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狩獵財富·沈南鵬向左,熊曉鴿向右

第15章 第七章多面熊曉鴿

小的時候,熊曉鴿的夢想是當個音樂家,可是家裡太窮,沒錢買樂器,等家裡有錢給他買小提琴的時候,又已經太晚了。熊曉鴿回憶起自己沒有實現的第一個夢想時,還有些遺憾:“別的比我小五六歲的小孩幾天就學會一首曲子,可我拉三個月也拉不順。” 2006年夏,湖南遭遇了洪災。在湖南省的賑災義演晚會上,熊曉鴿登台演唱,一曲唱畢,舉座皆驚。由於被安排在“超女”之後出場,熊曉鴿便得到了這樣的評語:“你比'超女'唱得好多了。” 愛唱歌的“熊掌櫃”一直將自己定義為男高音,首先他的身材和長相基本上符合男高音的標準。熊曉鴿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世界上絕大部分男高音都是圓臉,比如帕瓦羅蒂。 雖然這也許只是熊曉鴿的玩笑話,不過他的確和音樂界有著極深的淵源。熊曉鴿年輕的時候,曾得到《瀏陽河》的作者朱里奇夫婦的賞識;著名音樂人譚盾和熊曉鴿私交甚好;國內老一輩藝術家吳雁澤曾收熊曉鴿為徒。

實際上,熊曉鴿並沒有專門學過唱歌,他基本上是自學成才。 小的時候,他的夢想是當個音樂家,可是家裡太窮,沒錢買樂器,等家裡有錢給他買小提琴的時候,又已經太晚了。熊曉鴿回憶起自己沒有實現的第一個夢想時,還有些遺憾:“別的比我小五六歲的小孩幾天就學會一首曲子,可我拉三個月也拉不順。” 隨著年齡的增長,熊曉鴿又喜歡上了唱歌,雖然先天條件不錯,卻從來沒有機會找人教。 那個時候,收音機就成了熊曉鴿的老師。在他成長的年代,收音機裡還會經常放樣板戲,熊曉鴿就在一旁跟著模仿。他13歲那年,居然成為就讀中學裡唯一考上地區京劇團的學生。 那個時候有句口號是“唱革命戲,做革命人”,對於學校來說,出一個這樣的學生是不小的榮耀。於是,學校還專門派人去熊曉鴿家做工作,希望他能進入京劇團。雖然熊曉鴿的父母並沒有對此表示異議,但熊曉鴿的舅舅強烈反對,熊曉鴿終究還是未能成為“梨園弟子”。

熊曉鴿的父母和音樂毫無關係。不過,父母工廠裡有不少人喜歡唱戲、拉二胡,雖然都是業餘愛好,但也不乏高手。熊曉鴿對音樂的愛好,或多或少也受他們的影響。這其中就有一個很有名的人物,那就是《瀏陽河》的作者——朱里奇。 朱里奇曾在湘潭的一個石棉廠當工人,熊曉鴿那時剛15歲,進了工廠的宣傳隊。恰好朱里奇的兒子和熊曉鴿是特別要好的朋友,一下班熊曉鴿就會跑到朱家去玩。有一次,朱里奇的兒子伴奏,熊曉鴿唱《紅星照我去戰鬥》。結果,朱里奇在隔壁屋聽到了,專門跑出來對熊曉鴿說:“你音準特別好,音色也不錯,應該練唱歌。” 這是第一次有人發現熊曉鴿的唱歌天賦,給他增添了很多信心。不過,受時代背景的影響,熊曉鴿最終沒有走上音樂的道路。儘管如此,熊曉鴿卻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音樂愛好。

在湘潭鋼鐵廠當電工的時候,熊曉鴿身上的文藝才能開始得到發揮。那時候的他,沒事就喜歡拉拉二胡和小提琴。到長沙上大學的時候,他還經常參加學校舉辦的歌唱比賽,時不時還能拿個獎。那時的熊曉鴿,既是文藝演出的參與者,又是院系文藝演出的組織者,音樂愛好和組織能力在那時得到了充分鍛煉。 後來到美國,學習和生活上的壓力也沒有讓生性樂觀的熊曉鴿放棄自己的文藝愛好。 1987年春節,熊曉鴿還在波士頓大學讀書,一場中國留學生新年晚會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Kresge禮堂隆重舉行,包括中國駐美大使館的一些官員以及波士頓地區的中國留學生共計數百人參與了聯歡。這也是中國留學生在美國舉辦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新年晚會,中國駐美大使館和留學生們對這台晚會都給予了很高評價。

