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facebook效應

第8章 第三章facebook時代來臨

每個資本家都想參與進來。 社會化網絡已經不是一個新概念了,早期facebook的很多組成部分都是其他網站首先進行嘗試的,扎克伯格曾因為facebook剽竊他人的創意而被指控多次。不過實際上他的網站只是對40年前那些創意的繼承。 在互聯網建立之初,那些進行互聯網基礎設計的工程師就設想了一種類似於facebook這樣的網站。 j·里克雷德(jcrlicklider)和羅伯特·泰勒(robert w.taylor)在1968年的一篇題為《將電腦當作通信設備》(the computer as communication)的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線互動社區應該是什麼樣的?在多數情況下社區的成員們在地理位置上是分開的,有時聚合成一群,有時又各自分開。這樣的社區不是聚合了同一地區的人,而是將相同愛好的人聚合在一起。”這篇文章同時還涉及了社交網絡的概念,“那時大家將無需寄信或發電報,只需要很簡單地識別需要與你的文件進行聯網的人就可以了。”作為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dvance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of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的關鍵成員,里克雷德參與設計和建立了後來被稱為阿帕網(arpanet)的互聯網雛形。

大約十年後,有些人開始著手創立這樣的在線社區。在萬維網創立很久以前,互聯網的第一項服務——當時被稱為usenet的網站就吸引了大量的非技術類用戶。該網站從1979年開始到現在一直都在正常運營,人們在裡面可以向不同主題的群組張貼消息。 1985年,斯圖爾特·布蘭德(stewartbrand)、拉里·布瑞里恩特(larrybrilliant)以及其他幾個人在舊金山建立了被稱為全球電子鏈接(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或簡寫為well的電子公告板。在1987年,well的一個超級用戶霍華德·萊茵果爾德(howardrheingold)發表了一篇文章,在文中他創造了“虛擬社區”的說法用以描述這樣的新體驗。萊茵果爾德是這樣描述的:“虛擬社區的成員也許不能面對面交流,但是他們通過電腦公告板和網絡來交流言論和想法。”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熟悉電子通信,最早是從在線上群組和聊天室發帖評論開始的。在1982年,法國郵電業創建了一種被稱為小型電傳(minitel)的在線服務,最早開始將這樣的概念變成一種面對大量用戶的服務。 aol於1985年開始運營。在1988年,ibm和希爾斯公司(sears)面向普通美國大眾創立了一個強大的商業在線服務,稱為prodigy。但是很快aol就成為美國最大的服務商,在aol中人們可以建立自定義的用戶名來和別人互動。我在aol的用戶名是david4068。在20世紀90年代初,普通大眾開始用和他們姓名不同的自定義用戶名來發送電子郵件。儘管他們可以使用網絡提供的地址簿,但是用戶們並不用其他方式來尋找自己現實生活中的朋友或與他們進行聯絡。後來的即時信息服務也採取了這樣的方式,人們使用用戶名而不是真名進行交流。

在萬維網初期,在線社區的概念又得到了加強。諸如全球網(theglobe.com)、虛擬城市(geocities)和鐵三角(tripod)開始允許用戶建立自己的頁面,同時也可以鏈接到他人的頁面上去。馬克·扎克伯格的第一個網站是他初中時在虛擬城市中建立的。 1994年成立的付費交友網站match.com是使用真實信息註冊的,但是只能用於特定用途。 classmate.com網站於1995年成立,人們可以通過真名來尋找並和以前的校友進行交流。 社交網絡時代於1997年最終拉開大幕,一個紐約的網站六度空間(sixdegrees.com)取得了真名網絡交友服務的重大突破。兩位互聯網社會學家達納·博伊德(danaboyd)和妮科爾·埃利森(nicoleellison)在2007年的一篇論文中這樣描述了社會化網絡的特點:“建立一種公開或半公開的個人檔案,”“和別的一些用戶通過同一個關聯進行通信,”“瀏覽所有關聯並加入系統內其他用戶所建立的關聯。”你在這樣複雜的關係網絡中建立自己的個人定位,你的個人檔案能把你置於相關的關係連接中,這樣就能找到隱藏的興趣愛好或關聯。這種直指facebook的趨勢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元素,那就是基於用戶真實身份的在線信息。

