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浪潮之巔

第48章 第2節流量、流量、流量

浪潮之巔 吴军 2883 2018-03-18
在2000年,如果要問“什麼對互聯網公司最為重要”,百分之百(而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會回答“流量”(traffic)。如果再問什麼第二重要,得到的回答是一樣的,還是“流量”。那時,所有的網站都在關心每天吸引多少人來上網,上網時在這個網站上總共花了多少時間,而不是每天掙了多少錢。現在我們知道,這顯然是對流量的誤解,但是,當時全世界對互聯網的理解都是如此。為什麼當時互聯網公司只注重流量呢?這得從雅虎的商業模型和它早期的成功說起。 雖然楊致遠和費羅在斯坦福創辦雅虎時沒有過多考慮如何掙錢,而是把精力放在了怎麼把雅虎辦好上,但是當雅虎成為一個獨立的公司時,楊致遠就不能不考慮這個問題了。這不僅僅關係到雅虎是否能發展下去,更關係到整個互聯網免費的午餐是否能行得通,因為最終必須有人為互聯網的運營和發展買單。我們已經提到了,這筆錢不外乎有三種來源,第一是靠政府,其實就是靠稅收。這樣做看上去是可以免費,但是實際上是每個納稅人掏腰包,而且可能掏的不少,不管是否上網;而且政府機構辦事一般都要比私營公司成本高而且效率低。第二是靠每一個上網的人,按時間計費,這實際上事實上就是美國在線的做法,它把互聯網變成了另一個電話網。第三個辦法就是把互聯網自己從最初的非贏利性質變成為盈利的,刺激電子商務的發展,從電子商務和廣告中掙錢來維護和運營互聯網,從而做到用戶上網免費,這就是互聯網泡沫破碎前人們所說的“互聯網的免費午餐”。現在證明了,第三條道是能走同的,雖然在2000後互聯網遇到一些短期困難時,全世界都在懷疑互聯網是否真的能做到免費。

楊致遠是一位技術和商業兼修的人才,他很快想到了通過為大公司做廣告掙錢的好辦法。在美國,整個廣告市場規模大約是一年一千五百億美元,也就是說花在每個美國人身上的廣告費高達五百美元之多。而一個商家吸引一個新客戶的成本高達十美元左右。傳統的廣告業是按每一千次顯示收錢的。比如在報紙上做一版廣告,每一千次收費五百美元,報紙的發行量為一百萬份,那麼廣告公司就得付給報紙五十萬美元。在電視上、雜誌上做廣告也是如此。在美國,報紙的訂費只佔其收入的小頭,廣告費是大頭,有些報紙甚至是免費的。楊致遠完完全全照搬了報紙的等傳統媒體廣告的商業模型,即免費服務,然後用廣告費養活自己並發展。在報業,發行量最重要,換到互聯網行業,就變成了網站的流量。在互聯網發展的初期,網站的流量嚴重不足,即使在今天,雅虎首頁的廣告也很難搶得到,因此,把流量做上去成了雅虎的首要目的。要想讓網站的流量提高,關鍵是要有好的內容,能吸引用戶。雅虎在很長時間裡就是這樣做的,它一心一意地把自己辦成互聯網上最好的媒體,外界也一直以一個媒體公司看待雅虎,這顯然是一條正確的道路。隨著流量的增長,雅虎的營業額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從1996年到2006年,雅虎的營業額增長了260倍,從兩千多萬增長到六十多億。而同期,IBM和微軟的營業額分別增長了20%和十倍。這也就是直到去年,華爾街一直追捧雅虎的原因。

