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狩獵財富·沈南鵬向左,熊曉鴿向右

第14章 第六章快樂的“好賭東家”

雖然在投資上有“好賭東家”的稱號,但熊曉鴿聲稱他在賭城拉斯維加斯不會下哪怕1美元的賭注。在投資領域往往“一擲千金”的他,說投資可以對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帶來的樂趣要比在賭城贏錢大得多。 “投資一旦成功,不僅可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還能為國家上繳更多的稅。奉獻永遠要比索取更能讓人得到滿足和快樂”。 雖然早在1993年,IDG就已經在上海建立了基金,熊曉鴿也開始了一系列的投資,但IDG在隨後的幾年內一直“默默無聞”。 這一切的根源在於熊曉鴿的投資理念:關注早期投資,在企業發展的最初階段進行投資。這樣的投資理念要求投資者要有耐心,要給企業足夠的時間發展。這個理念不僅是熊曉鴿多年經驗的總結,也符合熊曉鴿的性格:忍耐、踏實與持久做事的風格。

實際上,早期投資的風險都比較大,因為很難看清楚未來到底會有多大的發展空間。但風險大,也意味著成功後的回報會很高。熊曉鴿覺得做投資,就要做個“好賭東家”,他甚至把這種“早期投資”策略比喻成抱養別人家的孩子。作為中國最早的VC,IDG在“抱養”這方面擁有先天的優勢。 熊曉鴿很清楚,創業投資是否成功的衡量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投資的回報率。投資的企業小,進入的時間早,風險雖然比較大,但最後的回報率是相當驚人的。比如,1996年,熊曉鴿投資搜房網,到2006年,IDG轉讓部分搜房網股份時回報已經達到了50倍之多。 早期投資也是當前中國最需要的,中國的企業在最初的發展階段,缺乏的往往不是技術和人才,而是資金。熊曉鴿投資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對於很多投資者來說,早期投資雖然有很大的誘惑力,但因為風險過高,多數並不敢輕易涉險。

做事穩重、外表斯文的熊曉鴿在投資上,卻一直有著“好賭”的性格。 IDG的早期投資涉及軟件、電子、電信和互聯網等諸多新興行業,熊曉鴿在這些領域的投資都獲得了不錯的收益。 1993年起步,直到1998年,熊曉鴿和IDG中國終於體會到了起飛的感覺。 1998年10月,IDG與中國科學技術部簽署了“在今後7年內向中國的中小型高新技術產業投資10億美元”的合作備忘錄,這也讓熊曉鴿開始大顯身手。他開始集中大量資金投向創業初期的IT行業,百度、騰訊、搜狐、3721、易趣、噹噹、搜房等互聯網企業,最早都得到過熊曉鴿的投資。 數年後,這些企業一個個迅速成長,IDG獲得的回報是驚人的,熊曉鴿也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2004年,IDG在110多個投資項目中獲得了超過50%的回報,這個數據要遠遠高於VC在美國的回報率,而IDG早期投資的三十多家企業都已成為行業翹楚。

在很多人看來,IDG進入中國的前5年,對中國的VC發展似乎沒有太大的影響。但1998年後,IDG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開始變得深刻起來,幾乎是催熱了中國的風險投資產業。 IDG也由此形成一個品牌,這不是IDG宣傳的結果,而是與IDG本身在全球以及中國的業務發展有關。 作為IDG的中國“掌門人”,熊曉鴿深知IDG的企業定位。 IDG是美國最大的50家私營企業之一,它的投資基本都是圍繞以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領域展開的,公司的經營發展追求的是穩健和長期。 熊曉鴿明白:“VC品牌不是看你說得多好,而要看你投的項目,看你的回報。”IDG並非上市公司,它不需要取悅股民。它有足夠的資金來開發市場,所以熊曉鴿的每一步看似充滿“賭性”,卻又是實實在在的。他選擇投資媒體和信息服務行業,正是以行業成長的平均值來製定回報比例的,這對於早期投資來講,無疑是最有效的。

