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政治經濟 狩獵財富·沈南鵬向左,熊曉鴿向右

第9章 第一章中國信息業的“飛鴿使者”

熊曉鴿有著自己的“媒體帝國夢”:“我的夢想很堅定,在中國打造時代華納那樣的媒體帝國,打造中國式的時代華納,這是讓我最有激情的。”熊曉鴿的“媒體帝國”,是一個“超越時代華納的信息帝國”,“為國人提供包括互聯網、出版、會展、音像、電視、電影在內的全方位、專業化的信息服務,幫助他們提高生活質量”。 在當前中國,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金融”、“投資”。而與這些話題聯繫最緊密的有這樣一類人——投資者,他們有一個專屬名詞“VC”。 在中國做VC的,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海歸。這群人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他們看好中國市場的發展前景,覺得做投資對中國經濟以及個人發展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他們都非常的努力,每個人都會發奮工作。二是這些人都在國外讀過名校,有過國外大企業的工作經驗,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出國前都在中國長大,屬於“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在VC陣營中,有一個人被稱為“中國VC第一人”,他就是IDG的全球常務副總裁兼亞洲區總裁熊曉鴿。 1991年,熊曉鴿就從美國回到了中國,而在當時,中國根本沒有幾個人知道VC到底意味著什麼。熊曉鴿是最早在中國提出“風險投資+個人創業”的人,他“第一人”的地位,毋庸置疑。 熊曉鴿自從1991年11月加入IDG,在中國已經做了十幾年創投。在他的帶領下,IDG在中國已經投資了一百多個項目,涉及領域包括軟件、網絡、電信和互聯網等,更打造出一批行業領域的佼佼者。 打造出行業領袖企業的同時,在熊曉鴿的“助推”之下,中國更是產生了一大批財富新貴。曾有統計機構統計過,IDG已經為中國打造了125個千萬級、億級的富翁。熊曉鴿在這些財富新貴的背後暗暗地用勁,讓他們成為市場經濟大潮中的頂尖“弄潮兒”。

在熊曉鴿之前,中國根本沒有“VC”之說。在短短的十幾年間,熊曉鴿和IDG幾乎捧熱了整個中國VC市場。而實際上,IDG在美國並不是特別大的投資基金。提到IDG,必然要提到他的創始人麥戈文。 麥戈文,是美國國際數據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Group,IDG)的創始人。這個美國人最早從事的是媒體出版行業,他與中國的淵源還得追溯到1980年,那一年他出資與中國合作創辦了中國的《計算機世界》。 麥戈文是一個對中國有著濃厚興趣的美國人,他一直都很看好中國的市場環境,所以才會在改革開放之初就迅速殺進中國市場。只不過,他也許沒有想到自己早年對中國的興趣,會為IDG日後在中國VC領域的精彩表現打下基礎。

1988年,還在美國留學的熊曉鴿,供職於美國卡納斯出版集團。那時,熊曉鴿作為一名記者,已經開始接觸大量的風險投資公司。也是在這期間,他結識了麥戈文。 對中國市場的共同看好,讓兩人的金融理念碰出了火花。隨後,在1991年熊曉鴿加入麥戈文的IDG,他也成功地說服麥戈文在中國開展VC業務。在加入IDG的當年,熊曉鴿便以IDG董事長亞洲業務開發助理的身份回到中國。 在美國,IDG是以IT傳媒與信息服務而知名。到了中國,熊曉鴿讓IDG與VC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很早的時候,IDG也搞過投資,麥戈文投過一個著名的互聯網公司——網景。麥戈文以200萬美元投資,最終取得了1億美元的回報,但這並沒有讓IDG在VC領域獲得多大的知名度。那時麥戈文投資網景純粹是個人投資行為,沒有像其他專門做風險投資的基金那樣進行過融資。所以,在很多實力雄厚的國外投資基金眼中,IDG只是個“無名小輩”。