這台新年晚會的組織者中就有熊曉鴿。 這場春節晚會後,連續幾年的中秋和春節,熊曉鴿都會滿懷熱情地幫助中國駐美大使館和留學生中心一起準備文藝活動。 1988年,中國大興安嶺發生特大的森林火災。祖國的災情牽動了海外學子的心,熊曉鴿又組織了一場海外留學生“向大興安嶺伸出援助之手”的募捐義演。熊曉鴿將自己的組織能力發揮到極致,將當時在波士頓的明星傅海靜、高曼華、朱明瑛等都請到了現場,引起社會的極大關注。那場演出一共籌集到了兩萬多美元,熊曉鴿將義款全部交給了大使館。 熊曉鴿將對音樂的愛好和社會交往結合在了一起。他在回國投資後不久,便促成IDG集團資助舉辦了IDG世界名人名作音樂會,並從此確定:從1994年起,每年舉辦一次。

1998年,中國留學生舉行了海外最大的一次演出活動——譚盾音樂會,它在世界最大的藝術場所——林肯藝術中心舉行。這場音樂會的主辦人就是熊曉鴿,他也因此和譚盾建立了友誼。譚盾音樂會獲得成功後,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還專門舉行了慶祝酒會。 音樂對熊曉鴿的影響很大,它讓熊曉鴿能夠擺脫投資人“冷冰冰”的身份。熊曉鴿始終給人以和藹可親的形象,這也讓他更容易拉近與他人的距離。 有一次,熊曉鴿在紐約坐出租車,因為趕時間,他催促司機開快一點,不過司機表現得併不積極。後來,熊曉鴿看到司機的名字,知道司機是個俄羅斯人,熊曉鴿就告訴司機,自己會唱蘇聯歌。 沒想到司機也是個音樂愛好者,於是兩人一個用中文,一個用俄語,唱了一路。司機還非常熱情地幫熊曉鴿抄近路,等到下車時,熊曉鴿要付給司機小費,沒想到,司機給了他一個擁抱,還說:“你已經是我的朋友了!”直到現在,熊曉鴿去紐約還經常打電話找這位俄羅斯司機。

還有一次,熊曉鴿和幾個投資人一起吃飯。吃完飯出來,看到有人正在唱京戲,熊曉鴿便上前與幾位專業人士一起唱起了《沙家浜》。唱完之後,在場的所有投資人都說:“Hugoisa Peking Operasinger(曉鴿是個京劇藝術家)。” 熊曉鴿對音樂的愛好,最早起源於著名藝術家吳雁澤。熊曉鴿依然記得自己當年對吳雁澤出演的《百花爭艷》何等痴迷,劇院演出場場不落。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熊曉鴿結識了吳雁澤。那時正值中法文化年之際,吳雁澤所在的中國音樂家協會正在籌辦一場在法國的中國古樂器展覽,誰知預算少了30萬,古樂器沒有保險費。發運迫在眉睫,吳雁澤心急如焚。 這個時候熊曉鴿正好聽說了此事,他決定藉機“假公濟私”一把。熊曉鴿專門找到吳雁澤,對他說:“吳先生,我願意提供30萬的讚助。但是有個條件,您要教我唱歌。”吳雁澤就讓熊曉鴿先唱一段,聽完之後,吳雁澤認為熊曉鴿是個可造之材,於是欣然應允。

2006年9月,熊曉鴿捐資100萬元,在湖南大學建立“演唱中國歌曲獎學金基金會”。這個基金會的主旨是鼓勵那些有音樂才華的未來歌唱家們多唱中國自己的歌曲,“讓中國歌曲走向世界”。而促成這一基金會成立的正是吳雁澤,在吳雁澤看來,“這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時刻”。而熊曉鴿說:“這些是花錢的事情,但是我願意做。”熊曉鴿當年在湖大上大學時得過全國大學生歌唱比賽的第一名,成立這樣一個基金會也是為了“圓從小的音樂夢”。 在別人看來不過是成立一個基金會,熊曉鴿卻仍不忘自己的投資本行,“雖然是花錢,但是在這種場合裡我也能發現很多適合我們IDG投資的創業人”。 熊曉鴿有著一張娃娃臉,小時候的他皮膚白,眉清目秀,這都繼承了母親的優點。熊曉鴿記憶中的母親永遠都是年輕時的樣子,圓臉,明慧秀美的眼睛,說話慢條斯理,做事卻手腳麻利,永遠笑瞇瞇、樂呵呵的。