熊曉鴿給自己定的是一個長期計劃,他潛心於自己熟悉的IT領域。追求“早期投資,長遠回報”的熊曉鴿,將投資週期設為5年,符合他耐心的性格和踏實的作風。 同時,在熊曉鴿看來,從事投資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因為這可以幫助創業者。創業者在初期是最艱難的,在這時出現的熊曉鴿無疑是他們最大的希望。熊曉鴿覺得自己做VC,就像教練訓練運動員一般,想盡方法給他們打好基本功,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熊曉鴿的投資經歷中,他最大的樂趣在於,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就業機會以及那些逐漸成長起來的年輕的億萬富翁。 雖然在投資上有“好賭東家”的稱號,但是熊曉鴿聲稱他在賭城拉斯維加斯不會下哪怕1美元的賭注。原因很簡單,熊曉鴿覺得在拉斯維加斯下注不能給社會增加任何價值,這樣的金錢積累對他來說沒有意義。在投資領域往往“一擲千金”的熊曉鴿,說投資可以對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帶來的樂趣要比在賭城贏錢大得多,因為“投資一旦成功,不僅可以不斷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又能為國家上繳更多的稅。奉獻永遠要比索取更能讓人得到滿足和快樂”。

隨著IDG中國基金的增加,熊曉鴿“好賭東家”的名聲也日漸大起來。錢越多,熊曉鴿越發顯得謹慎,他的投資腳步依然踏實和穩重。熊曉鴿堅持自己“早期投資”的理念,而IDG的投資重點仍然放在以往熟悉的行業,TMT領域仍是熊曉鴿的首選。 不過,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市場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張。 IDG快樂的“熊掌櫃”不斷調整著自己的投資策略,他已經不僅僅投資創業期的企業,更關注起處於成長期的企業。企業的成長價值,也許會給熊曉鴿帶來更多的快樂。 多年的投資之路,讓熊曉鴿對投資界“投資就是投人”的觀點有著切身的體會。正如他所說的:“做風險投資,與其說是找項目,不如說是找人。” 從最初建立IDG中國起,熊曉鴿就在不斷“找人”。 IDG的團隊建設過程,就是他“找人”的過程。如今,熊曉鴿的IDG中國團隊已精英聚集。 “我們現在的團隊很強大,有7個高級合夥人、4位合夥人、30多位投資經理,是國內投資行業最大的團隊。而且我們的高級合夥人在一起的時間最短的都已經有10年了。”對於找到合作者,熊曉鴿一直很自豪。

IDG中國一共有“八大金剛”,這一直是IDG中國的特色所在,“合夥人制”也是IDG對於中國投資行業的一大促進。 熊曉鴿在不斷“找人”的過程中將團隊建設起來,然後他又開始“找人”投資項目。 在談到風險投資時,熊曉鴿通常都把它歸結為三件事:第一,評估市場,市場有多大的發展空間;第二,選擇產品,哪一種產品更合適市場環境;第三,就是考察投資的企業團隊。 在評估某個投資項目的時候,熊曉鴿前期會做很多工作。比如找市場研究報導,找專家諮詢,獲得這個項目市場方面的信息。當然,更好的方法是用一些信得過的公司數據,IDG在這一點上是有優勢的。它有一個市場研究公司,很多關於IT方面的數據研究都十分權威。

因為有了市場研究公司的數據支持,所以在通常情況下,熊曉鴿會花更多的時間去考察創業團隊。在時間的分配上,往往考察公司的商業模式、贏利模式只佔熊曉鴿40%的時間,超過50%的時間,熊曉鴿都用來考察企業的團隊。由此可見,風投對於企業團隊的重視。 怎樣的企業團隊才是最理想的投資對象?這是風險投資談論最多也是最關注的話題。 IDG做風險投資已經有了多年的經驗,在成功的背後也有過一些失敗的教訓,而失敗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點是,過於看重產品。產品的市場不錯,但是如果把產品和技術看得太重,往往適得其反,不易成功。而回頭看IDG投得最成功的公司,核心的一點就在於投資團隊,只要創業的核心團隊沒有太大的變動,最後都能取得成功。