不過,自從熊曉鴿加入IDG後,在中國市場上的投資者們,再也不敢小覷這個土生土長的“洋”VC了。 1993的6月,在熊曉鴿的撮合下,IDG出資2000萬美元與上海市科委共同創立了中國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太平洋技術風險投資(中國)基金”,這就是後來更名為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IDGVC)的前身。自此以後,熊曉鴿也成為將西方風險投資引入中國的“第一人”。 投身投資領域的熊曉鴿,沒有像別的投資者那樣各個領域“撒網”。熊曉鴿有自己的選擇:他只專注於投自己熟悉的TMT(電信、媒體、科技)領域。在初入投資領域時,熊曉鴿帶領下的IDG沒有走太多的彎路。 選定目標領域後,熊曉鴿耐心等待。從1999年開始,熊曉鴿致力於做“早期投資”。 5年後,隨著中國互聯網業的興起,熊曉鴿早期撒下的種子開始蓬勃發展。

2004年,IDG在過去投資過的110多個項目中獲得了超過50%的回報。這遠遠超出了國外VC投資的回報率,熊曉鴿讓IDG在中國紅過了美國絕大多數的投資基金。 此後,美國的投資者們也開始關注起中國市場。在美國風投會議上,討論的VC議題70%在中國,30%在印度。通過IDG的案例,美國的VC們已經對中國市場有了足夠的認可,進入中國的腳步也逐漸急迫起來。 在中國做VC的,往往都很低調,熊曉鴿也是如此。他很少刻意去宣傳自己,因為他知道,“VC品牌不是看你說得多好,而要看你投的項目,看你的回報”。 儘管如此,IDG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品牌。這並不是IDG宣傳的結果,更多的是一種口碑。在中國出版界,《計算機世界》的成功,在傳統領域為IDG的發展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這也增加了IDG在中國的影響力。

當然,還有熊曉鴿為IDG量身定制的戰略部署:一手牽著市場,一手拉著政府。最初,IDG進入中國的時候,就分別與北京市科委、上海市科委以及廣州市科委進行風險投資方面的合作。與政府部門的合作,雖然回報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高額和快速,但IDG和熊曉鴿的影響卻得到了提升。 雖然一直保持著低調,但這並不能削弱熊曉鴿在中國投資領域的影響力。早在2003年,在香港成立中華創業投資協會時,熊曉鴿就被推選為秘書長。在一些相互熟知的投資者圈子內,熊曉鴿更被人尊為“熊老大”。 作為一個投資者,熊曉鴿見證了很多人的成功:張朝陽、丁磊、馬化騰、江南春……同時他也看著國內VC陣營日益壯大:周全、沈南鵬、張帆、章蘇陽……

這個總是笑瞇瞇,長著一張娃娃臉的“洋”VC熊曉鴿,一直在以自己的努力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作著貢獻。 1986年,熊曉鴿孤身一人去美國留學,身上只帶了38美元。在北京的候機室裡,熊曉鴿對自己說:“沒有退路了,賭一把吧。”直到在上海轉機時,熊曉鴿才為自己找到了一個解脫的理由:“至少自己要比當年那些被賣到美國的勞工們要幸運得多。” 樂觀的性格,讓熊曉鴿找到了心理平衡點。他沒有過多地去體會挫折所帶來的痛苦,而是始終積極地面對挑戰。熊曉鴿知道,人生最大的賭注就是自己,當一個人對自己有十分的信心時,別人才會對你有十二分的信心。 當熊曉鴿把自信、樂觀向上的一面呈現給大家的同時,他也在向別人證明著自己的才華。

