫校友的機構,可是很多都形同虛設。但是美國很多著名大學,包括斯坦福大學的這種機構是實實在在地、經常地和校友,尤其是事業有成的校友聯繫。它們會有專人定期地到各地向那裡的傑出校友通報學校的情況,既分享學校的發展成就,也通報學校遇到的困難。遇到後一種情況,很多有錢的校友會傾囊相助。而斯坦福對慷慨的捐贈者給予衷心的感激和很高的敬意。正是有緊密的聯繫,校友們才會在離開學校後不斷幫學校的忙,包括幫助自己的師弟師妹們創業。

斯坦福大學有一個非常聞名的風險投資論壇(Stanford Entrepreneurship Corner)。雖然從它的名字上看它有點像中國的英語角,但它實際上是由工業界和著名大學教授輪流主講的論壇。經常來這裡的人包括很多著名的風險投資家,比如KPCB的約翰·多爾,工業界的領袖,比如Google的CEO施密特和創始人佩奇,Facebook的創始人祖賓伯格以及哈佛商學院和斯坦福商學院的許多著名教授。這樣,斯坦福的師生都有機會接觸到世界級的投資人和工業界領袖。這不僅使得大家有機會找到投資渠道,更可以從著名投資人和工業界領袖那裡得到創業的指導,創業的境界有了很大的提高。 美國每個大學都或多或少有些畢業生能成功創辦各種小公司,但是能將小公司辦成主導一個行業的跨國公司則是鳳毛麟角。而在這個信息產業的主導公司中,由斯坦福大學校友創辦的公司可能占到一小半。妨礙一個創業者成為業界領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兩條不得不注意,第一是好高騖遠:關於這一條我們在前面已經多次提及,就不再贅述了。第二就是小富即安:很多人辦公司都本著撈一把的想法,而不是做一番事業,這些人歸根結底是創業的境界不夠高。而這種境界是不可能從課堂上學到的,只有經常和世界級的人物在一起切磋,一個人的境界才能有質的提高,他才能站在巨人的肩上。在世界上至今找不到第二所大學能夠讓任何一個普普通通的學生不停地接觸到工業界和商業界的領袖。

斯坦福大學鼓勵創業的另一個具體措施是對利用職務發明創業的寬容性。我們在前面介紹思科公司時提到,思科創始人的發明完全是利用工作便利的職位發明,在很多大學和實驗室專利的所有者即雇主嚴禁使用職務發明來創辦個人的公司。斯坦福大學在這方面相對比較開明,只要大家坦誠地協商好將來利益的分配,它甚至鼓勵它的學生和教授利用職務之便創業,一般斯坦福要的股權少得可憐。我們前面提到的軒尼詩創辦的MIPS公司,包括Google公司都用了斯坦福的技術,而斯坦福則佔有一點股份。就如同低稅率可以刺激經濟一樣,從長遠來講斯坦福這種少佔股份的做法是雙贏的,因為它可以鼓勵創業。作為對母校的感激,幾乎所有創業成功的人都非常慷慨地給予了斯坦福巨額的捐助。

除了為創業者提供便利的創業條件,斯坦福大學第二大的幫助就是營造了一個創業的氣氛和傳統。很多大學都試圖效仿斯坦福大學鼓勵學生創業,然後從成功的創業中得到長期的回報,但是在整體上卻沒有營造出創業的氣氛。麻省理工學院一直以培養工程界領袖為己任,並且成功地培養了大量的工業界主管,但是自己辦公司的學生遠不如斯坦福多。不少風險投資家也一直在麻省理工學院校園裡轉悠,希望能找到好的項目投資,但是效果一般。加州理工有一系列專門培養工業界領袖的必修課程,但是大部分畢業生反而進入學術界了。這些名牌大學缺乏創業的氣氛。哈佛商學院要求每個人要提出和製定創業計劃,並且給予前幾名的學生創業經費,雖然這樣扶植出一些小公司,但是它們都沒有成為一個行業的領頭羊,更沒有開創新的行業。所以,這麼多年來不論是像麻省理工學院這樣著名的工科大學,還是像哈佛商學院等著名的商學院,都沒能重複斯坦福的奇蹟。

創業的氣氛非常重要。在一個有創業氣氛的大學裡,創業是一種主動行為,創業者出於自己對一個技術和它的商業應用的特別興趣,將它的實現作為自己的理想,這種動力對於創業的成功不可或缺。反之,如果光靠別人來推動創業,是鮮有成功的。只有主動的創業,創業者才能從親身實踐中找到好的創業題目,並為之奮鬥。反之,即使有了好的題目,也會半途而廢。我參加過某個著名工科大學在矽谷為風險投資家舉行的項目介紹會,該校為了鼓勵學生創業,規定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生必須完成一項發明和設計才能畢業,在介紹會上他們拿出了一些很好、很有新意的發明。但是這些發明大多數是學生們作為完成教授任務或者拿學位的要求而進行的,而學生們根本就沒有想將這些發明產品化而掙錢。因此,他們在選題時很多題目雖然好卻只能將技術賣掉,根本無法辦公司。即使有一些好的選題,因為和自己今後的事業無關,學生們也根本沒有仔細考慮商業化的許多繁雜的具體問題,因此面對風險投資家的提問茫然無所知。由於沒有創業的熱情,幾乎所有的學生一旦完成了學位的要求離開了學校,所做的工作就半途而廢了。第二年,新的學生重複他們學長們做的無用功。當然,這種訓練對學生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但是對創業的作用微乎其微。