關注企業團隊,讓熊曉鴿在選擇投資項目的時候,看起來已經不單純是在做投資。關於這一點,熊曉鴿有個很有趣的比喻,風投就好比“女孩子找對像一樣”。 既然是找“對象”,那考察就需要全方位,“向男方周圍的人盡可能多地打聽情況”。熊曉鴿在尋找投資項目的時候,經常會關注到細節方面。比如企業管理者畢業於哪個學校、曾經管理過怎樣的團隊、有哪些創業經歷等,通過這些瑣碎的事往往能看出一個人的水平。 對於企業團隊的考察,核心集中在團隊的管理者身上。管理者個人的號召力尤為重要,能否召集到有能力的人,並且把他們留住,這在企業創立之初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發展壯大。在這種時候,熊曉鴿的經驗顯得非常重要,就像年輕人找到對象總會把人帶回家給父母看一樣,因為父母閱歷豐富、看人準。作為一名合格的投資人,熊曉鴿看人的經驗是非常豐富的。

除了看人眼光的經驗培養外,還要對這些企業團隊的核心人物進一步觀察。比如核心管理者的身體狀況如何。現如今,市場競爭激烈,任何一個企業的管理者都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精力和時間。一天的時間只有24小時,為了應付更多的事物,管理者得比別人少睡覺、多工作,而好身體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前提。 有時候,企業管理者的家庭生活是否幸福也成為觀察的內容。對此,熊曉鴿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一個人天天和老婆吵架,或是忙著搞婚外情,我們怎麼信任他能帶領好一個創業團隊?” 熊曉鴿曾經投資過一家不錯的公司,公司的管理者各方麵條件都很不錯,只是有個特別愛好,喜歡開快車。針對此事,熊曉鴿還專門提醒過這位被投資人,讓他不要開快車。但這位被投資人不以為然,最後發生了不幸,出車禍去世了。失去了核心管理者後,這家不錯的公司很快也宣告瓦解。

除身體和家庭幸福之外,熊曉鴿還很看重管理者的大局觀。熊曉鴿曾和一位企業管理者聊起公司的管理問題,這位管理者告訴熊曉鴿:“公司管理絕對沒問題,我老弟管這個,我老婆管那個。”在這樣的管理者管理下的企業,熊曉鴿是不會投的。原因很簡單,他任人唯親,不信任外人,不可能是一個好的領導者。把自己的親戚都弄到公司裡來,那些真正有才幹的人就沒有合適的位置,這樣的管理者的大局觀是值得懷疑的。 與投資企業之初的反复考察相反,一旦決定投資某家企業,熊曉鴿就會給予對方足夠的信任。熊曉鴿對自己有著清楚的定位,“我雖是投資者,卻只起監督指導作用,絕不會干涉企業的人事、財務等方面的事宜,更不會在經營方面橫加干涉或者隨意參與。既然要與人合作,就必須相信對方,否則你乾脆放棄他”。 在投資之後,熊曉鴿通常有著足夠的耐心,他充分信任自己選擇的投資對象。既然做出了投資決定,就意味著姑娘找到了“對象”,耐心和信任是幫助“對象”成長的關鍵。同時,熊曉鴿還抱著和“對象”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態度。投資了一個創業團隊,就意味著這個團隊已經成為“自己人”。而且,熊曉鴿始終認為,從創業者身上,投資者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投資領域中被奉為經典的“投資即為投人”,說明好的創業者要比好的項目更能吸引投資者。而在熊曉鴿的投資理念中,做投資就是在做人。對合作者的負責和信任,也是對自己和社會的負責,熊曉鴿正以一名優秀投資者的身份實現著自己的理想。 從1999年投資騰訊、搜房、攜程,到2000年互聯網泡沫時投資百度,再到2002年投資如家、2004年投資框架傳媒,熊曉鴿在投資領域的每一次出手,都不為當時的人所看好。不過,在熊曉鴿的眼裡,它們都是極有潛力的績優股。 如果要細數IDG中國曾投資的項目,很多人會覺得不可思議,因為熊曉鴿涉及的企業數量實在太多。再去研究在IDG中國幫助下上市的公司,又讓人感到驚嘆不已,因為整個過程跌宕起伏。 從1991年加入IDG以來,熊曉鴿參與過太多IDG項目的完美投資及退出。他也從最初的IDG董事長亞洲業務開發助理,到了今天IDG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熊曉鴿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藍海”。 提到“藍海”,熊曉鴿有本很喜歡的書——。 “我很喜歡這本書,這本書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 熊曉鴿已經率領著IDG在中國先後投資了一百多個項目,總投資額超過2億美元。多年來,他一直在實踐著“藍海”的理論。熊曉鴿犀利的投資眼光、敏銳的思維,讓他成了一位“藍海”專家。他能準確地把握諸多行業的發展前景,發現更多的“藍海”。 從騰訊QQ的IM模式,攜程網的預訂機票、客房,百度的搜索,迅雷的下載……在這些與很多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背後,都有熊曉鴿的默默支持。而Telstra2.54億美元收購搜房、分眾傳媒以1.83億美元收購框架傳媒,百度、如家的上市……更顯示出熊曉鴿的投資智慧。 儘管取得瞭如此多的成績,熊曉鴿卻不自大,因為他知道“在從紅海到藍海的過程中,其實還有一個'黃海'需要跨越”。黃海,在熊曉鴿看來,是到達“藍海”時需要跨越的“沙漠之海”。 為了能夠在到達“藍海”之前,不迷失在“黃海”之中,熊曉鴿認為無論是企業家還是投資者,都要有一個清晰的定位,這樣才不會在奔向藍海的過程中迷失方向。當所有的人都在摸索著前進時,熊曉鴿認為“如何在黃海中不迷航、不沉沒,這才是最難把握的”。對於“黃海”的認識,熊曉鴿有著切身體會。儘管IDG有著許多成功的案例,但風險投資的高風險性以及IDG偏重早期投資的特點,還是讓熊曉鴿有過不少遺憾。 2004年6月,騰訊在香港上市。而在此之前的2003年8月,騰訊創業團隊就將投資者IDG所持的7.2%股權購回。由於對騰訊沒有長期持有的打算,過早兌現,也讓IDG喪失了對即時通訊市場主動權的把握。 不過,作為先行者,熊曉鴿清楚,成長總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而這已經好過“最開始在中國做風險投資的時候,很多人還說我們是傻子”。現在,幫助創業者成功穿越“黃海”,奔向“藍海”,正是“擺渡者”熊曉鴿需要做的。 早年,熊曉鴿投資過的速達軟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創業之初,速達做的是網絡資源下載,熊曉鴿進行投資後,感覺到這一領域沒有太大的前途。於是,幫助速達同美國最好的財務軟件公司IN-TUIT牽線搭橋,並成功地把INTUIT的管理軟件引入速達。 2003年,速達軟件在香港創業板上市並成為2004年香港漲幅最大的股票,而IDG持有速達軟件約20%的股份。 2006年,如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作為最早投資如家的風投,IDG取得了數十倍的回報。 IDG此次的成功,也激發了風險投資者們瘋狂追捧有“連鎖概念”的企業。 然而,回想當初,投資如家的股東們對如家的連鎖形式並不看好,紛紛提出撤資。當時如家正面臨擴張的大好時機,急需資金的有力支持。作為如家最大投資者的IDG,熊曉鴿正面臨著在當時行業走向並不明朗的狀況,且要做出準確判斷。 熊曉鴿首先分析了當時的中國市場環境。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在有了一定的經濟能力後,消費習慣就會隨之改變,而旅遊熱潮的興起一定會帶動相關產業的快速擴張。熊曉鴿說:“在當時,我們看到了舒適、乾淨的經濟型酒店一定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同時,如家的創業團隊、市場前景及商業模式,也是他看好如家的重要原因。 在綜合一系列因素後,熊曉鴿果斷加大了對如家的投資力度。熊曉鴿的這一舉措,成功穩住瞭如家股東們的心,如家得以安穩地穿過了“黃海”,這才有了2006年的海外上市。 2007年1月,繼2005年10月第一輪投資後,IDG連同其他風險投資對連鎖餐飲企業“一茶一坐”進行了第二輪投資。熊曉鴿選擇繼續注資“一茶一坐”的原因在於,成功的商業連鎖,並非僅有個性,更多的是共性,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消費群體。而致力於推廣茶文化的“一茶一坐”,有著中國人最喜歡的飲食文化共性,這完全符合熊曉鴿的評判標準。 根據“一茶一坐”的規劃,在連鎖店規模達到100家,年營業額達1億美元後,“一茶一坐”會正式啟動納斯達克上市計劃。