1987年,熊曉鴿在進入波士頓大學8個月後,就順利拿下了碩士學位。 1987年,他又進入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攻讀博士學位,這所名校的學位並不好拿,熊曉鴿還在卡納斯集團做兼職記者。工作、學習兩不誤,熊曉鴿不僅順利拿下博士學位,在1991年,卡納斯集團還委任熊曉鴿做香港地區的經理。不過,在這個時候,熊曉鴿的“賭性”再一次讓他做出了新的選擇。 在仔細分析了自己的處境和優劣勢後,熊曉鴿覺得人只有乾自己最喜歡的事,才能真正有所作為。熊曉鴿最喜歡的是出版,或者說是信息技術產業服務。在這方面,當時的中國幾乎是一片處女地,對中國的了解,使熊曉鴿擁有多數西方人無法相比的優勢。 熊曉鴿在這個時候,聯繫了早年認識的IDG董事長麥戈文。之後,熊曉鴿加入IDG,從主管亞太地區的出版物開發事務做起,直至今日的IDG全球副總裁。

熊曉鴿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名氣也越來越響。很多人會問,他到底乾了些什麼?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容易。 熊曉鴿曾經涉足的領域很多,而且這些領域間的跨度又都比較大。他最初的職業是名記者,這既是他兒時的夢想,也是他最引以為豪的職業。當年,熊曉鴿曾在新華社國際部工作,還曾和水均益分在一個組。那時,年輕的熊曉鴿常常主動請纓,要去戰事頻繁的中東和東歐當戰地記者。即使現在,熊曉鴿仍喜歡在一些會議上偶爾客串一把記者。 熊曉鴿之後的事業大致可以劃分為兩部分:風險投資與媒體出版。 在美國,風險投資十分盛行,矽谷就是風險投資作用於高新技術產業的結果。熊曉鴿將風險投資的概念和國外資金引入中國,作為最早的風險投資人,他經手的風險資金已經有十幾億美元。熊曉鴿做風險投資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幫助創業者,想法讓他們取得好的成績。”

