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馬到功成·馬雲向左,馬化騰向右

第11章 第二章無心插柳柳成蔭,玩出來的生產力

馬化騰自己都沒有想到,當初隨便弄著玩的那個叫OICQ的小玩意,日後會成長為互聯網的“大鱷”。從深圳大學的高才生,到網絡公司的工程師,馬化騰一度是互聯網行業內的“票友”。正是這種“玩票”心理,“一不小心”玩出了一個“QQ帝國”。 20世紀六七年代,祖籍廣東潮州的馬化騰父母響應中央的號召,主動要求到當時條件艱苦的海南工作。 1971年10月,他們的小兒子馬化騰出生在海南島。 馬化騰全家在海南的時候不僅生活條件艱苦,文化設施和書籍更是缺乏。馬化騰從小喜歡《天文愛好者》,儘管當時馬父一個月只有40多元的工資,但兒子喜歡的書刊,馬父一直堅持訂閱了20多年。 馬化騰父母對馬化騰姐弟的教育特別嚴格,不僅要求他們為人正直,而且要“夾著尾巴做人”。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馬化騰從小養成了低調行事的習慣。

1984年,13歲的馬化騰跟著追趕經濟大潮的父母從海南遷到了深圳。從小就對天文很感興趣的馬化騰剛到深圳時,就看中了一款900多元的天文望遠鏡。馬化騰父母當時每個月的工資也就100多元,父母沒有同意兒子的“奢侈”要求。後來,馬化騰的母親偶然間看到了兒子的日記,日記中寫道:“我想買個天文望遠鏡,但老爸老媽不讓,未來一代科學家就這樣被老爸老媽扼殺了。”馬化騰的父母商量後,覺得不能就這麼“扼殺”了未來的科學家,一咬牙湊錢買下了那架天文望遠鏡。 隨著年齡的增長,馬化騰開始面臨高考。他對天文的興趣越來越濃厚,曾多次表示要報考天文學專業。父母勸他“天文上不著天,下不著地”,還是報個實際點的專業。在家人的勸說下,馬化騰在1989年的高考中,以高出重點線100多分的成績,報考了建校不過6年的深圳大學。深圳大學,即將成為馬化騰騰飛的起點。

1983年5月10日,深圳大學正式成立。同年9月27日深圳大學開學,第一批210名本科生到校上課。從籌辦到開學,僅用8個月,速度之快國內外罕見,深大也由此被當時來深圳視察的鄧小平譽為“深圳速度”。 深圳大學建立之初,實行了非常符合深圳這個新興城市氣質的政策,進行了一系列“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創新和嘗試:在全國最早提出“大學畢業生不包分配”,率先推行學分制、雙學位制、勤工儉學制等。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深大的在校生已達2.4萬人,綜合了哲學、文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等8個學科門類。 2006年1月,中國校友會網曾發布《中國高校傑出人才培養狀況調查報告》,並依此推出了“中國高校富豪校友榜”,前十名中有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等傳統名校,而深圳大學則與南京大學和東北財經大學等並列第九。報告中特別指出:“深圳大學的實力令人關注,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時間內充分利用了自己身處國家經濟特區深圳的地域優勢,在傑出自主創業人才培養方面超越眾多老牌院校。”

正是在改革創新思想的指導下,深圳大學培養出了許多“人物”。巨人集團總裁史玉柱、紅豆公司的董事長周海江都畢業於此,馬化騰更在深圳大學的“名人榜”上再添一筆。 作為改革開放的潮頭,以計算機配件為代表的電子加工業已經逐步成為深圳工業的主流。馬化騰就讀的專業正是計算機及應用專業,新興的深圳大學讓他有機會更早地接觸到計算機。 馬化騰在剛進大學不久的一次考試中考砸了,那件事讓他明白了學習不能光靠小聰明,還要打好基礎。他曾透露自己學習編程的方法是“用最笨的方式去領悟”——用抄代碼來培養感覺。而在89屆深圳大學的老師們回憶,當年馬化騰筆試還不錯,只是機考成績不理想,綜合成績還不至於說“砸鍋”。 求學的四年中,馬化騰的“偶像”一直是在UNIX、C語言方面的大師級程序員。大學期間,馬化騰的計算機水準令老師和同學們刮目相看,甚至經常為學校計算機維護提供不錯的解決方案。