六度空間首先採用真實身份來確認和映射人們在現實中的真實關係,這在當時看來是極富遠見的。這個網站的名字來源於六度空間理論,該理論認為世界上的所有人都能通過各自的關係網相互串聯起來,從自己的朋友開始,下一“維度”是朋友的朋友,一直到第六維度。 六度空間的創始人安德魯·韋瑞契(andrewweinreich)曾是一名律師,很擅長建立關係網。萬維網當時才剛剛起步,對於普通大眾的吸引力初現端倪。在1997年上半年,六度空間開始運營,韋瑞契邀請了幾百人來到紐約的帕克大廈,並通過那裡的20台電腦加入到六度空間中去。他宣布:“僅僅在自己的電腦上使用名片簿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將會把你的名片簿放在中央,如果每個人都上傳了自己的名片簿,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它們穿越整個世界。”

通常情況下,人們通過已有用戶的邀請郵件加入到六度空間中來,這一邀請方式被後來的很多社交網絡沿用。這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也許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在當時是具有革命意義的。這項服務使我們能夠使用真名建立自己的檔案,記錄自己的信息和愛好,然後通過這些檔案來和朋友進行在線聯絡。你也可以瀏覽別人的檔案,然後讓自己的朋友來介紹你和你找到的那些有趣的人認識。六度空間在建立之初有兩個關鍵功能:第一個是“與我連通”(connect me),如果你輸入某人的名字,系統會通過已有的用戶來建立你和他的聯繫;另外一個是“將我加入”(network me),通過這一功能你可以尋找特定性格的那一類人,系統會通過你的要求來識別那一類人。也許你要找的是斯卡思达爾(scarsdale),一位喜歡下象棋的醫生呢。

但是韋瑞契現在則不無遺憾地承認“我們那時候比較早,時機比什麼都重要”,六度空間的開發和運營成本實在是太高,擁有90名僱員,購買了大量昂貴的服務器和來自甲骨文的數據庫軟件許可,並且向網絡開發公司sapient支付了大筆費用來開發功能。如此巨大的付出最後是什麼樣的成果呢?用戶們使用慢得令人髮指的撥號網絡來登錄網站,而且還有很多其他嚴重的局限。用戶檔案裡有姓名、工作信息、喜愛的電影,但是不能上傳照片,畢竟當時很少有人有數碼相機。沒有照片對於當時的韋瑞契來說是一個大問題,他當時考慮讓成員們用影印的方式來發送照片,最後由他的僱員們統一上傳。 人們還不清楚——會員和非會員抱有同樣的疑問,到底六度空間是想做成約會服務、商業網絡服務,還是兩者兼有。很多會員加入了以後什麼都沒有做。雖然如此,到1999年六度空間還是擁有了100萬名註冊用戶,並被——家更大的公司以1.25億美元收購。在那以後,六度空間就再也沒有創造什麼收益,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以後,它的新東家選擇了關閉這家虧損公司。不過這僅僅是社交網絡的起步而不是終點,韋瑞契律師和其合夥人的先見之明創造了六度空間的想法,也在facebook史上佔據了關鍵地位。

儘管六度空間打開了堅冰,不過到其他人開始建立起被認為是真正的社交網絡時還是花費了很長時間。在1999年,專注於文化的站點黑色星球(blackplanet)和亞洲大道(asianavenue)成立了,兩個網站擁有有限的社交功能。瑞典的青少年社交網站月風暴(lunarstorm)於2000年1月1日成立。 2001年成立的韓國高人氣網站賽我網(cyworld)也讓人們看到了社交網絡的無限可能。 直到2001年和2002年社會化網絡觸動了矽谷和舊金山前,大多數企業家和風投仍然處於2000年初開始的互聯網公司的估價和收入大跌的震驚之中。很多公司倒閉,氣氛很糟糕,對於網絡公司尤其如此。在2001年和2002年新成立的公司根本得不到投資。只有少數堅挺的公司能意識到,六度空間之所以那樣僅僅是因為它起步太快了。

肖恩·帕克和他的朋友在2001年成立了plaxo,它不是社交網站,但是和社交網站有很多類似之處。 plaxo提供聯繫人管理的服務,當有新用戶上傳了他們的信息後,它將會一直提醒用戶更新個人信息,並且不停地要求他們加入。這樣的騷擾是非常令人厭煩的,但是用起來也很方便。帕克和韋瑞契的六度空間想法差不多——將你的名片簿放在中央,然後讓我們去管理。帕克喜歡plaxo的概念,因為它具有傳染性,一個用戶能夠帶出一群用戶。 plaxo也預示著facebook的一個決定性元素——根據聯繫人網絡來管理每個人的用戶以別信息。 在2001年末,企業家和開創者阿德里安·斯科待(adrianscott)建立了一個名為ryze的社交網站。斯科特對於ryze的用途非常明確,這個網站不是約會網站,它是專為商務人士打造的。將網站稱為ryze就是為了讓用戶覺得,通過改善自己的個人商業網絡質量會讓自己得以提升。用戶的檔案大部分與:仁作業績有關,用戶網絡裡都是同事或者商業聯繫人。網站計劃通過對於用人單位在檢索數據庫中的員工,顧問等信息時進行收費來營利。儘管只有在舊金山的那些非常了解技術趨勢的人才能夠發現這個網站的價值所在,似是它開創的方式使很多後來者有了明確的方向。