而在媒體出版方面,熊曉鴿也有著不凡的成績。是他最早將《時尚》系列的十幾種雜誌引入中國,當國內多數人在閱讀此類期刊的時候,恐怕很少有人會將手中的雜誌同熊曉鴿扯上關係。儘管一直做著“幕後英雄”的工作,不過在熊曉鴿的努力之下,中國大眾的生活品質和消費理念在漸漸改變,這一切都讓熊曉鴿有種心滿意足的感覺。 不管是風投還是出版方面,熊曉鴿都能取得不錯的成績,他的人生歷程值得細細品味。 熊曉鴿有著樂觀開朗的性格,在很多人眼裡,他完全沒有一般企業家的“暮氣”。熊曉鴿更像一個快樂的小男孩,自信、樂觀而又直率。 樂觀源於自信,沒有人天生就是自信的,熊曉鴿也不例外,他的自信來自過去的磨煉。熊曉鴿的太太羅燕曾說:“他是一個刀槍不入的人,失敗打不垮他,因為他經歷的失敗太多了,所以早就有了超強的抵抗力。一般人事業或生活受到挫折肯定會很痛苦,在他身上卻看不到痛苦,他仍跟沒事人一樣。” 經歷過挫折的熊曉鴿非常懂得抓住機會,機會一旦出現,他就會放手一搏。對於他與IDG以及麥戈文的結緣,有人說這是熊曉鴿的運氣使然,熊曉鴿卻告訴大家:“緊緊追隨你的夢想,無論命運把你帶向何方。” 這是一場賭局,以自己為賭注,在這場“賭局”中熊曉鴿最終贏了。熊曉鴿說,要想贏得賭注,除了財力和運氣,很多時候拼的是做人的底氣。 的確,多年來熊曉鴿正是追隨自己的夢想,不給自己自怨自艾的藉口,不斷拼搏,並且抓住一切機會,才走向成功的。 正如熊曉鴿所說:“人生最大的賭注是你自己,你要敢賭你的明天會比今天好,這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生活方式。所以,當做出判斷後,不再瞻前顧後、患得患失,而是敢於豪賭的人總是'通吃'!” 很多人都知道,熊曉鴿學文科出身,常常寫詩弄文,天生是個激情澎湃的性情中人。很多人卻不知道,儘管熊曉鴿做風險投資做得既有激情又很成功,但他的夢想並不止於此。 熊曉鴿有著自己的“媒體帝國夢”:“我的夢想很堅定,在中國打造時代華納那樣的媒體帝國,打造中國式的時代華納,這是讓我最有激情的。” 搜狐、騰訊、百度、攜程、噹噹等這一系列知名企業都是在熊曉鴿的幫助下成長起來的。這些對於熊曉鴿來說,只是事業的一部分,他認為自己做得最好的,還是他對中國出版業的貢獻。 中國的十幾億人中,知道熊曉鴿的恐怕不多,但《中國計算機報》、《計算機世界》、《軟件世界》等報刊的踪跡隨處可見。而這些報刊,正是熊曉鴿一手打造出來的。 熊曉鴿不僅使IDG成為第一家進入中國的美國技術信息服務公司,也使得它在中國合資與合作出版的IT報刊多達22種。可以說,中國目前大部分計算機方面的報紙雜誌都傾注了熊曉鴿的心血,而中國讀者關於IT的系統化閱讀,也開始於熊曉鴿。這一點,足以令熊曉鴿自豪。 IDG在中國的發展,並不意味著沒有任何“威脅”。現在,越來越多國外傳媒機構在中國開展起業務。面對眾多同行的競爭,作為國際著名的新聞出版集團,熊曉鴿認為IDG有著自己的經營特色——高度的本地化、分散管理、高度資源共享。有著多年中國市場經驗的熊曉鴿並不擔心競爭對手,他更多的是關注與平面媒體相關的互聯網媒體。 熊曉鴿在看到IDG在中國出版業取得的成績的同時,對於平面媒體與互聯網的共同發展也有清醒的認識。毫無疑問,互聯網將是未來媒體的發展趨勢,平面媒體面臨的最大挑戰也是來自互聯網。 不過,互聯網只是一種傳播手段、一種互動的工具,它只是加快了人們處理信息的速度。同時,在互聯網出現後,平面媒體並沒有消亡,有些媒體反而脫穎而出,這足以說明互聯網本身不能替代平面媒體。 熊曉鴿發現,美國很多地方性報紙發展較好。在美國,全國性的報紙只有《今日美國》,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著名報紙都是地方性刊物。這些刊物都有著很穩定的讀者群體,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平面媒體的優勢,它能帶動所在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意味著平面媒體完全可以與互聯網共存。 熊曉鴿還發現,互聯網時代有著“後發”的優勢。在互聯網時代,“後來者”往往會採用最先進的技術、設備和模式,這也造就了不少“後來者居上”的情況。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熊曉鴿又從美國方面學習到了將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結合的方法。