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案例(第三輯):返回原點

第10章 海信吞“龍”:多品牌的困局

入夜了,但對於48歲的周厚健來說,這又將是一個不眠之夜。幾天以來,他一直陷在舉旗不定的猶豫當中——在他的桌上放著一份集團關於科龍的調查報告,報告上顯示科龍集團雖然處於巨大的資金災難中,但其品牌及在中國白色家電領域裡,依然擁有非常高的地位。而自從周厚健得知科龍董事長顧雛軍出事以來,他知道這是海信歷史的一個最好時機,如果能收購科龍,意味著海信將從此跨出地域的限制,從而進軍“白電”一線領域;同時,他也多少能走出同城的另一個強勁對手——張瑞敏給他帶來的那種揮之不去的壓力。 不過,報告最後的一句話讓他猶豫不定:他知道,覬覦科龍的並非海信一家,與科龍同處廣東的美的、格蘭仕也都想得到科龍,而最近周厚健還得到一個消息,美國著名的投行高盛也會插手此事……與這些企業相比,他的海信一點也不佔優勢。令他喜出望外的是,他最近聽說了顧雛軍在監獄中的一個決定:雖然身陷囹圄,但顧雛軍還是佔有科龍20.6%股份的大股東,因此還有著決定科龍未來屬於誰的“生死權”;而由於顧在白色家電征戰多年,與“白電”的很多廠家結怨頗深,所以顧的決定,極有可能是海信!

這個決定,幾天來已在海信內部盛傳,整個集團現正處於一種極度亢奮的情緒中,作為當家人的他自然也是高興的,但一直靜心於海信未來規劃的周厚健卻不得不考慮更多,他知道,擁有84億產值的科龍絕不是簡單吞下去就能了事的。周厚健與顧雛軍並不是很熟悉,但發生在科龍身上的很多事情,他卻非常清楚。 2001年10月,顧雛軍以5.6億元人民幣受讓科龍電器20.6%的股份,成為其第一大股東。這件事亦成為當年中國財經界的最大事件之一,顧也因此成為著名的財經人物,顯赫一時。周厚健至今還記得顧當初收購科龍後說的:有了科龍,顧的格林柯爾終於可以夢圓了,因為在顧的心裡,一直夢想著建立一個製冷產業的王國,但個中關鍵便在於科龍,因為科龍曾是連續多年的中國冰箱銷售冠軍。

但併購從來是一把雙韌劍,在為顧雛軍的製冷帝國添上厚重一筆的時候,關於科龍的巨額虧損,以及媒體對顧雛軍入駐科龍用意的猜測,也成為科龍揮之不去的夢魘。直至2004年著名學者郎咸平在復旦大學的公開演講,轟然置疑顧雛軍收購科龍的行為。郎咸平指出,顧雛軍至少犯有:“安營扎寨、乘虛而入、反客為主、投桃報李、洗個大澡、相貌迎人、借雞生蛋”等七宗罪,其收購科龍的用意險惡,實質上是在侵吞國有財產,顧雛軍是“國退民進”行動中的投機分子……顧雛軍也迅速對郎咸平作出了回應,他通過香港律師向郎咸平提起誹謗起訴,還對郎咸平的指責一一回應……這場“口水大戰”便是著名的“郎顧之爭”,其後雖然不了了之,但影響深遠卻是始料不及的。

2005年5月,顧雛軍迎來了中國證監會的調查,因為科龍2005年中報顯示,在顧的領導之下,科龍半年虧損達到4.86億元。而此前的2004年年報上,科龍顯示虧損6000多萬元,而2005年第一季度卻又奇蹟般地回歸到盈利——在明眼人看來,這里肯定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8月初,在結束了調查之後,顧雛軍被國家公安機關逮捕,官方對此的解釋是:自2002年以來,顧雛軍等人在科龍電器採取了虛增收入、少計費用等多種手段,虛增利潤,導致科龍電器所披露的財務報告與事實嚴重不符,涉嫌多項違反《證券法》有關規定的行為…… 對於顧雛軍到底在科龍乾了些什麼,周厚健不得而知,但發生在科龍身上的事情,卻已無人不知。顧雛軍被捕後,科龍也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據有關數據稱:發生重大變故後的科龍,遭到銀行部門停止貸款的處罰,同時,其原有的經銷商也紛紛表示將停止經銷科龍品牌的家電——周厚健知道,這樣的局面,對於一家正常運轉的公司來講,意味著失去維持生命的“輸血線”,沒了血,科龍必死無疑。

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科龍雖然因為現金流的問題陷入死亡的危險,但籠罩在科龍身上的,依然是非常光鮮的光環。這家曾經是多年全國冰箱銷售冠軍的家電企業,在發生病變的2004年,依然保持著84億元人民幣的年銷售規模:2004年,科龍冰箱的銷售額是32.76億元,居行業第二位,擁有容聲、科龍、康拜恩三個品牌;科龍空調的銷售額在44.52億元左右,居行業第四位,擁有科龍、華寶、康拜恩三個品牌……光此兩項,便足以保證科龍成為一隻巨大而誘人的“餡餅”。所以在圈子裡知道顧雛軍出事後,馬上就傳出有眾多公司紛紛準備收購科龍的消息。周厚健的海信也心動了。 這家在1969年靠生產半導體收音機起家的家電公司,在誕生以後,一直靠電視機吸引著中國的關注——從黑白電子管電視機到如今的等離子彩色電視機,海信史的進程,滲透著中國彩電史的變遷。但在彩電領域裡,海信亦無時不刻地感受著競爭的威脅。長虹、TCL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在規模與產值方面,均已走到了海信的前頭。而一直到2005年,周厚健的海信,才進入業內五強。