喬納森·阿伯拉姆斯(jonathanabrams)是一位程序員,同時他也是ryze的用戶、社交狂人。他覺得專注於人們的業餘生活也是不錯的機會,於是製作了一個面向用戶的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網絡,稱為friendster。儘管這個網站算不上一個約會網站,但它卻提供了很多工具來幫助用戶尋找約會對象。阿伯拉姆斯打賭說他的網站能從match.com搶走客戶,因為網站的理念是通過了解朋友的朋友來認識有趣的人。用戶基本上使用真名註冊,並且friendster還使用一種新穎的工具來和別人保持聯繫——和六度空間的韋瑞契如出一轍。他們的照片顯示在名字的邊上,這實際上是一項很大的突破。你可以通過這個功能搜索到住在附近的某個人,也許他已經是你某個朋友的朋友了。如果你喜歡他們的照片,你可能會嘗試去與他們聯繫。

2003年2月friendster成立後,立刻引起了轟動,在幾個月內聚集了幾百萬用戶。要想加入的話需要已有用戶的邀請,而這些邀請總是供不應求。很快人們談到friendster時會說它是下一個google,甚至後來還有報導說它拒絕了google出價3000萬美元的收購。與此同時,在波士頓,馬克·扎克伯格接受邀請加入該網站。和他一起加入的還有其他很多哈佛的畢業生,其中包括文克萊沃斯兄弟。 friendster似乎趕上了一個好時代。阿伯拉姆斯上了雜誌封面。但是在當年年中時,用戶體驗開始慢慢下滑了。成百萬的用戶加入了網站,而其原有的服務器則越來越慢。網頁需要20秒才能載入。網站沒法保持自己的成功了。另外,在公關方面也遇到了問題——它陷入了與假用戶的口水仗中,這一類用戶使用假姓名和假身份進行註冊,有人甚至註冊成卡通人物或者一條狗。阿伯拉姆斯堅稱那些用戶需要使用真名來註冊,而且他還封禁了很多的假用戶。為了能更好地解決這些昂貴的技術問題,公司在2003年秋接受了來自美國萬寶環球基金(benchmark capital)和凱鵬華盈基金(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的一筆1300萬美元投資。 最近我去friendster舊金山的辦公室拜訪其創始人阿伯拉姆斯,他現在忙於開發一個名為socializr的在線邀請網站。他鬍子邋遢,一臉懊喪,卻依然一副想要參加派對的樣子。我進去後,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給我倒了一杯龍舌蘭酒。在交談過程中,他不停地給我添酒。 “網站確實有兩年在運營上出了問題。”他承認道。最終他回到話題上,並解釋說由於一系列工程上的判斷失誤,他直到失去首席執行官的職位很久以後才有機會去修復網站問題。 阿伯拉姆斯是社交網絡的一位偉大的開創者,他也樂於承認他的成功來自前人的想法。 “這並不是什麼新概念,”他說道,“唯一的新東西是網站的體驗、設計和功能。”但是實際上,正如肖恩·帕克所言:“喬納森用代碼實現了這個想法,他用最簡單的架構來給社交網絡下定義。”經過friendster的輝煌,社會化網絡在舊金山開始遍地開花,每個網站都採用了不同的方法來將人們聯繫起來。其中linkedln和tribe.net是由阿伯拉姆斯的朋友建立的。 雷德·霍夫曼(reidhoffman)成為friendster融資的一把手,公司總共融資10萬美元,其中霍夫曼自己投資了2萬美元。作為矽谷最有想法的執行官之一,他為friendster建立了堅實的架構。早在1997年8月,他就建立了一個名為socialnet的約會服務網站。有人說這是第一個社會化網絡,但是霍夫曼不這麼認為。無論如何,這個網站在商業上並不成功。但是在2003年5月,friendster成立3個月後,霍夫曼建立了linkedln,這是專為商務人士打造的社會化網絡。霍夫曼相信社會化網絡應該分成兩個方向——個人應用和商務應用,所以這和他對於friendster的支持並不衝突。 linkedln一直到現在都在繁榮發展,它和ryze有很多類似之處。你的用戶檔案基本上和創建時差不多。用戶們在其中可以尋找工作,還可以向他人進行商業諮詢或提出建議。不過為了契合其商務定位,linkedln在開始時是不需要提供照片的(後來霍夫曼才加入了這個功能)。 馬克·平卡斯(markpincus)和霍夫曼是老搭檔了。他身體瘦弱、中等身高、充滿活力,是friendster的投資人之一。 2003年5月,在霍夫曼建立linkedln的同時,平卡斯也開辦了tribe.net,該網站用戶可以根據某種特定愛好來建立一個部落。 tribe.net最早希望建成一個類似於craiglist的分類信息,這樣用戶就可以和認識的人進行交易。網站的部落特點很快成了它的商標。網站的參與者既有了內華達火人節(buming man festival)的參與者,也有非傳統性取向的支持者,而不僅僅是想和認識的人進行交易的人。 肖恩·帕克偶然碰到了舊金山的社交網絡團隊。