例如,美國的《計算機世界》,其網上的收入佔24%,熊曉鴿為了了解它們網上賺錢的方法,還專門派人去美國學習。而這些在不斷實踐中摸索出來,又得到美國同行驗證的商務模式,也為中國媒體的日後發展提供了足夠的借鑒經驗。 早年的記者經歷,使熊曉鴿對媒體出版有了不捨的情懷,他樂此不疲地對每一位與他合作的雜誌經營者講述自己的出版理念。熊曉鴿對如何辦行業雜誌有一番他的“中國說法”。 身為湖南人的熊曉鴿,喜歡拿湖南廚師和湖南餐館為他的雜誌理念做註解。他認為:“辦行業雜誌要像辦餐館。” 既然是行業雜誌,首先就要確定一個有增長潛力的行業,尋找到這個行業的目標讀者群。通常情況下,行業雜誌的目標讀者是兩個群體,一是受眾,二是和行業相關的廠商、服務商。這就像要在一個小區裡開餐館,首先要調查小區住戶的飲食習慣。如果發現小區九成以上的住戶都是湖南人,最佳的選擇當然是開一個湖南餐館。確定了“餐館”的定位,接著就需要會做湖南菜的廚師。找到了廚師,就可以開始尋找做菜的原材料。 做行業媒體就像開餐館一樣,定位明確後,也需要找熟悉這個行業的記者和編輯,由他們來蒐集需要的信息和素材,這樣做出來的雜誌才“對味”。翻開任何一本雜誌,首先看到的就是目錄,讀者會根據目錄選擇自己喜歡看的欄目和文章。這就像餐館裡的菜單,顧客必然要先看菜單,然後才會點自己愛吃的菜。要想讓餐館不斷進步,有更多的回頭客,通常在顧客吃完飯後,老闆還會問問顧客,對餐館的菜有什麼建議。在得到顧客的意見後,老闆還需要對菜式進行改進。一個菜如果總沒人點,當然要把它從菜單上撤下來。 同樣,行業雜誌的經營者也要針對讀者的反饋情況增加或刪改欄目和文章,這樣讀者才會始終保持對雜誌的興趣。當然,在做好內功的同時,聰明的餐館老闆還會注重品牌宣傳,他會想出各種辦法為自己的餐館做宣傳,以此招攬更多的顧客。同樣,辦雜誌也需要宣傳,擴大自身品牌的影響,同時增加有效的目標讀者。 從行業雜誌到出版領域,以至投資,熊曉鴿的“媒體帝國”是一個“超越美國在線時代華納的信息帝國,為國人提供包括互聯網、出版、會展、音像、電視、電影在內的全方位、專業化的信息服務,幫助他們提高生活質量”。 從十幾年前孤身飛往美國留學開始,熊曉鴿在美國獲得許多機會的同時,也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經驗。現在,他需要把這些經驗利用到有資源和成本優勢的中國市場上。在尋找到合適的市場時機和合作者後,熊曉鴿只要再根據中國的國情將國外的經驗稍加改進,中國市場的發展一定會比美國更快。 熊曉鴿已經將自身的優勢發揮出來,他不僅在中國,還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辦了數十本刊物以及近百場專業展會。國外的經驗與國內的資源,熊曉鴿都已經擁有,他正朝著自己的“信息服務帝國”一步步地靠攏。 2005年,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的《贏在中國》節目開播。 這項立意為“創業選秀”的節目,順應了時代的潮流,迅速吸引了中國成千上萬的創業者。在這個節目中,那個戴著眼鏡、臉上始終掛著微笑、斯斯文文的評委熊曉鴿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贏在中國》不僅給創業者們帶來了高額的獎金,同時也賦予了熊曉鴿新的身份:在電視屏幕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多數時間裡他是溫和的創業“指導者”,關鍵時刻他又變成不留情面的比賽評委。喜歡唱歌的熊曉鴿,還會饒有興趣地和同樣擔任評委的馬雲、牛根生等一起,共同演唱《贏在中國》的片尾曲。 從2005年到2007年,連續擔任了三年《贏在中國》的評委,熊曉鴿也逐漸被更多普通老百姓認識。他那招牌式的“熊式”笑臉讓人難以忘懷,很多觀眾這樣評價熊曉鴿:“他沒有馬雲那麼激情,也沒有史玉柱那麼尖銳,他更沉穩親切,圓圓的娃娃臉上總是掛著微笑。” 這個長著“娃娃臉”的熊曉鴿,在20世紀90年代將IDG帶入中國,成立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的同時,也讓國人知道了什麼是“VC”。