父母給他取名曉鴿,只有一個簡單的期望,希望今後他的人生就像這清晨的陽光一樣絢麗燦爛,希望他像可愛的鴿子一般自由自在、快樂飛翔。 熊曉鴿是個孝子,雖然母親已經離開人世多年,但他覺得母親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每當熊曉鴿到一個新的地方,開始做一件事情時,都能感受到母親在天堂默默注視著自己。 熊曉鴿始終給人以積極、樂觀向上的印象,熊曉鴿說自己近似偏執的樂觀,其實源自母親的信念和堅持。熊曉鴿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年紀不到48歲,當時的熊曉鴿還在長沙上大學。每當想起此事,熊曉鴿總是充滿感傷。 熊曉鴿的母親幼年窮苦,家裡7個兄弟姐妹,母親雖排行老二,卻是家裡最年長的女兒。母親10歲的時候,還曾被送到別人家當童養媳。儘管有著痛苦的經歷,母親卻從來不細說從前的苦處。偶爾有親友提及往事,只要熊曉鴿在場,她也總是輕描淡寫、三言兩語,盡快轉移話題。

熊曉鴿上小學的時候,經常開憶苦思甜的報告會。熊曉鴿的母親是很受歡迎的主講人,但她從不允許熊曉鴿去聽。因為在她看來,所有的痛苦、辛酸、哀愁、無奈,都不是她的兒子需要知道的事情,她的兒子應該生活在一個充滿陽光的世界裡。 現在的熊曉鴿總是樂呵呵的,這都是因為他深受母親的影響。母親讓熊曉鴿心裡沒有陰影和疑雲,永遠從光明的一面去認知這個複雜的世界。從孩提時代起,熊曉鴿就堅信:太陽會出來,明天會更好! 熊曉鴿的父親是一位戰鬥英雄,在戰場上受過傷,腿腳不是很利索。那時候,有小朋友嘲笑熊曉鴿父親的殘疾,經常會模仿他用假肢走路的姿勢,這讓熊曉鴿很難堪。但是他的母親並不生氣,只是笑著告訴他:“爸爸的腿是為國家打仗受傷的,他是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是我們家的光榮!”簡單的一句話,就讓熊曉鴿挺直了腰桿,再也不把別人的羞辱放在心上。