當時帕克和一些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合住在帕洛阿爾託的一棟屋子裡,friendster已經上線,其他人也擁有了自己的網站,阿德里安·斯科特(adrianscott)成為napster的早期投資人,平卡斯也建立了freeloader。早在1994年帕克就認識了平卡斯,並通過平卡斯又認識了霍夫曼,當時帕克還只有15歲,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實習。很快帕克就和他們以及阿伯拉姆斯混熟了。 帕克和阿伯拉姆斯很快就戍了好朋友。他們都喜歡派對、編程,也都有遠大的理想。他和阿伯拉姆斯交往得越深,就對friendster越著迷。後來帕克泡在friendster辦公室的時間越來越多。他幫助阿伯拉姆斯尋找更多的投資人,並且自己也持有friendster的一小部分股份。當時正好是用戶數量激增導致friendster服務質量下降的時候。 “我以旁觀者的角度看著他們漸漸打輸了這場戰爭,”帕克說道,“他們不停地在說,'還有一個月,再等一個月,我們就能恢復了。'”friendster後來嘗試補救,但是對於美國市場來說還是太遲了。現在其60%的用戶來白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 在2003年夏天,tribe.net和linkedin開始聚集人氣之時,突然有一件事讓平卡斯和霍夫曼憂心忡忡,他們了解到已經倒閉的六度空間所擁有的專利正在被它的新東家拍賣。這項專利的範圍比較廣,它可以實現:社會化網絡服務通過使用一個數據庫讓用戶建立帳號,然後鼓勵他們使用電子郵件邀請其他人加入這個網絡,如果別人接受邀請就會在兩者之間建立關聯。這些是大多數社會化網絡的核心。 平卡斯和霍夫曼手下的律師警告他們說,如果這項專利不在他們手中的話就可能讓他們的公司倒閉,任何進行社會化網絡的公司都不能倖免,於是他們決定去購買這個專利。他們同時也知道friendster從風投那裡獲得了數百萬美元的投資,他們擔心friendster會侵入他們的領域。如果擁有了這項專利就有了一項防禦措施。然而兩個網站的董事會都沒有同意購買專利,所以他們決定用自己的錢來買。 但是他們並不僅有的看到這項專利潛能的人。雅虎開始意識到自己也許失去丁社會化網絡的第一桶金,於是加入拍賣並準備以最高價進行收購。不過具有喜劇意味的是平卡斯和霍夫曼領先一步以70萬美元買下了這項專利。兩人表示只是想讓這項專利不受雅虎或friendster這樣的巨鱷控制。 “我們當時是擔心有人買下這項專利然後去起訴所有的早期社交網絡,”霍夫曼如是說,“我們以防守的姿態進行收購,這樣保證沒人會將這一產業扼殺在萌芽之中。” 但當企業家們開始在舊金山建立新企業時,另一個未必能成為競爭者的企業在400英里以南的洛杉磯也發展起來了。 myspace剛起步時簡直就是friendster的翻版——myspace的聯合創始人湯姆·安德森(tom anderson)曾經也是friendster的忠實用戶。安德森選擇在friendster遇到技術問題,體驗開始變差時將myspace上線。不過根據朱麗亞·安格文(julia angwin)所寫的《偷取myspace》一書中的描述,安德森認為他會同意那些假用戶的存在,從而“建立一個用戶可以創建任何身份的網站”。他和聯合創始人克里斯·迪沃爾夫(chrisdewolfe)對於myspace的使用幾乎沒有限制。 這兩個人都是龐大無序的網絡集團euniverse的僱員,這家公司通過在用戶電腦上秘密安裝流氓軟件和出售標價過高的廣告欺詐產品來盈利。迪沃爾夫在給同事的郵件中表示,他對於friendster能夠“不花一分錢廣告費”卻能獲得數百萬用戶很感興趣。於是安德森和迪沃爾夫打算破釜沉舟。在2003年8月15日網站啟動的短短6個月之後,也就是tribe.net成立3個月後,myspace在與friendster類似的原有個人頁面中加入了遊戲、星座和博客功能。 當阿伯拉姆斯正為了捍衛他的實名網站的事務而手忙腳亂時,myspace橫插一腳並輕易占有了friendster的大部分市場份額。他們所提供的服務正是用戶們所需要的。比如說,如果用戶想加入其他社交網絡,在這一點上就比較靈活。想要加入並不需要已有用戶的邀請,而且使用真名和假名皆可。另外最受用戶歡迎的功能是,用戶可以自己加載頁面代碼從而自定義頁面,這是在網站早期由於初始程序錯誤所致。後來myspace的創始人們發現了用戶的熱情,於是正式開放了這個功能。 用戶的自主設計使myspace變得如同時代廣場——充滿閃動的圖案和粗俗的影像。不過這個造型也許不是有意為之,但這符合myspace的特質。如果你可以假扮成任何人的話,你也有將自己的個人頁面變成任何東西的權利,甚至你根本不需要知道這個myspace用戶是誰。當然,這樣會很難和真實的朋友進行聯繫。人們開始在上面隨便加好友,越多越好。這變成了一種競賽——你能有多少好友?而對於在網站上的表現則不那麼重視,大量的聊天內容顯示網站的政策傾向於性。