作為中國第一代黑客的馬化騰已經表現出了不錯的市場意識:將技術轉化成生產力。他嫻熟的計算機技術能輕易解決掉普通的電腦病毒,學校電腦室的老師們也經常請教這位學生,馬化騰便以清除機房機器中的各種病毒為條件來換取上機的時間。有時為了能有更多的上機時間,馬化騰乾脆將電腦硬盤鎖住,弄得學校機房管理員哭笑不得。 因為有了比常人更多的機會,兼之自身的努力,馬化騰的計算機水平穩步上升。他每年的考試成績都能排在前五名,馬化騰在編寫軟件和研究計算機網絡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天文所沒有的樂趣。 在度過了快樂充實的四年大學生活後,1993年,馬化騰大學畢業,取得深圳大學理學學士學位。 1993年,大學畢業的馬化騰仍不願意離開深圳,他決定繼續留在深圳發展。很快,馬化騰進了一家叫“潤訊”的公司,成為一名電腦工程師。

潤迅公司成立於1990年,最初是經營尋呼的,是90年代深圳乃至中國通訊產業的一顆明珠,其“一呼天下應”的廣告至今仍讓很多人印象深刻。 90年代初,對傳呼業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時代,從事這一行的企業一般都有相關的背景。由於相對壟斷,中國最早的這批尋呼企業過的簡直就是天堂般的日子。馬化騰就是在潤迅正處在天堂般生活的時候,加入進來的。 馬化騰最早的職務是軟件工程師,專注於尋呼軟件的開發。擁有嫻熟計算機水平的馬化騰很快適應了工作,他的工作幹得有聲有色。他用了不到6年的時間,做到了潤迅公司開發部主管。 升為主管的馬化騰始終對互聯網情有獨鍾,於是他向潤迅公司提出利用互聯網做無線尋呼業務,並開發出了一個系統。可惜的是,這並沒有得到公司的支持。此時,馬化騰已經有了自主創業的想法。

自主創業是需要資本的,馬化騰的技術實力毋庸置疑,他需要的是資金。作為軟件工程師的馬化騰,他的第一桶金並非來自互聯網,而是股市。 在1992年以後的幾年時間裡,股市成為中國經濟的熱點。尤其是在特區深圳,炒股幾乎成了“全民運動”。那是一個瘋狂的年代,馬化騰回憶道:“有一家公司的樓下就是營業廳,在營業廳看盤的時候還是5塊錢一股,跑上樓找人買股票時,已經漲到了6塊錢,下樓時就變成了7塊錢。一個上午賬面就多了幾十萬,吃飯都不知道什麼味道,簡直是撿錢。” 在這種形勢之下,工作不久後的馬化騰於1994年跟隨大潮進入股市,開始了自己的“股海生涯”。在炒股的同時,馬化騰仍不忘老本行,他很快發現有一種安裝在計算機上的闆卡能通過網絡實時顯示股票走勢,這大大方便了那些希望在家中就能了解股市動態的股民們。

看著計算機被應用到實際中,科班出身的馬化騰的學習力被激發了。 “別人能做,自己為什麼不能做?”早在1993年,馬化騰的師兄史玉柱開發的“漢卡”軟件已經紅遍中國,巨人集團更是名噪一時。從史玉柱身上,馬化騰看到了技術的力量。 於是,馬化騰和幾個朋友開始著手分析市場上已有的各種股票闆卡的優缺點,並模仿相關的產品,開發出了風靡一時的“股霸卡”。股霸卡簡單實用,一經推出,大受好評,甚至有一段時間在深圳著名的賽格電子市場賣斷了貨。 股霸卡的火暴,讓馬化騰的經濟實力大增,在“股海”的搏殺更讓他獲益匪淺。沉穩而有耐心的個性,讓馬化騰在股市中如魚得水。業界更是傳聞馬化騰曾經將10萬元炒到70萬元,馬化騰迅速積累了百萬資金,這為馬化騰後來的獨立創業打下了基礎。

20世紀90年代末期,中國經濟迅速發展,那時流行的一句話是:“十萬元不算富,百萬元剛起步。”這時候不到30歲的馬化騰已經開始“起步”,初顯財富新貴的“霸氣”。 在賺錢的同時,馬化騰一直在思考這樣的問題:信息的價值已經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必將成為一種重要的生產力要素,那該如何將它轉化成實在的商品價值? 股霸卡的成功,讓馬化騰相信自己寫的東西可以賣錢。馬化騰的“實用主義軟件”的概念開始出現,“實用”成為馬化騰後來在軟件市場上尋找商機的第一理念。馬化騰開發的股霸卡,是能夠聯網顯示即時信息的。這一創造更讓他認識到了信息的重要性,馬化騰在經歷“股海”洗禮時,沒有讓自己的目光離開互聯網。 因為股霸卡的成功,馬化騰不僅獲得了不錯的經濟收益,其在互聯網圈子裡的名氣也越來越大。儘管如此,馬化騰當時並沒有著急離開潤迅公司,沉穩是他的性格,他仍然不緊不慢地等待著時機。在股市的這段時間裡,他並不是將互聯網拋置腦後。相反,他更加痴迷於新興的計算機事物,這其中就包括他自己投資建立的慧多網深圳站。