它也將成為繼攜程、如家之後,中國市場又一家赴美上市的“新興傳統”企業。 “一茶一坐”一旦上市,熊曉鴿帶領的IDG將再一次開拓出新的“海域”。 熊曉鴿的“藍海戰略”是沒有定式的,在他看來,無論是投資還是創業,都“不要在條條框框中選擇”。在一般人看來,只要是一個新的東西那就是“藍海”,熊曉鴿認為,這種看法是片面的,“許多人在經歷了創業的艱辛,最終獲得了成功,也許他們會覺得成功後的企業就是'藍海'。”而這其中的艱辛,正是需要創業者跨越的“黃海”。投資者只有在帶領創業者成功跨越“黃海”後,才能體會到回報的喜悅。 比如,如家的上市,就為IDG帶來了60倍的回報;而IDG在搜房網的部分退出,更是為其帶來了120多倍的回報,這也是IDG進入中國以來,獲得回報最多的項目。熊曉鴿在面對過往成績時,顯得低調而有自信,“當然,最高倍回報的會是下一個”。 從“紅海”中脫身而出,成功跨越“黃海”的熊曉鴿,不僅為創業者,更為自己找到了一片“藍海”。 2008年,隨著美國幾家大金融機構的破產,全球金融危機很快來到。在多數人看來應該是經濟冬天的時候,熊曉鴿的心卻特別熱。因為在他看來,這是投資的大好時機,“冬天是VC播種的季節”。 在熊曉鴿看來,無論是做投資,還是做互聯網,都應盯著股市。關注股市也要分時候,在企業上市的時候需要多關註一下,但在面臨經濟低谷的時候,企業考慮更多的應該是如何生存下去。 熊曉鴿做投資,和創業企業一樣,最看重的是企業的商業模式。就在大家都認為現在是經濟冬天,各家投資者會緊縮腰包的時候,熊曉鴿卻率領著IDG在諸多領域內頻頻出手,這其中還包括過去所投的很多企業,熊曉鴿都追加了投資。 熊曉鴿選擇在“冬天”播種,是因為認可這些企業商業模式。只要企業的商業模式足夠好,能夠從企業客戶那裡收到錢,而並非簡單地只靠投資商埋單的話,這樣的公司越是在金融危機的時候越有利可圖。因為能夠在“冬天”存活下來的企業,一旦“春天”來臨,將會有多大的生機,這一點所有的投資者都能感受到。 在1997年的金融危機到來的時候,熊曉鴿也是把握住機會,沒有減少投資。那個時候,IDG投了百度、新浪、搜狐等,隨後再到2001年互聯網冬天到來的時候,很多投資者紛紛逃離,熊曉鴿在那個時候並沒有放棄,這才有了今天的成績。在上次金融危機浪潮中,熊曉鴿清醒地看到了投資者“播種”的季節。 熊曉鴿將金融危機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金融海嘯期。在這個階段,海嘯一來,沒有人能抵擋得住,這時候最重要的是“活命”。所以,“活命”和“生存”是在金融海嘯中各個國家、各個企業都想要做的本能反應。而第二階段,就是海嘯已經過去的階段。這個時候,很多金融機構已經從海嘯中爬起來了,他們開始積極應對危機,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他們還要尋求進一步的發展。 所以,熊曉鴿覺得雖然現在是冬天,但是在這個冬天裡,投資者應該撒下更多希望的“種子”。作為投資人,在冬天做投資是非常好的,外面雖然很冷,但要保持內心的溫度。這也促使投資者更加冷靜地思考市場、團隊以及未來的發展戰略。 之所以看好“冬天播種”,在於熊曉鴿認識到過去中國經濟的成長,一靠投資,二靠出口。投資方面資本一直在湧入中國,出口方面的賺錢機會則越來越少。企業在產品上不可能有大的改變,因此需要尋找新的市場,這對投資者來講是個大好時機。 同時,熊曉鴿看到,在過去的幾年,受飛速增長的經濟影響,風險投資者的錢給得太多太快,有很多根本不考慮回報率。而在目前的經濟情況下,投資者們反而會比較謹慎,會認真考慮商業模式,並花精力研究市場。 熊曉鴿的“冬天播種”並非幸災樂禍,而是一種樂觀。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投資者主要是投資產品和團隊,這更能考察出投資企業的應變能力和執行能力。 對於熊曉鴿來說,金融危機帶來了更多的機會。因為在危機出現的時候,無論創業者還是投資者,心態都會更平和,不再冒進。雙方會將關注點更多地集中在市場上,企業的產品和推出的服務能否得到市場的承認,市場是否願意埋單,則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在市場特別好的時候,創業者會覺得錢來得很容易,一方面不太會注重企業項目的質量問題,另一方面也會抬高自已的身價,讓投資者面對一個虛高的價位。