在friendster上用戶的頁面被修正得頗為一致,而且阿伯拉姆斯也希望用戶使用真名和真實的朋友聯絡,不過安德森和克里斯。迪沃爾夫(chris dewolfe)則對這樣的細微調整嗤之以鼻。 正如安格文在《偷取myspace》中詳細記述的那樣,這兩位精明的創建者對於時機掌控有著超凡的能力。當時的世界已經為社交網絡準備好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根據安格文在書中的記述,早在2003年,全美的寬帶接入率就達到了15%-25%。寬帶不僅僅意味著更快的瀏覽速度,而且上傳照片也會變得更加容易。數碼相機也逐漸進入了大眾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擁有高速網絡,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尤其是那些有年輕女孩的家庭。假如friendster在一連串勝利之後沒有失手,那麼它依然會擁有極高的人氣,但恰恰就在這關鍵時刻,myspace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 起先myspace是安德森和迪沃爾夫在他們洛杉磯的朋友圈子中推廣開來的。他們在那裡的俱樂部裡向樂隊和聽眾們推廣網站,後來myspace逐漸成為洛杉磯樂隊推廣自己的必要途徑。不久以後,全美國的音樂人都開始使用myspace。 myspace的用戶不僅僅是樂隊,還有年輕的聽眾們。 對於年輕人來說,myspace非常時髦,也是尋找樂隊的第一大站點,同時它也成了約會發源地。全國范圍內的通過myspace發起夜店聚會熱潮也成了網站的推廣途徑之一。毫無疑問的是——myspace是一個能夠包容任何狂野行為的電子俱樂部。有一位給自己起名為tilatequila的豐滿越南女孩從friendster轉戰myspace,她的粉絲團也跟了過來。在她的個人頁面裡充斥著她性感暴露的照片。 儘管myspace將用戶的最小年齡限制為16歲,但是很多年齡未滿16歲的孩子會使用虛假年齡進行註冊。在myspace上,13歲的8年級女孩上傳的僅穿胸罩的照片比比皆是。全國的初高中家長團體都召開過會議,不停警告著社交網絡的危險性。 當thefacebook在2004年2月成立時,萬眾矚目的myspace在美國已擁有超過100萬名用戶,並且很快在社交網絡領域佔據統治地位。 thefacebook為用戶提供有限的功能,呆板的用戶個人頁面,並且僅對精英大學的學生開放註冊,和myspace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針對大學生的社交網絡最早於2001年發源於斯坦福大學,這項小眾的服務名為club nexus,是由來自土耳其的計算機科學博士奧庫特·布琉克登(orkut buyukkokten)建立的,旨在幫助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們改進自己的社交生活。另外有一位名叫泰勒·奇曼(tyler ziemann)的政治科學專業的本科生負責網站非技術環節的管理。 club nexus的產生是革命性的,它提供了很多功能——也許是太多了。會員可以使用真名建立個人帳戶,添加自己的校內好友——按照clube nexus的說法叫做“夥伴”。會員添加的伙伴如果還不是網站的會員就會收到邀請加入的郵件。只有擁有斯坦福大學郵箱的學生才能夠加入網站,通過郵箱驗證可以確保所有用戶網絡身份的真實性。會員可以在網站上聊天、發起活動邀請、在個人空間裡發佈內容,甚至是個人廣告,可以寫一些類似於專欄的博客,還可以通過精密的搜索引擎功能來尋找和你志趣相投的人。學生通過這個網站可以尋找一起學習、運動的同伴,甚至找到約會對象。布琉克登自己曾吹噓說這個網站和其他網站不同,是因為“你可以建立非常大的團體”。 在6週內club nexus的用戶數增長到1500人,而在斯坦福大學學生總數是15000人。但是在用戶數增加到2500人時,開始趨平。它所提供的服務太複雜了。布琉克登是一位天才程序員,他將他所能想到的所有有意思的功能都加入了進去,但是這樣使網站使用變得沒那麼容易,並且用戶的注意力被過分集中到各種功能上,卻沒有感覺到有很多人同時和你一起在這個網站上。 到了2002年,網站的兩個創始人都獲得了學位,他們開始想讓網站變得商業化起來。由於意識到學生用戶對於網站已經沒有了當初的熱衷,他們作出了一個相比於後來facebook的成功來說可以算得上是愚蠢的決定——將注意力轉向校友。他們建立了一個名為affinity engines的公司,開始運作另一個版本的club nexus,起名為incircle,為各個學校的校友團體提供服務。他們的第一個客戶是斯坦福大學校友會。到了2005年,他們為35個學校的校友建立了網絡,其中包括密歇根大學這樣的大客戶。但是在affinityengines成立後不久,奧庫特·布琉克登就離開公司加入了google。 