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在真正的互聯網普及之前,還存在著一個更早的體驗網絡樂趣的慧多網。慧多網,英文名稱是CFIDO,誕生在1984年的美國,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 直到1991年的時候,有熱心的網友在北京架設了國內的第一個慧多網長城站。一個站往往就一台電腦,一部電話,一個MODEN。用戶就是靠撥電話接通服務器,服務器就是那台電腦,然後下載BBS裡最新的帖子,離線後看信、回信。回信的方式是將信息打包後,再撥號上傳到服務器。慧多網是早期互聯網網站的雛形,它的口號是“慧多網上不言謝”。意思是說:任何人幫助了你,你無須表示感謝,只需要以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就可以了。這個口號間接成就了慧多網的深圳站。

早期的網蟲們都喜歡在慧多網上“衝浪”,這幫網絡“先驅”是最早感受到網絡的吸引力的。後來,他們也成為互聯網的佼佼者,馬化騰就是其中之一。 1995年,馬化騰已經在慧多網上掛了半年之久,他發現自己在這上面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感覺。也許是為了體現出慧多網的口號,馬化騰決定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慧多網的樂趣,他毅然投入5萬元,在家裡搞了4條電話線和8台電腦,搭建起慧多網的深圳站點,而他自己成了慧多網深圳站的站長。 馬化騰在工作之餘,幾乎都泡在慧多網上。那時,馬化騰的英文名字“pony”開始在慧多網深圳站有名了。馬化騰開始真正忙碌起來,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深圳“馬站”在慧多網上有著極高的人氣。雖然當時的網絡並非遍地黃金,但眾多志同道合之人匯聚一起,沒有太多的利益關係,大家更能以誠相待。眾多的網絡英才便由此認識,馬化騰很快結識了當時在BBS上混跡多年的丁磊。 此時的丁磊早已辭掉公職,南下廣州淘金。 1996年的時候,他在chinanet上架設了一個名為“火鳥”的BBS,是廣州有名的計算機高手。在深圳的馬化騰很快和廣州的丁磊混熟,兩人私交很好,經常在一起喝酒,討論以後如何進行創業。 同為1971年出生的兩人英雄惜英雄,相互激勵、相互幫助的故事是一段佳話。 “當年一起喝啤酒的時候,我們只是打工仔而已,都還不知道未來。”如今回憶起那段往事,馬化騰有些自豪,“在網上我才會獲得完全的興奮,至今也沒有改變過”。 馬化騰擔任慧多網深圳站長一事,現在看來仍有“玩票”性質,其實馬化騰是在“玩”中探索創業的方法。計算機出身,搭建網站,馬化騰是想在“玩樂”中實踐自己的諸多想法。 在多年之後,曾有媒體詢問馬化騰當年作為一名“超級網蟲”,開始接觸網絡的時候,是否基於一種玩的心態?馬化騰給予了否定的回答:“從一開始接觸網絡,我就知道它哪些方面是有用的。我是有目的地選擇,並不只是玩。所謂的玩,是想知道這個東西為什麼好,用戶為什麼會喜歡它,是用一種研究的心態去嘗試。” 正是基於研究的心態,馬化騰做站長的時候就不會把自己當成一名簡單用戶。再次提及慧多網的站長經歷,馬化騰這樣說道:“做慧多網時,我做到了站長,相當於現在的一個網站。當時我就覺得很有用,覺得這個東西可以提供新的通訊方式。以前是4根電話線只能4個人同時用,現在是可以上萬人同時訪問互聯網,我的舞台就大得多了。” “超級網蟲”馬化騰在擔任“馬站”職務的時候,通過網友們的介紹,接觸到一個改變他一生的小玩意。 1997年,馬化騰第一次使用ICQ,並成為ICQ的註冊用戶。 ICQ是英文“Iseekyou”的縮寫,中文意思就是:我在找你。它的功能就如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尋呼機,所以ICQ也被人們稱為“網絡尋呼機”。