這一點,無論對投資者還是對創業者而言,都是弊大於利的。 當然,“冬天”對熊曉鴿還是有些影響的,這主要體現在IDG中國基金的募集上。因為受經濟環境的影響,原計劃在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上市的部分IDG投資的公司,時間已推遲,所以,熊曉鴿基金資本的回報,也隨之推遲。 不過,這些顯然不會難住熊曉鴿。除了IDG美國本部仍是熊曉鴿的主要投資者外,熊曉鴿還擁有多個高質量的出資人。這些基金的出資人,在看過熊曉鴿近期的一些投資計劃後,都明確表示,“別的地方可能要消減,但中國做得很好,而且你們也有很好的經驗,我們不會減少資金投入的”。 投資方的“種子”問題得到解決後,熊曉鴿就開始“播種”。首先,熊曉鴿關注的是之前已經投資過的公司,比如原來想上市而可能要推遲上市的公司,是否要對他們追加投資,他們是否能夠度過這個冬天,還有一些沒有實現現金流走向贏利的公司是否需要追加投資。 看來,在別人的“冬歇期”,熊曉鴿依然會很忙碌。 2006~2007年兩年間,熊曉鴿就在很多場合多次提到,“現在的中國是創業者的天堂,投資者的煉獄”。當時中國的經濟正飛速發展,很多人對此表示不理解。不過,隨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出現,很多投資者都開始緊縮錢包,慢慢體會熊曉鴿當年的“告誡”。 但是,這個時候熊曉鴿站了出來,這一次他說:“2009年,中國將成為投資者的天堂。”熊曉鴿在面臨金融危機衝擊下的經濟市場,有著其他投資者所沒有的從容和信心。 一向沉穩的熊曉鴿之所以說出這樣的話,不僅僅是看好2009年中國的投資環境,還源自IDG自身的底氣。對於熊曉鴿來說,對資金和項目的調度與調整,是他用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法寶。 歷經多年投資市場沉浮,熊曉鴿憑著積累的經驗及對市場的把握,在2006年到2007年中國市場出現過熱情況時,適時放慢IDG的投資步伐。 在2007年的1~8月間,熊曉鴿幾乎沒有出手,他冷靜地看著企業估值一天天降低,看著那些“不良企業”被市場淘汰,看著過熱的市場高溫被金融海嘯逐漸降溫。熊曉鴿把IDG的資金利用得十分有效,他存儲著足夠的“冬糧”。直到2008年,很多投資者面臨困境的時候,熊曉鴿終於出手了。 2008年上半年,熊曉鴿頻頻飛往大洋彼岸,他要為IDG準備更多的“糧食”。熊曉鴿告訴那些在金融危機中有些茫然的美國大資本家們,中國如今的發展速度與奧運帶來的商業概念是美國所不能比擬的,他們應該將更多的錢投到中國的發展中。 2008年8月8日,那個熱鬧非凡的夜晚。熊曉鴿帶著一批遠道而來的美國資本大鱷們,坐在鳥巢的看台上觀看奧運開幕式。在此之前的幾個小時裡,熊曉鴿已經完成了IDG中國的第三隻基金的募集。而坐在鳥巢看台上看著開幕式的這批美國人,就是這只基金的“供血”者。 熊曉鴿有著慣有的從容,“我在2008年8月8日向IDG全球出資人發了一封電郵說,當全世界都在歡慶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時,也在慶祝我們新的中國基金的成功設立”。話語顯得很輕鬆,不過熊曉鴿的這筆資金足以令旁人驚訝,IDG中國的第三隻基金數額高達15億美元。 2008年9月,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產。熊曉鴿並不緊張,因為IDG已經有足夠的“糧食”。熊曉鴿為自己的率先出手感到欣慰,“在這一點上我們確實很聰明”。 2008年9月美國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各方面的經濟指數急速下滑,股市市值開始瘋狂蒸發,投資機構要想再募集資金,難度可想而知。頻繁往來於美國各大基金的熊曉鴿,已經明顯感覺到,投資機構在北京奧運會結束後,尤其是2008年10月以後再進行募資的話,“實在是太難了”。 同時,熊曉鴿也對自己構建的有限合夥人LP(Limited Partners,即出資人)結構非常滿意。通常情況下,投資機構募集資金的主要來源包括LP和校產基金。從2005年起就開始擔任波士頓大學校董的熊曉鴿,發現再想從校產基金中募集到資金已變得非常困難,因為校產基金每年需要拿出大量的錢供學校的正常運營。