在他加入google一年後,這位程序員企業家和google的高級產品主管瑪麗莎·梅爾(marissa mayer)有了一次接觸,他告訴她那個週末他在構建一個新式社交網絡的原型。梅爾和google其他的高管一樣,因為公司有鼓勵員工積極創業的政策,對他的項目大為讚賞。 google曾打算稱這個項目為“伊甸”或“天堂”。後來有一天,布琉克登的同事產品經理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和梅爾提到這位工程師擁有orkut.com的域名,他們覺得布琉克登是這個項目的靈魂,於是決定用他的名字來為這個網站命名。 這樣經過多次設想而誕生的orkut,作為一個向所有人開放的社交網絡,在2004年1月上線,正好是在thefacebook.com上線兩週前。 orkut起初在美國受到熱烈追捧,並且頂住了來自myspace的衝擊。但是在2004年年底,很奇怪的事情發生了,orkut獲得了巴西人的青睞。那裡的群眾對於orkut的熱愛程度超過了美國本土,年輕的巴西人都加入了進去。在巴西大獲成功後,orkut確立了在巴西和葡萄牙語國家的地位,於是美國人都開始漸漸冷落了它。而現在orkut依然是google旗下的網站,有超過半數的成員來自巴西,另外20%來自印度,剩下的大部分來自美國。 google對它的支持越來越少,最後到了2008年,google公司把整個orkut業務搬到了巴西的總部。 club nexus是第一個為學校定制的社交網絡,但到了2003-2004學年,與之相類似的網站如雨後春筍般在很多學校建立起來。 daily jolt就是其中之一,它自1999年起就以校園公告版的形式在12個學校流行起來。而加州大學艾爾文分校的兩位校友在2003年建立的collegester.com則是一個“'由學生主導,為學生服務'的免費的、有用又有趣的”網站。一個名為wesmatch的交友網站在衛斯理公會大學興盛起來,網站的創始人在威廉姆斯大學建立了另一個版本,並漸漸在博爾頓、科爾比和歐柏林等學院流行起來。在thefacebook成立一周後的2月12日,由耶魯大學學生運作的理事會建立了一個名為yalestation的交友網站上線了,到了當月月底有三分之二的在校生註冊加入。還有1月份在哥倫比亞大學上線的cucommunity。耶魯和哥倫比亞大學的交友網站在thefacebook進入他們學校之前都有很強的影響力。 到2003年下半年,常春藤聯合會一致認定學校的學生名冊應該放到網絡上。當時康奈爾大學、達特茅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學生組織都在向學校管理層抱怨說學校的學生名冊沒有電子版的,這個想法已經不是秘密了。也就是當時的這樣一個想法讓扎克伯格有了建立thefacebook的想法,並以此為之命名。各地的學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當時佔優勢地位的friendster的影響,也有些人由於它的服務器不穩定而感到失望。到了秋天,myspace已經在洛杉磯和音樂界掀起了波瀾。 在2003年9月,哈佛的高年級學生亞倫·格林斯潘(aaron greenspan)建立了一個名為house system的網站,在這個網站裡哈佛校區住宅里的成員們可以買賣書籍,查看課程,還能實現別的功能。同時,它還邀請用戶上傳自己的照片到the universal facebook上。但是好景不長,housesystem由於學生密碼處理的問題引起了爭議,儘管有幾百個學生註冊使用,但是也沒有產生廣泛的影響。 另外,迪夫亞·納倫德拉聲稱他在2002年12月就有為哈佛大學建立社交網絡的想法。根據當時與扎克伯格和facebook的官司中那些冗長的法律文件記載,後來他和文克萊沃斯兄弟一起建立了havardconnection。文克萊沃斯兄弟是雙胞胎,同學們稱他們為“閃亮的大高個兒”——這兩個高大的金發帥哥是雙人划艇運動員。他們經過了多年的訓練,並且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進入了決賽。雖然他們只取得了6組決賽運動員中的第六名,但是這依然是很大的成就。上一次在里約熱內盧的泛美洲運動會上,他們贏得了金牌。這兩位健壯的傢伙和創建thefacebook的兩個瘦弱的書呆子簡直是天壤之別。 在後來的一年中,他們三人斷斷續續地在為實現harvard connection而努力。由於他們都不是程序員,所以雇了兩個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這些創始人看來,他們沒能實現這一點。 到了2003年秋季開學的第一個學期,扎克伯格開始通過一些特別的社交應用程序來造勢。首先是course match,然後是facemash。納倫德拉和文克萊沃斯兄弟知道了facemash,他們與扎克伯格取得聯繫並進行了會談。扎克伯格答應幫忙,但是現在的說法卻是把這個當作是自己很多社交軟件“項目”之一。 扎克伯格為harvard connection編寫代碼的工作時斷時續。