在1996年夏天,以色列的三個年輕人維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因上網衝浪交流的需要而設計了ICQ後,這個被形像地稱為“網絡尋呼機”的軟件就以風捲殘雲之勢捲走了全球互聯網用戶的心。 這個“網絡尋呼機”製造得不錯,三個猶太小伙子還因此成立了一家小公司,定名為Mirabilis,正式向人們提供ICQ服務。最後他們以近3億美元的價格將ICQ出售給全球最大的網站之一——美國在線,這不過是1999年的事。 ICQ改變了這三個猶太人的命運,遠在中國深圳的馬化騰也被這個看似不怎麼起眼的小工具影響了。 1998年,一直在潤迅工作的馬化騰,被內心的創業想法衝擊著。他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探索、提升自己的價值”。創業的資本已經具備,馬化騰手中已有了百萬的積累,已不再需要為生計而奔波,他要將自己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自己的愛好和熱愛的行業中。 很顯然,“馬站”是熱愛互聯網的。當時身為潤迅開發部主管的馬化騰卻不得不面臨著痛苦的抉擇,作為開發主管,因為市場的需求,公司要求馬化騰的大部分精力和時間放在尋呼業務上。而馬化騰基於對市場的了解,認為應更側重於互聯網方面的相關開發,由於當時尋呼業的火暴形勢,馬化騰的建議沒有引起潤迅的重視。 作為ICQ的早期用戶,馬化騰看到了這個“網絡尋呼機”的發展前景。於是他提出關於開發類似ICQ軟件的提議,潤訊高層對此卻不感興趣,因為他們看不到這個小東西有任何前景。後來有一位潤訊的中層幹部曾透露:“在當時的討論中,有人說:'這東西究竟是收錢還是不收錢?如果不收錢,我做它來幹什麼?'”當時多數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並沒有認識到,客戶遠比現金收入重要。 道不同不相為謀,隨著自己建議的被否定,1998年10月,馬化騰毅然離開潤迅,從此馬主管的身影便在潤訊消失了。 作為中國最早的一批網民,已經深刻認識到互聯網價值的馬化騰準備自己創業,但唯一讓馬化騰感到擔心的就是做互聯網軟件是否有前途。 “丁磊後來的成功為我帶來了啟發,只要去做,在互聯網上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1998年,由於資金緊張,丁磊將自己寫出的網易免費郵箱系統及163.net域名以119萬元的價格賣給了廣州的飛華網。 這個消息對於仍舉棋不定的馬化騰而言,起到了推動作用,馬化騰似乎看到了中國互聯網未來的走向:網絡必然會成為今後的一種潮流。於是,馬化騰決定投身互聯網行業。在今天看來,馬化騰當時的決定儘管有著一定的風險性,但無疑是明智的:隨著手機的興起,尋呼業務迅速走向了衰落。 1998年11月,27歲的馬化騰和自己的大學同學張志東一同創辦了騰訊,公司註冊為“深圳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 “騰訊”這個名字帶有很強的公司定位含義,就是做有關互聯網與通訊方面的業務,“騰”表示信息跳躍的一種方式。 最初騰訊的目標是研發無線網絡尋呼系統,這套系統最主要的功能是讓用戶可以不必撥打長途電話,而直接通過互聯網將信息發送到尋呼機上。實際上,在創建騰訊之初,馬化騰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並不是非常明晰,“只是感覺可以在尋呼與網絡兩大資源中找到空間”,所有的判斷是來自他5年的網齡和職業經驗。 回顧騰訊的整個發展過程,馬化騰自己認為是“很簡單、很平常”。但“作為一家沒有風險資金介入就成立的軟件公司”,騰訊初期的日子並不好過。當時的騰訊公司是個十分寒磣的“小公司”:連馬化騰在內才3個人。其創業資金全部來自馬化騰和張志東多年的辛苦積累,騰訊成立之初,馬化騰根本沒想到要爭霸天下,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活下去”。為了能讓騰訊存活下來,他們做網頁,做系統集成,做程序設計……總之,什麼業務只要有都去接,公司看上去更像個雜貨舖。 這時的馬化騰仍念念不忘ICQ這個小玩意,作為用戶他一直覺得ICQ很不錯。