當然要想超過華爾街的預期,就必須以更快的速度提高流量,這已經是雅虎不可能依靠自身發展做得到到了,因此它開始收購流量大的公司,比如1999年,它通過換股的方式以36億美元的高價外加10美元的期權收購了流量很大的GeoCity。 所有互聯網公司都看到了流量的重要性,並且很快都複製了雅虎的商業模式。但是,這些二三流互聯網公司卻沒有一個像雅虎那樣盈利。當時大家還沒有意識到“不是所有的流量都是平等的”。 2000年以前,電子商務實際上銷售額並不高,能拿出的廣告費少的可憐。因此,互聯網的廣告費只能靠掙世界五百強的大公司的“品牌”廣告費。在廣告業,做品牌廣告有個不成文的約定俗成,非常講究門當戶對,即擁有一流品牌的公司必須在第一流的媒體上做廣告,即使一個二流媒體有著同樣的觀眾群,那個公司也不能在上面做廣告,因為那會影響自己的品牌。所以,那些做品牌廣告的公司永遠不會在二三流網站上做廣告。這種結果導致了2000年前出來雅虎外,幾乎沒有什麼公司掙到了品牌廣告的錢。至今,像保洁(P&G)公司雖然每年花70多億做品牌廣告,但是從未在二流網站上花過一分錢。

本來,辦公司是為了盈利。松下幸之助說過,一個產品如果不能盈利,就是對人類的犯罪,因為它浪費了人力和物力,它們原來可以用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在上一次互聯網泡沫的瘋狂年代,松下這種睿智而樸素的觀點被看成是過時的了。無數風險投資的錢投到新興的互聯網公司中,不管這些公司是否有前途。絕大多數公司根本不可能盈利,它們的創始人甚至沒有打算讓它們盈利,他們第一考慮的是如何誘使風投投資,第二是如何賣給一個冤大頭的下家。稍微負責一點的創始人還考慮怎麼也要創造出一點產值,但是大多數創業者連產值都不考慮,覺得只有有了流量就有了一切,今天仍然有人持這種觀點。網絡泡沫破碎後,葛優主演了一部電影“大腕”,裡面反映了當時這種誤解和狂熱。影片中一位搞網站的人瘋了以後還和別人吹只要流量上去了,網站就值個幾百萬。對流量的片面追求,導致了各個網站不重視內容,互聯網的垃圾網頁迅速氾濫。在整個互聯網廣告的總收入沒有大幅提高的情況下,流量的增加只能導致每一千次瀏覽能掙的錢越來越少。各個網站在虧損後,不是去提高內容的質量而是更加瘋狂地插入廣告,並且發明的彈出式廣告,試圖從不大的在線廣告市場分到相對大的一份,這樣就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個別冷靜的投資大師包括巴菲特發現這種趨勢越來越背離了經濟學的原理,但是他們的聲音在互聯網泡沫的喧囂聲中輕微得聽不到。一些所謂的經濟學家和投機者鼓吹所謂的網絡時代的新經濟,為這種反常現象尋找理論基礎。雅虎開始的發展還很理性,但是到了2000年前後,也加入到瘋狂者的行列。我們沒有看到在2000年前雅虎在技術上有什麼投入有什麼創新,倒是看到很多瘋狂的收購。 1999年,雅虎以50億美元的高價買下了現達拉斯小牛隊老闆庫班的Broadcast.com公司。該公司以後每年只為雅虎創造出兩千萬美元的產值,更不用說是利潤了。即使其利潤率為100%,雅虎也要等兩百年才能收回成本。這些現在看來是不能再荒唐的事,當時大家覺得很正常。最過分的是一個找工作的網站叫Collegehire,即大學招聘的意思,只要你將你的簡歷登到它的數據庫中,就可以得到亞馬遜一百美元的購貨卷。雅虎對網絡泡沫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它自己沒有直接燒投資者的錢,但是無數小網絡公司都是靠燒錢在維持,這如同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到2000年大選後,終於沒有新的投入進來了,互聯網泡沫應聲而滅。雅虎公司雖然和這些燒錢的公司不同,但是也受到巨大的衝擊,它的營業額有史以來第一次下降,股值蒸發了百分之九十多。

雅虎一開始就很重視互聯網公司的盈利問題,它通過增加流量提高營業額的做法也是對的。但是,對整個互聯網的狂熱不是雅虎能控制得了。大量片面最求流量的公司的出現,使得流量變得很不值錢,而且差點毀了整個互聯網開放和免費的模式。好在雅虎的基礎很好,它讀過的艱難的2001年,第二年就開始復甦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