幾週後,他就對此失去了興趣,可又沒有向文克萊沃斯兄弟和納倫德拉挑明,對方開始抱怨他拖了太長時間。扎克伯格一度為工作進度拖延而道歉,他解釋說是因為感恩節假期裡忘記把手提電腦的充電器帶回家。後來,harvard connection的三位創始人向聯邦法院提出起訴,指控扎克伯格竊取了他們的知識產權。這件官司於2008年年中了結,按要求當事人均不得向外界透露案件的具體細節。但是現在已經有部分審理文件公開了,其中包括控方和扎克伯格之間的電子郵件記錄,從中可以勾勒出哈佛聯誼會當初的藍圖。在一封郵件中,卡梅倫·文克萊沃斯花了一頁篇幅提到了以下相關內容:“harvard connection編制了一份清單,上面可以看到波士頓地區最火爆的俱樂部和酒吧哪天晚上有表演。我們已經與籌辦方協商,在有那些表演的夜晚,讓這些俱樂部為我們所有的註冊用戶降低入場收費。”這種參加派對打折的方式似乎就是harvard connection這個網站計劃的主攻方向。 12月6日,卡梅倫·文克萊沃斯又一次給扎克伯格發了郵件:“我想到個點子:'近親交往等級'……實際上,這種方式是用來衡量你的興趣和你關注對象的興趣有多接近……看到相關的聯繫有多密切,而且假如向這個人提出約會邀請將很像'近親間的交往',這會很有趣。”他還建議網站向用戶推薦誰是適合去約會的對象,並且開玩笑說haward connection如果扮作用軟件測算姻緣的紅娘絕對可以矇騙用戶:“也許網站裡可以結合些隨意性元素(瀏覽網站的人顯然不知道道這種情況,因為他們只知道這是一個精心計算出的推薦結果)。”文克萊沃斯認為自己的想法很有創意,正如他在郵件中提到的,是一個“約會網站”。 這些披露的郵件顯示,扎克伯格逐步開始躲避三位網站創始人。 2004年1月8日,他發郵件給卡梅倫說:“我還有點懷疑,這個網站是否有足夠的功能確實吸引用戶注意,贏得網站運營必須擁有的挑剔大眾。”而在11月末,他又在郵件中寫道:“我一拿到那些圖表,我們就能正式啟動了……看起來一切都在正常進行。”harvard connection的三位發起人一再要求召開會議。 12月14日,四個人終於坐在一起開會,扎克伯格卻在會上表示,他再也沒有時間為這個項目工作了。 扎克伯格和housesystem的創始人格林斯潘也有過接觸。 1月初,兩個人在柯克蘭宿舍的飯廳吃晚餐時碰到。碰面後,扎克伯格邀請格林斯潘加入自己創建的新項目,不過沒有描述項目的詳細內容。格林斯潘當時沒有同意。他後來自己出版了一部333頁的自傳,藉此表明心志。其中提到那時的想法:“我不喜歡為一個因為無視大眾隱私權而剛剛受到處分的人工作。”(他指的是facemash事件。)格林斯潘比扎克伯格高兩級,15歲時起他就開設了自己的小型軟件公司,那時在二年級的學弟面前顯然很有優越感。 同樣在那次見面時,格林斯潘也邀請扎克伯格與自己的項目合作,不論是什麼新項目,都可以加入到housesystem中來。在他的自傳中提到,扎克伯格回答說不想那樣做,因為house system“用處太多”了。格林斯潘在書中說,這番話讓自己很費解。 “只是因為它有太多東西了,”書里扎克伯格這樣說,“有這麼多的用途,感覺不知要怎麼辦才好。”如今,扎克伯格沒有再對housesystem發表太多評價,只是說“這種把戲不是在添加東西,是在去掉東西”。 housesystem最終銷聲匿跡。扎克伯格的同班同學山姆·萊辛自己也是個編程員,如今開了一家網絡公司。回憶起housesystem網站時,萊辛說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有各種用途”。相比之下,他說thefacebook的功能極其精簡,“用戶馬上要去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邀請更多的朋友。這個網站發展的推動力就來自這種專一性。” 2月4日,thefacebook上線。 6天后,卡梅倫·文克萊沃斯發了一封信給扎克伯格,稱對方盜用了harvard connection的創意成果,給自己的團隊帶來了傷害,信中要求扎克伯格停止運行thefacebook。他和同伴向校管理委員會投訴,正是這一機構在facemash事件中宣布了對扎克伯格實行懲罰。哈佛的一位系主任也介入了此事,他讓扎克伯格說明事情原委。 在2月17日寫給系主任的一封長信裡,扎克伯格說,從剛為哈佛聯誼會的項目工作時起,他就“對起先的編程員的工作質量有些失望”,他稱之為“又散亂又臃腫”。他覺得文克萊沃斯兄弟與納倫德拉的構想不值一提,認為“學校裡我那些交際最廣的朋友都比他們清楚要怎麼去吸引用戶”。他還抱怨這三人的計劃安排:“我不喜歡他們的做事方式,因為他們原先許諾提供廣告宣傳、運行網站必需的硬件設備、甚至是網站用的圖表,但是都沒能順利進行。我最後一次檢查的時候,他們的首頁還在用一幅直接從gucci廣告上挪過來的圖。” “我實在有些吃驚,”他接著寫道,“我已經為這個網站做了工作,他們竟然要挾說不付錢給我……我努力不去想它,不把這樣的煩惱當回事,因為只要我做成功了,就沒有哪個資本家不想來插一腳。”