當時,手機的普及率很低,“大哥大”是大富豪的標誌,即使有個BP機也是相當拉風的。馬化騰覺得ICQ能夠在電腦上提供即時信息功能,這個就像是BP機。他認為,ICQ可以做PC機之間的傳呼機。但ICQ有個很大的缺點,ICQ沒有中文版,用起來很不方便。於是,馬化騰就想做一個中文的ICQ。 很快,馬化騰模仿ICQ的中文網絡尋呼機誕生,他研發出了屬於自己獨立知識產權的OICQ。 1999年2月,騰訊推出了“尋呼軟件”OICQ,名稱不過在“ICQ”的基礎上加了一個“O”,意為“Open”(開放的意思),諧音仍取和ICQ相近的意思“Oh,Iseekyou”。 從當時來看,OICQ也不是什麼劃時代的創新,完完全全是馬化騰基於ICQ的一個翻版。馬化騰自己都表示,那時候公司忙於為深圳電信、深圳聯通和一些尋呼台做項目,沒有太多的精力關注別的,OICQ不過是他的一個無暇顧及的“副產品”。 當然,這個“副產品”OICQ並非完全照搬ICQ,馬化騰也不是簡單地將其漢化。從用戶的體驗角度入手,在將ICQ漢化的同時,馬化騰還是做了一些小改動。雖然OICQ脫離不了ICQ的痕跡,但技術出身的馬化騰,很快發現了ICQ的弊端。比如,ICQ的全部信息存儲於用戶端,一旦用戶換一台電腦登錄,以往添加的好友就此消失。此外,它只能與在線的好友聊天,而且只能按照用戶提供的信息尋找好友。 馬化騰將前後兩端的功能按照用戶的需求有機結合,並編寫了一套服務器終端信息保存的程序。如此一來,無論OICQ的用戶在何處登陸,其用戶信息始終保存在統一的服務器終端,不用擔心以往添加的好友會丟失。而且OICQ一誕生,就具備離線消息功能,任何人都可通過在線用戶名單隨意選擇聊天對象,它甚至還提供個性化的頭像。 正是這些看似細微的差異,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結果:當互聯網通過網吧形式在中國全面鋪開,把信息存儲於服務器而不是用戶電腦的特色,讓OICQ成了每台電腦桌面上的必備軟件。 無心插柳柳成蔭,馬化騰的這個無心之作卻成就了騰訊的“傳奇”。 2008年,在香港上市四年的騰訊市值已經超過百億美元,騰訊已成為互聯網行業最具有競爭價值的企業。但恐怕沒有人想到,馬化騰最初製造出OICQ的唯一想法不過是等它成熟後賣掉套現。 時間又回到1999年,隨著網吧在國內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OICQ獨特的離線消息功能和服務器端信息保存功能,在實用性上要比只有本地保存功能的ICQ更受用戶歡迎,OICQ已經開始走進大眾的網絡生活。但OICQ當時沒有直接為馬化騰帶來任何經濟效益,甚至還給馬化騰帶來不少麻煩。當時的互聯網精英們也根本看不起這只“小企鵝”,認為整天擺弄這麼個小玩意的馬化騰不會有太大出息。 馬化騰曾經把OICQ作為項目給中華網看,但後者說要到3萬用戶時才買。當時馬化騰心想:3萬用戶得做到什麼時候?馬化騰自己也不知道OICQ的市場潛力會有多大,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把OICQ放到網上供用戶免費使用,這個不被人看好的OICQ在1999年的11月就發展到了100萬用戶。 OICQ的良好表現讓馬化騰的想法也多了起來。 但是,大量的下載和暴增的用戶量在使馬化騰興奮的同時,也讓他難以支撐。因為人數增加就要不斷擴充服務器,而那時一兩千元的服務器託管費讓開“雜貨舖”為主的騰訊感到巨大的財務壓力。當時既沒有資金更新設備,騰訊的工作人員也快發不出工資了,馬化騰不得不拿著OICQ出去尋求融資。 然而,運營商的態度一點也不積極:ICQ此時正“風行天下”,運營一個新的聊天工具風險太大,贏利才是他們追求的根本。在國內尋求融資無望的情況下,朋友們開始勸馬化騰賣掉OICQ。馬化騰對OICQ的信心也開始動搖,他開始和一些有意向購買OICQ的公司進行了實質性談判。 從當時的互聯網發展情況來看,馬化騰的想法無疑是明智的,他這個“小小”的騰訊公司最初的側重點根本不在OICQ上。要想讓公司存活下去,賣掉OICQ這只“吃錢”的小企鵝,對於馬化騰和他的騰訊公司來說是活命的最佳出路。如此一來,馬化騰似乎鐵了心要把這只看起來傻乎乎的小企鵝處理掉了。當然,OICQ畢竟是自己的“孩子”,馬化騰給自己定了一個底線:OICQ不能低於100萬出手。 