熊曉鴿成年後,也曾遭遇過失敗和挫折,但他總是樂觀面對。常有人問熊曉鴿:“你為什麼總是那麼樂觀?在人人垂頭喪氣的時候依然信心百倍?”熊曉鴿總是笑一笑,然後告訴他們:“我的樂觀已經是一種本能。” 熊曉鴿小時候,因為父親工作忙,家裡常常只有他和母親兩個人。十幾歲的熊曉鴿經常像個小大人一樣和母親聊天,母親會對他講些工廠裡的事,還有親戚鄰里間的家長里短、人情世故,熊曉鴿則把學校裡的事情事無鉅細地告訴母親:老師是否和藹,功課是否繁難,同學是否友善。 母子間的情誼,讓熊曉鴿和母親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熊曉鴿年輕氣盛,而他的母親總是以一種平和溫婉的態度讓他的情緒舒緩下來,使他能夠重新理智地審視、勇敢地探索複雜的世界。 後來,熊曉鴿考上了大學,這讓沒有上過學的母親異常高興。湘潭離長沙並不很遠,母親經常會去湖大看望熊曉鴿。 熊曉鴿後來回憶說:“每次走在湖南大學的校園裡,母親的臉上竟然閃爍著小姑娘一樣天真的興奮和快樂。她感嘆著山水的美麗、校園的清幽,還有教室的寬敞和明亮。她滿懷艷羨地說:'你太幸福了,下輩子我也要來這裡,像你一樣讀書。'” 當時,熊曉鴿沒把母親的這句玩笑話放在心上,但他沒有想到,母親會走得那樣匆忙。 1981年,熊曉鴿馬上就要大學畢業了。有一天,母親像往常一樣又來學校來看他。還是和平常一樣,母親早已燉好了雞湯,看著熊曉鴿喝光。不過,這次有些不一樣,她並沒有提出要在學校裡走一走,她說有點不舒服。熊曉鴿沒有想到,母親在回家的第二天,就腦溢血,一病不起,8個月後就離開了人世。 母親的突然離去,給熊曉鴿帶來了無盡遺憾:“生前,我來不及帶她走出湖南,走出國門,看看外面精彩紛呈的大千世界;我來不及與她分享創業的興奮、成功的喜悅;我來不及請她坐飛機、住豪宅,遍嚐人間美味;我來不及再問問她小時候吃過的苦……” 雖然有太多的遺憾,不過,熊曉鴿記住了母親最大的心願,那就是“下輩子要好好讀書”。於是,熊曉鴿竭盡所能,幫助那些渴望讀書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他不僅在母校湖南大學設立了獎學金,在波士頓大學也設立了專門資助中國留學生的專項獎學金。十幾年間,接受過熊曉鴿獎學金資助的學生和教師,已超過400人。 生前與母親的一個約定,讓熊曉鴿永遠不能忘懷。這個承諾和約定,熊曉鴿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他的深情。 出現在公眾面前的熊曉鴿,總是西裝筆挺,精神抖擻。熊曉鴿對著裝的在意,對自我形象的講究,不僅僅出於作為公眾人物的責任和禮貌,還源於太太的熏陶。熊曉鴿的太太名叫羅燕,現任美國銀夢電影公司負責人。 出生於新疆烏魯木齊的羅燕,成長於上海。在剛剛恢復高考的時候,羅燕考入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大學畢業後,她被分配到上海人藝當演員。 1984年,羅燕主演了電影,獲百花獎最佳女主角提名。該片獲當年“政府最佳影片獎”及“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1985年,羅燕主演了《紅衣少女》一片,獲百花獎最佳女配角提名。 1986年8月20日,已成為國內一線女影星的羅燕,怀揣著60美元,隻身前往美國追尋電影夢;3天后,當時在新華社工作的熊曉鴿,也帶著38美元踏上了赴美國波士頓大學留學的征程。那時,兩人還互不相識。 巧的是,羅燕拿的是波士頓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獎學金。就讀於同一所大學,讓羅燕和熊曉鴿逐漸熟識。只是當時兩人都以學業為重,友情更多於愛情。 1989年羅燕讀完波士頓大學研究生課程,在美國洛杉磯戲劇中心製作部實習。自1990年起,羅燕在洛杉磯戲劇中心當製作助理兩年。 1992年底,羅燕在房地產保險公司改行學行銷。經過半年的磨煉,羅燕成為一名銷售骨幹。 1993年,羅燕創建了自己的公司——蒙斯通國際公司,經營專利產品生產及銷售。這一年,羅燕也收穫了與熊曉鴿的愛情。 1994年,羅燕又在上海創建上海蒙斯通國際文化娛樂有限公司,開始發行電影電視節目。隨後的數年時間裡,羅燕通過自身的努力,逐漸成為第一個在好萊塢八大公司擔任主製片及編劇的華人。 對於電影界的人來說,製片人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更何況是好萊塢的總製片人。