在信的結尾,他提到“可笑的威脅”時這樣說:“我不會仔細觀察自己的網站和他們的有什麼不同,因為這兩者根本是天差地別。”於是,系主任決定不再插手這次爭端。 那麼這兩個網站是不是完全不一樣呢?卡梅倫·文克萊沃斯的郵件透露出,haward connection主要致力於派對指南和約會服務,他們的目的是“與籌辦方協商”,希望對方能為參加派對收取的費用提供折扣。 thefacebook則沒有商業性,主要為了能替代現實中的肖像影集,它關注的是用戶個人的信息。 thefacebook上的所有內容都是用戶自己設置上去的,而哈佛聯誼會是主動地把包括“酒吧評論”在內的信息納入網站中。 harvard connection後來更名為connectu,最終在2004年春天快過去的時候正式推出。那年秋天,connectu的創始人向波士頓聯邦法院提出起訴扎克伯格。他們訴稱,扎克伯格竊取了己方創意,其中包括“為大專院校的學生建立第一個微型的社交網站”,“成為用戶個人信息、興趣愛好、學歷的名錄指南、一個表達觀點和設想的論壇、一個安全的關係網絡”,要求用戶以自己的“.edu”結尾郵箱地址註冊,先在哈佛推行接著拓展到其他學校,最終計劃覆蓋“美國和國際上所有公認的學術機構”。 在為harvard connection工作期間,扎克伯格可能漸漸不安起來,因為那時他自己的社交網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然,他本應該早些讓文克萊沃斯兄弟與納倫德拉有所警覺,他表現失禮,變得很不合作。但在遇到這三人以前,扎克伯格很早就已經在冥思苦想,設想互聯網上可能需要怎樣的社交軟件服務,這也是哈佛聯誼會項目起初會吸引他的原因。代表這三位創始人提出的民事訴訟稱,扎克伯格的行為遠遠比失禮的性質惡劣:“侵害版權、違反實際或暗示合同規定、盜用商業機密、違反信託責任、不公正地改進、不公平的商業行為、故意阻撓預期的商業利益形成、破壞誠信和公平交易、欺騙以及違背信任。”三位原告要求接管整個facebook網站,並且賠償與網站等值的損失,這樣的指控實在有些過重。畢竟哈佛聯誼會這個項目的工作預計扎克伯格可能只花十小時就能完成,而這份工作他此前從未簽署過任何書面合同,後來也從未得到過任何報酬。 在為harvard connection工作的過程中,扎克伯格很可能完善了自己的構想,可兩個網站看上去沒有什麼共同點,此前也沒有其他網絡服務啟用過它們的思路。在當時,全球所有的社交網站方案都主要還是受著friendster的影響。當然,thefacebook的確在用戶註冊中要求使用“.edu”的地址,這一點的確是遭到質疑的有力證據,但其他的大學校園網站此前已經開始採用同樣的方式。早在2001年秋天,clubnexus就設定了限制,註冊時必須用斯坦福的電郵地址。 在巔峰期2004年9月份,connectu擁有50萬用戶,遍及500所大學。 thefacebook和它的競爭十分激烈。它的創建者們的確贏得了一場巨大的勝利——2008年,扎克伯格與thefacebook以財務手段解決了connectu提出的訴訟糾紛。後者的三位創始人得到了大筆償付金——據報導有2000萬美元現金和相當於facebook市值至少1000萬美元的股票。 亞倫·格林斯潘也控訴扎克伯格盜取自己的想法。在名為《權威之見:進入哈佛的一名學生締造facebook的時代》(authoritas:onestudent's harvardadmissions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facebook era)的自傳中,格林斯潘提到自己“在進入哈佛學院時就創造了facebook”。 2008年4月,他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正式提出申請,請求取消“facebook”這一商標註冊。格林斯潘稱自己才是facebook的合法所有者,因為housesystem中以facebook命名的功能比扎克伯格提早了幾個月上線。在申訴中,格林斯潘充當了自己的律師。商標評審委員會(ttab)裁決他的訴請完全合理,認為應該按申請要求執行。幾個月後,facebook網站所在公司以一筆未透露金額的費用與格林斯潘和解。 格林斯潘不只起訴了扎克伯格。他在自己的書中寫道,文克萊沃斯兄弟與納倫德拉也吸收了自己的構想,harvard connection也是在模仿housesystem。 社交網絡如今已覆蓋全球。 facebook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網站,幾乎沒有哪個高中生和大學生平時不用facebook和myspace的。這些網站在交際中如此普及,因此年輕人已經很少再使用電子郵件了。從六度空間到friendster再到facebook,社交網站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現象,徹底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