即便如此,馬化騰發現該如何賣掉自己的產品也比寫代碼難得多。這是一門需要重新學習的課程,馬化騰不得不咬牙“補課”。在研發出OICQ之後,由於不懂市場運作,馬化騰拿著OICQ出去推銷,卻經常被拒之門外,“甚至連見我們都不見”,馬化騰成功之後仍不忘當初的辛酸。 即使和一些有意向購買OICQ的公司談判也並不順利,每當進行到實質性階段時,對方公司卻“不理解騰訊技術和無形資產的價值”,表示只能按騰訊“有多少台電腦、多少個桌椅板凳來買”。最後,一連談了4家都沒有達到預計100萬的底線,最高的一家也只出到60萬。 隨著OICQ用戶的繼續暴增,馬化騰反而愈發地陷入困境之中。後來回憶起這段經歷,馬化騰的言語中仍有些無奈:“我們只能到處去蹭人家的服務器用,最開始只是一台普通計算機,放到具有寬帶條件的機房裡面,然後把程序偷偷放到別人的服務器裡面運行。” 如果不是看到好友丁磊的網易拿到了風險投資,不堪重負的馬化騰最終很有可能60萬就處理掉OICQ。網易獲得風險投資讓馬化騰意識到了互聯網的價值,他開始意識到OICQ可以“玩”出更大的空間。馬化騰最終決定不賣OICQ了,“我們決定自己'養'下來”。 自己養下來,就得需要有足夠的資金,OICQ這隻小企鵝也得“吃飯”。為了獲得風險投資,馬化騰和幾個合夥人開始“瘋狂”地尋找風投。他們一共做了六個版本的商業計劃書,每一份都有20多頁,卻大多是石沉大海。 1999年的深圳高交會挽救了馬化騰和他的騰訊,憑藉OICQ僅半年佔領的市場地位,馬化騰幸運地拉來IDG和李澤楷旗下盈科數碼220萬美元的投資,騰訊找到了活路,OICQ這只企鵝將不再餓肚子。 “當時我問馬化騰,你的公司憑什麼值這麼多錢?”最早向騰訊投資的IDG合夥人之一林棟樑後來回憶說,“馬化騰就說以色列的ICQ有多少用戶?他們賣了幾千萬美元,我的OICQ有多少用戶?所以我就值這麼多錢。”性格溫和的馬化騰也會說出這樣的“狠話”,足見當時的騰訊已經面臨很大的困境。 當騰訊2004年在香港上市後,馬化騰這樣評價自己當年的經歷:“我們曾險些把開發出的OICQ以60萬元的價格賣給別人。現在有點慶幸,當初沒有貿然行事。要在互聯網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許多很有才華的網絡人才往往沒有註意這一點而失去了長遠機會。” 剛推出OICQ時,馬化騰還擔心與ICQ等同類即時通訊軟件的競爭。到2000年4月,OICQ的用戶達到500萬的時候,馬化騰才鬆了一口氣。他認為OICQ總算進入正軌,能夠產生消費慣性,帶動用戶數量發展。這個時候,馬化騰的想法也開始多起來,他開始看清騰訊的未來之路,他有信心將騰訊做大。 從他為個人用戶設定的OICQ口號就可以看出,“別Call我,Q我”,馬化騰的“野心”隨著OICQ的發展而膨脹。 騰訊的真正崛起開始於2000年。 馬化騰需要OICQ給騰訊帶來利益,首先想到的是在OICQ上做廣告。騰訊是世界上第一個在ICQ上做廣告的,AOL的ICQ是在騰訊推出廣告之後的幾個月才效仿的。如今,騰訊的廣告每日10億次的顯示量和每日100萬次的點擊量是任何網站都不敢想像的。廣告商按照包月制在騰訊上做廣告,要是按照顯示或點擊次數,就沒人支付得起了。如果按日點擊量和日顯示量計,目前騰訊已經成為全國網絡廣告的最大載體。 但2000年剛剛起步的OICQ遠沒有如此強的實力,當時OICQ給騰訊帶來的廣告收益不足以令馬化騰滿意。馬化騰需要再想辦法,於是他想到與運營商合作,這一次騰訊真的要騰飛了。 2000年8月,馬化騰與廣東移動簽了一份合作協議。通過網絡與移動的互通,使騰訊的用戶能和廣東地區的移動用戶通過“移動QQ”和手機短信隨時隨地實現信息互通。當時短信服務剛剛推出,運營商非常需要有合作夥伴來促進這個業務。在此基礎上,馬化騰又再跟其他幾家運營商合作,“移動夢網”正式推出。如果沒有當時與其他運營商的合作基礎,馬化騰與“移動夢網”在政策並不明朗的情況下,走到一起恐怕還得多費周折。 移動夢網計劃徹底激發了騰訊在無線SP市場的商業潛力,馬化騰由此找到了除廣告之外的第二大利潤來源。在與傳統通訊合作方面,馬化騰帶領騰訊走在了世界即時通訊發展的前沿,他甚至開拓了即時通訊發展的新思路。 學習與創新,給馬化騰帶了豐厚的利益。 2000年在與廣東移動的合作中,騰訊實現了1000萬元人民幣的純利潤,馬化騰開始扭虧為盈。