作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風險投資公司,如今的IDG已無可爭議地成為中國風險投資行業的領先者。 對於投資,熊曉鴿遠沒有做比賽評委時那麼輕鬆:“打開中國風投大門的那一刻,就清楚自己也將面臨更多的行業競爭者。”更早一些時間,大概在2006~2007年期間,熊曉鴿甚至認為當時的“中國市場是創業者的天堂,投資者的煉獄”。話雖如此,熊曉鴿骨子裡“不服輸”的性格卻促使他要“將這條煉獄之路走到底”。 在那段“煉獄”時期,熊曉鴿參加了很多風投論壇、會議,每次他都會將自己的“煉獄”說陳述一遍。對於他的言論,有贊同者,也有反對者。反對的人認為,當時的中國投資環境已經很不錯了,比起20世紀90年代國內只有寥寥數位VC的情況來看,投資行業的氛圍已基本形成。更重要的是,2006~2007年間的投資項目多、回報率高,這也給了投資者更多的機會。 然而,熊曉鴿依然堅持自己的看法:“所謂的煉獄就是說作為一個優秀的VC公司或投資人,必須不斷地學習,磨煉內功。”從負責開展IDG的早期投資開始,熊曉鴿就開始了自己的“煉獄之旅”。在他看來,越是好的市場環境越要不斷進取,故步自封只會讓自己被市場淘汰。 這一點,從IDG的發展壯大足以看出。 IDG最早的基金只有1億美元,隨著時間的推移,熊曉鴿已經擁有了十幾億美元的風險基金。而他的團隊也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團隊,在投資領域的經驗加起來已超過一百年。正如熊曉鴿所說,“以前我們的團隊只擅長短跑,但現在的IDG無論短跑、中跑、長跑,甚至是馬拉松都沒有問題”。而這樣的成長過程,在熊曉鴿看來,其實就是“一個不斷經歷'煉獄',修煉內功的過程”。 不僅投資者成長了,投資環境也在發生著變化。作為《贏在中國》的評委,熊曉鴿很有發言權:“三年來,先後有超過40多萬人報名參加《贏在中國》,而且每個人都有詳細的商業計劃書。這在IDG剛進入中國的那幾年是不可想像的。”隨著張朝陽、馬化騰、李彥宏、丁磊、馬雲等創業“榜樣”的不斷湧現,越來越多有實力和想法的人產生了創業衝動。同時,對於VC來說,在面對眾多的商業計劃書時,就會遇到這樣的兩難抉擇:這個項目是投還是不投?如果別人投了這個項目,那我該怎麼辦? 熊曉鴿認為:“這也是一種'煉獄'。作為投資者來說,更需要練內功。要研究中國的市場、研究創業者、研究行業的特徵,要在不斷的學習中讓自己為下一個投資做更充分的準備。”只有在經歷了“煉獄”,投資者才會成長,才會有收穫,“要跟自己學、跟競爭對手學,只有這樣才能'贏在中國'”。 《贏在中國》的火暴,也讓熊曉鴿的知名度越來越大。熊曉鴿作為“VC”的代言人,已經在投資界樹立起了品牌。 2008年年底,熊曉鴿從中國去美國。他一下飛機就碰到兩個中國留學生,這兩個年輕人告訴熊曉鴿:“看到你的節目特別好,我們特別想回中國創業。”熊曉鴿很高興,結果再從美國回中國的時候,他又碰到兩個人。他們也是看了《贏在中國》後,準備回國創業。 熊曉鴿並不認為《贏在中國》是一個找項目的節目,在他看來這更是一個傳播理念的節目。當然,熊曉鴿也不擔心“我們這些做風險投資的飯碗會被中央台搶掉”。 在《贏在中國》的節目錄製過程中,無論是熊曉鴿,還是馬雲、史玉柱等,他們都是認真對待,花了很多的時間和心血。雖然很累,但熊曉鴿覺得是值得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讓人產生了創業的思想,更重要的是熊曉鴿將自己的風險投資理念進一步地普及開。 通過《贏在中國》,讓更多的人知道風險投資是怎麼回事,創業又是怎麼回事,風投們又是如何看待項目的,對於熊曉鴿來說,這些才是最根本的,他要讓中國更多的人有“贏在中國,贏在VC”的觀念。 人生最大的賭注是你自己,你要敢賭你的明天會比今天好,這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所以,當做出判斷後,不再瞻前顧後、患得患失,而是敢於豪賭的人總是“通吃”! 我的夢想很堅定,就是在中國打造時代華納那樣的媒體帝國,打造中國式的時代華納,為國人提供包括互聯網、出版、會展、音像、電視、電影在內的全方位、專業化的信息服務,幫助他們提高生活質量。這是讓我最有激情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