更為糟糕的是,身處青島的海信一直便籠罩在同城海爾的壓力之下。周厚健與張瑞敏既是朋友,也是對手。海爾在張瑞敏的領導之下,現已成為中國家電企業的翹楚,代表中國走向世界,甚至張瑞敏的管理經驗,已成為走進哈佛教室的少數中國案例。 三十多年來,海信便一直處於不斷超越、尋找前進方向的過程中。海信的主業是電視機,但這幾年的海信也不斷在多個行業裡尋找發展機會。現在,海信已涉足彩電、空調、冰箱、手機、IT和地產六個領域,2004年的銷售收入是273億元,擁有20多個分公司。不過周厚健心裡清楚的是:在這幾個行業裡面,海信的地位並不牢靠:上面說過的海信彩電現剛進行業前五,海信空調的唯一競爭優勢是變頻技術,海信冰箱與手機雖然佔有一定市場份額,但行業地位遠在五強之後,其他幾個產業情況也不容樂觀。

因此在1995年以後,周厚健便推掉了很多日常的事務,而潛心於研究海信的戰略發展方向。這期間雖然也幾度花明——海信研製出了中國第一塊自主產權的芯片,其他也發現過一些戰略機會——但總得說來,中年的海信還停留在地域的限制與二、三流規模的境遇裡。 周厚健知道:他若想有飛躍的發展,必須要等待一個天降的大機遇來臨,同時又必須投海信所長才行。 科龍無疑便是這樣的機會! 幾天以來,隨著科龍事件的不斷變化,周厚健的心裡也一直波浪起伏,難以平息。一方面,他始終有一種歷史重大時刻即將來臨的時代感,但同時,他又被一種看不透的煩惱所籠罩,而這種煩惱,即使是海信有幸收購科龍,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也將一直圍繞的。 沒錯,收購科龍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歷史機遇。如果收購科龍,海信將一舉迎來空調和冰箱兩個領域裡的重要突破,按照雙方現有的2004年規模,這兩個行業在合併後將具備爭奪市場霸主地位的機會,而此前,周厚健連想都不敢想,這不是很誘人麼?

“歷史不知要將我引向何方?”這是數天來周厚健一直疑惑的問題,或者更長遠的說:從43歲起便潛心思考海信未來戰略的周厚健多年來也一直疑惑於此,此刻亦然。下屬帶來的消息顯示:海信極有可能“抱得科龍歸”,但周厚健一直舉棋不定:他的海信該如何消化科龍這位“美人”——科龍已長成了84億的“大姑娘”,但他的海信還是一位剛成年的小伙子:2004年,海信冰箱的產量約為70萬台,年銷售額在5.2億元左右;海信空調也只有約150萬台的銷量……這樣的業績放在科龍84億的規模面前,實在不值一提。 周厚健知道,如果海信能收購科龍成功,一定是三方面的因素共同所致,一是顧雛軍本人的意願;二是海信擁有國資的背景,能幫助科龍的系統重建信心,而最後一方面,是海信近年來一直賺著些現錢。周厚健清楚,海信近年來各產業最大收益一直來源於房地產,在2005年的全國房地產企業排名中,海信地產列48位,在全國房地產企業成長性十強中名列第七。海信在去年的房地產開發麵積達到80多萬平米,年贏利能力在7億元以上。儘管在房地產業獲利豐厚,但多年以來周厚健一直未重墨濃彩的宣揚過地產,甚至連提都很少提及,儘管這次收購科龍的錢還得來源於地產。因為周厚健康始終相信,一個家電企業去從事機會性質的行業,終究不是長遠與核心所向,而他也需要在戰火瀰漫的家電市場崛起才算真正的成功。

但收購科龍後的產業整合是個問題,因為收購勢將消耗海信龐大的資金,而且還會佔據海信眾多資源,那是否意味著海信需要收縮戰線,放棄諸如房地產這樣的行業,以全心經營家電呢?放棄地產也意味著放棄資金來源,那萬一海信其他也發生點變故,他該如何處理呢? 不過這還不是他最擔憂的,最令他猶豫不決的其實是海信的品牌整合問題。收購科龍之後,海信旗下將擁有“海信、科龍、容聲、華寶、康拜恩、雪花、伯樂”等7個品牌,這些品牌的定位互有交叉、又各自蘊涵著品牌原屬地的感情,代表著這些地方曾有的歷史。對於品牌來說,海信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保留現有的所有品牌,讓他們繼續各自征戰市場,但這意味著海信將分散有限的資源,也將不合海信費心收購的最初用意。另一條路是只選擇有成長性的品牌來經營,但這裡卻有著一個難捨的選擇:雖然是看重科龍的品牌才想收購的,但科龍只是一個泛泛的大品牌,實用價值並不大。科龍有冰箱、空調,還有洗衣機,但它沒有在任何一個產品種類占據主導地位。所以有人提議他放棄科龍,而專心經營科龍旗下的容聲品牌,因為容聲在1991年—1998年曾經是連續八年的全國冰箱銷售冠軍,只是後來在品牌維護方面缺少投入,才被海爾赶超,但其一貫的冰箱品牌形象,卻保留了赶超海爾的可能性,這或會成為他趕上老對手的一張王牌,但如若如此,科龍又該怎樣處理呢? ……

一想到這些問題,周厚健又陷入了迷茫的沉思中,他望向窗外,盛夏的青島正籠罩在潮濕的海風中,而夜色下的青島也隱約迷人……明天會怎麼樣呢?當這個問題再次出現在他腦海中的時候,天已近拂曉。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