此後,馬化騰相繼推出廣告業務、移動QQ業務及付費QQ會員制,繼續擴大騰訊的業務範圍。其中,騰訊的品牌外包更是互聯網企業的一種極大創新。 QQ卡通品牌的外包是與廣州市東利行合作的,東利行原本是一家生產、銷售服飾、禮品和玩具的外向型企業。其固有的渠道和製造優勢,結合QQ品牌優勢,QQ卡通專賣店迅速擴大到120家。除了QQ卡通玩具、服飾之外,他們還推出獨立的衍生品牌——Q-Gen,放大QQ的品牌外延,縱深發展服裝產業。在合作模式上,騰訊收取10%以上的代理費分成,而當時著名的卡通形象Hello Kitty的代理費也不過是5%。 通過與運營商的合作、投放廣告,以及騰訊的會員增值服務和騰訊的品牌外包,馬化騰和他的騰訊迅速騰飛。 2001年年底,騰訊實現了1022萬元人民幣的純利潤;2002年騰訊的淨利潤是1.44億元,比2001年增長了10倍多;2003年,騰訊的淨利潤為3.38億元,比2002年又翻了一番多。 2004年6月16日,騰訊正式在香港掛牌上市,馬化騰第一次如此高調地引起眾人的關注。同年,騰訊公佈2004年業績財報,騰訊實現營業額11.44億元,同比上升55.99%;實現淨利潤4.46億元,同比增長38.6%。 2007年9月19日,港股市場出現井噴,恆生指數一舉突破25000大關。受利好消息影響,騰訊的股價一度漲至45港元,創下上市三年來歷史新高,市值突破798億港元(約102億美元)。 這也是中國互聯網上市公司市值首次突破100億美元。 回顧歷史,騰訊帝國的崛起經歷了數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關鍵時刻:2000年6月,騰訊QQ註冊用戶的數量高達1000萬;2002年3月,該數字增長了九倍,達到1億;僅僅經過了一年半的時間,騰訊QQ的註冊用戶數量再翻一番,突破2億大關;到2007年,騰訊QQ註冊用戶總數達到6.471億,其中活躍用戶數多達2.732億;到2008年3月,騰訊QQ的註冊賬戶數已經超過7.834億,活躍賬戶數超過3.179億。小企鵝幾乎遍布全中國,馬化騰的口號“別Call我,Q我”已經實現。在此基礎上,更有突破,現在的流行語是:“今天,你Q了嗎?” 在騰訊的2006年的全年財報和第四季財報中顯示,騰訊淨利潤10.6億元,遠超過百度、新浪、網易、搜狐,成為中國贏利最好的互聯網公司,騰訊已成為真正的QQ帝國。然而,這些卻都是馬化騰“玩”出來的。 馬化騰為人低調,他的名字遠沒有騰訊的小企鵝有名。那隻胖胖的小企鵝已經深入人心,成為騰訊的形象代言人,而馬化騰是當之無愧的“QQ之父”。 在馬化騰看來,無論是公司的名稱,還是QQ小企鵝,都是“偶然”所得的。當然,騰訊的崛起不是“偶然”,更多的是“自然”。當別人不把OICQ這個小玩意當回事的時候,它卻在不經意間“自然”地成長起來,這一切連馬化騰自己都始料未及。 “網上很多的新體驗我都會使用。”正是憑著這份好學與骨子裡的“不安分”,馬化騰“玩”出了新意,“玩”出了價值,更“玩”出了互聯網的傳奇,正如馬化騰所說的:“其實,'玩'也是一種生產力。” 《東方企業家》:騰訊在未來的業務方向上將有哪些創新性的設計?如何保證在產品和服務漸趨多元化的同時,不會丟失核心競爭優勢,且不斷強化之? 馬化騰:騰訊未來的發展將主要體現在:發展並完善體現社區化和互動性網絡人際平台;進一步凸顯個人信息處理的功能;更加強調互聯網應用的整合,尤其是與無線互聯網資源的整合,3G機遇的融合;即時通訊與社會文化深度融合,傳播正確的文化導向和價值訴求也是即時通訊發展中面臨的重要課題。 今天,騰訊的目標就是要搭建這樣一個網絡生活的平台。大家都知道,騰訊公司是從專注於互聯網即時通訊起家的,從我們熟悉的QQ,到企業級的RTX,這套完整的即時通訊產品線是我們的基礎,也是一個縱向的核心。同時在橫向方面,我們經歷了一年時間的不斷完善,極大擴展和豐富了我們的qq.com門戶網站。 未來,在深度整合的基礎上,騰訊將採取“一橫一豎”的業務模式,原有的即時通訊工具和門戶網站將從兩個維度疊加包括MMS、WAP等在內的無線增值服務;包括網絡遊戲在內的互動娛樂服務,以及包括多媒體、音樂、電子雜誌等在內的網絡內容服務,和包括B2C、C2C、拍賣在內的電子商務。