在人們想像中,商學院的學生就應該熱衷於創業,但其實不然。雖然很多商學院為它們的學生營造各種創業的條件,但是他們創業成功的案例還不如學習工程的學生多。我參加過風險投資對一個著名商學院的一些學生創業項目的評估。也許是學習商業的原因,他們提出的題目都很大,但是很多要么是誇張,要么是沒有實際內容。其中一個是類似於網上建立一個社區,自己設計賀卡、T恤衫、紀念品和郵票(註釋:在美國允許使用自己設計的郵票)並且通過社區來交流。這個公司的盈利模式就是在從相互有償的授權中(License)切一塊利潤。這個題目我不能說沒有用,它的提出者們也一定是做了不少研究的。但是,這裡面我看不到任何的技術和商業特點能夠阻止其他人進入該領域競爭。更何況其市場規模比他們提出的小很多。第二個很有代表性的項目是一個大的難以置信的項目,叫做互聯網3.0。我問他們互聯網2.0的定義至今是否清楚,他們不置可否。我們又問他們這互聯網3.0能夠帶給用戶什麼好處,他們也不置可否。最後我們問他們為什麼要選擇這個題目,他們認為,第一,在當前的互聯網領域雅虎和Google等公司已經處在主導地位,很難撼得動,只有提出一種超前的概念才能打敗雅虎和Google等。第二,這個題目足夠大,因此風險投資也許會有興趣。我們再問他們在此以前做了多少研究,發現他們確確實實做了很多的研究,他們看了很多的參考資料,圖書館裡的,互聯網上的。但是他們的項目無異於閉門造車。第三個有代表性的項目就是把各種美國已經有的技術和商業模式搬到中國和印度去,其中的提出者以中國和印度學生居多。比如前幾年有人把Ebay搬到中國搞了易趣很成功,他們提出把YouTube搬到中國和印度去(當時中國還沒有那麼多的視頻網站),這些項目有些後來還真得到了資助,但是這種模仿和改造的項目後來並沒有成功,因為你能模仿別人也能模仿,沒有什麼門檻。最有意思的是一個中東來的學生想來想去還是倒賣石油來錢最快,連他的同學也笑了,說除了你,我們可沒有這種機會。讀者可能已經看出來這裡面的問題,這些都是學生們為了完成學業,挖空心思想出來的項目,和太陽工作站、思科路由器、雅虎網站和Google搜索引擎這些源於創業者的科研實踐的項目完全不同。

環境是可以影響人的。在斯坦福這樣創業成風的環境中,一個計算機系或者電子工程系的博士生不想自己創業有時可能都會不好意思。而創業失敗也沒有什麼可恥的。佩奇原來所在的計算機係數據庫實驗室,前前後後出了無數開公司的學生,以後的博士生一進去就耳濡目染辦公司的事情。而在絕大多數大學裡包括麻省理工學院並不是這樣,導師希望學生只專注學術,而博士生則是以進入學術界為榮。比如我以前所在的約翰霍普金斯語言和語音處理中心(CLSP),在我以前所有的博士畢業生全部去了大學和大公司的實驗室(比如IBM,AT&T和微軟的實驗室),沒有到真正工業界工作的,更不用講辦公司了。我到Google來,在所有師兄弟中純屬異類。但是,自從我到了Google,後來的人發現這條路也很不錯,以後所有的博士畢業生都會來Google面試,每年都有人來Google,就連以前在大實驗室的師兄們也跳槽過來了,這就是風氣的作用。另一方面,人也會選擇環境。很多學生挑學校時也是看中了斯坦福守著矽谷將來能創業這一點。

雖然不是每一個斯坦福人都能創業並且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領導者,但是他們中間很多人可以成為很好的合作者和追隨者(Follower)。佩奇有一次在斯坦福的創業論壇上講,創業的關鍵之一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在斯坦福相對容易找到一起創業的追隨者。首先,進入斯坦福的學生大多願意到剛成立的小公司工作,而很多東部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並不願意。其次,由於斯坦福的這種內緊外鬆的環境,學生們交際的圈子相對較廣泛,容易打造一個可以互補的創業團隊(Founding team)。而在完全追求學分的大學裡,每個人能深入了解的大多是自己同班同學,或者同實驗室的同事,朋友之間的互補性不強。 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在全世界各地每時每刻都會誕生,但是將它們最終變成產品,變成一個新的行業需要一個像斯坦福大學這樣的孵化器。韓愈講,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於是便見不到千里馬。同樣,發明創造世界各國都有,而斯坦福只有一個,因此矽谷的奇蹟就難得一見了。

世界很多國家都在學矽谷的經驗,辦起了自己的科技園。儘管有些地區自稱自己是“xx的矽谷”,並且帶動了地區性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不少就業機會,但是並沒有孕育出像思科和雅虎這樣具有開創性的公司。這裡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是缺乏一所像斯坦福大學這樣的新的公司乃至新的產業的孵化器。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