在這條道路上,華人走了很長時間,多數人也只做到了執行製片的位置,而羅燕以主製片的身份,帶著她的洋助手們奔波在好萊塢的片場。 羅燕在不經意間,開創了中國製片人難以超越的運營模式:由中國製片人原創開發、運作,與世界最大的電影公司環球公司簽定合作合同,自己獨立運作完成電影作品。 羅燕有著忘我的工作狀態:她每天帶著200多名演職員一起工作,既要處理財務、人事問題,又要考慮電影的藝術效果;既要省錢,又要拍出精彩的影片……在這種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下,身心都會遭受嚴峻的考驗,而羅燕總能咬牙堅持下去。 同樣的,熊曉鴿忙起來的時候每天只能睡3個小時的覺。但當別人見到他時,他總是一副精力旺盛、準備放手一搏的樣子。 熊曉鴿和羅燕,兩人的名字剛好符合了兩人各自的性格和工作狀態。熊曉鴿就像一隻永遠充滿活力的鴿子,一旦展開翅膀就會越飛越高;而羅燕則像一隻不懼風雨的燕子,在風雨的磨煉下,為了自己的夢想勇往直前。工作的時候,兩人都是“飛來飛去”。作為IDG的全球副總裁,熊曉鴿需要經常穿梭於北美和亞洲之間,羅燕則會為了和編劇商量劇本,在美國各地“飛”。 如今,熊曉鴿和羅燕兩人不僅在各自的事業上締造了傳奇,還共同營造著溫馨的二人世界。對物質生活不太看重的羅燕,在衣食住行中,比較側重於“住”,因為他是搞創作的,她需要比較安靜的環境。 熊曉鴿尊重妻子的選擇,根據羅燕的建議,熊曉鴿將家安在美國帕薩迪納市郊外一個高爾夫球場上面的山頂上。這裡到處都是綠草地、大橡樹,空氣清新,環境幽雅。房子的後花園緊連著國家野生公園,常有各種野生動物到熊曉鴿家的花園裡散步。 很多人會羨慕羅燕的生活,因為她不僅事業有成,還有熊曉鴿這樣富有的丈夫。對此,羅燕有這樣一個理論:“如果你不是一個百萬富翁,就不要嫁給一個千萬富翁。” 當熊曉鴿開始追求羅燕的時候,她的蒙斯通國際公司已經開始贏利;當兩人結婚時,羅燕已經進入美國的主流電影渠道,成為好萊塢第一位華人女製片人。 羅燕的幸福是精神上的幸福,絕大部分美滿的婚姻都是要講究門當戶對的,雙方差異太大可能會導致不合。在羅燕眼中,門當戶對是雙方的生活品位、藝術品位的對等,愛情在通常情況下很難改變雙方早已養成的生活習慣,所以平等才是最重要的。 羅燕口中的百萬、千萬富翁只是個比喻,她強調的是精神上的對等:“假如我對熊曉鴿有什麼不滿意的話,比如,他花太多的時間用來應酬和交際,而某本書或某部電影,我跟他說過的,值得他看、值得他和我討論,他卻忽略了,這個時候,我就會和他說。” 在羅燕眼中,那個讓人羨慕的“千萬富翁”熊曉鴿,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他只是那個每天回到家裡,隨手把東西一扔,然後在第二天出門的時候,又會因為找不見它們而把自己急得滿頭大汗的“笨小孩”。 “商人本身其實是最沒有歷史地位的。”這是熊曉鴿經常對朋友講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直試圖改變的一種觀念。熊曉鴿對於商人的認識,源自華人中曾經名列美國十大富豪之列的電腦名人王安博士。 1989年,熊曉鴿還在卡納斯公司當記者的時候,曾採訪過王安。王安在回顧自己商業歷程時說,最值得驕傲的一點就是自己是個發明家,而自己作為商人的成功,除了勤奮外,主要靠運氣。 王安的公司在鼎盛時期,年收入達30億美元。在美國《幸福》雜誌所排列的500家大企業中名列146位,在世界各地僱有三萬多名員工。 現在過去了20年,王安公司已不復存在,大學裡學計算機的學生也大都不知道王安這個人。由此,熊曉鴿意識到,商業上再成功、個人的身價再高,也總有被人遺忘的一天。 但王安的發明成果,他捐建的“王安演藝中心”和麻省總醫院耳鼻喉研究中心,卻永遠能夠上演屬於自己的“秀”。從王安身上,熊曉鴿體會到“商人”的真正意義所在:“我希望別人不是記住我做的事,而是感受到我帶來的價值。” 事業上的成功,讓熊曉鴿體會到“商人”的價值,也讓他有能力關心改變自己命運的教育事業。 1996年,熊曉鴿在湖南大學設立了獎學金。獎學金的數額高達100萬元人民幣,這也是迄今為止我國留學生在國內建立的最大一項獎勵基金。熊曉鴿的人生轉變起源於湖南大學,他曾說過:“湖南大學是我心靈中一個美好的角落。”對湖大的感情,讓他很願意幫助湖大的學子們。令他欣慰的是,拿到該項獎學金的100多名學生中,80%都考上了研究生。 1997年,熊曉鴿又慷慨解囊,在波士頓大學傳播學院成立50週年之際,設立“熊曉鴿獎學金基金”,每年資助4名中國留學生。 關注教育的同時,熊曉鴿沒有停下慈善的腳步。 1998年夏,湖南遭遇百年未遇的洪災。