這種佈局可以服務更多用戶量,搭載更前沿的技術,更為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可以擴展更廣泛的網絡增值業務,實現更多的用戶需求。 《東方企業家》:從目前運營情況看,騰訊所採取的所謂“一橫一豎”業務模式的市場前景如何? 馬化騰:企業發展必須順應環境才能有廣闊的空間,要說騰訊業務模式的市場前景,首先需要了解未來互聯網的發展趨勢。 隨著市場的成熟,互聯網服務商開始為最終用戶提供越來越多優秀的服務項目。在個人消費市場,大家可以看到數字娛樂體驗服務已經成為一個主流;在商用市場中,要實現的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還有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互動、人與企業的互動、人與服務的互動,這個市場正方興未艾。 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正在超越單純的吸引眼球和注意力,開始真正思考並實踐如何更好地利用網絡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多媒體音視頻技術和網絡海量資源去為用戶創造價值,開始關注用戶的感受和體驗,為用戶提供適用易用的一站式服務,互聯網經濟的回暖正標誌著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與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 幾年來,毋庸置疑的一個事實是:用戶的成熟和技術的進步像兩駕馬車一樣驅動著互聯網的發展,基於互聯網自身的嶄新服務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的上網目的呈多元化發展趨勢。正是基於這種多元化的應用環境,深度整合將成為互聯網產業的一個趨勢,因為它代表了互聯網產業價值鏈的延伸,體現了互聯網作為媒體平台、溝通平台、交易平台和增值服務平台間的資源共享模式,以及相互結合所激發的價值。 相信騰訊的業務模式順應了互聯網深度整合的趨勢,當這種整合愈加深入的時候,順應這種趨勢將使互聯網應用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從範圍上都將迎來雪崩式的增長。那時,網絡生活化將會躍然而出,成為一個必然。 《東方企業家》:網絡是發展極為迅速且業務模式相對比較容易被複製的行業,要保持領先的競爭優勢,無疑是一個長期的挑戰,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馬化騰:其實除了網絡,大多數行業的業務模式都容易被複製。因此,保持領先的競爭優勢的關鍵就是保持核心競爭力。龐大的用戶數是我們的寶貴資源,而堅持以“用戶價值”為中心一直是我們的核心發展戰略。騰訊會堅持一貫路線,深入挖掘用戶在娛樂和應用方面的需求,不斷加強本土化應用和突出優勢。 《東方企業家》:網絡公司在面臨強大的競爭對手(比如微軟)時,通常存在著3種命運:被徹底打敗、被對方收購,或者依附於其他巨頭。騰訊何以超越這一宿命? 馬化騰:所有的競爭對手都是值得尊重的,正是高素質的競爭對手的存在才促進了我們更快地成長。目前其實有很多網絡公司在獨立良好地發展著,相信您所說的三種命運並不是一種宿命。互聯網的下一個十年將是“網絡生活化”的十年,是這個產業繼續繁榮、攀登新高峰的十年,這會給更多的互聯網公司帶來繁榮商機。騰訊會一直堅持自己的發展戰略,結合自身特點,樹立互聯網的一大品牌。 《東方企業家》:騰訊目前面臨的主要競爭壓力是什麼?最為擔心的競爭對手是誰?為什麼? 馬化騰:騰訊目前面臨的挑戰是:如何維持一個穩定和可持續增長的贏利模式;如何搭建一個高效的、科學的管理平台和架構;如何形成一個具有自己特色的能夠為員工提供發展舞台的企業文化氛圍。而最大的競爭對手其實還是自己。成為一個優秀公司並不難,然而要成為一家卓越的公司不容易,優秀往往是卓越的敵人,超越自身才是最關鍵的問題。我們希望能夠通過不斷努力和超越,實現“最受尊敬的互聯網企業”的願景。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