另外,美國大學的經費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國家對於科研經費的支出,一旦遭遇經濟危機,勢必會受到嚴重影響。 而熊曉鴿在IDG的資金來源上多選擇LP,他最喜歡的有退休基金、慈善基金以及被稱為“基金中的基金”的FOF(專門投資於其他證券投資基金的基金)。 高盛集團、摩根、世界銀行,這些國際知名機構的退休基金無疑成為熊曉鴿的首選。而慈善基金中最著名的洛克菲勒基金會也早已成為IDG的LP,同時,熊曉鴿還與世界五大風險投資公司之一的Accel Partners合作。這一系列動作,也為熊曉鴿部署2009年投資戰略掃清了資金障礙。 2008年,熊曉鴿一邊放緩投資節奏,一邊不斷募集資金,同時,他還忙著調整投資項目組合。 2008年的前8個月中,IDG中國的投資項目僅有7個。直到2008年的第四季度,熊曉鴿在資金到位後,開始全面開花,熊曉鴿投資的取捨之道彰顯無疑。 2008年11月6日,IDG和谷歌聯手對國內的第三方數據統計公司CNZZ進行投資;2008年11月17日,迪岸傳媒集團宣布完成第四次融資,已經向迪岸傳媒第四次注資的IDG聯合其他機構注資4500萬美元。 2008年11月25日,已經在2003年獲得IDG首筆投資的達內IT培訓集團,再次得到IDG和集富亞洲公司的聯合注資;就在同一天,熊曉鴿再次追加對專業從事網絡遊戲以及網絡娛樂社區服務的IGG的投資;2008年11月26日,北京暴風網際科技有限公司在第三輪融資中也獲得了IDG的跟投;2008年12月9日,熊曉鴿又對機場滾動燈箱媒體新邦傳媒進行注資。 如此高密度的“出手”,真正體現了熊曉鴿的“天堂”一說。熊曉鴿的投資熱情似乎沒有停歇,他對互聯網的情感讓他不會輕易放棄這一領域。搜狐、百度、噹噹、騰訊等被熊曉鴿稱為第一代互聯網的企業,都是他早年的投資項目。 2009年,熊曉鴿將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放在了第二代互聯網的投資上。從社交網站facebook上,熊曉鴿看到了更多的希望。這類社交網站在前幾年的發展過程中並不賺錢,甚至在2006年、2007年都是投資商在埋單。而如今投資收緊的情況,也許會迫使這類網站在市場中尋找掙錢的方法。同時,無線互聯網的發展以及中國電信業的重組等變化也給互聯網產業帶來了積極影響。熊曉鴿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在2009年IDG的投資項目上,又增加了對無線互聯網門戶網站3G門戶的投資。 熊曉鴿從過去幾年國際原油價格的大起大落中得到啟發,他開始關注起可替代性能源領域。同時,金融危機促使全球金融機構重新“洗牌”,但國內資金依然充足,這也讓熊曉鴿打起了投資金融服務業的主意。 在如此之多的領域進行投資,足以體現熊曉鴿的自信。他用IDG的一系列行動,給自己的“投資者天堂”做了一個現身說法。熊曉鴿有自己的依據和看法:“這是從上一次金融危機中學到的,當股票不好而公司的運營非常好時,說明這家公司不僅有好的成長空間,也有好的創業團隊,那麼投資者在這個時候進入是比較好的機會。” 金融危機其實在為熊曉鴿進行一次“大浪淘沙”,最終剩下的將是他所期待的“真金白銀”。 我覺得在拉斯維加斯賭博不會為社會增加任何價值。在別的領域進行投資,雖然我不能保證每次都能贏,但任何一種投資如果能對社會發展作出貢獻,我覺得就可以做。在賭場上的那種資金積累沒多大意義,而投資企業成功會有很大樂趣。投資成功,一來可以不斷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二來可以為國家上繳更多利稅。奉獻比索取更能讓人感到滿足和快樂。 做一項投資,概括地講就是要做出三個判斷,第一要選擇市場,看哪個市場有發展前景、有成長空間;第二要選擇某一種產品或者技術,能提高效率、質量和競爭力是標準;第三是選擇團隊與合作夥伴,要把錢投給最優秀的管理團隊。當然三點都具備最好,但即使萬事俱備也不能確保投資能賺錢。這就需要投資人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積累做出理性的判斷來盡量減少失誤。 作為一個風險投資公司,一定要有創業精神,與創業者們保持一個平等的狀態很重要。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