在賑災文藝晚會上,剛下飛機的熊曉鴿當場捐贈20萬元,隨後又代表IDG公司向湖南整個救災活動捐款100萬元人民幣。 2008年5月14日,汶川地震發生兩天后,熊曉鴿代表IDG率先捐款100萬元人民幣。同時,他還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向全球華人發出共同為地震災區捐款的倡議書。 出身媒體記者的熊曉鴿沒有忘記自己的老本行,對於新聞事業的關注,也讓熊曉鴿更添文化人的氣息。 2004年,熊曉鴿在波士頓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設立了兩個獎項:熊曉鴿新聞終身成就獎和熊曉鴿亞洲報導年度記者獎。獎金分別是3.5萬美元和1.5萬美元,而新聞界最高的獎是普利策獎,獎金也不過1萬美元。 第一屆“熊曉鴿新聞終身成就獎”的得主是美國廣播公司晚間新聞節目《夜線》的主持人泰德?科貝爾。泰德?科貝爾在美國廣播公司工作了40年,曾經榮獲數次重要電視大獎。當泰德從熊曉鴿手中接過獎杯時,十分激動,他笑稱:“這是一個百萬富翁頒給另一個百萬富翁的獎。” 由於熊曉鴿對波士頓大學的不斷資助,2005年,波士頓大學董事會全票通過,選舉熊曉鴿出任董事。熊曉鴿也因此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內地留學生進入美國主流大學擔任校董的第一人。 除了關注教育、慈善、新聞這些熟識的領域外,熊曉鴿還為中國的醫療事業發展貢獻著力量。 2000年2月,IDG總裁麥戈文向母校麻省理工學院(MIT)捐款3.5億美元,成立了MIT麥戈文人腦研究院。該研究院旨在通過跨學科研究,探索人類進行學習和交流溝通的奧秘。如今,研究院已成為世界著名的人腦研究中心。 在看到MIT麥戈文人腦研究中心的成功後,麥戈文希望在歐洲或亞洲再捐資建立一個類似的中心,中國、日本、新加坡等都是候選地方。 熊曉鴿努力說服麥戈文將研究院設在中國,熊曉鴿有自己理由:“中國有8000多萬腦病患者,將研究院設在中國將對中國的經濟和教育有很好的影響;在我上大學時,我母親患了輕微的腦中風,但因為當時沒有醫療條件,母親在患病8個月後去世了。因此,我希望今天中國的腦病患者能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無論是“私情”還是“公心”,麥戈文被熊曉鴿打動了。 2008年1月14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MIT)麥戈文人腦研究院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師生交換、合作科研項目、信息和學術出版交流等方面進行合作。 熊曉鴿個人捐款80萬美元,用於促進與支持MIT麥戈文人腦研究院在中國的發展。 2008年8月2日,第二屆APEC亞太中小企業峰會在杭州舉行。熊曉鴿在這次會議後,首次提到了自己退休後的打算。熊曉鴿已經給自己選擇好了兩個方向,要么去大學當教授,要么去管理慈善基金。 熊曉鴿經常會去哈佛商學院,教一些商業課程。同時,對慈善的興趣,又讓他有了另一種選擇。同樣是因為在投資領域的豐富經驗,熊曉鴿可以讓這些非贏利基金贏利,為慈善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為美國波士頓大學第一位華裔校董,熊曉鴿對於如何發展大學教育有著更直觀的體會,教育自然成為他退休後最關注的事。 “我準備利用自己掌握的投資方面的知識,為教育機構做一些事情,比如告訴他們怎樣才能融到更多的教育資金。” 熊曉鴿用自己一系列的行動,重新定義了新時代商人的地位。他在歷史的舞台上上演著屬於自己,也屬於整個社會的“秀”! 比我小五六歲的小孩幾天就學會一首曲子,我拉三個月也拉不順。後來,我又喜歡上唱歌,而且先天條件不錯,卻從來沒有機會找老師教。 我這近似偏執的樂觀,其實源自母親的信念和堅持。是她讓我的心裡沒有陰影和疑雲,永遠從光明的一面去認知這個複雜凶險的世界;是她讓我從孩提時代就堅信:太陽會出來,明天會更好! 我在湖南大學設立的獎學金是為了紀念我的母親,我的母親沒讀過書,我大學畢業那年她去世了。在她去世12年之際,我設立這個獎學金紀念她。我在美國讀書時靠獎學金生活。給我獎學金的人我沒見過,但內心很感激他們,是他們的善舉改變了我一生。我覺得我有了錢以後應該回報,所以我在波士頓大學設立了獎學金和新聞獎。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